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大赛获奖教案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省赛一等奖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河源中学杨春芳【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土地制度的演变和赋税制度的变革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考纲链接】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土地兼并3、土地私有制的经营方式:田庄经济、租佃经济4、赋税制度的变革及发展演变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练习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案【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赋税制度的变革及特点。
一、导入:对上节课精耕细作和小农经济的回顾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小农经济的特点二、教学结构(一)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特点:公田”,“私田”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国有和私有)①封建土地所有制二种形式: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国有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②重点问题讲解:土地兼并、赋税制度A.土地兼并:原因、发展历程、影响、历代解决措施及结果(配以高考题)原因: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发展历程:战国产生;汉代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代“不抑兼并”;明清日益普遍。
影响:国家、农民、地主抑制兼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朝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明朝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鱼鳞图册);清朝“摊丁入亩”制度。
结果: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但只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B.赋税制度:含义、演变历程、演变特点、认识演变历程:春秋的初税亩;秦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2.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商周时期)(1)性质:是一种以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①“公田”:占有,由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3)演变:①出现:时期。
②瓦解:春秋时期A原因:a.根本原因:的发展。
b.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改革。
B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土地。
③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1)形式①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发展①宋初“田制不立”,“”,两极分化加剧。
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
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内容:(见课本)前提: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实质:土地国有制结果:出去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改变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直接:土地兼并。
(3)推动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
4.租佃关系的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优教教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向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转变,再由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井田制)向土地私有的转变,最终形成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
随着租佃制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学情分析有关古代土地制度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正面涉及,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对有关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同时有些概念和提法又有所变化,需要学生在学习本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以便老师讲授时能够接受与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的理论性很强,距今时间久远,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复原历史情境,设疑引思、探究互研等学习方法,将难点化解,层层铺垫,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通过利用一系列古今文字资料,展示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原有的和详细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内容。
同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虽然较深奥的理论知识较多,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原始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4)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5)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及特点。
(6)租佃制。
2.理解和运用(1)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理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
(3)理解、掌握租佃关系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种主要的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井田制的产生和瓦解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租佃关系的产生及其实质和作用。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授课1课时2013.2.27 周三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了解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培养整合教材主线及深入挖掘历史名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案和多媒体相结合,宏观整合与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相结合,师生合作探究,从他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培养对本民族农业文明的温情。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及表现难点:土地兼并的原因、危害,尤其是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统治者的措施、目的。
三、教学方法史论结合、创设情境、讲授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中国的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域,其中南北各具特色,分别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有无交流?3、商周时期的主要耕作工具?铁器出现的时间?牛耕出现及普及的时间?耦犁出现的时间?曲辕犁出现的时间、地点、意义?4、古代主要的灌溉工具及水利设施?5、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含义、最主要的特点、评价?导入:第一课主要从生产力(工具、技术)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第二课则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制度)的角度出发,现在请大家阅读导言部分,找出里面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线。
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兼并租佃关系(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2、商周时期井田制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通过以上二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名称、性质、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开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根本形态。
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开展和人民的对抗斗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逐渐减弱,租店关系日益普遍化。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开展的一般情况,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理解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连锁性的开展。
从土地制度的开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理解消费者和土地相结合的方式及由此所决定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民根本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老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开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2、教学难点:土地兼并问题〔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俗话说的好“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句话表达出农业的重要性,再者中国古代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离不开土地。
因此这节课让我们来理解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确实立老师提问: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或者说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靠什么生活?〕学生答复:采集、狩猎老师提问: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后来开展了原始农业。
那这个时期的土地归谁所有呢?学生答复:原始社会时期消费力比拟低下,消费出来的产品很少,而且需要集体劳动。
因此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地归集体所有。
老师总结: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老师提问:你如何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学生答复:消费力比拟低,应该是集体耕作。
消费的产品数量比拟少,因此消费出来的产品平均分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2014年牡丹区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
必修Ⅱ·第2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设计人:菏泽一中梁志刚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菏泽一中梁志刚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教材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废井田,开阡陌”,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即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即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表现为人身依附关系得不断松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土地制度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他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而且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综合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也有限,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还在感性的层面。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举一些生动的例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3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土地兼并问题(2)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2、过程与方法:情境营造法,讲述法,引导法,学生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难点:土地兼并总问题教学过程: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战国前——井田制(商周)春秋——过渡期战国后——私有制2、井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公田与私田有什么区别?其发展历程又是什么?(1)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公田”是贵族占有的土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历程:产生——商;鼎盛——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3、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1)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哪几种形式?三种: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2、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有那些来源?一是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二是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但是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3、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土地兼并4、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封建政府如何进行协调?能不能根本解决?(1)危害:①对农民而言: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普遍化;农民经济状况恶化,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危急王朝统治;②对地主而言:土地兼并使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③对国家而言: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2)协调措施:“限田”、“均田”(均田是国家公田,农民只能使用,不得买卖。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5
分
钟
5.
目
标
检
测
导学案选择题
1、巡视学生作答
2、给出答案
3、互批
1、做题
2、订正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分钟验收学习目标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用20分钟阅读教材第2课内容,复习课堂所学
2、完成第2课练习册,要求选择题要有做题痕迹(提前收齐,交给老师批阅)
3分钟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进行提前学习
1、核对自主学习任务中的填空题、选择题答案
2、学生提出的困惑
3、主体知识
一、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
2.井田制的内容
(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重点答案: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主要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封建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
(1)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2)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3)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4)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2、讲解本课主体知识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2.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兴趣;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如何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它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演变过程;2. 解释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特点,如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度、秦汉时期的均田制、唐宋时期的均田经营制等;3.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稳定等的关系。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历史文献中的土地制度实践,或者某个朝代的土地制度改革,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土地制度的利弊,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2. 鼓励学生就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比较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分析其优劣之处。
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 展望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教学辅助手段:1. 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具;2. 历史文献和案例资料;3. 小组讨论活动。
评估方式: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测试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达能力;3. 收集学生的讨论笔记和小组报告,评估他们对土地制度影响的分析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研究资料,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制度相关遗址或博物馆。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教案1)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理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过程;识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理解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识记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理解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2、过程与方法通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通过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
体验学习,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即情境营造法,讲述法,引导法,学生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所处的地位。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课程分析】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
为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兼并,政府常实行“均田”、“限田”措施。
土地私有制发展和经济发展,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简单了解。
对本部分历史有相当的兴趣。
但由于初中要求不高所以大家基本知识掌握不好,并且理解分析、思考联系更是不足。
在课前的调查中发现,只要学生认真参与学习活动,基本知识能自己很好的解决。
且了解到有些知识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针对基本学情采用“诱其趣、导其疑、倡其辩、促其思”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也逐渐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百校联赛”一等奖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学好这一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也可以为以后学习中国近代前夜经济发展的迟滞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废井田,开阡陌”,讲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情况;第二目“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介绍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多种形式,并讲述不同时代土地兼并的情况和政府的对策;第三目“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讲述租佃经营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逐渐减弱。
教学重、难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1.情境探究学习法: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回归历史,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主学习与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层层设问,突出本课内容的线索性和重点、难点的突破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较好地控制课堂气氛。
3.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中捕捉相关的历史信息,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板书设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2、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1、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2、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3、宋朝以来土地兼并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三、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1、租佃土地经营方式的含义2、租佃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原因3、租佃经营的意义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复习导入视频讲授新课一、废井田,开阡陌1.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问题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提示: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参考教案(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第一目“废井田,开阡陌”,讲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重点交待了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过程。
第二目“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讲战国以来在中国延续了2 000多年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各自在古代演变的情况,重点交待了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历朝政策调整问题。
第三目“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讲租佃关系的产生、发展,重点讲述了宋代以来的租佃关系逐步发展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土地兼并问题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
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四)知识结构:用幻灯片打出“田”“井”两个汉字的甲骨文写法。
导入古代的土地制度。
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展示图片及材料设问 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展示图片中国古代的改革家管仲与商鞅教师介绍管仲与商鞅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他们能够敏锐的观察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从而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一番有作为的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西周的分封制。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从而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过渡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多种形式的土展示材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设问: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土地兼并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利益?)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要地位。
农民、地主和封建政府。
组织课堂表演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地所有制教师总结: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的形式,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面对这样的危害,历代封建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那么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呢?别扮演其中的三个角色,相互讨论体会土地兼并给他们带来的利害得失,最后请三方代表进行表演。
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
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不能,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过渡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农民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导入下一个标题)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随着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加剧,很多自耕农纷纷破产,租佃制逐渐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普及到全国。
那么,租佃制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展示材料:材料1:“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
”材料2:明代地契材料3:“……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租佃制的普及与土地兼并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租佃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教师总结很显然,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比起田庄制下的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的关系要明显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了,这一方面是古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表现。
探究: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普及?教师总结: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的生产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剧了租佃制的普及。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学生讨论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更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
复习巩固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该诗反映了奴隶社会何种社会制度():A.分封制和井田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和宗法制D.宗法制与井田制2.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士”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的是():A.周王室的衰弱B.井田制的破坏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诸侯的强大3.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4.《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句话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5.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因图册上所绘土地方位若鱼鳞,故名鱼鳞图册),其目的不包括();A.确定土地所有权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D.限制土地兼并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淳萎篓,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一《诗经·小雅·大田》答案:1、A 2、C 3、C 4、A 5、D6、答案:( l )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切土地归周王私有。
( 2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前者是井田中央一区的土地,被贵族占有,后者是四周的土地,是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按:即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按田地收取地租), 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日:“丘不识也。
”一一《左传·哀公十一年》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2 )根据材料二,说明井田制的内容( 3 )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4 )材料四表明了什么问题?( 5 )以上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 3 )材料三说明当时土地所有权的争夺十分普遍,表明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
( 4 )表明出现了地租这一新的剥削方式,反映了封建剥削关系的产生。
( 5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课后作业课后延伸:谈谈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吸收了古代哪些土地制度政策的基础上的创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参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
3、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以及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重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
教学方法:讲解法,师生互动教学用品:多媒体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民谣梅隆拉起警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这首民谣反映了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学生回答:经济危机)老师:“这场经济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一、经济大危机(大萧条)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出示几则材料,学生朗读,并分析这些材料反映的问题。
由学生课下讨论,概括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注意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爆发的标志——“黑色星期四”(大屏幕展示一幅漫画,并要求学生填空,从而找出危机爆发的标志)(向学生说明:危机爆发的这一天是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这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几乎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交易结束时,已经有11位著名的金融家自杀,“黑色星期四”名副其实,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3、经济危机的特点(出示表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分析经济危机都有哪些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