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5《在梦的远方》导学案(新版)长春版
在梦的远方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在梦的远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在梦的远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在梦的远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在梦的远方》一课,紧紧围绕“梦想”这一主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梦想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通过不断实践、努力拼搏、追求进步、追求卓越的梦想追求精神。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运用熟悉的基本英语表达词汇、结构和句型句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梦想。
2. 通过听、说训练及小组配合,掌握问答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并能适应实践生活。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世界上的一些特殊职业以及需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问答+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梦想意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运用。
2. 难点:学生对于“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这一问题的回答较单一,词汇和语言表达有限,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方位展开。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课前背景音乐为Justin Bieber的《I have a dream》。
2. 展示几张关于特殊职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于梦想这一话题思考。
第二步:听、说训练1. 听录音,帮助学生掌握“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这一句型。
2. 让学生进行同桌及小组问答,训练听、说能力。
第三步:小组讨论1. 按照小组分配,组织学生进行梦想讨论。
2. 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提出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第四步:展示1. 每个小组现场演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2. 教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鼓励学生进行现场互动。
第五步:课后反思1. 实施教师面对面交流,听取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学习压力,鼓励获奖教师为学习好、有积极心态的同学们进行表彰。
《在梦的远方》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在梦的远方》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在梦的远方》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在梦的远方》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简介《在梦的远方》是长春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少年的梦想和追求。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勇敢、坚定追梦的年轻人,也能够认识到人生中的最大的敌人,那就是自己。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发扬勇气,积极面对生活,并始终坚信自己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本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点有:成语、古诗词、修辞手法等,适宜七年级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1.目标:(1)了解勇气与坚定追梦的重要性;(2)理解“自己是最大的敌人”的含义;(3)认识古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语言知识。
2.重点:(1)掌握文章主旨;(2)分析少年追梦过程中的困难及自我克服方式;(3)学习古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语言知识。
三、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在梦的远方》展开猜想讨论。
然后,听从老师介绍,大家开始阅读这篇文章,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文章导入阅读文章前,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寻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3.阅读分析(1)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大意,并用几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使用的古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并分析其用法和作用,如:“马不停蹄地奔向梦想之地” (成语),“挥洒汗水奋斗”(修辞手法),等等。
(3)解析文章中的概念:着重解析少年追梦过程中的困难及自我克服方式。
4.微电影指导学生自制微电影,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展现少年追梦过程中的自我坚定和勇气。
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在梦的远方》这篇文章,创作出自己的微电影。
5.情感教育通过学习《在梦的远方》,使学生感受追梦的艰辛和乐趣,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不懈的精神。
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人生是一场百米赛跑,如何突破自己,在困难中寻找自信,在挫折中寻找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在梦的远方教学设计长春版
《第五课在梦的远方》(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从把握重点词语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真实的感情世界。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容简介:写梦的散文散文很多,或奇请幻象,或浮光掠影,或借此寄兴,或赋予象征。
林清玄的这篇散文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其中。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回忆为线索,以母爱为主旨。
从出生后的体弱多病;到幼时的多灾多难,险象环生;到少年的性格孤僻;以及长大成人后“离家愈来愈远”。
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回忆和母亲的回忆相互交错,在“我”的娓娓道来中穿插母亲的深情回忆。
“我”的回忆充满了为人子的感激与怀念,母亲的回忆盈溢着为人母的牵挂与深爱。
*自主学习*1.查字(词)典,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疝痹腌渍祈求溺爱夭折心有余悸遥不可及2.作者(),1953年生。
当代()作家。
*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母爱?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我”与母亲的事情。
3.是怎样回顾这些往事的?为什么?(带着问题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画,作批注。
)*精深理解*1.你认为文中的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啊?怎样理解“这一世我觉得我没有白来,因为我会见了母亲”?2.既然写母亲,为什么还要详尽地转述母亲讲给“我”的日本童话呢?仅仅是因为那是母亲的故事吗?3.母亲说“有很多梦是要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那么问题“梦的远方”到底指什么?*知识巩固*你还知道哪些令你感动的母爱的故事?诗词亦可。
*拓展延伸*既然母亲如此伟大,你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呢?*总结归纳*课文是一篇记人的散文。
写人,关键要写出人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
作者在文章的前一部分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对“我”从小到大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然后用转述母亲讲故事为文章收尾。
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
吉林省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5 在梦的远方教案2 长版
在梦的远方(二)授课内容在梦的远方(二)授课班级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理解“梦的远方”是什么教学步骤教学设计(含电教手段及落实教学目标的内容)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组织教学导言新授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而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和抚慰。
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
悲伤时,她是慰藉;沮丧时,她是希望;软弱时,她是力量……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在本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在梦的远方》。
一、出示学习目标二、温故知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时间)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回忆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教师激趣导入巩固所学,加深理解那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三、自主感悟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精神上的支持)怎样理解“这一世我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回到课本,在哪一段出现,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感谢和怀念。
2.既然写母亲,为什么还要详尽地转述母亲将的“我”的日本童话呢?阿土和阿呆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迪?明确:梦想、坚持。
3.母亲说“有很多梦是谣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以实现”那么文题“梦的远方”到底指什么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理解文题含义)明确:理想亦或母爱都可。
七年级语文上册5《在梦的远方》教案2新版长春版1
《在梦的远方》讲堂授课实录一、导语在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林清玄的散文《在梦的远方》请同学们把书打到七年级上册第十九页。
同学们注意看一下,课文的标题为“在梦的远方”那么在梦的远方终究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分析这篇课文,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作家作品简介。
以及文章是以时间为次序,以回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谢与。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回想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找出文章回想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了那些事?生: 1 误喝番子油 5 性格独到2 脑袋裂开 6 算命求放心3 得了疝气7 出门修业4 身体恢复健康8 寻梦受益师:很好。
这位同学找的很正确。
这篇散文就是依照时间的发展次序以围绕回想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几件事张开描绘的。
老师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依照先后次序来记述事件的,那么我们可否能够依照这一线索。
将整片文章划分红几个部分呢?你划分的依照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思虑一下。
同学们要考虑到这篇散文是以时间次序张开的要围绕这一线索思考。
生:我认为整篇课文应该分红三个部分。
从第一段到第十段为第一部分,是表达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发生的事。
从第十一段到第十四段为第二部分,是写我性格独到母亲为我担忧。
从第十五段到最后为课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写我离家修业母亲为我挂念与教会。
师:好,请坐。
划分的很正确。
作者就是依照我与母亲不同样时间段发惹祸件的先后进行讲诉的,也就是说所发生的前四件事为第一部分,我性格独到母亲算命球放心是第二部分。
剩下的为第三部分。
好,现在我们已经对整篇文章的思路构造已经很清楚了,下面就让我们详细的分析一下每个部分所发生的事件,领悟母亲与我的感情。
第一 ,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整个第一部分讲诉了作者三岁时误喝番子油、四岁时撞缝纫机脚脑袋裂开、此后又得了疝气、最后在母亲体谅入微的照顾下恢复了健康,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件小事,误喝番子油,那么当我误喝番子油后,母亲做何反应呢,看课文的第二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在梦的远方》(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
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
组织教学
导言
尝试练 习
小结
练习
作 业
板书设 计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 …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 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
想 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 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一、作者简介(创设情境)
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作铺垫。
在梦的远方
授课
内容
五.在梦的远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重点
难点
理解母亲的感情,梦的远方”是什么
教学
步骤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1 7
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
作(1973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
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
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
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
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本长得没有文章漂亮。他头一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时,林清玄自我介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在梦的远方》(第1课时)教案长春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在梦的远方》(第1课时)教案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在梦的远方》(第1课时)教案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在梦的远方》(第1课时)教案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在梦的远方授课内容五.在梦的远方(一)授课班级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母亲的感情,梦的远方"是什么教学步骤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组织教学导言尝试练习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一、作者简介(创设情境)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教者激趣导入播放幻灯片,认识作者教师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结练习作业作铺垫。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17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在梦的远方》(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
岁开始发表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
作(1973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
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
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
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
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本长得没有文章漂亮。他头一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时,林清玄自我介绍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
想 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 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一、作者简介(创设情境)
欣赏作者林清玄的肖像图片,一方面引出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坚强的一面及其强烈的个性、远大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引出其创作风格,以此为本文教学作铺垫。
教学反思
在梦的远方
授课
内容
五.在梦的远方(一)
授课
班级
日期
主旨。
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重点
难点
理解母亲的感情,梦的远方”是什么
教学
步骤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
说:“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
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
都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伟人了,因为《世界伟
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
二、整体感知——“读”
1.教师提示:采用自由读、抽查读
2.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母爱?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7).doc
在梦的远方林清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语: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而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和抚慰。
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
悲伤时,她是慰藉;沮丧时,她是希望;软弱时,她是力量……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在本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在梦的远方》。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温故知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时间)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回忆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那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四、自主感悟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精神上的支持)怎样理解“这一世我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回到课本,在哪一段出现,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感谢和怀念。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7).doc
在梦的远方林清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教学设想: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语: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而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和抚慰。
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
悲伤时,她是慰藉;沮丧时,她是希望;软弱时,她是力量……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在本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在梦的远方》。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温故知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时间)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回忆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那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四、自主感悟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精神上的支持)怎样理解“这一世我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回到课本,在哪一段出现,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感谢和怀念。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11).doc
5.《在梦的远方》导语:这节课我们学习林清玄的散文《在梦的远方》,请同学们把书打到第十九页。
同学们注意看一下,课文的标题为“在梦的远方”那么在梦的远方到底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分析这篇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家作品简介。
以及文章是以时间为顺序,以回忆母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回忆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找出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了那些事?生:1误喝番子油 5性格古怪2脑壳迸裂 6算命求安心3得了疝气 7外出求学4身体恢复健康 8寻梦受益师:很好。
这位同学找的很准确。
这篇散文就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以围绕回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几件事展开描写的。
老师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按照先后顺序来记述事件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这一线索。
将整片文章划分成几个部分呢?你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思考一下。
同学们要考虑到这篇散文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要围绕这一线索思考。
生:我认为整篇课文应该分成三个部分。
从第一段到第十段为第一部分,是讲述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发生的事。
从第十一段到第十四段为第二部分,是写我性格古怪母亲为我担心。
从第十五段到最后为课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写我离家求学母亲为我牵挂与教会。
师:好,请坐。
划分的很准确。
作者就是按照我与母亲不同时间段发生事件的先后进行讲诉的,也就是说所发生的前四件事为第一部分,我性格古怪母亲算命球安心是第二部分。
剩下的为第三部分。
好,现在我们已经对整篇文章的思路结构已经很清晰了,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分析一下每个部分所发生的事件,体会母亲与我的情感。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整个第一部分讲诉了作者三岁时误喝番子油、四岁时撞缝纫机脚脑壳迸裂、之后又得了疝气、最后在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恢复了健康,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件小事,误喝番子油,那么当我误喝番子油后,母亲做何反映呢,看课文的第二段。
生: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一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5).doc
在梦的远方(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标题含义。
2.学会通过捕捉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体味中国母亲“母爱”的特质,从而学会感知母爱、感激母亲。
教学重点1.能够概括文章描写质朴深沉的母爱的主要事件。
2.通过捕捉母亲心理描写的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中国母亲甘愿“奉献一切”的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争论。
但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
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
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
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同学们,纪伯伦在他的《母亲颂》中,用如此浓烈的情感,书写着他心中的母亲,歌唱着母爱的真谛。
那么台湾作家林清玄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传达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呢?二、朗读课文1.教师配乐朗读,感染学生。
2.学生朗读。
(配乐)三、整体感知(学生围绕母爱,自由畅谈阅读感受。
)你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母爱?四、布置作业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我”与母亲的事情。
2.请讲述一个最令你感动的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语言简洁,最好是小标题的形式)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回顾这些往事的?为什么?文章将“我”与母亲的回忆相互交错。
在母亲的记忆中,我们读到的是无尽的牵挂,无限的不舍;而在“我”的回忆中,更能感知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倾尽一切的母爱情怀,以及“我”的无限感激。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10).doc
《在梦的远方》一、说课标和教学内容:《在梦的远方》是义务教育七年级上的第四课中的一篇散文,按照课标要求,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梦的远方》是一片平易好懂的散文,通读之后,很容易就能通晓文意。
在这篇散文里,能了解到作者林清玄成长历程中的苦乐,还有母亲陪伴照顾的点滴。
让人印象深刻的相信还有那个阿呆和阿土的童话。
理解母爱,体会母爱,懂得感恩。
理解母爱与梦想的关系。
感受情,感受理,是学习本文最终要达成的目标。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且有所感悟。
了解散文的叙事方法。
体会标题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准确把握母亲的形象,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特质,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的设定能更好的对整节课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入手,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
教学重点:能够概括文章质朴深沉母爱的主要事件。
能够捕捉母亲心理描写的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中国母亲为子女“奉献一切”的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母爱的伟大,以及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
“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了解本文记人散文的写法,理解作者这样的构思好处。
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人物分析和评价,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教学评价——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评价人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文章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文章中作者和母亲对往事的回忆,理解散文的主题。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上《5在梦的远方》word教案 (4).doc
第5课在梦的远方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感悟母爱,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毕竟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对于这一点,可作为教学重点来讲解。
教学难点初一学生对生活、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因而在本文教学中,阅读不会有大的语言障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态度,教给学生认识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正确理解本文中的“梦”到底是什么。
此处可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预习要求1.母爱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
查找有关母爱的文章、诗词佳句。
2.回味母亲为自己正在做或是已做过的事情,揣摩母亲的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母爱话题导入: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2.检测预习(历代文人母爱诗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在梦的远方
一、作者简介
1.林清玄,1953年生,台湾高雄人,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多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项最多的一位。
可以说林清玄是成功的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在文化艺术领域里是广闻博识的通才。
他还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和不知疲倦的佛学宣讲者。
作为台湾自由作家,曾创造了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为10年来第二大畅销书男作家,其作品逾百部,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林清玄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他的“菩提系列”被中国时报选为“四十年来台湾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书”。
其代表散文集有《温一壶月光下酒》《莲花香片》《迷路的云》《鸳鸯香炉》《打开心内的门窗》等。
他的散文恬淡自然,蕴涵佛理,借助禅宗的顿悟、空灵,阐述人生的价值,开掘生命的意义。
2.在延安,林清玄用自己的版税所得在黄河边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贵和希望小学,以他岳父方贵和的名字命名,亦取富贵和平之意。
方老先生生前是台湾颇有声望的教育家,浙江田野里长大,早年来台,认为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希望。
因此林先生亲自撰写碑文以纪念方老先生,亲自来到沟壑纵横、黄土皑皑的陕北高原,为希望小学奠基植树。
白天,面对晋陕交界处黄河360度大回旋的恢弘场景,他发出了“不输给美国的黄石公园”的感叹。
面对一眼眼八路军住过的窑洞,一串串油汪汪的红辣椒,一个个“三个就能吃饱”的梨枣,使他陷入了沉思。
夜晚,他与村民们一双筷子夹菜,一个酒杯喝酒,一个土炕睡觉。
在窑洞前听村民质朴粗犷的陕北爬山调,给村民唱台湾的民歌,笑声、歌声飘出山坳,顺着黄河,久久地在陕北农村夜晚的上空回荡……林先生当即表示,今后每年将在祖国大陆的贫困地区捐一所希望小学,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二、关于母亲
1.作家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
小时候写文章,家里没什么桌子,他只能趴在主厅里的供桌上写。
母亲问他:“你整天在写东西,到底是在写辛酸的还是写趣味的?”林清玄老实回答说:“辛酸的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
”母亲就说:“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
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苦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
”……
林清玄坦言自己年轻时有一种写作习惯,在纸上写了两三行觉得不好,刷地揉成一团就丢进垃圾桶。
有一次他回家乡,第二天起床,诧异地发现垃圾桶里的纸全被拉平,还用熨斗烫过,平平整整地放在桌子上。
林清玄大吃一惊,这种事一定又是母亲做的。
母亲慢慢地说:“你抬头看看窗外
的龙眼树。
你要知道,你所写的每一张纸、每一本书,都是用树木做成的。
所以你写的时候要‘戒慎恐惧’,非常小心地写你的文章,因为你每写坏一张纸,就要砍掉一些树枝。
你的书那么畅销,你每写一本书,就要砍掉一片森林。
如果你写的文章的价值不能超过窗外的树木,你就不要写它了。
”在母亲的督促下,林清玄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写书。
(选自《子午书简》)
2.成长在台湾光复后几年的孩子,对番薯和芋头这两种食物,相信记忆都非常深刻。
早年在乡下,白米饭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奢想,三餐时,饭锅里的米饭和番薯永远是不成比例的,有时早上喝到一碗未掺番薯的白粥,就会高兴半天。
生活在那种景况中的孩子只有自求多福,但最难为的恐怕是妈妈,因为她时刻都在想如何为那简单贫乏的食物设计一些新的花样,让我们不感到厌倦,并增加我们的生活趣味。
我至今最怀念的是母亲费尽心机在食物上所创造的匠心和巧意。
……
记得我每次考了第一名,或拿奖状回家时,母亲就特准我在灶下焖两个红心番薯以作为奖励;我从灶里探出焖熟的番薯,心中那种荣耀的感觉,真不亚于在学校的讲台上领奖状,番薯吃起来也就特别有味。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我有十四个堂兄弟,四个堂姊,伯父母都是早年去世,由母亲主理家政,到今天,我们都还记得领到两个红心番薯是一个多么隆重的奖品。
……
在寒流来袭的台北灯下,我时常想到,如果幼年时代没有吃过母亲的冰糖芋泥,那么我的童年记忆就完全失色了。
我如今能保持乡下孩子恬淡的本性,常能在面对一袋袋知识的番薯和芋头,知所取舍变化,创造出最好的样式,在烦闷发愁时不失去向前的信心,我确信我童年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母亲的影子在我心里最深刻的角落,永远推动着我。
(林清玄《冰糖芋泥》)
三、整体感知
写“梦”的散文很多,或奇情幻象,或浮光掠影,或借此寄兴,或赋予象征。
林清玄的这篇文章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其中。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回忆为线索,以母爱为主旨。
从出生后的体弱多病;到幼时的多灾多难,险象环生;到年少时的性格孤僻;以及长大成人后“离家愈来愈远”。
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回忆和母亲的回忆相互交错,在“我”的娓娓道来中穿插母亲的深情回忆。
“我”的回忆充满了为人子的感激与怀念,母亲的回忆盈溢着为人母的牵挂与深爱。
文章中,母亲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背着幼小的“我”寻医问药的背影;跑近十里路救儿性命的动作;是为儿子死里逃生“流下泪”来的表情;到处求方抓药的焦灼心情;是对“我”无微不至照顾乃至偏袒的举动;因“我”个性孤僻而不安的忧虑;更是儿子离家后无尽的牵挂与期待,鼓励他寻求梦想的话语……作者笔下的母亲,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代表,她们的心永远记挂在孩子的身上,她们奉献的那样彻底,又是那样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者尤其善于捕捉和表现母亲的内心世界,在阅读中切不可忽略这些情节和词语,如“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母亲急得满眼泪”,“还心有余悸”,“感谢得流下泪来”,“那时代的妈妈,是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母亲的担心没有太久”,“母亲反而担心”,“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依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等等,这些细节,正是母爱的写照——无私的付出,无尽的牵挂,无微不至的关爱。
文章结尾通过母亲口中的童话故事为我们昭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故事里的两个小人物——阿土和阿呆,分别代表着两种人生态度。
一种是目光短浅,懒于实践而消极退让,另一种则是目光远大,勇于坚持而积极进取。
面对同一个遥远的梦,也可以说是缥缈的理想,“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而作者写童话的真正目的是怀念慈爱的母亲,感激她的深深教诲。
母亲的爱铭刻在作者心中,鼓励着他追求人生,达到梦的彼岸。
因此,他自豪地说:“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四、自主检测
1、这则故事从内容看,应该是什么体裁的作品?(2分)
2、阿土这个人土不土,为什么?阿呆这个人呆不呆,为什么?(4分)
3、“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作者借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3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寓言。
2.土,因为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不呆,因为他有远见。
3.目光短浅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