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烛之武用策略精巧地取得胜利的过程,是一篇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初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师提供一种教案设计参考。
一、故事情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反映战国时期交战历史事件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他的家族正位于中原地区的边境,面对来自秦国的入侵。
秦国的将军白起乘胜追击,率领士卒向烛之武的家族进攻。
烛之武应用智慧,设计了诈降的计策,以自己作为人质,放走全部族人的方式,成功地蒙蔽了白起的判断,并在不久后发动狙击,最终打败了秦国的军队。
烛之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非常精彩。
首先,他故意制造一些看似忠诚的举动,取得了白起的信任。
接着,他与族人互相约定,放弃领土而保全族人的安全。
最后,他发动了精密的狙击,成功地耗尽了白起的力量。
这一系列动作都能让读者了解,烛之武是一位深谋远略的智者。
二、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让人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人物形象。
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谋略让人印象深刻。
在故事中,他的完美表现让他成为了一个追求智慧的表率,值得读者细致品味。
白起则是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他作为秦国的将领,色厉内荏,外表英俊,但被烛之武的计策反复哄骗,呈现出了虚张声势的一面。
读者可以从中体现出,领袖除了有高超的武力,也需要有丰富的智慧和能力。
三、寓意意义在故事中,烛之武的策马奔腾和机智应对,反映出人们在战争中求胜的智慧。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智慧的力量,让读者深扪其中,思考智者的崇高。
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类是由智慧和努力取得胜利的。
《烛之武退秦师》更强调老少皆宜。
对于学生们来说,定会吸引他们走进这个生动的、富有想象的、寓意深刻的世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一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一一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 •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 •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学生活动1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 •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 •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 •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2023最新-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4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4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成语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概述: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和作用。
3. 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3. 文本分析:学生分组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探讨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使用,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四、作业与评估1. 作业: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完成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2. 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古代文化背景和成语典故的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分享对烛之武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准备关于课文主题的展示,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和思考。
七、教学策略1. 问题引导: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理解并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坚韧不拔、机智过人的品质;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理解烛之武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
2.教学难点: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应对策略: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春秋战国》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学习新课:(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学生记录。
(3)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4.作业:背诵课文片段;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评价方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片段,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2.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电子书、教学PPT等。
2.学习工具:词典、笔记本等。
3.参考资料:《春秋战国》相关文献资料等。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理解烛之武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坚韧不拔、机智过人的品质;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责任感。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特征:文言文叙事,简洁。
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课时安排: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文言基础知识,第二个课时进行课文赏析。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此有一定的了解。
但初中不要求对文言文的语法进行掌握,因此学生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左传》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就像一个诉故事者,把事件叙述的颇戏剧性。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左传的叙事、语言艺术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在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下的语言应对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情境教学法)→翻译讲解(提问点拨法)→课文赏析(合作探究法)→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先贤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四、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领略《左传》的叙事、语言艺术五、教学难点: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人物的语言应对策略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配上一曲“二泉映月”,有感情的诵下面一段文字)人老了,头发也花白了,身子佝偻,步履蹒跚,英雄迟暮。
多少岁月,从头越;淡忘了,人间几度秋。
然国难了,多少悲苦全不顾,拼尽了身家性命,一步一趋,夜缒而出,但凭三寸不烂舌,硬是说退秦国君。
2、提问:通过这段描述你们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抽一个学生回答了之后,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原文,一起去感受一下文中的各色人物。
二)《左传》及背景简介《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述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772年),下迄鲁哀公而是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极具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历史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与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该文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本文将针对高一历史必修一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为大家分享一下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材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史记》中的一篇篇目,作者是大历史家司马迁。
该篇历史文献记载了公元前218年,秦将王翦率军攻打赵国的数个城池,最终因一个烛光和赵国将领武安国的欺骗而被退回。
该篇篇目在史书中的位置较为重要,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在高一历史必修一学习中,该篇篇目通常是在第二章《两周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中作为文化内涵的学习内容,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想。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与研究,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进而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同时,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和珍惜文化遗产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文献史料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献史料及其价值。
2. 学生阅读篇目及其相关注释,理解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历史关系,掌握篇目的基本内容。
3. 学生分组讨论篇目,重点关注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涵。
4. 教师对篇目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展开思考,从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价值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素养。
5. 学生自由发挥,先后以课堂演讲、文艺汇演和创作展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篇目去探究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学生分组或单独发挥,通过讨论或者研究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8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引导生朗读背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一、导入历史背景: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
(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
(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
(边轻声朗读,边梳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
(前2段)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
(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之一。
作为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我们需要学生掌握这段历史,教授这一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事件背景、烛之武的突袭、秦国的失败、历史意义。
事件背景公元前260年左右,秦国进攻晋国,晋国为自保,派遣3位将领,分别率领大军,向秦国进攻。
烛之武是其中一位将领,率领的是1万多人的军队。
烛之武的突袭烛之武的部队在搜寻补给时,意外发现秦国将领范雎母亲都留在此地,并得知秦军的防备虽然森严,但大都集中在黄河北岸,陇山西麓的防御策略相对较差。
烛之武抓住这个机会,派遣了几名间谍在夜里放下小纸条引导出秦军的时辰和活动目标,然后亲自带领人马,趁着雾气弥漫,苦行三夜穿越陇山,突袭了秦国后方的镇守城池。
秦军的抵抗力量非常薄弱,部队很快就被攻占,并俘虏了数千名秦军士兵。
秦国的失败一旦烛之武攻占秦国的营寨,秦国的军队就沦为被动的反击者。
烛之武率领的晋国军队以非常小的伤亡负于秦军,却掌底全胜。
秦国军队失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太过强调对黄河北岸的保护,而对陇山西麓的防御疏于警惕。
此次战役,是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立下「穿山示异」,再现后世的兔起鹘留名。
历史意义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他们之后的战争,使中国文化与学问得以传承,秦朝最终灭亡。
烛之武洞悉了秦国军队的破绽,发动了攻击,赢得了战争。
他的突袭行动,是场成功而高效的战役。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取得了相当持久和深远的战斗,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视。
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教学方法与策略。
1.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可以给学生一些进阶的材料,鼓励他们创新思维,进行深度探究,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
2.通过互动式的指导,探讨战斗的相关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及背景;(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故事情节;(3)分析烛之武对于爱情、国家、家庭的态度,并对于这些态度进行比较分析。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3)通过讨论和总结,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故事情节;(2)理解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以及家庭观。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分析小说中的深层意义;(2)对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以及家庭观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启发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和判断。
3.案例分析策略: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对于小说人物的探究和思考,增强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投影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阅读教学1.阅读小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小说的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语言、人物等方面。
3.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探究小说中的深层意义。
第三步:学习交流1.提问策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
2.小组讨论:每组学生就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第四步:课堂总结1.通过个人思考和全体讨论,对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判断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说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并且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开头段有哪些作用?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谁来退师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3、本段出现几个人物?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可以体现他们怎样的特点?
2、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以史为鉴,言出告诫
四、鉴赏烛之武的形象
1.志士:深明大义,长期未被重用,却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
2.勇士: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这一去有可能生死未卜,他仍坚定的去了。
3.辩士:机智善辩,身处秦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
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掌握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过程。
3. 认识到在古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难点: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理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2. 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内容和过程。
教学方法:1.讲解法: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资料等,向学生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2.对比法:比较秦朝的战争策略和烛之武的智谋,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以国学名篇《资治通鉴》中的《项羽败赵丹,白登山;烛之武破秦,包前军》为引入,导入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
二、认识烛之武介绍烛之武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烛之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破解秦师战术1.讲解秦军的攻打韩国时采用的十面埋伏战术,秦军进入中原时又采取的包围河内的战术。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将秦军引诱进中原,然后用余烬之计烧掉包围城市的树木,使秦军陷入失去逃生通道的地步,最后在适当时机发动反击。
3.讲解烛之武的胜利对于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与讲解,学生对于烛之武的历史背景、智谋和胜利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烛之武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的胜利。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战争中智慧的重要性,只有在智慧的指引下,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研究历史文化,了解历史背景和传承历史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历史文化,学习和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引言】《庐山谣》篇首对于烛之武的孝道赞誉说:“烛之武,荆山民。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常识,在文中揣摩其特色2、理顺课文思路,有感情地熟读、背诵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烛之武、佚之狐和郑伯)4、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教学方法】读议讲练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老师在其中点拨、总结,最后以一定练习巩固【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相关背景2、认识《左传》3、整体感知,研读故事的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春秋五霸”谈到大小诸侯间的“春秋无义战”。
晋文公、秦穆公结成军事同盟,联合攻打郑国,大军压境,郑国会有什么反应呢?不能束手就擒,在这个紧要关头,英雄出现了,他是谁呢?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依据题目了解故事梗概。
讨论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只身前往秦国,说服秦君,免去一场战祸。
(结合秦晋围郑的相关背景)三、《左传》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以记事为纲,时间为序,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后人评:文字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前学过的有散文《曹刿论战》。
四、老师范读,学生自主解决字音、断句。
函(hán)泛(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朝(zhāo)逢(páng)杞(q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五、请一学生读(字音、断句)六、学生齐读(把握感情,疏通思路)七、第一自然段1、诵读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语速较慢,晋/军/函陵,秦/军/泛南(齐读)2、用原话回答秦晋围郑的原因明确: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秦晋围郑,郑国的形势怎样?明确:危在旦夕,国运悬于一线(找一学生读)八、第二自然段1、诵读提示:“国危矣”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等奖3篇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
高一7班
科目
语文
上课时间
.9.26
执教者
陈颖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
目标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3.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和虚词“以”“之”的用法
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六、讲解第二段
1、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5、讲解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请学生找出主谓宾
3.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于:对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贰:从属二主
军:驻军。名→动
4.补充背景
a.秦国为什么围攻郑国呢?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b.秦国为什么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也暗示郑国有可乘之机,为下面烛之武劝退秦师埋下伏笔。
七.作业
尝试背试背诵全文。
2、找学生翻译第一、二段。
二、讲解第三自然段
(三)讲解第三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结合PPT重点字词请学生翻译
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