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

3. 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教学流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词作,了解作品内容。

三、鉴赏、评价诗中的人物形象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的感知作品。

质疑、探究。

2.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发表各自见解。

(注意点拨下列问题)(1)“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所经“烟雨”?苏轼的“蓑衣”?(2)“山头斜照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矛盾?(3)“归去”,归向何方?3.你欣赏这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评价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思想境界?四、小结1.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2.认识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

附:【板书设计】穿林打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眼前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 (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 乐观、豁达具体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教师宣布上课。

)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告诉大家我来自广东珠海。

其实这话不太准确。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来自广东珠海,但是我本是湖北人。

如果要说得更具体一点,我来自湖北黄冈(生惊叹)——古代被称为黄州府的地方。

刚才大家“哇”的一下,我知道这是为什么。

大家即便没有去过黄冈,但是肯定都做过黄冈的试题。

其实到现在为止,黄冈仍然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但是它一直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郁、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要感谢那些在黄冈的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以及风流余韵的文人们,这其中我一定要感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课堂实录下面是一堂语文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事实证明它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一举高中,名声震动整个京城;他仕途坎坷,曾贵为帝王之师,也曾沦为阶下之囚。

他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臣,他还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是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就是苏轼,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人。

我们今天将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名篇《定**》。

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感受: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它不应该割裂,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连贯和统一,注意课堂语言的衔接性和一致性。

二、诵读和背诵:诗词的教学贵在诵读,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诵读才能把握词人蕴藏其中的情感。

这个环节,我们采用的是竞争比赛的形式,只限前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形式不拘一格。

同学们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其中第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激情澎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设计的是背诵环节,仍然采用竞赛的形式,各小组在背诵中比的是准确度和熟练度,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感受:在2008年山东省教师培训时,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听了一堂语文课《再别康桥》后说“你们课下让学生都干什么了?”。

我对此深受启发: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效性,如何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这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

基础知识、基本文学常识、课文的熟读、背诵和默写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都自主掌握呢?为此,我要求语文课堂预习前移,以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此,我们的诵读、背诵、默写、作者和背景介绍等内容课前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归乡何处?——《定风波》教学实录【设计说明】:《定风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由生活场景导入。

2、回顾旧知。

【教学实录】:(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请同学们来自由畅谈。

生1:夏季淋雨爽。

(生笑。

)生2:考试考差了,心情不好,蒙蒙细雨更加难受。

生3:离开家来学校,如果下雨更是不舍。

师: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对淋雨的感受,但是情境最重要。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你们认识苏轼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回顾。

【屏显】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并称“宋四家”,在画方面也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师: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雨淋呢?你觉得他被淋后会做什么?会不会想把它记录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初步感知,诵读诗歌。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小序部分会交代那些内容。

(生齐读。

)生4: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时间,地点。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生5:还有当时状况。

师:这位同学看的比较仔细,那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看看作者什么情况下被雨淋?生5:去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因而被淋。

师:同行人与苏轼分别有什么感受?请一位同学来概述。

生6: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师:别人被淋很狼狈,而诗人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小序。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第一篇: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定**》教学案例《定**》是选自《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十八课中的第一首词,这首词词文质兼美,音韵通畅,感情真挚,客观见证了苏轼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悠闲、乐观自信的心境。

但是,根据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是国学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教材使用时,灵活处理教材,采取以同词牌名为主题的教材主线,构建以苏轼的《定**》为主轴,以欧阳炯《定**》为辅助,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引权威解读以晓其源,插时代背景以入其情,拓同类词体以悟其法,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构建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象到意象的发展阶层。

根据词文的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定**”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定**”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定**”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在这首词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入。

用王菲的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初步介绍苏轼的文学地位。

二、读文晓韵。

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

在初读正音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节奏,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词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诵读中感受词文的声韵之美。

三、读词会意。

借助词文的背景穿插,引导学生抓住词文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实录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实录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实录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

师:高一时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词?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师:作者最后感叹什么?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壮志难酬的苏轼。

师: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一起来感觉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感悟(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师: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生1:要读准字音。

生2:要读出节奏。

生3:还要读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

如何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边朗读边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范读)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范读)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

(范读)小组4:“我们小组认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也表现了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很潇洒,很坦荡,应该强调。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知识与技能:1、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吟诵及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词作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4、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词作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大家先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课件)通过老师的描述,大家能猜出他是谁吗?生:苏轼。

师:你从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

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

二、作者介绍:对于苏轼,你还知道什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以“的苏轼”为题,自选一个角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认识的苏轼,要求1分钟左右。

(课件)生1:我所说的是“多才多艺的苏轼”。

苏轼,他的身影几乎出现在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琴棋书画,堪称一绝,诗词歌赋,令全天下的人称赞不已。

还记得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吗?还记得那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吗?还记得他那独创一家的书法吗?还记得他那风格别致的画吗?我可以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实验家、美食家,一位瑜伽修行者。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一、复习、交流、检查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1《定风波》教学实录执教:重庆市渝北区高中语文教研员?秦勤导入——师:这是一个阅读时代。

热爱阅读的你,你们,知道如何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谈吗,你知道该怎样摆脱当下“浅阅读”潮流的侵袭,读出深刻来吗, 生:(安静的听)师:同学们,阅读如登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阅读如参禅,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细细推敲,阅读诚如是:初见文本,需触摸文字,寻绎文字表层上的涵义无疑是第一要义,故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第一境界;但要想有更深的领悟,是不是需要“看山水之外的风光”或者说“从山水之外看山水”,那就是由所在文本出发,因文及人,寻觅隐藏在“山”、“水”背后的作者身影;而最后当你所有风景都看透,再回归文本看细水长流之时,你会发现山依然青翠,水依然奔涌,只是这山这水,已具有另一种内涵了,总有一些永恒会映在你的眼里,更留在你的心里。

把参禅的这个道理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形成“文学文本解读三境界”模式。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研讨苏轼词《定风波》。

【投影:文学文本阅读三境界1、看山看水——感知文字,寻绎本义;2、从山水之外看山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3、再看山水——回归文本,重构精神。

】展开1——感知文字,寻绎本义。

师:首先我们进入看山看水环节,初见文本,我们要感知文字,探寻本义。

我们常说“三分诗词,七分读”。

诵读对于诗词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诵读有哪些要求呢,生:读出感情。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诵读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诵读诗词的关键。

能读出情感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那么如何用声音去还原作者的情感呢, 生:必须要和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由内发出的感情。

生:我认为诵读的语速有讲究,比如快慢处理可以让人理解到作者的情感。

还需要强调某些字词。

师:说的很好~在技巧上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掌握诗歌赏析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运用诗歌赏析方法,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定风波》,并讨论以下问题:1)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情感?3) 你对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理解?3. 诗歌赏析(2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深入解读:1) 音韵和节奏:分析诗中的韵脚和节奏感,探讨如何通过音韵和节奏表达情感。

2) 意象和象征: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通过意象和象征来呈现情感和意境。

3) 结构和篇章布局:分析诗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进一步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导他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 《定风波》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2) 为什么《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定风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用朗读、演讲、展示图片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延伸1. 分组研读其他宋代名篇,通过比较来深化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

2.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述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扩大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了解文学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名篇,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掌握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定风波》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展示篇目《定风波》及作者苏轼)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词单元的内容。

本课学习的是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定风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典型的文学样式,如果说唐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是唐诗,那么宋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就是词,而宋词里面最为杰出的词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这首《定风波》。

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定风波》并不是题目,而是什么呢?生:词牌名。

师:对,除了《定风波》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生:《沁园春》、《江城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等。

师:这些都是词牌名,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牌名并不一定指代词的内容,它只是代表词的格式。

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格式要求。

除此之外,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对照我们的学案,思考并回答词是如何分类的?生:按照字数来分,58字之内的叫小令;59到90个字之间的叫中调,91个字以上的叫长调。

师:对,这是按照字数分类。

如果按照段落分类呢?生: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或四段的叫三叠或四叠。

师:对,那如果按照风格来分呢?生: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

师:对,那么按照以上原则来看,这首《定风波》可以归到哪几类?生:中调、双调、豪放词。

师:很好,这是关于这首词的分类。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师:我们在此之前还学过他的那些作品呢?生:《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师:看一下我们的《学案》,上面第5题要求我们回顾并列出学过的苏轼的名句,诗词文均可。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课程分析】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

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

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谪中写就的。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这个旷世奇才,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

我们走近苏轼,不仅要欣赏他的豪放词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境,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进步。

探究式学习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因此,在课堂中要始终贯穿着“观察-思维-迁移”三个层次要素的依次展现,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本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以“整体感悟、鉴赏探讨、拓展运用”三个认知层次为线索的学习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始终营造一种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快、积极的心理氛围;用带有感情反复的“诵读”触发学生的体验,整体感悟词作意境;然后从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结合文本,诱导学生学会抓住句由表及里的感受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定风波的课堂实录

定风波的课堂实录

《定风波》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下面是定风波的课堂实录,欢迎阅读!一、情趣导入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猜猜看他是谁?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

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这位人物是谁?众生:苏轼。

师:你如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

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

生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作品、风格都非常熟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定风波》。

(投影)二、诵读悟理师:“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一会大家来共同解决。

”1、学生自由诵读:师:同学们遇到哪些不懂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生:一蓑烟雨的“蓑”怎么读?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读suō,是古代草制的防雨用具。

生:按自己的感觉朗诵本词。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位同学读得怎样?生1:声音响亮,但有些字音没读准,如“萧瑟(sè)”。

生3:感情是有的,只是节奏不对,太快了。

师:同学们就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给这位同学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建议,看来同学们对诵读古诗词的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

要读好一首古诗词,必须做到以下三个基本的诵读要求:投影: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师:读准字音,同学们很容易做到。

第二点要读出节奏,关于节奏,指的是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或间隔。

你认为这首词的节奏应该如何划分,请你示范一句。

生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师:为什么这样划分?为什么不是竹/杖芒/鞋轻/胜马,或竹杖芒/鞋轻胜/马?生:我是根据词义来断句的,如果象老师刚才那样读,会令人产生歧义,或者根本听不懂你说什么。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品其诗,悟其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生齐读)1.在吟咏背诵中感受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2.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二、走近苏轼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师:谈得非常完整,看来预习相当充分。

谈苏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苏轼影响巨大的事件——乌台诗案,找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第一篇:定风波课堂实录一、了解学情,初步诵读1、教师问:“提前预习了吗?”“预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我感到代老师的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全国名家讲课,多是直接切入课文,因为其教学艺术已经炉火纯青,无需修饰;我等讲课,多注重优美的导入这是两个不同的档次,代老师似乎已经步入了返璞归真的档次代老师问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是在了解学情,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2、教师问:“读了吗?”并让生1读生1读后,教师请生2评价生2说:“读得不错”教师追问:“怎么不错?”生2说:“读出了感情”教师总结:“字音、停顿都要关注,但最重要的是感情”(感受:生2的评价太笼统,教师的追问非常及时,这个追问也为下面的主体环节作了铺垫过渡无痕)二、结合全词析感情1、学生诵读全词,思考作者感情2、三个学生上台演板写作者感情3、请演板的三个学生分别阐释在学生引原词句子进行赏析阐释时,教师随机引导,如“‘谁怕’改为‘不怕’行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能‘轻胜马’吗?是客观情形的,还是其他?”“是‘穿林打叶声’淡然还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淡然?”(感受:请学生演板,然后请演板学生阐释,这无疑是整节课的重点板书这种传统的形式在这里运用得恰当好处,更好的是让学生讲解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学生俨然是一个个小老师,在向其他学生讲解着该词的核心当然,如果仅仅如此,学生的水平还是在原有水平上打转学生的感受是粗疏的,还没有深入到文字中去孙绍振老师说:“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面对学生自以为的“一望而知”,代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赏析的深水区代老师的引导随学生发言而生成,直指文字本身他没有直接就抛出问题,而是依据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进行精彩的点拨:“‘谁怕’改为‘不怕’行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能‘轻胜马’吗?是客观情形的,还是其他?”“是‘穿林打叶声’淡然还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淡然?”每一个问题或点拨的质量极高,都能启人心智,这使本环节避免了感情的空对空,上出了语文味由作者感情而辐射整首词的赏析,佩服!)4、教师问:“有没有不同观点?”一学生回答:“乐观”教师引《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乐观”的注释“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进行引导,另一学生认为:“这是比乐观更高的境界”最后教师引导说出“达观”5、学生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6、一学生突然提出新的观点:“这是‘麻木’,因为苏轼受的风雨太多了”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另一学生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如果麻木,心必沉重,怎么会‘轻胜马’呢?”教师又引《谢安传》中“安吟啸自若”来进行拓展解读(感受:在三个演板的学生陈述完后,代老师极力激励其他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当一学生说出“乐观”时,听课老师都认为不错但代老师却引导学生分析其细微的不足,这一次,代老师引入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乐观”的注释进行引导,此注释一出,学生及听课老师联系作者此时的境遇,恍然觉得“乐观”不妥此处点拨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轻巧无比代老师是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他在学生的诵读中了解到一个学生的理解时,便极力鼓励其大胆发表见解“麻木”一出,课堂横生波澜经验丰富的教师没有直接发表观点,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辩驳由于前面环节的良好铺垫,另一学生的反驳有理有据,教师引《谢安传》进行拓展更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课堂允许误读,但教师如何对待误读,如何点拨则能显出课堂境界的高低我深信,代老师一定还有更多的准备学生无论有什么样的见解,代老师的学识和技巧都能从容应对写到这里,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所以伊?尼?乌里扬诺夫写道,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代老师的课就体现了这一点整个环节极具生成之美,有大家风范,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三、知人论世,深入解读作者感情1、教师问:“一件下雨的小事,怎么就体现了‘旷达’呢?”教师引导说要“知人论世”,并请一位学生介绍苏轼及本词的背景材料(感受:可能是我没有注意到,“一件下雨的小事,怎么就体现了‘旷达’呢?”问题出来之后,下面的课堂始终没有具体的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2、教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轼①出示介绍“乌台诗案”②出示介绍苏轼在黄州的表现③苏轼当时喜欢陶潜的诗,如“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④出示《苏东坡突围》结尾,教师激情诵读⑤出示另一首《定**》,强调“此心安处是吾乡”(感受:可能是教师太喜欢苏轼了,在这里教师进行了长时间的激情讲解,是否妥当值得商榷据我了解,在2010年4月,代昆鹏老师曾参加了“首届全国国学课堂教学·中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并获一等奖,他参赛的课题是《从苏轼到苏东坡》,可以说,他对黄州时期的苏轼了解甚多,故而想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让学生的理解提升一个层次可惜,教师出示的材料有些多,教师的讲解有些多,某些介绍事实上和前面环节有所重复所以,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有问题的,如何更好的处理呢?我相信代昆鹏老师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四、教师抒情小结上午十点四十分左右,王荣生教授开始评课,他的评课高屋建瓴,从教学内容的层面展开,就“体式”和“学情”两个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人受益匪浅第二篇:定**《定**》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诗人的情感2、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园地11-06 0003: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

师:高一时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词?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师:最后感叹什么?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壮志难酬的苏轼。

师: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一起来感觉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感悟(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的情感)师: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生1:要读准字音。

生2:要读出节奏。

生3:还要读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

如何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边朗读边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范读)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写出了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范读)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

(范读)小组4:“我们小组认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也表现了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很潇洒,很坦荡,应该强调。

可以拖长“风雨、晴”字的读音来达到强调感情的效果。

(范读)(学生鼓掌)师:这个小组的合作结果和范读效果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很不错,还有吗?小组5:我们组认为还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一句,它直接抒发不怕风雨的心情,应该强调“谁怕”,这是问句,应该用升调来强调。

(范读)(学生鼓掌)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的朗诵,看自己的理解与名家是否相符。

(欣赏朗诵视频)师:同学们提出的朗诵要求都很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根据刚才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全班集体朗诵)师:朗诵得很好,通过朗诵我们初步把握了词的内容和和情感,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圈出词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圈好了请举手。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料峭春风、山头斜照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有同学回答同意,有同学回答不同意)师:不同意的同学请说出理由。

生:我认为“竹杖芒鞋”是的穿着装扮,不是自然景物。

师:大家认为穿着装扮是自然景物吗?生:(齐答)不是。

师: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师:苏轼的人生中遇到过“风雨”吗?生:遇到过。

师:苏轼的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场大的“风雨”是什么?生:乌台诗案。

师:谁来简明地介绍“乌台诗案”?生: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招致改革派的不满,当时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句,大做文章,说他做诗讽刺新法。

最终,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坐牢103天,濒临被杀的境地,史称“乌台诗案”。

师:说得简洁准确。

这首《定风波》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就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师: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1:我用的是“沉着”。

“莫听穿林打叶声”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既有的步伐,他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生2:我用的是“豪迈”。

“竹杖芒鞋轻胜马”,认为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生3:我用的是“旷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认为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生4:我用的是“随遇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都听其自然。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词的内容和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朗诵时就要读出的情感。

请班上朗诵水平最高的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范读一遍。

(学生推举代表朗诵)师:读得很好!听着他的朗诵,我们面前仿佛浮现了一个沉着、豪迈、旷达、随遇而安的苏轼。

三、重点研讨(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到解读本词的钥匙)师:如果我们想把全词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幻灯片展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巡视)小组1:我们组选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

可是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

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领悟的。

小组2:我们组选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字。

因为“任”字表现出平生任由风吹雨打,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有一种很洒脱,很豪迈的感觉。

小组3:我们组选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字。

当时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畏惧风雨,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这令我想起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有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气,有一种不计得失的潇洒。

小组4:我们组选的是“归去”中的“归”字。

苏轼受到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讲究出世、避世,所以苏轼在受到挫折时想到归去,远离官场,做一个老百姓也是正常的。

小组5:我们组选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迎”字,因为“迎”字最能体现面对风雨的乐观态度。

小组6:我们组选的是“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醒”字,因为“醒”字表达了遭受挫折后对社会的清醒认识。

师:同学们能联系的生平、遭遇、思想和词的背景去作有价值的探讨,做到知人论世,说得都很有道理。

在这些字当中哪个字最能表达的真切感受呢?(学生争论不休)师:请同学们安静,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啊,但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原文,看看最终想干什么?生:(齐答)“归去”。

师:“竹杖芒鞋”一个怎样的形象?生:是一个“隐者”的形象。

师:在古代,骑马的一般是怎样的人?生:达官贵人。

师:用了了一个什么词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生:用了“胜”字。

师:为什么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可能是一心渴望退隐、归去,所以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师:为什么能在风雨后觉得“山头斜照却相迎”?生:因为有退隐之心,宠辱不惊。

师:“醒”后的结果是什么?生:(齐答)归去。

师:那么,哪个字最能表达的真切感受呢?生:(齐答)归!(老师点头,选“归”的小组高兴地鼓掌)师:其实刚才各小组选的字都能表达情感,只是相比较而言“归”字更能展现的内心世界。

其他小组的同学也为我们最终确定“归”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让我们用掌声表示感谢!(学生齐鼓掌)师:“归”让你想到谁?生:想到陶潜。

师:苏轼的“归”和陶潜的“归”一样吗?生:不一样。

陶潜的“归”是归隐田园,是归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师:陶潜是归往田园,苏轼要归往哪里呢?生1:应该是归往心里。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

生2:他从来就没有像其他隐士一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

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还可以从苏轼的哪些诗句中看出苏轼想要归于宁静的内心呢?请每个小组选苏轼的一句诗词简要分析。

(幻灯片展示问题)(课前已布置各小组搜集自己喜欢的、能代表苏轼形象的风华典型诗句)小组1:我们组选的是苏轼的另一首《定风波》中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乡”何在?在他的内心深处!小组2:我们组选的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像什么?像飞鸿踏雪。

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故欢乐不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

小组3:我们组选的是《临江仙》中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有一个官员看到这首词后,以为苏轼要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的“江海”是什么?是他的内心!小组4:我们组选的是《蝶恋花》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

天涯处处芳草,心中处处芳草。

只要内心宁静和旷达,何处不可归?师:同学们都能结合诗句来分析的情感,都分析得很好。

苏轼将盛衰看透,将人生看清,所以通达。

四、拓展探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评价苏轼及其词作,或表达对苏轼的情感,或谈苏轼对自己的影响)师: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请你写出一句最想对苏轼说的话,可以评价他的人或他的词,可发以表达你对他的情感,也可以谈他对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