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欧洲与欧洲民族的读后感悟

欧洲与欧洲民族的读后感悟

《欧洲与欧洲民族的读后感悟》《欧洲全史》读后感(一):今日正是来日之历史近代学者所著史学书,大部分都可见其斑斑骨气。

或许是由于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拥有者太多沉重与惨痛的民族记忆,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大都抱着铁肩担道义的胸怀去著文章。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是如此,今日读何炳松的《欧洲全史》亦如此。

半文言的文章虽然看起来辛苦,却颇具古意;读得慢,也就有了思考的余地。

读书之前最喜欢看序,想知道作者与其友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

为本书作序的陈衡哲先生以及写下并言的作者均交待清楚,这本书实际上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习历史的,是一本辅助历史教科书的讲学讲义。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本书独特的编排——与其他史书不同,这本书每一段都有一个小标题,以至于整本书像是一本欧洲历史词条词典。

最宜放置枕边或桌边,随时翻阅几条,便可学到一点关于欧洲的知识。

由于每个“词条”都颇为短小,读起来有种刷微博的快感。

这本书短小简约,分为“中古欧洲史“和“近世欧洲史”两个部分,其中内容涉猎甚广,以时间为线索,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分析,就文化而言,会详细涉及重要的人物与代表作,结合昔日对欧洲历史的一些了解,可知作者在史学取材方面具备独特眼光,挑出了最有价值的部分,使得本书并不因为面面俱到而显得累赘。

虽然这本书是讲义,细读之下,也能发现作者的可爱之处。

譬如在介绍中古时代的科学一章,作者特别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中古时代科学之幼稚。

分别是火蛇与鹰。

中古时期,人们将火蛇视为可以灭火的神奇物种,而鹰则体温极高,鹰卵中有极冷之石,可以避免孵化时幼患被热气灼伤。

“吾人之出言亦然。

当吾人出言太形激烈之时,应加考虑以调和之,以便他日可与受吾言唐突之人言归于好”。

可见无论东西方,在科学文明尚未完全启蒙的年代,具备神奇色彩之物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教化色彩。

这么一想,读史倒变得可爱起来。

正如何炳松先生在这段文字后紧接着讲的那样:“当时以为动物之习惯,均有玄妙之意义,而为人类之教训。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极简欧洲史》是由瑞典历史学家约翰马尔特森和德国历史学家古斯塔夫格鲁克联合撰写的历史畅销书。

本书以大量的历史分析和论述,深入地探讨了欧洲史的发展历程,从7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战争,准确、系统地梳理了欧洲文明史,对欧洲历史研究及对欧洲进行深刻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开篇介绍了欧洲古代史,描述了欧洲历史中前三大文化:腓尼基文化、罗马文化和罗马帝国。

其中,腓尼基文化是欧洲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代表着欧洲文明的起源,带给欧洲无数宝贵的遗产,如精密的观察力和文明的意识。

罗马文化作为继承腓尼基文化的最重要文化,它从腓尼基文化中继承了城邦制度以及文明意识,经过罗马帝国的发展,它已经影响到了欧洲大陆上大量国家和地区,为欧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斯塔夫格鲁克在《极简欧洲史》中还深入讨论了欧洲中世纪的发展历史,指出中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欧洲文明走向世界影响的关键时代。

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发展有了许多变化,出现了君主制和封建制,宗教革命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此外,中世纪欧洲实现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由此产生了大量欧洲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开启了欧洲文明迈向世界舞台的进程。

马尔特森和古斯塔夫格鲁克在书中还介绍了欧洲新史的发展情况,把重点分析放在17世纪到20世纪之间的历史发展上。

在17世纪,欧洲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英法两国的内战,此外,工业革命开启了欧洲社会精神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社会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转变。

本书中提到,尽管近百年来欧洲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罗马帝国曾给欧洲带来的文化认同感仍在欧洲人的心中深植,欧洲国家的大部分规定仍有着罗马的影子,这是欧洲历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特点。

总之,《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准确地总结了欧洲历史发展史,从7000多年前的腓尼基文化,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把欧洲史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一遍,为我们深刻认识欧洲历史发展史和欧洲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1500字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1500字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1500字本书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

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

《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公元500年到1500年,欧洲的中世纪相当于中国南北朝之初到明孝宗年间,长期以来,一说到中世纪前面必加上“黑暗的”这个形容词,其实之所以说是黑暗的,很大的原因是人们没看清它内部的结构、运行、演化等诸多细节。

欧洲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在中世纪它是始终保持对外的张力的,对古罗马来说的那些四面八方的蛮族,在这个时期都进入并融合进了大欧洲,除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东南角打开的那个缺口,在其他方向,欧洲的边境是有张力的、逐渐安宁的,这为法兰西、英格兰、西班牙等主权国家的行程提供了安全的空间。

这是同时期的中国所最不具备的,除了元朝,历朝历代边患都是对中原政权的最大威胁,发展进程一再被中断,文明一再被毁灭,精英反复被淘汰。

在中世纪,虚张声势的教会和世俗的大小霸主长期博弈,彼此消长,在这个过程中,教权和王权相互形成制约和牵制,教权不断被削弱的同时,王权也没能不受制约的野蛮生长,统治者的责任本来就是希腊罗马传统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世纪的政治演变过程中,在教权和封建领主、自治城市、市民团体的自治权上下夹击下,王权艰难扩张,他对教会、贵族、臣民的安全、幸福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得到强化,并且还始终无法摆脱教会的监督。

所以,不管是神圣罗马帝国还是在法兰西,绝对不受制约的独裁专制政权都没有成为常态的政治治理模式,中世纪欧洲各国逐渐形成的治理模式有活力,有弹性,为工业革命后逐步转型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可能。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说起欧洲中世纪,那可真是一段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历史时期。

当我读完相关的书籍,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遥远而又独特的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座座威严耸立的城堡。

想象一下,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高耸的城墙,狭小的窗户,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坚固与不可侵犯。

这些城堡可不是仅仅为了好看,而是当时领主们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住在城堡里的领主,那可威风了,掌控着周围大片的土地和人民。

那时候的城市,跟咱们现在可太不一样啦。

街道狭窄弯曲,房屋紧挨着,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得时刻小心别踩到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污水和垃圾。

但是,就是在这样看似混乱的环境中,却有着一种独特的生机。

街边的小商贩们大声吆喝着,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新鲜的水果、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有热气腾腾的食物。

说到食物,中世纪欧洲人的饮食也挺有意思。

贵族们的餐桌上摆满了各种肉类,什么烤鸡、烤羊腿,普通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能填饱肚子就不错啦。

面包是他们的主食,不过可不是咱们现在吃的这种又松又软的面包,而是又硬又粗糙的那种,咬起来费劲得很。

再说说当时的宗教。

基督教在那个时候的影响力简直大得惊人。

教堂随处可见,而且修建得无比宏伟壮观。

人们对宗教的虔诚让人惊叹,去教堂做礼拜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宗教节日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热闹的氛围中。

还有那时候的战争,也和现在的战争大不相同。

骑士们穿着厚重的铠甲,骑着高大的战马,冲锋陷阵。

他们视荣誉为生命,为了领主的荣耀和自己的名声而战。

不过,战争可不光是骑士们的事儿,老百姓也常常被卷入其中,遭受着战火的摧残。

在中世纪,女人的地位相对较低。

贵族女子虽然生活条件好一些,但婚姻往往不能自主,得听从家族的安排。

而普通的劳动妇女,更是要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充满黑暗和困苦的时代,也有着一些闪光点。

比如,大学开始兴起,知识的火种在一点点传播。

人们开始对科学、哲学等领域进行探索,虽然进展缓慢,但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步。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

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

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

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

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

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

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上十几页,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我花了四周才看完。

对这一段西方的历史知识我是欠缺的,因为如此我以前发过不少谬论,一位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

感谢这位网友。

匆匆读完,很难说从中收获到了什么或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索,这些思索大多是和中国有关的--中西的对比一直是吸引我的话题。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

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

欧洲中世纪简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简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简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是指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的欧洲经历了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关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书籍后,我对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

在这段时期,欧洲大陆上出现了许多王国、公国和领主领地,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封建制度的确立导致了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封建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教会在政治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廷与各国王室之间的权力斗争时有发生。

这种政治格局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埋下了伏笔。

其次,欧洲中世纪的经济状况也十分复杂。

封建制度的确立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大片土地被少数人垄断,而农奴则失去了自由。

这种经济结构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同时,欧洲的城市经济也开始兴起,商业活动日益繁荣,这为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状况对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信仰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基督教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信仰,教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也为欧洲的宗教格局带来了重大变革,同时也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信仰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也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之一。

在这段时期,欧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但丁、莎士比亚等,他们的作品对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欧洲的建筑艺术、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巅峰,许多宏伟的教堂、城堡和音乐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繁荣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为欧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阅读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书籍,我对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都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特征,这为后来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本书叫做《欧洲中世纪史》,C.II.卡尔波夫著。

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革、新型意识形态的形成、世界图景本身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它的接纳在史料的性质上也有所表现,因在这些史料诞生于复杂的现实并不反映现实。

在这一过渡时期,产生了与传统史料并存的新型史料。

在新时代早期,经济生活中新旧经济进程并存。

物质文化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纪的特点。

在新技术和动力源方面,16—17世纪还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这一时期是欧洲工业化前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结束后即迎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

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经济现象有了新特征:得益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投资方式,某些经济领域和技术发展快、进步大。

矿业、冶金业的进步,造船业和军工业的重大变革和印刷术、造纸等取得的成绩为工业革命初级阶段做了准备。

尽管在不同国家的早期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不平衡,但它已经开始对欧洲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长期影响。

早在16—17世纪,欧洲就已经是一个拥有货币、商品共同市场、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相互关联的体系。

经济成分的多样性是经济最典型的特征。

社会结构更加复杂。

在新时期早期,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发生变形。

在原有阶层的框架下,一些收入方式独特、收入水平突出、社会和伦理定位迥异的独立群体开始分离出来。

新时期早期仍和之前一样,欧洲经济中,农业比工业占有更大优势:尽管有了一些极速发明,但普遍仍以手工劳动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规模、每个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等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人口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关。

新商路和国家的开发、对新发现土地的掠夺促进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欧洲文明史基佐读后感

欧洲文明史基佐读后感

欧洲文明史基佐读后感《欧洲文明史基佐读后感》篇一读了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欧洲历史长河的大门,那里面的景象既宏大又复杂,让我像是一个迷失在巨大迷宫里的探索者,时而清醒,时而迷茫。

基佐在书中把欧洲文明的发展梳理得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源头开始,流经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支流。

这让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去看的那条家乡的小河,源头只是山上的一股清泉,慢慢地,经过村庄,汇聚了雨水、地下水等,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有力量。

欧洲文明大概也是如此,从古希腊、罗马的涓涓细流开始,一路吸收了日耳曼民族的豪放、基督教的神圣等元素,逐渐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河。

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疑惑。

比如说,基佐把基督教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抬得那么高,这也许有点过了吧?我觉得,就像做菜一样,基督教只是其中的一味调料,虽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关键。

也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宗教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把所有的进步和发展都归功于它,可能不太公平。

就像我参加学校的小组活动,组长总是把功劳都归到自己头上,这就让人很不爽。

书中关于中世纪的描写也很有意思。

我原本以为中世纪就是黑暗、愚昧的代名词,但基佐却让我看到了中世纪在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它就像是一个大熔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乱糟糟的,但却在悄悄地把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学习绘画的经历。

刚开始的时候,我把各种颜料乱涂一气,看起来简直是一团糟,但慢慢地,那些颜色开始融合,最后竟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但是,基佐的叙述有时候又过于枯燥,就像老学究在念一本古老的经书,让我好几次都差点睡着。

我就在想,历史难道就不能写得更有趣一点吗?就像现在流行的那些历史剧,虽然可能有些虚构的成分,但至少能让人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难道历史书就只能是干巴巴的吗?总的来说,读《欧洲文明史》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

我在基佐构建的这个欧洲文明的大厦里东奔西走,时而为发现一个新奇的观点而兴奋,时而又对他的某些论述感到不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

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

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

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

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

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

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

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

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

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

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

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

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

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

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

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

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

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

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

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

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

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

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

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

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十分看重的一点。

理性的康德说,我们无法从理性去判断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但为了道德的原因我们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

对于这点,《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大概也没有异义,所以即使教会在道德上不总是那么光彩甚至让欧洲陷入到了黑暗之中,但作者还是持宽容的态度,总体上肯定了教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点。

而关于那些野蛮的行为,作者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但对于非西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我来说,事实就并非如此了。

道德不应该来自于上帝的谕意,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感情。

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宗教谈论道德。

后来欧洲的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而欧洲的思想是贫瘠的。

如果我们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的话,那么对这样的观点就不会感到诧异了。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口味是适合于西方文化保守派的(在中国则反过来了,合适于中国的激进派),即使是中国文化的保守派的我来说,虽然对作者的一些历史解读不以为然,但对作者对历史总的态度我还是欣赏甚至是感动的。

当然这只一本单纯地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作者没把欧洲和中国拿来对比,虽然在写中世纪时作者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伊斯兰文明,也只是客观的介绍而无主观的比较。

光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也不应该期望找到关于不同文化对比的论述,但对于这方面有着强烈欲望的我来说,看完此书不免有些遗憾。

如果有人只是想单纯地了解欧洲的那段历史,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个很好的读本--尽管在我看来它对自己的评价有些过于正面了,但不也至于偏颇得让人反感。

正是因为欧洲的战争,其实就是中东,还有印度,这些三大宗教发源地,在这些地方,战争和生活的苦难都要超过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因素,产生了三大宗教,而中国却没有;宗教就是为了约束现世的苦难制造者而产生的!
是的,苦难时人们更向往这个精神的寄托--宗教。

但是,中国也正是在最苦最乱的时候,即春秋战国完成了去宗教化,用世俗伦理代替了宗教说教,使之后的中国不同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在其它地区,宗教和政治是合而为一,自然宗教自由就没有了。

而中国宗教和政治是分开的,中国人就多了许多别的地区没有的宗教自由。

面对苦难,中国人作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选择,它把人们的目光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从脱离现实到更关心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