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有机地球化学
第九章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四)影响地表环境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 1 PH值 2 Eh值 3 络合作用 4 腐殖质 5 胶体 6 气候 7 地质与地貌
三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的地带性特征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的地带性与气候、植被、 土壤的地带性基本一致。P219表9-1
四 人类活动对原生地球化学影响
第二节 原生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
第九章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第一节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一 地壳中的元素
克拉克值(丰度):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元素存在的方式: 少数单质,多以化合物形式出现。
地壳主要元素平均质量分数(%)
由图可知,O、Si、Al、Fe、Ca、Mg、Na、K,这8种元素占99.24%,其 中O、Si、Al、Fe占88.31%。在地壳中己知的90多种元素中,其余80多种元 素总和仅占0.76%。这说明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极不均匀的。
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 反的作用。
二 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和地方病
人体具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 化。当环境异常变化超出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时, 则将发生人体生理的异常,从而引发疾病。
致病因素包括: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本教程主要探讨化学因素,即环境地球化学造成 的致病因素。
3 引起氟病的主要原因:
地方性氟中毒根据其氟的来源不同,分为饮水型、 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饮水型氟中毒就是有些地 方长期饮用含氟较多的泉水、沟水或井水所致;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就是有些地方(特别是产煤山 区)长期敞灶燃烧含氟较高的煤烘炕食物和取暖, 煤燃烧释放的氟便污染了食物和室内空气,人们 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水和吸入污染的空气,摄入 了过量的氟,长期如此,即发生氟中毒;饮茶型 氟中毒就是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长期大 量饮用高氟砖茶水所致的一种地氟病,砖茶系粗 老茶叶所制,茶树具有天然富氟功能,茶叶越老 含氟越高,砖茶的氟含量是普通茶叶的几倍至几 十倍
地球化学课件5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阐述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岩石类型 等因素的关系。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迁移
分析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迁移途径和影响 因素。
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过程
探讨元素迁移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如溶解、沉淀、吸附、解吸、 氧化、还原等。
Hale Waihona Puke 元素存在形式及转化机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 律测定地质体年龄。
稳定同位素年代学
利用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 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等。
应用实例
测定岩石、矿物、化石等 地质体年龄,研究地球历 史与演化;分析古气候、 古环境变化,揭示地球环
境演变规律。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环境科学中应用
大气环境示踪
利用同位素技术研究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迁移转化和归宿。
运用色谱法、质谱法等有机分析技术,研 究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地球化学 行为。
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数据整理与统计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 分类和统计,计算元素 的平均值、标准差、变 异系数等统计参数,了 解元素的空间分布和变 化特征。
数据可视化
利用GIS技术、地球化 学图件编制等方法,将 实验数据以图形、图像 等形式展现出来,直观 地反映元素的空间分布 规律和地球化学异常。
实验室分析测试技术
样品前处理
元素含量测定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破碎、研磨、过筛等前 处理,以满足不同测试方法的要求。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方法,准 确测定样品中元素的含量。
同位素分析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利用质谱法、中子活化法等手段,测定样 品中同位素的组成和比值,为地球化学示 踪和年代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合肥工业大学 地球化学 考试 考研 总结 小抄
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0 ×2 =20分)二、填空题(30 ×1 =30分)三、简述题(3 × 10=30分)四、计算题(2 × 10=20分)主要章节0 绪论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第二章: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第三章: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第四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五章:同位素地球化学第六章:环境地球化学第七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第八章:生物和有机地球化学第九章:地球的化学演化一、主要名词解释1. 丰度:是指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
2.克拉克值:指任意一个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3 .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指阳离子在自然体系中有选择地与某阴离子化合的倾向性。
4.亲铁性元素、亲氧性元素和亲硫性元素亲氧性元素:倾向与氧结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盐的元素。
也称为亲石性元素。
亲硫性元素:倾向与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或硫酸盐的元素。
也称之为亲铜性元素。
亲铁性元素:元素在自然界以金属状态产出的一种倾向。
5 .类质同像:某些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随机地被介质中的其它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的现像称为“类质同象”。
6 .元素赋存形式:指元素在一定的自然过程或其演化历史中的某个阶段所处的状态及与共生元素间的结合关系。
元素的赋存形式的含义应包括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元素的存在形式。
7. 简单分配系数、能特斯分配系数能斯特分配系数C1 / C2 =a1 / a2 = K D(T, P)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微量元素i(溶质)在两相平衡分配时其摩尔浓度比为一常数(K D ),K D 称为分配系数,或称为能斯特分配系数,也称为简单分配系数。
8 .相容元素:指那些在岩浆发生过程中其离子半径和电价允许它们容纳在地幔矿物中的微量元素(类质同相形式),如Cr、Co、Ni、V、Sc及重稀土元素等。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地球化学ppt课件
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同位素及其化合物,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关系。
地球化学元素与同位素
01 元素
自然界中由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原子组成 的单质或化合物。
02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 原子。
03 元素与同位素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通过元素与同位素的分布、分配、迁移和转化研 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关系。
05
地球化学在灾害防治中应用
地震预测预报中地球化学方法
01
02
03
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通过监测地震前后地下水 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识别 与地震有关的地球化学异 常。
异常成因分析
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 机制,包括地震孕育过程 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地下 流体运移等。
异常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地球化学异常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为 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油气资源勘查中地球化学方法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通过分析地表土壤、岩石、水等介质 中烃类气体和轻烃等油气相关化合物 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推断地下油气藏 的存在和分布范围。
油气成因与演化研究
油气资源评价
综合地球化学、地质、地球物理等多 学科信息,对油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 和预测。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油气成因类型、 成熟度、运移路径等,揭示油气藏的 形成和演化过程。
元素及同位素分析技术
元素分析
利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常用的元素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 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
同位素分析
通过测定样品中同位素的丰度比,研究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来源。同位素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法、 中子活化法等。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球化学概述一、地球化学的定义与范畴1. 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规律以及这些过程与地球其他物理、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范畴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迁移和循环- 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和分类- 生物与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面环境的化学演化-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地球化学机制二、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壳:研究地壳的化学成分、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 地幔:探讨地幔的化学结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
- 地核:分析地核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球化学性质。
- 地球表面流体:研究大气、水圈和生物圈的化学组成和演化。
2.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的丰度:研究元素在地壳、地幔、地核中的丰度分布。
- 元素的分布:分析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探讨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和富集条件。
- 元素循环:研究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和循环速率。
3.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形成环境对岩石进行分类。
- 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岩浆的起源、演化、结晶过程和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点。
- 变质岩地球化学:探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化学变化和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地球化学- 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合。
-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探讨矿物的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和稳定性。
- 矿物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矿物的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 矿物化学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5. 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式。
《有机地球化学》课件
将有机化合物分子电离成离子,通过测量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比来推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核磁共振光谱
利用核自旋磁矩进行研究,提供分子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X射线衍射
利用X射线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分子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01
02
03
04
红外光谱
利用红外光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水体污染的有机地球化学治理方法
包括自然净化、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方法,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原理,降低污染物浓度,改善水质。
05
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05
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生物燃料
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原理,开发高效的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页岩气
研究页岩气中有机物质的组成和演化规律,提高页岩气的开采效率。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
Chapter
总结词
有机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转化、运移规律的学科。
详细描述
有机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形成、转化和运移规律。它涉及到地质、环境、生物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地球化学
目录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有机地球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地球化学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目录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有机地球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地球化学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01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
Chapter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九章 有机化学(共47张PPT)
第十八页,共47页。
三、乙醇(yǐ chún)与乙酸
• 一〕乙醇
•
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沸
点78.4℃,易挥发,20℃时的密度为0.789克/毫升
,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能以任意比例和
四、酯与油脂(yóuzhī)
• 〔一〕酯
•
酯是羧酸的一类衍生物,它广泛存在于自然
界。比方乙酸异戊酯存在于香蕉、梨等水果中;
乙酸乙酯存在于酒、食醋和某些水果中;苯甲酸
甲酯存在于丁香油中;水杨酸甲酯存在于冬青油
中。高级和中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是动植物油脂的
主要成分,高级脂肪酸和高级醇形成的酯是蜡的
主要成分。低级羧酸酯是无色液体,比水轻,易 挥发,高级酯那么为蜡状固体(gùtǐ)。低级酯和中 级酯大多数具有水果香味。大局部酯难溶于水, 而易溶于醇和醚等有机溶剂。
还含有(hán yǒu)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
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所
组成的混和物。石油的大局部是液态烃,同时在
液态烃里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
第十三页,共47页。
2.石油(shíyóu)的分类
•
随着产地不同,石油的成分往往也不同,通
常把石油分为四大类:烷烃基石油、环烷基石油
、混合基石油和芳香基石油。其中芳香基石油可
第三页,共47页。
目标(mùbiāo)透视
• 1.了解有机化学的根本概念。 • 2.掌握几种常见的有机物的根本性质与应用
(yìngyòng)。 • 3.了解有机化学的科学应用(yìngyòng)。
有机地球化学
腐殖酸成分变化由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聚合 程度和成熟度决定。如海洋和湖泊腐殖酸主要来自 藻类;泥炭和煤源于高等植物。腐殖酸中元素组成 幅度很大,总体分子量很大
2、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腐殖酸通常呈黑色、棕色、黄色胶体状 态,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和吸水性
1.胶体性质—强吸附功能 2.有明显的酸性 3.亲水性
主碳峰n-C15、n-C17和n-C27、 n-C29,前者为燥类后者为高等 植物,混合源
(2)指示沉积物的成熟度(CPI值)
(3)指示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
正烷烃偶碳优势出现在强还原环 境或有蒸发盐、碳酸盐产出环境。
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催化剂时, 形成奇碳优势正烷烃。
7.2 可燃类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
➢3.石油化合物组成:这些烃类可以划分为3
个系列:①链烷烃(石蜡);②环烷,环状类 型的烃类;③苯型的烃类。
➢4.石油的热力学条件。 ➢5.石油的原始母质
7.2.2.2 我国海相石油地球化学研究
石油主要产在海相沉积盆地,我国以湖相沉积盆地 为主。但碳酸盐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尤其是东部 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海相新元古宙至三叠纪碳酸盐 地层累计厚度超过10km。新疆寒武纪、二叠纪和 第三系海相岩层中含有碳酸岩,在这些碳酸盐岩为 主的海相沉积中广泛产出石油、气苗,而且已发现 许多属于原生成因工业油、气藏。针对这套地层海 相碳酸盐岩地层,尤其是南方碳酸盐岩地层具有有 机质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的特点,许多研究单位 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对碳酸盐岩生油与 碳酸盐岩生油评价等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7.3.1 有机质对金属的富集作用
7.3.1.1 7.3.1.2 7.3.1.3 7.3.1.4 7.3.1.5
(完整版)有机地球化学
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型
2.腐殖煤的成烃机理及生烃模式
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 时所生成的烃类被称为煤成烃。 Oil from coal ; Oil derived from coal
煤的生烃模式
第五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天然气: 广义上,自然形成的、在标准状态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述
一、油气成因有争议的原因
二、两大成因学派
根据在生油气原始物质问题上观点的差异,分:
两种有机成因论:
三、油气成因假说综述
四、有机说主要证据
五、无机说主要证据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二、沉积有机质
三、干酪根 Kerogen
1、干酪根的形成
下呈气态的单质和化合物。 狭义的天然气:一种以烃类气体为主 体,常伴有一定数量非烃的元素和化合 物的混合物
一、天然气类型
二、无机成因天然气
三、有机成因气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
概念: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可溶有机 质极性分子通过脱羧基和脱官能团作用、 不溶有机质芳环结构的缩合作用形成小分 子烃类。 标志:甲烷含量变化很大,多数为湿气; δ13C1一般为-60~-50‰
低熟油形成机理
(1)树脂体早期生烃 (2)木栓质体早期生烃 (3)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 (4)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 (5)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 (6)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一般相对密度较重,也有低熟凝析 油和轻质油。 饱和烃含量较低,非烃和沥青质相 对含量较高,饱/芳比低。 甾烷的立体异构化程度低,如C29 20S/(20S+20R) 小于0.4为低熟油,小 于0.2为未熟油
考试——有机地球化学
3.蓬勃发展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
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油气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最重要时期,随着气相色谱-质谱仪和同位素质谱仪等一批先进分析技术相继问世,能够从复杂化合物中分离和鉴别出单个有机化合物,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
70年代末,以Tissot为代表的地球化学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模式,形成现代油气勘探中广泛使用的完整的石油演化理论。
1981年,第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在贵州贵阳召开,由傅家漠院士发起,随后在黄第藩教授和梁狄刚教授前、后两任学组组长的组织倡导下,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每两到三年举行一次,至今(2015年5月)已坚持了14届,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显示了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80年代中期,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非常规油的研究,是对Tissot的生油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90年代,油藏地球化学成为油气地球化学学科新的生长点,将研究重点转向储集层和油藏,将油藏中油,气,水和矿物骨架作为统一的地球化学体系,真正实现了油气地球化学从烃源岩评价到储层描述,从油气藏形成规律到油田开采过程动态监测全方位服务于石油工业。
1959年11月,美国匹兹堡成立第一个国际有机地球化学协会。
1962年,意大利米兰召开第一届国际有机地球化学会议,出版《有机地球化学进展》论文集。
I.A.Breger(1963)主编《有机地球化学》,论述色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干酪根、煤、石油等地球化学。
1964年,苏联学者出版《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论述沉积金属矿产的地球化学。
基质镜质体、树脂体谁是主要生油母质?
煤成油的成藏过程、成藏地质条件值得深入研究。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地球化学
有机化学 天体化学
环境化学 矿床化学
区域化学 勘查化学
它从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组合出发,研究各个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 与演化。在矿产资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地 球化学指示剂,并为成岩、成矿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分析化学中的重量分析、容量分析逐渐完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原子结构理论的 重大突破(如放射性的发现),为地球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F.W.克拉克发表《地球化学资料》一书,1924年出版了第五版。在这部著作中,克拉克广泛地 汇集和计算了地壳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明确提出地球化学应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地球化学的 发展指出了方向。挪威V.M.戈尔德施密特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则》(1923~1938)中,指出化学元素在地球 上的分布,不仅与其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而且还与它在晶格中的行为特性有关。这使地球化学从主要研究 地壳的化学组成转向探讨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分布的控制规律。苏联В。И.维尔纳茨基和А。Е.费尔斯曼共同建 立了苏联的地球化学学派。
地球化学
学科名
01 发展简史
03 发展阶段 05 研究方法
目录
02 基本内容 04 分支学科 06 发展展望
地球化学(geochemistry)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相结合 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它的研究范围 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研究方法
综合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等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包括:
第九章 准噶尔含油气盆地
2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优良的盖层和成藏后稳定的构造环境 (1)盖层 泥岩-泥质岩类和煤系地层 区域性盖层 厚度大的泥岩:J 三工河组、T3 主要形成于湖盆扩张 期,与下伏砂岩构成最佳储盖组合 湖相沉积的K吐鲁番群、R安集海河组、塔西河组 局部性盖层 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各沉积时期某一局部地区储层之上 的塑性地层-盖层 C P1 佳木河组顶部的风化壳 西北缘风城组中的白云质泥岩……
2 大油气田预测
大油气田—探明油气储量大于1亿吨的油气田 克拉玛依大油气田 生、储、盖、圈、运、保 综合考虑 (1)陆南斜坡—陆南凸起;石南凹陷 (2)西北缘斜坡带 运移途径上 生储盖匹配好 (3)昌吉凹陷东斜坡带 J勘探目的层 临近P凹陷 (4)凹中隆起带---玛湖背斜;达巴松凸起;马桥凸起 (5)盆地南缘 紧邻褶皱造山带的推覆构造带 第三系巨厚沉积区
2 构造单元划分
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2个二纪构造单元 (1)乌龙古坳陷 位于盆地北部,沉积厚度达5000m J 最大厚度2500m, T 大于1000m 古生界主要为C和P1佳木河组 P2 整体处于隆起状态 部分井(伦参1井、伦5井)侏罗系见到油气显示 (2)陆梁隆起 大型隆起带,走向北西,分割乌龙古坳陷和中央坳陷, 其上有多个凹陷和凸起构造 P沉积厚度薄,生烃条件差 陆南凸起临近中央坳陷-油源供给充沛—重要勘探地带 石西背斜 古生界火山岩及侏罗系获高产油流—石西油南北两坳夹中间一隆格局 北部坳陷:P 山前坳陷 P 平地泉组优良烃源岩 南部坳陷:P深凹陷(包括博格达山) 发育P 芦草沟组、红雁池组烃源岩 印支-燕山运动 东西向构造进行了南北分割 凹凸构造 博格达山向北逆冲隆起成山
二、盆地油气聚集模式
1 烃源岩空间分布及热演化史
第九章 准噶尔含油气盆地
地球化学基础课件
幔中分离的过程是怎样的?地壳物质通过消减作用回到地 幔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了么?拟或地壳增长的总量如何?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2页,共70页。
这两种过程充满物理化学问题:
▪ 时间问题:地幔对流,分异作用和消减
1.1 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自然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所处介质条件的函数。地球化 学把任一地质作用都看成是一种热力学体系,反映地质环境 的体系物理化学条件,作用于具有独立性格的原子,使之产 生有规律的变化。根据现代基础科学理论解释变化的原因和 条件,使地球化学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地质作用的机制。
➢地球化学问题必须置于地球或其子系统(区域岩石圈,壳,幔)中进行
✓to discover the causes回答为什么,Why?
✓to study reactions回答怎样进行反应, processes ✓to assemble the reactions into geochemical cycles. ✓简称:KDSA.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25页,共70页。
转变为理性理解,见微知著,然后返回地质学研究,
站在新的科学高度理解地质学问题。
现在您正浏览在第16页,共70页。
1 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及定义
地球是个及其复杂的物质体系。地球科学具有众多分支学科,它们从不同 侧面认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
地球化学着重从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即物质的化 学运动形式方面研究地球。
量也不完全相同,这是体系所处热动力学条件差异造成的。探 讨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不同相(矿物)之间含量变化及其与热力 学条件的依存关系,是元素分配的研究范畴。从动态角度研究 可以获得元素自然演化的认识。
09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实验资料证明,fO2-pH-δ34S-δ13C图解对 许多形成温度高于150℃的热液体系矿床是 合适的。但在低温热液条件下,或者当热 液的T、P、fO2、pH突然发生改变,引起 矿物快速沉淀而来不及达到平衡,或者对 于多少是处于封闭体系中形成的硫化物沉 淀,使用这种图解就必须谨慎,或许就不 可靠了。
一、同位素平衡交换作用
• 岩浆环境和250℃以上热液流体中的硫酸 盐和溶解的硫化氢、火山喷气口的二氧 化硫和硫化氢气体、热液流体中溶解的 硫化氢和沉淀的硫化物等是同位素平衡 交换的典型体系。
• 平衡条件下硫的重同位素倾向于富集在具 有较强硫键的化合物中,由高价到低价, δ34S依次降低,因此各种含硫原子团富集 34S的顺序是: • SO42-≥HSO41->SO32- >SO2>S> H2S≥HS1-≥S2• 下图表示了一些含硫化合物和H2S之间的 同位素分馏曲线。
• Ohmoto提出的这种相图方法,可以称为 “大本模式”,它告诉我们,矿物的硫同位 素组成不仅反映了热液中硫同位素组成, 而且受制于热液体系的各种物理化学环 境,也就是说矿物的δ34S值并不等于热液 中的δ34S值。
• 当我们测定了同一矿区不同矿物或同种 矿物的δ34S值时,不能简单地进行算术 平均,它可能代表了不同期次热液的产 物、或者不同物化条件下的晶出。用大 本模式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解释,它把矿 物稳定场和稳定同位素资料二者结合起 来了。
第九章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硫有四种稳定同位素:32S,33S,34S, 36S,其大致丰度为95.02%,0.75%,4.21 %,0.02%。以S34S/32S来表示硫同位素的 分馏。 • 自然界硫同位素组成范围大,最重的硫酸 盐的δ34S为95‰,最轻的硫化物为-65‰。 • 硫同位素标准是CDT。
地球化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中的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运移、化学特性及其在地球圈层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有机地球化学则是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中的分布、特性、形成与演化的学科。
它是现代地球化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与矿物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等有机结合,构成了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有机地球化学古气候学、有机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等几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一、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沉积岩石等。
这些物质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机质,是现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与原料资源。
石油、煤炭、天然气是含碳量极高的有机物,其成分除了含碳之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
石油和天然气是构成地球深部烃类资源的主要成分,而煤炭则是由大量的植物残骸在地质历史长期压缩和化学反应形成的,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燃料。
沉积岩石则是指岩石中含有可见的、经过生物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化石和其他有机标志物的沉积物。
有机质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深度较浅的沉积岩系。
研究沉积岩石中的有机质,有助于了解岩石的沉积环境、沉积旋回、海水温度、海平面变化等。
有机质通常包括一系列的生物标志物,如芳香烃、脂肪烃等,这些标志物具有结构独特、成分多样、稳定性高的特征,可以用来将岩石的沉积环境重建出来。
二、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有机质的主成分是有机碳、有机氮、有机硫、有机氧等元素的有机物。
为了更好的理解有机质和岩石成因的关系,我们需要掌握有机质的具体特征。
(1)碳同位素组成燃料油、煤中的有机碳含量可以用碳同位素组成进行表征。
碳同位素组成是指不同样品中碳的不同原子量之间的比例,以表征碳源以及化学分馏过程。
同位素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以δ13C ‰ (PDB) 的形式表示的。
其中δ13C为样品同位素组成相对于标准物质Pee Dee Belemnite(PDB)的偏移值,计算公式如下:δ13C ‰ (PDB) = [(13C/12C)样品/(13C/12C)PDB - 1] × 1000‰(2)生物标志物分析生物标志物分析是有机地球化学中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有机地球化学第一节概述有机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天然产出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地质体中的分布,转化和参与地质营力的作用等。
它与能源、矿产资源、海洋、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重大生产和基础理论课题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有机地球化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当前有机地球化学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整个地质体中有机质的成因与演化模式,包括有机质的演化模式与有机碳的演化模式;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成因研究,即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干酪根的结构与性质;有机质的同位素组成,分馏与成因等。
(1)有机质演化有机质的演化是指生物死亡埋藏后,有机体的生物降解以及有机大分子的热降解与聚合,并最终转化为甲烷、水、二氧化碳和石墨等无机物的演化全过程。
现已建立起初步的有机质演化模式。
这一模式已为石油有机成因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有机碳演化(前生期化学演化与古生物化学)有机碳演化是指天体演化,包括地球演化过程中,无机物质如甲烷、水、二氧化碳和氨等逐步演化产生简单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以及在生物圈出现后,这些有机质的进一步演化。
前一部分属于前生期化学演化,许多有机地球化学家正在从事这一研究,主要研究天体物质(月岩与陨石,包括我国吉林陨石,以及地球古老岩石)中的有机化合物,模拟天体(包括地球)早期演化环境条件的合成实验,如著名的Miller-Urey模型实验。
由于前生期化学演化的研究,生命科学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后一部分研究主要属于分子古生物学或古生物化学领域,目前开展得较差,但也十分重要,很可能是解决生物进化机理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3)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是上述理论研究以及有机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的基础,是目前最受重视而又已取得较大进展的领域之一。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包括在石油、油页岩、煤、金属矿床有机质,现代沉积物以及气溶胶、水、土壤样品中检出的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的研究;新生物标志物的结构与成因、演化研究,包括他们的分离、纯化、确认技术,以及标样合成、新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的探讨等。
例如最近几年发现的含硫等杂环化合物的起源,演化及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研究。
(4)干酪根与煤的结构及性质干酪根与煤的结构性质的研究,例如通过不同母质类型干酪根的物理性质与热解产物的研究,特别是高等植物母质来源的Ⅱ型干酪根与煤的结构性质的研究,可以发展陆相生油理论与煤成烃理论。
(5)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采用有机同位素质谱法研究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同位素比值,从而探讨天然有机物质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成因与演化。
在这方面,国际上几个著名实验室,如美国的卡内基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等有关实验室,曾研究氨基酸,卟啉和烃类等单个化合物的碳、氢、氮同位素比值,并发展了有机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技术。
这项技术将特别有助于研究高成熟度的有机质,如天然气、凝析油、过成熟生油岩、黑色页岩等有机质,用于原油对比、油源对比、油气运移、天然气判识与气源岩对比等。
GC-IRMS仪的出现将把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有机地球化学应用研究领域(1)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由于有机地球化学的深入研究,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重要的是石油成因理论的这种深刻变化已大大推进了石油资源的远景评价与地质勘探工作。
有机地球化学已被视为石油勘探的三大学科(地球物理学,石油地质学与有机地球化学)支柱之一。
当前在我国油气勘探中煤成烃(煤成气,煤成油)和高成熟海相地层油气成因评价研究十分重要。
较为薄弱的方面是烃类运移和盆地模拟等。
烃类运移的研究,特别是石油在生油岩中初次运移的机理及运移排烃效率的研究是当前石油成因理论中关键而又较为落后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石油勘探特别是生油量计算问题,采用实验模拟与天然生油岩排烃剖面对比的方法,进行排出烃类的各种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对比研究,并研究排烃后生油岩中各种有机岩石学等物理化学参数的变化,最后来用各种参数的综合数学模拟研究,可以有效地探讨石油初次运移机理与标志。
(2)沉积有机地球化学(海洋与湖沼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发现和研究也为沉积岩的成因与海洋沉积物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判别沉积环境(海相和陆相),物质来源(陆地植物来源和水生生物来源)及早期成岩作用等方面已提出了许多新指标:如指示陆源有机质的酚醛、一元羧酸,指示咸化盆地相的正烷烃偶奇优势,指示强还原环境的甾醇,指示成岩作用的卟啉等以及它们的立体异构体参数。
同时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也为有机地球化学,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成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有机地球化学已经成为海洋科学的重要组成之一,如著名的深海钻探工程(DSDP)20多年来就一直进行着海洋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3)矿床有机地球化学铁、锰、磷、铝等沉积矿床及层控矿床在成因上与有机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成矿元素从母岩中风化、迁移,以及在水盆地内的沉积过程中,有机质,尤其是腐殖酸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有机质在沉积矿床成岩改造过程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层状铅、锌矿的矿石与脉石矿物的包体中已发现石油烃类和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
通过金属-氨基酸络合物的加热试验又获得了各种类似天然产出的金属硫化物。
因而提出了这类矿床由类似油田卤水的成矿母液改造形成的观点。
1980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金属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的国际讨论会。
1989年华盛顿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990年英国诺廷汉第13届国际沉积大会和1992年日本京都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生物成矿作用和有机成矿作用研究都已成为重要的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4)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应用的另一重要领域是环境科学。
通过研究现代沉积物和大气飘尘中广泛分布的类脂化合物,特别是稠环芳烃(PAH),如苯、萘、菲、荧蒽、芘等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以深入了解因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有机污染物的成因与输入源。
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的又一重要方面是通过研究第四纪冰期及间冰期沉积物,如大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和黄土沉积物中的有机化合物,有可能提供几十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输入和沉积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
例如最近英国著名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家G.Eglinton教授的实验室通过研究不饱和长链酮,建立了U37k古温度指标,并成功地应用于测定十几万年以来大洋沉积物古温度的变化;美国印第安那大学J.M.Hayes的实验室最近在研究类脂物中单个化合物的613C同位素时,提出了测定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新指标(古压力计)等。
三、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发展概况我国有机地球化学是解放后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60年代以前还没有有机地球化学的专门研究机构。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部和地质矿产部石油局所属的一些部门,以及有关院校,开展了生油岩研究。
这些单位曾采用沥青A、沥青A的族组成和元素组成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广泛研究了我国各油区,各层位(震旦系至第三系)的生油岩,积累了大量分析资料。
当时的石油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和地质矿产部上海中心实验室有着较好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在生油岩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结了我国陆相泥质生油岩的许多规律性认识,并且成功地在石油勘探中推广应用。
此外,各油田和普查大队的实验室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由于大庆等大型油田的相继发现与开发,我国在陆相生油理论方面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围绕陆相生油理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协作,开展了我国某些浅水湖泊现代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在总结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于1979年出版了《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
该报告根据现代陆相湖泊沉积物中沥青的形成,论证了地质历史中陆相盆地的石油成因问题。
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则在60年代初就采用了一些重要的有机地球化学新指标,如卟啉、氨基酸等。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筹建起我国第一个较完整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先后来用了气相色谱、红外光谱、顺磁共振谱、裂解色谱、色谱-质谱及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等技术,在引进和发展各项有机地球化学新指标,以及在石油演化、碳酸盐岩生油与吉林陨石有机质的研究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有机地球化学》专著(1982),对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近20年来,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立了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召开了6届全国性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1982,1984,1986,1989,1992,1996),1987年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青年有机地球化学家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亚非石油地球化学及勘探会议,还组织了其他有关的专业性会议,出版了或正在出版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机地球化学和石油地球化学专著、论文集、年报等,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在我国石油勘探与评价中发挥了明显的效益。
一些重要领域如陆相生油理论、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第二节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
近年来,由于色谱-质谱技术的不断更新,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即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特别是陆相沉积物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最近一些年内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例如生物标志物应用于未成熟原油的研究,陆相沉积环境的判识和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等。
我国在现代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上起步较晚。
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石油化工研究院分别采用国产色谱-质谱仪和进口色谱-质谱-电子计算机,开展了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石油部、地质矿产部和中国科学院的许多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都引进了C-GC-MS以及C-GC-MS-MS仪器,从而使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在短短七八年内从无到有,发展成为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极其活跃的分支领域。
不仅在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各种陆源萜类烃、含硫化合物)的检出、生物标志物的定性与定量技术等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在应用生物标志物进行陆相油气勘探评价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86年,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在贵阳召开的生物标志物与干酪根进展学术会议上,著名生物标志物专家P.Schenck教授、B.R.T.Simoneit教授和J.Connan博士等都对我国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汪燮卿等(1980)[57]和曾宪章等(1981)[64]在我国率先采用C-GC-MS仪研究了华北油田陆相生油岩和原油中的甾烷、萜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