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特点及演进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

的特点及演进趋势

叶祥松,李远礼

(广东商学院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合作,制造业在其中扮演着重

要角色。对泛珠三角制造业的结构特点及演进趋势的研究表明,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平

台,推进区域内制造业结构的优化,既要做大做强具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又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和特色产业。

关键词: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演进趋势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06(2006)06-0056-04

一、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产

业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48.2%上升为2004年的52.9%,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

重要动力,而制造业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制造业的发展主

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加工装配阶段和自主知识产权阶段[1]。我国制

造业的发展大体还处在加工装配阶段,而且还是轻加工装配阶段。因此,提高我国制造业的

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泛珠三角的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4年泛珠三角9省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为14312.5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6.12%,占9省区GDP

的30.85%;平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2.2%,远远高于同期各省的平均GDP增长率12.2%,因

而工业成为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另一方面,泛珠三角制造业地区差距显著,

结构发展不平衡。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为泛珠三角制造业①的结构转型及其演进趋势。

二、泛珠三角制造业的结构特点及其分析

(一)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的特点

1.制造业占地区GDP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图1可以看到,除了海南、广西出现短期的回落之外,其它7个省区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压力具有巨大

的推动作用,这已成为各省区的共识。2000年~2004年5年间福建省的制造业占地区

GDP的比重由20.33%上升到30.49%,增幅达10个百分点;广东省则由35.44%上升到

44.18%,增幅也达近10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内陆省区的制造业虽有增长但增幅没有沿海

地区这么大,江西由13.46%上升到17.67%,近5个百分点;湖南由14.30%上升到21.35%,

■收稿日期:2006-09-13

■作者简介:叶祥松(1957-),男,湖北赤壁人,广东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远礼(1984-),男,广东博罗人,广东商学院金融系学生。

①制造业有多种划分方法,本文主要按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划分法进行论述。

达7个百分点;四川的增幅也达7个百分点,贵州达近6个百分点。海南和广西增幅相对较低,分别为1个和2个百分点。

2.各省区工业化程度差异显著

泛珠三角的工业可以分为三种状况:

一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发达省区(福建、广东)。2004年广东的工业增加值约占本地GDP的45%,是泛珠三角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区,福建的工业化程度也达到31%。经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发展,这类地区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的轻纺加工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如广东的东莞市从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期,是以轻工纺织制造业为主,以后则转向以电子信息设备及其元器件制造业为主,目前东莞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信息设备生产基地之一。

二是在传统工业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内陆省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如四川省的工业基础是在“三线建设”时期打下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特色产品和优势企业集团,发电设备、重型机械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机车车辆、天然气工业设备等都是四川省的优势产业。但这些产业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产业的升级要求;民营经济不发达,所有制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结构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等等。所以尽管内陆省区的重工业基础较好,但制造业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大的制约,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三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广西、海南、江西等省区。这些省区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差,由于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在最近二十年的工业化的进程中也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3.沿海省区外源型经济突出,内陆地区内源型经济显著

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2003年广东的外商投资企业单位数占全省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45%,而工业总产值却占到27.76%,8.59%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却只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8.36%。福建等省份的情况类似,如福建12.91%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24.87%。四川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相对比较低,约为20%,而工业总产值达到47.52%。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沿海发达省区的所有制结构发展比较平衡,而内陆省区的所有制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占到几乎过半的比例。

具有外源型经济特征的产业一般都是从世界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但一个地区如果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将不利于此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因为在竞争压力之下,这些外源型企业很可能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去。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只能依托内源型企业,依托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泛珠三角制造业的结构转型要认真处理好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

(二)基于区域制造业评价指标的分析

为了对区域制造业的发展进行评价,本文主要参考和借鉴了由李廉水、杜占元主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中关于区域制造业发展总体评析的指标。在该研究报告中,衡量产业新型化的3个主要指标是: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2]。本文据此对泛珠三角各省区制造业的新型化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如下(见表1):

1.从“经济创造能力”指标来看。泛珠三角9省区中只有福建、广东、海南为正数,其他6省区的经济创造能力都为负数,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因此,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将成为当前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从“科技竞争能力”来看。广东在泛珠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