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江河水生态修复技术介绍
江河水生态修复技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江河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江河水生态系统,各种水生态修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江河水生态修复技术。
一、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江河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修复技术通过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的建设、湿地植被的恢复和水文调节等措施。
其中,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植被的恢复和水文调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湿地的净化能力。
二、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介导作用来修复江河水生态系统的技术。
植物修复是其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植物在江河水中生长并吸收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根系和叶片等部位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可以有效净化水质。
此外,微生物也是水生态修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和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来改善水质。
三、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河道的管理和修复对于江河水生态系统的保护至关重要。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床整治、河岸带植被恢复、河道结构调整等措施。
河床整治可以通过改善河道的流态条件,增加水流的稳定性,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滞留。
河岸带植被恢复可以增加河岸带的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物输入。
此外,河道结构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河道形态和水流速率等措施,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四、水环境监测技术水环境监测技术是江河水生态修复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水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常规监测和在线监测两种形式,常规监测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而在线监测则可以实时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水质变化情况。
总结:江河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对于保护和修复江河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湿地修复、生物修复、河道生态修复和水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江河水质,恢复生态功能,确保人们能够长期享受清洁的江河水资源。
十二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十二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十二种河道生态修复的办法呀!你想想,那河道就好比是大地的血脉呀,要是这血脉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嘞!就像人要是身体不健康,那得多难受呀!第一种呢,就是咱得把河道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垃圾给清理掉。
你说要是河道里堆满了垃圾,水还咋流得顺畅呀,鱼儿虾儿还咋活呀!这就跟家里得打扫干净一个道理嘛。
第二种,得注意水流的情况呀。
不能让水一会儿急得要命,一会儿又慢吞吞的。
得让它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流,这样生态才能平衡嘛。
第三种,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
这些植物就像是河道的小卫士,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给小动物们提供藏身之所。
第四种,投放些合适的水生动物。
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多欢快呀,还能形成一个小小的生态链呢。
第五种,咱得关注河道两边的岸坡。
不能光秃秃的,得种上些花草树木,给河道也增添点美丽风景。
第六种,控制污染源呀。
那些脏水污水可不能随便往河里排,这不是害了河道嘛。
第七种,定期监测水质。
就跟咱人得定期体检一样,得知道河道的健康状况呀。
第八种,加强宣传教育。
让大家都知道保护河道的重要性,人人都出份力。
第九种,合理规划河道周边的建设。
不能一股脑地乱建,得给河道留足空间。
第十种,利用自然的力量。
比如借助阳光呀、雨水呀这些,来帮助河道恢复生机。
第十一种,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有人专门负责管理和维护,那河道肯定能越来越好呀。
第十二种,鼓励大家参与到河道生态修复中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大家一起努力,那效果肯定杠杠的!你说,要是咱把这十二种方法都好好用上,那河道还不得变得美美的,生态好好的呀!到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清澈的河水,欢快的鱼儿,美丽的水生植物,那该多好呀!这可不是我在瞎吹,只要咱真的去做了,肯定能实现的。
所以呀,大家都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美丽的河道,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我国河道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河道生态,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各地积极探索并应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从河道生态修复的背景和现状出发,介绍一些创新的技术应用,以及对河道生态修复的启示。
1. 生态岸线修复技术生态岸线的修复是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项技术旨在恢复和改善河岸的生态系统,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和水质。
首先,通过植物修复技术,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如芦苇、沼泽植物等,进行培植。
这些植物能够吸附和固定河床和岸壁的土壤,抑制水流冲刷,并为鱼类和水生生物提供庇护所。
其次,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在岸线上构筑人工湿地和浅水区。
这些湿地可以吸附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质,并促进氮循环过程。
浅水区则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最后,结合水土保持工程,修复并加固河岸的绿化带。
通过植被的生长和根系的生物学力学作用,有效地减缓了河水流速,减少了冲击力,降低了河道淤积的风险。
2. 河道水文调控技术河道水文调控技术的创新对于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这项技术主要通过合理调控水流量、水位和水质,达到修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
首先,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工设施,实现水资源的储存和调度。
这可以解决干旱季节的水源不足问题,并在极端情况下减轻洪水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建立水文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并掌握河道的水文信息。
通过对水流量、水位和水质的准确掌握,能够及时调整水资源的分配,有效应对水污染和水资源稀缺等问题。
最后,采用分区调水的方式,根据河道流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划定不同的保护区、调节区和利用区。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量配置,实现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发展。
3. 沉积物处理与利用技术沉积物是河道生态修复的一大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
创新的沉积物处理与利用技术可以解决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并将沉积物转化为有益资源。
首先,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处理沉积物,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各地开始采用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河流治理工程中的一些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作为天然的生态过滤器,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建设和湿地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人工湿地建设是通过人工手段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将沉积物和有害物质滞留在湿地中,净化水质。
人工湿地常用的设计包括自然湿地、人工堆肥湿地和人工植物湿地等。
这些人工湿地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植物修复是通过种植湿地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净化能力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常见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浮床植物修复、湿地植物滤网和湿地植物生态滤池等。
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并通过根系微生物的作用将其降解或转化,从而净化水质。
2.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水生态系统修复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常见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复育、岸域植被修复和鱼类种群恢复等。
湿地复育是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生物多样性来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
湿地复育主要包括湿地恢复和湿地重建两个方面。
湿地恢复是通过改善湿地的水环境和土壤条件,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重建是通过人工手段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包括重建湿地植被和人工营建湿地等。
岸域植被修复是通过种植河岸带植物,增加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土壤固结作用,减缓水土流失和岸滩侵蚀,修复河流岸域生态系统。
岸域植被修复可以有效改善河流的水质,保护河岸,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鱼类种群恢复是通过保护和增加河流中的鱼类数量,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命周期,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鱼类种群恢复包括禁捕禁渔、放流增殖和生境改善三个方面。
禁捕禁渔措施可以保护河流中的鱼类免受过度捕捞的影响。
河道恢复生态措施方案
河道恢复生态措施方案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道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为了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恢复其自然生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方案:
1. 河道水质净化:通过建设湿地净化系统,增加植物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降低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2. 生态修复:在河道的两岸建设生态园林、湿地保护区等,引入多种植物和动物种类,提高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3. 河道岸线绿化:整治河道两岸的工业和市政废渣,建立河道绿化带。
并且通过植树、种草等方式增加氧气含量,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4. 水生生物保护:建立保护河道水生生物的制度和措施,控制过度捕捞和捕杀以及禁止非法捕捞。
5. 禁止污水排放: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污水排放的管控和监测,禁止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道中。
6.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源,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减少燃煤和柴油发电等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河道污染。
7.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增加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加民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
8. 改善排水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排污口的设施建设,确保排污水能够得到处理和净化。
9. 加强监测与检测:建立河道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河道水质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河道生态问题。
总之,河道恢复生态需要综合施策,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和持续的努力,才能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实现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河湖复苏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河湖复苏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河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河湖复苏与生态修复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关键技术与应用两个方面,探讨河湖复苏与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措施。
一、关键技术1. 水质净化技术水质净化是河湖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关键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和吸附等,通过人工构筑物或设施,将水中的固体颗粒、悬浮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去除。
生物方法主要包括植物净化和微生物处理等,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2. 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修复是通过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修复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技术包括湿地恢复和修复、湖泊水质调控和河道生态修复等。
湿地恢复和修复是通过人工构建湿地,恢复湿地的功能,提高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湖泊水质调控是通过调整湖泊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等,改善湖泊的水质状况。
河道生态修复是通过恢复和改善河道的水流动态和河岸环境,促进河流自我净化和生态恢复。
二、应用措施1. 河湖水质监测与评估河湖水质监测与评估是河湖复苏与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河湖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
监测内容包括水体总磷、总氮、溶解氧、浊度等指标,评估方法包括水质类别评价、水质综合指数评价等。
2. 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工程是河湖复苏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构建湿地、水生态园和河道绿化等方式,改善水生态环境。
生态工程建设需要考虑水体的水力条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宜性,选择合适的植物和生物,以及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
3.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是保障河湖复苏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通过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生态环境。
河道恢复措施
河道恢复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恢复河道的健康状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从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河岸整治和水资源管理四个方面,探讨河道恢复的措施。
一、生态修复1. 植被恢复:在河道两岸种植适合生长的树木和灌木,提高河岸的植被覆盖率。
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
2. 湿地建设:在适当的地点修建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提供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湿地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3. 鱼类放流: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需要恢复水中的生物多样性。
定期进行适量的鱼类放流,增加河道中的鱼类数量,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二、水质改善1. 减少污染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减少污水直排河道的情况。
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降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2. 河道清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作业,清除淤泥和底泥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改善河道的水质。
3. 水生植物净化:在河道中种植一些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如浮萍、莲藕等,利用其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
三、河岸整治1. 建设护岸工程:修建河道两岸的护岸工程,防止水流冲刷河岸,造成河道的侵蚀和水土流失。
2. 绿化河岸:在河道两岸种植绿化植物,提高河岸的景观价值,使河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3. 划定河岸利用范围:划定河道两岸的利用范围,严禁在河道附近建设违法建筑或进行违法填埋行为,保护河道的完整性。
四、水资源管理1.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合理分配河道的水资源,保证河道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用水的需求。
2. 加强水资源监测:建立水资源监测网络,及时了解河道水质状况和水量变化情况,为河道恢复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强化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宣传,倡导节约用水,减少对河道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通过以上的河道恢复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质,提高河道的景观价值和利用效益。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河道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文系统,它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道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河道生态修复。
下面介绍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第一步:水质完善措施。
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是提高水体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在河道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生态科学手段来治理水环境,消除水污染物,提高水质体系,践行清洁水源战略。
第二步:河道防护工程。
作为生态修复的前提,要加强河道保护,建立河道防护工程,扩大河道植被覆盖面积,避免人为破坏河道生态环境。
另外要加强河道引流排水工作,让河道水流量适应环境条件,防止河道退化。
第三步:治理河道底泥。
河道底泥是河道内外来污染物的主要附着体,也是重要的河道富营养化源。
河道底泥健康状态的改善,是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
需要采用生态科学发展的手段,结合底泥质量状况,根据生态学原理,采取合理的生物反应器、生态滤池等治理方式,有效减缓底泥的积累,净化底泥污染物,提高水体环境质量。
第四步:河道种植绿化。
在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对河道周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重要的环节。
建立以“杨柳绿化、花卉创景、园林结合”为主的河道植被覆盖体系,增加绿化面积,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同时,可以在河道两侧建立垂钓、踏青、游泳等沿溪生态旅游带,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增加生态经济收入。
第五步: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河道生态修复有效实施,需要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保护责任,实现好社会治理。
综上所述,针对河道生态修复,需要采取以上一系列措施,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生态经济建设,切实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性,保障更好的水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道的水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为了实现河
道水环境的有效治理,需要采用多方位的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河道水环
境治理工程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
一、水生态学修复技术
水生态学修复技术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通过重建水生态系统,提高水生态系统功
能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增加河涌生态空间,提高河道生态位阶,重
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等。
此外,应该注意关注河道上下游的水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连
续性,以促进河流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土地生态学修复技术是通过修复土地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技术。
该技术可
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重建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土地水文和土壤质地,提高土地
的渗透性,以及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
三、水利工程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监测技术是通过定期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的可靠性,促进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技术。
该技术可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定期采集水质、
水量、水温等数据,定期进行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实验,以及通过底泥、水体等多
个方面的监测数据,掌握河道水环境的整体水质和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修复计划的调整和
完善。
综上所述,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是一个技术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修复。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综合
治理河道水环境问题,确保城市化进程顺利,为当代和未来人们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生态环境。
河道修复常用技术方法
河道修复常用技术方法河道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程,旨在恢复河道的水生态平衡,保障河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河道修复常用的技术方法:1.物理修复:(1)清淤疏浚:清除河道内的淤泥和污染物,以恢复河道的过流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
(2)河岸固化: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河岸进行加固和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问题。
(3)水系连通:恢复河道与周边水系的连通,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化学修复:(1)絮凝沉淀: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污染物在水中产生絮凝沉淀,进而去除污染物。
(2)氧化还原:利用化学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3)营养盐控制:通过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以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从而改善水质。
3.生物修复:(1)生态浮岛:利用浮力原理,在河道中设置生态浮岛,以增加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生物膜技术:通过在河道内设置生物膜反应器,利用微生物膜净化水质。
(3)生物操纵:通过调整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以改善水质和恢复生态平衡。
4.生态修复:(1)湿地修复:通过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以增加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2)植被修复:在河道两岸种植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提高水质。
(3)环境友好型材料:使用环保、可降解的材料来替代传统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综合性修复技术:(1)多技术联合修复:将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以实现综合性的修复效果。
例如,在清淤疏浚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生态浮岛、湿地修复等技术来改善水质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这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修复方法,通过模仿自然过程来恢复和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
NBS方法包括植被修复、河流地貌恢复、水文修复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
6.监测与评估:修复工程完成后,需要对河道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持续有效。
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指标、生态系统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评估则是对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对修复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完整版)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 直接投加浮游动物控藻。 – 直接投加微生物溶解藻类和稳定浮游动物种群数量。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 综合型的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
– 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浮游动物放养+沉水植 物修复。
– 人工水草、阿克曼生态基等: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浮游动 物庇护、增值。
• 成因
– 无机氮磷含量升高,超过地表水(湖库)水质Ⅱ标准; – 气温高且相对稳定、水温适宜、光照充足; – 水体交换不畅,或缓流水体; – 湖(库)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水草或湖(库)滨水带,水温及水化学参
数比较均质一致; – 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食物链(网)结构不完善,物质、能量和水产品
输出功能阻塞,导致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不断积累、沉淀。 – 水体内及湖塘结构体内缺少足够的水生动物巢穴、产卵场或庇护所。特别
• 理论关系及过程
– 污染水体自净过程或微生物处理技术过程产生的微生物增量,由水生态系统中 的原生动物、浮游动物消费掉,产生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盐由水生植物和藻类 所利用,大型水生动物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消费掉,人类通过捕 鱼和收割水草等行为将污染物物质溢出。
不同类型的直接曝气技术
固 定 式 的 直 接 曝 气
– 非经典理论: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进行操纵。如:放养鲢鳙鱼 及软体动物等。
• 生物集成技术与构建绿色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理论 – 包括:湖滨带生态恢复、生物操纵、生态浮岛、生物孵化器,并与微量通气等技 术结合,以及人工科学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转化效率和水产品产出,增加生 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可以控制藻类暴发,使其在水体内的密度达到合理的限度, 从而即使水体营养丰富,也不会产生恶性循环和富营养化。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一、引言河道是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河道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致使河道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出现洪灾、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应运而生。
二、河道治理技术1.水污染治理技术(1)生物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滤池、垂直流湿地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过程来净化水体,将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有害物质降解,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2)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混凝沉淀、气浮、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等。
这些技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如悬浮物、重金属、有机物等。
2.河道水量控制技术(1)雨水管理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和雨水综合利用。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并进行处理后,用于灌溉、冲洗、景观水域等,减少城市排水对河道的冲击。
(2)水文调控技术:包括河道径流调控、节制湖泊水位和闸门控制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灵活地调整水位、闸门等控制水量的流动,减少洪水和干旱对河道的影响。
三、生态修复技术1.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湿地的修复、重建和保护。
通过恢复湿地的水文、水质和生境条件,保护和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2.岸线生态修复技术岸线是河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岸线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河岸护坡、植被修复和鱼类栖息地构建等。
通过修复河岸的植被和生态系统,保护和增加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3.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水体营养盐调控、水质净化和鱼类栖息地改造等。
通过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并恢复和构建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和增加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四、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意义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意义在于保护和恢复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河道清淤项目中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清淤项目中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水域环境,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河道受到严重的污染和淤积。
为了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功能,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清淤项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生物法修复技术1. 水生植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污染物,改善水质。
在河道清淤项目中,可以引入一些适应水流环境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以增加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
2. 底栖动物修复法底栖动物是河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分解有机物、净化水体的作用。
在清淤过程中,可以保留一定量的底栖动物种群,或者引入一些适应河道环境的底栖动物,以促进河道的自净能力。
二、物理法修复技术1.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构建水体系统,可以用于处理废水和改善水质。
在河道清淤项目中,可以利用适当的区域建立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被和底泥的沉积,来协助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2. 河床调整技术河道清淤过程中,可以通过河床调整来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例如,在河床上设置适当的石块和洞穴,为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此外,河道清淤后可以进行适当的河床拓宽和深化,增加水流的自净能力。
三、化学法修复技术1. 有机物修复技术在河道清淤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的有机物质,如腐殖酸、藻类等,来改善水体的营养状况。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促进水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生物改良剂修复技术生物改良剂是一种能够改变水体环境的微生物制剂,可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并增加水体中有利微生物的数量。
在河道清淤项目中,可以使用生物改良剂来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
综上所述,河道清淤项目中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来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些修复技术的应用将能够改善河道水质,增加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使河道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和保护。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论文】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治理;多方位生态修复1技术概述多方位生态修复是一种以多管齐下为方针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将不同的治理技术结合到一起,并通过管理的统筹,实现长效运行,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对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人工净化以及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加强。
其中,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指的是通过雨污分流和生态驳岸的建立将外源污染截留于河道范围以外;对内源污染的控制指的是采取河道清淤及生物酶对不同类型的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与消减;人工净化指的是利用超微净化等新方法对已经被污染的水体实施净化;水体自净功能的加强是指通过生物群落构建或完善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1]。
这项技术完全摒弃了过去单一、落后的治理方式,在当前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具有很多优势。
例如,它能有效截污,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防止富营养化,实现源头控制;采用周期性的清淤方式,河道淤泥不再逐年累积,防止内源污染;采用人工净化的措施,当水质的恶化情况比较严重时,立即启动,对水体迅速净化,尽快恢复透明度;完善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的基础上,增强景观效果。
最近几年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猛,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分析,由于各大工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日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生产量日益增大,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污染。
当前,大部分的湖泊,包括水库边缘,经常会出现一些绿色、悬浮物体,很多鱼塘的表面漂浮大量死鱼,农村的小水沟内部水体变黑,发出恶臭味道。
在城市居民楼附近,一些景区用水的含氧量特别低,会滋生大量细菌与病毒,而变质水体当中繁殖较多的蚊虫,使得河道水环境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而且可以实现全方面实施,减少生活污水量,保证水体更加清洁。
该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河道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修复与治理,以便早日实现生态平衡目标。
2外源污染的控制暴雨初期,雨水造成的污染可能比生活污水严重,只对点源污染进行控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和保护河道水的质量和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的健康发展。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恢复和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的技术。
本文将重点研究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通过植物修复来改善河道的水质。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的自净能力和滞留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常见的植物修复方式包括湿地植物修复和水生植物修复。
湿地植物修复是通过在河道周围建设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水中的植物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这些植物一方面可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还可以通过物理修复来改善河道的水环境。
物理修复是指利用人工手段来改变河道的物理结构,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和水质。
常见的物理修复方式包括河道整治、泥沙清淤和河床改造。
河道整治是指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和疏浚,提高河道的流动能力,减少污染物质的滞留时间,改善水环境质量。
泥沙清淤是指利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清除河道中的淤积物,提高河道的水深和水流速度,改善水的循环和自净能力。
河床改造是指通过改变河床的形状和结构,改善河道的水流条件,提高水的氧化能力和自净功能。
河流生态修复新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新技术河流是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枢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服务。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规划施工、生产活动、城镇化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干扰,全球范围内的河流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水质、水量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重建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通过环保政策和技术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而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措施中的新技术,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思路。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优秀的河流生态修复方式,它主要针对水生生物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生物酶、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作用,促进水质的净化,增加水生植物数量和生物种类,创造一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水生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山岳土壤修复和湿地修复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湿地修复。
湿地修复主要利用湿地贮水、过滤和净化水质的特点,将原本萎缩的湿地进行规划和养护,使其重新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湿地修复还可以利用特种植物,如水葫芦和香蒲等,在湿地中引进这些植物,有助于净化水质,加速水生生物在湿地内的繁殖和生长,同时还能促进湿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大面积的湿地修复工作,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湿地重建,中国的东江湿地保护和修复等。
2. 工程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它主要针对河流的物理性质和生态容量进行调整和改善。
工程修复技术包括建设人工溪流、天然河道整治、降蚀护岸等。
人工溪流和天然河道整治可以调节河流的流量和水势,改善水环境,增加底泥容量和生物多样性;而降蚀护岸则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提高河流的生态容量。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修复技术还涉及到了虚拟技术的应用,如河流水动力模型和水域三维可视化等,这些先进技术极大地增加了修复工作的精度和效率,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活动规律,并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修复方案。
河岸生态修复的方法
河岸生态修复的方法1. 河道治理:对于河道中的淤泥和杂草进行清理和清除,以确保水流畅通和水质清洁。
河道治理是河岸生态修复的基础,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 植被恢复:在河岸地带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如河滩柳和芦苇等湿地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固定沙土、净化水质,为河岸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栖息地。
3. 消除非法养殖和采砂:非法的养殖和采砂活动会破坏河岸生态环境,导致水体污染和生物减少。
通过严厉打击非法行为,确保河岸的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4. 建立人工湿地:在河岸附近建立人工湿地,增加湿地面积,为湿地动植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人工湿地还能够滞留和处理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
5. 河岸堤防修复:修复受损的河岸堤防,加强河岸的防洪和保护能力。
合理设计河岸堤防,可以保护河岸生态系统免受洪水和波浪的侵蚀,并且还能够提供栖息地。
6.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增加河岸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例如增加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
这有助于恢复河岸生态系统的平衡。
7. 河道水质治理: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生物毒性物质的含量。
通过治理河道水质,可以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8. 停止土地开垦和城市扩张:减少土地开垦和城市扩张对河岸的影响,保护河岸的天然生态系统。
限制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的范围,有助于保护河岸的自然环境。
9. 建立河岸公园和步道:为居民提供休闲和观光的场所,同时保护河岸的生态环境。
建立河岸公园和步道有助于提高民众对河岸生态修复的认识和参与度。
10. 宣传教育:开展河岸生态修复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河岸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通过教育宣传,能够增强社会对河岸生态修复工作的支持力度。
河道治理的技术与创新
河道治理的技术与创新河道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河道治理的技术与创新不断涌现,为保护和修复河道环境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文将从水生态修复、泥沙控制、水生态建设和监测技术等方面,介绍河道治理的技术与创新。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是对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的科学方法。
随着人工湿地、河岸长江网、水生态补偿等技术的出现,水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水生态修复中,灌溉、沉淀、生物曝气等技术被广泛应用。
通过水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得以提高,河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二、泥沙控制技术泥沙是影响河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泥沙淤积会影响河道的通水能力,导致洪水灾害和水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发了多种泥沙控制技术,如栅栏法、壅闭法和混凝剂法等。
这些技术通过分离、凝固和沉降泥沙,有效控制和减少泥沙的影响,提高了河道的通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水生态建设技术水生态建设技术旨在优化水域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河流的自净能力。
在水生态建设方面,人工湿地建设、岸线修复和鱼类放流等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工湿地的建设可以模拟自然湿地的功能,提供多样的生境和食物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岸线修复技术通过植被覆盖和护岸工程,提高河岸的稳定性和生态价值。
鱼类放流则可以增加水域的生态水平,提高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四、河道监测技术河道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河道的水质、水位、流速等指标,为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河道监测方面,遥感技术、水文监测和水质监测等技术被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和飞机等手段,快速获取大范围的空间信息,实现对水域的全面监测。
水文监测和水质监测技术则通过传感器和水文浮标等设备,实时监测河道的水文和水质状况。
总之,河道治理的技术与创新为改善水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道景观修复工程(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案 (2)
河道景观修复工程(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方案1. 引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河道的生态环境,有必要开展河道景观修复工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河道景观修复工程的方案。
2. 问题分析在进行河道景观修复工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问题分析。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考察河道的污染程度、植被状况、水质情况等。
通过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河道景观修复工程的重点和目标。
3. 方案设计3.1 沿岸植被恢复沿岸植被是维持河道健康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
为了恢复河岸植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种植抗污染植物:选择具有较强抗污染能力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
- 加强河岸防护措施:修建河岸护坡,防止水流冲刷,保护植被生长。
- 植物改良:通过引入优质的植物品种和种植技术,提高河岸植被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
3.2 水污染治理河道水质的改善是河道景观修复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几种水污染治理的方案:- 减少污染源:加强对河道周边工业企业和居民区的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水体净化技术:采用生物修复、化学处理等技术,将河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去除。
3.3 河道底质改良河道底质的改良可以提高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以下是几种河道底质改良的方案: - 沉积物清理:清除河道底部的污染物和淤泥,恢复底部的透明度。
-底质加固:利用生态护岸工程,加强河床的稳定性,防止水流冲刷。
3.4 建立生态鱼类保护区为了保护和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建立生态鱼类保护区是必要的。
生态鱼类保护区可以提供必要的栖息环境和保护措施,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4. 施工计划在制定施工计划时,我们应考虑以下因素: - 施工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施工,以减少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
- 施工顺序:按照优先级和依赖关系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确保工程的有序进行。
- 施工队伍:选派专业团队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5. 监测与评估河道景观修复工程完成后,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河道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
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植被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土地,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物生产率。
我国目前河道修复工程多考虑河道的水利条件,常见的河道整治工程如下:1、加高河堤;2、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块石结构;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4、清淤。
采用以上方法将极大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造成河道生境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周边生态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净化能力较差等后果。
河道生态修复以生态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
生态修复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包括水质净化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
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河岸生态修复设计和河岸带生态修复设计。
一、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河流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
自然河流有如下四中类型:1、顺直微弯型:总体顺直并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其中;2、弯曲型:具有外形曲折、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范围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3、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道,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有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4、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
河流生态修复中,主要应针对河流形态,将沟渠化的河流形态改造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1.河流断面设计河道断面应设计有深潭和浅滩,断面上植物设计应注意层次,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布置的位置和宽度,理想的河道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河道剖面理想断面设计对于硬质化现象严重的河道断面,应以河道修复理想剖面为基础,加以改造。
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2.浅滩和深潭河流结构设计深潭和浅滩是自然河道中常见的较复杂的生境,为浮游生物,鱼类等提供复杂的生活环境,躲避天敌,有利于河道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人工河道,应在沿河流方向剖面,塑造地形,形成近自然的深潭和浅滩,深浅变化明显。
沿河流方向生态修复剖面如图3所示。
图3 沿河道方向生态修复剖面3.多孔隙河岸结构的设计在河道近水区采用多孔隙结构材料,一方面多孔结构表面积较大,较大的空间可供植物生长,其次河岸疏松的结构为鱼类,微生物提供避难和觅食的场所,丰富河岸周边的物种群落。
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多采用植物护岸、植物木材和石料组合护岸、植物袋和混凝土组合护岸、石笼和植物组合护岸,这些护岸与硬质化护岸不同,给河岸周边生物留下了充足的生存空间。
常见的河道护岸修复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多孔隙河岸结构设计二、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技术河床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针对河道内部,在河床上构建构筑物,如丁字坝等,改变河道水力条件,进而形成深潭和浅滩交替的地形特点,恢复底栖动物,构建河流健康的食物链,形成河道食物网,丰富河道及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1.河床深潭与浅滩设计蛇形河道河床生态修复工程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上,根据流体力学的一般规律,构建深潭与浅滩共存的河床地形。
河流弯道的外侧受河水冲刷,适宜设置结构较牢固的深潭结构,弯道内侧河水流速缓慢,易形成回旋的涡流,宜设置浅滩结构。
河床深潭与浅滩设计如图5所示。
图5 河床深潭与浅滩设计2.丁坝设计(1)桩式丁坝桩式丁坝是在河床内打入木桩,利用木桩减缓水流速度,使河水中的悬浮物沉积,在丁坝周围形成浅滩地形,桩式丁坝具有设计合理、施工简易、坝体内无内压力、可有效减轻局部冲刷、维护方便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河道治理、海塘保护等工程中。
桩式丁坝以木桩为原材料,木桩尺寸一般长约3~5m,粗约12~15cm,木桩与木桩之间的间隔约为1m。
丁坝尺寸设计应符合水利条件,丁坝宽度为应在1/10河宽以内,高度应设计为洪水的0.2~0.3,丁坝间隔的丁坝长的2~4倍,约为10~30倍。
桩式丁坝断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
图6 桩式丁坝断面示意图桩式丁坝布置时,应充分考虑木材的防腐和丁坝的维护。
桩式丁坝原材料为木材,易腐烂,不做好防腐工作,将大大减小丁坝的使用寿命;桩式丁坝施工时应交错打桩,上游木桩应略低于下游木桩,使每根木桩受同等的水力冲击力;配置长丁坝时需要充分研究,丁坝建设应与河道治理规划整体结合。
(2)石丁坝石丁坝是使用毛石堆砌或者填土表面用毛石干砌或浆砌的不透水丁坝,常采用的有干砌丁坝、浆砌丁坝、混合砌丁坝和框架结构丁坝,石丁坝适用于河床为砂砾,流速较快的河流。
石丁坝多用作减缓洪水,改变水流方向,保护有侵蚀风险的河岸等,并且丁坝间的泥沙堆积可创造近自然的河岸。
石丁坝的原材料主要为自然石料,可采用工程施工产生的石料,石料形状和色彩应与周围环境协调,粒径应能维持丁坝稳定。
石丁坝宽度为应在1/10河宽以内,高度应设计为洪水的0.2~0.3,丁坝间隔的丁坝长的2~4倍,约为10~30倍。
石丁坝断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
图7 石丁坝断面示意图石丁坝修建时应注意丁坝头部取较大的石料,减小坝表面的凹凸面,内部使用水泥砂浆连接,减小丁坝头部集中水平和集中垂直流线的危险。
若河流的河床多为砂砾,且冲刷现象较明显,应考虑设置反滤层。
若希望在丁坝间形成河湾,应控制丁坝间距离,保证河湾不被埋没。
石丁坝根部应种植固岸效果较好的植被,防止河岸受侵蚀。
(3)混凝土丁坝混凝土丁坝是使用不规则的混凝土块体建造丁坝,在其上覆盖当地河床材料,表土和抛石,其中水下部分多采用抛石和河床材料,水上部分采用覆土。
混凝土丁坝可减缓水力势能,促使泥沙堆积,丁坝结构在洪水时可成为鱼类的避难所。
混凝土丁坝原材料采用不规则混凝土砌块,其上再铺种植土或河床材料,扦插或栽植柳树。
丁坝宽度为应在1/10河宽以内,高度应设计为洪水的0.2~0.3,丁坝间隔的丁坝长的2~4倍,约为10~30倍,在凹岸配置丁坝时,丁坝的间隔通常在长度的2倍以内。
混凝土丁坝断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
图8 混凝土丁坝断面示意图混凝土丁坝设计时应采用不规则且不易被冲走的混凝土块体,采用木沉排和蛇笼作为护脚固槽,若河流的河床多为砂砾,且冲刷现象较明显,应考虑设置反滤层,防止河床砂砾被冲走。
3.护底固槽设计护底固槽设计主要采用较缓的迫降比,利用砌石、混凝土体块等在河床上建设挡水建筑物等方法,加固河槽。
传统的护底固槽工程落差较大,鱼类无法洄游,生态护底固槽工程采用较缓的迫降比,将护底固槽工程在河流沿线分为缓流浅滩,急流浅滩和深潭三部分,有利于鱼类洄游。
生态护底固槽工程如图9所示。
图9 生态护底固槽工程示意图4.城市中小型河床的近自然修复方法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多采用直线型混凝土河道治理方法,将已建好的混凝土河道拆除进行重建耗费重大,也造成巨大的浪费。
河床近自然修复方法主要为深挖河道,一般工程开挖30~40cm,将土方置于河床两侧,河边设置木桩、铺设块石等,构建多空缝隙河岸空间。
河床近自然修复设计示意图如图10所示。
图9 河床近自然修复设计示意图三、河岸生态修复设计技术我国目前的河岸治理工程多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护岸,护岸方法阻隔了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
河岸生态修复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发,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采用多种材料组合的护岸结构,构建适于生物栖息与繁衍的生态环境。
1.亲水护岸亲水护岸的河岸设计坡度为1:6~1:3,在确保居民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亲水护岸的可利用性,材料可采用天然石块和植物材料。
在河岸形成河湾和亲水河岸休闲空间,形成缓坡,散步小路、河湾交错的亲水护岸结构。
2.生态系统保护护岸(1)植物护岸自然河岸两侧生长着芦苇、柳树等植物,植物护岸是以修复植物群落为目的,恢复河道两侧原有的植物。
一般种植柳枝、芦苇、菖蒲等,国外多白杨树、榛树等。
修复植物群落,水中的植物可为鱼类、昆虫等提供产卵,避难和觅食的场所。
插柳驳岸:在河岸插栽柳树幼苗,恢复城市近自然河道柳树群落,种植方法包括插栽和铺盖柳树幼苗两种。
构建方法如图10、11所示。
图10 插栽柳树幼苗示意图图11 铺盖柳树幼苗示意图柳树栅栏驳岸:为防止水土流失,将木桩成排打入地下,岸边利用柳条编制栅栏状,可有效防止河岸受水流侵蚀。
构建方法如图12所示。
图12 柳树栅栏工程示意图捆柴驳岸:将萌芽力强的嫩柳条捆成柴,利用木桩固定在河岸坡脚,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构建方法如图11所示。
图12 捆柴驳岸工程示意图(2)木材护岸采用圆木等固定河岸坡脚,在柳树根系为发达前起零时保护河岸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构造图如图13所示。
图13木材驳岸工程示意图(3)抛石护岸根据河流的水流冲刷能力,放置不同的石块,插入柳树,恢复近自然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
构造图如图14所示。
图14 抛石护岸工程示意图(4)石笼护岸石笼护岸是在方形或者圆形的铁丝笼放入直径不太大的天然石块,坡度控制在1:0.5或1:1,石笼护岸是传统的护岸方法之一,填料粒径小,空间密集,施工后不能立刻显现其生态效益,当泥沙逐渐淤积,水生植物生长之后,石笼护岸的生态效益逐渐体现。
构造图如图15所示。
图15 石笼护岸工程示意图(5)连接混凝土块护岸采用混凝土砌块确保护岸强度,混凝土砌块相互连接,增加护岸的稳定性,同时,混凝土中间有裂纹,可供植物生长,表面覆土,或者覆盖生态袋种植植物。
构造图如图16所示。
图16 连接混凝土工程示意图(6)不同材料组合护岸为快速修复受损的河岸生态系统,可采用不同材料组合的护岸方法。
常见的护岸形式有:铺设石笼护岸、箱式石笼驳岸、垫石笼驳岸、盛土石笼丁坝护岸。
铺设石笼护岸:利用桶式沉排沉底,铁丝石笼放在1:2的护坡底层,松木和柳条工程放在1:2护坡。
箱式石笼驳岸:利用巨石沉底,护坡坡度设计为1:2~1:4,以箱式石笼固定护坡。
垫石笼驳岸:利用巨石沉底,巨石下设置垫石笼结构,砌石护坡设置坡度为1:1~1:5之间,水面以上护坡设置坡度为1:5,采用垫石笼结构,上层铺草皮,下层设置防砂层。
盛土石笼丁坝护岸:在设计河床高程以上设置护脚工程,岸边设置抛石,加固河岸,抛石以上的河岸采用防砂板和大型连接混凝土块体,设计坡度为1:2,丁坝抛石以上设置石笼,其上恢复芦苇群落。
3.景观护岸景观护岸以蛇笼、干砌石、抛石和混凝土块体等方法,针对水陆交错带的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采用建筑材料和植物材料组合的方法恢复近自然的景观格局。
四、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河岸带是指河流洪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河床、洪水位之间的河床及洪水位以上河水影响完全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主要有堤岸和河漫滩。
河岸带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在确保防洪条件的前提下,强化河流生态系统和景观的保护,重视亲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