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导师制的模式选择

合集下载

高校本科“辅导员——导师制”新模式

高校本科“辅导员——导师制”新模式

高校本科“辅导员——导师制”新模式作者:罗佳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7期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制”,在我国高校本科培养模式中的“辅导员———导师制”是指在坚持和加强“辅导员制”的基础上,学校聘请校内优秀的专业教师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5~10名的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给予指导,突出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引入导师制为新形势下高校本科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其目的是促使更广泛的教师发挥对本科学生的育人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一“辅导员———导师制”模式1辅导员职责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

面对新一代的大学生,新的思潮和新的理念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头脑,这就需要辅导员在他们人格逐渐趋近定型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辅导员应围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调查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冲击。

二是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

学生第二课堂是大学生锻炼自我能力的最好场所,辅导员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特长,给予不同的指导,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学业之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与服务。

辅导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学生,都有过亲身经历大学生活的经验,辅导员应给学生传授自己的宝贵经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很快定位自己的努力方向。

四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主要的问题。

高校新生由于升学前过重的升学压力和学习竞争,心理相对脆弱,升入大学后,来自于社会、家庭和自己的过高期望值,以及交往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实践。

背景介绍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双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在传统的院校教育中,单一导师制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对各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而引入双导师制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双导师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师资资源和学术指导,还可以搭建起学术界与产业界、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发展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讨与研究,可以为该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内容结束】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育质量:双导师制通过引入企业导师,能够更好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问题,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而双导师制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双导师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了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利于学校提升在产业界的影响力。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一、导师制概述导师制是一种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模式。

本文提出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指将一名教师作为学生全程的指导者,在学生入学至毕业期间负责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1.确定导师选拔与培训机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导师选拔标准,并通过面试、评估等方式选拔优秀的教师作为导师。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导师培训,帮助他们获得相关的指导和辅导技巧,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

2.学生导师分配:学校应根据学科专业、兴趣爱好、学生意向等因素,将学生与导师进行匹配。

匹配过程中应考虑导师的学术影响力、教学水平和指导经验等因素,确保学生能获得优质的导师服务。

3.制定导师工作计划:学校与导师一起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指导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导师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4.学生入学时进行个性化评估:学生入学时,通过对其学业成绩、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评估,确定其在学术和职业发展上的需求,并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计划。

5.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导师应与学生定期进行面对面或线上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和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交流形式可以包括个人会面、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

6.导师组织学术活动:导师应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和学术指导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

7.导师协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导师应协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服务。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

8.导师评估与调整:学校应定期对导师进行评估,了解导师指导学生的情况和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对导师进行奖励和培训,以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服务质量。

根据学生反馈和调查结果,对导师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得到更好的导师服务。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一、导师制教育的优势与必要性导师制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精细化的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配备专属导师,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规划未来。

在大学教育中,导师制教育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它有着诸多优势和必要性。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

只有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规划,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导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与导师的密切互动,学生可以学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扎实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能力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也更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情感联系。

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导者,更是学生们的精神导师和朋友。

通过与导师的深入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人生指导,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都已经实施了全程导师制教育,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在这些高校,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师制的建立。

通过专门的机构或者学院内部的组织,为每位本科生分配专属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

导师通常由该院系的教师或者研究生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二是导师制的落实。

导师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本科生导师制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

本科生导师制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

本科生导师制: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导师带研究生,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导师指导本科生是否让人感到新奇呢?以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才有的“导师制”,如今在我校本科生中正逐步推行。

2006年9月4日,我校颁布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暂行条例》,通过导师制贯彻全员育人的要求,以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9月份到现在,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经过了4个月的发展,各院系都展开了建立导师制的积极探索。

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哪些经验和不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学校部分院系部处。

院系领导亲自“担纲”——走到学生中间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有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本科生导师制条例出台当晚,电子系200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掌声经久不息。

原来,担任电子系本科新生班级导师的8位博士生导师来到了典礼现场,与同学们一一见面。

博导历来担任研究生导师,担任本科新生导师在全校尚属首例。

在电子系暑期工作研讨会上,系领导班子将本科生教学工作作为研讨重点,并提出选派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初步构想。

在认真听取、征询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意见后,最终确立了8位颇有学术威望的博士生导师担任新生班级导师。

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邹雪城教授主动请缨,担任0606班班级导师。

邹雪城介绍说,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寻求知识、汲取知识、运用知识,并使已经掌握的知识成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制定选课计划,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像电子系这样,由院系领导担任班级本科生导师,在我校已成为一大特色。

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启动以来,各院系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保证了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有效、深入、健康的开展。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院本科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物理与___特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全覆盖工作实施暂行办法。

该制度旨在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全员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对学院全体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能力提升、职业规划、考研就业指导的无缝对接和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提高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为了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导师制工作的日常管理。

每位本科生必须选择1名导师,每位导师至少指导3-5名学生。

本科生导师的任职条件包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为人师表,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及学术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良好,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和学科前沿。

原则上中级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均应担任本科生导师。

本科生导师应当明确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学校及院(系)的教学管理制度,熟悉教学计划,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以个别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召集学生集中处理,而个别问题则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包括思想引领,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研究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2、本科生导师要向学生介绍学分制条件下主修和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情况,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

导师要根据学生的研究能力、兴趣和爱好,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并对选课、研究进程安排、发展方向选择和研究方法等进行指导。

导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目的,端正研究态度,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研究惯。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其中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便是其中之一。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也在国际上得到一些认可和实践。

那么,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到底是什么?它的实践效果如何?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和改进空间?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全程导师制模式简介全程导师制模式是指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都有一名教师担任其导师,对其进行学术与生涯规划、学习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全方位、全周期的指导和支持。

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需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全程导师制模式的实践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术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问题,包括课程学习、论文写作、科研项目等;二是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三是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四是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五是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学术、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和机会。

1. 实践效果全程导师制模式的实践效果是积极的。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得到一名老师的关注和指导,使其在学术、生涯和心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与导师的长期交流和互动,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信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通过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促进其学术和生涯发展。

通过全程导师制模式,学校和教师也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况,有利于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管理。

2. 存在问题全程导师制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学生的数量众多,教师的精力和资源有限,导致部分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由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不同,一名导师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得不到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制育人模式全员实践

导师制育人模式全员实践

导师制育人模式全员实践一、前言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国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导师制育人模式。

全员实践导师制育人模式,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导师制育人模式简介1. 定义导师制育人模式是指在学生的研究、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由专门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2. 特点(1)个性化: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需求等因素,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2)全程化:导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持续关注和指导学生的成长。

(3)全方位:导师在学术、思想、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指导。

(4)资源共享:导师制育人模式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全员实践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必要性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导师制育人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成长:全员实践导师制育人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

3.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全员实践导师制育人模式,有助于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全员实践导师制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全员实践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1. 完善导师制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导师选拔、培训、考核等制度,确保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

2. 明确导师职责:明确导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职责。

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大导师选拔和培养力度,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 优化导师和学生互动机制:建立有效的导师和学生互动机制,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5. 落实导师制育人经费保障:确保导师制育人模式所需的经费得到充分保障。

6. 加强指导和监督:对全员实践导师制育人模式的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实施效果。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模式研究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9-10-11基金项目:2018年度青海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项目(2018-BKJXYB-04)、工商院字〔2017〕21号“学业导师制模式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东珠加,男,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程嘉祥,女,重庆人,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模式研究与实践东珠加,程嘉祥,沈燕萍(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摘要:为了提高本专科生人才的培养质量,青海民族大学从2017级学生开始实施学业导师制模式。

结合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旨在针对学业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优化路径。

关键词:学业导师制;高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一、导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由此与之相适应的是,高等教育逐渐从前期的精英教育向目前的大众教育转变,因此引发的潜在的师生矛盾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也为了对高校的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指导,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实施学业导师制。

在此,本文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就学业导师制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学业导师制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教育制度,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提出此制度的14世纪以来,人们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指导意义。

强调在师生间建立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人差异,因材施教。

国外学者对导师制的研究对国内学者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最早起源于英国的学业导师制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于指导研究生教育,后经过其发展,拓展到其他模式的教育。

Seto Mulyadi 等(2016)以雅加达205名学生为研究样本,研究在导师制下,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结果是积极的。

Ronnie Carr (2000)研究了导师制下远程教育对学生满足感与学习风格的影响,指出教学内容的丰富会满足学生的期望。

我国关于学业导师制的相关研究开始较晚,但后续发展呈现出愈加壮大的趋势。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摘要】本文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展开探索实践。

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方面,通过解决学生学业困难、个人发展问题等,提出了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紧迫性。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中,探讨了导师角色定位、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

本文还详细介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包括导师选拔、培训、指导学生学术规划等内容。

通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评估,探讨了其对学生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策略,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学生匹配机制等措施。

结尾展望未来,指出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实践、建立、必要性、构建模式、实施过程、效果评估、优化策略、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旨在为本科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全方位的学术指导和人生引导。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是教育界与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力补充与完善。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旨在搭建一个师生之间密切互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平台,让导师们通过与学生们的深入交流与互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业需求、生活困惑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规划未来、实现成长。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导师们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教育经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术追求。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发展。

希望未来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与推广,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与导师的亲密联系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探讨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探讨
的研 究 ; 淑英 (92 ) 王 15- ,女 ,河南遂平人 ,商丘 师范 学院化 学系,副 教授 ,主 要研 充方向 : 学教 育。( 化 河南 商丘 460 ) 70 0 基 金项 目 : 本文 系 商丘 师范学院教 学改革项 目 的研 究成 果 。
2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源于 l 4世纪的英国牛津、剑桥 大学 ,以 生。()低年级导师制。即只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实行导师制, 后 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高校推 广口由于它吻 合了因材 施 主要是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的生活。到大学三年级, 教 和追求能 力专长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特征,因而得到了持 续的 学生基本上已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就不再配备导师。 发展 。进入 2 世纪 以来,我国以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 l 江大学 、武汉大学、扬州大学、中南大学 等为 代表 的一 批高校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新生尽 决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学生进行 专业 上引导、文献上辅导、方法上 指导、学术态度上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 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和相邻专业 疏导。但是在实施 过程中导师 要清醒地认识到本科生参与科研
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条例,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修读计 的目的与研究生有所不同,研 究生阶段 的科 研活动更主要的是 划,确定每学 期的修读课 程 ; 关心并了解学生的学 习、生活情况 要 出成果 ,发表论文 ; 而本科 生阶段科研活动 的主要 目的是让 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树立刻苦学 习 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更加理解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研究 的精神和严谨 的治学态度 。综合导师制显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 问题的科学 方法及科研兴趣,提高学生 的创新能力。
2 学术导 师制 .
学 术导师制是将本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导师制定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

XXXX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是学校在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的基础上,选聘专任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学业规划、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多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师生交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管理模式。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聘任条件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工作责任心强,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2.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3.熟悉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熟悉指导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

二、工作职责本科生导师行为规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指导工作:1.品德养成。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和严谨求实的学风。

2.学业指导。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特长,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进程、选课等,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达到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3.成长规划。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定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帮助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确立未来深造或就业的方向。

4.能力培养。

引导或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积极为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导师可吸收学生参与其课题研究。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一、全程导师制的实践特点1. 个性化指导:全程导师制突出了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关怀和指导,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和优势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2. 融合教学和生活辅导:全程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发展,还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 教师和学生互动密切:全程导师制要求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不仅在学术上进行指导,还要进行情感沟通和分享,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实践中,全程导师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全程导师制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2. 学生发展目标明确: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发展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定位和自我管理能力。

3. 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全程导师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全程导师制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提高了师生双方的学术情感交流,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融洽发展。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尽管全程导师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 导师队伍建设不足:一些学校导师队伍建设不足,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了全程导师制的质量参差不齐。

2. 导师与学生关系不够密切:由于一些导师工作繁忙,与学生的交流和指导时间不足,没有真正实现全程关怀。

3. 学生自主性不足:全程导师制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但是由于一些学生自身素质不足,导致了全程导师制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面临问题和挑战的我们也要深入思考如何推进全程导师制的落实与完善:1. 导师培训机制:学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确保导师能够真正发挥全程关怀的作用。

学生培养导师制方案

学生培养导师制方案

学生培养导师制方案
背景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生的人数也迅速增加,导致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学生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学生培养导师制度的实施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方案
实施学生培养导师制,需要几个关键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导师。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挑选合适的导师。

导师应该专业且有经验,可以提供学生所需的学术和职业指导。

2. 指定导师和学生。

学校应该有一个指定导师和学生的过程,以确保学生拥有合适的导师。

学生也应该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导师。

3. 确定学生和导师的职责。

学生和导师都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

学生需要向导师提供有关研究和职业规划的信息,而导师则需要提
供学生所需的学术和职业指导。

4. 加强沟通和监督。

学校应该建立导师和学生的定期沟通机制,确保学生得到必要的指导。

学校还应定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
确保他们的工作质量。

结论
学生培养导师制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加
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

从长远来看,实施学生培养导师制还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和口碑。

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文章从当前高校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出发,提出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并对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明确学生导师的角色、完善本科生导师选聘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是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本科教育导师制人才培养所谓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就是在实行专职辅导员制或班主任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实现“教书和育人工作相融合”。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旨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目前,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进程中,我国高校尚处于尝试阶段,甚至有些高校根本就没有实施。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一些高校已实施多年,但由于师资不足、经费匮乏、导师职责与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区分、激励机制缺失等原因,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仍存在种种问题,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下及在实施本科生学分制时,努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现班级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有效结合,弥补对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的不足,是高校本科教育中仍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1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从社会发展需求、学分制培养方式、大学教学特点和大学生学习特征来看,都是必要的。

1.1有利于改变只注重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而忽视学生的学业导向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形式是辅导员、班主任制。

在这种制度下,辅导员或班主任侧重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辅导工作,对学生所学专业、实践和科研上的指导有限甚至无能为力,而专任教师只对其所教的课程负责,只负责本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

结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技能、职业规划等的导向成为一种“真空”。

而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弥补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的不足,有利于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而且便于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实际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指导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研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研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研究摘要:在高校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大趋势。

本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及国外的成功经验的启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最后提出了构建符合校情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002-011 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即为tutorialsystem,最早由牛津大学在15世纪发明并实行。

1968年,当时圣约翰学院的教员兼导师moore发表题为《本科生导师制及其展望》(thetutorials ystelnanditsfuture)一文,文中提到了tutorial的具体形式与内容,简单来说,导师制就是学生与分配给自己的导师每周见一次面,或其他的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与小班教学。

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

国外导师制为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有些高校开始实施导师制。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170多所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并进行了大量研究。

王俊丽在硕士论文《我国大学本科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指出,导师制的实行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1)大学教育观念的转变;(2)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3)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革新;(4)教学、教师及课程管理制度的综合改革。

①此外还有李东成的《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赵敏的《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陈高扬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等。

本科生导师制的在我国推广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只有找到这些原因,才能找到恰当的途径来优化本科生导师制,以确保其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有序性。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问题及对策①李青(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发端、推广于英美,我国通过借鉴学习和本土化实践,形成了全程式、半程式、精英式、阶梯式、专项式五种基本运行模式,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应对本科生导师制在认识定位、师资队伍、学生主动性、考评激励机制、本土化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应通过本科生导师遴选机制的规范优化、考评激励机制的健全量化、互选机制的创新与精准化、本土化机制的培育与深化等长效机制,以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功效。

关键词:创新型;本科生导师;实践模式;长效机制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9)12-0069-05①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辽宁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WFW201703);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创新创业项目“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SSFXY201701)。

作者简介:李青(1973-),男,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用型高校建设日益强化。

应用型高校关键是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创新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积极回应。

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重塑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多重角色,创设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经验的互动空间,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1],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模式(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从西方教育史上看,“导师制”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一直到17世纪的导师制,推行的都是“个别辅导制”,17世纪后期,美国的哈佛大学开始实行本科生选课制和学分制,19世纪末,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实施学分制基础上,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开始推行导师制,其目的在于通过自由教育培养学生的心智和道德。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与学术导师打交道,学习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仅仅依靠学术导师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引入校内双导师制成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不仅有学术导师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习,还有实践导师辅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培养。

这种双导师制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中取得平衡,使其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与实践导师的互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践案例分析、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改进与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双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和应用化方向发展。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本科生导师制项目

本科生导师制项目

本科生导师制项目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术指导和支持的教育模式。

下面是一个可行的本科生导师制项目的构想:项目名称:本科生导师制项目项目目标:1. 提供学术导师及个人发展指导,帮助本科生规划学术和职业发展。

2. 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兴趣,激发本科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3. 增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

项目内容:1. 导师招募和匹配:-招募教师作为导师,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研究背景。

-学生选择导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指导经验等。

2. 导师评估和培训:-对导师进行评估,确保其具备辅导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为导师提供培训和支持,提升其指导能力和教学方法。

3. 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导师与学生定期会面,提供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建议。

-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学术计划,提供选题建议和研究方法指导。

-导师与学生一起制定学术目标和完成时间表,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展。

4. 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导师提供科研项目或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或实践项目。

-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5. 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或学术研讨会,让学生与导师和其他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导师组织学术研讨活动,鼓励本科生团队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6. 学术成果和评估:-学生完成研究项目后,导师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导师对学生的学术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并提供奖励和认可。

项目效益:-学生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提升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了学术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项目推动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的提升,增强了本科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该项目需要学校或相关学院的支持和资源投入,包括招募优秀的导师、提供培训和支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

同时,该项目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并监测项目的进展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导师制的模式选择——基于牛津大学导师制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比较分析县祥①(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74)摘要: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根据本科新生培养的特殊性,相继推出了本科生导师制度。

并通过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导师组强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全方位引导。

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

牛津大学本科教学以导师制闻名于世,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又是国内本科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声。

深入探究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导师制理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完善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导师制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精心论证和设计,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成立了以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的导师组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本科导师制刚刚起步,由此,对中西导师制进行比较研究就成为了显性热点。

只有“洋为中用”,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将之主动融入进本土实践,才能真正建构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本科导师制模式。

一、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牛津大学本科教学是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它不仅是牛津大学本科教育始终保持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成为牛津大学根深蒂固的教学传统。

1922年皇家委员会更是将导师制视为牛津大学的核心特征。

长期以来,导师制一直都被学者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

在制度方面,牛津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依托各学院而存在的。

任何人要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必须得到某一个学院以及大学当局的双重同意,录取之后,新生到一个学院报到,学院当局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

虽然现在的牛津学生很少能在他所属的学院中接受导师的单独指导,但他的学习计划和学业进步仍然主要由学院导师负责。

牛津大学各学院要为导师教学投入大量的资源。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住房,供学生在那里过集体生活,而且传统的做法还会为导师准备一套房间,以便于学生和导师直接交流。

学生一般都能在学院中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导师,学院成为本科生生活的中心。

理念方面,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摩尔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即: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

②这正是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理念的核心所在。

第一,牛津大学导师制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核心。

个别辅导是牛津大学传统导师教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都是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

今天这种一对一的导师教学在牛津并不多见,但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论文,实现对学生有益的个别指导,仍是牛津大学导师关注的核心问题。

第二,导师教学以师生双方的合作为基础。

一方面,导师鼓励学生在①作者介绍:县祥(1982—),男,甘肃天水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

②Will G 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 [M].New York: Pergaman Press, 1968:24.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

另一方面,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而是批评性的指导者,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法,挖掘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独自无法获得的成果。

第三,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任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这样描述他的导师:“他们所教授给我的,就是让我去思考,他们从不给我答案,他们会说你怎么认为?我则说我不知道,然后他们说去读读这几本书,然后回来告诉我你怎么认为”。

①确实,牛津大学导师教学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看待事物、评价证据、将事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

在实践方面,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首先是导师人员安排的固定性和可选择性。

牛津大学的新生一方面要接受学院为他指定的导师,但是,学生和导师都拥有更多选择空间。

如果学生所在的学院没有他所选专业的导师,学院则为他在其他学院安排导师。

这无疑使学生有可能接受到不同的导师教学以及不同的观点。

如果学生希望更换导师,他可以向他所在的学院反映,求助于他的高级导师或牧师,女生还可以求助于她的妇女顾问。

其次,传统导师课论文(The Tutorial Essay)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导师课论文是传统牛津导师教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

“在人文和自然学科中,导师教学的焦点在于导师安排学生完成的论文。

所有的学生都要为完成有关下次上课导师准备讨论问题的论文而去安排自己一个星期的工作”。

②传统导师教学对论文形式的要求比较固定。

随着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的增多,导师课论文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

有结构严谨规范的论文,有读书笔记,也有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片段思考。

学生必须仔细阅读相关资料,深思熟虑,否则难以成就一篇优秀的导师课论文。

最后,个性化的导师教学与弹性的评价监督机制。

牛津大学各学院只是对导师的学年工作量有固定要求,而对导师教学的具体形式、时间和地点都没有严格规定。

因此,牛津大学的导师享有相当大的教学自主权,导师教学的质量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的。

牛津大学的导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因此他们大多对教学行为都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牛津大学以尊重师生教学自由为前提的弹性评价监督机制正是与这种导师对教学的极大尊重相适应的。

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③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实施的一项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

2001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1年开始招生,经过6年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在北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元培实验班的成绩也为之提供了依据,2007年9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应运而生。

元培学院的成立,为元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修读元培计划的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择专业和制定相应的修习计划等。

参加元培计划,学生所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而不仅仅是北大某个系的某个专业。

该计划旨在让北大的教育资源覆盖滋润每个学生,在各个专业年轻学生的心中,不仅传承自己的专业有限师资,还有“全体”北大教授的精神。

导师是来自学校各院系推荐上来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现有导①央视国际:《专访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EB/OL],/news/world/20040405/100727_1.shtml/,2004年4月6日。

②Studying at Balliol[EB/OL]./applying/ugprosepectus/Balliol-prospcctus.pdf/(accessed 10/04/2006).③可参考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网站[EB/OL],/index.php师34名。

导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素质教育。

导师们通过言传身教,使同学们亲身体会北大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对专业选择上的思路,从而使同学较早地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

导师指导的形式主要有导师指导下选课,导师讲座,导师答疑和进入专业后们对专业的学习指导等。

元培计划已经实施八年,北大常务副校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将元培学院定义为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指出元培学院是北大历史上继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由此可见,对元培计划的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先来看其优点。

第一,导师制是元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制与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单独招生和管理等制度相互配合,有利于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作用;第二,元培计划的导师配备覆盖面较广,包括所有门类的21个具体学科,且对同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配备了充足的人员;第三,元培计划的导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许多都是学科领军人物与资深专家;第四,导师组成的学生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在指导委员会得到解决,有利于同学解惑;第五,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有利于元培计划和导师工作的开展;第六,导师组的导师要经学院推荐,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考察,校长聘任三个相互分离和独立阶段。

同时,元培计划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导师的工作职责过于狭小。

学生在学校不光要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学会生活,让导师仅仅在学习上指导,有点大材小用。

元培的每一个导师都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人品修为,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样值得学生学习;第二,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过于笼统,缺少实施的细则,使导师制有仅流于形式之嫌;第三,导师的具体工作没有相应的考核机构,导师在教学和行政上归各自学院管理,那么该由谁来考核导师?导师服务的管理委员会没有考核权利,那么我们只能希望导师凭良心工作;第四,导师制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

人事制度,奖惩制度,各个学院、单位与元培计划领导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制度缺失。

由此,可以认为:第一,导师组的管理机构必须吸纳各个学院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以保障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导师组的导师应该经个人申报,学校考察审核决定,最后由校长正式聘任;第三,导师组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人事制度,奖惩制度等,需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综上可见,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凭借强大的灵活性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因素,它们的本科导师制充满魅力。

由此反观我国各高校,应在基本理念、平台运行、制度保障、工作思路等四个维度上着力加强导师平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基本理念本科导师组应贯彻以下两个基本理念: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帮助他们树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事。

帮助他们掌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一般方法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平台运行导师平台围绕三个版块进行运转,一是做人方面,导师组可对学生进行:1、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在导师组组织的讨论中进行培养);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观看反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影片来培养);3、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如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讨论会);4、公民素质教育(如通过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或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