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模式初探
艺术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第 一 , 究生 至少 要花 一个 学期 的 时间到企 业 研 兼 职或 顶 岗实 习, 结合企 业项 目和生产任 务, 与企 业 设 计 团队合作 , 而 了解企 业设计项 目完成 的整 个 从
基础, 以及指 导学 生学 习专 业外语 的能力 。 由于 中西文
和研 究的能力。此 外, 要培养 学生 的 自学能力 , 导师就要
给 予学 生充分 的 自学 时间和适 当的学 习内容 , 让研 究生 在 没有依赖 也 没有干 涉的情况 下 , 自己去观察 、 去想 、 去 做、 去探 求, 自由地 学 习和研 究专 业理论 以及专 业设计知
理论 教 学, 而忽视 了实践教 学和 对 学生设计 能力 的
培养 , 因此学生在接受研 究生教 育期 间, 以完 成结 难
合社 会项 目的应 用课题 研 究。要解 决这 一 问题 , 可
以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入 手 :
中国恢复研 究生教育。2 世纪 8 年代初 审批通过 的 0 O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学位条 例》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学 和《 位条 例暂行实施方 法》 给艺术设 计这颗 种子提供 了 ,
课题 或项 目研 究, 究 生就 要 了解课题 或项 目研 究的现 研
师 的联 系, 在本科或 中高职 院校 独立承担 1至 2门专业基 础课程 和专 业课程 的教 学工作。在 课前 , 究生准备 好 研 教 学计划 或教 案、 学大纲 , 教 以及 PT 式 的教 学课 件 。 P形 然后 , 由导师主持 一个教 学试讲研讨会 , 主讲人 ( 究生) 研 以PT的形 式介绍教 学过程和 内容 , 后由导师和研 究生 P 然 小组成 员对 主讲 人 的教 学方 法、 学 内容 、 教 师生互 动 , 以 及 教学文献 等方面进行点评 。主讲 人可 以根据评估 意见 对 教 学 内容和 课 件进 行 修 改 , 然后 再 独 立进 行 课 程教 学。必 要 时, 师可 以跟踪研 究生第一 门课 程教 学 的整 导 ( 下转第 15 l 页)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135101 音乐领域)一、培养目标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
培养艺术团体、院校、艺术场馆、电视广播台站、文化馆站、各种音乐媒体、文艺研究单位和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所需要的能够胜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编辑、音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
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导师负责制,并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
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
公共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专业必修课应着重于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
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
选修课程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应占60%以上。
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大于等于16课时为1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作者:郑文轩,杨瑛,田贝贝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4期郑文轩1,杨瑛1,田贝贝2(1.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2.塔里木大学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国家省部共建培育基地,新疆阿拉尔843300)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其“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特点,深入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指导能力的初步构想,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54-02基金项目:2014年塔里木大学高教课题项目: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TDGJ13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XJGRI(WT)2014001)作者简介:郑文轩(1980-),男,硕士,副教授,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杨瑛(1979-),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物理学和研究生教育管理。
一、引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自2009年起,教育部增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精神要求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1]。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特别是要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给高校现有的导师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1. 导引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是指在研究生阶段,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职业规划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然而,传统的研究生导师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个性化指导、学术传承不够有效等。
为此,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探索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
2. 创新方向之一:个性化辅导传统的研究生导师模式往往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辅导,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一种创新方法是通过设立小组或团队制,由由多名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并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强的辅导。
2.1 小组辅导模式小组辅导模式将几名相似背景或研究方向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辅导小组,由一名或多名导师负责指导这个小组的学术研究和综合能力培养。
小组内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互帮互助,还可以从导师共同获得指导。
这样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能力。
2.2 团队辅导模式团队辅导模式是在一个大团队内,由多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
每位学生除了有自己主要负责的导师外,还可以获得其他专业领域的专家指导。
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
3. 创新方向之二:职业规划指导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学术研究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
为此,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导师育人模式应该将职业规划纳入核心内容,并给予相应支持。
3.1 职业咨询服务学校可以设立职业咨询服务机构,为研究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支持。
导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长期目标,并在学术指导之外,给予一些关于职业发展的建议。
3.2 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校企合作项目,让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并获得实践经验。
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
4. 创新方向之三:综合能力培养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对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
研究生导师制
研究生导师制研究生导师制,顾名思义,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科研人员担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
导师制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
研究生导师制有以下的主要特点:首先,导师制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较强的特点。
每个学生在研究生导师制下都会被分配到一位具有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相对应的导师,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帮助。
这样的导师制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其次,导师制能够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和指导。
导师通常都是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专家,他们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并提供一流的学术资源和实验条件。
导师制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术圈,扩大学术交流,在学术领域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第三,导师制鼓励学术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导师通常会给予学生一定的研究自由度和自主权,鼓励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和独立研究者。
导师制通过给予学生独立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就能够独当一面,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
最后,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机会。
导师作为学生的长期指导者和帮助者,他们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较深,因此能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指导。
导师经常会介绍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报告会以及与企业合作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研究生导师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导师制,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指导,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研究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机会。
因此,研究生导师制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MFA)研究生培养模式
2 0 0 5 年3 月发 布 了《 艺术硕 士专业学位 设置方 案》 的通知 , 以及 艺术设 计成为现代社 会视觉变革 与发展的主力军 , 并 为当代社
《 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设 置方 案》 的说 明。同年 5 月, 国务 院学位 会经济 与文化发展提供着智力服务 。随着我 国经济及文化创意 委员会正式 发 出了《 关 于开 展艺术硕 士专 业学位教育试 点工作 产业 的迅猛发展 , 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的通 知 》 , 批准3 2 所 院 校开 展艺 术 硕士 专 业学 位 教育 试 点工 艺 术设计类专业学位 的培养 目标 旨在培养具有较高 的艺术 作 。2 0 0 9 年, 全 国有 3 5 所 院校具 有招 收艺 术硕 士 ( MF A) 的资 审美 能力和较强 的艺术理解力 与表现力 , 具有 系统 的专业知识 格, 2 0 1 0 年又新增 了6 8 家艺术硕士培养单位 。开展艺术硕士专 和高水平 的艺术 设计能力 , 能够运用 专业理论知识 及技能解决 业学 位 ( MF A) 教育 是我 国艺 术学 学位 与研究生 教育改 革 的重 艺 术设计实践 中的实 际问题 。在上述培养 目标 规定条件下 , 艺
所有实践类专业 。首先 , 艺术硕士的培养 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 行 的人才培养模式 。
的应用性 、 专业技艺 与实践能力 , 以培 养运用艺术专 业理论 、 知 识 和技 艺 、 满足特定社会需求 、 创造性从 事艺术专业工作人才为 目的。其 次 , 艺术 硕士 的培 养方 式重 在 以职 业所 需 的知识 体
上 。这要求 我们 不断地 探索适 合我 国国情 的艺术硕 士 ( MF A) 的培养路径 。
一
学强调解决现实 中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 , 这些能力包括 : 发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引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高级艺术人才的培养重点,旨在培养具有广泛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兼具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能力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
本指导性培养方案将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创作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人文素养;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具备艺术实践和创作能力,能够从事高水平的创作和表演;4.培养学生能够在艺术研究领域具备较高的学术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承担领导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方式1.课程教学:通过系统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开设有创新意义的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包括创作实践、表演实践、设计实践等。
同时,强调实践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计划1.课程设置: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能力。
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创作等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深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培养期间须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通过答辩获得学位。
六、培养监测与评估1.学科导师:每位学生将配备学科导师,负责学生的学科指导和培养监测。
2.学术委员会:设立学术委员会,由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进行评估。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农 村 参加社 会调 查 参 加 勤 工 俭 学 生
, ,
、
作 对 于调 整优 化 研 究 生 教 育 类 型 结 构
一
门人 才提供重 要 保 证
。
产 实 习 等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
在社会 实践
,
步 完 善 研 究 生教 育培 养 体 系具 有
。
应 用 型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采取 高 校
。
.
在就 业 和 工 作 中的竞 争 力 应用 型 硕 士
。
生 活 实践 中 不 以 善 小 而 不 为 不 以 恶
研 究 生 着 重 于 培 养高 层 次 应 用 型 专 门
口
小 而 为之
,
”
,
才能 在 日积 月 累 中养 成 道
。
人才
。
其培养 目标 是 :1 掌握 所 从 事 领
.
德 习 惯 形 成高 尚的思 想 道 德 品 质
.
,
2 0 0 1) ( 4
)
.
随 着 我 国社 会 经 济 和 科 学 技 术 的
研 究生 既 要 有
一
一
定 的 知识 广 度 又 要 有
“
、
。
目前 很 多 高
,
、
用社 会 主 义 道 德体 系 规 范 自己 的言行
校根 据 适 应需求 科学 定位 分类培 养 因 材施 教 的理 念 与原 则 已 决定 对
、 ,
慎独
”
内省
” ,
常思 己 过
”
.
勇 于 改 正 自己 思 想 道 德 和 行 为 上 存 在
、
硕 士 研 究 生 按 照 学术 型 和 应 用 型 两 种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135106 舞蹈领域)一、培养目标通过舞蹈领域艺术专业学位的教育,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舞蹈专门人才。
舞蹈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艺术硕士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接受完整、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在专业技能上达到较高的水平。
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和道德素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并能够掌握研究方法,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
获得此学位后,能够在国家艺术演艺团体、院校、文化机构、研究机构、文化场馆、文化公司、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相关的社会团体从事相关工作。
二、招生对象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导师应根据学科及学生个人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
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培养。
采取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聘用社会和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实践与研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
公共课程应完成国家规定课程,为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视野提供基本保障;专业必修课从舞蹈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出发,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延展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应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形式多样,为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创造机会;专业实践课应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创作及表演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艺术硕士的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少于50学分,(即16学时为1学分)。
其中,公共课不低于8学分;专业必修课和实践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管理体系构建模式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管理体系构建模式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导师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管理体系构建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导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导师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导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其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
建立健全的导师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二、导师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1.公平公正导师管理体系应当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之上,不偏袒、不懈怠、不疏漏。
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方向和兴趣的导师,并得到公正和公平的对待。
2.厚植师生情谊在导师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应注重厚植师生情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导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和学习活动。
3.重视实践导师管理体系应当重视实践,让导师和研究生在实际科研活动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互相交流、学习和提高。
4.积极引导导师应当根据研究生的个性和特长,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研究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成长。
三、导师管理体系构建模式1.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权利在导师管理体系中,首先应当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权利。
导师应当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能够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指导,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在权利方面,导师有权利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并有权利享有相应的待遇和资源支持。
2.建立导师评价机制为了保证导师管理体系的公平公正,应当建立导师评价机制。
研究生可以根据导师的指导水平、科研成果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导师的聘任和薪酬。
这样一来,导师将更加重视对研究生的指导和管理。
4.统一规范管理在导师管理体系中,还需要建立统一的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导师和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科研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管理标准和规范。
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黄慧琴陈传文
汪辉周曙
尹洪章晓岗
罗坚廖维章
傅小龙万然
卢杰潜铁宇
吴江
2
产品设计研究
研究传统的造物理念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强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人文主义设计精神相统一,既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更关注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引导人们合理而健康的消费,真正使设计减少浪费,更好地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的人、物、社会环境。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身心健康。
基本学制:2.5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鼓励有条件的学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导师要全面地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导师应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帮助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计划,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指导,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学术潜力。
前沿专题讲座
18
1
2众Biblioteka 师考查5222008
传统文化特性研究
36
2
2
王向阳教授
潜铁宇副教授
考查
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每生选修1~2门
5222009
人体工程学研究
36
2
2
熊兴福、
孙勇教授
考查
5222010
环境艺术理论与设计研究
36
2
2
熊建新教授
考查
5222011
产品设计研究
36
2
艺术设计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模式初探
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此过程 中 , 尤为强调设计 教
育 的实 践 性 特 色 。 注 重 研 究 生 在读 期 间 的 设 计 实 践 活 动 , 必 须 创 造 条 件 就
1 大 学 创 意产 业 园 的建 立 .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制提 出 了 新 的要 求 。 另 一 方 面 , 着 创 意 产 业 的发 展 , 随 越 的各 种 艺 术 表 现 形 式 。 来 越 多 的 高 校 参 与 到 了 大 学 创 意 园 的 建 设 中。 这 种 官 产 学 研 相 结 合 的 大 学 创 意 园为 高 校 培 养 创 新人 才提 供 了 良 好 的 实 践 环 境 。在 这 方 面 , 外 较 国 ( 课 程 设 置 的特 殊 性 2) 专业学位研究生 的课 程设 置要 以实际 应用 为导 向, 职 业需 求为 目 以
'
-
的构 建提 出 了设 想 , 对 该 制 度 的 保 障措 施 进 行 了分 析 阐述 。 并
【 关键 词 】创 意产 业 导 师 工 作 室 制 专 业 学位 研 究 生
培 养模 式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基础上 , 据专业学位教育 的特 根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 实践为导 向 , 重视 实践 和应用 , 养在专 培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 以城市独 特的 文化、 信息 、 资本 、 人才等 让 学 生 充 分 参 与 与 其 研 究 方 向 相 关 的 实 际 案 例 , 养 其在 艺 术 设 计 职 业 领 培 资源为依托 , 通过对创造 力、 知识产权 的开 发和运用创造社会 财富、 发展动 域 中解 决 实 际 问题 、 担 专 业 技 术 或 管理 的能 力 。 承 力、 就业机会的系统性活动。创意产 业是一 个知识 密集 型、 强渗透 性的新 因此 , 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 类专业 学位研究 生导 师制培养 模式 , 形成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利弊之我见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利弊之我见作者:刘昱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07期摘要:伴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的需求人才,“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一种好的探索,通过对“双导师制”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该培养模式的适用条件,为该模式的有效推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内涵所谓“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研究生培养中,每个研究生有两个导师指导,这两个导师分别是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理论导师一般就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的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题选题、学位论文理论指导等;实践导师是由该专业所属的实践行业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其行业中具有一定威望或者是相当于副高以上职称的企事业相关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学位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
随着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势的改变,我国对应用型研究生的社会需要逐渐增大,以培养实际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型、应用型研究生逐渐增多,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导师制应运而生。
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必然有其利弊,本文正是通过对双导师制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适用的条件,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推行双导师培养模式时提供借鉴参考。
二、“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利与弊(一)“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点1.实践导师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毫无疑问,“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因此,该培养模式的首要优点就是实践导师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实践导师凭借其在该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研究生提供实践能力的指导,有效地弥补了理论导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
理论导师往往由于承担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且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难以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展开具体指导,而实践导师多数就在实践工作岗位上,有的还在实践岗位担任领导之职,不仅可以承担研究生实践学习的指导任务,有的还可将研究生安排到其所在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建立良好的师徒情谊,有的实践导师还可为研究生就业提供良好的途径。
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和创新设计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2.独立研究能力:具备独立进行设计研究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设计的能力。
3.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能够与不同学科和背景的人合作。
4.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做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设计成果。
三、培养方式1.课程学习:开设一定比例的专业课程,包括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研讨会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2.导师指导:每位研究生分配一位专业导师,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帮助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和制定学习计划,提供研究方法和学术指导。
3.学术研究:研究生通过独立的学术研究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实验设计等。
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并完成一篇独立的学术论文。
4.实践实习:研究生需要参与相关的实践实习活动,了解行业动态和专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设计实施能力。
四、培养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心理学、设计史、设计文化等。
2.专业课程: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策划与管理、设计创作与实践、设计技术与工艺等。
3.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设置多个选修课程,包括专业的前沿课程和相关领域的课程。
五、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该论文应具备独立性和创新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需经过导师的指导和评审,论文答辩由专业委员会组织。
六、评价方式1.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分,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2.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由专业委员会评阅和答辩,根据学位论文的独立性、创新性和学术规范进行评价。
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问题思考
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问题思考摘要: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举措,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角度,分析了推进专业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的现状,然后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等方面重点研究了专业硕士双导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还可以发展先进生产力。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引路人,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体制下通信人才培养要求,拓宽研究生教育渠道,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层次和水平,我们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的实践。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
它区别于其他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点:一是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特别适合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
二是隐性知识的传承,比如为人处世的方式、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这些对人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早在十四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
顾名思义,导师取向导和老师之意,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导学”关系。
导师不仅是学生生活上的向导,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老师。
在传统的单导师制中,导师主要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
但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缺少社会实践的过程,单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
为了弥补单导师制的不足,教育部于2019年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意见中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采取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联合进行培养的新模式,这遵循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135108)(2017年制订)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1、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国民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艺术设计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能够满足本专业领域的对外交流需要。
二、研究方向1、环境设计研究与实践研究立足于环境哲学、伦理、审美、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学术前沿,通过系统的环境设计程序学习和设计实践能力的锻炼,实现对室内外空间、区域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
2、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与实践研究立足于历史与当代文化、视觉审美心理感知、国际文化融通背景,理解和掌握设计程序、表现等基础理论,实践范围涵盖家庭生活、企业生产和消费、公益文化传播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中的陈设、展示、装帧、包装、标志、文化形象等领域。
三、学习方式及学制依据报考类型采用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
基本学制为3年,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1、采取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并聘请校外高水平的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实践。
导师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依据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生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督导研究生的学习进程。
采用双导师制,构第 1 页/ 共9 页建有序的专业交流机制和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强与文化事业单位、设计公司、创新服务机构的联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共建专业实践平台,实现校内外协同培养和就业供需互动联系。
2、研究生培养采取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技能锻炼和创作实践,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实践探索能力。
以实践基地为主导的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校外实践环节培养研究
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属于专业学位硕士,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设置之初,主要招收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开始大力发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
目前,我国在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大部分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与原有的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相比,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经验、实践基础都较为薄弱,因此,合理设置实践环节,对于实现“学术性、实践性、职业导向性”三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科领域划分上,艺术硕士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设计八大艺术领域。
在这八大艺术领域中,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设置占比最大,专业方向以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动画、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为主。
这些专业方向与纯艺术创作、表演类(如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美术等)相比,设计与技术结合更加紧密,受理论、技术的影响比纯艺术创作更大,与纯艺术创作、表演类的实践环节设置也有较大区别。
因此,考虑到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实践培养的具体差异性要求,实践基地的选择、校外导师的选聘、实践内容与校外实践基地匹配等方面,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校外实践环节与校内教学的合理衔接艺术硕士学制为三年,其中第一学年为校内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第二学年为校外实践,第三学年为毕业创作和学位论文撰写。
以应用型高层次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艺术硕士,应该始终把握实践能力的培养基调,在课程设置和学年安排上充分考虑艺术实践的要求,做到校外实践环节和校内教学内容的合理、有机衔接。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在第一学年的公共课程设置方面,除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英语等课程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利弊之我见
2012-07高教前沿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利弊之我见文/刘昱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内涵所谓“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研究生培养中,每个研究生有两个导师指导,这两个导师分别是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理论导师一般就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的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题选题、学位论文理论指导等;实践导师是由该专业所属的实践行业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其行业中具有一定威望或者是相当于副高以上职称的企事业相关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学位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
随着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势的改变,我国对应用型研究生的社会需要逐渐增大,以培养实际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型、应用型研究生逐渐增多,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导师制应运而生。
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必然有其利弊,本文正是通过对双导师制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适用的条件,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推行双导师培养模式时提供借鉴参考。
二、“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利与弊(一)“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点1.实践导师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毫无疑问,“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因此,该培养模式的首要优点就是实践导师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实践导师凭借其在该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研究生提供实践能力的指导,有效地弥补了理论导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
理论导师往往由于承担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且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难以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展开具体指导,而实践导师多数就在实践工作岗位上,有的还在实践岗位担任领导之职,不仅可以承担研究生实践学习的指导任务,有的还可将研究生安排到其所在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建立良好的师徒情谊,有的实践导师还可为研究生就业提供良好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设计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模式初探[摘要]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单一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学术研
究型、复合技术型、工程应用型并存的多元化培养。
本文从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学创意产业园导师工作室制”模式,对其框架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并对该制度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 创意产业导师工作室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给原有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了大学创意园的建设中。
这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创意园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在这方面,国外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QUT)与政府合作的Kevin Grove都市村庄创意社区。
借鉴对国外高校创意园的调研,本文提出了“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这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模式。
一、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内涵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是在当前“新经济的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借助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纷纷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创意产业园的形势下,将高校创意产业园内导师工作室的运作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导师制度。
从本质上讲,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构建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的一种顶层设计,其中大学创意园建立建设的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导师结构、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重点内容;而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创意园管理机制、导师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
二、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
1.大学创意产业园的建立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本、人才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创造力、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动力、就业机会的系统性活动。
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将现
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
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其技术和人才高度聚集,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独特的产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资源、市场和管理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在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下,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大学所具有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学术基础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思维源泉。
清华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江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大学创意产业园”越来越多地被建立起来,这些创意园把大学的人才、学科和地方的产业、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创意时代的引领者。
2.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2)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据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方向课程”则是为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修养都得到提高;“选修课程”主要是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丰富自己,以利于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形成受众面极大的教育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那将是极大的浪费,诸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都是社会比较急需的。
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此过程中,尤为强调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色。
注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设计实践活动,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际案例,培养
其在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的能力。
因此,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这就要求院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和校外的试验示范站、推广基地、合作企业等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的条件,使其学习、研究与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导师因素。
1.对导师的挑战
(1)对培养方案制定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
所以,除了要进行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大多数导师对社会实际和企业现场情况了解较少,在为学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就面临一定困难。
(2)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挑战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和应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对前者和后者采取不同的教学侧重。
对于前者,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容易理解与实践有关的课程,但其理论知识不够深入,需要多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
对于后者,由于其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与实践相关的内容理解相对模糊,需要导师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讲授与职业有关的课程,避免与实践环节有关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的随意性。
(3)对指导方式的挑战
由于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前半年学生主要是上课,与导师接触较少,后半年可以进入实验室,第二年就要开始到企业去实践,这对其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挑战。
(4)对学位论文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源于应用课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
而对形式多样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也是
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