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
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
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代表性作品有《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
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Fra bibliotek,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
感情真挚朴实。有《朱自清文集》.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 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 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
比喻,写出“叶子与花”迅速颤动的情态
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写出荷叶的茂盛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拟人,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 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 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例如: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 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 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 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 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 名的散文家。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
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
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代表性作品有《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
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Fra bibliotek,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
感情真挚朴实。有《朱自清文集》.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 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 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
比喻,写出“叶子与花”迅速颤动的情态
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写出荷叶的茂盛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拟人,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 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 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例如: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 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 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 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 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 名的散文家。
《荷塘月色》ppt课件64张
第3段漫步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朦胧淡雅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文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梳理文意
1、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3、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段,请同桌讨论,文章第 4段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荷塘美景,并分析第四段用 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 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
荷花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 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 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 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
“实”。
领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夜游荷塘,究竟要表达心中的什么呢?
怎样写树影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黑影”和“倩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画”一含有人的动作,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写出了杨柳的风 姿,富有动感,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荷塘上的月色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技巧? 朦胧淡雅 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
画面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6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 哪些景物,并比较分析第2段和第6段写景的异同?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文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梳理文意
1、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3、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段,请同桌讨论,文章第 4段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荷塘美景,并分析第四段用 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 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
荷花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 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 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 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
“实”。
领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夜游荷塘,究竟要表达心中的什么呢?
怎样写树影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黑影”和“倩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画”一含有人的动作,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写出了杨柳的风 姿,富有动感,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荷塘上的月色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技巧? 朦胧淡雅 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
画面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6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 哪些景物,并比较分析第2段和第6段写景的异同?
《荷塘月色》公开课图文并茂ppt课件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 。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 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 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 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 ,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 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
3.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 的”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 、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 花娇小玲珑、柔美的特点以及花骨朵含苞待 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4.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话连用三个比 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 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 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 ,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产
“浮”写出了雾的轻、薄、透、朦胧(1分), 正合“轻纱”的比喻。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 轻纱的梦。 “洗”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 的状态。 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纯净、朦胧、恬静、 柔美的特点。衬托出月光的朦胧、柔和。 4.文中“酣眠”“小睡”指代什么?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 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 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 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 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 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 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公开课()_图文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 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 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 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 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月色下的荷塘
(2)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 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 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 态后动态。
(3)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整体把握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 中踱回家门。
• (5)这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 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 色。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
荷塘上的月色
•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 塘上的月色的?
•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 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 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 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 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月色下的荷塘
(2)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 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 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 态后动态。
(3)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整体把握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 中踱回家门。
• (5)这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 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 色。
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 (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
•
荷塘上的月色
•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 塘上的月色的?
•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 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 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 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荷塘月色》ppt课件34张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介绍
朱自清 1898/11/22-1948/8/12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 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 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 自清。籍贯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 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月下荷塘
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 本体。全方位,多角度描写,起到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 用,使读者印象深刻。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 一层薄烟。
(2)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 进你的肩膊。
(3)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拟人,荷叶多、密 拟人,含情脉脉,流水默而有深情
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 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 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用渺茫的歌声形容荷香,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 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 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 想象的跳跃。
通感
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 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塘
的
树梢
四
作者介绍
朱自清 1898/11/22-1948/8/12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 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 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 自清。籍贯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 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月下荷塘
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 本体。全方位,多角度描写,起到加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 用,使读者印象深刻。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 一层薄烟。
(2)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 进你的肩膊。
(3)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拟人,荷叶多、密 拟人,含情脉脉,流水默而有深情
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 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 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用渺茫的歌声形容荷香,用听觉来写嗅觉,“缕缕 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 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 想象的跳跃。
通感
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 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塘
的
树梢
四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塘
的 四
树梢
面
树缝
树上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体
远山
的
风
灯光
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 心还是宁静的吗?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 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 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 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
修辞手法——通感
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六段荷塘四周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杨柳
荷
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 的心境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 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 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 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 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 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 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 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
字词积累
酣( hān)眠
煤屑(xiè )
幽僻( pì )
荷塘月色PPT优秀课件
21
2024/1/25
22
2024/1/25
23
2024/1/25
06
CHAPTER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差异
24
2024/1/25
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强调借景、对景等手法,创造一种天然之趣。
中国园林
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追求对称、均衡和秩序感,常运用轴线、几何形状、雕塑等元素。
17
2024/1/25
绘画
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手法,运用色彩的明暗、浓淡来表现荷塘月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来描绘荷叶、荷花的形态和动态美。
音乐
借鉴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节奏,通过PPT中的背景音乐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让读者更加沉浸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
荷花的种类与美感
13
2024/1/25
讲解如何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表现出月光洒在荷塘上的柔和与静谧。
月光的渲染手法
分析月色中蓝、灰等色彩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夜晚荷塘的神秘氛围。
月色的色彩运用
探讨如何将月色与荷塘景致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月夜与荷塘的交融
14
2024/1/25
03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探讨如何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彰显人类文明的进步。
01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阐述作者如何通过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02
荷塘月色中的文化意蕴
挖掘荷塘月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禅意、诗意等,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15
2024/1/25
04
CHAPTER
《荷塘月色》授课课件(33张PPT)
修辞手法 通感
荷叶
月 下 荷 塘
荷花
动 静
荷香
结
合
荷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 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赏析 第五 段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 “升”替代“浮”呢?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树 荷
塘 阿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整 体 的
的
风
四
光
周 树梢 ( 远山 ) 树上 (蝉声 )
树缝 ( 灯光 ) 树下 (蛙声
)
淡淡 喜悦
带门 出去
颇不 现实 宁静 现实
推门 进来 无法 回避
淡淡 哀愁
走在 路上
幽雅 宁静 朦胧
江南 旧俗 惦记 江南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塘上 淡淡 月色 喜悦
塘的 四周
无限 慨叹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1、丰富多样的修辞之美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通感等 2、绘声绘形的叠词之美 传神的表现力 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感,充 满诗意 3、恰当精准的练字之美 泻、浮、画等 富有表现力,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
1、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 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 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
显得不灵泛。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失去和 谐感。
一览无余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 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 围,意境相当优美。
《荷塘月色》课件 (共103张PPT)
(3)“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这些荷花在“淡淡的”“苍茫的”月光下是什 么样子呢?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加深地突出 了荷花的姿色,我们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 里的星星”,可以联想到荷花晶莹璀璨的光艳,纯 正洁白的品质,并使我们感到了月光的存在:零星 的花点缀在层层的绿叶中间,固然比较耀眼,但也 只有在“淡淡的”月色下,才会映出光线,才会显 得脉脉含情,优美动人。荷花这种形神毕现的质感 ,就是借助月光显露出来的。
荷 塘 朱 月 自 清 色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 塘
月 色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 经历,到荷塘去,受 到荷塘景物的感染, 而产生的一段联想。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 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 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 战士。
动词:泻、浮、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 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 约、淡淡
(3)由于有各种树的阴影,所以“塘中的 月色并不均匀”,但这一来反倒显得错落有 致,光影相间,所以作者说好像“梵婀玲上 奏着的名曲所发出的和谐的旋律。
这个比喻很奇特,用“名曲”比“光 影”,也是所谓“通感”修辞,即用听觉来 比喻视觉,以此启发读者的想象,让你从中 细细地体会到月色之美。
(4)“凝碧的波痕”、“更见风致”:
绿色的荷叶在风月下这样整齐而有 节奏的波动,远远看去,好像形成了一 到“凝碧的波痕”,自然使叶子“更见 风致”。
荷叶
月 下 荷 塘
荷花
荷香 荷波
动 静 结 合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浮”写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弥漫,描绘出雾的 轻飘柔美状态。营造了恬静朦胧,水气迷蒙、月色 轻笼的境界。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的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2.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 排遣忧愁。
巩固提高•小结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月夜游览荷塘的 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由此引发 的联想,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及幻想超脱现实 而又无法超脱的彷徨苦闷心理。
THANKS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青雾:浮 叶花:洗
柔 美 朦
(侧面烘托) 胧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的另一重境界。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的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2.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 排遣忧愁。
巩固提高•小结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月夜游览荷塘的 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由此引发 的联想,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及幻想超脱现实 而又无法超脱的彷徨苦闷心理。
THANKS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青雾:浮 叶花:洗
柔 美 朦
(侧面烘托) 胧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的另一重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市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共18张PPT含视频、歌曲等素材
说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 致的,心情是难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 们可以感受诗人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 哀愁的心情。荷塘月色这杯清茶,历久弥香, 时时散发慰藉心灵的清香。
寄语:
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感知的心灵,不是 缺少感知的心灵而是缺少表达的才情。希 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学习本课写景抒情的 方法,做到我手写我心!
然 ,
淡美
在
相真
间
实 ,
美
在
深
沉
问
结尾作者回忆采莲的部分可
题 以删掉吗?为什么? 探 究 不可以,当现实无法满足作者寻静
的要求时,转向记忆中寻静,江南
采莲的热闹场景表明人们的生活是
幸福的,心情是愉悦的,表达情感
是自由的,而这些是作者要追求的
理想,也是现实缺少的,又使作者
陷入淡淡的哀愁。
总结: 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的荷塘月色,可以
第 五 段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阴森恐怖
面 描
胧的月 色。
秀美可爱 写
品
读 荷塘四周的景色重点写的是
鉴 赏
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荷塘四周的树(多、密、错落有致)
第
六 远近结合、由静到动 段 对比
品
读
鉴 赏
荷
树
塘山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隐隐约约
四
第
灯光
无精打采
六 段
周
蝉声、 蛙声
热闹
美
在
自Hale Waihona Puke 浓体求宁静
感 知不
宁 静
小径
得 宁 静
小径
失宁静
文章 明线:空间变化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寄语:
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感知的心灵,不是 缺少感知的心灵而是缺少表达的才情。希 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学习本课写景抒情的 方法,做到我手写我心!
然 ,
淡美
在
相真
间
实 ,
美
在
深
沉
问
结尾作者回忆采莲的部分可
题 以删掉吗?为什么? 探 究 不可以,当现实无法满足作者寻静
的要求时,转向记忆中寻静,江南
采莲的热闹场景表明人们的生活是
幸福的,心情是愉悦的,表达情感
是自由的,而这些是作者要追求的
理想,也是现实缺少的,又使作者
陷入淡淡的哀愁。
总结: 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的荷塘月色,可以
第 五 段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阴森恐怖
面 描
胧的月 色。
秀美可爱 写
品
读 荷塘四周的景色重点写的是
鉴 赏
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荷塘四周的树(多、密、错落有致)
第
六 远近结合、由静到动 段 对比
品
读
鉴 赏
荷
树
塘山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隐隐约约
四
第
灯光
无精打采
六 段
周
蝉声、 蛙声
热闹
美
在
自Hale Waihona Puke 浓体求宁静
感 知不
宁 静
小径
得 宁 静
小径
失宁静
文章 明线:空间变化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失宁静 失宁静 失宁静
知识积累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 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荷塘月色》朱自清详细ppt课件
2021/4/23
现实-----------理想------------现实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明线:作者的行踪 暗线:作者的情感变化
2021/4/23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月夜漫 内步容荷结构塘的缘由。
•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小径 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 处的感受。
2021/4/23
散文鉴赏方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4.品味散文的语言 5.领会作品的内涵
2021/4/23
荷塘月色
朱自清
2021/4/23
2021/4/23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
2021/4/23
初中学过:《背影》《春》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官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叫做 通感
2021/4/23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2021/4/23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清华大学校园 里的“自清亭”
扬 州 的 朱 自 清 故 居
时代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 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 动使得他们惶惶茫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作者朱自清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反映 了作者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对黑 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火海的革命中去的那 种苦闷彷徨心情的反映。
现实-----------理想------------现实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明线:作者的行踪 暗线:作者的情感变化
2021/4/23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月夜漫 内步容荷结构塘的缘由。
•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小径 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 处的感受。
2021/4/23
散文鉴赏方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4.品味散文的语言 5.领会作品的内涵
2021/4/23
荷塘月色
朱自清
2021/4/23
2021/4/23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
2021/4/23
初中学过:《背影》《春》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官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叫做 通感
2021/4/23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2021/4/23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清华大学校园 里的“自清亭”
扬 州 的 朱 自 清 故 居
时代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 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 动使得他们惶惶茫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作者朱自清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反映 了作者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对黑 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火海的革命中去的那 种苦闷彷徨心情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宁静
家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寻宁静
小煤屑路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失宁静
荷塘的四周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
得宁静
荷塘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 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苦闷彷徨与寂寞 内心矛盾与冲突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李国平
吴周文 钱理群 程 翔
——程翔《<荷塘月色>主题探》
l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 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 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 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 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 ,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 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 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吴周文 《谈<荷>》
l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 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 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 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 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 ”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 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 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 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 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下 课 !
愿 能 熟 读 并 背 诵 本 文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 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 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 ,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 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 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 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 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 》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 强附会了。
朱自清作品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 《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 秦淮河》
配乐朗诵
课文字词
•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情感体悟
初读
再读
讨论
结论
背景导入
社会背景
家庭背景
总体状 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背景导入
家 庭 背 景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 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 呼父母也。”
• 作者离家多年,辗转各地,思
社 会 背 景
乡情切却不得回归。他到清华 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 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 情。 •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 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 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 将选择哪一条呢?”(朱自清——《哪里 走》) •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是年蒋介石 发动“四一二”政变,正是白色恐 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秋 阴 不 散 霜 飞 晚
留 得 枯 荷 听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朱 自 清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 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 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 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 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有浓浓的哀愁
不消沉,无哀愁
姚效先
吴海发
l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 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 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 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 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 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l
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 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 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 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 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 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l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 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 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 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 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 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 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 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