钦州白话与采茶文化

合集下载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一、源流与沿革钦州采茶有采茶戏、采茶调和采茶舞等多种形式,采茶调、采茶舞与采茶戏有很大区别。

钦州的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就流传到钦州的灵山、钦州(钦南、钦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采茶戏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采茶灯”,在湖南、湖北叫“采茶歌”,在桂北叫“采茶舞”。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

据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采茶戏”,也叫“唱采茶”。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各种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寻踪溯源,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

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师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

“采茶红”除了与木鱼说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外,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也有密切的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

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音乐文化调研报告

音乐文化调研报告

钦州市音乐文化遗产叙述20XX年XX月XX号,我和同学们来到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展开实地调研,经过调研,我了解到了钦州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很多很多,每一项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钦州的采茶、钦州的粤剧、钦州的海歌、八音等,这些都是钦州民间的文娱活动,也就是文化人所说的草根文化,根扎在民间有一定的生命力。

我们着重的调研了钦州的采茶戏和粤剧两大艺术文化。

一、采茶戏的发展:钦南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钦南采茶戏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9年代的历史。

钦州采茶戏属于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颇具地方特色。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清代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到了道光年间,开始发展以故事为主,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故被称"唱采茶"。

钦南区采茶戏与民间"木鱼"说唱,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彩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吸收各戏派的艺术精华,形成了独具沿海特色的钦南采茶戏。

(一)钦南采茶戏的基本特征:钦南采茶戏的乐曲欢快活跃,凄情婉转,诙谐风趣,歌舞交融,用地方语言--白话演唱,且有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式。

1.唱腔形式多样。

共有七十多种,其中以"茶腔"为主,还有"南音"、"四平腔"、"盘茶"、"英台"等2.角色由原来的旦角和杂角发展到现在有生、旦、末、丑四大行当,表演乐器以锣、鼓、钹、梆子、二胡等传统乐器加上电子琴作伴奏。

3.钦南采茶戏以文戏为主,武戏为辅,特色表演形式有贺茶、扇花、中花、钱尺花、酒杯花等。

4.有自己独特和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戏中的脚色行当、唱腔及吹奏曲牌很具特色。

(二)钦南区采茶戏的基本内容:钦州采茶戏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传较广。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钦州采茶戏为例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钦州采茶戏为例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4期(总第466期)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而借助当今新媒体时代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发掘、传承和振兴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达到以文化促社会进步,以文化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目的。

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一方面能够改善作为中华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载体的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借鉴。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的传承及保护情况1.1 钦州采茶戏的历史传承情况广西钦州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江西省,约在1778年传入广西钦州,极具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客家文化特征,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在钦州,除了专业性的钦城、兆雅两个采茶剧团外,还有几十家营业性的业余采茶戏队活跃于民间。

这些采茶戏队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传统民间艺人的合力,不仅活跃和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而且对延续240多年的非遗文化钦州采茶戏起到了展示、传承、传播及示范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热点的不断转换,互联网不断着改变年轻人群的休闲娱乐方式,加之采茶戏传承人或年老或相继离世,传统文化后继乏人的问题越发严重,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非遗”保护尤为迫切。

1.2 钦州采茶戏保护现状通过对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平心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人们对采茶戏的兴趣主要在于采茶戏内容符合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

在钦州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生活水平不高,农村老人白天务农后晚上大都闲暇无事,而采茶戏符合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一些街坊村民对传统采茶戏情有独钟。

当地电脑及移动网络等电子设备的使用率不高,采茶戏便成为很多村民茶余饭后的消遣。

采茶戏观众多为本地老人和小孩,以及部分慕名前来观看的外地中老年人。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一、源流与沿革钦州采茶有采茶戏、采茶调和采茶舞等多种形式,采茶调、采茶舞与采茶戏有很大区别。

钦州的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就流传到钦州的灵山、钦州(钦南、钦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采茶戏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采茶灯”,在湖南、湖北叫“采茶歌”,在桂北叫“采茶舞”。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

据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采茶戏”,也叫“唱采茶”。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各种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寻踪溯源,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

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师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

“采茶红”除了与木鱼说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外,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也有密切的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

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钦州采茶戏绽放新活力

钦州采茶戏绽放新活力

钦州采茶戏绽放新活力作者:***来源:《学苑创造·B版》2021年第08期·走进钦州非遗系列(一)·钦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现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项。

本期开始,小创带大家走进钦州,看看钦州的少年们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哪些努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因此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咱们广西也有很多种地方戏,今天贝贝就带同学们认识一下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藝术,起源于江西省。

据传,唐朝有个叫雷华光的宫廷歌舞师到江西九龙山隐居,被当地采茶姑娘的勤劳感动,便以种茶制茶为题编排出采茶舞。

后来,这种采茶舞在清代乾隆年间传入钦州,经过两百多年的变迁,形成了今天独具钦州特色的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是在“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

戏曲剧本大多是民间艺人根据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编写出来的。

采茶戏的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故又被称为“唱采茶”。

采茶戏的唱腔以“茶腔”为主,兼有“南音”“盘茶”“四平腔”“英台”“哭腔”“忧腔”“杂货腔”等唱腔;演出的道具有钱尺、花扇、彩带、刀、剑等。

今天的钦州采茶戏已经发展出独幕剧、多幕剧等多种形式,还分出了古装戏和现代戏,表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采茶戏伴奏所用的乐器也在原先的木鱼、竹筒、锣、鼓中加入了多种现代乐器。

采茶戏的乐曲既有欢快活跃、诙谐风趣的,也有凄凉婉转的。

采茶戏演出时歌舞交融,用地方语言——白话演唱。

由于采茶戏的内容大多抑恶扬善、弘扬美德、健康向上,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钦州采茶戏分钦南、钦北、浦北、灵山采茶戏等,入选自治区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让地方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近年来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选派老师送戏进校园,帮助学校开设戏曲社团,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论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The QINZHOU picks tea the origins of drama`spread to accept withstyle characteristic院系×××专业×××学生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单位×××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教授论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文献综述作者:×××指导老师:×××钦州采茶戏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桂南采茶戏的一种,由传统茶文化与独特的舞蹈、山歌、小调、花灯、小戏等民间艺术融合发展而成.其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钦州的灵山、浦北县镇,钦州市的以浦北县最具影响。

由于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客家文化特征,深受群众喜爱,同时又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06年1月和9月,先后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广西人引以为豪的“珍宝"。

一钦州采茶戏的起源张德辉叙述:“从前有两个江西商客来到伯劳万利圩做生意,和当地人民十分融洽,他两便将江西采茶传授给万利六秀村人。

"唐王下江南时曾伴做戏子唱戏与人作乐。

一天,看他演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唐王觉奇?忙去打探,原来刘三姐和刘四姐也在附近的韭菜圆中才采茶.刘三姐的精湛艺术表演连唐王也吸引住了,唐王也忘情地和刘三姐,刘四姐一起唱起了采茶了。

从此,采茶也就是一个茶公和两个茶娘来表演了。

唐朝有个宫廷歌舞师名叫雷华光,得罪了太监逃到江西九龙山隐居。

幼儿园开展本土采茶戏教育策略之我见——以广西钦州市第二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开展本土采茶戏教育策略之我见——以广西钦州市第二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开展本土采茶戏教育策略之我见——以广西钦州市第二幼儿园为例【摘要】钦州采茶戏是桂南采茶戏的一个分支,唱腔以本地白话方言为主,吸收了本土的民间歌舞体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特色,它是钦州人民智慧的结晶,隐藏着钦州精神。

如何让本土采茶戏得以传承和发扬,作为教育者必须从幼儿抓起,这也是幼儿教师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本文结合广西钦州市第二幼儿园开展本土采茶戏的实践活动,梳理、总结了采茶戏曲教学的一些方法,希望在此基础上,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戏曲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本土采茶戏曲教育策略引言:本文研究的戏曲教育,是以普及和感受本土采茶戏文化、促进幼儿身心、情感、认知、社会、艺术表现等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既有显性的戏曲教学活动,又包含有戏曲元素的隐性教育活动,如:环境创设、区角游戏、表演游戏等。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挖掘、创编、选择适宜的采茶戏曲元素为教学内容,引发幼儿对家乡戏曲的喜爱之情,让幼儿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逐渐形成人人“知采茶”、“爱采茶”、“学采茶”、“唱采茶”,“跳采茶”的局面。

1.幼儿园开展本土采茶戏曲的教育价值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更要培养幼儿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小引发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培养下一代社会公民的文化自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种,各地特色鲜明,地方特色浓厚,在广西钦州很具影响力,以本土采茶戏为载体,开展戏曲教育,使幼儿初步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了解戏曲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建立和保持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可为日后面对更多文化冲击时坚定民族信念。

1.幼儿园开展采茶戏曲教育存在的问题1.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在电子产品的冲击下,人们已经淡忘了传统的戏曲,经发放问卷调查分析,家长对戏曲文化的了解是少之甚少,幼儿对此更是一无所知。

2.老师对戏曲文化还缺乏深入了解,需要专业人员的引领及培训。

钦州传统文化

钦州传统文化

传统建筑
中山பைடு நூலகம்骑楼街
·中山路骑楼街始建于1934年,是钦州老街的代表景点之一。这里曾是钦州的商业中心, 如今仍保留着许多骑楼建筑
传统建筑
广州会馆
·广州会馆则是明清时期广州府属地区在钦 州贸易的商会会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传统演艺
传统演艺
灵山采茶戏
灵山采茶戏是一种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改革创 新的艺术形式,已发展成为舞蹈、独幕剧、 多幕剧等多种形式。它通常由男性表演,男 性称为茶公,女性称为茶娘或茶旦。茶公头 上扎有"牛凸髺",身穿唐装服,手执彩扇, 腰系绸带。茶娘头戴花头盔,身穿唐装服, 手执彩扇、帕巾。采茶在开台前举行开台仪 式,然后按顺序展开
传统演艺
灵山采茶戏共有七十二条声,曲调多样,其中一类曲调衬词多用"嘻呵嘻",二类曲调衬词 多用"妹子""而计",三类曲调衬词多用"哪嗨哟""依啫呀",四类曲调上虽然不用衬词,但
从音律上明显地流露出广东方言的特点
传统饮食
传统饮食
灵山凉粉
起源和历史:灵山凉粉是广西钦州特色小吃,是钦州灵山县的特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 化底蕴。凉粉草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只能在灵山县的特定地区生长,因此灵山凉粉的制 作技艺也是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
传统风俗
二月社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社日,也称"二月杜""土 地诞"。二月社的活动主要是祭拜土地神, 祈求土地神保佑方民众平安,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祭拜土地的开销,一般由各家各户 交钱集米,然后统一采买祭祀需用的三牲酒 礼和香烛纸钱,到土地社庙前宰猪杀羊,供 祭土地神
-
THANKS

钦州本土音乐“采茶戏”的调查

钦州本土音乐“采茶戏”的调查

钦州本土音乐“采茶戏”的调查钦州本土音乐采茶戏的调查采茶戏源于江西,约1780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变革,今已成为具有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是群众所喜闻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较广,至2015年底,钦州地区有专业(业余)采茶团共100余团,1千多人。

在灵山县、浦北县及周边的黄屋屯、茅岭、大直、小董、那丽等乡镇都有很多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的采茶团,在钦州管辖的地区差不多每个乡镇都有一支采茶队,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文艺队伍时,调查和研究钦州地区的采茶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采茶戏的传入和发展通过不断地查找《钦州县志》、《钦州地区志》和各类文献,对钦北区大直采茶剧团、捻子坪采茶团、钦城、兆雅、少珠采茶团和那丽采茶团等剧团进行现场调查和看戏后,对钦州地区的采茶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描述。

钦州人唱采茶,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72年的历史,钦州采茶是在福建、安徽、江西的采茶灯,湖南、湖北的采茶歌,广西桂南地区的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是一种民俗活动: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性格、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唱采茶。

钦州唱采茶与各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既与民间木鱼说唱有关、也与江西的茶蓝灯、广西的彩调以及广东粤剧有密切的关系,属于桂南采茶戏的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诗歌自娛、民间表演性歌舞、演唱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小戏等三个基本阶段。

(1)诗歌自娱阶段日常生活中,人们唱以《十二月采茶》为核心的采茶歌,演唱的次序为:开台茶、开荒、点茶、采茶、炒茶、卖茶。

曲调单纯、即兴编唱多采用徒歌演唱形式,自娱性较强。

(2)民间表演性歌舞阶段唱采茶开始作为加演节目,与舞狮、舞龙,唱麒麟等节目一同演出,称为狮子夹采茶,而进入表演性歌舞的行列和阶段。

歌舞阶段的角色一般以一生二旦为主,生穿彩衣,腰系彩带,手拿钱尺、纸扇、铜锣;旦穿大襟衣,腰系绸带,手持花篮、纸扇、手绢边唱边舞。

浅析钦州采茶戏的特点

浅析钦州采茶戏的特点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冤情可以真相大白告慰逝者,安抚生者。

表达出当时群众对恶势力的反抗并赢得胜利。

二、题材特点采茶戏的题材来源广泛,涉及范围广较,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来自神话故事。

例如戏剧《宝莲灯》讲述的是住在天上的仙女三圣母向往人间的生活,便下凡间。

和作为书生的刘彦昌坠入爱河并生有一子。

运用宝莲灯的力量守住了短暂的幸福。

不料,二郎神一行人用计夺走了宝莲灯,三圣母被抓走,压在华山下。

十五年后,其子沉香练就一身武艺夺回了宝莲灯,救出来压在华山下的三圣母,获得了美满幸福的幸福。

反映了人们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谋求自由争取幸福的强大意志。

同时也是人们渴望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理想。

(二)来自历史故事。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数不胜数,采茶艺人将其进行改编与整理,如:戏剧《朱买臣》当中的朱买臣是一个生活在汉代穷苦书生。

他的妻子不满朱买臣整日读书不出去干活,便弃他而去。

后来朱买臣做了官,不计前嫌与妻子重归于好,反映出宽容、以德报怨的善行。

(三)来自民间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采茶艺人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并加以改编,创作出一系列喜闻乐见的剧目。

如:《隔河看亲》讲述的是卖身葬亲的梅屏在王奶奶家当丫鬟。

奈何小姐相貌丑陋,眼高过顶迟迟未嫁,便一直推脱梅屏的婚事。

梅屏和勤哥以及张媒婆设计使小姐出嫁。

梅屏也眷属终成。

一定程度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机敏。

(四)来自当代真实生活。

这也是近年来钦州采茶戏创作题材发展趋势。

如今,采茶戏工作者将关注点转向现实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以及热点话题,创作出一批新的作品。

如根据当下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编自演抗击疫情的采茶戏,显现出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抗击疫情的决心。

又如出于对本地区文化的热爱,采茶戏工作者李世川以民族英雄刘永福为原型创作出了一系列有关民生的作品。

其中有一部作品当中讲述的是:刘永福凯旋归家,途中看到民不聊生,经了解情况后得知庄稼欠收,下令把剩下不多的粮食发放给当地的村民并将该地的情况上报朝廷。

钦州采茶_精品文档

钦州采茶_精品文档

钦州采茶钦州,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一个美丽城市,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城市的山区,有着丰富的茶园资源,特别是钦州的采茶文化,更是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钦州采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那个时候,钦州的茶树种植已经开始兴盛起来。

而在宋代,钦州的茶产业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钦州的茶叶以其品质优良和独特风味而闻名。

据史书记载,宋真宗曾亲自尝过钦州的茶叶,并对其赞不绝口。

从此,钦州的采茶活动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钦州的采茶季节通常是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这个时候的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随着时光的流转,钦州采茶的方式也逐渐演变和改良。

在过去,采茶主要是由手工完成的,采摘者需要亲自上山,在茶树下摘取茶叶,然后再将茶叶晾晒、炒制、揉捻等工序完成,最终形成优质的钦州茶。

而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采茶已成为主流。

钦州采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采茶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还能够沉浸在茶叶的芳香中,感受茶叶的生机和力量。

采茶过程中,采摘者需要选择最新鲜、嫩绿的茶叶,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因此,钦州的采茶工友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技巧和知识。

除了采茶工友,钦州的茶叶也吸引了众多的茶叶爱好者和游客。

这里的钦州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质的品质而著称。

钦州的茶叶种类丰富多样,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等等。

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味。

品尝钦州茶不仅能够感受到其鲜爽的口感和清香的味道,还能够体会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在钦州采茶的过程中,人们还有机会了解茶叶文化和茶道艺术。

茶叶文化是中国古老而庄重的文化传统之一,而茶道艺术更是茶叶文化的精髓所在。

茶道艺术以其独特的礼仪和领悟力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钦州的茶叶庄园或是茶艺馆中,游客可以欣赏到茶道表演和茶艺师傅的技艺展示,感受到茶道带给人们的内心平静和宁静。

总之,钦州采茶作为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茶叶产业,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推崇。

钦州采茶戏传承与创新研究

钦州采茶戏传承与创新研究

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6采茶戏巡演团体,进行规范化。

需要对其表演内容进行整合,检查其主题是否符合当下社会的文化风尚,合理的进行宏观管理,不要过度的规定与限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与钦州采茶戏融会贯通,做到思想与艺术相融合,才能长远的发展戏剧;同时做到思想教育和看剧的兴趣相统一,可以为钦州的经济、社会风尚、文化等助力,让百姓能以不一样的方式了解钦州采茶戏以及文化风尚。

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对钦州采茶戏的保护和开发,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剧团进行整改,加强剧团文化建设,提高现有艺人素质,引进拔尖专业人才,从而形成专业的剧团,方能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政府应鼓励精创钦州采茶戏作品,可寻访采茶老艺人,收集老艺人收藏的资料,对比现有资料进行整理,真正把钦州采茶戏的精粹找回来,如花扇、钱尺花、七点梅台步等,再融合新时代的题材和内容,创新式地编排剧目,培养一批新的采茶名角。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合理发放扶持基金以及提供一些相关的表演器材,大力提倡钦州采茶戏作品的创作,深入挖掘钦州采茶戏的内涵,让钦州采茶戏团能有保障、有信心继续发展。

(二)特色创新与多彩推广1、相较于传统的钦州采茶戏,创新无疑是传承的持续动力。

钦州采茶戏有自己独特且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戏中的脚色行当、唱腔及吹奏曲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在钦州采茶戏中,角色的人物性格突出,每个角色的联系和矛盾都与故事情节环环紧扣,戏中的舞蹈性很强,茶公用矮步,茶娘用云步,加上独特的白话唱腔,构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

因此,在原有钦州采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优秀戏曲的曲调,借鉴现代潮流的影视编写新的剧目。

到各个城乡了解居民对这方面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进行改革。

在此基础上既能体现钦州采茶戏的创新性,也不失对钦州采茶戏戏剧文化的传承。

同时可在服装上进行改革,在原有装饰的基础上,将现代美的元素融合到服饰上,衣服的色彩搭配在不改变其精华所在和文化元素的情况下加入不同年龄段都喜欢的元素。

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钦州采茶戏的起源、传承与风格特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系主任签名:年月日
说明:此表由学生填写,指导教师和系院签署意见,一式一份,由系保存。
张德辉叙述:“从前有两个江西商客来到伯劳万利圩做生意,当地人民十分融洽,他两便将江西采茶传授给万利六秀村人。”
民间传说:唐朝有个宫廷歌舞师名叫雷华光,得罪了太监逃到江西九龙山隐居。为地方的采茶姑娘的辛勤劳动所感动,故以种茶制茶为题编写采茶舞与人娱乐。
(文献综述全文见附页)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预期目标:
1钦州采茶戏具有史料性和科学依据的起源说与传承脉络。
2钦州采茶戏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戏剧音乐特色,唱腔、唱词和道白的规律特点,伴奏乐器分类,分工及其表现作用,常用的表现程式和表演行当的分类与特点等。











一研究对象:钦州采茶戏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实地采风
(三)史料典籍
三研究步骤:
(一)收集资料
(二)实地采风
(三)分类整理
(四)资料统计
(五)撰写论文










一论文选题:2006年11月20日——2006年12月5日
二下达写作任务书:2006年12月6日——2006年12月16日
三开题报告:2006年12月17日——2007年3月10日
四撰写论文初稿及修改:2007年3月5日——2007年4月15日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系(院):××××××××

钦州市有哪些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钦州市有哪些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钦州市有哪些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20XX年XX月XX号,我和同学们来到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展开实地调研,经过调研,我了解到了钦州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很多很多,每一项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钦州的采茶、钦州的粤剧、钦州的海歌、八音等,这些都是钦州民间的文娱活动,也就是文化人所说的草根文化,根扎在民间有一定的生命力。

我们着重的调研了钦州的采茶戏和奥剧两大艺术文化。

钦南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软南采茶戏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9年代的历史。

软州采茶戏属于桂南采茶类的地方小戏,颇具地方特色。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清代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到了道光年间,开始发展以故事为主,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故被称“唱采茶”。

软南区采茶戏与民间“木鱼”说唱,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彩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吸收各戏派的艺术精华,形成了独具沿海特色的钦南采茶戏。

钦州白话起源和来历发展

钦州白话起源和来历发展

钦州白话起源和来历发展钦州市地处祖国大陆南方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海之滨,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位于北纬21°35'~22°28'与东经108°11'~109°9'之间,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市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辖2县2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另设有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

历史上钦廉地区又称钦州地区,故广义上的钦州话,包括通行于钦州市区及郊区一带的方言,北海市区及近郊的北海话,以及防城县一带的防城话。

这几种话之间虽然有些分歧, 但内部的一致性还是很大的。

本词条所述钦州方言为狭义的钦州话,既钦州城区粤语,俗称白话。

钦州粤语是钦州市的主要交际用语,属于汉语族粤语的钦廉片,其以钦州城区为主,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县区和乡镇,使用人口约245万人。

钦州粤语是广西钦廉粤语的重要代表,其来源是珠三角地区的粤语。

钦州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钦州秦属象郡地,汉属合浦郡合浦县地。

南朝宋始有建制,直至北宋初,今市区境域和归属变动无定。

清光绪十四年全境归钦州直隶州,境域方才稳定。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饮州直隶州,固定为钦县建制。

1949年12月7日至1950年8月,钦县原属广东省,1952年3月归广西省管辖。

1955年5月复属广东省。

1965年6月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

1983年10月8日,撤销钦州县,设立钦州市。

1994年10月,撤消钦州地区和县级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原县级市辖区分为钦北区和钦南区。

现钦州辖2县2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另设有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

古钦州的民族及语言状况钦州古为百越地,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关于钦州的人口来源,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之种类也,居于村落,容貌鄙野,以唇舌杂为音,殊不可晓,谓之萎语。

广西钦州话 日常用语

广西钦州话 日常用语

广西钦州话日常用语摘要:1.广西钦州话概述2.钦州话的日常用语示例3.钦州话的特点和影响正文:广西钦州话,属于汉藏语系的粤语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

钦州话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是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

在日常交流中,钦州话有很多独特的用语。

例如,"早晨"在钦州话中是"早唞","下午"是"下昼","晚上"是"夜晚"。

另外,钦州话在称呼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如"你"是"汝","我"是"侬","他/她"是"佢"。

这些用语体现了钦州话的独特性和地域性。

钦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声母、韵母、声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这使得钦州话听起来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钦州话的词汇丰富,有很多与普通话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饭"在钦州话中是"飯","水"是"水仔","猪"是"猪乸"等。

钦州话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钦州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较少,钦州话得以保持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钦州话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如今,许多钦州人在外地工作、学习时,仍然习惯用钦州话交流,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总之,广西钦州话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域特色的方言。

在日常生活中,钦州话的日常用语丰富多样,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广西钦州话 日常用语

广西钦州话 日常用语

广西钦州话日常用语摘要:一、引言二、广西钦州话简介1.钦州话的地理位置2.钦州话的特点三、钦州话日常用语实例1.问候语2.生活用语3.情感表达四、钦州话的传承与发展1.钦州话传承的重要性2.钦州话在现代社会的挑战3.钦州话的创新发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钦州话,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方言,拥有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钦州话的日常用语进行简要介绍,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门地方语言。

二、广西钦州话简介钦州话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属于汉语的粤方言分支。

钦州话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钦州话与广东话、客家话等地方方言相比,具有较为独特的口音和语法特点。

三、钦州话日常用语实例1.问候语钦州话的问候语与其他汉语方言相似,如“你吃饭了吗?”、“你好吗?”等。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问候语,如“你去哪啊?”等。

2.生活用语钦州话的生活用语丰富多样,如“明天见!”、“谢谢你!”等。

此外,钦州话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如“热头”(太阳)、“落水”(下雨)等。

3.情感表达钦州话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我喜欢你!”、“我讨厌你!”等。

这些用语充分体现了钦州人民的热情与直率。

四、钦州话的传承与发展1.钦州话传承的重要性钦州话作为地方方言,对于传承当地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钦州话,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钦州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2.钦州话在现代社会的挑战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钦州话面临着使用场合日益减少的挑战。

为了传承这门方言,需要加大对钦州话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钦州话的认识和重视。

3.钦州话的创新发展在传承钦州话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如创作钦州话歌曲、电影、电视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这门方言。

五、结论钦州话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地方方言,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和传承钦州话,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钦州话 日常用语

广西钦州话 日常用语

广西钦州话日常用语【实用版】目录1.广西钦州话简介2.钦州话的语音特点3.钦州话的日常用语示例4.钦州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钦州话的文化价值正文一、广西钦州话简介广西钦州话,又称钦州白话,属于汉藏语系中的粤语钦州片。

钦州话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及周边地区,包括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等。

钦州话在当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居民交流的主要语言。

二、钦州话的语音特点1.声母方面,钦州话拥有 21 个声母,其中包括零声母。

声母的特点是区分清浊音,如“巴”和“吧”。

2.韵母方面,钦州话有 56 个韵母,其中单韵母有 7 个,复韵母有49 个。

韵母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元音高亢度,如“妈”和“麻”。

3.声调方面,钦州话有 6 个声调,即高平、高升、高降、中平、中升和中降。

声调在钦州话中有着区分词义的重要作用。

三、钦州话的日常用语示例1.你好:nei ho(音译)2.吃饭:食饭 (sik6 faan6)3.谢谢:多谢 (do6 je6)4.再见:喇该 (laap3 gai2)5.早安:早晨 (zung1 mat6)四、钦州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钦州话作为当地的主要交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街头巷尾的闲聊,还是家庭聚会、商务活动,钦州话都是人们沟通的主要工具。

此外,钦州话在教育、传媒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五、钦州话的文化价值钦州话作为广西地区的一种方言,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于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钦州话作为一种粤语方言,对于研究粤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钦州白话与采茶文化
摘要:钦州采茶是以钦州白话为说唱语言的戏剧,唱词,道白等运用了很多钦州方言,俚语,很有地方色彩。

可以说,钦州采茶是依附于钦州白话而存在的,它的语言特点和表演特点也表现了钦州的地方性特色。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语言,钦州的主要语言是钦州白话。

钦州白话为广府九大语系中的钦廉片。

和莞宝片〔东莞和宝安〕,五邑片〔新会江门台山开平恩平〕等齐名,钦廉片原属粤西四府音〔合浦钦州北海防城〕,和广州话是一脉相承。

但是钦州白话与广州粤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钦州白话的使用范围不如广州粤语广泛,但是两个地区的人见面,交流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两者的语言在语调上有所不同。

很多口语的使用也不一样,如:广州粤语说“没有”,用“唔有”,钦州白话里用“某有”。

钦州方言是地方性语言,使用范围窄。

由于地区闭塞,受外界影响小,其在词义上有很多与古代汉语相通的地方,在用词习惯,词的繁复性方面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特色。

如“孥”,音nong,钦州白话里,该词泛指儿童,口语中经常听到,一般作“孥子”“孥儿”“阿孥”等,都是对小孩子的爱称,有宠爱和溺爱的意味,多用于父母对孩子,长辈对晚辈。

在秦观的作品《赠张潜道》里有“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孥,即是指孩子。

又如,憨,han,形声,从心,敢声,《说文》作“戆”。

本义:痴呆,傻气。

又引申为天真,纯朴。

钦州话音同。

其“憨”,应该是憨皮(调皮、顽皮)的简读,《红楼梦》第三十回:“他们是‘憨皮’惯了的,早已恨的人牙痒痒”,憨皮,应是调皮,顽皮的意思。

如此说来,钦州白话与古代汉语的渊源是很近的。

但在钦州方言里,量词的使用很多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如当地人说人时用“一只人”而不用“一个人”,说“一条牛”而不是“一头牛”。

而钦州采茶则是钦州的地方戏,主要以钦州白话为说唱语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钦州采茶的宣传范围有限,只能在本地区流传,难以向外发展。

也有人建议用纯正粤语改唱,可以流传更广,但是如果钦州采茶用广东粤语来唱,那就不是
钦州采茶了,失去了地方特色,没有了原来的那种乡土气息。

真要溯本追源,采茶戏大约是在十八世纪后期从江西流入到钦州的。

采茶戏分为采茶歌舞、小戏、大戏三个部分。

以前,在一出正剧开演之前,是有好多采茶歌舞的,“正月茶花花又正开,姐妹双双落茶园,……”茶从正月开始,一直采到十二月,唱的欢快,听的入迷,那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一般配音乐器有二胡,笛子,扬琴,木鱼,12寸的羊皮鼓,沙锣,但最常见的也是常用的是二胡,笛子和扬琴。

钦州采茶发展到现在,都是直奔主题的了,只是演员穿着戏服唱着戏腔来把一个个故事告诉给人们听,很是接近平民的口味。

钦州采茶多采用地方熟俚语,蕴含浓重的乡土本味。

唱词朴素自然,浅显易懂,钦州采茶名家刘北尤的作品《割颈鸡》里,李开颜向杨怀海要钱要物后,兴奋不已地用“五更打扮”的腔唱道“睡到半晚北风起,突然摸到毛巾被,刚才我敲了一下乡巴佬,答应送我算鸡带回家,我便可以借花献佛我老丈人,无须银钱又有面皮”短短几句话中,用了好几个方言熟语,“睡到半晚北风起,突然摸到毛巾被”这是地方熟语,即是“想什么来什么”的意思;“算鸡”即是“被阉割过的公鸡”,钦州方言里,“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母”,阉割过的公鸡就叫算鸡;“面皮”即是“面子”的意思。

在《隔河看亲》剧里,道白中就用了很多本地方言。


“梅屏,我到王府搵你某见,原来你两个约在此。

”“伯娘,你搵我乜嘢事啊”次处的“搵”就是“寻找”的意思,“乜嘢”就是“什么”的意思,都是钦州方言。

但是,“乜嘢”一词,在不同的情境中用,有不同的意思。

如“不过?不过乜嘢啊”里的“乜嘢”是“怎样”的意思。

两个挑东西的长工唱道“实在重膊头红”,“膊头”即是“肩膀”的意思。

丑新娘对她娘亲说“娘亲,嫁个威威老公都咁难个”这句话意思是“妈妈,嫁个长得帅的好老公这么难啊”,“威威”是长得好,长得漂亮的意思,适用于形容人和物的外形外貌。

“咁”是“这么”的意思。

“咁”是“这么,那么”的意思,做副词用。

“女儿啊,你肚饿某?”“我颈渴!”在钦州方言里,“肚子饿”直接说“肚饿”,“颈渴”就是“口渴”的意思。

“你睇,我乜眼睇”,在钦州方言里,“睇”即是“看”的意思,“乜”是“没
有”的意思,这句话就是“你看啊,我没眼看啦”。

“我定然要打你,打到你乜郁得!”这句话意思是“我打你打到你动不了”,钦州方言里,“郁得”即是“动得”,采茶里这样说,也是为了增加地方特色,走群众路线。

在《三女拜寿》中,其父气说“真系某好鸡母带坏仔”,意思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坏妈妈带坏孩子”,这是当地方言里使用很普遍。

还有福田中状元后回乡时说“想当年,我在马家庄做木工,马老爷就非常之睇衰我”,“睇衰”即是“看不起”,这也是方言里比较常用的词语。

“衰”是“倒霉”的意思,方言里有说“衰瘟”“衰佬”是“倒霉的人”的意思。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些熟语,俚语的应用,使钦州采茶的地方性色彩更浓郁,往往是演员歌声未止,外地人尚未明白反应过来,当地人已经笑开了。

钦州采茶,作为钦州的特色地方文化,曾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象,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钦州白话与钦州采茶的处境令人担忧。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倡导普及普通话,对方言的传承是一股冲击,钦州白话已经就被边缘化了,而建立在钦州白话基础上的采茶,其处境可想而知。

采茶剧在钦州一般只在乡村里传播,城市里各种娱乐方式比较多,影院,剧院等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冲击了采茶在城市里的推广,加之采茶演的往往是一些历史民间故事,城里人不感兴趣。

所以,采茶就成了钦州乡村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参考文献:
采茶剧《三女拜寿》,《隔河看亲》,《割颈鸡》
《“世上千般万种情,最喜采茶敬亲人”——论钦州市采茶戏名家刘北尤及其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