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作者:李忠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3期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室内环境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针对目前设计领域内。

“设计全球化”的新倾向,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室内设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格局。

已成为设计领域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设计;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前言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室内设计专业诞生的直接动因。

在这之前的室内设计概念,始终是以依附于建筑内界面的装饰来实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使室内设计从单纯的界面装饰走向空间的设计,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室内设计专业。

室内设计是包括空间环境、室内装修、陈设装饰在内的建筑内部空间的综合设计系统,涵盖了功能与审美的全部内容,代表了现代世界的主流。

室内设计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就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扬长避短。

2 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1 室内设计反映了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的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因而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

从纵的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设计都与其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

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2.2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

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

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他也得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

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纯个人行为。

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哲学的物质载体,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可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周易》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述:一、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儒家思想儒家的“克己复礼”、“内圣外王”、“存天理灭人欲”及“中和”的思想在古代建筑哲学中有比较全面的体现。

1.建筑是礼制的象征儒家的王道思想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通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德行的修养来达到“内圣外王”境界。

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言,统治阶级真正能把握得比较细致的是“礼”。

因此,“礼”的思想与“礼”的制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统治,不仅把“礼”的思想灌输在人的头脑中,而且使礼体现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

建筑既属于器物层面,也属于制度层面,当然有着丰富的“礼”的内涵。

中国古代有明文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

这些成文的制度,在建筑位置、建筑型制、居住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

同时,具体的建筑行为亦受一些不成文的规矩的约束。

例如,村民在村庄里建房,一个很重要的规矩是,按照坐北朝南的村落方向布局,南面前排新建房的房顶不能超过后排已有住房的房顶高度。

这种要求一方面反映了村民对房屋采光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礼”的需要,反映了传统村落布局的整体性与礼节性。

反过来,这些“礼”的形象存在,又加强了“礼”在社会的全面渗透。

可以说,传统建筑承担着一定的“文治”与“教化”的功能。

2.建筑的美在于“中和”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明显存在的“中轴”意识,这是儒家“中正”思想的表现。

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中轴线,才使得建筑整体在中轴线上达到了统一,而局部对中轴的偏离也就有了分寸感。

二、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道家思想如果说儒家对建筑的要求是适度的“礼节”,那么,道家“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则要求建筑能尽量保持“清静”。

关于中国哲学与现代设计的一点思考

关于中国哲学与现代设计的一点思考

关于中国哲学与现代设计的一点思考摘要: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的双面刃为人类牟利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兼并吞噬。

如何应用中国的哲学精髓,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对指导现代设计朝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哲学;现代设计;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086-02一、背景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发展,人类从自然中取得了巨额的财富,与此同时,人类的贪婪、盲目与涸泽而渔的攫取,也引发了人口爆炸、环境污染与资源匮乏等严重的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文化的频繁撞击与交流,导致传统文化被无言而急遽的吞噬。

全球化语境为我们迎来多元共生的设计新思潮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剧烈的冲击。

20世纪,现代设计迅猛发展,现代设计涵盖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范畴。

面对全球设计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流失是每一位设计师的劲敌,对于现代设计来讲,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设计思维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是设计工作者求之不倦的。

中国哲学思想与设计互为同构关系,其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理念对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具有可行的指导意义,汲取中国哲学的精髓用以指导现代设计这一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中国哲学简括中国哲学流派纷呈,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末,儒道两家只是许多互相竞争的学派中的两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诸子百家”。

后代的史学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司马谈(卒于公元前110年)把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分为六家。

首先是阴阳家,接着是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道家)。

道家经历了杨朱、老子、庄子、崇尚理性的道家、豁达率性的道家等发展阶段,儒家经历了孔子、孟子、形而上学、阴阳家与儒家合流、宇宙论的儒家、“仁”和“理”的儒家、柏拉图式理念的儒学、宇宙心的儒学等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体现

– 16 – 2012年第11卷第1期影响下,评价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为低渗透油藏评价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

②低渗透油藏开发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是分为地质资源评价、开发评价、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的,而不是其中之一的“经济评价”。

③在低渗透油藏开发经济评价中,应使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努力克服传统经济评价中存在的缺陷,使经济评价更加准确。

④低渗透油藏储量评价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有待我们在以后的理论方法研究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袁旭军,等.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J].钻采工[1] 艺,2006.李道品.低渗透油田开发概论[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2] 发,1997.张志强,郑军卫.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进展[J].地球[3] 科学进展,2009.李志学.储量价值评估与储量经济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4] 报社科版,2000.陈月明.油藏经营管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5] 2007.刘清志.石油技术经济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6] 73-91.李玉蓉,陈光海,胡兴中.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指[7] 标体系与综合评价[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27(5):383-387.建筑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受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在建筑界中,“传统文化”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却又含义模糊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指具有积淀和承传机制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综合体。

传统文化具有积淀承传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历史文化才得以延续、飞跃,社会的内在精神特征才得以保存和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事物等诸多关系,其流传了数千年的“和谐”的生态观和“整体”思维的科学方法论是中国独到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建筑美学详细版

建筑美学详细版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

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

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

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

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谈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谈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与 其他 不 同要 素 之 间 能形 成 一 个 良好 的 、 有 机 的整 体 。

在具体场地设计 的过程 中, 首先需要观察地形、 地貌 , 了解 当地 的气候 条件 , 植被 以及水文资料 , 作 出合理的判 断, 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 地的规划设计 。与此 同时 ,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 望、 景、 观 、b , “ 望” 是从远处观看地形 、 地貌: “ 景” 是考察地段 与太阳高度 角、 风向的关系 观 ” 是去实地考察植被、 水文情 况: “b 是指用龟背等器具 来进行 占 b。 占人在进行完这些程 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 在上 述“ 天人合一 ” 的认识论 , “ 道法 自然 ” 的方法论及 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 场地 设计在 具体 的处理手法上 , 例如建筑 的处理、 树木 的处理、 水体的处理 、 道路 的处理 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其实有效的使得其 中多个不同的组成环 节在组成 良好 的精神体系 ,使得各个不 同的方面都在这 过 程中得 到了切 实有效 的控制 。 四、 建筑的处理一 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现代建筑往往足 个基址 } 二 最重要 的人工环境, 是精神 与物质的载体 。 物质 叮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 而精神需要 与环境 的共鸣设计来达到 。 两 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 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 把这 日标 的 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 以及居住者通应性、 健康程度的标准 。 于是在建 筑具体 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 结合地形恰 当布置 田园和建筑 , 适应地质 构造 ,尽鼍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 且考虑景观 的 局, 强调最佳的效果, 整合各种要素, 营造理想 的人居环境。 尤其是中国园林 中的建筑不但要充分满足各个种园林活动过程中和使用 E 的要求,又是 园 林景物之 , 园林建筑是 与园林环境及 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 , 它可 以最 大限度地利用 自然地 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 任何建筑 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 , 而园林建筑更甚。 建筑在环境 中的 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 图要求权衡确 定, 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 以 自 然山水作 为景观构 图的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试论哲学对建筑和设计的影响【摘要】哲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我们把它作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研究,哲学在建筑理论这一低层理性层次的展现,我们把它叫做建筑哲学。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事建筑哲学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但从功用上看,建筑哲学作为连接建筑理论与哲学思想的桥梁,是对建筑科学体系、过程的概括和基本把握。

建筑哲学是建筑的精神意境及关于空间新思维的原则。

【关键词】哲学科学建筑哲学建筑理论方法论人类对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这就必然会引起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通常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某些哲学家的情绪,他们相对的瞧不起各种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认为那都是些极为狭窄的小天地,而哲学却要统观世界;另外一些是某些科学家所持的态度他们认为哲学无非是一些抽象的空谈,并不具有多大的科学价值,与他们所从事的具体研究并无多少直接联系。

这与现在一些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讨论中割裂二者关系或或仅仅认为它们是外在统一的倾向是相一致的。

但是我认为这两种情绪对于无论对于哲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是十分有害的。

科学在本质上是有普遍理性原理组成的,这些原理不等于一些观察实验的事实的直接陈述,有这些直接的事实上升到普遍理性的原则依赖着某种哲学思维的观念,规则和方式。

之所以从同一事实中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其根源就在于科学家们的而哲学思维方法的差异。

很多敏锐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以自觉的意识到使得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往往并不是那些具体专业中的直接性材料,而是对这些材料进行处理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表达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我们就根据这种观点来看看近百年来物理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在建筑、工艺、服饰等各个领域,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都体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注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建筑师们注重结构的稳固和美学的表达,追求“气韵生动”的设计风格,通过对建筑形式、色彩和装饰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工艺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工匠精神”,强调工艺品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细腻的装饰。

中国古代的工艺品以瓷器、丝绸、漆器等为代表,这些工艺品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展现出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独特魅力。

工艺品的设计追求“天人合一”,融合了自然界的灵感和人类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服饰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礼仪之邦”,服饰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礼仪和文化传统。

传统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设计,以及面料的选择和剪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服饰设计追求“天人合一”,融合了自然界的灵感和人类的审美情趣,展现出中国古代服饰设计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这些设计理念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建筑设计方法论

建筑设计方法论
立面造型以抽象而理性的构图形成既现代又中国味十足的艺术气质; 建筑立面注重雕塑感,整体逻辑性强,虚实对比,利用普通的建筑 材料形成丰富的质感,连续、漂浮实体的表皮取意于中国传统文人 画竹子的抽象形态,这种手法同时贯彻到从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的 每个细节,形成建筑整体浓郁的中国人居环境意境。
就好像暴露在外 的树干和树枝: 树枝从森林一直 包裹,除地台是 没有使用木材, 几乎所有建筑物 都采用了木材设 计。
2、设计背景
广东星海演艺 集团办公楼是广 东建设“文化强 省”的重点项目 之一,主要解决 广州市交响乐团 的办公需求和长 期缺少一流排练 厅的问题,并作 为星海音乐厅的 演出准备和音乐 家休息空间。
项目具有的文化艺术功能和所处的滨江景观区位决定了建筑形象应有较 高的文化品位。同时考虑到珠江两岸高层建筑的视野,对建筑的第五立 面也,更是 中国传统 音乐意境 的象征。
3、构思特点
“丝竹隐喻”: 广东星海演艺集团 办公楼具有公共文 化建筑的形态特征。 设计方案的艺术构 思源于中国传统文 人山水画中“丝竹” 的形态,是中国人 居环境的象征,。
表演场地,考虑到与 星海音乐厅相协调, 甘当配角,而又不失 个性,,满足办公、排 练、接待的合理高效 运的前提下,满足多 种功能的运行。
悉尼歌剧院内部效果图
设计者
1956年,丹麦37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看到了澳大利 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 悉尼歌院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 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 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 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 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但是,当他寄出自 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 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

理论家1 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1.古罗马御用建筑师.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建筑十书》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

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为柱式奠定比例范式。

2.城市规划方面,制定了理想城市规划,是环形+放射性城市形态的先驱。

2 阿尔伯蒂 (L.B. Leon Battista Alber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他的名著《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另有《建筑十卷》。

有代表性的是圣玛利亚小教堂正立面(1456~1470)和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1472~1494)等.3 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著有《建筑四书》,系统地总结了古典建筑的经验和他本人的观点。

被认为是手法主义建筑师,创造了帕拉第奥母题沿用至今。

建筑作品有意大利维琴察巴西利卡,圆厅别墅等。

4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1.18世纪启蒙时期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历史主义的伟大先驱。

2.在建筑理论史中,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以罗马的版画和“监狱”系列而闻名。

强烈的光影和空间对比以及对细节的准确描绘是他作品的特点。

他的理论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有深远的影响;3.著作有《关于宏伟壮丽与罗马建筑》《观察建筑》《壁炉的各种装饰方法》,5列杜(Ledoux)1.18世纪启蒙时期法国建筑师,类型学先驱。

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倡导者之一。

2.独到之处是他从社会秩序的角度重新揭示了建筑规则,并在晚年提出了建筑学中“均等”的概念。

3.著作有《作为艺术、习惯与成规的建筑》,代表作品有军人咖啡馆、铁环制造者之家、麦田守望者住宅。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PPT课件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PPT课件
33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化”与艺术“设计化”同时进行 着,艺术与设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34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设计 科学与艺术互不来往甚至互相敌视已有许多年了。艺术在追求
审美中疏远了规律,科学在追求规律中也遮蔽了审美。科学与“真” 或“正确”被等同,艺术与“美”或“价值”被等同,非此即彼。 造成设计要么是“科学”,要么是“艺术”,造成“设计科学”或 “设计艺术”的论争。其实科学或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 式。
10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2、设计的源与流
关于设计的起源,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原始先民第一次敲击以制造石器。 狭义:设计始于工业革命之后。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职业 化的设计师出现。
匠人与设计师的区别?
11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匠人因循古制,依赖经验,很少创新,只是技艺上的完善,缺 少创造性。
25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人的逻辑: 手工艺阶段——工业社会初期(工艺美术运动)——
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少就是多、形式追随功能 (极端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
设计学科开始成为研究“人”的学科,当代的“用 户研究(User—Research)”和HCD“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Human—Centered Design)”都是在人的逻辑支配下 进行的。
2
设计方法论—本体论
1、元设计—概念的剖析
古罗马哲学家艾比克泰德说:人们并不被事物所扰乱,而是 被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扰乱。
概念即“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陈述”,它是所有人观念中共性的集 合,随着社会变化被人们赋予意义。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商品”的 内涵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而外延是古今中外的全部商品。 内涵代表了概念质的方面,而外延是量的方面。

马越单虹泽: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建构与反思主题研讨会综述

马越单虹泽: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建构与反思主题研讨会综述

MAR 2020如何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研究范式、世界性意义等问题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为总结并进一步深化建国七十周年以来学界在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2019年11月9—10日,南开大学哲学院在津举办了以“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建构与反思”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众多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作出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卢兴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的胡军副院长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的乔清举教授致欢迎辞。

随后,乔清举教授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70年的回顾与反思”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在介绍了中国哲学70年来的主要研究模式与思路后,乔教授指出,现如今,纯研究和构造的界限正在逐步融化,未来的中国哲学既是研究,也是创造。

在9日上午的研讨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李明书讲师以儒家角色伦理学与生命伦理为实质关注点谈论了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概况,并指出安乐哲消解儒家的形上建构从而更顺畅的衔接伦理学的应用层面,是一个可以延伸探讨的方向。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的耿芳朝讲师梳理了转进流变中的上世纪中国哲学形上学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严复和王国维对形上学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留恋不舍,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自觉走上了形上学的重建之路,而冯契则对盘桓近一个世纪的形上学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反思和总结。

最后,耿老师提到,中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不可能抛却形上学,这不仅是哲学自身以免泛化、隐匿的要求,也是人类理性认识所共同追求的领域。

来自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金鑫讲师就象形与拼音文字的差异性对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一主题发表演讲。

从古埃及象形文字与古希腊拼音文字的源流关系、拼音与象形文字的抽象化与概念化、逻辑思维与象形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同异。

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单虹泽讲师对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一、设计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意识现象的认识及其成果。

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是人类一切认识的过程及其成果。

设计是从人类需求出发,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是协调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是解决问题构思方案的过程。

柳冠中强调:设计应被证实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

设计是一种探寻满足需要的视觉化活动,这是从设计论的角度回答设计,需要是设计的目的,决定着设计的功能,满足是设计的目标,设计的特征是探求设计化活动。

该定义揭示出设计的属性:设计是一种探寻活动,目标搜寻活动,创造活动和问题求解活动;设计目标遵循满足原则;设计来源于需要,需要是设计的动力和源泉,需要解决着设计,需要是设计之母;设计的特征是视觉化,设计与设想不同,这种视觉包含了文字,符号,草图,图样,模型,动漫,计划,方案等。

设计目标是表现设想,指导生产,设计是一种设想信息视觉化的过程;设计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实践活动,是设想之后和生产之前的活动。

总之,设计和哲学都是思想的产物。

只不过设计可以由多人来完成,也是可以创新的。

而哲学是有社会限制的,一个社会背景下只能有一种统一哲学。

因为他们是两种思想产物,所以,设计理念会有一定程度基于哲学,而设计的产物又会反促进新哲学的形成而达到社会的转型。

二、哲学对设计的重要指导意义“思想是设计的灵魂,文化是设计的最高体现。

”设计师的设计构思过程是思想活动的过程,设计作品的呈现则是思想的最终呈现。

设计作品的流通,是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的思想交流。

思想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思想,作品就会枯竭,没有生命存在的意义。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思想的最高体现、精髓所在,是属于联盟人类社会的第二空间——精神领域。

设计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是属于人类社会的第一空间——物质社会。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 中 国传 统 哲 学 思 想在 建筑 设计 中 的应 用
赵 桂 才

吴 琛 王 艳
要 : 析 了当前建 筑设计 中对传统 哲学思想认识存在 的误 区, 分 对传统哲学思想做 了简要介绍 , 并从人本 主义、 尊重 自
然、 虚与实、 序列 、 闭的私 密空间等五个方 面阐述 了中国传 统哲学思想在 我国建 筑设 计 中的应用, 封 以不断吸取 中国传 统 哲学思想 的优 点, 展具 有民族特 色的建 筑。 发
景下 , 加之一些开发商把追求最大的产 出比和回报率作 为指导建 3 1 人 本 主 义 . 筑行为的唯一 准则 , 以及设计招投标 的混 乱和设计市 场竞 争 的加 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 神基 础是 伦理而 不是 宗教。 中国文 化不 剧, 导致建筑创作 中大量平庸 、 陋之作的 出现 , 浅 形式主义 的泛滥 关心彼岸来世 , 它是现实理性 的, 是人本 主义的 , 这样 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 : 学思想, 筑设计 , 密空间 哲 建 私
中图分类号 : U-2 T 01
文献标 识码 : A
哲 学 思 想 是 一 个 民族 文 化 的 核 心 和 灵 魂 , 是 人 们 改 造 自然 是要“ 它 模仿 的象什 么”甚 至铜臭 的恶俗建筑也粉墨登场 。 , 和征 服 自然 的 经 验 总 结 , 时又 对 人 们 的 下 一 步 行 为 具 有 方 法 论 2 中国传统 哲学 思想分 析 同 的指导意义。建筑作 为一种人造 的 自然环境 , 的产生和发展 除 它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哲学 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 高层次 、 最完美 了满足功能和技术的要求外 , 还反映和表达了社会 的各种价值观 , 的哲学思想之一 , 是人类认 识 自然的最高层次真理 , 是解释宇宙 、

建筑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的创新

建筑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的创新
2 2 想 象 力 训 练 .
关键词 : 现代建筑 : 建筑设计 ; 设计创新 ;
想象 力包括 自身 的理 性加上对 事物 的特种直觉 ,进行 大胆的推理描 述, 并最后促使一定思想的形成。当然, 在这个过程 中假说、 猜测 、 必要 的联
想 是 不 可 缺 少 的 。 具 有 了 这 些 也 就 有 了 想 象 力雏 形 形 成 的必 要 条 件 , 是 但
建筑理论 号设计
建筑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的创新
摘 要: 建筑设计是 一个 复杂的综合 系统 . 建筑设 计中不仅要严谨技术支 持. 要在 更
设计 中注重设计 的创新 . 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设计及现代建筑 设计进 行分析 . 出了 提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 中的创 新中的几点见解。
情有着很 浓厚的兴趣 , 作的事情符合 自 己的远大理 想, 所 又做好事情 的恒 心信心等素质 。更要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 勇于 开拓 的精神素质。
传 统 的设 计 以经 验 总 结 、 范 依 据 为 主 。 现 代 设 计 则 强 调 预 测 与信 号 规 分 析 及 创 造 性 的相 互 配 合 。
15 设 计 部 署 .
传 统 的设 计 只 限于 从 方 案 到 工 作 图这 个 阶 段 , 代 设 计 则 贯 穿 开发 的 现
为 一种 醒悟 和 豁 然贯 通 , 悟 的思 想 闪现 与跳 跃 。培 育 设计 灵 感 包 括 从 生 顿
1现代 建筑 计 与传 统 设计 的 区别 .
1 1 设 计 性 质 . 传 统 的 设 计 偏 重 于 技 术 , 代 设 计 则 面 向功 能 目标 , 技 术 、 济 和 社 现 将 经
象 力 的 方 式方 法 。 2 3 灵感 与顿 悟 能 力 .

方法的突破——简评刘森林的《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

方法的突破——简评刘森林的《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

工艺 、途径及 经验之上 。作者 总结出 自然生态 的不同投射 出差 层哲学层次之 间的关 系。通过对比本书 5 3 页与 4 2 页作者 对阿 异的 民居形式 ,是 民居呈现多样化 的基本前提 。 摩斯 ・ 拉普 特著 住屋形式 与文 化 脚注 引用翻 译的不 同, 可
接下 来的第二章 “ 民居 与思想精神 ” 、第 三章 “ 民居 与社 以最终确信 作者对民居建筑的研究是深受社会文化 因子影 响而 会” 、 第 四章 “ 民居 与文化” 、 第 五章 “ 人 口变迁与 民居 传播 ”则 形成 的新研 究思路 。
的关 系如何?对于这一 基本问题书 中并无 明确 交代 , 但是 刘森 态 与中国传 统民居建筑的三个方面 :自然 气候 与民居 建筑 、地 林教授 在其论文《 中国传统 民间住宅建筑研 究— —思路 、 方 法、 形地 质与民居建筑和 自然资源与 民居建筑 ,探讨 了气候、地形 视 角与 途径 中对其作 了回答 ,他指 出 :“ 民居研究 已经从建 地 质、资源的客观事实以及对 民居建筑 的影 响和 制约。对作者 筑学本 体扩展延伸至 与之相关的领域 。 在民居建筑 的内涵和深 来说 ,民居与 自然生态是 顺应 与制约的关系 ,体现 出 “ 天人合
而是在最后跋 的部分 对此作出了 回应: “ 切近 民居历史状况 , 对 于对前言 的分析 ,可以归纳 出:作者将诸 多因素加 以分析后组 民居与移 民传播 、类型界定以及形制 与特征 , 提 出与以往不尽 合成一 个整体 ,发现 了中华传统人居环境文 化研 究的思路 、方 相符的认识与诠释” 。 作者 力图阐明中国传统 民居建筑研究 的思 法 、视 角与途径是诸 多因素 “ 合 力”后 的必然。 路和方法是 隐匿在民居研究的内容和进程 中的 , 即作者对传统 在前言确立 了民居文 化为 研究的出发点之后 , 作者用五章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

现代园艺2014年第12期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方娟婵(广东省广州市绿化公司510000)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源头阐述了古典造园的设计理论,采用自上而下、由合而分的阐述模式解释了古代造园的思想和方法,以期对我国古代的传统造园原理进行追根溯源式的详细分析、归纳,揭示传统造园的文化内涵和造园手法,丰富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并试图给现代景观设计以启迪和借鉴作用。

古典园林;哲学观;体现1.2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人居环境的营造上往往表现为“因天时、就地利”,肯定自然,顺应自然。

鼓励人们寻找恰当的形式和姿态,与自然融为一体。

一部中国建筑史,大至城市,小到建筑单体,无不如此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2]《管子·乘马》讲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堤防省”。

[3]同样,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并成为传统园林重要的创造原则。

《园冶·相地》指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4]以天然之趣为最高追求,在营造过程中努力构造天然之趣。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促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因借自然”、“师法自然”的营造原则,竭力营造人与自然的融合。

2古代造园与哲学内涵的体现在古代朴素哲学观、宇宙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古人使用一种与今人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园林营造。

在古人的营造原则里,空间的各种构成元素被均等对待,空间景观设计没有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的先后主次之分,它们都是构成空间景观的实体元素。

此外,古人注重景观空间的整体布局,以宇宙空间为模型积极进行空间景观的营造;师法自然,把自然作为学习效仿的对象,认为自然的朴素美是最美的。

自然中蕴含着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是人本身的运行规律,并以融入自然为最高追求。

同时,在设计中又注重“相地”和因借自然,因地制宜灵活地进行设计,空间组织有模式又有变化。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

中國傳統建筑哲學之設計方法論2007-10-30作者:宋雨天青?聯系作者觀念——文化的共滲(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建筑的影響)>>> 道家的“虛靜”——“虛則實”、“靜則動”虛即無,無即大。

eg. 庭院;eg. 園林中的水——“上善若水”,以潔、虛、靜、文為佳。

>>> 儒家的“倫理”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均衡的世界。

这个观点在道家,表现为顺应天道:“天其运乎?地其处?……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庄子·天运》)这个观点在儒家,则将其应用在人伦之上:“君子学道则爱人”。

(《论语·阳货》)。

“倫理”思想在建筑上主要表現為尊卑秩序的建立,《禮記·禮運》中有這樣的論述:“范金、合土,以為宮室,……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

”GAGGAGAGGAFFFFAFAF倫理觀念通過生活中的禮俗習慣建構起一套建筑的秩序模式。

這套模式中包含有位置、大小、高低、色彩等諸多元素,從建筑的全方位表現了等級的嚴謹性。

這里僅以方位為例。

《周禮·天官冢宰第一》開篇即道:“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正位,就是正天子之尊位,正禮制之次序,以達到禮治的目的。

古人以“中”為尊,《管子·度地篇》日:“天子中而處”。

《荀子·大略篇》說:“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于是中軸線在古典建筑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eg. 北京故宮在民間,傳統的家庭往往是三、四代人共住,基于生活及禮儀上的要求,一個院落無法滿足需要,于是幾進院落組合在一起成為必然,以中軸線的方式,將數個院落串聯起來可以在整體上達到規則有序。

庭院將散落的單體建筑組織起來,中軸線又將院落組織起來,這樣一組組地將建筑群的層次推向深遠,形成中國建筑獨有的“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境地。

而在這一串之間又有尊卑之分,最尊之處往往是祖宗神靈的所在。

浅议方法论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_关于建筑哲学的一些探讨

浅议方法论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_关于建筑哲学的一些探讨

浅议方法论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关于建筑哲学的一些探讨毛良河,郝占鹏(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建筑设计方法论作为一种哲学存在,涵盖了建筑居住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科技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涉及到建筑设计活动、设计过程、设计性质等方面内容的研究。

它在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筑设计思想的一次实质性的提高。

我们要在解除思想束缚的基础上,质疑以前的建筑思想,并对其局部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进行知识的综合,由此而建立自己的建筑哲学观。

【关键词】 建筑设计方法论; 建筑哲学; 建筑师; 研究 【中图分类号】 T U -021 【文献标识码】 A1 纠 偏 对于方法论、逻辑学等理论的研究,始终不是国人的专长。

而关于具体学科方法论研究的方式及其成果,更是我们的短处。

这些从西方传入中国,也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在国内最早关于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其源头始于国内诸如顾孟潮、布政伟先生等一些在建筑设计以及建筑理论方面卓有建树的建筑家们的著作或是理论探讨,今天看来,其成果是弥足珍贵的。

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是在哲学的范畴内展开的,其理论对于我们来说,相对的艰涩难懂,并会产生一些误解,因此我们有必要纠正一些对它的错误看法。

首先,建筑设计方法论,不是建筑设计方法,而是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哲学。

两者之间意义的差别可以说是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实际上,建筑设计方法论本身并不为建筑设计提供具体的方法,它只是把建筑设计这一活动领域作为研究对象,而给予一些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地讲,设计方法论,是对设计活动、设计过程、设计性质、建筑师的知识以及建筑结构的研究和概括。

设计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及其设计方法的探索过程起作用,并使设计方法在得到理论指导后,提升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理论意识、思维意识、创新意识,并产生设计者对行业本身发展的深层思考。

现在,设计方法论是一个学科,是属于哲学、逻辑学的范畴的。

显然,如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设计方法,是在设计过程中所用的具体方法(此过程包括构思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以及竣工后的后续思考等),这些具体的方法又包括形式合成法、几何法、类型法、古典主义法、拼贴法等设计流派或者设计手法。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

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

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

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

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
2007-10-30作者:宋雨天青联系作者
观念——文化的共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 道家的“虚静”——“虚则实”、“静则动”
虚即无,无即大。

eg. 庭院;
eg. 园林中的水——“上善若水”,以洁、虚、静、文为佳。

>>> 儒家的“伦理”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均衡的世界。

这个观点在道家,表现为顺应天道:“天其运乎?地其处?……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庄子·天运》)这个观点在儒家,则将其应用在人伦之上:“君子学道则爱人”。

(《论语·阳货》)。

“伦理”思想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尊卑秩序的建立,《礼记·礼运》中有这样的论述:“范金、合土,以为宫室,……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


伦理观念通过生活中的礼俗习惯建构起一套建筑的秩序模式。

这套模式中包含有位置、大小、高低、色彩等诸多元素,从建筑的全方位表现了等级的严谨性。

这里仅以方位为例。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开篇即道:“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正位,就是正天子之尊位,正礼制之次序,以达到礼治的目的。

古人以“中”为尊,《管子·度地篇》日:“天子中而处”。

《荀子·大略篇》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于是中轴线在古典建筑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eg. 北京故宫
在民间,传统的家庭往往是三、四代人共住,基于生活及礼仪上的要求,一个院落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几进院落组合在一起成为必然,以中轴线的方式,将数个院落串联起来可以在整体上达到规则有序。

庭院将散落的单体建筑组织起来,中轴线又将院落组织起来,这样一组组地将建筑群的层次推向深远,形成中国建筑独有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境地。

而在这一串之间又有尊卑之分,最尊之处往往是祖宗神灵的所在。

eg. 民居四合院
>>> 释家的礼佛空间
佛教最初的宗教空间的基本型制是石窟。

佛教石窟最早的空间形式是禅窟,也叫罗汉窟。

这是一种专为禅僧修习的小窟,一般多分散,且各自独立。

这种静寂的空间形式适合于禅僧端坐冥想,行思修炼。

毗诃罗式石窟,是对禅窟的一种发展。

“毗诃罗”是梵文Vihara的音译,意译则为”精舍”、“僧院”、“住处”,毗诃罗式窟的布局是围绕着一个较大的方形窟室,在左右后壁开凿一些小的支穴,这些支穴相当于早期的禅窟。

毗诃罗窟在印度比较流行,而在中国此类窟形发现的不多。

佛教崇拜经历了一个从礼拜一般的象征物到礼拜佛塔,再到礼拜佛像的过程,
石窟的发展也是按照这个过程进行的。

中国早期的石窟大部分为中心塔柱式的,这时正是对佛塔礼拜的时期。

因为佛陀或圣徒入灭后均建塔供养,所以塔自然就成为佛教徒礼拜象征物的主要崇拜对象。

在石窟中修习的佛徒们为了方便参修和供养,便把习禅的石窟(毗诃罗式的)扩大,在窟中开凿出象征佛陀的佛塔,这就是支提窟,或称中心塔柱式窟。

中心塔柱式窟是北朝洞窟的典型制。

这样的洞窟一般面积不太大,约50平方米左右。

敦煌254窟,从前室后壁正中凿一个可容二人并行的不太宽也不太深的门道进入窟内,洞窟平面是一个纵长方形,从空间上说,它又是有前后两部分构成的。

前部占纵深三分之一多;后部平面略呈正方形,在方形中心凿出直通到顶的方形塔柱。

在塔柱的左右和后面形成通道。

塔柱下部是简单的塔座,上部是塔身,四面凿龛。

这里形成的前面两个空间,前部较开阔,可供僧徒聚集礼拜;后部围绕塔柱形成一个回旋式空间,是佛教徒修习禅定及入定前后绕塔柱右旋礼拜的空间。

这后一种空间行为仍源自佛塔崇拜。

eg. 敦煌254石窟
再进一步是观像崇拜的发展。

佛经认为,修禅须先观像。

晋末天竺高僧鸠摩罗刹译的《坐禅三昧经》卷上云:“念佛三昧有三种人。

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人,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

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它念,他念摄之令常在像。

”这一段话,说明了在修习时,须先熟视观察佛像,然后寻静处,以心眼观想佛之相好,即由观形象而观法身。

所谓“相好”,是指佛教对塑造释迦牟尼佛像逐步形成的具体规定,即“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这是佛徒心目中佛祖形象的最高典范。

石窟到这一时期便以佛像代替了塔柱。

这种石窟的代表是“覆斗式”窟。

覆斗式石窟是隋唐洞窟最常见的基本形制。

如果说北朝早期的中心塔柱式石窟还未脱离印度佛教石窟的影响的话,那么覆斗式石窟则已是中国化的体现了,它实际上是佛殿内部礼佛空间在石窟上的反映。

随着佛教在民间的普及,世俗民众也多参与到礼佛的活动中,这时的石窟不在是独立为出世修行的僧徒提供参习的空问,而且也要接纳俗世弟子及信徒的参礼,所以在覆斗式石窟中,造像退移至后壁龛中,而前部则留出更大的空间供信徒礼拜。

佛徒在这个空间中的行为是直线进退式的,所以称其为“进退式”礼佛空间。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舍宅为寺”,这就注定佛教的礼拜空间要按照中国的模式进行调整,并逐步被同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西域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互相渗透的。

中国文化对石窟的发展进行了同化,反过来,早期石窟的中心塔柱式的“回旋礼佛空间”的形制对佛殿内部空间的布局也产生影响。

佛殿的回旋式礼佛空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

回旋式与进退式礼佛空间在佛殿建筑中,往往根据实际情况而被综合的运用。

■. 通感——超越理性的体悟
>>> 定义:中国的传统思维由于有情感的加入而具有艺术的气质。

这反映在\
中国古典建筑上,除意境外,还体现出超越理性的自由艺术境界——通感。

作为文学修辞手法之一,竟也会在建筑中生根开花。

按逻辑思维,五官各有所司,各种感觉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和转换的。

《荀子·君道篇》中说:“人之百官,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陆机《演连珠》中也说:“臣闻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

” 但在艺术的天地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彼此交感互通,眼、耳、鼻、舌、身各种官能共处在一种的融合交错状态。

这种人的各种不同感觉相互替代的手法,就是通感。

>>> 通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悠久的传统。

著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在此可听到下湖之水漫过三榭亭水闸而发出的类于江涛之声。

艺术家运用通感,是其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是一种顿悟式的想象。

通感打破了时空的局限,直探事物的本质,从而最淋漓地表达出艺术家自我心灵深处的审美感受。

>>> 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们往往调动起人们的各种感官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体验过程中。

苏州拙政园的主厅,名“远香堂”。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曾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

”据说,每当夏日和风扑面,会带来满堂清香。

这里的嗅觉之“香”,带出此堂周围荷叶田田的景致,而且喻出堂本身“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的建筑形象。

与此相关的还有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承德避暑山庄的“曲水荷香”、“临芳墅”、“萍香”,北京颐和园的“藕香榭”、“澄爽斋”等等。

承德避暑山庄湖中如意洲上有组建筑群,其门殿名为“无暑清凉”。

如何是“清凉”呢?风抚身体的感觉。

此处,由清凉”引出“风”。

只有前后皆虚的建筑才会有风穿过,这个样描绘出了此殿作为门的通透形式。

在避暑山庄“月色江声”岛的西南有一亭,叫“冷香亭”。

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莲以夏开,唯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

”此亭名中的“冷”字,从身体感觉上点明秋意晚浓的时间特征,而“香” 字即说明此亭临湖,湖中有莲的环境氛围。

“冷”、“香”连用,即“触觉”、和“嗅觉”同时出场,描画出了一幅秋月荷塘碧绿连天的迷人景色。

荣格曾说过:“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


从上面举证可以看出,由于“通感"的运用,使艺术家实现了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灵与对象世界相互沟通,并借此来沟通了审美者的心灵,从而完成了在自然控制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混沌式共处。

>>> {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