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导师制运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以导师制为平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体化 教学 和大学 生科 技竞赛 、科 技创 新和实 践创新 训练
计划紧密结 合起来 ,把课 堂延伸到社 会中去 , 延伸 到企业 中 去, 延伸到企 业产品研 发的整个过程 中去 , 延伸 到生产车 间
二 、高职 导 师制创 新人 才 培养模 式 取得 成效
1务 实 科研 基 础 ,推 动 创 新教 育 。通 过 指 导 学 生 开 展 大 .
导技术 平台 。
一
5 以 大 学 生实 践 创 新 训 练 计 划 项 目为依 托 ,提 高 学 生 的 .
科 研能 力。为了进一 步激 发学 生学 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
以导师制为 平台的 “ 四位 一体”高职导 师制 造性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 ,培养大学 生的实 践 能 力 ,结 合 “ 战 杯 ” 大 学 生 课 外 学 术 科 技 作 品竞 赛 、 大 挑 创 新人 才 培养模 式 探 索
近 几 年 ,一 些 高 职 院 校 正 在 将 专 业 导 师 制 作 为 教 学 模
学生科技创 新基金项 目和 大学生实践创 新训练计 划项 目等 ,
以 项 目的 选 题 、 申报 、立 项 、调 研 、结 题 等 环 节 进 行 科学 安
式 , 入到 E常教 学计划 当中 , 嵌 l 以构建一个全 方位的专业教 育平 台 , 出创新 意识和创业 能力的培养 , 技能训练和教 突 将
改进 对 策 。
关 键 词 : 导 师 制 ;“ 四位 一体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对 策
近年来 ,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 、全过 视角 ,它 不仅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更注重全体学生 的 程 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 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目标 主 动 学 习 ,注 重 团 队学 习 组 织 的 发 展 ,树 立 终 生 学 习 的 理 的要 求 ,高职 院校都在探索 本科生教育 以外的导师制 ,这种 念 ,促进学生学 习能力的提 升 。2 1 年 ,笔者将 自己指导 的 00
“1+X”证书制度下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1+X”证书制度下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摘要:“1+X”证书制度下,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更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此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根据“1+X”证书标准要求及建筑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建筑类专业的特点,在课程改革中将“1+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1+X”证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一、研究背景2019年1月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中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
试点工作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二、“1+X”证书制度下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一)将“1+X”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同类院校交流、毕业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形成专业调研报告,结合珠三角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形成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1、在建筑类专业课程中开设“1+X”证书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土木工程识图(房屋建筑类)、房屋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CAD、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应用、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等专业基础课,以及开设建筑施工工艺综合实训、土木工程识图实训、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应用实训等实训课程,帮助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掌握专业基础技能,为考取证书做充分的准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强调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有所不同,学术型人才培养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将重点放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社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案例、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
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研机构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和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企业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1+X”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旅游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选择
举的目的。
“ 产学” 合作机制不仅是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
( 二) 校外联合体合作模式
人才的基本途径, 而 且也是发现与培养符合项目 化教学要 经营与生产往往不是高校的 优势, 而且学校市场开发 求的教师的一个重要平台。 旅游高等教育以“ 产学” 为导 能力弱, 适应性差, 也没有更多更强的精力分身于企业的
维, 又养成必备的良 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则, 真正实现校 企的“ 双需共赢” 。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
脱节的问 题, 缩小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增强了 旅游高等 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弊端, 教育 学生的 社会 竞争力, 极大地提高了 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
( 一) 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 目 标
上不同 程度地脱离和落 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 需要, 突出反 量。 映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 要培养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企
业需要的 应用型技术人才, 使学生既有较好理论知识, 又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就必须注 重产、 学合作, 旅游高等学校 与企业进 行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企业将为学生实
继 续教 育研 究
2 0 1 3年第 1 0 期
¨ 1+X” 导 师 制 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
旅 游 高等 教 育产 学合 作 的选择
洪 霞芳 刘锦 莲
( 江西科技 师范大学 旅 游学院, 江 西 南昌 3 3 0 0 1 3 )
摘要 : 旅 游高等 教育“ 校企产 学合作 ” 的 良性发展在 宏观 层 面必须战略配合 与合 作指导 , 更 关键 的是 , 要在 微观操 作层 面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教 育模 式。在借鉴相 关研 究和 实践教 学的基础上 , 探 索创 新应 用型人 才培养如 何体 现在 实 践教学 中, 如何 高校 整合校企师资力量 , 如何使校 企合作真 正成功运行 , 尝试 选择 “ l+ X” 导师帝 3 旅 游管理 专业创新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 论证旅游 高等教育产 学合作发展 的制约 因素 , 发展 “ 1 + X ” 导师制应 用型人 才培养模 式创 新 的实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1+X”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1+X”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1+X”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依据不同专业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通过将通用能力课程“1”和专业能力课程“X”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灵活的选修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对技能培养的单一模式,强调了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视,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1+X”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高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现代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再仅仅需要具备一专多能的人才,更需要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和跨专业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必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1+X”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1. 培养多样化、综合素质的人才“1+X”人才培养模式将通用能力课程和专业能力课程进行合理结合,培养出具备丰富综合素质和多样化技能的人才。
通用能力课程包括语言文化、数理基础、思维方法等,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专业能力课程则包括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这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强调个性化、灵活性的培养模式“1+X”人才培养模式还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培养模式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1+X”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将社会需求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中。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② 深 入 了解 一 个企 业 , 织 学 生开 展 市 场 调 查 , 担 具 体 产 品 的 组 承
推 广业 务 , 以及 到企 业 从 事 与 电子 商务 相 关 岗位 顶 岗 实 习。 悉 产 品 熟
“ 导师制 ’ ’ 人才培 养模式在 院校教 育 中的具体 实践 高职
淄博职业学院 ) 鲍 建峰 (
摘 要 :高 职 教 育 是 培 养具 有 实践 能力 的 高等 技 术 应 用 型 人 才 的教 育 , 高 多 , 全 国 大 学 生 沙 盘 大 赛 , 子 商 务 专 业 大 赛 , 国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如 电 全 职 院校 实 行 的 导 师制 与 普 通 高校 实 行 的导 师制 有 明显 的不 同 , 它是 一 种 以突 大 赛 等 。 些大 赛 是 培 养 学 生 能力 的有 效 途 径和 方 法 , 导 教 师 需要 这 指 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满足学生个性 发展 为根本 目的的导师制。 本文介 指 导 学 生 组 成 不 同 的 团 队来 参 加 这 些 比 赛。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导 师制
人 才 培 养
1高职 院校人 才培养现状
21制订《 . 工商管理学 院专业指导教 师工作 试行条例》 在 该条 专 业 思 想 , 爱 本 专 业 , , 热 明确 学 习 目标 和 职 业 发 展 方 向 , 快 掌握 大 尽 例 中 明确 指 出 , 以教 学 改 革 为核 心 , 技 能 培 养 为 突 破 口 , 合 高 等 学 的学 习 方法 , 学生 的职 业 道 德 形 成 产生 深 远 影 响 。 以 融 对 同时 减 少 学 生 教育 导 师培 养 模 式 ,在 我 院 各教 学部 构 建 一 种 新 型 的高 职 高 专 技 能 选 课 的随 意 性 和 盲 目性 , 以保 证 学 生 具 备最 基 本 的知 识 、 能 力 和 素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型人才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能够创新解决问题。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与策略是指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应遵循的理念和具体实施的策略。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以应用为导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
第三是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只有具备了综合素质,学生才能在应用中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一是实践教学策略。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取应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采取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是项目驱动策略。
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进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设置课程项目、科研项目或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锻炼能力。
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是实践导向的评价策略。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实践报告、项目答辩、实习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实践环节,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并采取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导向的评价策略。
只有通过这些理念与策略的整合,才能够有效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华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导师的任期: • 新员工导师任期从新员工进部门开始,直到新员工正式转正时结束 • 如因工作变动,在新员工未转正前更换导师,由前任和继任做好新员工培养工作交接,双方确认后前任导师
工作结束,继任的导师任期开始。
导师的管理主体是谁?对思想导师如何管理?
工和导师一对红荣誉奖,并记红记录;导师综合考核成绩优秀的,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申报优秀 思想导师荣誉奖,并记红记录
“全员导师制”的作用和效果
1. 对于导师: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尤其是对于入职时间不长就成为导师的员工,在工作上更加 地严格要求自己,在新员工面前更加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 对于新员工,可以使他们迅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大家庭中来,从思想上、感情上尽快地认可企 业的制度和文化;
3. 对于公司:通过全系统、全方位、全员性的“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形成了企业内部良好的 环境氛围,层层级级的执行力必然会大大增强
新员工到部门报道
周期:三个月
完成转正答辩
什么样的员工能成为导师?导师的任期多长?
在华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员工,有资格申请成为思想导师: • 在公司工作1年以上 • 部门业务骨干,有能力进行业务指导 • 认同华为文化,有能力进行思想引导 • 为人正值热情,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计划、组织、管理、沟通能力,有能力为新员工制定合理的计划,安排
• 华为“全员导师制”: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员工进入新环境的“磨合”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而且可以密切员 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增强员工的荣誉感。
• 华为对导师实行物质激励,以补助的形式,给导师每月300元的“导师费”,并且定期评选“优秀导师”,被评为 “优秀导师”的可得到公司500元的奖励。更为重要的,是华为把“导师制”上升到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并 以制度的形式做出严格规定:没有担任过导师的员工,不得提拔为行政干部;不能继续担任导师的,不能再晋升。
“1+X”证书背景下“岗课赛证”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要求,进一步提升其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竞赛指导水平; 也可以邀请有意向的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按照企业的实 际工作流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以企业的标 准和要求规范学生技能实施行为,让学生了解当前行业企业 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技能。
拓展导师培养,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为实现数控 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岗课赛证”的有效融通,除了 采取上述举措,还可按照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技能标准、 竞赛标准的要求有序对接,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知识结 构内容,学院还要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协同育人作用,邀请 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行 独具特色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举措。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 “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知识体系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在丰 富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开展技能实践训 练。同时,通过教师工作室积极开展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如 开设讲座,让学生进入课题组完 成力所能及的项目任务等。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作为学 生的专业实践导师,定期安排学生赴企业参观实习、开设讲 座讲解企业最新技术或组织管理流程。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 进入适当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相关企 业的管理模式、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 专业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通过这样的“岗课赛证”融合人 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课堂中基本完成岗位、考证或竞赛所需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培养,再加上双导师制的培养和训练,学 生自身职业能力、素养和专业拓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确 保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123
圆桌派
在理论阶段,无法适应企业真实的岗位标准,使得“岗课 赛证”的融合培养侧重程度发生偏颇。上述现象也造成了 相应技能训练的不充分,如侧重于“赛”只会使少部分学 生获益,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而偏向于“证”则由于人数过多造成设备缺乏使学生训练 不足,不能有效发挥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与证书的辅助教 学作用。另外,由于企业生产安排和保密要求,学院无法 充分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也使学生的专业实 践机会减少。
1+x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1+x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1+x师资队伍培养计划是指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培养
更多高水平的教师,满足学校或组织对优秀教师的需求,制定并实施的一项计划。
该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训计划: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包括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教师评估等内容,通过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 导师指导:为新任教师或晋升教师提供导师指导,通过定期的交流、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经验和建议。
3. 学历提升: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继续教育课程,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4. 研修交流:组织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教师交流活动等,增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
5.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评优、晋升、奖励等途径,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养计划,并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6. 外聘专家: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7. 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8. 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学习、自我提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其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通过1+x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可以实现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
和壮大,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校及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部门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能够胜任各行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被广泛认可和推崇。
1. 导师制“导师制”是指学校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给予每个学生一个固定的导师,由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学业管理和成长指导。
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术、生活等方面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支持,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关爱。
2. 项目制“项目制”是指学校引入实际项目与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学校会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项目,学生需要在项目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和任务,通过项目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全过程“全过程”是指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阶段。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从对学生的选拔入学、学习过程,到毕业之后的就业安排和定期的跟踪服务,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成长,强调教育的全过程。
1. 强化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
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和导师的指导,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2. 促进创新意识该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潜能。
“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
人才培养 目标 、培养 规格相协调 ,以满足用人单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6 8 (0 8 0 0 4 0 0 8— 7 1 2 0 ) 4— 09— 6
中 国 高等 教 育 的毛 入 学 率 从 2 0 0 3年 的 1% 应用 型 人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创新 ,就 是 为 了更 好 地 与 7
逐年递增 为 20 07年 2 % ,按 照马 丁 ・ 3 特罗 的高
维普资讯
第2 O卷 第 4期 20 0 8年 7月
V 12 . 2 0 7 o . O No 4 0 8.
嘉兴 学院学报 JunlfJaigU i rt ora xn nv sy o i ei
“ 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 col f uies J x gU ie i , i ig Z e ag34 0 ) S ho o B s s , i i nvr t J x , hj n 10 1 n an sy a n i
Ab t a t h b l y o p l a in i t et r e o p l ain t p ln s—tan n .F o e p r n n smu a s r c :T e a i t fa p i t s h a g t fa p i t y e t e t i c o c o a r ii g r m x e me t i l— i o t n o i u t n e n s h o o s ca r c ie o to c o l h r r O ma y wa s frt e c l v t n o p l d— i fcr msa c s i c o lt o i p a t u fs h o ,t e e a e S n y o h u t ai fa p i o c l c i o e a i t .B s d o h ic s in o e t re f r i ig p a t a a e t i n e g a u t s h sa t l u g ssa n bly i a e n t e ds u so f h a g to an n r cil t ns n u d r r d a e ,ti ri e s g e t n i— t t c l c n v t e s se c ld “d a u o a y tm” a d t e i lme tr r g a o e s se ,t e e h sso h c is o ai y tm a e v l u tt r ls s e l i n mp e n a y p o r m ft y tm h mp a i fw i h l h h e i k n s f h e o r e u sd c o l e l i g z r itn e c l v t n b t e ol g s a d s c ey aif— n ma i g u e o e r s u c so t ie s h o ,r a i n e o dsa c u t a i ewe n c l e n o it ,s t y t z i o e s i g t e r q e tb h r ntt e u e t e tan n o ta d s o t n t e p s —a a t g t , n e u s y t e wo k u i o r d c h r i i g c s n h re h o t d p i i h n me Ke r s u lt tr y tm ;a p iai n—o i n e a e t ;c l v t n;mo e n o ain y wo d :d a u o a s se i l pl t c o re td t n s u t a i l i o d lin v t o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和效果。
通过对某大学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应用型能力的人才。
本研究也对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导师团队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等。
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启示了其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
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应用型本科导师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并且不断改进和完善该模式,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新工科、OBE理念、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案例分析、评价、展望、重要性、启示、未来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
如何构建一种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目标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明确的学习成果来引导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探讨OBE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设计一种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某大学实施该模式的案例分析,评价该模式的有效性,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研究,希望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入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OBE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旨在构建一种更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这意味着,应用型人才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
如果说,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那么,应用型人才则是一种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遵循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之上,按照行业的职业规范制定人才标准,特别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实践性要求,以技术体系为依据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以胜任人才培养为原则构建“双师”结构、多元组成的教师队伍,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做学结合”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和“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所有这些要素的达成必须坚持产学研相融、走校企合作(行业合作)教育的道路。
1.以技术体系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依据,而是以技术体系为依据构建其课程内容体系,在“基础扎实、口径适当、强化能力、注重实践”目标指导下,强调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
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动态、市场需求呼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内容体系的“催化剂”,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可雇佣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区别于传统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当中的探究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显著特征。
2.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做学结合”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其教学方法体系应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强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创新训练等;突出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环节。
“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作者:李正东李秀玲牟刚来源:《科技风》2021年第05期摘要:“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途径。
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专本贯通”人才培养为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人才”两个根本性问题,从“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实现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衔接与贯通,可为其他专业进行“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校协同育人的一种新模式,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途径。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庆市进行了高等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试点[1-2]。
本课题从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定位出发,研究“专本贯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3-4]。
一、“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对贯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整体认识,是“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纲领和行为依据,其核心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学制为5年,采用“3+2”的培训模式。
学生在高职院校完成前3年的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即可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习阶段后,通过转段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完成第4、5年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即可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中要突出“专本贯通”培养模式的特点,培养目标要兼具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优势。
要紧密围绕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不单纯追求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和提升学术发展能力,而更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的培养。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其中,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被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人才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从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式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导师制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由一位导师与一至数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学生学习期间,导师承担着指导、协助、监督等重要职责。
这种模式已经在国内外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均推行导师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导师制的实施中,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成为导师的助手和合作者,双方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和谐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与导师融合,实现个性化建设和师资共享。
项目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侧重于提供实践经验,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参与到某个具体的项目当中,这个项目将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的不断演进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实践和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性的人才。
全过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则是结合了导师制和项目制的特点,强调在团队合作、实践摸索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包括实习、职业规划、课程研究等等,不仅可以得到学习技能知识的机会,同时还能够丰富自己的社交经验、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在不断尝试中探寻自己的优势、弱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培养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形成一种多层次、全过程、实践性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是高校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保障。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会不断创新和丰富,为我国更好地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合导师指导、项目实践和全过程监控的综合人才培养方法。
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下面将从导师制、项目制和全过程监控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该模式。
导师制是该模式的核心组成之一。
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由一位教师或者专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学术研究。
导师制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项目制是该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实际的项目来实践所学知识。
项目制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制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过程监控是该模式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
全过程监控是指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校、导师和学生本人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估。
学校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估标准和指标,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并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学生本人则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调整。
通过全过程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基于“1+n导师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1+n导师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n导师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单一导师制相比,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本文将对“1+n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和优势进行研究。
“1+n导师制”是指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有一位主导师外,还可以选择多位辅导师进行辅助指导。
主导师是学生的主要指导老师,负责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的指导。
辅导师则是在创新创业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这种导师团队的组合能够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
“1+n导师制”的独特之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目标选择不同领域的辅导师,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
辅导师的经验和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不同的导师指导下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视角和思考方式。
“1+n导师制”还通过导师间的合作与协作,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导师团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完整和全面的培养支持。
导师之间可以进行经验和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导师团队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n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学校和企业等各方的积极支持和合作。
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生选择多位导师,并建立导师队伍。
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导师团队成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1+n导师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多位导师的指导和支持,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
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学校和企业等各方应积极探索和推广这种新型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做出贡献。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在正文中,详细讨论了导师制、项目制和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结合带来的优势。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结论部分则总结了“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意义,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综合分析表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实践案例、实践意义、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已成为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需求。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与创新的环节。
而“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则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桎梏,将导师的指导、项目的实践和全过程的跟踪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优势,分析其实践案例,并探讨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展望。
通过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旨在为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提升。
1.2 研究意义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而不同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出优秀人才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现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而“导师制+项目制+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结合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文章从当前高校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出发,提出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并对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明确学生导师的角色、完善本科生导师选聘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是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本科教育导师制人才培养所谓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就是在实行专职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实现“教书和育人工作相融合”。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旨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目前,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进程中,我国高校尚处于尝试阶段,甚至有些高校根本就没有实施。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一些高校已实施多年,但由于师资不足、经费匮乏、导师职责与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区分、激励机制缺失等原因,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仍存在种种问题,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下及在实施本科生学分制时,努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现班级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有效结合,弥补对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的不足,是高校本科教育中仍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1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从社会发展需求、学分制培养方式、大学教学特点和大学生学习特征来看,都是必要的。
1.1有利于改变只注重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而忽视学生的学业导向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形式是辅导员、班主任制。
在这种制度下,辅导员或班主任侧重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辅导工作,对学生所学专业、实践和科研上的指导有限甚至无能为力,而专任教师只对其所教的课程负责,只负责本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
结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技能、职业规划等的导向成为一种“真空”。
而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弥补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的不足,有利于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而且便于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实际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指导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X”导师制运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摘要:旅游高等教育“校企产学合作”的良性发展在宏观层面必须战略配合与合作指导,更关键的是,要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教育模式。
在借鉴相关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如何高校整合校企师资力量,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尝试选择“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旅游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1+X”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1+X”导师制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22-03近十年来,“校企合作”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综述国内外旅游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合作机制、专业实践、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并没有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因此,本文以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以关注实践主体――学生为研究重点,基于“产学合作”的“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旅游高等学校产学合作的必要性(一)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旅游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育上不同程度地脱离和落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反映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
要培养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学生既有较好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注重产、学合作,旅游高等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将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安排,共同培养符合旅游行业能力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产学”合作机制不仅是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发现与培养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的教师的一个重要平台。
旅游高等教育以“产学”为导向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学科建设适应旅游产业的需求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旅游高等学校在制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可深入旅游企业调研:邀请专业人员研讨,使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应用性。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过程的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毕业设计的实施等环节的改革,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旅游院校学生通过实习实训、顶岗操作,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管理、科研等实际过程,既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对接,又广泛深入地熟悉社会;既掌握职业技能,启迪创新思维,又养成必备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则,真正实现校企的“双需共赢”。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旅游高等教育产学合作模式(一)校内产学合作模式高校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
(二)校外联合体合作模式经营与生产往往不是高校的优势,而且学校市场开发能力弱,适应性差,也没有更多更强的精力分身于企业的经营,高校的产学发展逐渐走出校内,依托产业,与校外企业结合,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三、旅游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一)“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产学”合作机制良好运行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为项目化教学的顺利推进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不同阶段、层次、行政、院校、企业对“双师型”的概念、内涵、分类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无论哪种理解方式,对“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基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应是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仍然严重缺失,主要原因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高校师资来源单一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基本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队伍的学术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越来越重,而这种教育经历往往只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具有理论水平鞍高的优势,但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由此带来的教学、科研困境,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产学合作“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应用要求。
而由企业引进人才方式,在特殊情况下虽然也客观地解决了“教师化”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越来越严格的进入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旅游高等学校同样很难真正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的生产、管理与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人才。
2.“双师型”教师培养困境旅游院校产学合作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积累了多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与方法,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由“双师型”教师培养向战略性转变。
但在实际工作中,建设这样一支高要求、高质量的队伍,依然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教师课堂教学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增多,教师只得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和校内工作上,他们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实践能力。
其次,评聘机制不完善,教师积极性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评聘制度仍以职务评聘优先,绝大多数高校目前还都只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同行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注重学术成果,轻视实践环节的经历和工作成效,这种不符合产学合作发展特色的职评和晋级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少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工作杠杆,限制了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动力,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不愿投入足够的精力,更不愿意参与到实际的产学合作中。
最后,培养环境不成熟,无法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良好的企业环境、先进的技术条件和宽松的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3.增加师资困难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师资源缺口增大,教学任务繁重。
即使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数量也难以满足,更难在实际的产学合作中派驻多位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操作又很熟悉的“双师型”教师长期脱离教学岗位到实训实习基地。
笔者就职的旅游学院,培养计划实行“3+1”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校接受三年的课程学习,一年的校外旅游企业岗位实训和毕业实习。
这种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缩短了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学院的师资困难和教学任务,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质量和安全,学院不得不长期派驻多名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企业。
(二)产学合作监控机制不够完善产学合作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
校企搭建产学平台,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在实际合作中,有些高校或企业对产学合作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只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将实习生当作“廉价”或“无价”的劳动力使用。
学校产学合作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又因学校因师资困难,只将学生分送到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闻不问。
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和过程的严格监督,对学生的工作情况缺乏导师的过程督导和悉心指导关心,导致产学合作流于形式,演变成学生的提前变相打工生活,使学生没有实现在旅游企业真正意义的管理实习机会,完全偏离了产学合作的意义。
四、产学合作“1+X”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意义产学合作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封闭状态,使之成为一种开放的、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动态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当下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保持适度的超前性、教学手段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实现旅游专业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1+X”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产学合作中,由学校派驻“1”位教师参与到学生实训实习基地跟踪服务,旅游企业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依据实训内容的需要提供“X”名导师参与岗位指导与示范教学。
学生在现实而复杂的环境中,将自己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对接,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启迪创新思维,成为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旅游专业人才。
(一)缓解了“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的难题“1+X”导师制中学生在旅游企业的实践指导主要是由企业根据实训实习需要配置的“X”名导师负责,理顺“1”导师与“X”导师各自明确的分工协作关系,确保各司其职,发挥各导师的服务与指导作用。
由于实践指导工作主要由旅游企业配置的“X”名导师完成,极大地降低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减少了教师在产学合作中实践教学的压力,这不仅解决了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缓解了“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的难题,还促进了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统筹安排,保证学生在旅游企业能真正掌握到更扎实的实践知识。
(二)缓解了学校教学与实践师资紧张的矛盾“1+X”导师制只需要“1”名学校教师带队参与其中,极大缓解了学校教师资源紧张的矛盾。
在传统的产学合作中由于需要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很强的“双师型”教师,但由于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和高校管理机制,大多旅游院校师资捉襟见肘,很难提供这种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懂得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双师型”教师,但又要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往往不得向旅游企业派驻多名具备不同能力的教师,加剧了学校的师资困难。
而“1+X”导师制降低了“1”的教学要求,减少了带队教师的多方需求,因此,相应减少了学校派驻教师的数量,保证了学校课程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有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主要通过教师自学成才、企业实践以及培训基地的重点培训,这些培训方法远不足以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而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本较大,周期也较长,难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培养机制。
“1+X”导师制减轻了带队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负担,保证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在一起实训实习,并虚心向有经验的“X”导师学习。
这既培训了教师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的交往与协调能力,又懂得了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学习了企业、行业的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还通过亲身学习与实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开发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教学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双师型”教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