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合集下载

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案例

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案例

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案例摘要:一、引言二、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背景与目标三、典型案例分析1.案例一:XX学校课程体系重构2.案例二:XX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3.案例三:XX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四、案例启示与建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提高教育质量,2023年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本文将从典型案例的角度,分析本次改革的具体举措和成效,以期为各地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背景与目标202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背景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单一性和僵化性。

为此,本次改革旨在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重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资源优化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育质量。

三、典型案例分析1.案例一:XX学校课程体系重构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XX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在保持国家课程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涵盖学术、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同时,学校还引入了选修课、社团活动等课程形式,丰富了课程类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选择。

2.案例二:XX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XX学校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学系统等,提升教学效果。

3.案例三:XX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为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XX学校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与多地优质学校开展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共享。

同时,学校加大投入,购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坚持OBE教育理念推动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商丘师范学院实践探索为例

坚持OBE教育理念推动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商丘师范学院实践探索为例

2021第5期丨教育视点(19坚持OBE教育理念推动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商丘师范学院实践探索为例♦郭文佳(商丘卯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

OBE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实施教学,以毕业生核心能力提升反向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OBE教育理念,商丘师范学院从科学谋划确立教学改革方向目标,抓住关键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强化保障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三个方面,系统推进,闭环运行,稳步实施,确保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关键词:OBE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OBE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简称,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OBE教育理念具体就是按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制定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OBE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以毕业生核心能力提升反向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基于OBE教育理念,商丘师范学院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科学谋划确立教学改革方向目标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根据 OBE教育理念,商丘师范学院科学谋划,全面强化和部署新时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召开教学工作大会,明确教学改革目标任务2019年12月,学校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大会。

此次大会明确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深化学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大会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全面总结商丘师范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大会以来,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科学研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内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和举措;二是基于OBE教育理念,狠抓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持续推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三是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全面强化教师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四是出台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按照OBE 教育理念规划未来一段时期内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和举措路径,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双高计划”背景下,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双高计划”背景下,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76招聘培训文/杨永红 张冬梅“双高计划”背景下,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以“双高计划”和相关政府指导意见为支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双高计划”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进入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双高计划”,这是继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校、优质校建设之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重大工程,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之举,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开启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力点●顶层设计,精准绘制发展蓝图根据“双高计划”和相关政府指导意见,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等资源供给质量,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新时代、新模式下,高职院校要精准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找到实现中国特色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绘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蓝图。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企入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携手打造互融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着力打造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于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主体育人,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新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双高计划”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加突出职业性,人才培养主体更加体现多主体育人,人才培养过程更加注重实践教育。

高职教育应关注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真实的企业项目,创建真实的实践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发展空间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其成长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杂 、由单一 到综 合 ,按 完成 工作 任 务组 织学 习内容 。 ( 4)以职 业 能 力培 养 引 领教 学 ,组织 并 开 展基 于 工 作 过程 的 项 目教 学 。 利 用生 产性 工 作 环 境 ,创 设仿 真 的 职 业 情境 ,结 合 学 生 认 知特 点 和 智 能 特 征 ,立 足 产 学 融 通 的校 内外 实 习 实训
度。
2 改革教 学 方 法与 教 学手 段
教学和实施管理的思维定式 ,积极探索具有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 人才培 养新途径 和新方式 ,才能保持 自身活力 ,实现可持续发
展 ,才能 在 激烈 的 竞争 中立于 不 败之 地 。
1 改 革课 程 体 系与教 学 内容
1 1 改 革 的指 导思 想
( 1 )突 出工 作 实践 在 课程 中的重 要 地位 。 牢 固树 立理 论服 务实 践 、学 科 逻 辑 服 从 工 作逻 辑 、注重 过 程 与结 果 相 统 一 的 课 程 教 学 观 ,以典 型 和 实 际 产 品 引 领 教学 和 人 才 培 养 , 以工 作 任
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 ,突 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 培 养 ,以学 生 自学 讨 论 为 主 ,教师 启发 、引导 、设 疑 、辅 导 为 辅 ;强化实践性教学 ,以培 养学 生 自我学 习、自我管理 、自我
调 节 的能 力 与独 立 分析 、解 决 问题 的 能力 和创 新 的能 力 。 在 以 学 生 为 中心 ,注 重 能 力培 养 的新 的 课 程 体 系 中 ,加强
务引领职业活动 ,构建基于工 作过 程系统化 的以项 目为载体 、 以任务为驱动的课程体系。 ( 2 )与行业企业专家一道 ,制定课程教学标 准。 以工作任 务为导向 ,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课程体 系 ,重构课程 内容 ,结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重构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重构
部 门、 事业单位 、 公 司及 企业 、 研究机 构 、 教 育部 门从事数 据 的
话 中指 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创新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知识创新成 为国家竞争力 的核心 要素 。在这种大背景下 , 各 国为掌握 国际竞争主动 , 纷纷把深度 开发人力资源 、实现创新 驱动发展作为 战略选择 。如何培养并 全 国各高校均 围绕着该问题 进行教育教学 的改革与尝试 。 但是, 长期 以来 , 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 因, 我 国高等教育对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 突出的薄弱环节 。
二、 高等教 育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 . 教 育思 想
为社会输送创新人 才应是高校 当前 面临 的最重要 的问题 , 目前 算机科学 与技术 , 包括计算机 硬件 、 软件与应用 的基本理论 、 基
我国的高等教育思 想以继承 为中心 ,以传授 已有知识为 目 的, 强调的是对知识 的记忆 、 模仿和重复练习。 目前我 国高等教育 比较注重 向学生传授大量现存的观点 、 原理和知识。学生只要依 靠记忆力和基本 的逻辑推理能力就能完成大学学业 , 一般教学过 程中教师很少要求学生探索 尚未有定论 的问题 , 也不要求学生解
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教育思想非常注重知识的连贯 、 完整 、 全 面, 因此 , 导致 了学生 的课业负担较重 , 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
采集 、 加工 、 分析 、 开发 、 管理 、 研究或教学工 作的高级应用 型专 门人才” 。这些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目标上 , 更多 的是强调对知识 和技能的掌握 , 培养应用型人才 , 并没有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 为其 主要责任 。国内其他高校与此情况类似 ,大部分培养 目标 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 对创新型人才 的 目标 强调较少 。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张震张芳(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843000)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深化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该文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当前工科课程教学存在的四类问题,探讨改进工科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这5种改革实践措施,并对改革预期成果进行了展望,期望通过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专业视野及创新思维宽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改革创新型人才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a)-0173-04Exploration 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ZHANG Zhen ZHANG Fang(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ksu,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843000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it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It discusses five reform practical measures,such as improving engineering teaching mode,optimizing teaching links,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optimizing talent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the reform.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senior ap‐plied talents with ri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serve,outstand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broad professional vision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will be cultivated.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Reform;Innovative talents;Practice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1]。

重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重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重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与特色李轲一、优化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办学模式和思维的影响,传统的“知识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使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还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

凡是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功教育范例。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域的中职学校服务的对象和行业情况有很大差异。

这就决定了各地各区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也必定有所区别,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以强化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课程体系,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依据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0]2号)中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件】关于改革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课程方案

高校课程方案
高校课程方案
第1篇
高校课程方案
一、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方案针对某高校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目标
1.完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建立教师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4)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4.课程资源优化
(1)整合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确保教材质量。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3)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师资结构: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质量。
4.课程资源建设
第2篇
高校课程方案
一、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课程建设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本方案旨在系统性地优化某高校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以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广泛跨学科素养、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目标定位
1.构建多层次、宽口径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与反思
1.定期对课程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专业升级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路径研究——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

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专业升级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路径研究——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发展。

为迎合市场需求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构建与升级、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也被提上日程。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指出结合大数据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对职业院校专业的升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推动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确定职业院校专业构建的内在逻辑,有针对性地升级以服务数字经济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专业升级;人才培养1. 大数据背景下专业升级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意义为契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部署,2021年教育部印发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订,充分体现了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理念,形成了定位清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一体化专业目录体系,为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需求奠定了新基础、树立了新坐标[1]。

在推进数字化升级改造、构建未来技术技能方面,新版《目录》优化和加强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设置。

适应数字化转型、产业基础高级化趋势,面向不同行业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形态等,从专业名称到内涵全面进行了数字化改造[2]。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在梳理中发现,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是国内高职院校在2021年第一次获批设立的新专业,由许多传统财务管理专业更名而来。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在2021年首次开设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并开始招生。

该专业前瞻性培养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与会计业务新型业务特征如财务信息日益呈现海量数据处理、实时云计算化、财务智能决策等的专业会计人才。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2.1 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信息化手段运用少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

“1_+_X”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1_+_X”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GDJG2021024);广东省高职教育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王雪松(1974-),男,湖南祁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㊁课程体系构建等㊂1+X 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王雪松㊀冯欣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广东佛山528137)摘㊀要: 1+X 证书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㊂我校大数据技术专业以 1+X 证书试点为契机,将 X 证书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㊁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推动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效对接㊂关键词: 1+X 证书;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2.0340㊀引言1+X 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㊂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精神,不断推进和实施 1+X 证书试点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教师㊁教材㊁教法 三教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㊂在 1+X 证书背景下,我校大数据专业积极开展 1+X 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以 产教融合㊁书证融通 为抓手,及时将 1+X 内容有机融入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在 1+X 证书试点中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㊁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等衔接不够,未能真正做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㊁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融合㊂(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不够,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实践教学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多元化㊁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质量监控和诊断改进体系,影响实践教学育人效果㊂为此,大数据专业建设团队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将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设置实践课程,重构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㊁教学方法创新,推动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效对接,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㊂1㊀探索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大数据技术专业依托广东(南海)大数据产业园企业优质资源,与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合作共建 大数据产业学院 ,建成具备大数据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创新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双主体育人模式㊂ 校企双元 是基础,根据大数据技术专业应用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项目载体 是手段,以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为依托,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微项目㊁虚拟或仿真项目㊁真实工程项目等递进式典型项目,以这些项目为载体分别在课程课堂教学㊁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㊁专业综合实习中应用和实施; 课岗融通 是目标,引入 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教学中的知识点和职业岗位的技能点相融合,将职业道德㊁职业素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 课程教学 企业考证 职业活动 的相通培养,通过推进 课岗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综合素质㊂图1㊀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合㊁项目载体 人才培养模式㊃99㊃根据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 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㊁适应性㊁针对性㊂深化校企合作㊁产教融合,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场所㊁资源,与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组织共同实施教学㊁培训,学生通过规定的专业课程培训㊁评价或考试,即可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㊂2㊀融入 X 证书职业标准,重构 书证融通 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1㊀构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㊁平台通用㊁方向互选 课程体系按照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 1+X 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内容㊁新技术㊁新工艺等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依照专业模块课程(物联网模块㊁大数据模块㊁计算机模块)㊁平台共享课程(公共基础㊁专业基础)㊁专业服务岗位课程㊁方向互选课程等方面,重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让 1+X 证书制度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㊂图2㊀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㊁平台通用㊁方向互选课程体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㊁物联网应用技术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隶属信息技术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对理论知识㊁技术技能基础要求一致,专业师资㊁资源㊁平台互通㊂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加强群内专业㊁平台㊁选修方向课程内容整合与共享,构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平台通用+方向互选 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㊂ 专业模块 是根据专业群中不同专业特色而设置的,每个模块包含3-5门专业核心课程组成㊂ 平台通用 是根据专业群人才通用基本素质和能力㊁行业或岗位群通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㊁Java 语言程序设计㊁计算机网络基础㊁Linux 操作系统㊂ 方向互选 是根据专业群共同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以及行业共同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学生可根据现实需求选课,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跨专业选择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方向课程,通过模块组合提升自身多种职业能力㊂2.2㊀校企协同重构分层递进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 大数据产业学院 为协同育人平台,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产教研学协同育人机制㊂根据 1+X 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和专业 岗位能力 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合作开发基于云的实践项目㊁实践类教材㊁共建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等项目递进课程模块,重构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㊂组建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实施企业导师参与的 双导师 制实践教学,对接产业需求㊁职业标准与生产过程,以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仿真实训㊁项目实战与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㊂图3㊀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图在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 X 证书培训和考核技能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按照 基础 专业 综合 创新 层级设置职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块(如图3所示),基础层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认知与实践的基本技能,专业层模块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专项核心技能,综合层模块注重提升学生岗位职业综合技能,创新层模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㊁创业能力的注重和个性化发展,按照专业认知和技能发展规律㊁模块间内在逻辑和衔接关系,设定每个模块实践教学目标,按照 X 等级证书初㊁中㊁高级的职业技能标准,细化各模块实践教学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㊂探索问题教学㊁项目教学㊁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㊁自主管理㊁自我发展,突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共育和互聘互兼为途径,校企共建 双师型 教师团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㊃001㊃系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型活页式㊁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培训㊁实训等实践教学资源库㊂2.3㊀课程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上,树立新发展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劳动教育㊁职业教育㊁工匠精神㊁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育人根本㊂在实施教学改革层面,坚持 价值性㊁时代性㊁受用性 的原则,深挖其蕴含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确保思政实施效果的达成㊂在 1+X 证书制度背景下,紧密对接新时代职业岗位的新需求,创新校企命运共同体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思政课的育人功能㊂大数据技术专业坚持 思政融合㊁以点带面 的课程建设思路,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大数据应用开发 1+X 证书中的思政元素,找准 课程思政 的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在大数据采集㊁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开发应用等课程课堂讲授㊁学生实践中,通过介绍我国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坚定他们学习报国的信念;通过介绍大数据的重大价值和应用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创新重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介绍大数据涉足信息安全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责任信念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使命担当㊂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㊁创新能力和独立探索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不怕挫折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了解世情㊁国情㊁党情和民情,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性及针对性,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㊂3㊀引入 1+X 评价标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3.1㊀建立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引入 1+X 评价培训机构㊁麦可思等专业咨询公司开展第三方评价和办学效益绩效考核㊂建立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以预设目标㊁建立标准㊁信息采集㊁质量评估㊁质量反馈㊁诊断调控等为内循环,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为主体的 外循环 ,在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过程中,参照预设目标,对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分析㊁评价与改进,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㊂ 1+X 评价培训机构等社会第三方与学校共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由第三方通过问卷调查负责采集㊁统计和分析信息,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学校㊂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设置㊁教学内容㊁师资队伍㊁实训条件等方面的质量标准进行调整,加强教学督导与管理,规范实习过程,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㊂3.2㊀建立校企 合作育人 闭环自适应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集课堂教学实时评价㊁教学信息反馈㊁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等功能为一体教务管理综合系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修订评价标准,扩充评价主体,加强评价结果的使用㊂建立由各二级学院㊁专家㊁同行㊁学生㊁班主任和 1+X 证书评价培训组织等共同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 大数据产业学院 互联网+ 众创空间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质量反馈机制㊂成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专项工作组,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组织保证㊂形成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与服务为保障,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目标体系㊁标准体系㊁制度体系,构建全要素网络化㊁具有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㊂4㊀结语大数据技术专业以 1+X 试点为载体,将 X 证书职业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标准有机对接,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推进 岗课赛证 融通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㊁适应性㊁针对性㊂参考文献[1]柴美娟.职业教育 1+X 制度下建筑信息模型(BIM)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9,(10). [2]谢宾.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0).[3]梁珍,顾丹.互动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6,(2).[4]王雪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1,(6). [5]廖静很.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风,2021,(8).㊃101㊃。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作者:郑秀英任新钢付志峰姜广峰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4期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很严峻,而去年以来日益恶化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环节。

北京化工大学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坚持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构建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能力的概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目前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它的表述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

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提出了有关就业能力构成的USEM理论。

他们认为,就业能力由理解力(Understanding)、专业技能及通用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 Beliefs)以及元认知(Meatacognition)能力构成。

就业能力概念的出现及英国学者提出的USEM理论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某学科的知识,而且应该着力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首先,构建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

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为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本质的提高,更可行、更根本的方法是将USEM 4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4年的整个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我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USEM 4种能力为出发点,建立了方法、素养和专业三维的课程体系:方法维(自然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认识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各门学科具体的方法论等)、素养维(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科学和技术与社会等)和专业维(数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

24-25年本科高校拔尖人才试验班建设方案

24-25年本科高校拔尖人才试验班建设方案

本科高校拔尖人才试验班建设方案为全面贯彻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和学校办学资源优势,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办人文科学试验班和理科试验班。

一、建设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家国情怀、价值塑造、使命引领,培养志存高远、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为造就未来思想大家、学术大家、科学家或业界领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1.成立本科拔尖人才试验班工作组,组成方案如下。

人文科学试验班工作组组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校领导。

成员: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学生工作部、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后勤与房地产管理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岳麓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

分管教学副院长为人文科学试验班具体负责人。

试验班每届配备班主任1人。

理科试验班工作组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校领导。

成员: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学生工作部、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后勤与房地产管理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

化学化工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为理科试验班具体负责人。

试验班每届配备班主任1人。

2.强化使命引领。

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和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前沿,把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

3.注重能力培养。

试验班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

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锤炼思想,养成功夫,为学生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4.自主选择专业。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符合招生专业类别的所有专业。

5.全程导师制。

为每名学生选聘一位责任心强、学术造诣深厚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学者为学业导师。

选择专业后增配一位专业导师。

6.本硕博贯通培养。

允许学生跨阶段修读研究生课程,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可认定为本校硕博阶段的成绩与学分。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2024年02期农业教育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2021SJGLX233)。

作者简介冯启高(1964—),男,河南灵宝人,博士,教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岳庆玲(1977—),女,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23-11-01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创新研究冯启高岳庆玲赵新亮(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针对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开展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结构、重塑课程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及创新合作机制等新农科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了新农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类专业;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3;S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2-0125-04Research on innovative path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education in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backgroundFENG Qigao YUE Qingling ZHAO Xinliang(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shortcomings of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this paper carried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such as updating education concept,optimizing professional structure,reshaping curriculum system,building a platform fo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and innovat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and established a new model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gricultural science major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提高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构培养体系夯实培养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构培养体系夯实培养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构培养体系夯实培养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摘要: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大连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实施质量兴校战略,一方面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以“131”方案实施为核心,构建了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依托研究型大学学科和科研优势,构建了十大育人平台。

“131”方案的实施和十大育人平台的构建,打破了学科与专业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三个壁垒;理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性要求与个性化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五种关系;强化了资源、队伍和制度三方面建设,有效地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培养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都突出强调了这一主题。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实施质量兴校战略,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针对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和科研优势,构筑了十大育人平台,为精英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

一、以“131”方案实施为核心,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历时两个多月的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围绕“实施精英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新体系”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一个体系”为重点的“131方案”。

一个目标——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三种模式——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一个体系——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校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讲教师队伍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国际化培养、第二课堂建设等八个方面制定了36条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举措。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发布时间:2021-06-07T07:59:06.947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5月总第379期作者:郑志湖[导读] 实现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构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浙江省天台中学318000要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学生全面发展育人平台、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三者相统一,实现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构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重构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改背景下战略性思考和整体重构学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指导思想,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为目标,系统设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理论、目标、内容、路径、方法、评价等理论和实践体系,重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系列课程群,满足每一个学生结构性、方向性和个性化的选课需求。

1.重构国家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再创造、再开发。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路径等,对模块内容进行重新定位,解读和定位模块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教师灵活性、创造性、个性化改变模块内容的用法;在教学中对模块内容进行科学取舍与重组,对模块结构进行有效重组;对课程模块顺序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课程结构优化,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大单元式”、“项目化”教学;对模块外延进行多维组合,实现跨模块知识整合教学。

2.重构校本拓展型课程,在学科内部横向和纵向上重构,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互联网+”和“STEM+”是课程中两大重要元素,让课程与生活、生产、社会、现代科技、学科前沿知识联结,聚焦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数字素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群建设方案[全]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群建设方案[全]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群建设方案1.形成人才培养特色范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开发专业标准、技能标准、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

一强化导师、技术、资源、场景深度融合,深化订单培养,推进现代学徒制育人,探索〃产学研创训赛〃六位一体的〃大类培养、多元发展〃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共享、分立、互选、复合的〃专创融合、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培养工程应用、技术集成和创新能力。

——完善特长生工作室、专业项目园、创业街、省大学生创业园、信息产业园的多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平台,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为一体。

2.汇聚全国一流教学资源对接产业需求,组建融合团队,制定建设规范,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保障资源持续更新。

——组建政行校企专家指导团队,打造校企融合专兼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团队。

——校企共同制定具有常信特色的课程开发标准、培训包开发标准、课程资源开发标准等建设指导文件,达到国际水准。

—按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融合”X证书〃认证,引进、改造、新建优质课程与培训资源。

——建立资源开发长效机制,根据资源评估结果及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动态更新和优化课程资源。

一依托信息安全与管理国家教学资源库,建成专业群共享型在线学习平台。

3,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新模块化协作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制定模块化教学规范,组建校企融合教学团队。

以职业基本能力需求分设底层共享教学模块,以职业专项能力需求分设相对独立的专业教学模块,以技术集成能力需求分设专业互通教学模块。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教学保障;依据学情和教学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施模块化分层,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教学。

——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4.建设硬核优秀师资团队以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以技能大师和教学名师为支撑,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打造融合创新型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团队。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重构体系,创新赋能,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重构体系,创新赋能,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风 采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创办于1984年,专门服务于公司内外人员的教育培训,与公司人才发展部合署办公。

培训中心秉承“培训创造价值”理念,致力于通过培训提升能力、改善绩效、驱动业务、助推战略落地、传播企业文化,专注于企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培训中心紧扣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力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实现长虹智能制造能力提升,推动长虹公司转型升级发展。

培训中心以提升技能人才能力为核心,围绕“建体系、提能力、重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重构人才管理体系,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和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不断提升技能人才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建立规范科学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近年来,长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促进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如《培训管理制度》《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生产操作人员职级管理办法》《技能等级评价实施细则》《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指引》《师带徒管理办法》等。

这些政策制度的出台,完善了技能人才培训、评价、晋升及聘用等制度体系,构建了长虹“新八级”职级晋升体系,对推进技能人才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分级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培训中心牵头开展了公司技能岗调研,全面梳理技能岗位69个,其中重点工种28个,编制了《长虹职业工种目录》《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职业技能培训方案编制指南》《职业技能题库命题技术规程》《生产制造关键岗专业能力标准编制技术规程》等规范性的培训体系建设指导文件。

公司负责建立公司级重点职业工种技能培训体系,同时指导子公司建立关键工种技能培训体系,目前已建立工具钳工、电工、铣工、家电电子产品维修工、电池制作工、电器接插件制造工等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同时,长虹网络学院引入40多个工种1000多门课程供员工自助学习。

建立“双师型”技能培训师资体系。

长虹公司以现有的高级讲师、高级技师为主,并从集团内选聘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讲师。

人才培养 重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重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重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一直是各个教育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许多学校和企业纷纷开始重构课程体系。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来重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人才培养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重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重构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重视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应该在课程中融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技能的内容。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出全面的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很少有实践环节。

然而,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应该在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很少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内容。

然而,在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重构课程体系应注重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个性化的课程。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

人才培养的重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

在重构课程体系时,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个性化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与特色李轲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办学模式和思维的影响,传统的“知识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使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还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

凡是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功教育范例。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域的中职学校服务的对象和行业情况有很大差异。

这就决定了各地各区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也必定有所区别,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以强化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课程体系,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依据
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0]2号)中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件】关于改革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用函数关系简单明了地描述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直观地表述如下:课程是自变量,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是因变量,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机构F是对应法则。

函数表达式为: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F(课程)。

三、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1]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始建于1978年,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35年来为宜宾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机械加工技术人才。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与宜宾普什模具有限公司、宜宾天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宜宾知名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联姻联动,共同展开人才需求调研,共同进行专业论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搭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育专业人才。

㈠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省级重点专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有着35年办学经验积淀,多年来通过不断的改革试点、实验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中职特色的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即:识岗、练岗、熟岗、准岗、轮岗、顶岗螺旋式递进培养直达优质岗位。

识岗:在入学教育期间即安排学生到机械加工类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特别是到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详细参观、聆听讲解,对学生进行行业意识培养。

练岗:在校内实训中心、校办企业进行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初级技能训练。

熟岗:教学逐渐向企业倾斜。

教学地点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大多数课程采用现场教学,安排学生1~2个月强化实训,进行中级技能训练。

准岗:教学中心回到学校实训基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轮岗:学生到合作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订单培养或到相关岗位进行岗位轮训。

顶岗:学生到生产企业由师傅带班生产,学生独立完成企业作业计划,成为准员工。

创新与示范:识岗、练岗、熟岗、准岗、轮岗、顶岗逐岗递进,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校企合作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共育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成螺旋式提升,成为区域人才培养范式。

-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