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对欧州中世纪英雄史诗的演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电影对欧州中世纪英雄史诗的演绎
作者:朱翠霞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8期
内容摘要:文章以2004年德国导演乌利·埃德尔执导的电影《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个案,分析了影片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上对欧洲中世纪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演绎。
关键词:英雄史诗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历来文学与影视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导演擅长从文学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石。
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也先后被多位导演搬上荧幕,进行精彩演绎,如2007年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贝奥武夫》。
他们在演绎的同时不拘泥原著,而是大胆加入自身的想法对之进行再创作。
文章拟就2004年德国导演乌利·埃德尔执导的电影《尼伯龙根的指环》对原诗《尼伯龙根之歌》的演绎进行论述。
一. 欧洲中世纪史诗之特点
欧洲漫长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思想为主导,诞生了四种主要的文学形式: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市民文学。
虽然此期教会文学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与之呈二元对立的世俗文学取得的成就仍不可忽视。
尤其是英雄史诗当中诞生了很多精彩绝伦的作品,至今被人传诵不已。
欧洲中世纪文学中出现了很多英雄史诗,依据其反映的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将之分为两大类:早期和晚期。
早期的英雄史诗产生于氏族社会末期和民族大迁徙前后,多歌颂部落和英雄,表现出浓郁的神话色彩,较有名的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等。
晚期的英雄史诗依据一定的历史事件,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
与早期相比,此期的英雄史诗蕴含的神话因素大大减少,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则大大加深。
代表性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
二.《尼伯龙根之歌》原著解读
《尼伯龙根之歌》是中世纪德意志民族的英雄史诗,被誉为“德国的《伊利亚特》”,曾被德国著名古典音乐大师瓦格纳改编成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搬上舞台。
它“约产生于1198至1204年之间,系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
全诗共2379节,分为两部,第一部是《西格弗里特之死》,叙述西格弗里特的经历:他为娶克琳希德而投靠她的兄长恭太王,扮家奴助恭太王向冰岛女王布伦希德求婚,又因得罪了已成为王后的布伦希德而被武士哈根所杀;第二部为《克琳希德的复仇》:西格弗里特死后,克琳希德怀着为夫复仇的目的嫁给了匈奴王艾柴尔,说动艾柴尔王邀请恭太王率众骑士前来做客,又故意挑起争端,致使双方的武士血流成河,最后她还
亲手杀死了哥哥恭太王和仇人哈根。
克琳希德的疯狂行为引起了艾柴尔王的震惊,军师希尔德布朗怒而将她杀死,史诗遂告结束。
”
虽然与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国的《伊戈尔远征记》同为中世纪晚期的英雄史诗,但“《尼伯龙根之歌》缺乏爱国主义的精神,主要写封建主之间为争夺宝物和维护个人荣誉而发生的血腥复仇故事。
”且“史诗中的事件发生在日耳曼人尚未封建化的时期,但史诗中对12世纪德国封建时代社会关系的反映远比对5世纪日耳曼氏族部落生活的反映要明显。
诗中围绕尼伯龙根宝物所产生的争斗和封建主之间的其他流血冲突,都带着封建纷争的烙印。
”
三.《尼伯龙根的指环》对原诗情节的改编
德国导演乌利·埃德尔将本民族的这部史诗搬上荧幕时,做了很大的改编。
电影名为《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原诗中,指环和腰带都是冰岛女王布伦希德处女之身的象征,影片中乌利·埃德尔将之改为恶龙看守的宝藏的心脏,西格弗里特以一人之力杀死恶龙后,戴上指环者即成为了这批宝藏的主人。
原诗中有两对恋人,冰岛女王布伦希德与恭太王,西格弗里特与恭太王的妹妹克琳希德。
西格弗里特久闻美丽的克琳希德之名,不远万里前来求婚。
为了娶到美丽的公主,他穿上隐形衣,使出自己的勇武之力帮助恭太王战胜了同样力大无比的冰岛女王布伦希德,如愿娶到了公主。
但在影片中,西格弗里特的心上人却是冰岛女王布伦希德,两人因天降征兆不约而同来到陨石降落的地方,西格弗里特更是打败了从未被人战胜的布伦希德,因此命中注定地成为了彼此最爱的人。
与原诗中西格弗里特主动追求公主克琳希德不同,影片中克琳希德从第一次相遇就被西格弗里特吸引,直到英勇屠龙的西格弗里特凯旋而归,公主更是对这位勇士芳心暗许。
然而在庆功的假面舞会上,克琳希德得知了西格弗里已有心上人之后,悲痛不已,甚至为了得到西格弗里特,不惜借助哈根的魔药让西格弗里特忘记旧爱,只记新欢,从而爱上自己,并最终如愿嫁给了西格弗里特。
此外,影片对原诗还有一处较大的改编。
西格弗里特在杀死恶龙之后,跳到龙血之中沐浴,得以练就了刀枪不入的金刚不坏之身。
但当时恰好有一片树叶飘落到他的后背上,使得此处的皮肤未经龙血覆盖,因而成为了他身上唯一的死穴。
原诗中这个致命之处恭太王是从哈根处得知,而影片中则改编成在成功帮助恭太王战胜布伦希德回国的路途中,与恭太王和其弟歃血为盟结拜时,西格弗里特自己主动向二人透露了这个秘密,站在帐幕之外的哈根听到了这一切,也为日后西格弗里特被杀埋下祸根。
四.《尼伯龙根的指环》对原诗人物的再塑造
《尼伯龙根之歌》中塑造了几个较为突出的人物形象:西格弗里特、公主克琳希德和恭太王的属下哈根。
原诗中西格弗里特勇猛无比,以一人之力杀死恶龙,更重要的是他对恭太王忠诚友好,先后多次帮助恭太王达成心愿,却反被加害,惨死他人之手。
西格弗里特之妻、公主克琳希德被作为一个坚贞不渝的女性形象加以塑造。
原诗整整第二部的内容都是围绕其为夫复仇展开,她在丈夫死后抱着为夫复仇的目的忍辱另嫁他人,并最终杀死了杀夫仇人哈根,成功地为夫婿报仇雪恨,而她本人也被杀死。
影片《尼伯龙根的指环》则略去了这些情节,将之塑造为一位柔弱的女子。
恭太王的属下哈根,虽然是作为与英雄西格弗里特对立的小人加以塑造,他偷走宝藏,从背后行刺西格弗里特,可谓坏事做尽。
但近些年也有人为这个反面人物正名。
“在史诗中,哈根就是一个地道的日耳曼英雄,勃艮第国王恭特尔的封臣和忠心耿耿的骑士”。
哈根与西格弗里特之间本无任何深仇大恨,他之所以杀死西格弗里特是因为英勇的西格弗里特对自己的君王恭太王的地位形成了威胁,对自己的国家构成了威胁,所以他一直视西格弗里特为本国的隐患,最终站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政治立场除掉了这个隐患。
“哈根让人惊叹的是他对自己行刺西格弗里特的可耻行为的那一份坦然"对于他该承担的责任丝毫没有推脱,他对背后行刺西格弗里特这一行为并没有回避,而是大义凛然的承担责任:‘正是我,这位哈根,他杀死了西格弗里特,我亲手杀了那位英雄……事情不可否认,我对一切糟糕的损失应该担负全部的责任……如果有谁愿意,请来报复,不管是女人或男人!我不愿对此隐瞒撒谎,我已经给了你足够的伤害。
’”
影片《尼伯龙根的指环》对原诗中这位“才德与智慧兼备”、“文武双全”、“知识渊博、游历丰富、视野广阔”、“英勇无敌、视死如归”的英雄着墨不多,并仍将之作为反面人物塑造。
他以自己身为侏儒的后代为耻,甚至不惜亲手杀死这个耻辱的根源——自己的父亲,更为了满足自己对宝藏的占有欲,杀死了恭太王。
与原诗不同,影片《尼伯龙根的指环》用了很大篇幅去塑造冰岛女王布伦希德这个突出的女性形象。
她至高无上、强大无比。
作为冰岛女王,她拥有众神赠与的神力,因此力大无穷。
她与西格弗里特响应神的号召,一同出现在陨坑前,从未被人打败过的她第一次输给了这个铁匠,而为之倾倒的同样包括她的真心。
西格弗里特在得知她是女王后,亦不改真心,发誓日后要远赴冰岛去寻找她,布伦希德更是许诺,不管未来发生什么,她将永远深爱眼前这个男人。
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王,她超越了等级,爱上了一个力量可与之匹敌的铁匠。
她对西格弗里特的爱也确实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不久,西格弗里特得知了自己是王者之后的身世,并杀死恶龙获得宝藏。
当西格弗里特将这一切通过渡鸦告诉布伦希德时,并许诺将带着这些宝藏迎娶她,她却丝毫不在意他的地位、他的宝藏,只将西格弗里特视为自己唯一的珍宝。
然而当她满心欢喜地见到心爱之人时,他却作为恭太王的随从前来求婚,对待昔日的爱人形同陌路,甚至最终娶了恭太王的妹妹克琳希德为妻。
为了探求其中的真相,她跟随恭太王来到勃艮,在新婚之夜怀疑其中必有蹊跷的她不费吹灰之力将丈夫捆绑起来。
而恭太王不得不又
一次借助西格弗里特的力量和他的隐形衣最终占有了女王。
虽然影片中布伦希德在得知是西格弗里特帮助恭太王打败了自己,深感受辱后,决定杀死西格弗里特,未免过于决绝,但这恰恰也是由爱生恨的表现,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最后,当公主克琳希德说出自己利用魔药使得西格弗里特忘记旧爱,迎娶自己的真相后,布伦希德为自己参与谋害西格弗里特的行为懊悔不已。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西格弗里特在打猎之时被蓄谋已久的哈根从背后刺中死穴身亡。
面对着心爱之人已死的事实,克琳希德柔弱无比,扑倒在西格弗里特的尸体上哭哭啼啼。
而武艺高强的布伦希德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她重披战甲,拿起武器,手刃凶手,为心爱之人报仇雪恨。
并最终在众人为西格弗里特举行的葬礼上,拔出长剑,以死殉情。
影片将原诗中为夫复仇的情节安插到布伦希德身上,并设计了其自杀殉情的情节,可以说集中歌颂了冰岛女王布伦希德对西格弗里特超越等级、至死不渝的可歌可泣爱情。
五.结语
德国导演乌利·埃德尔执导的电影《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原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动。
不仅改变了原诗中冰岛女王布伦希德与恭太王、西格弗里特与恭太王的妹妹克琳希德这两对恋人之间的关系,借助魔药之力将布伦希德、西格弗里特和克琳希德三人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大胆地将原诗上下两部的内容浓缩在一起,把原诗为夫复仇的情节安插到布伦希德身上,并为其设计了自杀殉情的结局,以此塑造了这位强大勇猛、忠贞不渝的女王形象。
参考文献
1.郑百灵.论哈根形象在《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地位与意义[J].世界文学评,2011(1).
2.蒋童.诠释学视野观照下经典的演变——以《尼伯龙根的指环》对《尼伯龙根之歌》的改编为个案[J].外国文学研究,2012(3).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