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题是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影响,在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可以更好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课既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延伸,又是后面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承上启下,是全书的核心,因此本框题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思路】本课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

从整体上看,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全书的核心和落脚点。

三、【教学设计理念】本课通过以社会热点背景材料为主线,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去质疑探索、自主合作、实践体验、研究学习与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信息时代下对教与学的要求,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能力目标:结合我国近年来所取得各方面发展成就,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与历史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3、核心素养: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合理合法表达爱国热情。

(理性精神、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公众参与)五、【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六、【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情感经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王泳海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阐述我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遵循新课程“坚持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中获取知识和体验情感的升华。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本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点就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将本课的三大问题画上圆满句号。

本课是第七课的重点内容,承上启下,对接下来综合探究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我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明确弘扬民族精神是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基固本,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图片、史实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升华步骤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意义。

2.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历程。

二.学情分析1、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二(10)班文科普通班的学生,基础中等,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较差;2、从知识基础来讲,通过上节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2)识记、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3)深刻的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2、能力目标(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联系历史和现实,使是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 。

二、重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开场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中国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集中表现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上。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新课教学: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播放视频一:温总理与“多难兴邦”2008年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多难兴邦。

总理说,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们会更加努力。

有了孩子们,教育在继续,民族就有希望。

总理还说:“现在,我希望大家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气那颗炽热的心,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多媒体展示材料:汶川地震两周年:民生巨变 灾后重建书写奇迹(图)探究活动一:①:谈谈你对温总理“多难兴邦”这四个字的理解。

②:汶川地震两周年:结合“精神的力量”谈谈,民生巨变 灾后重建书写的奇迹。

探究活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中华民族之魂 (板书)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板书)灾难是不幸的,但灾难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锐气不减——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板书)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拥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大家阅读集中表现植根于P3/72—1/74,看看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那些内容。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理解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3. 中华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 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5.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并将其付诸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历史作用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精神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考。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课后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历史作用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精神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的计划,并在下一个课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在小组讨论环节,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入探讨。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反思一:永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课时起到衔接的作用,是第六六课向第七课过渡的一课时,,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看待文化的的能力。

但课时内容多,如何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生成知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凑,因而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计意图应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做一定必必要的准备。

同时,知识的学学习是教学的重头戏,但情感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不不能忽视,这也是思想政治学学科的一个特点,因而如何设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就非常的的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思考和参与,从而在知识的学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目标。

反思二:永恒的中华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1、本本课内容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度上看难度不大,但从知识的的容量上看还是比较大的,加加上高二x班学生的基础不太太好,如果课堂思维不活跃,,配合不好的话,要完成这些些教学内容就可能会存在一定定的困难。

2、学生对于本本课重点知识的掌握不太牢,,会影响运用,课后有待加强强记忆。

当然为了促进不同层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多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交流与沟通,课堂上注意眼神神交流,亲其师信其道,二是是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评价价,鼓励为主,培养学习兴趣趣,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缺乏乏自信的学生,三是创造不同同的展示机会,在小组合作学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对对帮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识。

四是,在反馈练习中,根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分层练习,,加强针对性。

反思三:永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思这一课时起到衔接的作用用,是第六课向第七课过渡的的一课时,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究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看看待文化的能力。

但课时内容容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究而生成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紧凑,因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设计意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并做一定必要的准备。

教学设计12: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12: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所了解,他们有一定的爱国情怀。

但是谈到爱国,学生经常想到的是那些民族英雄,为国捐躯的伟人,还是不能自觉的去践行这一行为,觉得民族精神离自身比较遥远。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素材,感悟素材,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并把爱国精神落实到他们的实践中作为突破口。

二【课标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四个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能力目标:概括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推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结合实例,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四个基本内涵;推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在本次的公开课中,我选定的内容是《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在选定本课之后发现这课内容其实不是很好上,比较大空泛。

本课知识点非常之简单,学生自己看一遍都可以懂,但是在情感和能力方面要得到提升,必然要找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才行。

因此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我是从导入部分开始的,导入用了神九发射的视频,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很专注,同时视频中的音乐也确实能够感染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学生已经感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自豪感和民族感。

我认为这个导入还是比较能吸引学生的。

对于本课内容的简单空泛的局面,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来缓解这种局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对于这五个精神我分别分了五个小组进行探究,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阳江市同心中学施剑萍【教学依据】本节课教学以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依据,积极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真实的情境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以及获得对政治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2、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1、希望通过“申奥成功”的回顾,引起学生探究民族精神的积极性,进而能自主探究。

2、再通过“汶川大地震”的回顾,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进而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爱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2、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3、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坚持积极进取。

[教学方式]新的课程理念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同样要十分重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

同时,要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通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领悟道理,并归纳出思想认识,掌握教学重点;在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来评价具体行为或现象,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通过学习来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构思]【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是参考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再结合课本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作出来的。

我的心是光明火种——《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我的心是光明火种——《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学实践“有一个梦,由我启动,汗水融化成满脸笑容,海阔天空,我是阵风,把旗帜飞扬到南北西东,谁不为人心的光辉感动,我的心就是个光明火种……”这是歌曲《我是明星》的歌词,它也正描述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堂课我的努力和我的理想。

下面就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

一、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本课教学采用新课程“坚持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采取灵活有效的德育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中获取知识和体验情感的升华。

1.灵活处理教材关于《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我前后尝试了两种思路进行讲授:第一种思路按照教材顺序,先讲民族精神的作用再讲基本内涵,最后总结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第二种思路整合教材知识点,按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有哪些,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到突破难点怎样把爱国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思路进行。

最终我选择了第二种思路,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思路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课内容的特点。

在学生探究内涵时就已在感受民族精神的作用,最终再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凸显民族精神的作用。

这一思路既关注了学生需求,也体现了教师尝试“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材观。

2.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始终围绕三维目标,并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整堂课都以感悟民族精神,体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竞赛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围绕爱国主义,播放《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视频引出“结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谈谈你会以什么实际行动来爱国?”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播放自制视频《可爱的兵团人》探究:“①说说我们兵团人。

②兵团精神在兵团的建设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共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改进学生价值生成方式,从而让学生认可民族精神,接受民族精神,并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前一课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及其意义,并为下一课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题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知识层面:所教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强,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思维层面: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

生活层面:00后学生有较为开阔的信息获取来源,对当今中国的时事热点新闻有敏锐的观察力。

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学校创始人建校史,探究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政治认同;提高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公共参与素养。

知识目标:知道民族精神的含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

能力目标: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从名校建校史透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总结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意识;增强对优秀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培养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或黑板、便利贴八、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活动情境教师主持学生参与说一说:名校校训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参照情境联系理论合作探究: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2.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构建知识体系学生举例教师补充议一议:古往今来的民族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辨一辨:今天的中华民族精神对网络上转发铭记英雄、悼念四川凉山消防烈士;中美贸易战中抵制美货等行为进行价值判断。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本堂课整体来说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活动、借助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而展开的。

在本次授课,在整体流程上比较流畅,遵循了新的课程理念,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和交流活动,构筑生活化的和谐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授课,还须做到关注细节,提高对自身教学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尽管作好了教学预设,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没有关注好细节。

比如对于学生所回答的内容,尽管进行了分析,但缺少对组员比赛的点评。

因此,关注细节,也是认真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因学生活动而精彩,在本节课的上课具体操作上,学生参与活动还是比较多,有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小组讨论等,每个环节具体要求也不一样,从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课堂气氛较好。

但是部分学生的讨论与参与意识,还是有待加强,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

最好要做到讨论情景的创设,讨论信息的捕捉,讨论结果的运用。

这点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我的心是光明火种——《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我的心是光明火种——《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我的心是光明火种——《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明。

而《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教材则为我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这一教材的学习,我发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着民族团结、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传统道德观念,这些精神内核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我深深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教育中牢记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民族优良品质,才能够把爱国情感培养到深入人心的地步。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原文阅读和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深入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同时,我也会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将这些精神内化为人生信条,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落实践行。

总之,《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教材为我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相信只有通过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道德观,才能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我会一如既往地将这一教材融入到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第 1 页共 1 页。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核心价值观。

2.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新时代下的体现。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点2. 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3. 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精神4.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历史作用和新时代下的体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和历史作用:通过历史案例,阐述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期的体现。

3. 分析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结合时事,展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特点。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心得体会。

2. 调查身边的人物和事件,找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3.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出具体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新时代下的体现的认识。

3. 学生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案例资料: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2. 视频资料: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宣传视频或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著作和教材。

八、教学难点1.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理解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点2.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3. 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4. 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其历史传承。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历史传承及其在新时代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如何在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个人感悟法: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分析其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认同及其在生活中的实践。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个人感悟: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化程度。

永恒的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永恒的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永恒的民族精神》教学反思《永恒的民族精神》教学反思我们的反思,我们的体会,我们的成长公开课已经结束,可是感动还是在继续初次的接触的上课模式令我新奇的同时也倍感紧张,这次的公开课不在是老师讲,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备课并且自己亲自上台讲。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准备不充分,那么就意味着你会在大家面前出洋相,虽然我们政治老师说我们班是一群会跟你合作得很愉快的家伙们,但是谁心里都会有着一种不服的劲,我就相信我自己会做得比任何一个人更好!于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就这样忙碌的开始了。

最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要讲解内容的理解程度,我在这节公开课中所讲的内容是中华名族精神中的团结统一。

起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种民族精神,对它的概念一片模糊。

没办法,这种情况只能去向老师请教,但是老师不可能告诉你完全部也不可能只顾你一个人,所以不懂的话只能自己去上网,上网去找一大堆的资料去真正了解这种精神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所以在那几天里面,自己就去不断的找资料,找到后并不断的去了解,背诵,了解,背诵。

无限的单线循环,三点一线,就是为了那几分钟的上课内容。

直到自己所记下的内容已经彻底的能够滚瓜烂熟的背下来,背下全部的内容时那本记载着资料的笔记本的那几页都已经快要被翻烂了,内心慢慢的自豪感~可是努力之后所做到的不定是真正完美的,于是,在公开之前的那一次演习公开课我就受到了一次打击。

首先,上台紧张,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新的模式,之后,是自己的准备太充沛,导致了课题的往后延续。

拖了几分钟那样,老师也认识到了这点,便要求我删减掉一些内容,把时间尽量控制在四五分钟内,这就意味着我之前辛苦的内容可能就这样付诸于流水。

内心一万个不情愿,真的很难受,可是,还是要为大局而考虑,于是在公开课的前一天,我对自己的稿子进行了大量的删减。

每删一段内心就苦苦的,只可惜,还是要删。

为了更好的去呈现我们大二中的课堂风采,顾全大局,于是我便忍痛的删完了,删完后因为内容可能搭不上边,所以又得重新去构思应该怎么样去承接下一段的内容。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

3. 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推动民族发展、促进国家繁荣、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复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中华民族精神,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4.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和作用,穿插典型人物和事件案例。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4. 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访问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培养学生具备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观点的阐述、合作态度等。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体会等。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精选4篇)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精选4篇)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精选4篇)《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框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讲了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因此,它回答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教材编写的意图和该部分的地位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该部分知识是在讲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之后,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因此,不难看出,这体现了我们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而本课的第二框与综合探究,讲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如何弘扬,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

因此,本框的内容可以说是第六课的深入,又是第二框和综合探究的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历史、政治生活等科目的知识储备,需要我们我们充分挖掘这部分资源。

2、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上的欠缺,我们的部分学生民族观观念国家观念淡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核心,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能力目标:从历史和现实的事例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感受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作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弘扬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确定的依据:学生只有理解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第二框和综合探究打下基础五、教学难点从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确定的依据:如何使学生真正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把爱国主义思想贯彻到具体行动中六、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讨论、阅读、分析归纳法七、教学的整体思路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共鸣,进而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过程中展示、识别、确认、提炼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理念,最后落实到行动中。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教案】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教案】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教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②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2、内容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2)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尤其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学情分析:(1)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4、设计思路:(1)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从校园文化生活资源入手,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时事,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播放视频资料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从而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2)学习方法主要为合作讨论法、主动学习法、活动参与法等。

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一篇:思想政治③必修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结合事例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新课教学课件展示图片资料:第一幅:鲁迅先生照片;第二幅:航天英雄杨利伟。

同学们,学过这么多年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鲁迅先生,他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看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之后,航天员杨利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样,“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说过: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教师设问: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迷,从这两个材料来看,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它与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一)中华民族之魂[专家点评]:教材第72页民族精神的含义及对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性。

2022年教学教材《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2

2022年教学教材《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2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核心。

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一、中华民族之魂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

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

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人说,在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根根相连,生生不息等生命特征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开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吻合。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达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达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集中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人失掉了自信力。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提到了“的脊梁〞,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的脊梁。

〞对这一段中的“的脊梁〞,应该怎样理解呢?有人说:“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对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有人说:“为保卫祖国的平安,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反思第8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反思第8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反思
华荣飞
我个人认为,较之于以往的课堂,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这堂课体现了较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这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直接的链接,运用了一些精炼的过渡性语言,让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很自然不生硬。

其次、这堂课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在讲授“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时候,我并没有大篇幅的照着教材逐个详解(因为这些知识学生们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掌握),而是直接用一个探究题“你能说出有关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的事例、歌曲或成语、典故、名言吗?”通过这个探究题,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这堂课作为一堂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话,弊端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总结如下:第一,教学方式转变力度不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课堂依然是老师授课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有师生互动和探究活动环节,但是缺乏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

在探究活动中,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学生们作为文科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因为没有分学习小组,没有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就很难实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第三、对课堂时间的把握没能体现高效。

因为没有设计教学的导学案,没有充分的自测自查环节,所以整堂课生成的知识有限。

2018年10月31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反思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这一课时起到衔接的作用,是第六课向第七课过渡的一课时,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看待文化的能力。

但课时内容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生成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凑,因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计意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准备。

同时,知识的学习是教学的重头戏,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不能忽视,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特点,因而如何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就非常的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从而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反思二: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上看难度不大,但从知识的容量上看还是比较大的,加上高二x班学生的基础不太好,如果课堂思维不活跃,配合不好的话,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学生对于本课重点知识的掌握不太牢,会影响运用,课后有待加强记忆。

当然为了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多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上注意眼神交流,亲其师信其道,二是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评价,鼓励为主,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缺乏自信的学生,三是创造不同的展示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对帮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四是,在反馈练习中,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分层练习,加强针对性。

反思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这一课时起到衔接的作用,是第六课向第七课过渡的一课时,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看待文化的能力。

但课时内容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生成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凑,因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计意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准备。

同时,知识的学习是教学的重头戏,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不能忽视,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特点,因而如何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就非常的关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在教学设计突出两点。

第一:重点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突破,主要由两个教学活动集中体现:首先是在课堂活动(一)中通过对学校的文化生活和观看温家宝总理《多难兴邦》视频的感受交流,激起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其次是在课堂活动(四)中组织学生进行"抵制日货是不是爱国行为"这一辩题进行辩论时注意引导学生在 "理性爱国"这个观念上的意识。

第二:是注重对能力目标的突破,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三)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五个方面的比较,有利于学生锻炼合作探究能力与比较分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