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13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三-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2023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冲刺卷试题(三模)试题讲评课件
2023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冲刺卷试题(三模)试题讲评课件目录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理解性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Ⅰ2023届高三冲刺卷(三)全国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荀子不像孔、孟一样仅仅重视礼治,他还加入了“法”的成分,提出其独特的礼法思想。
“法”字在《荀子》一书中出现的频率高达一百七十余次,仅次于礼,足见法在荀子的思想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虽然具有规范制度和道德教化的作用,但是不具有强制性,要想保证礼的实施就必须加入法的元素,有刑罚制度的存在才能使得礼更好地实施,社会稳定得到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②法治思想是荀子思想中的又一重要内容,与礼治思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由于人性本恶导致社会风气不正,国家局面混乱,所以需要用礼义教化,同时需要建立法治、重视刑罚去禁止,从而使得天下得到较好的治理而归于善。
有了法的约束,大家才能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了法的存在,人们才能在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时遵守礼。
但是,荀子所讲的法,与现代的“法”的概念不同,大多数时候不是指法律,而是指刑赏,即对于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好人用礼,而对于教而不化的顽劣的坏人实施强制性的刑罚制度,强制使其遵守,从而使得社会得到全面治理,国家得以安定太平。
③法治的功能是以法治保障社会秩序安定。
我们之前提到,人有好利、憎恨、好声色的天性,若顺着这些天性发展下去,便有产生争夺、互相伤害、违背社会制度的行为,从而破坏伦理纲常,引起暴乱,造成社会动荡。
因此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荀子提出,除了礼,还需要法来保障。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荀子。
性恶》)这句话是说,人如果没有师长的教化和法治的约束,就会偏向险恶而不走正道;没有礼义,就会产生动乱而破坏社会治理。
浙江省重点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重点中学2024年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
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
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
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現在开始变成了現实。
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オ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眼就増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象抚育自己的娃娃。
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象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
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
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
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的被吆起身了。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技术层面未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材料二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資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
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象以前那样一一排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
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遺的地理位置、传承人、传承基地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浙江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精品备考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卷专题复习一.浙江卷命题规律1.选材上,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浙江省近几年高考中,论述类阅读分别选了与“民族文化”、“艺术与自然”和“人类与自然”有关的文本,体现了时代性、和谐性及人文关怀,呼吁人类要与自然互惠互利,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选材持续关注那些贴近时代、反映热点、人文性较强的文章。
2.命题上,充分体现考纲的要求。
涉及的考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筛选整合重要信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设题不是照搬原文或对原文进行简单改造,而是着眼于繁杂信息的处理,对有一定跨度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在对信息的转述中,常有逻辑推理。
题型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组合的方式,简答题会带有一定的探究性,题量和分值稳中有变。
论述类文本阅读因为难度高、失分高等因素,成为我们备战高考的顽疾。
二.浙江卷答题策略论述类文本注重理性思维,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针对性。
快速梳理思路,概括中心,准确捕捉关键信息,从而正确组织答案,这是考场制胜的重要环节。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以下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循“规”蹈“矩”细阅读,规范思维提能力(1)、阅读文本,掌握第一手材料1.分清类属——范畴论述类文本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强化概括——论点论述类文本,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
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其中既有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归纳,也有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
平时要强化从文章中找句子,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训练。
3.收集材料——论据论述类文本,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专题14.15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五-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
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
《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晓梁,三日不绝”。
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
古代的绘画要术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拉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
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
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绝句不过四句,律诗不过八句,写得再长也有终结。
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
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脸,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
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
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其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
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
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专题14.14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四-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所以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
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
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
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
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
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役;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专题14.11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一-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
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
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
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
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
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
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
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
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
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
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
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
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浙江省新编高考前冲刺卷(三)英语试题_word版有答案-(高三)
考前冲刺卷(三)第Ⅰ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will the woman do this weekend?A.Go swimming.B.Camp in the mountains.C.Go hiking.2.Who catches the fish?A.Jason.B.The man.C.The woman.3.How many people will go to the park?A.2. B.3. C.4.4.What is going to be cleaned?A.The toilets.B.The bedrooms.C.The living room.5.What will the man buy?A.Nothing.B.A computer.C.A cellphone.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What’s the man’s father?A.A scientist.B.A businessman.C.A travel agent.7.What does the man probably like most now?A.Science. B.Business. C.Travel.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How soon must the speakers finish lunch?A.In an hour.B.In 45 minutes.C.In half an hour.9.Why won’t the speakers go to Dave’s?A.It is closed today.B.It is too far away.C.It is usually crowded.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三)(含答案解析)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光题。
材料一:目前上市的均为普通卷芒手机(柔性屏手机,形态已经事先设计好,虽然屏幕是弯曲的,但用户不能自己改变形态。
技术难点在于手机其它部件设计成可变形的比较困难,目前只是屏幕可以变形。
三星、LG、诺基亚等知名手机厂商都推出或者准备推出自己的卷芒手机配备了柔性显示屏的智能手机曾被称为手机行业的“下一件大事”。
但迄今为止,除了几次在世界性科技大会上的惊鸿一瞥外,关于柔性屏手机的消息少之又少。
但近日,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公布了关于柔性屏技术激动人心的发明,他们创造出了全球首部真正意义上的柔性屏智能手机。
手机名叫“ ReFlex,配备了来自LGDisplay的72p柔性OLED屏幕,搭载Android44.4KitKat4系统。
手机背部内置有传感器,能够检测出用户弯曲手机的力度。
但因为电池和PCB主板目前还无法弯曲,所以ReFlex只有屏幕是柔性的,主板和电池则被搭建在屏幕上下方。
ReFlex柔性智能手机的好处是用户在阅读电子书的时候能更快翻页,玩《愤怒的小鸟》的时候感觉弹弓就像真的橡皮筋弯曲了一样,体验非常棒。
(节选自2019年2月25日电子工程网《华为的G+折叠屏手机是怎么实现的?采用了哪些核心技术?》,有删改)材料二:目前柔性屏产品可实现外折10万次的使用寿命,按每天折叠100次计算,至少可使用3年未来,技术方案需要不断迭代,将持续提升屏幕的使用寿命以及可靠性能。
但是,折叠屏真的能够拯救滞涨的智能机市场,再次刺激消费吗?目前,每台手机的柔性OLED成本造价约为95美元,是传统LCD屏幕的6倍,硬性OLED屏幕价格的两倍,柔宇去年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售价在8800元,三星、华为等厂商的则更贵。
尽管LG、京东方等企业正快速增加生产线,但柔性OLED 屏幕的配套核心技术仍然在少数日韩企业手中,短期内量产仍然困难。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3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基础题组每题建议用时1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色,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后可以生活得更好,即培养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能力。
这是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
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单一的某个学科主题内容。
这说明在课程内容选取和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积累跨学科的经验,即需要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内容主题的学习。
因此,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尝试选取并构建跨学科的内容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已逐渐成为各经济体普遍采纳的实践方式。
(摘编自刘晟、魏锐等《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来自全球的教育实践案例及启示》) 材料二: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
根据专家研究,STEM课程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实践来看,STEM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机械运转过程结合,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过程。
STEM课堂常常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编自王如军《美国“STEM教育”注重全面发展》) 材料三:我国校外STEM培训与艺术类培训比较比较项目艺术类培训STEM培训需求分析接受程度高低结果体现显性(考级、比赛)隐性(作品、竞赛)升学帮助大(艺术特长生、有大量艺术类院校)小(少数科技特长生)课后黏性大量练习很少接触供给普及程度高(遍布全国)低(主要在大城市)分析场地要求低高师资数量多少课程内容低标准化非标准化(资料来源于刘扬《STEM教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材料四:美国致力于提升STEM教育已近30年,然而美国STEM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实战演练(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实战演练(含解析)不分版本论述类文本阅读一、(XXXX·桐乡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具的进化与反思李喆人工智能,在迄今为止的工具进化史中,它出现得很晚。
越晚出现的工具,力量通常会越强,人们对它的迷恋和恐惧也会越大。
XXXX年,人工智能的进度虽然还没有如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设想的那样对人类造成威胁,但在围棋上完成了壮举。
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工具。
人工智能,或许是人类创造的工具中最独特的一种。
它近似拥有了人类的一些能力,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
随着深度学习引发的一波热潮,人工智能在医疗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可预见。
如之前的很多工具创造一样,这些人工智能的应用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将人们从一些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与传统工具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开展空间,这也使一些人产生了担忧。
科幻小说和电影,常常描绘人工智能反制人类的情境。
一旦计算机有了情感好恶,能够自主选择行为,那么它不断强大的力量既可以保护人类,也可以消灭人类。
当然,这种情境的发生需要一个预设条件:计算机能够产生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在实现这个条件之前,人工智能不是主体,只是工具。
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关于它的来源,人类自身也知之甚少。
有一种复原论的倾向,认为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都可以分解为低级的元素,最终被数学和物理解决,但显然目前这只是一种猜测或主张。
我们不知道如何能够赋予他物以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里,科学家给一个机器人输入了情感,使他走向了寻找自我和人性的道路。
这个输入究竟是否可能实现?以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值得疑心的——单是数据的叠加和算法的改良,缺乏以使工具成为主体。
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仍然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这是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第一定律。
这一定律的可靠性受到他自己小说的攻击,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机器人认为将人类软禁起来才能够防止他们互相伤害。
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 语文测试卷(三) 本试题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镇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泥(nì)古辅弼zh?u) B.戏谑(xuè)kè)守 不稂(láng)不莠 C.豢(huàn)养 猝(cù)死 剽(biāo)悍 江澄(chén)如练 D.羞赧(nǎn) 收敛(liǎn) 亘(hén)古 宁缺毋(wú)滥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中国新富似乎无所不在,挥金如土;但他们难觅行踪,回避媒体。
他们对奢华的热衷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支柱,他们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视、嘲笑和抨击。
B.余姚的雨下疯了,我头一次见这架势。
当我淌水到长安路时,见路上全是熄火趴窝的车辆,姚江的水面已经超过路面,水夹杂着延绵而来的浮萍冲向村里。
C.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灭绝,除受水域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绪的水电开发。
D.国庆“黄金周”,景区拥堵的局面,沿伸到了高速公路上。
网络上颇为流行的一句话或可代表出行者的感受: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堵在最中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当微博不再是大众发泄情绪的场所,却是具有责任感的社会媒体之时,微博上的虚假信息将受到大众的自然抵制,其危害力自然大大减小。
B.政府有关部门在考量转基因应用于农业的技术是否适合推广时,依据都是是否在对环境无害的前提下有利于农业效率和农民收益的提高。
C.新科诺奖得主席勒念的“房地产泡沫”经,但愿能为房地产江湖里的各路好汉点石成金,使他们在“只有房地产才能救中国”的迷途中知返。
浙江省三校高三压轴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三校高三压轴卷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戴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
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
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
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
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放大,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
古风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
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
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
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
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愤怒出诗人”,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
它从创作的心理角度谈到了诗人往往诞生于愤怒,诗作往往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
这句话在我国古代的《诗经》中也能找到它,《诗经》中的无名氏已在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心之忧,故歌且谣”。
尽管“忧”和“愤怒”在情感的强度上有别,但如与欢愉、和平、宁静的心理相比,毕竟还是可以把它归为一类,即属于创作性的经历和情绪。
这可以说是古文人“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2)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道感叹: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积”的缘故,所以是“发愤之所为作”。
于是,“发愤著书”就作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不断地为世人所发挥、发展。
后汉何林《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中写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怨恨是歌的原因,歌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人们胸中的怨恨。
在“相从而歌”的热闹场面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歌者心中的不平和怨恨随歌声消散了、飘逝了。
(3)白居易曾说:“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
观其所自,多困谗冤遣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计八九焉。
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
”“情发于中”,故“文形于外”,诗人又多是薄命之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
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4)“发愤著书”之说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两句这样的诗:“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也就是说,无愁便无诗,因此,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
明代的王慎中在他的《碧梧轩集序》中写道:“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以宣其怨忿而道其不平之思,盖多有其人矣”;清代的尤侗又在《叶九来乐府序》中写道:“古之人,不得志时,往往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
如此等等,把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表现于诗歌,也许这样他们已或明或暗地、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判处了欢乐情感的死刑。
(5)而“发愤著书”之说则又是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绕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这里韩愈把不平的内心体验当作诸如草木河水、金石之鸣要以风、以敲击作为激发媒介一样,诗作也要以痛苦不平作为激发媒介。
(6)“发愤著书”说在中国文论史上一直广为流传,为什么苦闷不平的创伤性经历比欢愉畅达等情感更能成为文人们的创作材料呢?原因是古代文人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
所以,今天的我们要从中国古代文论中走出,作更深入的探研,也就是苦闷与创作的关系。
(选自《西部文化周报》,有删改)1.对“发愤著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作往往就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诗经》就是我国古代文人的“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B.“发愤著书”是一种创作心理,往往跟怨愤情绪有一定联系,但作品不一定都要抒发怨愤之情。
C.“发愤著书”是因为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作者胸中的怨恨,读者也仿佛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出来。
D.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发愤著书”能为世人所发挥、发展。
2.下列说法不能够用来说明“发愤著书”原因的一项()A.“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如果不是古代文人“发愤著书”是不可想象的。
B.“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
C.“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就是当人有了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就要借助诗歌表达出来。
D.“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的“有思”“有怀”就是激发创作的媒介。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A3.“发愤著书”说的产生及其意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一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糊糊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似乎即将压下来。
这夸张的色彩也许不是画家的随意泼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中指出,蒙克画中的红色天空,也许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些传世画作往往反映了真实的气候环境情况。
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所带领的科研小组也做了类似的研究。
他们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
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81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伦勃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
最后他们把研究论文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
该论文分析了16世纪以来554幅描绘日落景象的名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他们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这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
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多年来也一直在苦心研究各个时期英格兰各地的天气状况,他意外发现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为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莫奈创作于那时期的画作中,阳光在泰晤士河上跳跃闪耀,天空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变化。
约翰·托宁想到,这些丰富的颜色并非出于莫奈头脑中的艺术幻想,而来自于真实的伦敦生活。
那漫天黄色,应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在此条件下形成的雾霾比自然形成的雾更为持久。
比较巧合的是,狄更斯在其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雾都孤儿》中也写道:“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
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
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
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科学家去做了验证,选取莫奈1898~1900年创作的9幅作品,结合他同一时期的信件和日记,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数据对照。
令他们惊叹的是,莫奈身为艺术家,却如同科学研究者一样,一丝不苟地记录了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的位置,绝无臆造。
所以印象派大师的确是非常可信地用手中画笔将伦敦当年的绝世光影留存于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想到这点不世的。
不过印象派大师的绚丽色彩,可能来自PM10免让人有些沮丧。
(选自《画家画天空,背后有科学》,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中“沮丧”的原因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糊糊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
B.日落油画和水彩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随着大气中粉尘含量的上升而上升。
C.莫奈画作中那漫天黄色实为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的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形成的雾霾。
之类的大气污染D.原先人们对印象派大师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
PM10物早已有之,这不免让人有些失落。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一些著名画家笔下夸张的色彩,一定程度上是大气污染等自然现象的真实呈现。
B.约翰·托宁多年来对英格兰各个时期各地的天气状况的苦心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益于他一开始就对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进行研究。
C.研究者认为,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呈上升趋势能导致全球暗化,不过并非都由人为因素造成。
D.艺术家莫奈对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位置的客观记录,与美国海军天文台同期的数据对照,相当客观。
3.作家狄更斯与画家对天空雾气的描绘趋同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B3.①当时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污染加重。
②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家忠实于生活。
【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一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
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深刻。
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叫“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地可以非常发达。
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
西方人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中国人的自由更多的是“心性”的自由,而西方文化的“物性”则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
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
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
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