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⑴认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中抒作者的豪放胸怀。

⑵ 会中包括的人性真理。

【教课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中所抒的达胸怀。

【教课点】:领会中抒怀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悟人生真理及手法运用。

【教课】:1一、本入。

()起,我很快就会想起学的名句:“大江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首出自于的《念奴赤壁古》。

在《念奴赤壁古》中,站在江上,面奔的大江,想到了的流人物,他想到了呢?(生):周瑜。

()他想到了周瑜位年罕有才并且早早就成立了优秀功的年将。

想到自己已早生,但是到现在依旧功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因此他“人生如梦”。

那么,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边哀、腹愁情的文人?道就是豪放派的真实格或许是豪放派格的所有?我今日就来学的此外一首作于同一年的 -- 《定波》。

二、认识作者:(),我其不生疏。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我略介一下呢?(提示:文学作和人生宦途)(生)是有多方面的作才能的大家,他在、、散文、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歌作上,今存有他的 2700 多首,怜悯人民、关生是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朴无,古人极少涉及的社会材,多所开,取材宽泛,命意新。

的写景和理趣,价,最到。

在北宋上,他一改婉之,以洒脱达之气入。

把游仙、咏史、宴、登、悼亡、真理探等写里。

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而内容的改革,形成了豪放派,南宋国人的影响特别著。

他散文也有很大奉献,他展开了欧阳修平和舒的文,散文作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他叙事游的散文价,有许多是广的名作,如《石山》、前后《赤壁》是他留后代的名。

除文而外,他画也很擅,法同蔡襄、黄庭、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自成格。

之,学博、才华横溢。

文、、、、画,无所不晓,他是一位罕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一绚丽的明珠。

()认识,我不得不认识他崎岖的一世。

自嘉祐元年( 1056),初次赴京,次年与弟同榜士以后,就被朝廷委以重担。

神宗曾任祠部外郎,因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后以作“ 君相”的罪名,罪黄州。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简要介绍本讲座教案旨在通过对于《定风波》这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作品特点。

2. 分析《定风波》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着重介绍《定风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定风波》中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自然景观与人事往来的对比等。

3. 解读《定风波》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哀伤等。

4. 教授《定风波》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并分析其运用对于情感和意境的营造效果。

5. 通过导读和分析诗歌中的具体片段,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通过讲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3.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加学生对于诗歌音美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分组讨论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分析小测:设计一份简单的诗歌分析小测,评估学生对于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诗歌选集。

2. 课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3. 小组讨论和演示的准备材料。

参考文献1. 《杜甫全集》。

2. 杨维仁. (2012). 杜甫诗歌全集解读. 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 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 、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 乐观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培养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兴趣和热情
详细描述
布置拓展练习题,如阅读相关文献、 了解作者生平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和视野。
详细描述
通过有趣的拓展练习,激发学生对文 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 习能力。
05
CATALOGUE
教师自我反思
课堂效果评估
01
02
03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 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目标达成
总结词:强化记忆
详细描述: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 对《定风波》中的重点词汇、句子的 记忆。
提升练习
总结词
提高应用能力
总结词
培养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布置提升练习题,如翻译、写作等,以提高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提升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能力。
拓展练习
总结词
拓宽知识面
总结词
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02
CATALOGUE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0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 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0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苏轼作品 ,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课文解析
逐句解释《定风波》的词意,让学生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和 意境。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刻的哲理和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定风波”这个词语吗?它有什么含义?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的韵律美。

2.2 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3.1 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3.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4.1 对比其他诗人创作的山水诗,分析苏轼的独特之处。

4.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体验5.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是如何面对的?5.2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力量,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6.2 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更多苏轼的诗词,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7. 布置作业7.1 背诵《定风波》。

7.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反馈情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很有意义。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掌握手法,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本词导入。

刮风下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遭遇风雨之后我们会有很多感慨,那么,经受过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之后的苏轼又有何感想呢?请看苏轼的词《定风波》。

二、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以“谤讪新政"为名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他在黄州东门外开辟了五十亩荒地,脱下文人的长衫,换上农夫的短打亲自耕田,并自号“东坡居士"。

1082年三月七日,他在几个朋友陪同下去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诵读,整体感知: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定风波》教案备课人: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请调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贬至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外放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食荔枝》左迁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

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请同学们猜猜这里的“他”是谁?没错,他就是苏轼。

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眉山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定风波》出色讲座教案

《定风波》出色讲座教案

《定风波》出色讲座教案定风波出色讲座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教案的讲解,学生将了解到《定风波》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 研究和掌握《定风波》的字、词和句的含义,并理解其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课文导引- 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苏轼。

- 引导学生了解该诗的题材和主题。

2. 诗歌分析- 逐节剖析《定风波》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

3. 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定风波》的美妙之处。

- 分享一些著名文人对《定风波》的评价和解读。

4. 作品创作-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写一篇类似于《定风波》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定风波》进行讲解。

2. 诗歌朗诵:学生分组进行《定风波》的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定风波》的分析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4. 作品创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展示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品展示:学生呈现自己创作的作品,评估其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验评估:通过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程度和诗句记忆能力。

教学资源- 《定风波》的诗歌原文和注释资料- 诗歌分析和鉴赏的相关资料- 诗歌朗诵和作品创作的教学示范素材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轼及其其他代表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会,分享和交流各自喜欢的诗歌作品。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逐句分析和文学鉴赏,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唐诗。

教学方法多样化,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创造。

教学评估方式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2024年(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

2024年(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

文化背景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 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词作。
8
主题思想阐释
人生观照
通过词人对自然风雨的描 绘,体现其面对人生风雨 的从容与超然。
2024/2/28
情感表达
分析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 情感变化,从苦闷到豁达 的心路历程。
哲理思考
探讨词作中蕴含的哲理思 想,如随遇而安、活在当 下等。
9
艺术手法欣赏
02
03
04
课程性质
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 综合性课程
适用对象
高中生、大学生及历史文化爱 好者
课程时长
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
4
历史文化背景
时代背景
介绍《定风波》词作所处的时代背景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作者生平
词作风格
《定风波》体现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通过解读词作风格,引导学生感受苏 轼的人格魅力和词作的艺术价值。
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思考并总结 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反馈和评 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2024/2/28
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 的阅读心得和感悟,可以口头表达或 书面展示。
通过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促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18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2/28
19
学生朗读表演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 水平的文本段落,确 保内容有趣且易于理 解。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 行朗读表演,鼓励其 他学生积极倾听并给 予反馈。
2024/2/28
提前指导学生进行朗 读练习,注意发音、 语调、停顿等技巧。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及诗意。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如隐喻、象征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感受诗人在困境中的豁达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豁达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词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

2.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苏轼诗词导入: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大文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的柔情,“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的孤高。

这位大文豪就是?-生答:-苏轼。

今天我们将通过《定风波》的学习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二、初读本词,走近苏轼。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三名同学合作朗读,分别读词的小序,上阙和下阙。

教师点评。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苏东坡的形象。

4.学生带着对苏东坡的想象,有感情地齐读。

过渡师:我们读完后,就不难发现全词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的呀?生:遇雨。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明确:“雨具先去”,说明始料未及,“同行皆狼狈"说明雨下得很大。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了这样一场始料未及的大雨,你会怎么办呢?而苏轼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

三、小组合作,分析苏轼。

1.明确活动规则:每小组成员分为主持人、小演员、散文家和鉴赏家四种角色,组内分工,各展所长。

主持人,负责协调分工、主持和点评。

小演员,扮演苏东坡,有感情地朗读。

散文家,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呈现词句的画面;鉴赏家,选择喜欢的词句,分析苏轼的人物形象。

(从人物描写、表现手法、意象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2.教师生动演示:规则知晓了,具体如何展示呢?下面李老师以第一句为例,一人分饰多角,给大家演示一下。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3、掌握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苏轼的旷达胸怀。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处世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当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保持从容和豁达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2、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当时,他与朋友外出春游,途中遇雨,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唯有苏轼泰然处之,吟咏自若,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四)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提问:“莫听”“何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2)引导学生回答:“莫听”表明作者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干扰,“何妨”则体现出他的从容和洒脱。

(3)总结: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在风雨中泰然自若的神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提问:“竹杖芒鞋”与“马”相比,有何深意?(2)学生讨论后回答:“竹杖芒鞋”象征着作者简单朴素的生活,而“马”则代表着富贵和权势。

作者认为在困境中,简单的生活反而更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3)追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惧怕人生的风雨,愿意坦然面对一切的豁达胸怀。

定风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定风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定风波教学设计公开课这是定风波教学设计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定风波教学设计公开课第 1 篇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

(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省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此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原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索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蓦地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蓦地的变故,毫不在乎、坦然处之的萧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XXX《定风波》优秀教案《定风波》优秀教案冰清玉洁《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XXX,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标题《定风波》XXXXXX生平简历XXX:字子瞻,号XXX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XXX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XXX 同榜进士。

XXX六年应XXX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XXX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XXX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XXX等人寻隙诬告,XXX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XXX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XXX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XXX坎坷的终身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XXX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人人,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卒业精神,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夸大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商量,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报答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遍及,内容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城市第十三中学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教学(案)编号:0502 主备人:胡琼辅备人:高一语文组
《定风波》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提前预习会让你效率更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吟啸()
蓑()料峭()萧瑟()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因为敢于行动,所以登上了更高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

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
宣城市第十三中学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教学(案)编号:0502 主备人:胡琼辅备人:高一语文组
借喻之意和托寓之情。


【课堂疑问】因为站在低处,所以渴望更高
1.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


点拨归纳:
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

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

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

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键词是“归”或“无”。

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

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2.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


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

“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

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

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课堂小结】善于总结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限时训练】希望是水,滋润干涸的人生;希望是火,燃烧奋斗的信念“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请借鉴这种评价方式,写一段你对苏轼其人的认识和评价。

【课后作业布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流利、有感情背诵本词。

2. 化用词中语句,写一句标题式的话,要求与自己的人生相观照。

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提示学生注意语言的涵蕴与灵动。

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子与学生交流,例如: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智者人生无雨晴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