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央企与房地产融合的管理模式

合集下载

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的建议

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的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来,作为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政策设计的重要载体,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中业绩提升最快的部分,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十年的改革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革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两类公司试点仍未解决的问题2023年以来,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先后对上海国投、广东恒健、深圳资本、深投控、重庆渝富等10家国内先进两类公司进行了外部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两类公司的功能定位均较为明确和具体,且表现出投资与运营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两类公司目前的发展表现出业务布局较为全面、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市场机制灵活多样等特点。

从业务布局看,资产经营、股权管理、战略投资是当前国内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普遍从事的主要业务板块。

投资是所有调研企业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各家企业在基金集群、产业项目、科创业务等多个方面着重发力,以更好服务当地政府重大战略部署。

除投资业务以外,调研企业在资本运作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领域也有较多布局,主要抓手包括发展资本市场业务、打造上市公司集群、投资运营产业园区和科创园区等。

但试点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对比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于两类公司功能定位的预期目标要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运营模式仍未成熟定型。

结合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的改革试点过程与经验,以下几方面问题尤其需要关注。

(一)功能定位不准与作用发挥不充分。

从各地改革试点来看,一些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转向和作用发挥尚不到位,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然的功能要求和政策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定位不清不准。

按照知本咨询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省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都是由不同行业内或者跨行业的产业集团改组而来,而现有企业集团很多仍是生产与管理控制为主的产业公司,对实体产业的管理多是采用直接管理的方式,集团层面往往设有多个负责运营产业的职能部门。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是简单的产权混合,而且是治理机制的调整。

其中,产权制度改革是基础。

只有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才能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有四种:全面上市、民营企业参股、国有企业并购和职工持股。

国家应在充分考虑不同路径的适用条件和绩效差异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二是母公司层面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结合,在子公司(孙子)公司层面可以采用更多的国有企业并购模式,实现不同层次的混合所有制;三是稳步有序推进职工持股计划。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国经济后续改革的顶层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

与公司组织制度改革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对中国所有制结构的重新定位。

股权结构重新定位后,对投融资体制改革、工商放松管制、工商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经济后续改革的阻力将大大减小。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通过扩大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刺激私人投资的发展,提高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推动经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模式一、员工持股普惠型。

在停滞了多年之后,根据新的国企改革精神,企业员工持股重启在即。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员工持股在中国成为热潮,随后却又折戟沉沙,屡被管理层叫停。

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这标志着员工持股新时代的到来。

新时期推进员工持股制度,是一项具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重要现实意义的制度创新。

如今职工持股“朝花夕拾”再启程,则必须认识到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复杂性,以期做到员工、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

为什么现在重提员工持股,近期国资委的高官表示,国企员工持股的目的是把员工从单纯的雇员变成“主人+雇员”。

“员工持股后,成为本企业的股东,从而成为主人,享有投票权和收益权,这有利于更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进一步形成利益共同体。

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

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集团管控模式
聚焦
Focus
由于特殊性,一些央企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全球化、市场化要求 的有效集团管控模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高质 量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中央企业面临着进一步完善集团管控 模式的迫切要求和艰巨历史任务。
2 进一步完和国民经济的中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的任务后,特别是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着力组 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努力实现“总量80—100家,打造30—50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 体制,中央企业和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户 数由最初的198家调整到目前的97家,中央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个好的 企业治理机制和集团管控体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来 源。然而,由于中央企业集团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一些央企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全球化、 市场化要求的有效集团管控模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 代、新阶段,中央企业面临着进一步完善集团管控模式的迫切要求和艰巨历史任务。
(四)央企集团缺乏一套可复制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复制是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和 集团企业区别于单体企业的价值所在,成功的管理 模式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团管理模式的作 用就是服务于集团扩张,推动集团集中创新与分散 复制,并将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化、制度化、标 准化。很多中央企业规模庞大,涉足行业、区域众 多,甚至国际化运营,因此,管理上呈现出不可逆 转的复杂趋势。然而,我国的中央企业集团现代企 业制度建立较晚,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没 有一套可以复制的成功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涣散, 缺乏凝聚力,集团企业优势难以体现。集团整体管 理能力较弱、有效管理模式缺失,不仅限制了企业 发展质量和速度,而且下属企业形形色色、各自为 战,面临着巨大的失控风险。

我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和趋势浅析

我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和趋势浅析

我国产融结合发展模式和趋势浅析作者:周靖翔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13期周靖翔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转变,产融结合成为众多企业转型和经营升级的选择,逐渐成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发展的趋势。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历程以及当前产融结合的现状,探索当前产融结合的路径与趋势,并对当前产融结合由“重”到“轻”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融结合供应链金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产业与金融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大中型公司、上市企业以及大型国企都在探索产融结合,以寻求更显著的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通过金融杠杆放大产业链或个体企业的发展水平。

一、我国产融结合模式分析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结合,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

一般而言,产业资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

总体来看,产融结合可以分为由产至融和由融至产两种形式。

由产至融,是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依靠自身产业链的控制力形成强大的金融核心;由融至产,则是金融资本有目的地控制实业资本,而不只是以获得投资回报为目的。

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美国早期更多是由融至产,譬如19世纪末摩根、花旗等巨头的异军突起,但是自20世纪尤其是70年代以来,由产至融的案例越来越多,包括通用电气、UPS、沃尔玛等。

就我国而言,由于政策限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银行较难与产业实现资本结合,所以国内产融结合的主要方式是由产至融。

二、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产融结合发展的历程:从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家政策主导是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显著特点,以不同发展特点来划分,其中主要分为了四个时期:(一)萌芽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该时期大型企业发展战略促使工商企业进军金融业,主要代表企业有海尔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但由于当时产融结合缺乏监管和法律规范,其发展处于较初级的摸索阶段。

房地产企业投融资一体化模式构建及综合管理提升

房地产企业投融资一体化模式构建及综合管理提升

房地产企业投融资一体化模式构建及综合管理提升作者:汤培来源:《现代企业》2023年第10期中國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已经过去,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将逐渐增加,其管理模式正从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向精细型运营方式。

随着土地价格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不断增加,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拿地企业设置的门槛不断升高,房地产企业在土储拿地、前期规划、项目建设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巨量资金,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占用周期长是房地产行业的共同特点。

在资金运营管理效果与房地产企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的今天,如何保障房企在通过拿地稳定规模及核心团队的基础上,维持高效的现金流周转已成为所有房企共同面临的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投融资一体管理模式进行更深一步探讨。

一、投融资一体化模式涵义投融资一体化模式指的是以项目投资效益为根本目标,以促进投资拿地为方向,以提升融资效率并压降融资成本为手段,并将资金运营管理贯穿于投资、融资全过程的商业生态体系。

投资、融资、资金管理是项目运营的三大关键环节,投资是房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融资和资金管理状况则直接关系到项目运营质量和效率。

因此,投融资一体化模式正广泛应用于多行业、多领域,并在实践中不断根据行业特点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超常规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行业发展环境较为严峻行业竞争程度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之间内卷也在推动着行业重新洗牌,由于大型房企占据资金、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并在投融资模式的探索中先行一步,因此行业资源不断向大型房企业集中,而中小房企业资金实力有限、融资渠道和手段单一,在行业竞争中逐渐被兼并、淘汰。

基于以上分析,房地产企业的投融资一体模式的内涵可以定义为:在房地产业务运营过程中,通过投资、融资与资金管理的渗透参与,打通资源线与资金线的业务管理分工壁垒,将投融资贯穿到全周期项目管理环节,从而实现以投融资管理提升项目运营效率的目标。

二、投融资一体化模式构建总体思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在拿地、拿证、预售等业务环节的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这不仅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的下滑,而且项目运营风险也进一步加大,例如融资风险、成本不可控风险、内控缺陷风险等,无不对房地产企业形成巨大的经营压力。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嘉兴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嘉兴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嘉兴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7.21•【字号】嘉政办发〔2021〕38号•【施行日期】2021.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嘉兴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嘉政办发〔2021〕3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1〕1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就促进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建筑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健康发展,深化建筑业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业创新赋能,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优化建筑市场环境,推动建筑业企业强基固本,促进我市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00亿元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5.5%以上;新增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3家,年产值超200亿元的建筑业企业2家、超100亿元的建筑业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35%,智慧工地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培养一支有较高素养的工程建设人才队伍,打造一批绿色节能环保的示范工程项目。

建筑业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建筑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筑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一)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

1. 推进绿色建筑。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修编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高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推动绿色建筑品质提升和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强化绿色建筑在建筑能效提升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6.04•【文号】•【施行日期】2024.06.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遵循法律和道德的透明行为,在运营全过程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负责,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中央企业多年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践丰富、贡献突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责任重大、要求更高。

为推动中央企业在新时代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央企业在经营管理全过程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责任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紧紧围绕企业使命责任和中心任务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坚持全面融入、有机融合。

把社会责任理念全面融入企业战略、重大决策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融合。

坚持彰显特色、遵循规律。

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凸显自身特色、央企特色、中国特色,同时遵循社会责任工作的普遍规律和通用规则。

到2025年,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体系更加规范成熟,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深化融合,涌现一批优秀履责典范,形成若干典型履责模式。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功能价值更加凸显。

到2030年,中央企业的功能价值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有效,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全面充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产融结合的典型案例解析与主要模式研究

产融结合的典型案例解析与主要模式研究

-!产融结合的典型案例与主要模式研究目录一、国内外发展历程 (1)(一)产融结合在国外的发展 (1)(二)产融结合在中国的发展 (2)二、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3)(一)制造业:通用电气(GE) (3)(二)服务业:联合包裹(UPS)和沃尔玛(Wal-Mart) (5)(三)高科技行业:英特尔(Intel) (7)(四)酒店业:万豪酒店(Marriott) (8)三、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11)(一)德隆与华润:“先烈”与“先驱” (11)(二)复星:做中国的“巴菲特” (15)(三)联想:立足产业发展的投资家 (18)(四)海航:并购打造“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 (20)四、主要模式及相关探讨 (24)(一)主要模式 (24)(二)相关探讨 (25)广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和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实现两者的结合;狭义或真正意义上的产融结合是指企业通过涉足产业与金融领域来实现产融互动,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和活动。

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产业集团在大型化过程中不仅需要畅通的投融资渠道,更需要将资本证券化、多元化,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积极的平衡;而金融企业也需要工商企业的资本参与,以保证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因此,产融结合既是社会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但与此同时,由于金融产业及市场具有波动剧烈等特性,产融结合也蕴含着巨大风险。

如何才能通过产融结合使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获得持续成长?本文将首先从背景角度对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和锦江实际,从产业资本涉足金融资本的视角选择国外与国内各5个典型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最后结合锦江国际集团的情况进行相应探讨,供决策层参考。

一、国内外发展历程(一)产融结合在国外的发展产融结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动态的演进过程。

在西方国家,经历了“融合—分离—融合”的发展过程。

央企改革的成功模式与启示

央企改革的成功模式与启示

央企改革的成功模式与启示央企改革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央企改革也不断推进,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注重市场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控制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将我国推向了全球化视野,引入市场经济,实践证明了市场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央企改革注重市场化改革,早在改革初期即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核心”的改革方针。

我们可以发现,央企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制定了先进的、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营体系,实现了“公司制”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完备的市场机制,可以切实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加强和提高。

央企改革的有效管理,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和公司内部运行效率,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央企在总揽全局的运作下,减少了各企业之间的隔阂和不协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作战,提高了企业整体效益和市场影响力。

二、推行多元化经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张和全球化的趋势,央企也必须紧跟时代脚步,针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推进多元化经营,较好地实现了企业业务的拓展发展和品牌战略的实施。

通过发展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拓展业务范围和新的发展空间,取得了市场增量。

例如,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在石化、天然气等行业领域发展业务,并发展出了全球化的液化天然气业务。

国家电网公司通过推动新能源发展,狠抓电网建设,优化资产结构,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成为顶级国际电力公司之一。

通过多元化的经营,央企的全球化发展也更加稳健。

三、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推动力,充分依托科技和创新可以不断加快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企业变革。

央企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能。

央企重视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过程,在技术、品牌和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国际巨头的合作,源源不断地引进和吸收先进科技,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族品牌,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国资中心百日行动实施方案

国资中心百日行动实施方案

国资中心百日行动实施方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自成立以来,不断致力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企的振兴和发展,国资委于近期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央企战略重组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落实“国资中心百日行动”计划,力争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等多个方面的发力,实现央企全面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其中,国资中心百日行动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国资中心百日行动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解析。

一、百日行动的总体目标国资中心百日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以央企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国资配置效率、加快国资战略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混改和资本市场化运营为重点,促进中国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具体来说,百日行动包含五大任务,分别是:1.优化央企重点领域和主营业务结构,推动央企融合发展。

2.完善央企资本市场化运营体系,加快央企混改进程。

3.健全央企重大决策流程,提高央企决策能力。

4.加强央企内控管理,提高央企风险管控水平。

5.探索央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央企创新更加市场化。

二、百日行动的具体执行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资委在百日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执行方案,如下:1.优化央企重点领域和主营业务结构,推动央企融合发展。

国资委将重点集中于优化央企的重要领域和主营业务,推进央企的融合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加快央企各业务板块间的战略协同,推进央企间的合并重组工作。

(2)针对各行业中生产要素的配置,推进央企中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协同,提升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连锁效应。

(3)推进央企内聚和外延,构建涉及国内外关键领域的产业链体系,提高央企战略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完善央企资本市场化运营体系,加快央企混改进程。

国资委将以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央企混改工作,重点推动企业上市、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央企治理,让央企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财务预算。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央企并购重组,把市场上优质的企业、项目、产业与央企深度整合起来,形成多元化、高质量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

新时期央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分析

新时期央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分析

新时期央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央企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壮大,央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占有并使用的资产,包括房屋、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各类基础设施等。

在央企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合理运作和高效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就新时期央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提升管理水平的对策和途径。

在新时期,央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面临着以下几大现状:1、国际化趋势明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央企的国际化战略不断深入,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央企不仅需要考虑国内市场的发展,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谋求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这就要求央企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和计划,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国际化经营的竞争力。

2、投资效益要求提高央企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这就要求央企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必须注重投资效益。

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效益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央企必须在资产配置和投资决策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分析和预判,确保投资的有效利用和回报。

3、管理模式创新需求新时期的央企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管理,更需要考虑全要素的运作和整体的协调。

央企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些央企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管理职能不清晰、管理流程不顺畅等。

由于央企规模庞大、业务复杂,如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必然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决策滞后等问题。

2、投资决策不够科学一些央企的投资决策存在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央企往往受到政策环境、市场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决策的科学性和中长期效益的考虑不足,往往导致投资效益不佳。

央企管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央企管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央企管控存在旳问题及处理方案近日参与一央企房地产企业管控项目,其总企业是营业额千亿以上大型央企,资金实力不言而喻。

分析发现此企业2023年就已成立,而2023年至今八年间正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爆发性增长时期,但此企业却只做过一种商业类型项目,并且还是合作旳项目。

为何一种资金实力如此强大旳一种央企企业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旳时期房地产业务发展却如此沉寂呢,其中原由耐人寻味。

分析原因重要有三,第一、总企业领导对行业把握局限性,对与否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务踌躇不决,并且其间央企老总更换频繁,致使在发展房地产业务方面思想反复,摇摆不定;第二、用投资而非发展理念运作房地产业务,使房地产企业各方面开发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积累,没有进行土地储备,不符合房地行业循环发展旳行业特性;第三、总企业为商贸物流类企业,房地产管理经验局限性,总部及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旳缺失导致管控不妥、管理混乱。

其中领导与否想发展一项业务重要决定于其个人能力及风险意识等,领导观点一般很难引导与变化。

集团对新业务发展旳态度似乎也重要决定于领导旳思绪,不是朝夕可改之事。

但管控模式选择得当却可以处理行业差异带来旳能力局限性及管理混乱等问题,为新业务发展提供一种良好旳发动机,增进新业务高速发展。

研究发现,此总企业对房地产企业管控存在诸多问题:1、战略协同思绪不清,企业创立房地产企业时没有理清房地产企业战略目旳及母企业目旳和战略之间关系,战略目旳没有很好融合,战略未清管控模式混乱在所难免;2、管控模式不清晰,集团企业对本级职能部门与下属子企业旳管理尚未形成清晰、有效旳管理模式,轻易导致无人管理或多头管理,分工交叉旳现象;3、管控宽度不明,母企业由于主业是商贸物流方面与房地产业务存在巨大差异,专业能力有限,无法把握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出现该管旳没有管,不该管旳却管了;4、管控深度介定不清,无法控制管控旳深入程度,对管到什么层次没有把握。

出现了有些业务该管旳深些旳放了权,该管旳少些却又干涉过多现象;5、管控关系不明确。

央企与地方企业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

央企与地方企业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

央企与地方企业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央企和地方企业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形态,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转型升级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模式,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央企与地方企业合作的现状近年来,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央企和地方企业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中合作。

央企具有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地方企业则在地方市场中具有广泛的资源和关系。

在政府调动资源、协调各方关系的背景下,央企和地方企业可以共同开展招商引资、投资兴业等合作。

其次,央企和地方企业在行业协同中合作。

央企代表着国家水平的高科技、高端装备和重要资源,地方企业则拥有丰富的本地知识和资源,并在一些行业里处于领先地位。

央企和地方企业在行业协同中能够互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实现行业的共同发展。

第三,央企和地方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合作。

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央企和地方企业可以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二、央企与地方企业合作模式分析央企和地方企业的合作有多种模式,下面将主要介绍三种典型合作模式。

第一,股权合作。

此种合作模式是央企和地方企业之间以捆绑股份、利益共享为手段进行合作,同时共同出资经营和管理。

此种模式相对灵活,可以较好地实现合作共赢的效果。

第二,技术合作。

此种合作模式是央企和地方企业之间以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为目标进行合作。

央企和地方企业在技术领域上相互支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

第三,战略合作。

此种合作模式是央企和地方企业之间在营销渠道、品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央企和地方企业在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上展开合作,共同扩大市场份额和营业额。

三、央企与地方企业合作的优缺点央企和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等效益,但同时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于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路径的探索

关于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路径的探索

对垄断的教训,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金融资本渗透产业资本 的法律法规,如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勒法案》等,导致从 金融资本发端的产融结合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与此同时,以 通用电器(GE)为代表的由产业资本发端的到金融资本的产融 结合模式开始出现,美国至 20 世纪 70 年代许多产业资本集团 都建立了金融部门、金融公司。
产业经济
基金公司、保理公司,产融结合架构逐步设立并不断完善,产
4.产融结合,是集团拓宽融资渠道,以融助产的需要。集
融结合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比上述标杆央企 团通过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优势,汇聚金融板块业务
产融结合而言,集团产融结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潜力 合力和协同效应,可以更好的拓宽集团的融资渠道,有利于最
监会令〔2018〕5 号)。控制类股东应当具备权益性投资余额不 得超过净资产、总资产不低于一百亿元人民币、最近一年末净 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百分之三十等条件。
10.2018 年 4 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 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非 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7 号, 以下称“指导意见”)。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应当以服务实体经济 为目标,紧密围绕企业自身主业发展需要,科学布局对金融机 构投资,避免脱实向虚。脱离主业需要盲目向金融业扩张等情 形不得成为金融机构控股股东。
我国央企中,中石油、国家电网、五矿集团、华能集团、中国航空、
6.2014 年 10 月 28 日,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央 华能集团等央企产融结合水平较高,实力较强,被视为我国央
企业财务公司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资发评价〔2014〕165 企产融结合的标杆,具体情况详见下表(只列示了控股金融机

业财融合助力提升央企合规管理水平

业财融合助力提升央企合规管理水平

业财融合助力提升央企合规管理水平一、业财融合的定义和意义业财融合是一种将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

通过业财融合,央企可以实现业务运营和财务管理的高度统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业财融合对于央企的合规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业财融合可以建立起全面、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央企的风险控制能力,防范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

业财融合可以提高央企的财务透明度,使管理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合规问题,避免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业财融合可以提升央企的内外部沟通和合作能力,促进合规管理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合规挑战。

二、业财融合的目标和原则业财融合的目标是实现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统一,提高央企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央企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规划:央企需要制定统一的业务规划和财务规划,将业务目标和财务目标进行有效结合,确保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致性。

2. 统一流程:央企需要建立起统一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将业务运营和财务管理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信息的无缝传递和共享。

3. 统一信息系统:央企需要建立起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集成,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合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4. 统一组织架构:央企需要优化组织架构,设立业务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确保业务和财务的有效协同。

三、业财融合的路径和方法央企实现业财融合,提升合规管理水平需要走一条系统而全面的路径。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路径和方法:1. 深化财务改革:央企需要加强财务改革,推进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

包括财务制度的规范化,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等。

2. 强化风险管理:央企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和风险监测等环节。

通过风险管理,央企可以更好地抵御合规风险,确保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加强内部控制:央企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内部监控和内部制度等方面。

对央企挂职领导的意见建议

对央企挂职领导的意见建议

对央企挂职领导的意见建议1.引言1.1 概述央企挂职领导是指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中选派人员到央企担任领导岗位的一种管理模式。

此举旨在推动央企改革、增强央企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央企挂职领导作为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形式,对央企的领导层队伍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央企挂职领导的引入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和问题。

一方面,央企挂职领导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管理经验,提升央企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此外,央企挂职领导还能够提供新思路和创新理念,推动央企的改革和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央企挂职领导的引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挂职期限过长导致专业技能和经验的流失、挂职领导与央企员工之间的冲突等。

针对央企挂职领导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以下意见和建议。

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挂职制度,确保挂职时间适度,避免挂职期限过长导致人才流失的情况发生。

同时,应加强对挂职领导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管理和领导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挂职工作。

其次,要加强挂职领导与央企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构建和谐的工作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

此外,还需要加强央企挂职领导的监督和评价,确保其遵守职责,履行职责,不滥用职权。

总之,央企挂职领导作为央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央企的发展和壮大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央企挂职领导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应充分认识央企挂职领导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发挥其作用,同时也要关注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央企挂职领导机制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央企挂职领导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服务,实现央企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整体框架,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明确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容易地追踪阅读进程,并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是引言,我们将在此部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央企数字化治理模式研究

央企数字化治理模式研究

央企数字化治理模式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治理模式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央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数字化治理模式对于其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央企数字化治理模式的研究。

一、数字化治理模式的定义与特点数字化治理模式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和监控。

它以数据为核心,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和应用系统,实现对企业资源、业务流程和决策过程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数据驱动:数字化治理模式以数据为基础,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全面覆盖:数字化治理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个环节,而是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

3. 实时性和准确性:数字化治理模式通过实时采集和处理数据,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并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

4. 自动化和智能化:数字化治理模式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企业的自动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二、央企数字化治理模式的应用案例央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治理模式在其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央企在资源管理方面应用了数字化治理模式。

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和应用系统,央企能够实时监控和管理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其次,央企在业务流程管理方面应用了数字化治理模式。

通过数字化平台和应用系统,央企能够对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和质量。

再次,央企在决策支持方面应用了数字化治理模式。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央企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央企在风险管理方面应用了数字化治理模式。

通过建立数字化风险管理系统,央企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央企数字化治理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央企数字化治理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管理效率:数字化治理模式能够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和监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央企改革方案

央企改革方案

央企改革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央企改革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央企改革方案旨在提高央企的竞争力、增强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益和社会责任,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央企改革方案的背景、目标和措施进行探讨。

一、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央企在国内外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机制的限制,央企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因此,央企改革迫在眉睫,以推动央企由传统的行政型企业转变为市场导向型企业。

二、目标1. 提高竞争力:通过央企改革,优化央企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提升央企的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2. 增强社会责任:央企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社会责任企业,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大战略、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改善运营效益:央企改革旨在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营效益,提高资本利用率和盈利能力,实现国家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措施1. 引入市场机制:央企改革将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推进股权多元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举办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效益和透明度。

2. 推进内部改革:央企改革还将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3. 提高产业布局:央企改革要注重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推动央企转型升级。

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提高央企在关键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

4. 解决混业经营问题:央企改革还将重点解决央企的混业经营问题,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市场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5.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央企改革还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和评估,完善国有资本的运营机制和监管体系。

关于中央企业对上市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

关于中央企业对上市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

关于中央企业对上市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作者:叶晓霞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4期叶晓霞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央企对上市子公司管控的特点,从公司治理模式、规范和完善上市子公司现有董事会、股东大会决策事项管理流程和董事会决策事项管理流程四个方面来提出管控建议,对于央企进一步提高市场意识,实现依法治企和科学决策,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效管控三重一大管理流程决策权限一、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国资委在2004年开始选择一部分央企开展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央企业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现代企业制,企业集团化管理与控制体系如何更好地相适应,将是中央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作为中央企业所属的上市公司,因其特殊和与众不同的地位,中央企业如何实施合理有效管控,使其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是也是中央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市场意识,实现依法治企和科学决策,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央企业对子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甚为流程的“管控模式三分法”即财务型管控模式、战略型管控模式和操作型管控模式成为主导集团管控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行动指南。

中央企业集团各子公司由于任务使命明确,发展不均衡,发展规模、发展阶段和市场化竞争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央企对各子公司更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但在实际中,大部分央企对各类型子公司的划分还比较粗放,管控模式也相应较为粗放。

因此,央企也常纠结于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其根本原因也是没有理顺和落实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够。

[1]三、对上市公司管控的特点上市公司在法律上不仅受《公司法》的约束,而且要遵守《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等其他法规,并接受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的管理。

央企对上市子公司的管控和非上市子公司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公司治理构架、“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独立性要求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差异显著。

央企混改方案

央企混改方案

央企混改方案引言央企混改(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机制,提升央企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央企混改的背景、目的、实施方案以及预期效果。

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央企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高企业债务、缺乏创新动力、运营效率低下等。

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认为是推动央企改革的重要举措。

目的央企混改的主要目的是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机制改革央企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为央企带来以下好处: - 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引入社会资本可以增加央企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债务问题。

- 引进创新驱动力:社会资本的参与可以带来新的创新理念和管理方法,提升央企的创新能力。

- 强化市场竞争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推动央企转变营销模式,增强市场竞争意识。

- 提高企业效率: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央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方案央企混改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定位和策划央企首先要明确混改的目标和方向,确定参与混改的企业范围和方式。

同时,需要制定详细的策划方案,包括混改的时间表、资金安排等。

2. 寻找合作伙伴央企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资本合作伙伴。

选择合作伙伴时,央企需考虑对方的实力、经营经验和发展愿景等因素。

3. 混改协议签订央企与合作伙伴达成一致后,双方需签订混改协议,明确权责关系、股权变更等事项。

混改协议还需要包括承诺和约束机制,确保各方的权益和利益。

4. 股权变更和注资根据混改协议,央企将按照一定比例划转部分股权给合作伙伴,并获得相应的注资。

注资可以通过现金、资产注入等方式进行。

5. 经营管理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央企需进行经营管理改革。

这包括制定新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内部激励机制改革、提升员工素质等,以适应市场化经营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央企与房地产融合的管理模式
作者:王杨木子
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15期
摘要:在我国有很多地区,现在都有一种特殊的企业,就是我们所谓的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

他们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对于他们所经营的房地产商品来说,已经是完全市场化,原本他们应该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本文就是在研究探讨发展企业与房地产融合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央企;房地产;管理模式
房地产开发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企业它需要很多的资金,也占据很大的资源,并且涉及到很多社会敏感的问题,像住房问题等。

分析我国央企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整个房地产企业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央企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倘若我们不能够在主业上保持平稳的发展,却大面积的介入那些房地产,证券投资等这些副业,那么,无疑对对于房地产发展或是房价合理的回归都是不好的,甚至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国资委领导对于只希望央企“更加清醒、更加稳健、更加扎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作为国家的最大股东,应该施行有效合理的方法措施来调整和控制央企对于在房地产方面的发展。

一、分析国企与房地产融合
对于央企进入房地产企业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根据调查可以知道,以地产为主业的有16家,如保来、海洋、蛤润等;而辅业涉及房地产的也有超过80多家。

在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成交总价排行前10名的高价地块中,有50%是有国资背企业。

有许多央企进军房地产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利润的推动。

2009年房地产开发业务营业收入仅仅占了11%左右,但是贡献了58%的营业利润。

装严企业占公司总收入1.9%的房地产业务贡献了9.6%的营业利润。

在新闻上有很多关于央企进入房地产的报道,这些都不算什么新鲜事儿。

而对于这件事情,有很多人都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和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而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是批评,更应该是惩罚,因为央企本来应该肩负发展民族企业的重任,但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分出一部分力量投入到了房地产企业。

二、关于央企涉足房地产的思考与建议
央企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是可以解决央企退出房地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理清在将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

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一定要紧紧的把握和坚持中央对它的战略性定位,我们应该去完成央企本应的重要使命在拥有着很好的外力条件下,例如,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政策等,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等自主知识产权上投入,而不是去和其他企业争抢房地产的暴利,这显然是和国有企业的定位不相符的的。

如果认为中央企业也是普通的经济组织,哪个领域可以赚到
很多钱就进入哪个领域,那么这无疑已经严重违背了30年来国企改革的基本共识,这对于我们央企来说,显然是对整个国企改革的目标形成了很大的不可磨灭的摧毁,国企改革的改革道路只会越来越不明确,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坚持央企的定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的要求,加强对未来中长期所面临风险的全局性、趋势性研判,准确定位风险管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切实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支撑和保障。

各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强化“企业体检”制度。

重视风险量化分析工作,逐步提升重大风险关键成因量化分析水平,更好地发挥风险量化工具作为重大决策依据的作用。

企业应紧密围绕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在开展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企业体检”制度,不断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对于不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不具备外部性的央企应该放手让私有产权去经营,让其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所以,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央企进入我们房地产市场,弊远远大于利,甚至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因为央企的行为不仅仅推高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而且也同样使我国的产品价格持续上升,使其形成了一种泡沫经济同时,也导致了央企失去主业的重心,总是在以投资作为赢利去遮掩主营业务的萎靡不振。

国资委做出80家左右的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的表态非常欢迎。

按照国资委要求,上述80家以房地产为副业的央正在逐渐的加快步伐调整,在已经完成自己的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逐步退出房地产领域,到最后,央企的房地产业务主要集中在15家左右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

但是2008年,这十几家家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业的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为5600亿元左右,占全部央企房4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7%;销售收入为1800亿元左右,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78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0%。

很显然,这些数据都可以表明被要求退出的众多央企的房地产业务规模,仅仅只是央企房地产业务总规模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对于央企房产的改革,目前来说,仍然需要继续改进。

三、总结
相比较而言,房地产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的速度要比那些工业国企更快一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初期,有许许多多的央企房地产公司;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央企房地产企业的比例逐渐缩小,90年代中期下降至不到45%;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房地产国企的比例已然降至25%多。

但是,即使是只占总数的25%,由因为占有的土地、人才、等社会稀缺资源的数量巨大,国有房地产企业对市场的仍然有十分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云龙等.房地产企业CRM的系统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
[2]曾详文.供应链营销,价值链竞争[J].销售与市场,2005.
[3]刘晓宁.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李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