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_生态措施修复治理河流污染综述

合集下载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分析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河道因为过度开发和污染等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

为了保障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一、生态治理措施生态治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因素而达到调节和控制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

如种植生态复绿带,并适当稳定河道,同时加强生态监测,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

2、水资源管理河道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河道水质、水量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管理。

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可以有效调节河道生态系统并改善水环境质量。

3、建设生态景观在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过程中,建设生态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土地分割、植被恢复、景观改造和绿化等手段,打造城市生态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加强环境管理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过程中,加强环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措施。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河道污染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保障环境质量。

二、环境修复措施1、土壤修复河道土壤污染的修复方法一般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和微生物群落,有效控制和减少河道污染问题,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

2、植被恢复在城市河道环境修复过程中,植被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种植具有吸收污染物、调节气候、提高景观价值等多重作用的植物,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河道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提高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水平。

3、水生态修复水是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环境修复措施是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等手段,有效促进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之,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生态治理、水源管理、生态景观建设、环境管理等多重手段,实现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完整,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生物—生态措施修复治理河流污染综述

生物—生态措施修复治理河流污染综述

生物—生态措施修复治理河流污染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流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河流治理与修复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等技术。

在工程过程中,生物修复往往与生态措施相结合,被称之为生物-生态修复。

对生物-生态修复的原理、意义、技术措施等进行综述,并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生态修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措施河流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自然资源,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最早的人类文明都是沿着河流和河谷发展起来的。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目前,河流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污染源主要分为生活污水污染、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污染三大类。

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

1生物—生态修复概述生物—生态修复是国外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新的河流污染处理措施。

河流生物修复是指用微生物或微生物菌群来降解河流水体中的有机物或有毒有害物质;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对受污染或受破坏、胁迫的水体生物(包括生物群体,下同)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改善、改良或恢复、重现。

生物—生态有机结合的措施是按照自然界的自身变化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以自然界的自净调控功能去治理被污染的河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河流污染处理的基本思路,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生物—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它可以与河堤环境绿化及河岸景观生态工程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河流区域生态环境。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河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就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污染河流的现状及影响污染河流主要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放等多种污染源的影响,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破坏。

这些污染河流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还对人类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等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污染河流还可能导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三、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1. 修复技术与方法目前,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物理修复主要采用清淤、底泥疏浚等方式;化学修复则通过投入药剂等方式降低污染物浓度;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降解、吸收污染物。

此外,还有生态工程、人工湿地等综合修复技术。

2. 研究领域与成果生态修复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水文学等。

国内外学者在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针对不同污染源的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估方法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生态修复的进展1. 技术创新与突破近年来,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修复方法和技术。

例如,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利用微生物在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进行污染物处理;纳米技术则可用于高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生态工程技术,如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等,为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更多选择。

2. 实践应用与效果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某地区通过清淤、底泥疏浚等物理方法结合微生物修复技术,成功降低了河流中的污染物浓度,恢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此外,一些地区还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提高了河流的生态环境质量。

关于国内河流污染及治理措施的综述

关于国内河流污染及治理措施的综述

关于国内河流污染及治理措施的综述一. 国内河流简介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上,河川纵横,水网密布。

据统计,全国有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5万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50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79条,流域面积大于10万平方千米的河流18条。

由于气候、地理等条件的差异,中国河流分布的总体格局是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从东北到华南,中国的大江大河主要有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七大水系,每一水系的干流都分出无数个支流。

正是因为这数以万计的大小河流奔腾不息,才孕育了数千年华夏文明,滋养着伟大的中华民族。

然而,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却造成了河流越来越严重的污染。

一首关于河流水体污染的民谣广为流传,它唱到:“50 年代淘米洗菜,60 年代洗衣灌溉,70 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二主要河流污染现状、危害及原因1.现状:全国的主要河流普遍存在有机污染,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据统计,我国的河流、河段有1/ 4以上因污染而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我国V类水质标准)要求;单就河段来说,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V类)的河段约占10.6%,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受到污染(相当于W、V类)的河段约占46.5%。

以下是截止到2006年七大水系的污染情况:(1)长江水系:长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103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1〜m类,W、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6%、 17%和7%。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

长江支流总体属轻度污染。

劣v类水主要发生在干支流主要城市近岸污染严重的水域。

(2)黄河水系: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4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II、m类,W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0%、25% 和25%。

黄河干流属轻度污染,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各地开始采用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河流治理工程中的一些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作为天然的生态过滤器,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建设和湿地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人工湿地建设是通过人工手段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将沉积物和有害物质滞留在湿地中,净化水质。

人工湿地常用的设计包括自然湿地、人工堆肥湿地和人工植物湿地等。

这些人工湿地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植物修复是通过种植湿地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净化能力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常见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浮床植物修复、湿地植物滤网和湿地植物生态滤池等。

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并通过根系微生物的作用将其降解或转化,从而净化水质。

2.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水生态系统修复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常见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复育、岸域植被修复和鱼类种群恢复等。

湿地复育是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生物多样性来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

湿地复育主要包括湿地恢复和湿地重建两个方面。

湿地恢复是通过改善湿地的水环境和土壤条件,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重建是通过人工手段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包括重建湿地植被和人工营建湿地等。

岸域植被修复是通过种植河岸带植物,增加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土壤固结作用,减缓水土流失和岸滩侵蚀,修复河流岸域生态系统。

岸域植被修复可以有效改善河流的水质,保护河岸,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鱼类种群恢复是通过保护和增加河流中的鱼类数量,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命周期,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鱼类种群恢复包括禁捕禁渔、放流增殖和生境改善三个方面。

禁捕禁渔措施可以保护河流中的鱼类免受过度捕捞的影响。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湖泊治理解决方案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

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

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

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

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

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水质恶化、河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居民健康,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河道水质,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在进行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时,需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修复措施,包括水污染治理、生态景观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多项措施。

针对城市河道的水污染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水污染监测网络,并严格控制排放标准,加强对河道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治理。

实行河道污水污染治理,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提高河道水质。

生态景观规划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合理规划河道景观空间,提高河道周边的绿化率,增加湿地、水生植被等生态景观元素,打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大投入,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提高城市河道周边的污水处理能力,减少对河道的污染。

为了实现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可采取生态工程措施,包括支流生态恢复、湿地保护、水生植被种植、鱼类资源保护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发展。

在实施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时,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大对河道生态治理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进行污染治理,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社会各界应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融合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科学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城市实际的治理模式。

解决河流生态问题的方法

解决河流生态问题的方法

解决河流生态问题的方法一、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河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解决河流生态问题的七种方法,包括流域管理、生态修复、水质监测、水污染防治、洪水控制、环境教育和国际合作。

二、流域管理流域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旨在协调整个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

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流域管理过程中,应考虑自然生态、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采取工程技术、生物措施等方法,恢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可以选择植被恢复、湿地修复、河道治理等措施。

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规律,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保护河流生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定期监测水质状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为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监测应包括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指标,如重金属、有机物、氮磷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水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是解决河流生态问题的关键措施。

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污水处理和废弃物回收利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市污水治理等。

六、洪水控制洪水控制是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技术手段,减轻或避免洪涝灾害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包括建设防洪堤坝、疏浚河道、水土保持等措施。

洪水控制应注重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要加强洪水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七、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通过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针对河流生态问题,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河流生态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例如,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以及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等良好行为习惯。

河流生态修复 经验总结

河流生态修复 经验总结

河流生态修复经验总结以河流生态修复经验总结为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方法和效果。

一、背景介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包括水质恶化、水生物减少、河岸侵蚀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开始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河流生态环境可以促进水生物的繁衍和生态平衡的恢复。

2. 保护水资源:河流是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地,修复河流生态环境可以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预防灾害: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容易导致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修复河流生态环境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

4. 提升生态旅游价值:修复后的河流生态环境具有观赏、休闲和旅游的价值,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1. 河岸整治:通过加固河岸、修复岸线植被、建设堤坝等措施,防止河流侵蚀和土壤流失。

2. 水质净化: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净化河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

3. 水生物保护:建设鱼类通道、增加鱼类放流量、禁止捕捞等措施,保护和增加水生物种群。

4. 植被恢复: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河岸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河流生态环境。

5. 河道疏浚:定期清理河道淤泥和杂物,保持河道通畅,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四、河流生态修复的效果1. 水质改善:通过修复河流生态环境,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

2. 水生物增加:生态修复后的河流环境为水生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地,水生物种群逐渐增加。

3. 生态平衡恢复:修复后的河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4. 洪水灾害减轻:河流生态修复可以减少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保护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 旅游价值提升:修复后的河流生态环境具有更高的观赏和旅游价值,为当地经济带来发展机遇。

河流生态修复是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河流生态治理措施引言河流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水资源,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饮水和农业用水,还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和破坏。

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河流生态治理措施,并讨论它们的影响和限制。

生态修复1.水生植物的引入:将适应水环境的水生植物引入河流中,能够提供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并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例如,睡莲、香蒲、莲花等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改善水质。

2.鱼类放流:适量放流优质鱼苗到河流中,能够增加鱼类资源,维持河流生态平衡。

放流的鱼类可以帮助清除水中的有害生物和底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3.人工湿地建设:在河流附近建设人工湿地,能够作为河流的自然过滤系统,净化和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

人工湿地中的湿地植物和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水资源管理1.减少污染源:通过监管和执法,加强对污染源的排放管控,减少工业废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非法排放行为的打击,维护河流的生态安全。

2.水资源合理利用:通过水资源调度和分配,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河流的生态需求得到满足。

在干燥地区,可以通过建设人工水源和水库来增加水量供给,同时要适度控制水量,防止过度损耗水资源。

3.河流保护区划设:划定河流保护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划,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和景观。

生态公众教育1.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河流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开展讲座、展览、宣传片的放映等活动,向公众传递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环保义工活动:组织公众参与环保义工活动,如河岸清洁行动、水生植物保护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保护河流环境的行动力。

3.学校教育课程引入:将河流生态环境的知识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对河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可以开设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组织实地考察和研究。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了严重破坏。

城市化进程中,河道面临着各种问题,如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堆积淤积、乱倒垃圾、乱搭建房屋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也直接威胁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对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至关重要。

一、河道生态环境问题及现状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河道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水质污染,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大量污水、废水和垃圾,导致了河道水质的恶化,使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大幅增加,严重危害了水生物的生存环境。

其次是水体富营养化,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大量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了水中富营养物质的大量积累,促进了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形成了藻类水华,严重破坏了河道的生态平衡。

再者是堆积淤积,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工地排放的泥沙和垃圾,使河道淤积、变窄、甚至干涸,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也增加了城市的水患风险。

乱倒垃圾、乱搭建房屋等不文明行为,也直接威胁到了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首先是保护水资源。

城市河道的水资源是城市的生命之源,而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水质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其次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而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再者是提高城市形象。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名片,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能够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能够促进河道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措施。

首先是水质治理技术。

对于城市河道水质的污染问题,需要引入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手段,加速降解和清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其次是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

对于城市河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引入水生植物挡泥滩、人工旋流沉沙池、增氧降藻剂等技术手段,控制水中富营养物质的积累和水华的形成。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

污染河流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1. 研究背景河流污染主要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有机物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生活污水等。

长期以来,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2. 研究领域目前,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水文学、水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生物学等。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模拟、现场试验和长期监测等。

实验室模拟主要用于探究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为现场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现场试验则是在实际河流中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和验证。

长期监测则是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技术进展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疏浚清淤、底泥修复、水体置换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河流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近年来,新型物理修复技术如纳米材料吸附、超声波降解等也逐渐应用于河流生态修复中。

2.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如微生物、植物等)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低其浓度。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这些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3. 生态工程措施生态工程措施包括湿地建设、河道整治、滨水绿化等。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近年来,生态工程措施与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河流是人类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许多河流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环境。

污染河流的治理与修复成为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在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突破,为改善河流水质和保护水资源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污染源控制技术污染源控制技术是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我国在治理污染河流方面,通过对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进行管控,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成为了解决工业污染河流问题的核心。

通过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我国实现了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严格执行,有效控制了工业排放对河流的污染。

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广了生物处理工艺、膜分离技术等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提高了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水质净化效果。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大力推广了农田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生物除磷、生物除氮等农业污染治理技术,增加了农田污水处理率,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河流的影响。

二、生态修复技术除了控制污染源外,生态修复技术也是治理污染河流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取生物修复、湿地修复和岸线修复等技术手段,我国在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和改善水环境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生物修复方面,采用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河岸植被和设置人工湿地等手段,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了污染物的累积,促进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在湿地修复方面,我国建设了许多人工生态湿地,通过湿地植被的吸收和廓清作用,有效净化了水体。

我国还积极开展了岸线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修复岸线植被和水岸带,促进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改善了河流的景观和环境质量。

三、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方面,我国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

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

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水污染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提高水质,河流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探讨河流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应用。

一. 河流水污染治理技术1. 污水处理厂技术污水处理厂是目前应对城市废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工艺,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或分解,达到排放标准。

其中,物理处理主要包括筛网过滤、沉淀和澄清等过程;化学处理则采用各种药剂进行混凝沉淀和调节pH值;生物处理则利用活性污泥和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2.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废水处理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体。

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人工湿地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营养物和有机物。

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可持续性好等优点,并且能够提供自然景观。

3. 反渗透技术反渗透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将水中的溶解性离子和微粒分离的方法。

通过高压泵将水推过反渗透膜,溶解在水中的污染物和盐分被截留下来,清洁水通过膜孔径被收集。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和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对于去除有机物和无机盐有良好的效果。

二. 河流水污染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或转化来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菌类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菌类修复利用菌菇等微生物在水中富集和降解有机物;植物修复则利用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吸收和分解污染物;微生物修复则通过注入活性微生物群落来加速污染物的降解。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去除或隔离污染物,以减少其对水体的影响。

例如,采用吸附材料将污染物吸附,使用沉降池将悬浮物沉淀,采用屏障隔离污染源等。

这些方法常用于对污染源的局部修复或污染物的防治。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污染物进行转化、分解或固定,达到修复水环境的目的。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河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污染河流的治理与修复成为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治理与修复技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治理与修复技术的现状在我国,针对河流污染治理与修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实践工作,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相互作用来治理河流水质问题的技术手段。

在我国多个地区开展了以植物修复为主导的生态修复工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湖泊修复工程,采用了植物生态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程实践,明显改善了水体的水质,恢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我国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水质净化技术等。

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面,我国开展了很多试点工程,采取了化肥减氮、化肥减磷、农田污水处理等措施,已经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工业废水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废水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工业园区污水治理技术等。

我国在工业废水治理技术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研发了一批高效、节能、环保的处理设备,并在一些重点地区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应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建设、河道整治、河岸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手段可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作用,减轻人为干扰,提高水生生物的生物多样性。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在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 技术研发不够成熟目前我国在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在生物修复方面,利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修复的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综述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综述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综述摘要:河流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活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了河流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使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健康状态,有效的生态需要采取恢复措施。

本文综述了受工程控制或污染影响的河流修复技术,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学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修复技术。

关键词:生态修复;工程控制;污染;河流1.生态修复的必要性河流是地球进化过程的产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与人类文明、文化和历史密切相关。

河流具有发电、供水、输沙、航运、粮食生产、观光等多种功能,在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强度逐渐加大,河流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压力,河流的一些服务功能甚至呈现退化趋势。

2.工程治理对河流生态修复的影响受水利设施建设影响的河流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恢复自然水文状况和河流地貌特征。

Gore和Shields(1995)[1]强调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恢复主河道、回水和泛滥平原之间的水文相互作用是恢复的核心。

自然水文过程的恢复主要应用在三个场景中。

其次,大坝建设阻碍了纵向水文连通,水库生态运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温度和流态。

大坝拆除是另一项有效的恢复措施,当然,不仅有机会,也有挑战。

第三,恢复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垂直连通性和与低水位带相关的社区。

恢复行动可能是清除阻碍与河床垂直交换的细沉积物。

河流地貌特征恢复区可分为河岸恢复区和河道恢复区两部分。

2.1河岸带生态修复河岸护坡的传统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混凝土,它们通过隔离土壤和水之间的物质交换而对生态产生破坏性影响[2]。

自然生态恢复方法用于防洪要求较低的河岸带[3]。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在河岸、岸坡和水边的顶部,因此,河岸带可以受到植物的根、茎和叶的保护。

此外,近年来流行的土壤生物工程方法也可以使用。

在这种方法中,要么种植树枝与木桩和树枝相结合,要么种植乔灌草植被,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并为生物群提供稳定的生活栖息地。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及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及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跟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展开,水污染不停加剧,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社会可连续展开的重要“瓶颈〞问题。

当前我国七大..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跟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展开,水污染不停加剧,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社会可连续展开的重要“瓶颈〞问题。

当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遇到不一样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荣地区的绝全局部水体均污染严重,此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21整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 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展开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急迫需要。

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当前,国内已宽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资料的选择。

生物膜修复资料一般分为孔性资料、聚合物膜资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资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道上常有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共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办理。

其作用机理包含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积淀、微生物分解、转变、植物遮盖、残留物累积、蒸腾水分和养分汲取及各种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

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升,同时水质指标也获取有效的改良,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克制成效,同时浮岛植物也创建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合条件下能够快速、大批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拘束在必定的地区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能够频频使用的一项技术。

研究报告 生物措施治理河流污染

研究报告 生物措施治理河流污染
研究报告
生物措施治理河流污染 简介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of Biological measures study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of Biological measures study 生物措施治理河流污染 Contents 目录
■ {背 景 了 解} 技术简介} ■ {技术简介} 优缺点评价} ■ {优缺点评价} 技术应用} ■ {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许多城市的河流,远看清水如带,但近看 许多城市的河流,远看清水如带, 却在水里找不到任何活物,这样的“水渠” 却在水里找不到任何活物,这样的“水渠” 实际上就是死亡的河流. 实际上就是死亡的河流. 死 亡 的 河 流
Sydney Opera House 天空和水相映
澳 洲 健 康 水 色
墨 尔 本 大 学 清 澈 湖 面
{技术及其应用} 技术及其应用} 目前国内已经比较成熟的生物措施处理河流 污染技术的应用有: 污染技术的应用有: 山区河流的生态修复 生态护岸河流污染处理 湿地生态工程河流污染处理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of Biological measures study
{个人对该研究方向的分析展望} 个人对该研究方向的分析展望} 对于目前而言, 对于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北美的环境 技术研究前沿, 技术研究前沿,对生物措施解决河流污染问 题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 题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 生物措施的确存在着很多可以挖掘的优点和 研究。 研究。 在我国, 在我国,每年国家级省部市级的科研经费总 和可以高达近亿元,国家目前十分重视这一 和可以高达近亿元, 块的研究和发展, 块的研究和发展,目前的中国已经看到了河 流污染的严重性, 流污染的严重性,目前的中国已经看到了治 理的必要性。 理的必要性。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

我国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较为匮乏的国家,而且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污染河流的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与修复技术。

我将从治理技术和修复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治理技术包括源头治理、中流治理和终端治理等。

源头治理主要是通过减少或阻止污染源的排放,例如设置高效过滤设备、加强工业排污的监管等。

中流治理主要是通过减少非点源和分散污染源的排放,例如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农田污水治理等。

终端治理主要是通过对受污染的河流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例如淤泥清淤、生态修复等。

我国还大力发展了湿地治理技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来降低河流的污染。

修复技术主要是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河流进行修复和恢复。

目前,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修复技术。

第一,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来清理受污染的河流,例如淤泥清淤、泥沙整治等。

第二,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投放一些化学物质来降解河流中的有害物质,例如投放活性炭、氧化剂等。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来修复受污染的河流,例如投放有机环境微生物、水生植物等。

第四,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河流的生态系统来达到修复的目的,例如河床植被恢复、湿地重建等。

虽然我国在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治理技术和修复技术的投入还不够,远远无法满足整个河流系统的需求。

一些治理和修复技术的效果不明显,无法根本解决水污染问题。

由于河流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有些河流的治理和修复难度较大,需要综合多种技术手段来解决。

我国在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我国的河流,我们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并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水污染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河流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河流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方案

河流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方案

河流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河流逐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有效治理河流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针对河流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方案展开论述。

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许多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河流成为了废水的“垃圾桶”,水质严重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为了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迫切需要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使河流重新恢复清澈、健康的状态。

二、生态修复目标河流的生态修复目标是恢复水质、改善生态系统,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提供条件。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水质,减少污染物负荷;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土壤保持能力;恢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境;重建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处。

三、生态修复方案3.1 污水处理首先,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是河流生态修复的关键步骤之一。

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确保排放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鼓励居民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排放对河流的污染。

3.2 沿岸生态恢复河流的沿岸生态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沿岸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率,可以增加土壤的保墒和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物种,建立起完善的植物群落结构,为河流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3.3 鱼类生态恢复鱼类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鱼类数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改善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鱼类的生态恢复,应加强监测和保护重要河流的鱼类资源。

同时,适当减少渔业捕捞量,加强河流的保护区域建设,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保护鱼类的繁殖和生存。

3.4 减少杂质输入河流的生态修复还包括减少各种杂质的输入,如重金属、农药、化肥等。

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工业废水和农田的化肥农药使用,避免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同时,加强水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河流的污染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6期河流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自然资源,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最早的人类文明都是沿着河流和河谷发展起来的。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目前,河流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污染源主要分为生活污水污染、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污染三大类。

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

1生物—生态修复概述生物—生态修复是国外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新的河流污染处理措施。

河流生物修复是指用微生物或微生物菌群来降解河流水体中的有机物或有毒有害物质;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对受污染或受破坏、胁迫的水体生物(包括生物群体,下同)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改善、改良或恢复、重现。

生物—生态有机结合的措施是按照自然界的自身变化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以自然界的自净调控功能去治理被污染的河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河流污染处理的基本思路,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生物—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它可以与河堤环境绿化及河岸景观生态工程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河流区域生态环境。

河流的生物—生态修复严格来讲包括恢复和重建。

恢复是针对受损而言的,受损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关系的破坏,因而,生态恢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其目标是把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它先前的或类似先前的甚至更好的状态。

生态重建是将河流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以增加人类的需要,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起始状态,而到达适合人类需求的一种状态。

河流生态修复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控制待修复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演替过程,把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到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所利用,又保持了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通常没有必要将河流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修复至完全自然的状态,而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修复至人类所需要的合适状态。

达到修复或恢复受到污染、破坏或胁迫的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物理、化学和水文环境,及其食物链关系的目标。

河流污染生物—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优点在于不需要占用太多土地或优质耕地,只需河流沿岸即可;不需要高于专门污水处理程序等投资数倍的管道网络及其维护;距城市居民区一般相对较远,不扰民或者较少扰民,并且可以保证河流的景观功能、生产功能、休憩功能。

2生物—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2.1人工补植技术目前,由于对景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各级政府投入巨资对城市河流进行治理,企图使河流重新成为可亲近、可供玩赏的对象,以提升沿岸居住环境的质量。

但河流并非仅仅是“水流”,它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系统,相互构成完整的食物链,维持着河流及其沿岸的生命和价值。

早期的人工补植技术措施主要用于河流水土流失的治理,其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对河流的水质净化也有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运用人工补植技术对河流污染进行治理,已经取得不少成果。

而人工补植技术就是把植物操控技术和水生植物护岸技术有机结合,从而对河流污染物进行去除。

对河流污染而言,人工补植技术主要是对河流下游河岸天然植被进行恢复,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的灌溉方式和植被种植种类,建立生态堤岸。

这种措施以河岸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吸附、过滤及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达到某种程度上对水的净化。

河岸土壤处理系统可分为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处理等化合物,尤其是有机氯和氨氮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在美国,火星失败的河岸防护而造成的河流处理不当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工补植,生态扩岸的方法,使水质和美学价值综合提高。

国内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亦尝试采取此措施。

2.2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河堤生态系统,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河流污水的净化。

这种湿生物—生态措施修复治理河流污染综述张乾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流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河流治理与修复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等技术。

在工程过程中,生物修复往往与生态措施相结合,被称之为生物-生态修复。

对生物-生态修复的原理、意义、技术措施等进行综述,并就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生态修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措施中图分类号Q94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6-0264-02作者简介张乾铄(1988-),男,广东广州人,在读本科生,从事土壤、固废等环境污染物处理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9-03-02工作研究264《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6期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卵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污染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

在床体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河流堤岸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被污染河流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河流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氮、磷等都有较强的降解处理作用。

在人工湿地中氮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植物的吸收、氨的挥发以及基质的吸附和过滤等过程而去除。

废水中的氮以无机氮和有机氮2种形式存在,无机氮可以被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合成植物蛋白质,最后通过植物的收割形式从湿地系统中去除。

人工湿地系统中氮去除效率取决于湿地植物根区附近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因为硝化作用要求在好氧的条件下进行,而反硝化作用要求在厌氧的条件下进行。

人为提高湿地中BOD与NO3--N之比(如添加秸秆或甲醇),氮的去除率会大幅度提高。

在人工湿地中磷主要是通过基质的吸附、络合及与Ca、Al、Fe和土壤颗粒的沉淀反应及泥炭累积、植物的吸收、微生物作用等去除。

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质量好,适合于处理饮用水源,或者结合景观设计,种植观赏植物改善风景区的水质状况,其造价及运行费用远低于常规工程处理技术。

目前,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精力以改良人工湿地技术,将一些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引入人工湿地的建造与控制运行。

如北美湿地工程公司(NAWF)借鉴污泥回流技术和鼓风暴气开发了循环流湿地工艺,这些工艺已成功地应用于数年前还被认为不适宜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地区(气候太冷或污水浓度太高)。

2.3人工浮岛技术美国学者Gurney于1971年发表加拿大雁的水上漂浮人工巢论文,此论文的发表使他成为人工浮岛研究的先驱。

之后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将人工浮岛应用于地表水体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成为一种新颖的河流污染处理技术措施。

人工浮岛技术是以水生植物群落为主体,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结合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分为浮岛框架、植物浮床、水下固定装置以及水生植被几个部分。

框架可采用亲自然的材料如竹、木条等,植物生长的浮体一般是由高分子轻质材料制成,质轻耐用,浮岛上植物一般选择各类适宜的陆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它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成为无机物,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营养盐。

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有效防止夏季“水华”发生,提高水体透明度。

人工浮岛上的植物能够为鸟类栖息提供场所,其下部植物根系也可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是一个有效的生态净水方法。

2.4生物膜法处理技术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

微生物附着生长于某种载体的表面,主要指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等,在其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从而处理河流污水。

生物膜主要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组成。

生物膜自滤料向外可分为庆气层、好气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

河流污染的水体流经载体空隙时,废水中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进而被微生物降解,由好气层的好气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气层进行厌气分解,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该技术对于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的水体有明显治理效果。

它对水量、水质、水温变动适应性强,处理效果好,并具良好硝化功能,污泥量小且易于固液分离。

此外,运行管理时没有污泥膨胀和污泥回流问题,耐冲击负荷。

国外许多江河大水体修复工程都有成功实例。

3结语与展望综上所述,各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有自己的原理和特点。

对于具体河道污染的治理和资源化生态修复,必须针对河道的具体特点、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与物理技术、化学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最佳的河流污染处理措施。

河流污染现在已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

生物—生态河流治理技术存在着许多可以挖掘的优点,将成为21世纪我国河流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最具生命力的处理措施。

4参考文献[1]徐海波,宗瑞英.谈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1):57-59.[2]骆世明.普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VEZZULLI L,PRUZZO C,FABIANO M.Response of the bacterialcommunityto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organic-rich sediments[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4(49):740-751.[4]苏冬艳,崔俊华,晁聪,等.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57-64.[5]刘协亭,张梵,邢立.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修复措施体系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03-106.[6]崔理华,朱夕珍,骆世明.人工湿地基质磷吸附特性与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2):250-254.[7]夏汉平.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J].生态学杂志,2002,21(4):51-59.[8]LI M H,EDDLEMAN K E.Bi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 an alternative totraditional engineering methods-A biotechnical stream bank stabilization design approa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60(4):225-242.[9]王劼,刘阳,王泽民,等.人工浮岛技术应用前景[J].环境保护科学杂志,2008,5(4):9.[10]武琳慧,吴林林,黄民生.人工浮床及其在污染水体治理中应用进展[J].净水技术,2006,25(4):8-9.[11]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工作研究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