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定风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导言:《定风波》是唐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热烈的描绘和动人的抒情意境而闻名于世。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定风波》这首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2. 分析诗歌的词句和意境,体会其中的感情表达;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10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即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目睹了洪灾所带来的破坏。

- 介绍苏东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敬佩。

2. 分析《定风波》的词句和意境(30分钟)- 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是否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感情。

-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启发。

3. 创作《定风波》的续作(4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以续作的形式写一篇短文。

- 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思路,例如可以以不同的视角、时间、空间续写剧情,或者以不同的文学样式、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呈现。

-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传统的框架和限制。

4. 分享和评议作品(25分钟)-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续作分享给同学,相互评议和交流。

- 引导学生从情感表达、文学表现形式、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评议,帮助他们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五、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搜索苏东坡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分析苏东坡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2. 探讨苏东坡为什么被称为文学家的“活字典”,并思考这种多样化的才华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3. 带领学生学习和领悟其他具有类似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诗歌作品,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能够准确地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领会《定风波》的艺术特色,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揭示《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意象和表达分析诗中的自然景观、人物情感,引导学生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感悟苏轼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

3.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通过分析诗中的韵律、对仗、用词等,提高学生对古文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资料准备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诗歌的注解和译文。

4.2 学生学习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对文学的贡献,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定风波》。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苏轼的情感。

5.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表达和艺术特色,解答学生的疑问。

5.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

5.6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诗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进行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6.2 文化背景的了解介绍宋朝的历史背景,分析当时社会风气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7.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和感悟的深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1以《定风波》教学设计为主题,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中学7年级课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目标与背景、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方式与评价等。

一、目标与背景在进行《定风波》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背景,以确保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中学7年级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进行初步了解和学习,并培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这一背景下,本篇《定风波》教学设计主要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历史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全文,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二、重点难点分析根据以上目标和背景,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出《定风波》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 阅读和理解长篇古文的能力不足,可能会产生阅读疲劳和理解困难。

2. 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不足,可能会影响对全文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3. 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会影响对文学鉴赏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和策略:1. 阅读和理解:在开展《定风波》的阅读理解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分段阅读小组讨论:将全文分段,让学生分组阅读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全文内涵。

(2)图片和视频展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展现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知欲望。

(3)词语解释和语言转换: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对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和语言转换,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定风波》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科普和解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鉴赏全文。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篇一:《定风波》优秀教案】《定风波》优秀教案《定风波》优秀教案冰清玉洁《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标题《定风波》苏轼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1.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1.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1.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1.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2.2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发学生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并与同学分享。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

3.3.2 教师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诗文的赏析。

3.4.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5 朗读和背诵:3.5.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

3.5.2 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学生朗读、讨论和分享的表现。

4.1.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知识掌握:4.2.1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4.2.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掌握程度。

4.3 审美能力:4.3.1 学生对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水平。

4.3.2 学生对古典诗词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诗词推荐:5.1.1 教师推荐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题相关的其他诗词。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唐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定风波》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以其雄浑的情感和辽阔的意境而著称。

教学内容包括《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诗歌的鉴赏和赏析,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教学重点•理解《定风波》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掌握《定风波》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了解《定风波》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定风波》的作者辛弃疾和诗歌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和意象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 阅读讨论法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之后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用词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创造性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可以给学生一些主题,如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叹、描绘心中的夜晚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图片或音频的形式展示《定风波》的艺术形象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猜测和想法。

2. 了解背景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定风波》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分析韵律与修辞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定风波》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比喻等,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诗歌鉴赏与赏析教师逐行解读《定风波》,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与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5. 学生讨论与小组分享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定风波》的特点和意境,并由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6. 创作诗歌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创作主题,运用诗歌的技巧和意象,进行创作,并互相欣赏、交流和改进作品。

7. 总结回顾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

六、教学资源•《定风波》诗歌原文和注释的复印件;•辛弃疾的简要介绍和相关背景资料;•图片或音频资源,用于导入和诗歌氛围的营造。

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4.拓展阅读: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比较与《定风波》的异同,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比较与《定风波》的异同,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
5.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探讨诗词的魅力。
- “家长们,你们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们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1.朗读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反复朗读《定风波》,感受词的韵律美,并在家长面前进行表演,让家长共同感受古词的魅力。
- “请大家课后继续朗读《定风波》,尝试背诵下来。并邀请家长一起欣赏,共享诗词之美。”
2.写作作业:结合《定风波》的情感表达,写一篇关于“面对困境”的作文,要求运用词中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让学生尝试朗读《定风波》,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词的韵律美。
- “现在,请同学们尝试朗读《定风波》,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中的美感。”
2.设计一些关于词义、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测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程度。”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体会《定风波》的意境和韵律美,尤其是对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2.把握作者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塑造;
3.提高学生对古词的鉴赏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古诗词。
2.播放一段古风音乐,同时朗读《定风波》,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读声中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教学课件,清晰展示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安排:1. 本章节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5.2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课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背诵。

2. 第二课时: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3. 第三课时: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分析。

4. 第四课时:诗歌修辞手法的讲解与练习。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人生际遇与诗词创作的关系。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巩固对诗词常识的掌握,加深对诗人苏轼的认识。

②强化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将对诗词的理解转化为现代文的书面表达。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朗读品味诗词的韵味,并初步掌握停顿节奏的基本规律。

②初步学会赏析诗词的基本技巧,通过品味“炼字”把握诗词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人所表达的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尝试培养其将对诗词的感悟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环节】温故知新——诵读感知——文本解析——书面表达【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授【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词单元的内容。

本课学习的是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定风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典型的文学样式,如果说唐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是唐诗,那么宋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就是词,而宋词里面最杰出的词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这首《定风波》。

二、温故知新1、回顾前面的内容,提问:《定风波》并不是这首词的题目,而是什么?除了《定风波》之外,我们学过的词牌名还有哪些?明确:《定风波》是词牌名,还有《念奴娇》、《江城子》、《沁园春》等等。

2、明确词牌的作用就是确定词的格式,它和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问:词如何分类的?按照分类标准,《定风波》分别属于哪一类?明确: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或四叠。

按风格分,豪放词和婉约词。

按以上标准,《定风波》分属中调(实际学界也有人认为属小令)、双调、豪放词。

4、回顾作者的相关知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以小组汇总的方式让学生列举学过的苏轼的名句。

(借此巩固学过的相关名句名篇)三、文本解析:(一)关于背景1、写作背景:关键词——乌台诗案、仕途不顺、被贬黄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公开课《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词。

2.赏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深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探究法、拓展阅读法、写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方案一: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就是苏轼。

屡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

《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板书:《定风波》苏轼方案二: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们会很积极活跃,背出苏轼的许多诗词、赋文,对他的评价也是丰富多彩: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才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多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伤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乐观;……师: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人。

千百年来,人们陶醉在他的才情里,更折服于他于困苦艰难中的旷达的人生智慧里。

《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人生智慧。

板书:《定风波》苏轼二、反复诵读,读出“旷达”。

(一)学生自由读,学生点评,提出自己的诵读建议。

教师指导诵读:如:“谁怕?”应该读降调;“归去”中“归”应该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应该读得豪迈;“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两个“无”要读的洒脱;朗读时应该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名家诵读(也可教师示范诵读)。

【多媒体展示】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并选出小组中的优秀诵读代表。

(四)学生代表深情诵读(配乐),小组之间竞赛。

(五)学生齐读(配乐),再次感受诗词的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诵,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读,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

学生在朗诵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为下面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

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学生应该是喜欢的。

三、鉴赏品味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合具体词句谈一谈: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个或两个词概括,并说明你的理由。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先板书词语,然后解释原因)——全班分享。

学生展示如下: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可见作者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莫听”“何妨”也能看出作者的从容不迫。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从“轻胜马”“谁怕?”看出作者的乐观旷达的心态。

教师追问:“竹杖芒鞋”与“马”各自代表怎样的生活?学生思考回答:“竹杖芒鞋”代表隐士般自由自在纵情山水的生活;“马”代表身心都受束缚的官场生活。

3.“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说“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个“任”极有表现力突出了作者乐观自信、洒脱豁达的态度和无惧风雨,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学生总结苏轼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见板书:泰然从容、乐观旷达自信洒脱、无惧无畏【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适时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促成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感悟。

及时归纳学习方法,以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

学生能谈得很好,总结出了苏轼的人物形象——旷达,就是本课的亮点。

四、探究诗词的“风雨”与“晴”的含义,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1.小组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中“风雨”与“晴”的含义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背景提示: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学生回答:“晴”喻人生顺境,“风雨”喻人生逆境。

2.学生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学生回答: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3.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学生展示:(答“任”“无”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好)“归”。

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4. 学生独立思考:“归去”,让我们想到谁?(1)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

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

(2)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

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宦海沉浮,却并未真正退隐,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5.学生谈人生感悟: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学生展示示例: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也可拓展到“直面挫折”的话题,让学生谈谈那些典型的人和事及感悟)【设计意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本。

五、再读诗词,体悟旷达情怀,感受词人人格魅力。

(小组之间,比赛背诵)六、重温苏轼的豪放旷达,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豪放不消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乐观情怀)中国古代最可爱,最高贵,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七、当堂训练:【多媒体展示】东坡①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②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案参考:记叙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与《定风波》中那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与《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异曲同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苏轼那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作业:拓展写作。

【多媒体展示】以“旷达”为话题,以苏轼为论据,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片段,谈谈你对苏轼人生的感悟。

写作片段示例:1.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2.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3.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4.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

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5.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