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第3 o卷第 1期
大 学 生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制 约 因素 及 对 策
张 琴
安庆 263 ) 4 13 ( 安庆 师范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 院 , 安徽
摘
要 :当前 ,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较为 缺乏 , 他们 创新 欲望 、 创新 兴趣淡 薄 , 创新思 维水平 低 , 创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0— 9— 3
作者简介 :张琴 , , 女 安徽怀宁人 , 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来自 ・1 0・ O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也认识到毅力在创新能力 中的重要性 , 但在实际 行 动 中往 往 虎头 蛇 尾 , 乏 坚持 , 到 一 点 困难 , 缺 遇 就放 弃 了对创 新 的追求 。
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创新。他们不仅不 善 于提 出问题 , 不善 于解 决 问题 , 也 更不 善 于创 造 性 地解 决 实 际 问题 。他 们 往 往 缺 乏 独 立 思 考 , 习 惯 于 模仿 老 师 讲 授 的方 法 , 搬 照套 公 理 、 式 , 照 公
对 实践 中可 能 出现 的 问题 缺 乏 预见 性 , 实 践结 对 论 过 于强调 答 案 的 唯 一 性 、 定 性 【 。 有些 学 生 确 6 ]
二、 大学 生创 新能 力培 养的 制约 因素
质要 求并 不 相符 , 核方 式 也 比较单 一 。在高 校 考
对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 更好地建设创 新 型 国家 , 着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有 大 学生创 新 能 力现状 令人 担忧
一
、
当前 , 国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和 创 新精 神普 遍 我 较 为缺 乏 J王汉清 对 江苏 两 高 校 大 学 生 的 抽 样 ,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甚至有些大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教育体制问题、培养方法不当、缺乏实践机会和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等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阐述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
在当今社会,创新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较为突出。
大部分大学生虽然接受了相对全面的教育,但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教育体制限制、培养方法不当、缺乏实践机会以及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共同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 正文2.1 教育体制问题教育体制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教育体制侧重于灌输知识和培养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和能力。
教育体制的僵化和过度侧重应试成绩的评价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往往被束缚在规定的课程和考试中,缺乏自主选择和实践的机会。
教育体制对标准答案的追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倾向于死守传统的知识框架,而非去探索和创新。
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大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培养途径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培养途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重要素质,也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分析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途径。
一、影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1.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和资源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设施可以提供学生创新所需的条件和支持,如实验室、图书馆、科研基地等。
同时,鼓励创新的教育氛围和积极的学术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导师指导与培养导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导师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化的解决问题能力。
4. 创新教育与课程设置创新教育与课程设置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包括开设创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鼓励创新实践等。
通过提供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训,学生能够全面提升其创新能力。
二、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1. 建立创新教育体系高校应该建立全面的创新教育体系,包括创新课程、创新实践项目、创新竞赛等。
这些创新教育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2. 加强导师制度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导师制度建设,提供优秀的导师资源。
导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指导学生的创新项目,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3. 强化实践环节高校应该增加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项目、科研实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在实 践 中推行乏 力 。这就 在一 定 程度 上 影 响到大 学生
创新 素质的培养 。 第 二 , 统文 化 的一些 负 面 影响 。中 国传 统 文化 传 侧重 群体发展 , 重视 人 的共 性 培养 , 求人 们 把群 体价 要 值置 于个体价值之 上 , 体 的需要 服 从 于群体 需 要 , 个 以 共性 来铸 造 个 性 。这 是 我 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良好 的一 面 , 它降低 了个体 的价 值 , 人 们忽 视 了 自主性 和 独 但 使 立性 , 响 了个 性 的 自由与 多样 化发 展 。而 人 的 自主 影 性 和独立性 、 性 自由和 多 样 化 的 发 展恰 恰 是 个 体 创 个 造力 发展 的基 础 。现代 社会 越 来越 迫切 地 要求 我们 要 鼓励个 人创造 , 力培 养 青 年 大 学 生 的 独立 性 和 自主 努 性、 创新 意识和创新 观念 o 30 [n 3
第 2 卷 第 4 6 期 20 0 9年 7 月
安 徽 工业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n lo h i iest f eh oo y( o il ce cs o r a fAn u v ri o c n lg S ca i e ) Un y T S n
Vo . 6,NO 4 12 .
J l , 2 00 9 uy
大 学 生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制 约 因素 及 对 策 分 析
汪芝泉
( 徽工业 大学 学生工作 部 , 安 安徽 马鞍 山 2 3 0 ) 4 0 2
摘 要 : 培养 大学 生 创 新 能 力 是 培 养 创新 型 人 才 的 关 键 。针 对 目前 影 响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一 些 制 约 因 素 , 解 决 的 主要 对 策 是 要 转变 教 育 观 念 , 革 教 学 内容 与 教 学 方 式 , 进 产 学 研 相 结 合 , 建 科 学 的 评 价 机 制 , 造 浓 厚 改 促 构 营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创造、创新和改进新颖、有效和实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能力。
现代社会对创新、实际应用和市场价值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影响因素1. 教育背景:教育背景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备探究新事物、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具有科研基础和良好的教育背景的学生,更能发掘自身潜力,培养创新精神。
2. 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接触和研究的领域、资源、方式也不同,对于创新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科专业能够提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
3. 个人兴趣:个人兴趣是持续不断的运作力,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
兴趣爱好往往会引导学生去接触一些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4. 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为同学们提供多样化的社交、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
培养方法1. 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专业领域,增强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
2. 多元化学习:从不同角度去学习一个课题或主题,可以培养更全面的思维方式。
尝试跨学科的学习,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3. 实践经验丰富: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理论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应该积极参与比如做科研项目、企业实战、文化创意等多种实践经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4. 加强社交和交流:大学不仅是个学习的场所,也是一个与不同人交流的平台。
通过和同学、老师或者企业进行交流、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交流互动中吸收有益信息与经验,激发创新的灵感。
总之,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只要从教育、兴趣、学科、实践等多个方面加以综合提高,就能够培养出具有广阔视野、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培养途径
围绕专业这一轴心转 , 导致学生大部分 的精力都围绕 自己 所学专业 , 进而使 自身专业面知识过于狭窄。二是学生管 理体制和评价体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显现。对于学生 管理 方 面 , 学校 主 要 表现 为制 定严 格 的规 章制 度 , 以单纯 的行 政手 段 来管 理 、 约束 学 生 , 以人 为本 的理念 还 未 完全 树立;对于学生的考评仍然是 以考试打分为主的形式 , 把 考 试 压力 强 化到 了部 分学 生 难 以承受 的地 步 , 因此 , 学 生 把 考试 的结 果评 价看 得 非常 重 , 考试 结 果 的好 坏成 为其 学
中图分类 号 : G 6 4 2 . 0
一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O 1 3 ) 3 0 - 0 1 1 6 - 0 2
、
制约 大学 生创 新能 力发 展 的 因素
1 . 学生 自 身方面。 一是具有创新意识 , 但是不善于利用 和 创造 条件 。创新 意 识是 指大 学 生在 社会 实 践活 动 中 , 主 动 开 展创新 活 动 的观念 和意 识 ,表现 为对 创 新 的重视 、 追 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 一种求索进取、 探寻新 知 的内在 渴求 和需 要 。大学 生普 遍具 有创 新 意识 , 但 由于 学 校创 造性 学 习 条件 的局 限性 以及 学 生 自己不 善 于利 用 学校现有的一些条件 , 往往也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 的 动态 与其 他相 关学 科 的横 向关 系 。二是 有创 新 的热 情 , 但 具体的创新 目标不明确。 高校大学生通过学校创新专业知 识的掌握和教师的引导 , 具备了一定 的创新热情 , 然而缺 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以及缺乏对社会情况的真正了解 和掌握 , 在具体实践的工作过程中 , 常常是见异思迁 , 进而 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最后导致他们没有明确的创新 目标。 三是有灵感 , 但缺乏创新技能。 有了灵感还远远不够 , 还必 须有为之付出代价的思想准备 , 他们太拘泥于现实的生活 空间, 不太 关 注 比较 难 解决 的一 些 问题 , 还 不 能很 好 地 掌 握和应用创新技能 , 大学生对创新的 自信心不足 , 从而凸 显 出创 新能力 的薄 弱 。 2 . 教师方面。 其一教学理念偏差。 目 前高校的教学 内容 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 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主 , 以课堂 P P T  ̄ #授为主, 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二学生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个人素质、教育环境以及创新机制等。
在培养方法方面,可以从个人素质的提升、创新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入手。
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非常重要。
个人的自主意识、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参加创新竞赛、组织学生社团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教育资源,包括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设立创新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引导和指导。
学校还可以建立创新教育基金,资助学生的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创新机制也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创新机制是指大学对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评估等方面的措施。
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导向型学习群体,鼓励学生组成创新团队,共同开展创新项目。
学校还应该建立科技创新大赛和科研成果评选等制度,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资源。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创新的能力和动力相对不足,这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探讨相关的对策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教育体制问题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重视知识的灌输,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
教育体制对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的培养比较突出,却忽视了实践和创新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2. 缺乏实践机会在大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更多地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缺乏实际的创新实践机会。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实践中的总结,缺少这一环节也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下。
3. 社会压力和就业观念在社会的压力下,大学生更多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追求稳定的就业和生活上,而忽视了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的就业观念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对于创新的态度,认为只有求稳定,才是正确的选择。
4. 缺乏创新意识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业上和考试中,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创新的意识。
在学校中思维的开发缺乏,对于未来的创新思维方式也缺乏必要的训练。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二、对策研究1. 改革教育体制,强调创新教育针对教育体制问题,需要对当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强调对创新教育的重视。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2. 加强实践教育,提供更多创新实践机会学校需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实验室、科研项目、创新实践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创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家庭环境:一个家庭的教育能力和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注重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究,那么孩子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学校教育:大学的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也非常大。
如果一个学校注重创新教育、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更强。
3.素质教育:优质的素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发挥自己的潜能。
4.社会环境: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对于创新能力有影响。
如果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压力较大,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创新型教育:大学中的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做到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2.创新实践: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实践中,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3.创新途径:大学生应该有机会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和创新讲座,这样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4.多元合作: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团队合作,这样可以有机会交流思想,不断探究和创新,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5.创新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应该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的幻想,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对于他们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大学和社会应该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争取更多的可能性。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及其对策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及其对策摘要:学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学习中存在着学习目标的片面性、学习方式的单一、学习内容的窄化和学习功能的外化、功利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为此,需要确立创新目标,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改革高校课程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学习;创新能力;对策由于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因素1.学习目标的片面性。
在学习的定位上,多数学生一般都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
其实,知识既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习是促进生命完满和谐、发展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只有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人的情感,陶冶品性,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才能使大学生获得人生命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健康、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2.学习方式的单一。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且以课堂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主。
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但其创新能力是难以形成与发展的。
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化,它妨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隔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学习内容的窄化。
大学阶段,主要是专业教育阶段,目的是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
这种专业教育使得大学教育,分科过细,知识成点线结构。
大学阶段这种分科过细、专业性太强的学习内容,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狭窄,限制了大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大学生成才。
正如怀海特所指出的那样:“最糟糕的那种教育一定是以一种或两种特定科学为基础……往往只向学生灌输这些特定学科的狭隘的成果……一个人如果只了解自己所学的学科,把它作为这种学科特有的一套固定程序,那么,他实际上并不懂那门学科。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1.1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1.首先是“求稳趋同”的心理积淀。
中庸之道等长期禁锢着中国人的行为;古训中更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之说,2.其次,长幼尊卑的思想也是禁锢大学生创新意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服从成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因而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3.再次,“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是限制大学生发明创造精神养成的重要因素。
1.2教育体制与观念的影响1.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既有知识体系构成的教材,而对有争议或尚未形成定论的问题尤其是敏感问题,基本上采取回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熏陶学生创造个性的内容和方法严重缺欠;2.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3. 再次,从教育评价方式来看,传统的书面闭卷式的成绩考试是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对教材或教师讲义的接受甚至是记忆程度,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是考分,而不是学生的创造个性利能力;4. 最后,从教育模式来看,传统的教育基本上遵循求同思维模式,课程内容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习惯于认同教师讲课和书本结论。
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体现了现行教育的专制性与终结性,不允许学生发挥批判性的思维,必然大大压抑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
1.4学生本身的因素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家庭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家长们从学生很小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分数,使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被扼杀,一直在被动的追求着高分数。
升入大学以后,忽然间好像失去了动力,刚刚进入大学的新奇感,脱离父母的掌控,多姿多彩的大学课外生活,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部分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害怕吃苦、贪图享受、思想懒惰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很大的诱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或许开始沉迷于网络、沉迷于电脑游戏,忘记了自己的目标,更不用提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大学生创新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1.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学习态度等都会对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进行创新思维,而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也会对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积极主动的学生更容易培养出创新能力。
2. 教育因素教育因素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等都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氛围、实验设施等也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影响。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的发展水平、科技创新环境、社会竞争环境等都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
在一个积极向上、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更容易培养出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1.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导师制度、自主选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探索欲望,培养其主动学习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等方式,引导学生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实验课程、开展科研项目、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创新能力。
4.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创业孵化基地、构建创新创业实验室、组织创业导师培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创新能力。
2024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剖析与对策初探
2024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剖析与对策初探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困局。
本文将从困局现状、教育观念滞后、资源配置不均、评价体系缺失、实践平台匮乏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困局现状概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尽管高校和教育部门在努力推进创新教育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因此,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局现状亟待改善。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观念滞后是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知识传授被置于首要地位,而创新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导致了教育实践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
三、资源配置不均资源配置不均也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中,不同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和条件。
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也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评价体系缺失评价体系的缺失也是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这导致了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也使得高校和教育部门难以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评价范围,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保障。
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同时也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世界教育大潮。
此刻,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发挥关键性作用,以创新的方式把中国带到世界经济的高端。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改善大学课程体系,使其体现出创新精神,调整实验室设施,加强大学生科研活动。
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着重于学术研究,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室设施,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培养创新的能力。
其次,大学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还要改善校外实践机会,实施创业训练计划,让大学生有机会开拓创新。
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仍然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制定实践计划,让大学生有机会实际动手,学习创新的能力。
此外,大学要完善创新教育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和指导研究当中,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性实践活动中,完善创新性实践活动的机制,加强教师的监督和指导,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性实践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最后,大学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创新活动成为院校的精神追求。
目前,很多大学的创新活动仍处于萌芽阶段,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需要院校方面通过设立专业竞赛、创新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并发挥创新思维,丰富学生创新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以上就是我们深入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因此,大学要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加强实践机会的提供,完善教育机制的管理,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大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勇敢地突破自我,积极追求创新思维,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的核心动力。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希望,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出现了下滑,又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将从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入手,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希望对解决这一问题能够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1. 教学模式的问题大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学习压力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学生为了适应这种环境纷纷拼命学习,时间安排的过于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及精力去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大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大,往往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缺乏实践机会大学生平时缺乏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课程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创新能力。
理论课程的学习重要,但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4. 教育观念的问题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的是学习成绩而不是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对创新能力的重视。
5.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很大。
社会上的择校热、升学热使得大学生们更多地注重于应试教育,而不愿参与创新实践。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 推行创新教育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组织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是当前教育问题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行为能力等综合能力。
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教育体制的制约。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灌输式教育、应试教育和重视知识的记忆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缺少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第二,社会环境的压力。
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都面临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
他们往往注重于考取高分、找到稳定的工作,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对创新的认同度较低,许多创新者常常受到冷眼和排挤,这也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个人心态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选择逃避或放弃,缺乏坚持和毅力。
他们重视眼前的利益,不愿意冒险和尝试新的事物。
这样的心态使得他们缺乏创新的勇气和动力。
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第一,改革教育体制。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对高校开设创新课程和项目,提供创新教育资源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第二,提供创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和认可度。
关注和奖励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鼓励大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鼓励他们尝试和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态。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地尝试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和对策制定。
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提供创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态等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推动者,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首先,学校应该开展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灵感。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如创新比赛、创意设计比赛、文学类比赛等,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教授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让孩子逐渐习惯独立思考。
家庭应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看到世界的细节,从而让其具有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创新的精神。
另外,家长也应该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丰富思维,在联系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形成创新意识。
再次,社会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活动的支持。
政府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创新大赛,让大学生有目标去学习,并有一个良好的发挥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更好的去发掘创新的潜能。
各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加大实习和寒暑假实践活动的力度,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行业的特点,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最后,各大学应该探索建立一套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搭建一个更加具备针对性的培养平台。
大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课程,以及实践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去学习新的技术,形成全新的思维方式。
也可以组建相关的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室的研究,上课讲解、下课跟进,从而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综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要从多方面着手,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要发挥自身作用,进行积极有效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只有积极面对未来,不断发掘各种潜能,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现今,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想办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大学该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大学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新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从而获得更多的技能,并成为有创新精神的创新者。
其次,大学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大学生才能够真正体验新思维、新知识,从而打造更高效的创新环境。
最后,大学要实施有效的教育政策来支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拥有更高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回答挑战和改善现有的现状。
总之,大学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接受新思想、新技能,以及拥有更高级的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技巧和知识,大学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首先,大学应该制定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措施,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力,从而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
同时,大学还可以举办一些创新能力培训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此外,大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精神的培养,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习有关技术,获得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大学也应该推动创新教育的进步,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创新性实践活动,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大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构建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培训和实践精神的培养,这些都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措施。
只有通过积极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一、引言作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创新才能和实践能力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上表现出色,但在实践创新方面却显得缺乏经验和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为大学生的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课程教学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知识输入为主,大量的理论内容往往难以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会让学生无法感知知识的实际价值,降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应对大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强化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解释和创新运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电子产品对大学生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电子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更多的沉迷于游戏和电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探究新事物。
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更多的利用电子产品来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团队合作对大学生的影响团队合作的能力不仅对职场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创新也起到一定的推动。
在团队中,合作多方需要在某些方面相互补充,从而缩短了学习和探索新领域的时间,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知识的实际价值,并进一步掌握新技能、新理念和新方法。
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工作领域和实践应用中的创新模式。
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和实践新东西。
六、结论如上所述,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课程教学、电子产品、团队合作和实践活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1) 功能固着。把 某种对 象的 功能作 用或 用途
看成是固定不 变的 , 它是 思维 缺乏 灵活 性、 独 创性 的突 出表现。 ( 2) 权威迷 信。学 生绝 对相 信所 学过 的知 识 ,
∃ 112∃
少横向联系 , 灵感最终是昙花一 现。有些 大学生通 过学 习和老师的引 导 , 他们有 了一 定的 创新 热 情 , 由于 缺乏 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 不了解 , 导致 了他们 的创新目 标不 够明确
[ 收稿日期 ] [ 作者简介 ] 2009# 06# 24
徐平 , 男 , 湖北大冶人 ,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副教授 .
∃ 111∃
表 1 用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评 价表 评价内容 爱国热情 进取精神 道德水准 专业水平 工作能力 知识结构 适应能力 政治态度 计算机能力 人际关系 身体素质 文明修养 合作精神 敬业精神 语言能力 学术视野 外语水平 心理素质 创新能力 写作能力 科研能力 自知之明 最低得分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最高得分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平均 得分 3. 61 3. 59 3. 45 3. 42 3. 42 3. 35 3. 33 3. 26 3. 22 3. 21 3. 17 3. 16 3. 15 3. 13 3. 12 3. 07 3. 04 2. 95 2. 89 2. 77 2. 77 2. 74 标准差 0 . 87 0 . 84 0 . 76 0 . 81 0 . 76 0 . 83 0 . 83 0 . 91 0 . 90 0 . 83 0 . 94 0 . 96 0 . 87 0 . 93 0 . 91 0 . 76 0 . 94 0 . 93 0 . 96 1 . 00 0 . 86 0 . 98 百分制得分 得分排序 72. 2 71. 8 68. 6 68. 4 68. 4 67. 0 66. 6 65. 2 64. 4 64. 2 63. 4 63. 2 63. 0 62. 6 62. 4 61. 4 60. 8 59. 2 57. 8 55. 4 55. 4 54.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和心理的满 足 , 从而 成 为自 己 采取 创 新 行动 的 巨大 动 力。但当前 , 大 学 生 在兴 趣 的 广度、 深 度、 稳 定 性等 方 面 , 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欠缺。 传统的标准化 思维 是 影响 大学 生创 新能 力培 养的 痼症 , 表现为思 维单 一 , 视角 狭隘。 从高 考的 标准 化训 练到考研命题的标准 化引导 , 从中学教师的 ! 刻板 ∀ 讲解 到大学教师的 ! 规范 ∀ 说教 , 满 脑子 的标准 化答 案 , 使学 生固步自封 , 思想越来越趋同 , 想象力 越来越 枯萎 , 创造 力被抹杀。思维 标准化 对 学生 的独 立思 考有 三种 破坏 作用
( 二 ) 教师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托 兰斯研究发现 , 教师 的创造性 与学 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 一定的正相关 , 这表 明教师的 创造 性对学生创新 能力 的培 养是 至关 重要 的。教 师的 教育 观、 知识结构、 个 性特 征、 教学 艺术 等 , 是 培养 学生 创新 能力的关键 [ 7] 。 培养具有创新能 力的学生 , 需 要有创 新意识和 创新 能力的教师。然 而目前 我 国高 校教 师这 两方 面的 实际 情况都难以适 应这 种需 要。一 是教 师自 身创 新意 识不 强 , 大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承 , 满足 于 ! 上 好课 ∀, 而 ! 上好课 ∀的标准就 是把书 本中的 现成 知识比 较准 确地 传授给学生 , 忽视 引导学 生以 批判 的眼 光 审视、 接 受书 本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常常习 惯于主 动者、 支配 者的角色 , 习惯于 ! 一言堂 ∀ , 忽视学生主 动性的发挥 , 而 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 缺乏的核心因素 ; 二 是教师自 身的 能力素质难以 适应 创新 教育 的要 求。培 养学 生创 新能 力需要教育创新 , 教育创新作为一 种新型 教育无疑 对教 师的知识和能力从量 上到质上都提出 了更高 的要求 , 在 量上要求教师知识丰 富、 全面 , 做到 ! 闻道在先 ∀! 术业专 攻 ∀ , 在质上要求 教师 自身具 备必 需的 创造性 品格 和实 践能力。而有些 教师目 前 并不 愿意 为主 动适 应这 种教 育 , 而付出大 量 的心 智 和做 好 自身 素 质 和能 力 上的 准 备。因此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呼 唤着教 师创新能 力的 提高。 ( 三 ) 学校因素 高等学校作为知 识传播、 知识 创新和 人才培养 的主 要基地 , 其环境对创新人才培养有 着熏陶 和潜移默 化的 感染作用 , 而目前高校的教育理 念、 培 养方式、 科研 环境 等现状都直接 制约 着大 学生 创新 能力 的培 养。长 期以 来、 大学人才培养基本是以 ! 传承 型 ∀、 ! 标准件 型 ∀ 为目 标。教学基本习惯 于 ! 教师 中心、 教材 中心、 课 堂中心 ∀ 格局 , 教学方法基本徘徊于 ! 教师讲、 学生听、 满堂灌 ∀老 套路 , 传统的学习观、 人才观、 发展 观还占 据教育领 域一 席之地。这些观念与创新格 格不入 , 是大 学生创新 能力 培养的主要障 碍。高校 目 前的 教学 内容 仍以 传授 知识 为主 , 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 主 , 强 调对知 识的记 忆、 模仿和练习 , 知识运用和能力培 养不够。 学生完全 处于 被动地位 , 对教师 讲解内 容的 消化 方式 是 记忆 , 复 制有 余 , 创新不够。 非智力因素在创 新活动中有着重 要的作 用 , 如 意志 力、 自信 心、 控制情 绪、 人际 关系、 团队 精神、 自 我激 励、 思考方法等因素对人 的创造活动 有启发、 引导、 维持、 强 化、 调节的作用。在 一定 条件 下 , 非 智力 因素 的作 用比 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高智 商并不是 创新的 先决条 件。
435002) ( 湖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 湖北 黄石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 泉 。 在竞争激 烈的知识 经济时 代 , 大 学生创 新能力 的高
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创新能 力和综合国力 。 然而 , 目前我国大学生 创新能力 还普遍偏低 , 大部 分大学 生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 。 针对此现象 , 本文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的实际出 发 , 认真 分析了制 约大学 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利 因素 , 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 关键词 大学生 ; 创新能力 ; 制约因素 ; 对策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4733( 2010) 04 01111 05 缺乏。因此 ,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和培养 已成为 必需 要解决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G 642. 0
创新能力就是人 们产生新认识 , 新思 想和创造 新事 物的能力。它涉 及到 一个 人 的多 种能 力 , 如认 知能 力、 观察能力、 记忆能力、 判断 能力 , 分析能 力 , 想 象能力、 实 验能力、 自学能力、 吸 收知 识的 能力、 信 息 能力 等 , 是一 个人综合能力 的具 体体 现。而 创新 能力 的培 养包 括使 学生在学校中具备主 动学习的精神 ,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 力 , 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 创造 性意识 的形成 等 , 但 更重 要的是使学生走出校 门后 , 成为社会的主动的富有创造 精神的建设者 [ 1] 。
[ 6]
况且创新能力是所有人都具 备的一种 基本特性 , 问 题是 能否在一定环境 条件 下发挥 出来 以及 发挥 的程 度有 多 大而已
[ 9]
。在现 实生 活中 , 我 们往 往片 面夸 大 智力 在
。
创造活动中的作 用 , 而忽 视情 感、 意志 等非 智力 因素 的 参与。中国的教育制度多重视 知识的 传授 , 而忽视 了心 理素质的培养 , 使得相对完整的知识 学习体 系与相 对滞 后的人格培育体系之间难以协调一致。 教学手段单一 是制 约高 校大 学生 创新 能力 培养 成 效的重要因素。 教师 授课 方式 单一 , 主 要以 讲授 为主 , 缺乏学生自主发挥机会和师 生互动的 环节 , 教师在 有限 的课堂里疲于压缩课时讲授 理论知识 赶进度 , 学生 局限 于抄笔记拷课件 , 缺 乏对 所学 知识 吸收 思考 的过 程 , 限 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 发挥。岳晓 东、 辛 雅丽等 都曾 经指出我国高校目前教学手 段单一 , 教学方 式多为 灌输 式 , 应该向应用式的 双向 教学 方式 转变 , 综 合运 用问 题 式、 启发式、 研 讨班、 讨论 小组、 案 例教 学、 活动教 学、 游 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 变单一 课堂讲 授为多 样化 的教学方式 , 克服 ! 传授 - 接 受 ∀ 式教 学手 段 , 改变教 师 在课堂上唱 ! 独角戏 ∀的尴尬局面 , 变学生被动学习 为主 动学习 , 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8] 。 高校教育管理对学生管得 太死 , 要求学 生的行 为都 遵循一种模式发展。以学生的 分数高 低论优劣 , 死 记硬 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无论 学生还 是教师 , 对考 试成 绩的追求已达一 种疯狂 的境 地 , 以至 ! 会 考试 ∀ 被称 为 中国大学生的特长 , 缺少个性和创造 力被称 为大学 生的 ! 通病 ∀ 。考分在一 定程 度上已 化为 ! 评 优评 先 ∀ 的 基 本工具 , 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 忽视 其他能力 的培养。 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 路 , 而且 严重影 响了学 生创 新能力的培养。
第 30 卷 第 4期
பைடு நூலகம்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versity ( Ph ilosophy and Soc ia l Sc 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