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个人整理完成,可直接打印使用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⑴认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中抒作者的豪放胸怀。

⑵ 会中包括的人性真理。

【教课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中所抒的达胸怀。

【教课点】:领会中抒怀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悟人生真理及手法运用。

【教课】:1一、本入。

()起,我很快就会想起学的名句:“大江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首出自于的《念奴赤壁古》。

在《念奴赤壁古》中,站在江上,面奔的大江,想到了的流人物,他想到了呢?(生):周瑜。

()他想到了周瑜位年罕有才并且早早就成立了优秀功的年将。

想到自己已早生,但是到现在依旧功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因此他“人生如梦”。

那么,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边哀、腹愁情的文人?道就是豪放派的真实格或许是豪放派格的所有?我今日就来学的此外一首作于同一年的 -- 《定波》。

二、认识作者:(),我其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我略介一下呢?(提示:文学作和人生宦途)(生)是有多方面的作才能的大家,他在、、散文、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歌作上,今存有他的 2700 多首,怜悯人民、关生是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朴无,古人极少涉及的社会材,多所开,取材宽泛,命意新。

的写景和理趣,价,最到。

在北宋上,他一改婉之,以洒脱达之气入。

把游仙、咏史、宴、登、悼亡、真理探等写里。

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而内容的改革,形成了豪放派,南宋国人的影响特别著。

他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展开了欧阳修平和舒的文,散文作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他叙事游的散文价,有许多是广的名作,如《石山》、前后《赤壁》是他留后代的名。

除文而外,他画也很擅,法同蔡襄、黄庭、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自成格。

之,学博、才华横溢。

文、、、、画,无所不晓,他是一位罕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一绚丽的明珠。

()认识,我不得不认识他崎岖的一世。

自嘉祐元年( 1056),初次赴京,次年与弟同榜士以后,就被朝廷委以重担。

神宗曾任祠部外郎,因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后以作“ 君相”的罪名,罪黄州。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坎坷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让学生领悟《定风波》中所体现的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中的词意和情感。

2.欣赏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2.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顾。

然后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初读诗歌:教师伴乐范读《定风波》,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3.品析语句:通过自读小序,提问学生从小序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同时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深入情感:让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课堂小结:回顾《定风波》中的词意、情感和表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即使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字数不限。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2. 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以鲜明的声调朗读《定风波》的前两句:“寒泉之思,有如皓月之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通过提问学生对宋代文人及苏轼的了解,引导他们了解诗人的背景。

二、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解释诗人在外任官员期间,亲眼目睹黄河泛滥,群众苦不堪言的情景,以及他借用“定风波”这一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感触和愤怒。

2.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对比、修辞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给学生展示插图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泛滥的情景,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三、解读1.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类命运的抒发,了解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坚守正义的决心。

四、欣赏1. 给学生分发《定风波》的诗文,让他们自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鼓励学生分组表演或背诵《定风波》,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以及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2. 提示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形成读后感或扩展的作文。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表达特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帮助学生体会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七、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结合对《定风波》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设立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作文,并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达,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3、分组汇报:词中四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4、自读,自我感悟,同桌交流
5、齐读《导读学案》中“赏析”部分,体味苏轼: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
5、带着对诗词内涵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诵诗词。
经典诵读教案
教学
内容
《定风波》宋苏轼
教学
目标
1、了解苏词名作《定风波》大意,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以及所表现的情感;并通过吟诵品味该词。
2、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热爱中国古诗词,积累中国古诗词。
词大会》vcr
教学
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齐背,其中流传最广的此句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词名作《定风波》
3、板书课题《定风波》(宋苏轼)齐读
二、初步感知:
1、出示全文,自由读熟诗词,齐读诗词。
2、初读诗词,你从诗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3、指多名同学交流
三、品读理解:
1、出示课件:诗词中重点字词句的注释,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词的意思。
2、出示:诗词正文前部分,齐读。说说这三句话交代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欣赏《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片段,温故知新,积累中国古诗词,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⑴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⑵领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依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叹,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格调或者是豪放派格调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二、了解作者:(师)苏轼,我们其实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略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怀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波及的社会习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为到处颂扬。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

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

他对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开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名贵遗产。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讲课教师公沿海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学习本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二、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生平、思想;学习本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语。

用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家喻户晓的名菜,引出它们的制作者——苏轼。

环节二:作者、背景简介。

通过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说明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来介绍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

让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苏轼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苏轼人物形象。

环节三:诵读。

学生齐读文章小序,了解主要信息。

通过听示范读、找学生读、师生齐读的方式来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整体感知诗歌。

环节四: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先问同学们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让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圈出词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

“风雨”指的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自然风雨,人生风雨——乌台诗案;一语双关。

)引导同学思考:苏轼靠什么来抵抗人生的狂风暴雨?从哪些词语或哪句话看出作者面对风雨的感受和态度?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明确:大雨,“同行皆狼狈”看出。

)2.在风雨之中“吟啸徐行”,表现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明确:沉着,镇定,视风雨如无物。

)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

1.作者在极力塑造什么样的性格和心态?(明确: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和笑对人生、乐观旷达的心态。

)赏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怕什么呢!身披一袭蓑衣在风雨之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2.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哪个?分析理由!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胸襟?(明确:“任”,自信、自若的胸襟。

)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暗寓了什么样的社会局势?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

初中定风波教案

初中定风波教案

初中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学习并实践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定风波》的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实践。

教学准备:1. 《定风波》的文本。

2. 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资料。

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背景,让学生对苏轼有更深的了解。

2. 提问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朗读《定风波》,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逐句解析《定风波》,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

3.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

三、深入探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定风波》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四、应用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自主欣赏其他古典诗词。

2.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锻炼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定风波》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苏轼的文学地位。

2. 强调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古典诗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的文学魅力。

同时,通过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讲解和实践,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定风波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

3.掌握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4.能够讲述课文的大意,思考文学作品的诠释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理解课文主旨,掌握本文表达方式,敏于发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难点: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并将历史和文学内在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谈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此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中华文化背景。

2、讲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生动地讲述定风波背后的历史事件:米芾、苏轼、黄庭坚之间的交往,以及米芾对于黄庭坚的推崇和欣赏。

•学生跟着老师,读原文,感受诗人的艺术情感和深度。

3、分析定风波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解析,让学生透彻地了解古代人文情感的时代背景下,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带领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豁达胸怀、文化氛围、深情痛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激励,领悟其底蕴所在。

4、探究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以文化经验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学名作中所深藏的文化内涵。

•带领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表达、诗句的音韵美、形象的立体塑造、意象的比喻抒发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体会它的文学特征以及艺术价值所在。

5、总结归纳,思考文学作品的诠释方式•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感悟。

•总结归纳,深入探究课文的意义、形式、历史以及文化价值,思考文学作品的不同诠释方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定风波,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透彻的理解古代时代背景下,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以此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文化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同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感悟,集体总结归纳,思考文学作品的不同诠释方式,保证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没有涉及教材中每篇文章,但是,以定风波为例,凸显了文学作品的深刻性与艺术性。

(完整版)定风波教案

(完整版)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井冈山大学附中龙雪梅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

②了解词的常识和豪放派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②体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

③反观自我,塑造健全人格,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

3、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②朗诵质疑问难法:朗诵,读出词的音乐节奏美感;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二、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词人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三、教学策略:1、教学思路:根据词的内容,从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入手:●创设词境,酝酿情感。

●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激凝思辨体悟人生。

2、教学用具:朗诵视频3、教学课时:一个课时四、教学组织过程:(一)创设词境,酝酿情感新课导入:首先我想冒昧的问在座的女生一个问题,若干年后,你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春风得意的和倒霉透顶的,家财万贯的和囊中羞涩的,工薪白领的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权在握的和屡遭排挤的,你选择哪一个?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高声呼喊着要嫁给这样一个人,“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

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步骤一:直面文本,寻找缝隙齐读全词,整体感知: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处词序而词无: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提示1: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提示2: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定风波》教案_1

《定风波》教案_1

《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品诗把脉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

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①不同。

《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不同。

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私奉献的⼈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5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个⽤⼼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不⾔、⾔⽆不尽的直⾂,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遗产,也成为后⼈⼼⽬中理想⼈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帝王将相、下⾄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似乎是⽆穷的。

他的这⾸词是通过对出⾏遇⾬这⼀件⼩事的描写,表现了词⼈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对⼈⽣的风风⾬⾬⽽我⾏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部分学⽣⽐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对他有⼀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他豪放的词风。

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能抓住关键句进⾏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师的诱导,计学⽣通过独⽴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次的意境应通过学⽣反复读来体会,⽼师设置⼀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胸: 2、了解苏轼,明了⾯对⼈⽣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导⼊《定风波》这⾸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句话:⼈⽣就是⼀堂课的⼯夫;加⼀个字,⼈⽣就是上⼀堂课的⼯夫。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前言】本文是本店铺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品鉴。

定风波详细教案

定风波详细教案

定风波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2、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朗读指导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

“何妨……平生”,还应该读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

----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

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

但要随意、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3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以及小序,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而且。

——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

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附高考题:(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4分)答案可在最后公布,以留下悬念。

(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三、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作者苏轼导入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二十一岁中进士。

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公。

三、诗词背景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当权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四、自由朗读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2、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五、解读小序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六、初读文本,思考1.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途中遇雨下阕:雨过天晴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抒情主人公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拄竹杖,穿草鞋,吟啸徐行,不避风雨,镇定自若,旷达乐观,七、(一)赏析上阕集体朗读,思考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作者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2.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二)赏析下阕自由朗读,思考:1.如何理解句中的“料峭春风”、“山头斜照”?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2.“回首向来萧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萧洒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2)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培养健全的人格;(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3)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生平背景;(2)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指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培养健全的人格;(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熟读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诗词;(3)布置课后作业,延伸课堂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典诗词的喜爱程度,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胡荣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作的意境。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鉴赏词作,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2)、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
1、此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四、教学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纵深思考,横向比较。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先我想请问同学们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豪迈的词?好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词《定风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
写进诗词里。

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

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定风波》
苏轼性情爽直、好发议论,因此频遭贬谪,终身漂泊、历尽磨难,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第一个重大打击,一个正处在人生事业巅峰的人忽地被打下低谷,他还有出路么?这样的厄运人生,苏东坡如何面对呢?所谓“言为心声”,让我们学习他写在黄州的一首词——《定风波》。

(二)认读感知鉴赏《定风波》
1、听读全词,整体感知,正字音,正句读。

2、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注意字音:同行(xíng)、吟(y ín)、啸(xiào)、一蓑(suō)。

3、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

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

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

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

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三)课堂讨论
1、学生一起朗诵,争取背诵,进一步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解读全词,畅所欲言,展现个性
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你觉得苏轼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讨论重点: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分析手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本词上下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归纳后自由举手回答。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4、概括人生哲理: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四)归纳主题和写作手法
作品主题: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藐视祸难、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该词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

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五)、拓展阅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提示解读诗词的方法,探讨苏词的多种风格。

——既有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豪放词风,又有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婉约词风。

总结:豪放派的苏轼也有缠绵柔婉的一面。

品读苏轼一篇篇蕴含着生活气息、生活意义、阳光般透明的诗文,如同畅饮沁人心脾的甘泉,可以使人内心澄清而明亮。

用心去读苏轼,我们读出了他的愤懑痛苦,读出了他的无奈失意,更读出了他的超脱达观、坦荡豪迈。

让我们学习苏轼,让我们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六)、布置作业:
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进苏轼与其对话。

阅读苏轼其他作品,以《东坡先生,我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定风波》苏轼
上片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镇定心态藐视祸难
下片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欣慰心态超脱旷达
眼前景——心中事——人生理
以小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