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景物描写。
2.掌握描写方式的基本要素。
3.培养描写策略的能力。
4.增强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描写方式和策略。
2.加强对景物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3.训练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2.熟练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以实例分析法为主,让学生通过分析名家作品,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以写作训练为辅,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以同步指导法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学习内容第一节:什么是景物描写1.描述景物的基本要素。
2.名家描写景物的技巧和方法。
第二节:描写方式的基本要素1.掌握描写方式的基本要素。
2.学习丰富的描写词汇。
第三节:描写策略的能力1.了解描写策略。
2.掌握逆向思维和比喻的描写技巧。
第四节:增强写作能力1.练习写作技巧。
2.增加写作风格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景物描写的基本要素1.教师向学生介绍景物描写的概念。
2.分析名家作品,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重要性和技巧。
3.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关于描写景物的段落。
第二步:描写方式的基本要素1.教师介绍描写方式的基本要素,如色彩、光影、气息等。
2.带领学生练习使用描写方式,让学生掌握描写技巧。
3.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关于描写方式的段落。
第三步:描写策略的能力1.教师介绍逆向思维和比喻的描写策略。
2.带领学生练习使用描写策略,让学生掌握描写技巧。
3.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关于描写策略的段落。
第四步:增强写作能力1.教师向学生介绍写作技巧和风格。
2.带领学生练习写作,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让学生自己写出一篇完整的描写景物的作文。
课堂练习1.分组练习,比较不同风格的文章。
2.根据宣布的主题,自由创作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
思考问题1.描述景物需要什么样的语言?2.与众不同的描写风格有哪些?3.如何在描写时运用想象力?课后作业1.布置练习作文,让学生使用课上所学的方法和技巧,完成作文。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生僻字词理解和诗句翻译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内容,采用更多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
3.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
4.培养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通过感悟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正确诵读:掌握《梁甫行》的节奏、韵律,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技巧。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甫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梁甫行》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梁甫行》为主要教学内容。内容包括:《梁甫行》全文诵读、生僻字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以及诗歌艺术特色鉴赏。《梁甫行》描绘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展现了其深厚的同情心和崇高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这首诗,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与赏析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解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讲解,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
-对于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学生需理解“神龟”比喻长寿,但仍有生命终结之时,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有限和珍贵。
-诗中的“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运用了比喻手法,学生需明白其表达人生无论多么辉煌,最终都将归于尘土的哲理。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理解往往存在困难,如“神龟”、“腾蛇”等象征性意象的深层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原文:曹操《龟虽寿》;
2.诗词背景:介绍曹操及其创作背景;
3.诗词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诗词主题:探讨《龟虽寿》所传达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龟虽寿》中的生命观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3.提升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龟虽寿》中感受美、鉴赏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背诵、默写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探索古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龟虽寿》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曹操表达生命观和价值观的古诗。它通过对比长寿的神龟和英雄的老去,展现了生命的有限和追求的意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湖心亭看雪》一、导入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㈡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征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团结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扮演红军战士,模拟长征途中的某个场景,体验长征的艰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红星照耀中国》的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激发。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能够迅速投入到对长征精神的探讨中。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授过程中,对于长征精神的深入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够透彻。为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他们更能体会到长征的艰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讨论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表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意识。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组织一些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识记并理解作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如长征、毛泽东、周恩来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曹操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着重对曹操的《龟虽寿》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龟虽寿》全文诵读、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诗歌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艺术特色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1.诵读《龟虽寿》,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龟虽寿》相关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如何珍惜时间等。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美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增强语言建构能力:掌握生字词及诗句翻译,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探讨诗歌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分析《龟虽寿》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水平。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共同学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曹操的《龟虽寿》,理解了古人对生命和时间的独特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观点融入自己的生活,珍惜时间,活出精彩。如果还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人教版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一些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提问和启发方面的技巧还有待提高。今后,我将更加注重提问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效果。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唐诗中的情感。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受。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式,比如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唐诗的意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创作背景与诗歌主题的联系: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离别情感。
举例:《锦瑟》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诗人李商隐深沉的相思之情,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逐步突破这一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对我们理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诗中的豪放情感和艺术特色。这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激昂的语调,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三峡
(3)课文意境与情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自然景观之美和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对于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创设、实物展示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理解透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鉴赏文言文中的自然景观描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魅力、分析描绘手法并解决问题。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词汇解析、朗读与赏析,让学生熟练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主动探索,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三源自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与赏析:通过正确朗读课文,学生能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并欣赏课文描绘三峡自然风光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行或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三峡》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乌衣巷》、《泊秦淮》、《秋夕》五首诗。
教学内容涉及诗歌的韵律、意境、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五首唐诗,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掌握五首诗的基本意思,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学习并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五首诗的基本意思、韵律特点、意境描绘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诵读:让学生齐读五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每首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进行讲解。
4. 分析:逐句解析五首诗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8. 背诵: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五首诗。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韵律美,意境美凉州词:王翰,边塞风光,豪放情怀乌衣巷:刘禹锡,怀古之情,抒情之意泊秦淮:杜牧,江南水乡,离愁别绪秋夕:杜牧,月夜抒怀,思念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
(2)选择一首诗,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2. 答案:(1)略。
(2)示例:《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通过“烟、月”两个意象,描绘出秦淮河畔的朦胧美,表达了诗人离愁别绪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诵读、分析、练习,使他们对五首唐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鼓励他们多读多思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案
1.教学重点
(1)诗句意境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赠从弟(其二)》中所描绘的意境,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诗句所展现的画面。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能力。
举例:讲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景色,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如何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
(2)诗句情感的把握: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思念等,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分析诗句情感,使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举例:分析“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句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离别之情,感受诗人对亲人的眷恋和思念。
(3)诗句韵律与修辞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诗句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讲解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平仄、对仗的规律,并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词,从而加深对创作方法的理解。
(4)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之美。
举例:通过比较不同诗句的意境、情感等,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审美特点,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的参与度并不均衡。有些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而个别小组则显得较为沉闷。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传递的红军精神。
-作者:埃德加·斯诺的身份及其采访红军的经历。
-背景: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
-故事梗概:作品的主要事件、人物关系及其发展脉络。
-主要人物形象: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红军精神的内涵和纪实文学的写作特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红军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红军长征中的某个场景,体验红军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历史素养及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红星照耀中国》,使学生能够: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领会纪实文学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2.增强历史意识,了解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3.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并评价作品中所传递的红军精神;4.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传承红色基因的品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养,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教案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作文教案一学情分析:农村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文基础较差,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作文平铺直叙。
七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写景的经典美文,本单元的写作活动为“走进四季,我心中的美景”,据此我决定从景物描写入手布置一次作文:家乡的秋天。
我知道,初学写景作文,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是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
农村学生少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但却置身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树木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了。
如果指导得法,一定会比平时有所超越。
设计说明:《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新意的表达。
”本课题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感观,让他们耳听、手动、心想。
结合季节环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汲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艺术营养,学会借鉴、模仿、创新,学以至用。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感情。
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一定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和激情。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写景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和多种修辞方法写景。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秋景和家乡秋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体会古人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学习和积累古诗写景的名句)1、多媒体出示下列几句古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以上几句古诗各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2、导入:在作家眼里,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单元设计 教案
八上第三单元单元设计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古代文人们流连山水,体察自然之趣,体悟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
从人文主题来看,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之美,陶冶情操,感受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
从语文知识来看,利用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学习写景的方法,在想象和联想中提升形象思维。
这些诗文篇幅短小,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的细腻的情思。
抓住借景抒情这条主线,可以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同时,每篇文章风格特点又各有不同,在教学时需要有所侧重。
郦道元的《三峡》先总写三峡雄奇的山势,再分写不同季节下三峡江水的景色。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语言凝练,景物特点鲜明。
《短文二篇》是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文。
《答谢中中书》带有骈文色彩,以清峻的笔触多角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浸山水的愉悦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以散句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阳到桐庐段富春江的奇异景色,清新隽永,骈散结合,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鄙弃功名,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唐诗五首》是五首律诗。
五首诗歌,借自然风光抒发了不同的情思,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
二、单元教学任务1.充分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诗文韵律美。
统编教材反复强调文言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本单元作为学生第一个集中学习文言的单元,应该承担文言朗读方法的教学任务。
同时,选文中有三篇带有骈文色彩,句式整齐,韵律优美;《记承天寺夜游》散句整句结合,语调舒缓自如;唐诗五首格律严整,这些都适宜学生充分朗读。
2.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景物的描写方法。
本单元选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鲜明展现了大自然风光,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意境。
应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境和视角,体会景物之美,同时品味文言用语的精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三峡》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行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山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风光。
-景物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郦道元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三峡的自然风光,如“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态描写。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作者对三峡的描绘顺序和逻辑结构,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展现三峡之美。
-思想感情领悟: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并启发他们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4.领悟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5.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写作练习。
本节课将结合课文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三峡》,让学生能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增加一些即时反馈的环节,比如小测验或者口头提问,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第三单元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通过指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词语研究: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本单元重点词汇,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3.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创新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与课文相关的作文或故事。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文话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3. 组织讨论: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主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思考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作者意图,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二课时1. 复:通过游戏或小测验等方式对上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复和巩固。
2. 词语研究:教授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义解析和例句演练。
3. 课文阅读:再次阅读课文,注重理解词语的运用和上下文的联系。
4. 创新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要求他们以课文中的情节或主题为基础,发挥想象力写作相关的作文或故事。
第三课时1. 复:通过口头问答或小练等方式对前两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复和巩固。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结构、段落组织和语言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法,撰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或文章。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和表达情况,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
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三基础知识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
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
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完成课后表格.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训练识别重点句及根据重点句归纳段意能力。
2了解文意,理解议论文中叙述的作用。
3学习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采用诗歌朗诵的方式导入课文。
2 主要采用问答法和点拨法两种教学方法。
情感与目标目标理解文章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1“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等概念的理解。
2 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3 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夹叙夹议,对比鲜明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准备图片,课件教法:活动式,研讨激发式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关于生命的文章,大家对生命有了一些认识和体验,“生”的反义词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能说一个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呢?明确:业绩永存、精神不死。
所以当这种人死后,人们往往会怎样?明确:纪念他。
二、阅读注解1及课后练习四、了解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与事迹。
提问: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三、快速阅读全文找出能回答“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的语句,白求恩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四、讨论先小组内部讨论明确:见板书小结:重点句――对表现文章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有的就是中心句。
这些句子是我们概括一段文章和一篇文章的依据。
五、训练:根据上述重点语句,结合作者对白求恩的态度与感情,概括各段的大意(要点)公式:大意=作者感情+内容(人、事、景、物)讨论明确:见板书小结:各段之间关系怎样?六、朗读第二、三段哪些事能证明他有“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填写课后练习二的表格讨论:1、作者“白求恩”和“不少人和有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2、对比的作用?3、品味语言A、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纯粹”一词的意思是?去掉可不可以?B、将“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为肯定句并比较与原句的不同?C、“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去掉“每一个”和“一定”两个词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影响?七、朗读最后一段1、如果给这一段分为两层,应怎么分?为什么?2、品味语言A、“只见过一面”的“只”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遗憾B、“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中的“仅”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歉疚和痛惜C、“我是很悲痛的”,比较一下“我很悲痛”与“我是很悲痛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D、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这点精神”指什么精神?用什么修辞手法?改为“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可以吗?为什么?八、总结1、识别重点句的方法:A回答文题的有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B在段内居于中心地位,其它句子围绕它来写2、归纳段意的方法(表达手法)+作者的态度感情+内容(人、事、物)3、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九、作业布置课外收集资料,写作《白求恩小传》或《白求恩印象》,要求对白求恩要有所评价。
(张贴《白求恩附录资料》)十、板书设计文章在赞扬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时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原文中选填原句完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让学生交流搜集有关白求恩的故事,并让互相评价。
听写词语:派遣、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
二、学习第二、三部分思考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明确: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分三层写:第一层(从开头至“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这种精神。
第二层(从“从前线回来的人”至“无不为之感动”):从侧面烘托白求恩的这种精神。
第三层:作者再次号召大家向白求思同志学习。
2.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明确: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多的论述。
3.作者在赞扬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第三个方面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设计表格,通过填表来掌握对比的具体运用;通过揣摩,领会对比的作用。
恩学习的必要,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三、继续学习第四部分1.学生朗读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堂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
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组成排比形式,气势越发磅礴。
)2.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四、小结纵观全文,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
文章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当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六、板书设计: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共产主义精神(中心论点)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夹叙夹议)七、教学反思:第十课谈语言王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法。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设置问题,导入课文。
2 主要采取讨论法和默读法分析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规范地使用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作者情况及相关背景。
学生准备1 准备一篇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2 预习课文,认读课文下标注的字词。
教学方法活动式讨论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朗读不规范的报刊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导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时髦(máo)、拙(zhuō)、圩堤(wéi)、娓(wě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费解:不好懂。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火星(恒星名,即心宿)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
流:指向下移动。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
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斟酌:考虑事情或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下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三、作者简介: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四、分析课文:1、提示: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
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问:课文脉络清晰,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拟出课文的提纲。
明确: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1)(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2)(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①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②第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③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3)(第6~12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①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②第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③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④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⑤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1 段落分析。
第一部分: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或是分论点,而先是从语言的功能方面来谈语言的工具性。
然后说到了本文针对的对象:爱好写作的人。
进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告诉我们: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作者选取的类比的对象更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工具性:斧锯是木匠的工具,颜料是画家的工具,武器是战士的工具,同样,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也没有直接提出分论点,而是先提出“许多人”写文章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两个“从……到”是对“许多人”的进一步举证,由这样做的人范围之广来说明问题的普遍性。
最后一句“文章脱离了口语,就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通过指出“文章脱离口语”的不好结果来批评反面现象,提出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
第3、4两个自然段通过两个反面的例子证明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5段通过对朱自清早年作品做作的不好和晚年作品朴实的好相对比,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