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吊古战场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文言文《吊古战场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吊古战场文》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吊古战场文》是李华“极思研搉”的力作。

唐玄宗开元后期,骄侈昏庸,好战喜功,边将经常背信弃义,使用阴谋,挑起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以邀功求赏,造成“夷夏”之间矛盾加深,战祸不断,士兵伤亡惨重。

如天宝八载(749)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唐军战死数万;十载(751)安禄山率兵六万进攻契丹,全军覆没。

本文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

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

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边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虽用骈文形式,但文字流畅,情景交融,主题鲜明,寄意深切,不愧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原文】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1],夐不见人[2]。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3]。

黯兮惨悴[4],风悲日曛[5]。

蓬断草枯[6],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挺亡群[7]。

亭长告予曰[8]:“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9]。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10]。

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腷臆谁愬[11]?秦汉而还,多事四夷[12],中州耗[13],无世无之。

古称戎夏[14],不抗王师[15]。

文教失宣[16],武臣用奇[17]。

奇兵有异于仁义[18],王道迂阔而莫为[19]。

呜呼噫嘻!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主将骄敌,期门受战[20]。

野竖旌旗[21],川回组练[22]。

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声析江河[23],势崩雷电。

至若穷阴凝闭[24],凛冽海隅[25],积雪没胫,坚冰在须。

鸷鸟休巢,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26],堕指裂肤。

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27],以相剪屠。

径截辎重[28],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29],将军复没。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

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

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

”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

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

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B. 独与麾下二十骑走(独:仅)C. 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D. 吾兵虽多(虽:即使)(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B.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C.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D.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A. 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 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 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 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②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答案】(1)D(2)B(3)D(4)①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

015《安禄山事迹》 [唐]姚汝能

015《安禄山事迹》 [唐]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唐]姚汝能卷上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

母阿史德氏[1],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

是夜赤光傍照,羣兽四鸣,望气者见妖星芒炽落其穹庐。

时张韩公使人搜其庐,不获,长幼并杀之。

禄山为人藏匿,得免。

怪兆奇异不可悉数,其母以为神,遂命名轧荦山焉。

突厥呼斗战神为轧荦山。

少孤,随母在突厥中。

母后嫁胡将军安波注[2]兄延偃。

史思明令伪史官官稷一譔《禄山墓志》云,祖讳逸偃,与此不同。

开元初,延偃族落破,胡将军安道买[3]男孝节并波注男思顺文贞俱逃出突厥中。

道买次男贞节为岚州别驾收之。

禄山年十余岁,贞节与其兄孝节相携而至,遂与禄山及思顺并为兄弟,乃冒姓安氏,案:郭汾阳请雪安思顺表云:本姓康,亦不具本末。

名禄山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蕃语[4],为诸蕃互市牙郎。

张守珪为范阳节度使,禄山盗羊奸发,追捕至,欲棒杀之。

禄山大呼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守珪奇其言貌,乃释之,留军前驱使,遂与史思明同为捉生将。

禄山素习山川井泉,尝以麾下三五骑生擒契丹数十人,守珪转奇之,每益以兵,擒贼必倍。

后为守珪偏将,所向无不摧靡,守珪遂养为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

开元二十一年,守珪令禄山奏事,中书令张九龄见之,谓侍中裴光庭曰:「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二十四年,禄山为平卢将军,讨契丹失利,守珪奏请斩之。

九龄批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

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玄宗惜其勇锐,一作骁勇。

但令免官,白衣展效。

九龄又执奏,请诛之。

玄宗曰:「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竟不诛之。

玄宗至蜀,追恨不从九龄之言,遣中使至曲江祭酹,其诰辞刻于白石山崖壁中。

至建中元年十一月五曰,德宗以九龄先睹未萌,追赠司徒。

二十八年,为平卢军兵马使。

二十九年三月九曰,加特进。

时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至平卢。

禄山谄佞,善伺人情,曲事利贞,复以金帛遗其左右。

唐史演义第027回 发三箭薛礼定天山 统六师李勣灭高丽

唐史演义第027回 发三箭薛礼定天山 统六师李勣灭高丽

唐史演义第027回发三箭薛礼定天山统六师李勣灭高丽却说铁勒诸部归唐后,相安无事,约有数年,至龙朔纪元,回纥部酋比粟,始纠合仆骨同罗两部众,前来犯边。

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及燕然都护刘审礼为副,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各率兵万人,往讨回纥。

回纥遂号召铁勒九姓,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纥,阿勿嘀,葛萨斛温,索药勿葛,溪野勿。

合众十数万,拒击唐军。

薛仁贵带着数十骑,当先开路,正与番众相遇。

番众见他兵少,也挑选健骑数十人,前来挑战。

仁贵大呼道:“来骑慢来!看本将军的箭法。

”道言未绝,那仁贵早拈弓在手,搭上一箭,飕的射去,正中来骑第一人,撞倒马下,呜呼毕命。

仁贵又呼道:“来骑防着!看本将军的第二箭!”来骑因前驱已死,正在着忙,不料第二箭又至,复将第二骑射死。

仁贵复道:“看本将军的第三箭!”这语才出,敌骑格外小心,圆着眼瞧那放箭,只恐被他射着,偏仁贵虚把弓弦一扯,箭尚在手,已把敌骑吓得心惊,左闪右避。

仁贵笑着道:“似你等没用人物,来经什么战阵?本将军箭尚未发,不必这般慌忙,我要拣你一个多须的人,赏给一箭。

”敌骑中巧有一个胡子,听了此言,回马就跑,不意箭已射至,从背项穿出前面,连痛声都呼不出,便坠马而亡。

三箭射毕,唐军陆续大至,敌骑俱欲返奔,仁贵复大呼道:“你等如欲免死,快快降顺!否则我军将一概放箭,看你能活得一个否?”敌骑料是难逃,只好一齐下马,匍伏请降。

仁贵乘势进击,收降了二万人,余众都从碛北逸去。

仁贵恐降众难恃,佯令随军越山,到了山巅,传了一个军令,把降众一齐驱下堑谷。

看官!你想天山两旁,统是峭壁危岩,一经坠下,统是粉骨碎身,还有什么生理?仁贵太属残忍。

及唐军越过碛北,追及败众,又是一番蹂躏,擒得叶护兄弟三人,方收军回营。

军士编成两语,作为凯歌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少时阅《征东传》曾有三箭定天山一回,说是征辽时事,天山在西,乌得在东,岂亦如樊梨花之有移山法乎?可发一笑!铁勒九姓,经此大挫,哪里还敢再来。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前出塞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

第一首,征夫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第二首,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第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第四首,征夫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第五首,征夫诉说初到军中时所见到另一面的黑暗,当初满想舍命立功画像麟阁,这时看来也不容易;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在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立功的态度;第九首,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馀”的经历。

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作品原文:前出塞九首[唐] 杜甫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唐朝的建立——精选推荐

唐朝的建立——精选推荐

649年,唐太宗死,子唐高宗李治即位,武则天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唐高宗即位后将武则天再次接入宫中纳为妃,武则天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而王皇后也想利用武则天去与萧淑妃争宠,故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

在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

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

他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李绩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二位顾命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

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在排除异己方面,武则天除了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外,还积极支持高宗打击元老派。

后来,宰相上官仪认为武则天干预政事,请求高宗废之,当她知道后,立即使许敬宗陷害上官仪,致使上官仪死于狱中。

同时,武则天还抓紧培植私人势力,她建议高宗设置北门学士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措施。

北门学士的任务,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由于北门学士直接参与国家重要政事,武则天掌握他们就更有利于自己参与政事。

元百顷、刘祎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都是北门学士的重要成员。

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唐中宗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实际上一切政事均由武则天定夺。

唐中宗不甘心被其母武则天控制,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又要以其为侍中。

此事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

同时,武则天又重用武氏家族,684年,命其异母兄之子武承嗣为礼部尚书,很快又为宰相。

684年,李敬业(李世绩孙)、骆宾王等人会集扬州,声称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遂取而代之;李敬业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很快聚集十余万人,发布檄文(骆宾王起草的檄文,脍炙人口,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也赞不绝口,认为文章精采),公开讨伐武则天。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安禄山暗地准备叛乱,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做坚守范阳的部署,战马有一万五千匹,牛羊也相当于这个数目。

那么关于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叛乱。

那时恰好有一个官员从京都返回,安禄山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向将士们宣布说:“皇上有密旨,要我立刻带兵入朝讨伐杨国忠。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众将士十分惊讶,但谁也不敢反对,安禄山的一些心腹则拼命鼓吹响应。

十一月初,安禄山纠集了十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连夜从范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出发,向南进军。

一路上烟尘滚滚,席卷千里;鼓噪呐喊,惊天动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着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中形容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那时候,老百姓过了数十年和平生活,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突然间听说范阳兵变,远近震动。

河北各郡的防守很快就瓦解了,接着洛阳陷落,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

路上,有一个老人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

但是有人向陛下告发,总是被陛下所杀,以致造成今天的局面!我记得宋景当宰相时,敢于讲真话,所以天下太平。

而现在的朝臣只晓得阿谀奉承,所以天下的情况,陛下一无所知。

如果陛下不是逃难到这里,我怎么能当面向陛下诉说这些事呢!”唐玄宗痛心地说:“这是我糊涂,真是后悔莫及啊!”老人说的是大实话,造成安禄山叛乱的就是唐玄宗和他的宰相李林甫,还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一伙。

安禄山是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原是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张守的偏将。

因为犯罪被判死刑,张守怜惜他打仗勇敢,才送到京师让朝廷去决定。

当时,宰相张九龄认为:“军令如山,安禄山不可以免死。

”但是,唐玄宗也欣赏他的勇敢,要赦免他。

安禄山的文言文的翻译

安禄山的文言文的翻译

长成,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为买卖人议价之牙郎。

开元二十年(732),张守王
圭为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获,张守王圭拷问之,欲以乱棍打死。

禄山高声呼曰:“大夫岂欲灭两蕃乎?何故欲杀我!”守王圭见其肥白,言辞豪壮,遂放之。

令与同乡史思明一同捕生口,每出必能按期而返,遂擢为偏将。

守王圭常嫌其肥,而禄山畏之,不敢多食。

以骁勇著称,守王圭收为义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

其性机灵聪慧,人多称之。

朝廷授
其营州都督、平卢军使。

禄山善用兵,治军严整,威震塞外。

时契丹强盛,朝廷欲讨之,以禄山为先锋。

禄山率精兵数万,昼夜兼程,直捣契丹牙帐,契丹大骇,不战而降。

至德元年(756),禄山反叛,自称大燕皇帝,国号大燕。

禄山性残忍,所过之处,焚城屠戮,百姓苦之。

唐玄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讨之。

禄山连年征战,兵力耗尽,终被唐军击败。

禄山败走,途中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安禄山虽为胡人,但通晓汉族文化,善用兵,治军有方。

其在唐朝时期,曾为平卢节度使,威震塞外。

然而,因其野心勃勃,最终导致唐朝大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安禄山的一生,可谓功过参半,后人对其评价各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唐朝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安禄山反文言文翻译

安禄山反文言文翻译

时唐玄宗享国日久,怠于政事,宠信杨贵妃,荒废朝政。

安禄山见有机可乘,遂与部将史思明等密谋起事。

彼时,安禄山拥兵数十万,占据幽州、范阳之地,势力雄厚,欲以武力颠覆唐室。

安禄山反,其势如雷霆,唐室君臣皆惊慌失措。

玄宗闻变,急召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欲御驾亲征。

然郭子仪、李光弼等皆以为非时之举,劝玄宗避祸东都,待机而动。

玄宗无奈,只得西幸长安,命太子李亨监国,自号“太上皇”。

安禄山既反,自称大燕皇帝,建元顺天,国号大燕,建都范阳。

其势如破竹,连克洛阳、长安等重镇,唐室大震。

玄宗闻讯,惊惧不已,遂传位于太子李亨,自号“太上皇”,逃往四川。

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

肃宗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共谋国是。

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讨伐安禄山,屡战屡胜,收复失地。

安禄山败退至洛阳,困守孤城,内外交困。

安禄山反,实为唐室之祸。

其时,朝中奸臣当道,忠良被逐,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安禄山乘机而起,煽动民心,以胡族之力,挑战唐室。

然唐室虽衰,尚有忠臣良将,临危不惧,力挽狂澜。

终将安禄山击败,恢复国家安宁。

安禄山反,历时八年,唐室几近倾覆。

然唐室君臣齐心协力,终将逆贼击败,使国家得以复兴。

此乃忠臣义士之勇,国之幸也。

后世论及安史之乱,无不叹惋,亦无不敬佩唐室君臣之英勇。

夫安禄山者,逆臣也,其心狠手辣,野心勃勃,欲篡唐室,终遭败亡。

然其反叛之举,亦暴露出唐室之弊端,使后人警醒。

安禄山虽败,但其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故史家云:“安史之乱,唐室之祸,亦国家之幸。

”。

会契丹犯边文言文翻译

会契丹犯边文言文翻译

维皇朝某年月日,皇帝陛下御驾亲征,御临辽东,以镇国家,安边疆。

时值春末,天气渐暖,草木皆新,万物复苏。

陛下命臣等随驾出征,以记其事。

是日,大军已至辽东边境,遥望远方,只见烟尘滚滚,敌军旗帜猎猎。

契丹犯边,势不可挡。

陛下闻之,龙颜大怒,遂下令整军备战,誓要荡平敌寇,还我河山。

乃命臣等速速前往敌营,以通好言,劝敌归顺。

臣等领命,星夜兼程,至契丹营中。

时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正与众将议计,欲趁我皇朝新帝登基,国事未稳之际,大举犯边,以图一统中原。

臣等至营,先以礼见,再陈皇朝之仁德,述两国之旧谊。

耶律阿保机闻言,稍敛傲气,命人设宴款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耶律阿保机与臣等谈论古今,话语间颇显诚意。

臣等乘机劝降,言及两国和亲之利,边疆安宁之福。

耶律阿保机听后,默然良久,终点头允诺。

于是,双方约定,次日举行会盟,正式结为兄弟之邦。

翌日,辽东边境,风和日丽。

两国使者齐聚,共襄盛举。

我皇朝使者立于东,契丹使者立于西,双方依次排列。

会盟台前,香炉袅袅,乐声悠扬。

陛下亲临会盟台,与众将共议国事。

耶律阿保机亦率众将前来,彼此相见,彼此尊重。

陛下与耶律阿保机握手言和,互赠礼物,结为兄弟。

两国使者齐声欢呼,喜气洋洋。

会盟之后,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皇朝与契丹,从此和睦相处,共抗外敌。

陛下龙颜大悦,赐臣等金银珠宝,以示嘉奖。

然臣等深知,此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故不敢独享荣耀,特将此事记载于史,以告后世子孙。

愿我皇朝国泰民安,永享太平。

会盟之事,传遍天下,百姓称颂。

自此,辽东边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皇朝与契丹,两国人民,亲如一家,共度美好时光。

岁月如梭,转眼数载。

陛下龙体安康,国力日益强盛。

契丹亦然,两国边境,相安无事。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竭尽全力,保卫国家,守护边疆。

今将此事记载于史,以飨后世。

愿我皇朝千秋万载,永保平安。

契丹犯边会盟之事,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注:本文为虚构文言文,仅以契丹犯边会盟为背景,展开叙述。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七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七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七原文和译文起屠维大渊献二月,尽重光赤奋若六月,凡二年在奇。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元和十四年己亥,公元八一九年二月,李听袭海州,克东海、朐山、怀仁等县。

李愬败平卢兵于沂州,拔丞县。

李师道闻官军侵逼,发民治郓州城堑,修守备,役及妇人,民益惧且怨。

都知兵马使刘悟,正臣之孙也,师道使之将兵万馀人屯阳谷以拒官军。

悟务为宽惠,使士卒人人自便,军中号曰刘父。

及田弘正渡河,悟军无备,战又数败。

或谓师道曰:“刘悟不修军法,专收众心,恐有他志,宜早图之。

”师道召悟计事,欲杀之。

或谏曰:“今官军四合,悟无逆状,用一人言杀之,诸将谁肯为用!是自脱其爪牙也。

”师道留悟旬日,复遣之,厚赠金帛以安其意。

悟知之,还营,阴为之备。

师道以悟将兵在外,署悟子从谏门下别奏。

从谏与师道诸奴日游戏,颇得其阴谋,密疏以白父。

又有谓师道者曰:“刘悟终为患,不如早除之。

”丙辰,师道潜遣二使赍帖授行营兵马副使张暹,令斩悟首献之,勒暹权领行营。

时悟方据高丘张幕置酒,去营二三里。

二使至营,密以贴授暹。

暹素与悟善,阳与使者谋曰:“悟自使府还,颇为备,不可匆匆,暹请先往白之,云:'司空遣使存问将士,兼有赐物,请都头速归,同受传语。

’如此,则彼不疑,乃可图也。

”使者然之。

暹怀帖走诣悟,屏人示之。

悟潜遣人先执二使,杀之。

时已向暮,悟按辔徐行还营,坐帐下,严兵自卫。

召诸将,厉色谓之曰:“悟与公等不顾死亡以抗官军,诚无负于司空。

今司空信谗言,来取悟首。

悟死,诸公其次矣。

且天子所欲诛者独司空一人。

今军势日蹙,吾曹何为随之族灭!欲与诸公卷旗束甲,还入郓州,奉行天子之命,岂徒免危亡,富贵可图也。

诸公以为何如?”兵马使赵垂棘立于众首,良久,对曰:“如此,事果济否?”悟应声骂曰:“汝与司空合谋邪!”立斩之。

遍问其次,有迟疑未言者,悉斩之,并斩军中素为众所恶者,凡三十馀,尸于帐前。

馀皆股粟,曰:“惟都头命,愿尽死!”乃令士卒曰:“入郓,人赏钱百缗,惟不得近军帑。

高适燕歌行并序翻译

高适燕歌行并序翻译

高适燕歌行并序翻译原文:燕歌行并序唐朝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常轻敌一作:恒轻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一作:飘摇;无所一作:更何)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契丹文言文翻译注释

契丹文言文翻译注释

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翻译:将军姚东之拿着书信再次商议,皇帝不同意而离开。

注释:1. 将军姚东之:姚东之,时任将军,负责与契丹交涉事宜。

2. 持书:拿着书信,此处指与契丹交涉的信件。

3. 复议:再次商议,表示双方就某事进行了多次讨论。

4. 帝:皇帝,指当时的宋朝皇帝。

5. 不许:不同意,表示皇帝拒绝了姚东之的请求。

6. 去:离开,表示皇帝不再参与此事。

原文:契丹使者至,朝廷遣使问其来意。

翻译:契丹使者到来,朝廷派遣使者询问其来意。

注释:1. 契丹使者:契丹派来的使者,负责两国间的沟通。

2. 至:到来,表示使者已经到达宋朝。

3. 朝廷:指宋朝的中央政府。

4. 遣使:派遣使者,表示朝廷派出代表。

5. 问其来意:询问其来意,表示朝廷想要了解契丹使者此行的目的。

原文: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遣使来,欲与宋结好。

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派遣使者来,想要与宋朝结好。

注释:1. 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契丹国建立者,自称天皇帝。

2. 遣使:派遣使者,表示契丹国派出代表。

3. 来:来,表示使者已经到达宋朝。

4. 欲与宋结好:想要与宋朝结好,表示契丹国希望与宋朝建立友好关系。

原文:宋太宗曰:“契丹与我同壤,宜修好。

”遂命大臣与契丹使者议和。

翻译:宋太宗说:“契丹与我同在一片土地上,应该保持友好关系。

”于是命令大臣与契丹使者商议和谈事宜。

注释:1. 宋太宗:宋太宗赵光义,北宋第二位皇帝。

2. 同壤:同在一片土地上,表示契丹与宋朝相邻。

3. 宜修好:应该保持友好关系,表示两国之间应该友好相处。

4. 命大臣与契丹使者议和:命令大臣与契丹使者商议和谈事宜,表示宋朝愿意与契丹进行和平谈判。

原文:契丹使者还,言和议已定。

翻译:契丹使者返回,说和谈已经达成。

注释:1. 契丹使者:契丹派出的使者,负责两国间的沟通。

2. 还:返回,表示使者已经回到契丹。

3. 言和议已定:说和谈已经达成,表示契丹使者宣布两国和谈成功。

通过以上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与宋朝之间的交往及和谈过程。

安禄山反的文言文翻译

安禄山反的文言文翻译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

禄山,本胡人,以勇力进身,历官至平卢节度使。

禄山素与杨国忠不协,国忠亦恶禄山,常欲除之。

禄山知国忠之志,亦深怀怨恨。

时值秋七月,禄山密召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三人同谋反叛。

庄等许诺,遂分头行事。

禄山伪造敕书,召诸将议事,诸将皆以为诚,不敢异议。

十一月甲子日,禄山矫旨征调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起兵反叛。

禄山自范阳起兵,首攻东京。

东京留守李守忠闻变,遂举城降。

禄山遂引兵南进,所过州县,望风而溃。

禄山至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改元顺天。

国忠闻变,急奏玄宗,玄宗大惊,遂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将讨伐禄山。

郭子仪等奉命而行,分兵进击。

光弼与安守忠战于陈留,大破之。

子仪与李光弼会师,进击禄山,大败之。

禄山势蹙,遂北走范阳。

子仪等乘胜追击,遂克范阳。

安禄山败退,退守洛阳。

子仪等复进击,大败禄山,禄山遂南走。

子仪等乘胜追击,大败禄山,遂克洛阳。

禄山走至汴州,被其将史思明所杀。

禄山反叛,祸国殃民,天下大乱。

唐玄宗以禄山为祸首,遂命子仪等讨伐。

郭子仪等奉命而行,分兵进击,大破禄山。

禄山败走,遂被杀。

天下遂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安禄山反叛,实为唐室之祸。

禄山素无德行,专擅兵权,心怀异志,终成大逆。

唐玄宗若能早识禄山之奸,早加防范,则禄山之乱未必至于如此。

然而,时移世易,人心难测,故安禄山反叛,遂成千古之恨。

后人读史,当以此为鉴,以防未来之患。

安禄山讨契丹出兵多少人

安禄山讨契丹出兵多少人

作者: 唐林
出版物刊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3-93页
主题词: 安禄山 契丹 云中 幽州 众数 弓箭 天宝 不确切 面样 战役
摘要: <正>天宝十一载(751年)秋,安禄山率兵讨伐契丹,因天降大雨,弓箭松弛,及奚临阵反水与契丹合力围攻唐军,致使安禄山大败而归。

在这次战役中,安禄山究竟出兵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

(1)《新唐书》卷219《契丹传》载,安禄山“发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向导”,以讨契丹。

(2)《资治通鉴》卷21(?)载;“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

” (3)《旧唐书》卷199《契丹传》载:安禄山“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讨契丹,大败而归。

这是一个不确切的。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

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禄山由是决意遽.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余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

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诸将皆引兵夜发。

诘朝,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

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

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

乙丑,北京副留守杨光朔出迎,因劫之以去。

太原具言其状。

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

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

杨国忠扬扬有得色,曰:“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

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

”上以为然,大臣相顾.失色。

上遣特进毕思琛诣东京,金吾将军程千里诣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之。

辛未,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上问以讨贼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

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上悦。

壬申,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初中文言文讲安禄山起义

初中文言文讲安禄山起义

初中文言文讲安禄山起义
安禄山自范阳举兵反,矫称上旨以讨贼。

率诸骑、步兵十五万,夜,晨夜进饭,一日进六十里。

定高、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说、何千年为骨干。

承平之日长,无不知战,闻禄山嗣发,朝廷忧惧。

宿卫皆由市客也,发府库堂缯帛以召之。

干先后以高仙艺、封常清等为大将拒之。

禄山号令严整,班将死士,无不一当百,朝廷遇军必败。

十二月,渡河至陈留,河南节度张介然城不守,传首河北。

安禄山少子庆绪陈留郭门见兄庆宗被诛者,泣以告禄山。

禄山惊啼曰:“吾儿何罪而杀之!”狂恚,陈兵满路,命自相斩,杀六七千,才进陈留城。

陈留太守郭纳始犹拒之,至是出降。

至荣阳,荥阳太守崔无使皮拒之,城不守。

贼屯泥水谷,荔非守瑜蹲射地,死者数百人,矢言禄山车,禄山不敢过,即迂水谷之南过矣。

荔非守瑜射光,自投于河。

东京留守李!登、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烧断河阳桥。

禄山兮威灵怒兮浩瀚。

台将封常清陈于苑西断墙缺上斩树木塞道路而遁。

禄山入洛阳,杀之。

登、卢奕、蒋清,召河南尹达奚王旬而为政。

初,封常清欲杀达奚王旬,恐其为内应,李!登、卢奕谏止之。

常清既败,惟与儿人窜陕郡,高仙琕引兵守陕城,皆释甲西奔潼关,惧安禄山追之,相腾践死者塞道。

陕郡太守窦庭芝奔河东。

禄山使崔乾守陕。

临汝太守韦斌降禄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

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

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

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

”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

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

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二、翻译:
安禄山亲自率领范阳、河东、卢平三镇兵马六万去讨伐契丹,用奚族骑兵两千人作为向导。

过了平卢一千余里,到了土护真水,遇到大雨。

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

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
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

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虽然兵多,但长途奔袭,士卒疲劳,战斗力不强,不如暂时休兵不要交战,只与敌人对阵,这样不过三天,敌人必定投降。

”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

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这时奚族也背叛了唐军,与契丹合兵,前后夹击,唐军死伤殆尽。

安禄山的马鞍也被射中,还折断了帽簪,丢掉了鞋子,仅与部下二十个骑兵逃走。

因为天黑,追击的骑兵松懈下来,安禄山才得以逃往师州城。

安禄山把战败的罪过归咎于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杀了他们。

三、点评: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其战斗之气,击刺之才,去关张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