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情志等三大类。
外感病因是由于外界邪气侵袭造成的,如风、寒、暑、湿、燥等。
内伤病因是由于内脏功能紊乱引起的,如脾胃失调、肝郁、肾虚等。
情志病因是由于情绪不良导致的,如忧郁、愤怒、喜乐过度等。
这些病因可单独或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中医皮肤病学强调病机的阐述和分析,将皮肤病分为表里两大类。
表证主要是表现在皮肤表面的病变,如红肿、丘疹等。
里证主要是发于内脏的病变,如湿热、血瘀等。
中医皮肤病还强调病理变化的观察和诊断,如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准确找出病因,确定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等。
内治外治是指内服中药配合外用中药来治疗皮肤病。
辨证施治是指针对不同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寒湿外袭者用温燥药物,热盛湿重者用清热利湿药物。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中药制剂可以用于内服、外用和汤浴等多种形式。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深入了解人体的整体状况和各种病因病机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皮肤病学需要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此外,还需要配合中西医结合的思路,运用现代诊疗技术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科,研究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中医皮肤病学的理论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病因病机学说为基础,注重病因与病机的关联,并提出了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皮肤病学需要综合运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病症和患者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以提高治疗效果。
皮肤病中医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赵炳南
(一)内服
养血生发胶囊 羚羊角粉 清热暗疮片 清开灵口服液 湿热痹颗粒 新癀片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二)外用药
丁香罗勒油乳膏 山宝皮宁酊 日舒安洗液
皮肤康洗液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二)外用药
丝白祛斑软膏
冰黄肤乐软膏 如意金黄散 复方卡力孜然酊 铍宝消炎癣湿药膏
皮肤病中医治疗 •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特点
(二)辨证循法
确立了证型,就可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原则。皮肤科已形成 了较系统的治疗体系。一般分为疏风解表法,清热解毒法,清热 凉血法,清热利湿法,养血润燥法,健脾除湿法,活血软坚法, 温经通络法,舒肝理气法,补益肝肾法,调和阴阳法等。在此基 础上还可经数法合参后,辨定出相应的治则治法。每个证型都要 有明确的治疗法则,为具体施药提供理论依据。
统一在一个相同的大前提下,用一种药、一种方法或多种药、多
种方法,治相同病或不同病,此即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实 了中医在疾病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来传承和发展传统中
医药学。
谢谢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化腐清创
• 其他疗法 针灸、拔罐、推拿、熏蒸、热烘、脐疗、穴位注射等。
★
选择相应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是中医治疗体系的关键,也
是最具特色及优势的一个方面。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一清胶囊
二妙丸 川芎茶调颗粒
大黄蟄虫丸
天麻钩藤颗粒 四物合剂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为鼎盛时期,亦为近代将皮肤科从中医外科中分支出来打下了坚
实的理论根基。
皮肤病中医治疗
• 概述
中医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中医在皮肤病中的应用皮肤病是一种常见且困扰人们的健康问题,它包括许多不同类型和症状的疾病,如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湿热内蕴等因素引起的。
因此,中医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1. 中医诊断和治疗原则中医采用辩证论治的方式来诊断和治疗皮肤病。
中医师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问题的根源和体内的阴阳平衡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皮肤病要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循环入手。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和中药外敷等。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来调配,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
中药外敷可以通过草药的渗透和吸收来直接作用于皮肤病部位,以加速愈合和减轻疼痛等症状。
2. 常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案例中医学认为,草药是调理身体的有效方法,在治疗皮肤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案例:案例一:治疗湿疹中药方剂: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法半夏、薄荷、连翘、赤芍功效:清热,解毒,利湿使用方法:煎煮以上草药,取药汁外敷患处,每日2次,连续使用1周案例二:治疗银屑病中药方剂:诃子丸组成:诃子、白芍、黄柏、神曲功效:清热、凉血、化瘀、祛风使用方法:将以上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日服用2次,每次10克,连续使用1个月案例三:治疗痤疮中药方剂:白芷汤组成:白芷、桃仁、山药、白蔹功效:清热,解毒,消肿使用方法:煎煮以上草药,取药汁外敷患处,每日2次,连续使用1周3.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在现代医学中,中医和西医的结合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皮肤病的方法。
西医可以通过现代检测手段来确定皮肤病的具体类型和病因,中医则可以通过辩证论治的方式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和治疗皮肤病的根本问题。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总结:中医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通过中医的辩证论治方法和中药的治疗,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皮肤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来辨别皮肤病的本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或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一、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理论中医皮肤病学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内因主要指体内脏腑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外因则包括气候、环境、营养等外界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准确把握病因。
二、中医皮肤病学的病机理论中医皮肤病学认为,皮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导致经络阻塞,湿邪内生,或者是肺脏、脾脏、肝脏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机体的正气状态是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只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皮肤病。
三、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肉眼观察,以准确判断皮肤病的类型和病机。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皮肤的色泽、纹络和鳞屑等特征;闻诊则通过患者的气息、体味等判断病情;问诊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疼痛情况等;切诊则通过皮肤的压痛、组织的硬度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四、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针灸、药物、中药外用、中药熏蒸、中药煎洗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等,并对皮肤病起到修复作用。
药物治疗则依据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和归经归脏作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药外用、煎洗等方法是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水外用,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疗效,局部治疗或促进全身痊愈。
五、中医皮肤病学的疗效与展望中医皮肤病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从传统的经验总结中提炼出了一套具有独特特色的皮肤病诊疗方法。
然而,中医皮肤病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治疗方案的个体差异等。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医皮肤病学的临床规范和技术水平。
中医执业医师 皮肤科范围
中医执业医师皮肤科范围中医执业医师是指通过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认可并取得中医执业医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医师,具有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能力。
他们在中医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专业性,可以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治疗方案,针对各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皮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中医执业医师可以涉及的范围之一。
中医皮肤科主要采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治皮肤病,其特点是综合治疗,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为主,同时兼顾外治、内治、饮食调理等方面。
中医皮肤科针对不同类型的皮肤病,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湿疹、皮炎等病症,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病因病机,采用祛风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
对于寻常疣、湿疣等病症,中医则会采用活络化痰、温燥气、攻血瘀等方法来治疗。
在中医皮肤科的治疗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中药外用、中药口服等方法。
对于中药外用,中医执业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中药熏洗、湿敷、涂抹等治疗方案。
对于中药口服,中医从整体调理身体出发,选用具有活血通络、解毒化湿、调整气血等功效的中药,以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皮肤科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执业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病情,确定病因病机,并据此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面色苍白、舌苔白、脉细弱的患者可能是气血不足,中医会以补气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的治疗理念还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症状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一大优势,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调节机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执业医师在皮肤科范围内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他们可以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用中药外用、中药口服等方法进行治疗,并通过辨证施治,对症治疗。
中医皮肤科的治疗注重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皮肤病的问题,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皮肤病学
03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内治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药汤剂、 中成药等药物治疗,以调节机体 功能,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调理方案,以辅助药物治疗, 促进病情康复。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 导、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患者的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治疗 效果。
案例三: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注重内外兼治,疗效持久。
详细描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认为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功效,如赤芍、丹参、桃仁等。此外,中医还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来缓解银屑病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皮肤病学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中医皮肤病的案例分析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 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 治疗和预防的中医学科。
特点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强调内外兼治和预防为 主,采用天然药物和针灸等非药 物治疗方法。
03
证候分类理论
中医将皮肤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风热证、湿热证、血虚风燥证
等。中医皮肤病学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分类与表现
症状分类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等 症状,虚证则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辨证论治是核心原则。
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侵袭有关。
比如,风邪常导致皮肤瘙痒、皮疹时隐时现;湿邪多引起皮肤水疱、糜烂、渗液;热邪则容易引发皮肤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
以常见的痤疮为例。
中医将痤疮分为多种类型,如肺经风热型、肠胃湿热型、痰湿瘀滞型等。
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通常面部丘疹色红,伴有痒痛,或有脓疱,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时应以疏风清肺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
而肠胃湿热型痤疮,患者往往皮疹红肿疼痛,伴有便秘、口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此时的治疗则侧重于清热利湿通腑,常用茵陈蒿汤加减。
再比如湿疹,这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病。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多与体内湿热蕴结、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有关。
急性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水疱、渗液,伴有瘙痒剧烈,多为湿热浸淫。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可用龙胆泻肝汤。
慢性湿疹则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多因血虚风燥,治疗当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常用四物消风饮。
除了痤疮和湿疹,中医在治疗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病方面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在诊断过程中,中医非常重视舌象和脉象。
舌头的颜色、舌苔的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状况。
比如,舌红苔黄通常表示有热;舌淡苔白多为虚寒;舌苔厚腻往往提示体内有湿。
脉象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迟脉主寒等。
此外,中医还会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情志因素等对皮肤病的影响。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引发皮肤病。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也会注重对患者情志的调节,通过心理疏导、生活建议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中医皮肤科专家简介
中医皮肤科专家简介
中医皮肤科专家是指在中医医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
的医生,他们专门从事皮肤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中医
皮肤科专家通常具有中医学或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专业背景,经过系
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掌握了中医经典理论和中医诊疗技术,并能
够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皮肤科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
中医皮肤科专家在临床工作中,能够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
对各种皮肤病如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等进行辨证施治,采
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皮肤科专
家也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如皮肤病理学、免疫学等知识,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皮肤科专家还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变化,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和调理建议,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
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中医皮肤科专家是在中医医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
知识的医生,他们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
全面、个性化的皮肤科诊疗服务。
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临床经验对于
皮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皮肤病中医诊疗特点及几种皮肤病的治疗思路和体会
皮肤病中医诊疗特点及几种皮肤病的治疗思路和体会皮肤病中医诊疗特点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湿热毒邪等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患者身体的影响,从而采用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皮肤病时,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类型的皮肤病表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有关。
在治疗皮肤病时,需要通过药物和其他方法调整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内部环境稳定。
3.清除湿毒湿毒是导致许多皮肤问题的罪魁祸首。
中医治疗皮肤病时,需要清除体内湿毒,并采取一些措施促进身体的排毒功能。
4.中西医结合中医治疗皮肤病时,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几种皮肤病的治疗思路和体会1.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起泡、渗液等。
中医认为湿热毒邪是导致湿疹发生的主要原因。
治疗湿疹需要清除体内湿毒,调整阴阳平衡。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中药外用或内服,如龙胆泻肝丸、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此外,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2.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和鳞屑等。
中医认为银屑病与气血不畅有关。
治疗银屑病需要调整气血平衡,清除体内湿毒。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中药外用或内服,如黄连上清丸、血必净口服液等。
此外,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3.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出现粉刺和丘疹等。
中医认为痤疮与湿毒有关。
治疗痤疮需要清除体内湿毒,并通过药物调整阴阳平衡。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中药外用或内服,如桃花扇、黄连上清丸等。
此外,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
总体而言,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特点是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皮肤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黄褐斑的中医疗法以内服为主,常用中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外洗法,如用白 僵蚕、白附子等中药煎水外洗患处,以缓解色斑症状。针灸也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03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CHAPTER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时 ,应遵循医嘱,切勿自行 更改治疗方案或长期使用 。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经 验,对中药治疗皮肤病的 疗效进行评价。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测和 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 性。
注意事项
定义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黏膜 上的疾病,包括各种皮肤炎症、 感染、肿瘤等。
分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疮、痈、疽、 疹、癣、痒等几大类,根据不同 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
外因
外感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 、燥情志内伤 等内因所致,如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等。
05 皮肤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建议
CHAPTER
皮肤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建议
生活习惯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避免过度搔抓皮肤等。
饮食建议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避免食用过 多的油腻、辛辣食物,以及易致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患者的心理调适和建议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前 ,应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评价,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和使用药物。
04 针灸和拔罐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其症状多样化,如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主张要从整体上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
下面将从中医辨证理论和施治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扮演着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角色。
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中医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
辨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皮肤病多是由内热、湿热、血瘀等引起,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 内热型皮肤病内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火盛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地黄等,常配以绿豆、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药材。
2. 湿热型皮肤病湿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湿、油腻,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湿热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薏苡仁、茵陈等,常配以白术、橘红等清热利湿的药材。
3. 血瘀型皮肤病血瘀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紫或暗红,伴有疼痛、瘀点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赤芍等,常配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施治强调整体调理,以患者个体的差异为依据,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中医施治方法: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舒缓症状、提高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中医常用的中药外治方法有煎药洗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
2. 中药内治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口服中药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的中药内治方法有煎药汤剂、中药颗粒等。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中医对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操作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的25个常见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1.感冒: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诊断出感冒属于风寒、风热、风湿等不同类型,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
2.咳嗽:中医会根据咳嗽的类型(干咳、痰多、痰黄等)结合脉象、舌诊等判断咳嗽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3.哮喘:中医诊断哮喘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发现痰鸣音、喘息等特征,然后采用中药调理呼吸系统。
4.胃炎: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胃脘是否胀痛等症状,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胃炎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5.肠胃积食:中医会观察病人的饮食习惯、大便状况等,通过问诊和望诊等方法判断出积食的原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6.脚气:中医会通过观察腿部的水肿程度、皮肤红斑等,通过问诊等方法判断脚气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7.血压高:中医通过测量病人的血压值,观察其舌像、脉搏等,判断出高血压的类型(阳盛阴虚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8.高血脂: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脂水平,观察其舌苔、脉象等,判断出高血脂的原因(脾胃湿热、肝肾阴虚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9.糖尿病: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糖水平,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糖尿病的类型(阴虚、痰瘀等),然后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10.冠心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胸闷、气短等),观察舌诊、脉象等,判断出冠心病的病因(气郁、血瘀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11.消化不良: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大便等,观察舌苔、脉搏等,判断出消化不良的原因(脾胃虚寒、湿热等),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12.肺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咳嗽、呼吸等症状,检查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肺炎的类型(风寒、湿热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13.中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肢体活动、言语、舌苔、脉象等,判断出中风的类型(脑风、寒凝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14.心脏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心悸、胸闷等),检查舌苔、脉搏等,判断出心脏病的类型(心阳虚、心火旺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通过对血液循环、免疫水平的调节,有效缓解白斑患者的症状。
3 针刺红斑
针刺辅以各种草药治疗,可增加皮肤的免疫力和修复能力,有助于红斑的消退。
中药外治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中药名称 黄柏 苦参 连翘
功效 清热、燥湿、解毒 祛风除湿、杀虫 清热解毒、解郁散结
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中医皮肤病学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鉴于它 对身体的综合调理效果,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
舌诊
通过观察舌苔、舌色等,反映各 脏腑经络的状况。
脉诊
根据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 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面部诊断
通过面部的颜色、纹路来判断病 情。
中医对常见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1
湿疹
用草药如地黄、黄柏、苍术合煎海藻粉
荨麻疹
2
水泡澡,有助于缓解湿疹症状。
可采用手法调理气滞、血滞等,杏仁、
半夏等研粉会成为汁液涂抹在患处。
3
痤疮
采用益母草、金银花、地龙等中药茶饮 进行调理,帮助调节内分泌,减轻炎症。
经典中药方剂介绍
白芷汤
用于治疗荨麻疹、疮肿、痈疖等 症状。
抗疟方
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银屑病 等症状。
芦根汤
用于治疗疮疖、湿疹等症状。
中医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实践案例
1 针刺手皮疹
经穴、内分泌系统、手腕穴道的刺激,调理体内瘙痒反应的神经、免疫和激素水平。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是从经络、气血、阴阳等角度,对皮肤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 门学科。
中医皮肤病学简介
历史悠久
中医对皮肤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合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皮肤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案例二:湿疹的综合治疗
• 诊断:根据皮疹特点、发病部位及病史,诊断为湿疹。 •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将湿疹分为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等证型。 • 治疗方案:针对湿热浸淫型湿疹,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止痒的中药内服,如龙胆泻肝汤加减;针对脾虚湿蕴型
湿疹,采用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的中药内服,如除湿胃苓汤加减;针对血虚风燥型湿疹,采用养血润燥、祛风 止痒的中药内服,如当归饮子加减。同时配合中药外用洗剂或药膏涂抹患处,如黄连膏、青黛膏等。针灸治疗 可选用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为热毒炽盛证。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情况。
举例:如银屑病患者,需询问家族史及发病诱因,了解皮疹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 等。
切诊
通过触摸皮肤病变部位,了解皮 损的硬度、温度、湿度等变化。
辨别皮肤病的虚实寒热及气血盛 衰。
举例:如硬皮病患者,可触及皮 肤变硬、僵硬如革,多伴有肢体 活动受限;若皮损处温度降低,
活血化瘀,通络止痒。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
注意事项
03
避免过度搔抓和热水烫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可配合针
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瘀血消散。
05
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法
1 2
原理
利用中药煎汤的热力和药力,对患处进行熏洗, 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 痒等目的。
治疗方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痒。常 用方剂如消风散、银翘散 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搔抓和热水烫洗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湿热型皮肤病
症状表现
皮肤油腻,瘙痒难耐,伴有水疱 、糜烂、渗出等,舌红苔黄腻,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一、绪论皮肤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皮肤病的诊疗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讨论,以期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
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概述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是中医学界对于皮肤病的诊疗方向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解读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分册以临床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各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深入剖析每一种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规律,旨在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指导,并推动中医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发展。
三、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的特点1. 综合性:该分册将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传统经典的研究,又强调临床医师的实际操作。
2. 精确性:在深入研究每一种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供了详细的诊疗方案和方法。
3. 创新性:在传承中医理论的对于一些传统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思路。
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的内容1. 皮肤病的概念和分类: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皮肤病的定义、分类和临床表现,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2. 皮肤病的病因和病机:通过对于每一种皮肤病的病因和病机的分析,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3. 皮肤病的诊断:这一部分介绍了中医临床辨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阐述,使临床医师能够准确地诊断皮肤病。
4. 皮肤病的治疗:该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原则,并提供了多种方剂的具体应用。
其中包括内服药物、外用药物、针灸和中医养生等方面的内容。
5. 皮肤病的预防和调理:这一章重点介绍了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以帮助患者有效地防治皮肤病。
中医皮肤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皮肤科学复习重点
一、中医皮肤科学基础知识
1. 中医皮肤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医对皮肤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
3. 中医诊断皮肤疾病的重点和方法
4. 中医鉴别皮肤疾病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二、常见皮肤疾病的中医诊疗
1. 内因性皮肤疾病的中医诊疗重点
- 内热外寒、湿热瘀阻等内因性皮肤疾病的辨证施治- 内因体质因素对皮肤病的影响及调理方法
2. 外因性皮肤疾病的中医诊疗重点
- 湿热外蕴、风湿内伏等外因性皮肤疾病的辨证施治- 外因环境对皮肤病的影响及防护方法
3. 特殊类型皮肤疾病的中医诊疗
- 湿毒瘀阻、虚火上炎等特殊类型皮肤疾病的辨证施治- 调整免疫功能、促进皮肤自愈能力的中医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常见皮肤疾病的原则和方药
1. 中医药治疗常见皮肤疾病的原则
- 化湿燥湿、清热燥湿、活血化瘀、滋养养血等原则
- 调理脾胃、清宣泄火、补益气血等原则
2. 中医药治疗常见皮肤疾病的常用方药
- 清热解毒方、活血化瘀方、湿热祛风方等常用方药
- 护肤养颜方、调理脾胃方、补益气血方等常用方药
四、中医药外治法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 中医药外治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 中医药外治法在湿疹、疮疖、痤疮等常见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五、中医养生与皮肤健康
1. 中医养生理论与皮肤健康的关系
2. 中医养生方法对皮肤健康的影响及应用
六、中医护肤技术与方法
1. 中医护肤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2. 中医护肤技术在皮肤保健中的应用
以上为中医皮肤科学复习的重点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掌握中医皮肤科学知识。
祝您学习顺利!。
中医皮肤执业范围
中医皮肤执业范围
【实用版】
目录
1.中医皮肤的概念与重要性
2.中医皮肤执业范围的定义
3.中医皮肤执业范围的主要内容
4.中医皮肤执业医师的职责与资格要求
5.中医皮肤执业范围的发展前景
正文
中医皮肤执业范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
因此,中医学专门设立了皮肤执业范围,以研究和治疗皮肤病。
中医皮肤执业范围的定义,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对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工作领域。
这个范围包括了各种皮肤病,如湿疹、痤疮、荨麻疹、皮炎等。
中医皮肤执业范围的主要内容包括:皮肤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诊断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症状,结合问诊和脉诊等方法,确定病情;治疗则是运用中医药理论,选择适当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治疗;预防则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增强体质,防止皮肤病的发生。
中医皮肤执业医师的职责是提供专业的中医皮肤医疗服务,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皮肤病。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资格要求主要包括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证书和相关的皮肤专业培训。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普及,中医皮肤执业范围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方面,中医皮肤学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明显,副作
用小,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中医皮肤执业医师的职业前景也非常看好。
总的来说,中医皮肤执业范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得收藏)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中医诊断技巧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二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肝经郁热皮肤干燥、粗糙或伴有丘疹,剧烈瘙痒,搔抓后局部潮红、血痂多,口干心烦,失眠,多梦,眩晕,心悸,胁痛易怒,情绪易于波动,大便干燥,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2.血虚风燥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苔藓样变,瘙痒以夜晚尤甚,反复发作,伴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
(二)西医诊断技巧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青壮年多发,老人与儿童少见。
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无皮疹发生。
经常摩擦或搔抓后,局部皮肤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扁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增多后逐渐融合、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苔藓样变斑块,常见抓痕或血痂,有时在表皮剥脱处发生继发感染。
皮损好发于小腿、腕、踝、项、颈侧、上睑、耳后或外耳孔。
本病的自觉症状常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为甚。
2.组织病理致密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上皮突均匀延长,偶见海绵形成和角化不全。
真皮乳头内的胶原束增粗,垂直排列,可有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稀疏浸润。
头皮和肛周皮肤出现明显角化过度,但仅有轻度表皮增生。
(三)鉴别诊断技巧1.中医疾病要注意与湿疮相鉴别,慢性湿疮主要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成,亦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皮炎的改变,常局限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对称分布。
主要表现是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苔藓样变,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可有色素沉着,有少许鳞屑、抓痕和结痂。
外围有散在的丘疹和丘疱疹。
慢性湿疹可因再刺激因素作用而急性发作。
2.西医疾病要注意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扁平苔藓、异位性皮炎相鉴别,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疹为半球形棕褐色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坚实丘疹,密集而不融合,可呈川珠样排列,多见于小腿伸侧。
组织病理有特异性。
扁平苔藓好发于四肢屈侧,皮疹为紫红或暗红多角形扁平丘疹,具有蜡样光泽,可见灰白色Wickhan氏纹。
组织病理有特征性。
异位性皮炎成人期皮损可类似播散性神经性皮炎,但有婴儿湿疹史、家族遗传过敏史、皮肤白色化痕症阳性等其它临床特点。
二、治疗技巧本病可采用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瘙痒剧烈时中药内服配合西药治疗。
(一)中医治疗技巧1.肝经郁热治则疏肝清热,宁神止痒,方药选用疏肝止痒方加减:柴胡12克,郁金15克,白芍20克,珍珠母30克(先煎),酸枣仁12克,茯苓15克,麦冬15克,牡丹皮12克,僵蚕12克,柏子仁15克,勾藤12克,甘草5克。
加减夹湿热大便溏烂,舌红苔黄腻者去柏子仁、酸枣仁,加土茯苓、茵陈蒿各12克清热利湿。
2.血虚风燥治则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方药选用养血祛风汤加减: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黄芩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秦艽12克,防风12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甘草6克。
加减夹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2克,丹参30克(后下)活血化瘀;夜难入寐加合欢皮、夜交藤、远志各15克养心安神。
(二)西医治疗技巧1.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磨擦、肥皂热水烫洗及饮酒、喝浓茶、浓咖啡,忌食辛辣及肥甘厚腻的食物,并调理胃肠功能。
注意情绪舒畅。
2.病因治疗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与神经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
因此,注意情绪舒畅为关键。
3.对症治疗(1)全身治疗①皮肤瘙痒剧烈者,给予抗组织胺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阿米替林)。
②对于精神紧张、失眠者,予以安定、利眠宁等镇静催眠药。
③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者普鲁卡因(每天100~300mg,加入至5%葡萄糖液500mL)静脉封闭疗法,可减少瘙痒,10天1个疗程。
(2)局部疗法①皮质类固醇局部封闭可选用地塞米松、强的松龙或得宝松,康宁克通加适量盐酸普鲁卡因,作局部皮下封闭。
②苯海拉明局部封闭苯海拉明25mg,05%普鲁卡因溶液加至25mL,皮疹处皮下浸润注射,隔日1次。
③糖皮质激素外用或封包。
(3)心理咨询,许多患者有潜在的精神障碍,一旦用心理或药理方法控制后病情即可缓解。
三、病情分析中医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病与风、燥、血虚、血瘀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以搜风、润燥、养血、活血化瘀为其治则。
此外,重镇宁神养心之药亦常用之。
而现代医学认为真正的具体的病因还不十清楚,但大多数学者都确认本病属于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是身体-心理-社会这一新医学模式的典型代表。
本病多见于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治疗神经性皮炎虽然方法繁多,但要始终掌握二个要点:第一是重点要放在调整神经精神方面的障碍,其次要尽最大努力防止复发。
实际上,限局性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是比较容易的,常常只要搽点药就很快治愈,只是很容易复发。
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单纯靠药物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因为患者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神经方面的障碍,诸如:工作、生活、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失意或困扰,这就需要通过积极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协调解除神经精神方面的障碍,让他们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之。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就很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患者一旦精神因素去除,疾病可能不治自愈。
同时要告诉患者需要注意的一般事项,如:避免搔抓、磨擦、肥皂热水烫洗及饮酒、喝浓茶、浓咖啡,忌食辛辣及肥甘厚腻的食物,并调理胃肠功能,治疗期间应嘱患者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节律,保证充足睡眠,努力做到情绪稳定,树立治病信心。
本病外治方法很多,有许多药物是有刺激性和毒性的,所以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掌握适应症,用药不宜过量以避免引起毒副反应。
四、医嘱示范(以体重60千克为例)长期医嘱临时医嘱皮肤科护理常规血常规二级护理尿常规忌辛辣刺激性饮食粪常规中药外洗 1次/日苯海拉明局部封闭:苯海拉明25毫克,0.5%普鲁卡因溶液加至25毫升,皮疹处皮下浸润注射(必要时)中药治以疏肝清热、宁神止痒。
方用疏肝止痒方加减,水煎服,日一剂糖皮质激素封包(必要时)中药治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方用养血祛风汤加减,水煎服,日一剂组织病理检查(必要时)塞庚啶2毫克口服2次/日开瑞坦 10毫克口服1次/日多虑平25毫克口服3次/日维生素C 0.2 口服3次/日地噻咪松10毫克静推1次/日普鲁卡因200毫克静滴1次/日5%葡萄糖液500毫升去炎松尿素软膏外涂2次/日皮损处梅花针治疗1次/日吹烘疗法(在皮损处先搽10%松馏油,然后用电吹风器吹风,15分钟)隔天1次5%~10%硫磺煤焦油软膏外涂2次/日说明中药外洗方:荆芥30克、防风30克、地肤子30克、白藓皮30克、苦参30克、大黄30克、大枫子30克、枯矾20克,水煎微温外洗患处。
瘙痒病一、诊断技巧(一)中医诊断技巧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三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风燥血热发病常在秋冬季节,全身皮肤瘙痒,干燥脱屑,抓痕鲜红,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2.湿热阻肤发病常在春夏季节,全身皮肤瘙痒,抓痕处常有黄水流出,口干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血虚风燥多见于年老体弱长期罹病的老年性瘙痒病,证见全身干燥瘙痒,抓痕多,血痂少,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
(二)西医诊断技巧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全身性瘙痒病多见于成年人,常从一处开始,随之逐渐扩展到身体大部分或全身。
瘙痒是阵发性,尤以夜间为甚,严重者是持续性瘙痒伴阵发性加剧,有时瘙痒呈游走性,部位不定。
由于反复搔抓,导致皮肤出现抓痕,表皮剥脱,血痂,色素沉着,湿疹或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有时可引起继发性感染;限性瘙痒病瘙痒局限于某一部分,亦可同时数处发病,其中以肛门,阴囊和女阴等处最多见。
因反复搔抓,局部潮湿,使肛周皮肤出现浸渍、糜烂、皱壁肥厚,辐射状皲裂和湿疹或苔藓样变。
2.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变化,如浅层角质细胞坏死、外层表皮糜烂、表皮下纤维蛋白沉积和红细胞外漏等。
(三)鉴别诊断技巧1.中医疾病要注意与湿疮相鉴别,湿疮具有皮疹多形,对称分布,有明显渗出倾向,剧烈瘙痒。
皮损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糜烂,或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苔藓样变,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可有色素沉着,有少许鳞屑、抓痕和结痂。
2.西医疾病要注意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神经性皮炎有典型的苔藓样变,剧烈瘙痒。
好发于颈项、眼睑、四肢伸侧、外阴、骶尾等部位。
二、治疗技巧本病可采用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
对于瘙痒严重者可配合西药内服或外用。
(一)中医治疗技巧1.风燥血热治则疏风润燥,清热凉血止痒,方药选用祛风润燥汤加减:桑叶15克,蝉衣12克,麦冬15克,沙参2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防风12克,蒺藜15克,紫草15克,丹皮10克,甘草3克。
加减血热甚者,可加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清热凉血。
2.湿热阻肤治则清热祛湿止痒,方药选用土茯苓利湿汤:土茯苓20克,茵陈蒿20克,金银花15克,生地20克,泽泻15克,竹叶10克,薏苡仁20克,防风12克,连翘12克,甘草6克。
加减继发细菌化脓感染者加银花24克,蒲公英、青皮各15克清热解毒。
3.血虚风燥治则滋阴养血,祛风润燥湿止痒,方药选用清滋汤加减:生地12克,熟地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黄芩12克,秦艽12克,防风12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甘草3克。
加减夹血瘀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30克(后下)活血化瘀;夜难入寐加合欢皮、夜交藤、远志各15克养心安神。
(二)西医治疗技巧1.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磨擦、肥皂热水烫洗及饮酒、喝浓茶、浓咖啡,忌食辛辣及肥甘厚腻的食物,并调理胃肠功能。
注意情绪舒畅。
2.病因治疗本病病因病因复杂,无特殊治疗。
对于有原发病如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3.对症治疗(1)老年性瘙痒症可用性激素治疗,男性用丙酸睾酮(25毫克,肌注,每周2次)或甲基睾酮(5毫克,每日2次),女性则用乙烯雌酚(0.5毫克,每日2次)。
或用黄体酮(1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
维生素A及复合维生素B均可应用。
(2)UVB光疗对许多疾病引起的瘙痒有效,如尿毒症、胆汁淤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水源性瘙痒症等。
全身性UVB照射,每周2~3次,持续2周以上可缓解尿毒症瘙痒。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者亦可获得类似的效果,大部分患者的血清胆酸浓度降低,若单用UVB无效,可加用消胆胺、环孢菌素或应用UVA治疗。
三、病情分析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中医早就有“诸痒皆属于风,属于虚”之说,故本病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血热湿热内因,脏腑功能失调,肝肾不足导致血虚风燥等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辨证施治时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对症下药,始能收到较好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