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万年史
2024年全年日历表 2024年日历(2024年1月-12月日历)
日
1 廿九
一
2 三十
2024-9 月
二
3 八月
三
4 初二
四
5 初三
五
6 初四
六
7 初五
8 初六
9 初七
10 初八
11 初九
12 初十
13 十一
14 十二
15 十三
16 十四
17 中秋节
18 十六
19 十七
20 十八
21 十九
22 二十
23 廿一
24 廿二
25 廿三
26 廿四
27 廿五
28 廿六
29 廿七
11 初六
12 初七
13 初八
14 初九
15 初十
16 十一
17 十二
18 十三
19 十四
20 十五
21 十六
22 十七
23 十八
24 十九
25 二十
26 廿一
27 廿二
28 廿三
29 廿四
30 廿五
31 廿六
1 廿七
2 廿八
3 廿九
2024-8 月
日
28 廿三
一
29 廿四
二
30 廿五
三
31 廿六
四
1 廿七
五
2 廿八
六
3 廿九
4 七月
5 初二
6 初三
7 初四
8 初五
9 初六
10 七夕节
11 初八
12 初九
13 初十
14 十一
15 十二
16 十三
17 十四
18 十五
19 十六
20 十七
21 十八
22 十九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
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1.引言1.1 概述中华万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种,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记事内容。
中华万年历以天干地支纪年和十二地支纪月为主要方式,结合节气、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系统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的重要事件、农历、天文气象等信息。
中华万年历的特点之一是其独有的天干地支纪年系统。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纪录方法,将时间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组合而成。
这种纪年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仍然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此外,中华万年历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记事内容和分类。
其中包括历史事件、政治演变、文化传承、人物事迹等方面的记载。
通过这些记事内容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华万年历还将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纳入其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农历、天文气象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内容的记录和分类不仅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于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华万年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的起源和发展、记事内容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华万年历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华万年历全部记事的主题和背景,引起读者对该话题的兴趣。
文章结构部分则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阐明了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即介绍中华万年历的全部记事,强调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2024年日历中文版带星期带农历模板[DF002]-可编辑
2024年日历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一元旦1四廿二1五廿一1一愚人节1三劳动节1六儿童节1一建党节1四建军节1日廿九1二国庆节1五寒衣节1日十一月2二廿一2五北小年2六廿二2二廿四2四廿四2日廿六2二廿七2五廿八2一三十2三三十2六初二2一初二3三廿二3六南小年3日九九3三寒食节3五廿五3一廿七3三廿八3六廿九3二八月3四九月3日初三3二初三4四廿三4日立春4一廿四4四清明节4六青年节4二廿八4四廿九4日七月4三初二4五初二4一初四4三初四5五廿四5一六九5二学雷锋5五廿七5日立夏5三芒种5五三十5一初二5四初三5六初三5二初五5四初五6六小寒6二廿七6三廿六6六廿八6一廿八6四五月6六小暑6二初三6五初四6日初四6三初六6五大雪7日廿六7三廿八7四廿七7日廿九7二廿九7五初二7日初二7三立秋7六白露7一初五7四立冬7六初七8一廿七8四廿九8五妇女节8一三十8三四月8六初三8一初三8四初五8日初六8二寒露8五初八8日初八9二三九9五除夕9六廿九9二三月9四初二9日初四9二初四9五初六9一初七9三初七9六消防日9一初九10三廿九10六春节10日二月10三初二10五初三10一端午节10三初五10六七夕节10二教师节10四初八10日初十10二初十11四腊月11日初二11一龙抬头11四上巳节11六初四11二初六11四初六11日初八11三初九11五重阳节11一十一11三十一12五初二12一初三12二植树节12五初四12日母亲节12三初七12五初七12一初九12四初十12六初十12二十二12四十二13六初三13二初四13三初四13六初五13一初六13四初八13六初八13二初十13五十一13日十一13三十三13五公祭日14日初四14三情人节14四初五14日初六14二初七14五初九14日初九14三末伏14六十二14一十二14四十四14六十四15一初五15四初六15五消权日15一初七15三初八15六初十15一初伏15四十二15日十三15二十三15五下元节15日十五16二初六16五初七16六初七16二初八16四初九16日父亲节16二十一16五十三16一十四16三十四16六十六16一十六17三初七17六初八17日初八17三初九17五初十17一十二17三十二17六十四17二中秋节17四十五17日十七17二十七18四腊八节18日初九18一初九18四初十18六十一18二十三18四十三18日中元节18三十六18五十六18一十八18三十八19五初九19一雨水19二初十19五谷雨19日十二19三十四19五十四19一十六19四十七19六十七19二十九19四十九20六大寒20二十一20三春分20六十二20一小满20四十五20六十五20二十七20五十八20日十八20三二十20五二十21日十一21三十二21四十二21日十三21二十四21五夏至21日十六21三十八21六十九21一十九21四廿一21六冬至节22一十二22四十三22五十三22一十四22三十五22六十七22一大暑22四处暑22日农丰节22二二十22五小雪22日廿二23二十三23五八九23六十四23二十五23四十六23日十八23二十八23五二十23一廿一23三霜降23六廿三23一廿三24三十四24六元宵节24日十五24三十六24五十七24一十九24三十九24六出伏24二廿二24四廿二24日廿四24二平安夜25四十五25日十六25一十六25四十七25六十八25二二十25四中伏25日廿二25三廿三25五廿三25一廿五25三圣诞节26五十六26一十七26二十七26五十八26日十九26三廿一26五廿一26一廿三26四廿四26六廿四26二廿六26四廿六27六五九27二十八27三十八27六十九27一二十27四廿二27六廿二27二廿四27五廿五27日廿五27三廿七27五廿七28日十八28三十九28四十九28日二十28二廿一28五廿三28日廿三28三廿五28六廿六28一廿六28四感恩节28六廿八29一十九29四二十29五二十29一廿一29三廿二29六廿四29一廿四29四廿六29日廿七29二廿七29五廿九29日廿九30二二十30六廿一30二廿二30四廿三30日廿五30二廿五30五廿七30一廿八30三廿八30六三十30一二九31三廿一31日复活节31五廿四31三廿六31六廿八31四廿九31二腊月。
中华万年历:专注的时间管理者
青商18■文/本刊记者 黄蓉中华万年历的创业五虎将,中为总经理秦涛从十多年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手机基本款,到而今苹果、三星等群雄乱战的智能大屏,日历作为基础功能,总是并不起眼却不可或缺地存在于每一部手机上。
然而,系统自带的日历大多只满足看日期的基本功能,日期之外,时间的广泛宽度成为日历APP挖掘的市场,中华万年历便是其中翘楚。
这个由一群85后开发的日历应用,在短短两年时间坐拥一亿用户——中国每5个手机网民,就有1个在使用中华万年历。
如何把一个并不被看好的应用做成奇迹,中华万年历的总经理秦涛说:这是专注的力量。
从零到一亿1987年出生的秦涛是中华万年历团队的领导者,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接触安卓的开发者,秦涛和他的团队还未出校门就被南京的天使投资人沈浩看中。
2010年秦涛大学毕业,他带着从大学就在一起的“创业五虎将”从武汉来到南京,专注软件开发。
当时秦涛认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一片广阔蓝海,以此为出发点,他们在安卓上做起旅行、外卖的软件,天气、词典等APP也有涉及,但“有些APP做得太早,有些领域又进入得太晚。
”旅行有携程等业内翘楚走在前面,外卖的O2O理念在2010年还太超前,于是两年时间,团队收获甚微。
那时候秦涛也总在反思,为什么自己认为很棒的点子真正做出来了却屡战屡败,他得出的结论是:不懂用户、不懂产品。
“以为有技术就很牛,却不懂怎样用技术为用户创造价值。
连自己都不愿意用的软件,怎么能让用户喜欢?”秦涛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秦涛注意到了日历,因为有同事在抱怨“手机自带的日历太难用了。
”“那咱们就自己做一个呗。
”中华万年历应运而生。
在2011年,当时的日历市场已经不乏有做得好的先行者,例如上线三年多的365日历,拥有绝对优势的用户数,并且已经得到资本的关注。
“我们做的是差异化。
”秦涛说,“365更像Google Calendar或者苹果日历。
而我们一开始就把出发点放在中国的农历和黄历上,这是中国人需要的,所以我们连名字都是‘中华万年历’。
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
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主题,它涵盖了中华文化、历史、传统、习俗、天文、地理、医学、科技等众多领域。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 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的起源和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2. 天文历法:中华历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为基础制定的。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研究,制定出了精确的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3. 地理名胜: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势多样,拥有众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
从壮丽的自然风光到历史文化遗产,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4.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针灸、中药等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医学在预防、保健、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5. 科技发明: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不仅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民俗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都有独特的民俗活动和节庆。
例如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7. 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都有独特的特色美食和小吃。
从北方的饺子、南方的粽子到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技艺和美食文化。
以上是中华万年历实用民间百科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深入的学习或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学术资料。
2024年全年日历表 2024年日历(2024年1月-12月日历)
18 十三
19 十四
20 十五
21 十六
22 十七
23 十八
24 十九
25 二十
26 廿一
27 廿二
28 廿三
29 廿四
30 廿五
1 廿六
2 廿七
3 廿八
4 廿九
5 三十
6 六月
日
30 廿五
一
1 廿六
2024-7 月
二
2 廿七
三
3 廿八
四
4 廿九
五
5 三十
六
6 六月
7 初二
8 初三
9 初四
10 初五
30 廿八
1 廿九
2 三十
3 九月
4 初二
5 初三
日
29 廿七
一
30 廿八
2024-10 月
二
1 廿九
三
2 三十
四
3 九月
五
4 初二
六
5 初三
6 初四
7 初五
8 初六
9 初七
10 初八
11 重阳节
12 初十
13 十一
14 十二
15 十三
16 十四
17 十五
18 十六
19 十七
20 十八
21 十九
22 二十
14 十四
15 十五
16 十六
17 十七
18 十八
19 十九
20 二十
21 廿一
22 廿二
23 廿三
24 廿四
25 廿五
26 廿六
27 廿七
28 廿八
29 廿九
30 三十
日
1 冬月
一
2 初二
2024年日历表(1-12月每月一张)
17 初十
18 十一
19 十二
20 小满
21 十四
22 十五
23 十六
24 十七
25 十八
26 十九
27 二十
28 廿一
29 廿二
30 廿三
31 廿四
2024 年 6 月日历表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廿五
2 廿六
3 廿七
4 廿八
5 芒种
6 初一
7 初二
8 初三
9 初四
10 端午
11 初六
12 初七
13 初八
14 初九
15 初十
16 十一
17 十二
18 十三
19 十四
20 十五
21 夏至
22 十七
23 十八
24 十九
25 二十
26 廿一
27 廿二
28 廿三
29 廿四
30 廿五
2024 年 7 月日历表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廿六2 廿七来自3 廿八4 廿九
5 三十
6 小暑
7 初二
8 初三
9 初四
10 初五
11 初六
12 初七
13 初八
14 初九
15 初十
16 十一
17 十二
18 十三
19 十四
20 十五
21 十六
22 大暑
23 十八
24 十九
25 二十
26 廿一
27 廿二
28 廿三
29 廿四
30 廿五
31 廿六
2024 年 8 月日历表
日
中华万年历版本大全
中华万年历版本大全
中华万年历,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历法,历经千年不衰。
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农历、节气等重要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万年历也有着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太初历》。
《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最早见于《尚书·禹贡》。
它以十天为一周,每天分为十二时辰。
《太初历》在古代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要历法之一。
其次,我们介绍一下《大明历》。
《大明历》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历法,由郑栅编纂。
《大明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当时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对后世的历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我们来看看《康熙历》。
《康熙历》是清朝康熙年间颁布的一种历法,由徐祯编纂。
《康熙历》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后世的历法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中华民国历法》。
《中华民国历法》是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一种历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历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华民国历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法版本。
总的来说,中华万年历版本众多,每个版本都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这些版本的了解,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法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和研究中华万年历,让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万年历初级测评-------功能体验 _vcontrol
中华万年历初级测评-------功能体验作者:vcontrol貌似很久没有发帖了,借这次中华万年历征集测评,再来活跃一下。
请各位魅友多多支持,小的感激不尽。
百度介绍:中华万年历,历经三年多的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款在各大平台上广泛使用的应用软件。
目前已开发的版本有Android、iOS、Windows Phone,Android pad、Web(网页)。
开发者为国内知名创业团队随身云(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客观的介绍就不给大家多说了,既然是评测,那下面就以个人观点来解说一下中华万年历。
说起中华万年历,个人的使用的不多也不少,但这款软件绝对是一款值得推荐的软件。
下面我将从安装完软件第一次打开软件说起。
1、安装完成中华万年历之后,我们来打开看一下。
打开软件映入眼帘的是万年历的皮肤设置,佳人红、青草绿、潜水蓝,多美优雅的主题名称,还有如此清新的界面,点击界面切换主题选择,这里的界面切换,非常流畅,也就是交互让人非常舒服,说实话,这样的界面我都不忍心点开下一个界面。
点评:界面清新,交互流畅。
2、下面向左边滑动屏幕,进入全屏日历或者半屏日历设置,这个跟上面主题皮肤设置接壤,都有一个预览图,让用户即时能看到设置后的效果,这个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自己的喜好来进行设置。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万年历是非常的开放灵活,非常的贴心。
点评:贴心设置。
选择好设置哪个之后,下面有两图标,一个是立即使用,一个是开启云服务。
很简单,这个我们大众都能理解,一个是不登录直接打开日历,一个则是登录账号,可以云同步信息。
这个可以用户自己选择,当然建议大家还是开启云服务,开启云服务之后,个人的使用记录都可以同步到云端,以后只要有这个账号,换设备登录也可以立马同步。
3、我们点击上面的开启云服务按钮,就跳转到下面这个登录随身云界面,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界面,非常的标准,并且有多种方式登录,微信、QQ 、微博、人人、甚至百度账号都可以登录,这样,就为用户的登录账号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大家方便了不少。
2024年全年日历表
廿一
27
廿二
37
28
廿三
29
廿四
30
廿五
31
廿六
2024年8月
周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38
1
建军节
2
廿八
3
廿九
39
4
七月
5
初二
6
初三
7
立秋
8
初五
9
初六
10
七夕节
40
11
初八
12
初九
13
初十
14
末伏
15
十二
16
十三
17
十四
41
18
中元节
19
十六
20
十七
21
十八
22
处暑
23
二十
24
廿一
27
廿二
28
廿三
29
廿四
32
30
廿五
2024年7月
周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33
1
建党节
2
廿七
3
廿八
4
廿九
5
三十
6
小暑
34
7
七七事变
8
初三
9
初四
10
初五
11
初六
12
初七
13
初八
35
14
初九
15
初十
16
十一
17
十二
中华万年历大全
中华万年历大全中华万年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作为一个历法体系,中华万年历包括了农历、公历、节气、节日等内容,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华万年历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华万年历中的农历。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它以月相周期为基础,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农历中包括了24节气,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如立春、谷雨、小满等。
农历还包括了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其次,我们要介绍的是中华万年历中的公历。
公历是以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运动为基础的历法体系,它是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历法标准。
公历以一年365天为周期,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等。
公历中的重要节日有元旦、劳动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都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共同的纪念和庆祝对象。
除了农历和公历,中华万年历还包括了节气和节日。
节气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它与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中华万年历中共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传统习俗。
节日则是人们在特定日期举行的庆祝活动,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中华万年历中,每一个日期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可以通过中华万年历来了解每一天的节气、节日,从而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中华万年历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人们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总而言之,中华万年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通过了解中华万年历,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利用中华万年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黄历:中华文化的珍宝
黄历:中华文化的珍宝黄历,又称万年历、老黄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记录了每年、每月、每天的节气、吉凶、五行等信息,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珍宝。
黄历的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一种时间计算工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一、黄历的起源与历史黄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运行,探求宇宙的奥秘,从而推算出年、月和日的变化规律。
据记载,黄历的使用始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黄历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历的内容与功能黄历以年为单位,包含了各种重要的时间信息。
每年的黄历中,都会标注出二十四节气以及各类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此外,黄历还包括了每天的宜忌、吉凶、五行信息等,供人们参考。
黄历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吉凶信息和指导,以便做出决策、安排生活和行事。
三、黄历的文化意义黄历不仅仅是一本时间计算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黄历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数理、符号、祭祀等多种元素,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层面。
黄历中记载的吉凶宜忌和五行信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人对天地间万物相互关系的认知和思考。
同时,黄历也承载了中国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吉祥、禁忌和和谐发展的传统思想。
四、黄历的传承与创新黄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重视,并不断传承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黄历已经从纸质版转变为电子版,手机应用程序和网站中都可以找到黄历的信息。
同时,也有一些民间学者和文化爱好者致力于黄历的研究和创新,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更具实用性和时代感。
五、黄历的当代意义黄历作为中华文化的珍宝,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时间信息和吉凶指南,更是引导人们追求健康、幸福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黄历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关注自然、尊重传统,同时也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一种反思和警示,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保护环境、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万年历老黄历
中华万年历老黄历
万年历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
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提供1900年至2100年的所有年份阴历阳历对照万年历。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
“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
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
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
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汉典万年历(择吉老黄历)
汉典万年历(择吉老黄历)
漢典擇吉萬年曆
公元年月
[当代]中国公历纪元2018年农历戊戌年【狗年】日一二三四五六
1
廿二
2廿三
3
∩抗日战
争..
4
廿五
5
廿六
6
廿七
7
廿八
8
◆白露
9三十
10
●中国教
师节
11
初二
12
初三
13
初四
14
初五
15
初六
16初七17
∪初八
18
九·一
八..
19
初十
20
十一
21
十二
22
十三
23◆秋分24
中秋节
25
●十六
26
十七
27
十八
28
孔子诞辰
29
二十
30世界海事
日
日出05:44:39日落 18:41:53 中天 12:13:36 月出 --:--:-- 月落 14:17:12 月中 06:49:29 晨起天亮 05:17:02 晚上天黑 19:09:25
日照时间 12:57:14 白天时间 13:52:23 10日 02:01:22朔月25日 10:52:19望月3日 10:37:19下弦17日 07:14:52上弦8日 00:29:37白露23日 09:54:01秋分
数据或算法来源于寿星万年历
[定气速度测试定朔速度测试][气朔计算清空]旧版新版旧版万年历(汉典择吉老黄历)下载
每日黄历年月日2012年宜嫁娶吉日黄历择日启始:年月日结束:
年月日
宜忌
2012年宜入宅吉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上万年文明史(2009-10-06 21:27:36)重新界定文明的定义,完全可以还我万年文明史!标签:历史农耕文明神农炎帝说到中国文明史首先应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谁?我们从那里来?对此中国人民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是炎黄子孙,这就给中国文明史的界定提供了一个基础。
广大中国人民的历史观是以中国古史为理论根据的,而中国古史就散布于众多中国古籍里,它是无数先哲先贤积数千年之久所建构起来的中国历史系统。
关于人们常说的“炎黄子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炎帝神农为历史上三皇时期中的一位先皇,而轩辕黄帝为历史上五帝时期的一位先帝,故古人就把“炎黄”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
另一种解释是仅仅从“炎黄子孙”的字面上来进解释,炎帝神农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也是人文始祖,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血缘祖先。
炎帝神农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开创者,所以单从神农氏生活的历史时代来说它与中国农业起源时期相关联着。
现代考古学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也是将农业起源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因而我们可以将文献记载的中国农业起源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用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最新成果来确定农业起源时期,从而确定神农氏生活的历史年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新的成果,是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端确定于公元前一万年,目前已被考古界所认同。
《考古界命名“上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史前文明再度前移》一文指出:“上山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上山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出土石器、陶器千余件,当时人们已开始种植稻米。
(《人民日报》2006.11.9第12版)根据考古学最新发现和最新分期来看,作为中国农耕文明开创者的炎帝神农氏应该是距今一万年前的历史人物,因而对于炎黄子孙们来说他们有上万年的文明史。
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中国有上万年文明史。
后土文化与中华万年文明史关于中华万年文明史我们听惯了以往的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之说,乍一听说中华万年文明史有点耸人听闻,不,这是客观事实,是历史的真实。
如果按西方史学界的说法,中华文明只有明确纪年的3000年左右的历史,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华文明西来说”,也曾一度甚嚣尘上。
但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发展史上,在他们有文字纪年之前,一定走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文明发展到了文字记载的阶段之前,一定也会有一个未有文字记载的但已是文明发展的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远古神话传说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更漫长,何况我们的有纪元文明史也不和西方说的那样只有3000年,而是要长得多。
1996年,我国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2000年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将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年。
更可喜的是因近年来的大量考古的重大发现,我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呼之欲出。
在此之前的1997年8月,“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文明史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曾提出“中华文明史可追溯到万年前”的论点,并由中华民族史学会会长史式和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共同起草了《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主张中华古史应从一万年前写起,此建议得到了海内外数百位专家学者的赞同(签名),公开发表。
我们确信经过海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华文明史绝不再是“上下五千年”而应该是“上下一万年”。
一、提出五千年文明史的主要原因提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原因,主要有三:1、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
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主要沿用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旧说。
在100多年前,中国的考古工作还未起步,用碳十四测定古物年代的方法尚未发明,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的一些说法尚未传入中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列“三皇”而是把黄帝列在《五帝本纪》之首,以黄帝作为我们的远祖,这是不错的,但在黄帝之前,司马迁没有记载,但也没有否定,给后人留下了研究的余地和空间,证明司马迁治学是严谨的,不轻信在当时尚无考古根据的史料。
但是,他的这种记法有明显的缺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第一位出场的主角——黄帝,就被描绘成为一位垂手拱衣而天下大治的大皇帝,一切发明创造都集于一身,一切文治武功都记在了一个人帐上,这显得太突然了。
这种写法,砍掉了黄帝之前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砍掉了辉煌的母系氏族时代,砍掉了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砍掉了世世代代流传的美丽动人的、丰富多彩的创世神话传说,以致于有些西方学者强加给我们民族的没有完整“创世神话”传说的观点,本来是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后人的主观臆断。
在辛亥革命时,由于“革命”的需要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要恢复中华,于是就提出了“黄帝纪元表”,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后来以此推算的年表,又被《辞海》等广泛采用,所以影响很广,那么这个年表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一:是宋代的邵雍《皇极经世》一书所称尧年为甲辰年,再经卢景贵考定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
而邵雍并非史学家,而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哲学家,《皇极经世》又是一部“术数”书,这样严肃的文明史纪年问题,决不是一本“术数”书就能解释的,而且卢景贵的考定又缺少可靠的数据,即便是以《史记》中的黄帝纪年的推算也极不准确,辛亥革命时以此为根据提出中华民国纪年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
根据二:既知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再根据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推算,认为尧以上共有五帝,历时341年,其中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高阳氏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依此推算,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
然而,这位皇甫谧也不是史学家,而只是一位晋代的医生,他所精通的是中医针灸之术,《帝王世纪》只是他的一部业余著作,它的可信度如何?只要看看他所列的五位帝王在位的年数,就不难推想了,不要说五位帝王在位的年数,就是五位帝王的寿命也很难使人相信。
试想,几千年前的人类寿命能达到100多岁吗!因此,辛亥革命时,所谓“黄帝纪元”,不过是个别人的大胆地推测估计而已,全然无可信的根据。
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现在大约4700年,不是5000年而接近5000年,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5000年文明”说的真正来源。
如果说辛亥革命党人出于宣传的需要而提“黄帝纪元”可以理解的话,我们现在还要继续沿用这种不正确的提法,就显得不够严肃了。
3、西方学者的偏见和贬低。
自从西方人取得海上霸权,他们用炮舰在全球各地推行殖民主义,西方学者对于许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又往往带有一种白种人的优越感和种族主义偏见,如对中华文明史的所谓研究就有极重的种族色彩。
1894年伦敦大学教授拉克伯里写了一本《中国古文明西来论》的书,他把中国古史与巴比伦古史相比较,认为中华民族来自于古巴比伦,他在书中写到中国的八卦和文字来自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国吃的小麦也是从巴比伦传入的,一年四季、置闰月、12甲子循环,60年为一纪等皆来自巴比伦。
甚至中国人祭祀的远祖黄帝也来自巴比伦,他说巴比伦的一个酋长叫奈亨台于公元前2282年率领巴克族东迁,这位酋长就是中国称的黄帝,巴克族就是中国人称的“百姓”。
按着他的说法,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全部都是外来的,与中华大地本土毫无渊源,把黄帝以前的女娲、伏羲、神农等史实一笔抹杀。
当然,这种毫无根据的武断结论,是难以服人的,但是这种论点,又经过居心叵测的日本学者的鼓吹,传入中国,竟然能流传一时。
连国内的著名学者章太炎、胡适、顾颉刚等人也都相信了。
西方学者还把世界四大古文明按着时间长短进行了排序,把古埃及文明排在了第一位,其文明史长达6000余年;第二位是古巴比伦文明5000余年;第三位是古印度文明5000年;最后是中华文明4000余年。
还有更偏见的西方学者,包括汉考克、汤因比等比较著名的考古和历史学家,他们只承认中华文明3000多年的历史,他们说中华文明史只能从“盘庚迁殷”算起,也就是从中国的商代算起,全长只有3400年。
我们且不论他们的动机,就从研究历史的态度上也是极不慎重、极不负责任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那些英国的学者否定中华文明、鼓吹“西来说”的同时,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传到了欧洲,传到了英国。
此前的欧洲只知道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
无论是古埃及、希腊、巴比伦、或印度,这些古老文明的发祥地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创造。
二十四节气传到欧洲后,引起了一片赞叹,英国著名气象学家萧纳伯曾以英国气象局局长的身份在1928年的国际气象台台长会议上,倡议欧美各国采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英国率先在农业气候和生产统计中采用了萧纳伯的建议。
而在中国,我们先祖早在10000年前就懂得了观察天象和气候,并和农业生产结合,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夏、秋、冬等八个重要节气,后经伏羲、黄帝时代的进一步完善,已在农业社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了。
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研究和掌握天文、地理、物候知识的最早的民族。
二、提出万年文明史的主要根据1、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角度看,世界人类发展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曙猿到类人猿,从类人猿到直立人,从直立人到智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长达数千万年,直到近200万年左右时,人类发现了用火,才使人类的进化产生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大约在100万年左右时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开始萌芽了。
人类又经历了几十万年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类社会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然后是父系氏族社会。
我这里说的只是人类发展的一般过程,未必十分准确,但是就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是不可跳跃的,因为那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我们的中华文明史开篇就从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黄帝开始,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必经的、而且是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视而不见,那的确有悖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远古的神话传说许多人认为远古的神话传说包含有真实社会的影子,我们也往往从神话传说中捕捉到历史真实的信息。
这是因为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盛产神话人物和圣人的时代,这个时代离我们现在大约10000年左右。
这个时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后土女娲时代。
人类在经过采集、渔猎时代长达100万年的发展,进入了农业社会到来的前夜,但这个时代还没有文字,在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只能保留在传说中,保留在后来人对传说的记载中。
正因为此,许多古文献的记载,不那么准确,不那么有逻辑,这也是许多古文献留下了千古之谜的真正原因,这一点我们不苛求古人,我们只能根据考古发现和现有资料进行科学的推理,加以破解和完善。
比如相传是大禹时写成的《山海经》一书,被认为是一部奇书,仅从今天还保存的18篇来看,书中记载了各地山川、地理、部族、物产、祭祀、医巫、原始风俗,往往繁杂怪异,保存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材料甚多,有许多问题千百年来历经多少代竟然还让那些白发斑斑的老学者争论不休,有人预测这本地理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只有站在世界地理学的高度才有可能读懂,只站在中国地理来看难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