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可控制备及表征

合集下载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研究进展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研究进展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研究进展作者:梁梦艺杨芸杨沁秦娅娜孙琳刘月晨黄嬛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01期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优势日益突出。

纳米技术使药物的粒径大大减小、药物的溶解度增大,而且纳米载体将药物包载在纳米粒核心,避免药物与外界空气、光或热接触,可增加包埋成分的稳定性,进而提高药物的利用度[1]。

在固体脂质中混入形态相异的液体脂质作为混合类脂基质,以此制备得到新一代的脂质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 NLC)。

液体脂质的加入,扰乱固体脂质规则的晶格结构,增加纳米粒结构中不规则晶型的比例,使空间容量增加,从而提高载药能力。

通过控制液体脂质比例,可使NLC在体温下保持固体骨架结构,实现NLC药物的控制释放[2]。

由于NLC是由固态脂质和与其空间不相容的液态脂质混合组成,使其具有特殊的纳米结构,从而提高载药量并控制药物释放[3]。

它还具有以下特征:①可以提高药物的包封率;②通过控制加入液态脂质的量并且仍然保持固体状态来控制药物的释放;③应用广泛,特别是局部应用的良好前景[4]。

一、药物载体1.抗肿瘤药物的载体抗肿瘤药物一般是细胞毒性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缺乏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细胞。

脂质体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既增加了疗效又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研究表明,用经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盐酸多柔比星隐形脂质体(商品名Doxil,Sequus公司)来治疗乳腺癌,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Schwonzen等采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和紫杉醇联合治疗乳腺癌;Ghesquieres等[5]应用PEG修饰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和托泊替康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脂质体制剂进入临床试验并且逐步上市,预示着抗肿瘤药物的脂质体制剂有着广阔的前景。

2.抗寄生虫、抗菌和抗病毒药物的载体由于脂质体具有靶向性,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细胞所摄食,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用含药物脂质体治疗内皮系统疾病,如利什曼病、血吸虫病等。

经皮给药载体在未来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

经皮给药载体在未来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

经皮给药载体在未来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任何美容化妆品在供给使用前,均必须制成适合于各种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称为剂型。

在应用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根据护肤产品途径不同,同一种产品还可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来应用。

一般美容化妆品制成不同的剂型后,消费者使用要方便,易于接受,且效果要好,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稳定性,减少毒副作用,也便于产品的贮存、运输和携带。

目前护肤产品常用的剂型有软膏剂、乳剂、溶液剂、膜剂、凝胶剂等。

然而由于皮肤的天然屏障,阻碍功效成分进入体内,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成分,普通制剂的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如何保证足够量的美容功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护肤产品研究的重点,而医药领域中的经皮给药载体的发展及应用对于解决美容化妆品透皮速率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目前,有些药物经皮载体已开始在护肤产品中应用,如醇质体、类脂囊泡、柔性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等,有些正在不断问世,有些仍在孕育和萌芽之中。

这些新的剂型具有比普通剂型更好的稳定性、皮肤渗透率、毒副作用,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价值日益提高,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经皮给药载体在皮肤化妆品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经皮给药载体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可以解决美容化妆品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提高功效成分的透皮速率、提高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增加功效成分在载体中的溶解度等等,并在美容化妆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

1 醇质体(Ethosomes):针对传统脂质体转运药物到达皮肤深层的作用不明显,rrouitou E在其发表的专利和研究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脂质体,即醇质体。

醇质体的特点在于含有高浓度的醇,高浓度的醇可以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还能使角质层脱水和脱脂,能保持长时间的促渗效果。

另外高浓度的醇可以增强醇质体膜的柔性和流动性,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易于变形穿透皮肤屏障的特点。

目前应用醇质体研究的药物有米诺地儿、阿昔洛韦、杆菌肽、普莱洛尔、苯海索、大麻酚等。

M100咪喹莫特制备及药理作用

M100咪喹莫特制备及药理作用

M1007、咪喹莫特制备及药理作用%咪喹莫特乳膏医治脂溢性角化病临床报告2.促渗剂对咪喹莫特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3.光动力疗法、咪喹莫特乳膏治疗鲍温样丘疹病疗效观察4.咪喹莫特诱导C3H/HeJ小鼠脱毛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评价6.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咪喹莫特中有机溶剂残留量激光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8.微波联合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激光联合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复发性肛周尖锐湿疣疗效观察11.手术后外用5%咪喹莫特治疗巨大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12.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甲旁、甲下疣疗效观察%咪喹莫特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14.咪喹莫特对伴有其他疾病的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观察激光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64例疗效观察16.咪喹莫特对哮喘小鼠TGF—β1及Smads蛋白的影响17.咪喹莫特对日光角化病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的影响18.咪喹莫特在治疗尖锐湿疣中的作用19.咪喹莫特乳膏和α-2b干扰素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疗效观察20.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咪喹莫特乳膏的含量21.每周3次使用咪喹莫特治疗腿门生殖器疣安全有效22.液氮冷冻联合咪喹莫特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23.咪喹莫特治疗皮肤肿瘤的研究进展24.咪喹莫特乳膏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比较25.咪喹莫特乳膏预防尖锐湿疣复发随机对照临床观察26.咪喹莫特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27.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或重组α-2b干扰素软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比较28.咪喹莫特乳膏治疗鲍恩样丘疹病疗效观察29.液氮冷冻联合外用咪喹莫特及α-2b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30.咪喹莫特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31.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临床分析32.手术切除联合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33.冷冻联合5%咪喹莫特软膏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肛周疣随机对照研究35.咪喹莫特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36.明欣利迪(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临床观察37.咪喹莫特乳膏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观察38.咪喹莫特微乳的制备及体外透皮评价39.人表皮朗格汉斯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咪喹莫特免疫刺激作用的反应40.正交法优选咪喹莫特乳膏制备工艺41.咪喹莫特合成工艺的改进42.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43.咪喹莫特对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株增生及凋亡的影响44.通用名药与药物经济学——09084 咪喹莫特乳膏治疗BCC价效比合适%咪喹莫特乳膏对尖锐湿疣临床治愈后原皮损区HPVDNA含量的影响46.咪喹莫特软膏酌制备及质量评价47.咪喹莫特作为佐剂的透皮免疫效果48.咪喹莫特乳膏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对尖锐湿疣复发影响的比较49.咪喹莫特乳膏联合草分枝杆菌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咪喹莫特乳膏对小鼠皮肤3种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51.电离子术配合咪喹莫特治疗尿道口尖锐湿疣52.微波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咪喹莫特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53.外用咪喹莫特对尖锐湿疣激光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54.咪喹莫特乳膏对尖锐湿疣组织HPV载量的影响55.抗病毒新药——咪喹莫特乳膏%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57.咪喹莫特对支气管哮喘小鼠Th2型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58.咪喹莫特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和STAT6表达的影响%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60.咪喹莫特对朗格汉斯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因子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影响%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6个月随访评估%咪喹莫特软膏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癍的疗效观察63.不同疗程5%咪喹莫特乳膏预防尖锐湿疣的复发64.咪喹莫特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65.外用咪喹莫特的研究进展66.免疫调节剂5%咪喹莫特乳膏的临床应用67.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68.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35例临床观察%咪喹莫特乳剂成功治疗儿童增殖期血管瘤%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研究71.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72.咪喹莫特预防宫颈尖锐湿疣复发疗效观察73.咪喹莫特在皮肤科的应用%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7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30例%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临床观察77.咪喹莫特乳膏对家兔皮肤的刺激性研究%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激光联合5%咪喹莫特软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81.咪喹莫特对BALB/c小鼠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82.咪喹莫特乳膏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83.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84.咪喹莫特对致敏大鼠支气管旁淋巴结细胞培养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咪喹莫特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疗效观察87.咪喹莫特对致敏大鼠支气管旁淋巴结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88.咪喹莫特乳膏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观察89.咪喹莫特乳膏、脂质体及亚微粒治疗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91.咪喹莫特对人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及HaCa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92.局部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对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处HPV病毒DNA含量的影响93.咪喹莫特联合维A酸治疗扁平疣的临床观察94.激光联合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初步研究95.咪喹莫特乳膏与氟尿嘧啶软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比较%咪喹莫特霜治疗50例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97.咪喹莫特联合万乃洛韦控制生殖器疱疹复发的探讨98.咪喹莫特乳膏Ⅰ期临床实验99.抗病毒新药——咪喹莫特的毒性实验研究100.咪喹莫特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101.咪喹莫特乳膏随机双盲对照治疗尖锐湿疣批准5%咪喹莫特霜剂治疗光化性角化病10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咪喹莫特乳膏中咪喹莫特的含量104.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批准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咪喹莫特与0.5%鬼臼毒素治疗尖锐湿疣的成本-效果分析107.皮肤科新药-咪喹莫特108.咪喹莫特的实验室与临床研究进展109.咪喹莫特抑制哮喘大鼠气道炎症转录水平的研究110.外用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在皮肤科的应用111.咪喹莫特脂质体与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的比较112.咪喹莫特:一种新的免疫调节药物113.咪喹莫特的应用和市场状况114.咪喹莫特——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115.咪喹莫特的波谱学数据与结构表征116.新的抗病毒药--咪喹莫特117.正交试验法优选咪喹莫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118.咪喹莫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动物实验研究119.国产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120.咪喹莫特的合成研究121.咪喹莫特-一种新型的治疗生殖器疣的外用免疫调节剂122.[2963 ]一种制备咪喹莫特壳聚糖纳米粒的方法123.[0786 ]一种咪喹莫特混悬溶液及其凝胶剂124.[9346 ]咪喹莫特乳膏及其制备方法125.[02113647 ]皮肤局部用咪喹莫特或其衍生物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126.[00802616 ]用于治疗粘膜病症的含咪喹莫特或其它免疫应答调节剂的制剂引自天农高科。

探超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探超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探超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和生物成像等领域。

其中,探超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方法,具有简单、高效、可控性好等优点。

探超法是一种利用超声波作用于脂质体混悬液的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剪切力和微流体剪切效应,使脂质体在溶剂中形成纳米级的乳化液滴。

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脂质体内部的水相被剪切成微小的液滴,并与脂质体的脂质相分散在一起,形成纳米级的脂质载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尺寸均一、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

在探超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脂质和乳化剂。

常用的脂质有磷脂类、糖脂类和胆固醇等,而乳化剂则可以选择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等。

这些脂质和乳化剂的选择应根据所需的应用和载体特性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制备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探超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脂质和乳化剂的选择:根据所需的应用和载体特性,选择合适的脂质和乳化剂。

脂质的选择应考虑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乳化剂的选择应考虑其表面活性和稳定性。

2. 脂质体的制备:将脂质和乳化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适当的溶剂中形成混悬液。

然后,将混悬液置于超声波器中,通过超声波的作用使脂质体形成纳米级的乳化液滴。

3. 脂质载体的形成:将超声波处理后的乳化液滴经过一定时间的静置或离心,使乳化液滴逐渐凝聚成纳米结构的脂质载体。

4. 脂质载体的表征:通过粒径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进行表征,包括粒径分布、形态特征等。

探超法制备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该方法制备的载体尺寸均一,分散性好,能够提高药物和基因的包封效率,增加药物和基因的稳定性。

其次,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高药物和基因的释放速率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探超法制备过程简单、高效,适用于大规模制备。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材料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材料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材料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材料主要包括磷虾油、1.3-二硬脂酸甘油酯、水和乳化剂。

这些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条件进行加热、搅拌和均质等操作,以形成粒径均匀、稳定性好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工艺在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时,通常采用薄膜分散法、超声波法、热融法等方法。

以下是具体制备工艺的介绍:1.薄膜分散法:首先将磷虾油、1.3-二硬脂酸甘油酯和乳化剂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形成薄膜。

接着,将薄膜在一定温度下干燥,得到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2.超声波法:将磷虾油、1.3-二硬脂酸甘油酯、水和乳化剂混合均匀,然后在超声波作用下进行乳化。

经过一定时间的超声处理,得到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3.热融法:将磷虾油、1.3-二硬脂酸甘油酯、水和乳化剂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完全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一定温度后,加入乳化剂,并搅拌均匀。

最后,将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干燥,得到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性能与应用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因此在药物传递、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药物传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此外,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还可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有效作用时间。

2.化妆品: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和促渗性能,可用于制备高效、安全的化妆品。

例如,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应用于防晒霜、抗衰老化妆品等,可以提高产品的功效和舒适性。

3.食品: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用于提高食品中营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例如,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应用于食用油、保健品等,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4.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还可应用于其他领域,如保健品、生物成像等。

通过调控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可以实现其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

咪喹莫特微乳的制备及体外透皮评价

咪喹莫特微乳的制备及体外透皮评价

咪喹莫特微乳的制备及体外透皮评价
刘红;吴迪;谷亦平;周利娟;王宗春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年(卷),期】2007(38)7
【摘要】制备咪喹莫特微乳并考察其理化性质。

载药微乳平均粒径为37.8nm,多
分散指数为0.440。

体外透皮试验表明,微乳8h累积渗透量明显高于咪喹莫特乳膏。

【总页数】3页(P496-498)
【关键词】咪喹莫特;微乳;透皮
【作者】刘红;吴迪;谷亦平;周利娟;王宗春
【作者单位】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9
【相关文献】
1.咪喹莫特乳膏的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J], 於学良;张根元
2.咪喹莫特油水分配系数及其与透皮吸收速率常数的相关性研究 [J], 时军;张慧迪;黄嗣航;吴艳婷;陈桂添
3.乙酰甲喹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释药研究 [J], 吴敬超;欧阳五庆;芮弦;刘梅雪;
宋冰;兰莹
4.咪喹莫特脂质体与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的比较 [J], 王欢;陆彬;杨红
5.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透皮作用 [J], 倪倩;丁虹;刘洁;凌飒;胡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咪喹莫特乳膏的制备及对小鼠皮肤白介素-6分泌的影响

咪喹莫特乳膏的制备及对小鼠皮肤白介素-6分泌的影响

咪喹莫特乳膏的制备及对小鼠皮肤白介素-6分泌的影响孙镜沂;丁平田;孙永超【期刊名称】《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年(卷),期】2007(000)006【摘要】目的制备质量分数为5%的咪喹莫特乳膏剂,并探讨其对小鼠皮肤分泌白介素-6的影响。

方法用异硬脂酸、十八醇、苯甲醇等作为油相,甘油、尼泊金甲酯等作为水相,将咪喹莫特先溶于油相中,采用乳化法制备质量分数为5%的咪喹莫特乳膏。

小鼠腹部皮肤局部应用自制的咪喹莫特乳膏,不同时间取用药部位皮肤,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皮肤中白介素-6的含量。

结果咪喹莫特乳膏剂制备方法简单可行。

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皮肤中白介素-6的含量在6、12、24、36、48 h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2、24、36、48 h有显著提高(P<0.05)。

结论自制质量分数为5%的咪喹莫特乳膏可以显著提高皮肤中白介素-6的含量,发挥其抗病毒作用。

【总页数】4页(P296-299)【作者】孙镜沂;丁平田;孙永超【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辽宁省药品检验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相关文献】1.白介素-1β对小鼠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J], 刘萍;郝翠芳;沈肖方;王昕荣;王雄2.黄芪皂苷对小鼠化疗贫血模型白介素-2、白介素-4和白介素-6的影响 [J], 梁可;马进;曲怡;郑冰元;乔铁3.绿茶多酚对小鼠皮肤伤口愈合时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J], 申羽佳;李卫国;张惠;李宾;袁红旭;张江江4.5%咪喹莫特乳膏对小鼠皮肤3种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J], 吉玺;骆丹;缪旭;林向飞5.咪喹莫特乳膏、脂质体及亚微粒治疗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 [J], 王欢;陆彬;杨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咪喹莫特乳膏、脂质体及亚微粒治疗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

咪喹莫特乳膏、脂质体及亚微粒治疗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

咪喹莫特乳膏、脂质体及亚微粒治疗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王欢;陆彬;杨红【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5(36)5【摘要】目的寻找咪喹莫特治疗皮肤肿瘤合适的皮肤给药系统。

方法采用黑色素瘤细胞小鼠皮下接种建立病理模型,用自制的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cream,IMQD-C)、咪喹莫特脂质体(imiquimodliposome,IMQD-L)和咪喹莫特亚微粒(imiquimodsubmicroparticles,IMQD-SMP),经皮给药治疗小鼠皮肤黑色素瘤,并进行药效学对比研究。

结果IMQD-L、IMQD-SMP对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保护作用均明显优于IMQD-C(P<0.001),其中以IMQD-L治疗保护作用最佳,明显优于IMQD-SMP(P<0.001)。

结论脂质体是IMQD较为理想的治疗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的皮肤给药系统。

【总页数】2页(P751-751)【关键词】眯喹莫特;黑色素瘤;脂质体;亚微粒;乳膏剂【作者】王欢;陆彬;杨红【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相关文献】1.咪喹莫特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小鼠黑色素瘤实验研究 [J], 陈英华;伍烽;W.R.Chen;卫佳;吴丽美;李星星;周兰2.咪喹莫特抑制小鼠体表黑色素瘤生长和促使肿瘤特异性放疗增敏的实验研究 [J], 于芷晗;徐志强;赵雪峰3.咪喹莫特乳膏的制备及对小鼠皮肤白介素-6分泌的影响 [J], 孙镜沂;丁平田;孙永超;4.咪喹莫特脂质体与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的比较 [J], 王欢;陆彬;杨红5.5%咪喹莫特乳膏对小鼠皮肤3种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J], 吉玺;骆丹;缪旭;林向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 8 月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Aug. 2006收稿日期:2005−09−23,修回日期:2006−0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60171005; 60371027);江苏省计划委员会资助项目(编号:7607038009)作者简介:周华锋(1980−),男,江苏省泰兴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学纳米技术;顾宁,通讯联系人,E-mail: guning@.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可控制备及表征周华锋1,2, 马全红1,2, 丁 艺2, 夏 强1, 旷英姿2, 郝晓帧2, 顾 宁1(1. 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系,江苏 南京 210096)摘 要: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IMQD −NLC),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高压均质操作参数及药物加入量对IMQD −NLC 制备的影响,并对其形貌、物相、表面Zeta 电位及体外释放特性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选取S-40和Span-20复配作为表面活性剂,随着S-40含量的增大,IMQD −NLC 的平均粒径和Zeta 电位的绝对值逐渐减小,而PI 值呈现增大趋势;高的高压均质循环次数制备的IMQD −NLC 平均粒径和PI 值均比较低;药量增大,粒子平均粒径和PI 值增大,而Zeta 电位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平均包封率为88.3%;IMQD −NLC 呈无定型状态;IMQD −NLC 在pH 1的释放介质中呈现先突释后缓释,而在pH 5.5的释放介质中呈现缓慢释放. 关键词: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缓释中图分类号:R9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6)04−0598−051 前 言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SLN)是一种由固体脂质材料经过高温加工后冷却而制得的一种新型药物给药系统,但存储过程中出现由于载体材料结晶或晶型的转变引起的药物泄漏等缺点. 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NLC)是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药物给药系统,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固−液(或固−固)脂质材料经过高温加热后冷却而制得[1−5]. 与传统的胶体载药系统相比,NLC 不仅具有SLN 的优良生物相容性、药物释放的可控性与靶向作用好、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而且避免了SLN 存在的药物泄漏等缺点.咪喹莫特(Imiquimod, IMQD)属于非核苷类异环胺类药物,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等优点,但由于其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6],制剂较困难,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本工作以IMQD 作为药物模型,选择生理相容的固态脂质材料单硬脂酸甘油酯(Glycerol Monostearate, GMS)及能溶解IMQD 的液体脂质材料油酸(Oleic Acid, OA)混合作为药物载体,制备了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改善其水溶性,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为应用奠定了基础.2 实 验2.1 原料与仪器原料:咪喹莫特(99.18%,江阴永达化工有限公司赠送),单硬脂酸甘油酯(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油酸(上海久意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硬脂酸聚烃氧(40)酯(S-40,南京威尔化工有限公司),失水山梨醇月桂酸酯(Span −20,北京化学试剂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仪器:N4-PLUS 光子相关光谱仪(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PCS ,美国Beckman −Coulter 公司), Zeta 电位仪(美国Beckman −Coulter 公司), JEM −2000EX 透射电镜(日本JEOL 公司),XD-3A 型X 射线分析仪(日本Shimadzu 公司),GYB60-10S 高压均质机(上海东华高压均质机厂),FA25型高剪切分散乳化机(上海弗鲁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2.2 实验方法2.2.1 IMQD −NLC 的制备本实验采用高压均质法[3]制备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按处方量称取咪喹莫特、油酸、单硬脂酸甘油酯,在80℃温度下加热搅拌均匀,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相同温度的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用高剪切乳化机在12000 r/min 下乳化均匀制成初乳,最后将初乳通过高压均质机,高温乳液冷却至室温形成IMQD −NLC 水分散液,室温密封保存,备用. 2.2.2 IMQD −NLC 的形貌观察取适量经二次蒸馏水稀释的IMQD −NLC 水分散液滴加在覆盖有方华膜的铜网上,用 1.5%的磷钨酸溶液负染,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貌.2.2.3 IMQD −NLC 的Zeta 电位和平均粒径分布测定用Zeta 电位分析仪测定其Zeta 电位值,测试温度为25℃;用PCS 测定其平均粒径,测试角度为90o ,测试温度为25℃.2.2.4 药物包封率测定精密定量量取IMQD −NLC 水分散液500 μL ,加入200 μL MgSO 4溶液,使纳米粒聚集,然后在4℃, 12000 r/min 下冷冻离心,去除清液,分离出游离IMQD ,最后将所得IMQD −NLC 溶于冰醋酸,超声使药物完全溶解并定容至25 mL 容量瓶中,0.22 μm 微孔膜过滤,在320 nm 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A ,代入IQMD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A =0.0428C +0.0049(R 2=1),得药物含量W 1. 不加MgSO 4溶液相同方法测得药物总含量W 2.IMQD −NLC 中药物的包封率EE(%)=(W 1/W 2)×100%,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 2.2.5 IMQD −NLC 水分散液稳定性测试取较佳条件制备的IMQD −NLC 水分散液,分成2份密封,分别置于4℃冰箱和25℃水浴中保存,分别在1, 90, 180 d 时取样测试其平均粒径变化. 2.2.6 X 射线衍射分析测试条件为Cu 靶,K α辐射,电压为40 kV ,管流30 mA ,2θ范围为10º∼70º,扫描速度为5.4º/min. 2.2.7 IMQD −NLC 的体外释放取1 mL IMQD −NLC 水分散液加入透析袋中,再加入5 mL 释放介质,封住两端口,将透析袋置于装有44 mL 释放介质的100 mL 广口瓶中,(37±0.5)℃恒温磁力搅拌,搅拌速度50 r/min ,分别于一定的时间间隔取样3 mL ,再补充3 mL 新鲜释放介质. 样本用冰醋酸定容至10 mL ,空白对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320 nm 波长处测定样液A 值,代入回归方程,求出相应的药物浓度,计算药物不同时间的累积释放率.3 结果与讨论3.1 IMQD −NLC 的制备 3.1.1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首先考察复配表面活性剂对制备IMQD −NLC 的影响,选取的表面活性剂均为药典中认可的药用乳化剂. 由于本研究制备NLC 需要经历一个O/W 的乳化过程,考虑到表面活性剂的亲油亲水平衡值(HLB 值),所以分别选取水溶性表面活性剂S-40(HLB=17),F-68(HLB=16), Tween-20(HLB=16.7)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Span-20(HLB=8.6)复配,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不同复配表面活性剂对IMQD-NLC 的影响Table 1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rfactants on IMQD −NLCFormation Surfactant Phenomena1 Tween-20+Span-20 Becoming adhesive and thick after several days2 F-68+Span-20 Particles sediment after 1 d3 S-40+Span-20 No variation after several days由表1可知,不同组合的表面活性剂对IMQD −NLC 制备的影响比较明显,S-40与Span-20复配表面活性剂制备的IMQD −NLC 较好. 因此,实验选取S-40/Span-20复配表面活性剂,考察S-40含量[R =(S-40)/ (S-40+Span-20)]对制备IMQD −NLC 的影响,结果如图1和表2所示.图1 S-40含量对IMQD −NLC 的平均粒径和PI 值的影响 Fig.1 Influence of content of the surfactant S-40 on the averageparticle size and PI value of IMQD −NLC表2 S −40含量对IMQD-NLC 表面Zeta 电位的影响Table 2 Influence of content of S-40 onZeta value of IMQD −NLCS-40 content in the surfactant (%) Zeta potential (mV)35 −18.30 50 −16.40 65 −10.2680 −8.80100 −5.02由图1及表2可知,当S-40含量从35%增加到100%时,IMQD −NLC 的平均粒径d 从212 nm 近似直线下降到105 nm ,其线性拟合方程为d =−156.69R +265.52, r = 0.9902,表面Zeta 电位绝对值从18.3 mV 降低到5.02 mV ,而多分散性指数(Polydispersity, PI)值逐渐增大. 当S-40含量大于50%时,虽然制备的IMQD −NLC 平均粒径比较小,但其PI >0.5,并且其表面Zeta 也比较低(不利于粒子稳定). 当S-40含量小于50%时,PI 值减小,表面Zeta 电位增大(有利于粒子稳定);与S-40含量为35%相比,S-40含量为50%时制备的粒子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 与复配表面活性剂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S-40制备的IMQD −NLC 平均粒径虽小,但其PI 高达0.73,0.40.50.60.750100150200A v e r a g e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n m )S-40 content (%)35 50 65 80 100P I并且Zeta电位仅为−5.02mV(不利于粒子稳定).根据S-40和Span-20的结构(图2)可知,由于羟基上的氧的电负性比较强,诱导效应使电子向羟基端偏移,导致羟基带部分负电荷(δ−). 由于Span-20羟基端羟基数比S-40羟基端羟基数多,所以Span-20羟基端带δ−比S-40带δ−多. 在NLC水分散液中由于亲油端烷烃指向脂质粒子而亲水羟基端指向水,因此NLC粒子表面带负电荷,并且随着S-40含量的增加,NLC表面Zeta 电位绝对值逐渐降低,与实验结果相吻合.S-40:Span-20:图2 S-40和Span-20的结构Fig.2 The structures of S-40 and Span-20通常带电粒子由于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Zeta电位的高低可以用来预测分散体系贮存的稳定性[7]. 虽然S-40的含量为50%时的Zeta电位(−16.4 mV)不足以防止粒子间的聚集,但是由于S-40不仅是乳化剂,而且是一种空间稳定剂,具有空间位阻作用,可以阻止纳米粒间的聚集[8]. 由以上讨论可以说明复配表面活性剂制备的IMQD−NLC较单一表面活性剂好,而且S-40含量变化对IMQD−NLC的制备有显著性的影响,随着S-40含量的增加,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逐渐降低,而PI值逐渐增大. 因此,以下实验选取S-40/Span-20作为复配表面活性剂,且S-40含量为50%.3.1.2 高压均质操作参数的影响选取表面活性剂S-40含量为50%,考察高压均质操作参数对制备IMQD−NLC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发现,压力较高时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整个循环体系温度升高,而压力较低时又不能制备出理想的NLC. 因此,本实验采用60 MPa的压力研究高压均质循环次数对IMQD−NLC平均粒径及PI值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随着高压均质循环次数的增加,IMQD−NLC的平均粒径趋于减小,而PI值在循环8次前逐渐减小,循环8次后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 循环12次既能得到平均粒径相对较小的IMQ−DNLC,又能避免由于过多的循环次数导致循环体系温度升高引起的负面影响,因此本实验中较佳高压均质次数为12次.3.1.3 药物含量的影响固定表面活性剂S-40含量为50%,高压均质压力图3 高压均质循环次数对IMQD−NLC的影响Fig.3 Effect of high pressure homogenization cycle times onIMQD−NLC为60 MPa,循环次数为12次,考察了药物含量分别为0, 0.5, 1, 1.5 mg/mL的IMQD−NLC的平均粒径、PI值及Zeta电位. 由图4可知,随着药物含量的增加,IMQD−NLC的平均粒径和PI值均逐渐增大;而表面Zeta电位测量结果没有明显变化,为(−16.48±0.13) mV.图4 药物含量对IMQD−NLC的平均粒径和PI值的影响Fig.4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and value of PI of IMQD−NLCwith different contents of drug3.2 可控重现性实验根据以上讨论选取实验较佳制备条件:复配表面活性剂为S-40/Span-20, S-40含量50%,高压均质压力为60 MPa,循环次数12次,制备了药物含量为1 mg/mL的 IMQD−NLC样品3批,其平均粒径和PI值见表3,平均粒径和PI值变化不大,平均粒径为181 nm,平均PI为0.476,说明该法制备IMQD−NLC的重现性好.表3 三批IMQD−NLC样品的平均粒径和PI结果Table 3 Average particle size and PI with three group of IMQD−NLCFormation Average particle size (nm) PI1 1820.4232 1850.5303 1770.4760.400.450.500.550.604080120160200240280Averageparticlesize(nm)Cycle times0 2 4 8 12 16 24 32 38PI0.250.300.350.400.450.00.5 1.0 1.550100150200Averageparticlesize(nm)The mass of imquimod (μg/mL)PI3.3 形貌表征IMQD −NLC 的TEM 照片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IMQD −NLC 呈球型,形态规整,粒径分布均匀.图5 IMQD −NLC 的电镜照片Fig.5 TEM micrograph of IMQD −NLC3.4 包封率的测定本工作尝试利用高速冷冻离心技术分离纳米粒子,但结果并不理想,纳米粒子不能很好地分离出来,这可能是由于纳米粒表面电位导致相互排斥的原故. 通常采用调节体系的表面电位至0左右,可引起粒子的自身凝聚. 因此本实验采用强电解质MgSO 4调节纳米粒的表面电位,使纳米粒聚集,然后经过低速冷冻离心,结果发现此法可以将粒子很好地分离出来,而且经过多次重复实验证明此方法对于该体系是适用可行的.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平均包封率为88.3%. 3.5 留样稳定性粒子的平均粒径可以作为衡量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水分散液长期存储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因此,本实验将较优处方制备的IMQD −NLC 水分散液分成2份,分别置于4和25℃条件下存放,考察其贮存过程中的长期稳定性,结果发现IMQD −NLC 水分散液在4和25℃条图6 平均粒径随存储时间的变化Fig.6 Effect of conservation time on the diameter of IMQD −NLC件下贮存180 d 后没有出现粒子聚集、沉淀分层现象,保持了很好的均匀水分散体,其平均粒径变化如图6所示,说明其稳定性比较好. 3.6 XRD 表征图7为IMQD, GMS, IMQD −NLC 的XRD 图谱(常温条件下在载玻片上滴加IMQD −NLC 水分散液,自然沉积2 mm 厚的IMQD −NLC ,常温真空干燥),可以看出IMQD 在2θ=11.3o 出现了一个强峰,GMS 分别在2θ=19.5o 和23.7o 出现了2个峰. 从IMQD −NLC 的XRD 峰形可以看出IMQD 的强峰完全消失,GMS 的2θ=23.7o 峰消失,IMQD −NLC 主要是无定型结构.图7 IMQD −NLC 的XRD 图 Fig.7 XRD patterns of IMQD −NLC3.7 体外释放采用动态透析袋技术[9],分别以pH 为1和5.5的磷酸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初步考察IMQD −NLC 体外释放规律,图8为药量1 mg/mL 的IMQD −NLC 的体外释放曲线. 由图可知,在pH 1的释放介质中IQMD 在前2 h 迅速释放,累积释放量高达76.5%. 随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的药物处于持续缓慢释放,12 h 后药物累积释放量达80.3%. 而在pH 5.5的释放介质中药物一直处于持续缓慢释放期,12 h 后药物累积释放量只有40.5%,图8 IMQD −NLC 体外释放曲线Fig.8 Drug release profiles of imiquimod from IMQD −SLN in vitro50100150200 4 25Temperature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n m )Conservation time (d)1 90 180102030405060700500010000IMQD 2θ (o )10002000GMS I n t e n s i t y (C P S )05001000IMQD-NLC2468101214161820222420406080A c c u m u l a t i v e a m o u n t (%)Time (h)说明不同pH值的释放介质对IMQD−NLC的释放速率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由于药物与H+形成⎯NH3+,所以pH值越小,H+浓度越高,药物溶解速度越快. 药物体外释放突释可能是由于这部分药物主要负载在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外壳或者表面,高溶解速度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巨大的比表面能导致这部分药物在释放介质中很快被释放出来,随后被负载在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骨架中的药物通过扩散的方式相对缓慢地释放出来[10]. 这种现象可用于药物制剂设计,为给药方式提供一定的依据. 通常药物制剂给药时需要一个首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突释部分的药物可作为首剂量给药,缓释部分的药物可用来维持其药物浓度,从而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果.4 结 论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IMQD−NLC,通过表面活性剂复配及高压均质操作参数的调控来控制其平均粒径大小,较佳的制备条件为:复配表面活性剂S-40/Span-20, S-40含量为50%,高压均质压力60 MPa,循环次数12次. 较佳条件下制备的药量1mg/mL的IMQD−NLC平均粒径为181 nm,PI值为0.476,平均包封率为88.3%,呈球形,形态规整,长期贮存稳定性好,XRD结果表明呈无定型状态,体外释放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参考文献:[1] Radtke M, Souto E B, Muller R H.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ANovel Generation of Solid Lipid Drug Carriers [J]. Pharm. Technol.Europe, 2005, 17(4): 45−50.[2] Jenning V, Thunemann A F, Gohla S H. Characterisation of a Novel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Carrier System Based on Binary Mixtures of Liquid and Solid Lipids [J]. Int. J. Pharm., 2000, 199(2): 167−177. [3] Muller R H, Radtke M, Wissing S 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an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NLC) in Cosmetic and Dermatological Preparations [J].Adv. Drug Deliv. Rev., 2002, 54(1): 131−155.[4] Souto E B, Wissing S A, Barbosa C M, et al.Development of a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 Based on SLN and NLC for Topical Clotrimazole Delivery [J].Int. J. Pharm., 2004, 278(1): 71−77.[5] 陆杨燕,夏强,夏勇,等. 载药微乳液相行为的研究 [J]. 物理化学学报, 2005, 21(1): 98−101.[6] Gupta A K, Browne M, Bluhm R. Imiquimod: A Review [J].J. Cutan.Med. Surg., 2002, 6(6): 554−562.[7] Wolfgang M, Karsten M.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Produc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J]. Adv. Drug Deliv. Rev., 2001, 47(2): 165−196.[8] Lim S J, Kim C K. Formulation Parameters Determining the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J].Int. J. Pharm., 2002, 243(2): 135−146.[9] V obalaboina V, Kopparam M.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vitro Release Kinetics of Clozapin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J].J.Controlled Release, 2004, 95(3): 627−638.[10] Annette M, Cora S, Wolfgang M.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 Drug Release and Release Mechanism [J]. Europ. J. Pharm. Biopharm., 1998, 45(2): 149−155.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miquimod-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ZHOU Hua-feng1,2, MA Quan-hong1,2, DING Yi2, XIA Qiang1, KUANG Ying-zi2, HAO Xiao-zhen2, GU Ning1(1. Jiangsu Lab. Biomater. & Biodevice, National Lab. Bioelectronics, Southeast Univ., Nanjing, Jiangsu 210096, China;2.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China)Abstact: Imiquimod-loaded nanostuctured lipid carriers (IMQD−NLC) were prepared by high pressure homogenization method. The influences of surfactant, high pressure homogenization parameter and capacity loading on the preparation of IMQD−NLC were explored. Additionally, its morphology, crystalline phase, Zeta potential and release in vitro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 increasing the particle size of IMQD−NLC and decreasing the absolute value of Zeta potential with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S-40 in the combined surfactant of S-40 and Span-20. Both the particle size and PI value were lower with the many cycle times, while ascending with increasing the content loading. IMQD−NLC, characterized by XRD, was amorphous. It was confirmed that burst release occurred followed by a sustaining release at pH 1 and a sustaining release at pH 5.5 in vitro for IMQD−NLC. Consequently the preparation of IMQD−NLC can be controlled by altering the conditions of preparation to realize sustained release effect.Key words: imiquimo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sustained relea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