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九十

合集下载

元代上都、大都间相互关系和地位

元代上都、大都间相互关系和地位

元代上都、大都间相互关系和地位--------------------------------------------------------------------------------内容摘要:上都、大都都是中国元代的都城,都是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两个都城都有着举足重轻系国家安危的重大作用。

两都是兄弟城,是姐妹花,共同承载了元代百年的宏伟大业。

上都之为上,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前建立的草原都城,在连接草原与中原之间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在政治和军事上尤其显得重要。

大都之为大就是建制大,份量重。

尤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在国力的体现方面,尤其显得重要。

关键词:历史文化元代两都两都巡幸制中国历史上的元代,是第一个少数民族主政的中华大一统的时期。

在中华广袤疆域的范围内各民族有了空前广泛的交流和融会。

中原、草原、西域融会一体,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西域文明深入交汇,呈现了多元共荣异彩纷呈的局面。

蒙古族入主中原,接受了儒家文化,也把游牧文化带到中原。

多都制就是游牧民族建国的一种方略。

契丹建辽,女真建金,都是实行多都制。

元代实行两都制是游牧文化的体现,也是大元帝国政治、经济、文化治理的需要。

元代设立上都和大都。

上都,也称为上京、滦京和夏都,每年三、四至八、九月皇帝和朝廷大批的扈从官员由大都到上都办理朝政。

秋凉以后回到大都,在大都理政。

每年往返一次。

大都,元代的首都,也称为冬都,曾是金代的中都,也称燕京。

上都、大都都是中国元代的首都,都是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两个都城都有着举足重轻系国家安危的重大作用。

两都是兄弟城,是姐妹花,共同承载了元代百年的宏伟大业。

上都之为上,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前建立的草原都城,元世祖忽必烈在此经营了“金莲川幕府”,又在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里被称为“圣龙起飞之地”。

在连接草原与中原之间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在政治和军事上尤其显得重要。

大都之为大就是建制大,份量重。

尤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在国力的体现方面,尤其显得重要。

元代回回史料

元代回回史料
元代回回史料
摘自《梦溪笔谈》《元史》《元史新编》 《世界征服者史》《蒙古秘史》《史集》 《西使记》 《黑鞑事略》 《中国通史》
等等
一、元代的回回人
• 1.回回一词的起源与演变 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 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延时,制数十曲,令士 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 银装背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沈括《梦溪笔谈》) 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是也,,,,其曰回回者,亦回鹘之 转音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九,《吐蕃回回》) 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冲总管,回回人充 同知,永为定制。(《元史》卷6《世祖本纪》) 凡有官不勤于职者,无论汉人、回回,皆论诛之。 (《元史》卷10《世祖本纪》)
65
• 元代户口分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民族的 往来迁移和杂居。大批的蒙古、色目官员和军 户,逐渐迁到中原,以中原为家。忽必烈灭大 理后,在云南建立行省,并且封皇室宗王,领 兵镇驻。估计约有十万以上的蒙古族因而定居 在云南。元朝灭宋后,襄鄂地区的大批汉人被 迁往河西西夏旧地。原属西夏的部分军户则迁 居到合肥。回回、阿尔浑、康里、斡罗思等军 户聚居在宣德、大同一带。江南地区商业繁盛 的名城,如杭州、泉州、镇江等地,都住有大 批的各族人。《至顺镇江志》记载镇江侨寓人 户有三千八百余户,包括蒙古、畏兀、回回、 河西、契丹、女真和汉人(北方汉人),他们 并且拥有两千五百多名驱口。93
• 有一个回回(撒儿塔兀勒)人阿三[2],从 汪古惕部[3]的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4]那里 来,他骑着白骆驼,赶着一千只羯羊,想 顺着额儿古涅河[5]而下,去收购貂鼠和灰 鼠。他在巴勒渚纳湖饮羊时,遇见了(成 吉思汗)。(《蒙古秘史》第182节)

新元史

新元史

新元史卷一百四列传第一后妃烈祖宣懿皇后(即诃额仑或月伦太后)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即弘吉剌·孛儿帖)(忽鲁浑皇后以下附) 太祖忽兰皇后(古儿八速皇后以下附)(古儿八速皇后即古儿别速,成吉思汗赐予术赤台者为亦巴合,而非古儿别速) 太祖也遂皇后(察合皇后以下附)(即察合公主) 太祖也速干皇后(合答安皇后以下附)太祖完颜皇后(即岐国公主或称公主皇后) 太宗孛刺合真皇后(昂灰二皇后以下附)太宗昭慈皇后(即乃马真后) 定宗钦淑皇后(即海迷失后) 拖雷妃显懿庄圣皇后(即克烈·唆鲁禾帖尼) 宪宗贞节皇后(也速儿皇后以下附) 世祖帖古伦皇后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喃必皇后以下附) 真金太子姐徽仁裕圣皇后成宗贞慈静懿皇后成宗卜鲁罕皇后(忽帖泥皇后) 答刺麻八刺元妃昭献元圣皇后武宗宣慈惠圣皇后(速哥失理皇后以下附) 武宗仁献章圣皇后武宗文献昭圣皇后武宗伯忽笃皇后仁宗庄懿慈圣皇后(答里麻失里皇后)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牙八忽都鲁皇后以下附) 甘刺麻元姐宣懿淑圣皇后泰定帝八不罕皇后(亦怜真皇后以下附) 明宗八不沙皇后明宗真裕徽圣皇后(按出罕皇后以下附) 文宗不答失里皇后宁宗答里忒迷失皇后惠宗答纳失里皇后(即钦察答纳失里) 惠宗伯颜忽都皇后惠宗完者忽都皇后(即奇皇后)(木纳失里皇后以下附) 附诸公主(昌国大长公主帖木伦即帖木仑,昌国大长公主火臣别吉即火真别姬公主,赵国大长公主阿刺海别吉即阿剌海别吉或壶盖公主以下等附)卷一百五列传第二烈祖诸子哈撒儿也生哥势都儿哈准(即合赤温) 按只吉带哈丹帖木哥斡赤斤(即帖木格或铁木哥斡赤斤) 塔察儿乃颜别克帖儿别勒古台口温不花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太祖诸子一术赤拔都伯勒克忙哥帖木儿脱脱月思别鄂尔达昔班土斡耳托克帖木儿卷一百七列传第四太祖诸子二察合台合剌旭烈兀也速蒙哥阿鲁忽博拉克笃哇也先不花怯伯笃来帖木儿贝达尔不里秃剌阿剌忒纳失里卷一百八列传第五太祖诸子三拖雷上旭烈兀出伯阿八哈台古塔儿卷一百九列传第六太祖诸子四拖雷中阿鲁浑盖喀图合赞合儿班答不赛因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七太祖诸子五拖雷下阿里不哥药木忽儿拨绰牙忽都末哥阔烈坚(即阔列坚)也不干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八太宗诸子合失海都察八儿阔端太子只必帖木儿别帖木儿脱脱木儿阔出太子失烈门哈剌察儿灭里阿鲁灰帖木儿合丹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九定宗诸子忽察脑忽禾忽秃鲁宪宗诸子班秃阿速台玉龙答失撒里蛮彻彻秃昔里吉兀鲁思不花晃火帖木儿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十世祖诸子上皇太子真金甘麻剌梁王松山王禅答剌麻八剌魏王阿木哥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十一世祖诸子下忙哥刺阿难答那木罕忽哥赤也先帖木儿把匝瓦剌尔密爱牙赤奥鲁赤铁木儿不花老的阿忒思纳失里搠思班党兀班阔阔出脱欢老章孛罗不花大圣奴宽彻不花和尚帖木儿不花蛮子忽都鲁帖木儿成宗皇太子德寿仁宗皇子兀都思不花泰定帝诸子八的麻亦儿间卜小薛允丹藏卜文宗诸子皇太子阿剌忒纳答剌燕帖古思太平讷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十二特薛禅孛秃锁儿哈忽怜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十三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阔里吉思、术忽难、术安)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纽林的斤、帖木儿补化、伯颜不花的斤)卷一百十七列传第十四札木合塔而忽台(即塔里忽台) 脱黑脱阿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客烈亦王罕(或称王汗)桑昆(即亦剌合?桑昆) 札合敢不乃蛮太阳罕(即太阳汗) 不月鲁克(或称不亦鲁黑汗) 古出鲁克(即屈出律) 抄思别的因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十六木华黎上(孛鲁塔思、霸都鲁安童、兀都带、拜住)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十七木华黎下(速浑罕、乃燕、硕德、别里哥帖木儿、相威、撒蛮、脱脱、朵儿只、朵儿直班乃蛮台、带孙、忽图鲁、塔塔儿台)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十八博尔术(玉昔帖木儿、阿鲁图、纽的该) 博尔忽(布而古儿、月赤察儿、塔剌海、■〈亻瓜〉头塔察儿、密里察而、宋都台、伯里阁不花、赤老温、察剌、脱帖穆儿、月鲁不花、阿剌罕、健都班)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九速不台兀良合台阿术卜怜吉歹也速□儿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二十者勒蔑也孙帖额忽必来者别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一术赤台(成吉思汗原娶亦巴合,后来赐予术赤台,《元史》称亦八哈别吉,即札合敢不之女,其妹即唆鲁禾帖尼) 怯台哈答畏答儿博罗欢伯都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答阿里台(即答里台或答里台斡惕赤斤) 蒙力克脱栾伯人儿阔阔出(即通天巫阔阔出) 豁儿赤兀孙(即豁尔赤) 察合安不洼纳牙阿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三忽都虎(即失吉忽秃忽) 曲出阔阔出(四养子之一,成吉思汗以其反复无常,杀阔阔出而厚赏其妻) 察罕木华黎塔出亦力撒合立智理威韩嘉讷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四耶律楚材铸希亮有尚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五亦鲁该阿勒赤忽难迭该古出古儿木勒合勒忽布拉忽儿汪古儿者歹朵豁勒忽哈剌察儿阔阔搠思豁儿豁孙蒙古兀儿客帖木格速亦客秃种索轻吉牙歹塔亦儿阿儿孩合撒儿八剌扯儿必八剌斡罗纳儿台掌吉帖木儿蔑格秃合答安薛亦兀儿也客捏兀邻朵歹晃答豁儿速客孩晃孩合儿忽答别都温赤歹朵儿伯多黑申附朵罗阿歹等十又七人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二十六乞失里黑巴歹塔里察抄兀儿哈散纳绍古儿忽都虎铁迈赤虎都铁木禄塔海拜延八都鲁纽儿杰布智儿唵木海忒木台儿抄儿纯只海帖古迭儿大达里咬住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二十七阔阔不花按札儿(忙汉拙赤哥) 肖乃台(抹兀答儿兀鲁台脱落合察儿) 吾也而拔不忽槊直腯鲁华(撒吉思卜华明安答儿) 乃丹忒木台(奥鲁赤脱桓不花)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二十八阿剌浅阿剌瓦而思不别斡都蛮哈只哈心昔思铃部爱鲁小钤部赵阿哥潘重喜塔本阿里乞失铁木儿迭里威失锁咬儿哈的迷失曷思麦里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九札刺亦儿台豁儿赤塔出阿只乃怀都塔孩拔都儿阿塔海速哥忽兰失鲁孩麦里昔里吉思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三十镇海(即田镇海,蒙古商队被花剌子模海儿汗亦纳勒术杀害后,成吉思汗派往花剌子模责问摩诃末苏丹而被杀害的使团团长为巴合剌,而非镇海) 粘合重山南合牙刺洼赤马思忽惕刘敏王德真杨惟中孛鲁欢也先不花答失蛮按摊阿荣搠思监忙哥撒儿伯答沙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一耶律留哥薛阇收国奴古乃善哥蒲鲜万奴王珣荣祖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三十二耶律阿海秃花(即耶律秃花) 秃满答儿忙古带移剌捏儿买奴石抹也先(或译石抹阿辛) 查剌库禄满石抹明安咸得卜石抹孛迭儿石抹海住世昌耶律忒末天佑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三仳里伽贴木儿岳璘贴木儿都尔弥势哈剌普华偰文质偰列篪撒吉思答理麻哈剌阿思兰都大塔塔统阿玉笏迷失力浑迷失哈剌亦哈北鲁阿邻贴木儿沙剌班世杰班野里术铁哥术孟速思阿失贴木儿八丹阿散亦辇真昔班斡罗思密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四严实忠济忠嗣忠范王玉汝张晋享好古齐荣显岳存王德禄信亨祚毕叔贤阎珍孙庆齐圭秉节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五史秉直进道天倪楫权元亨天安枢天泽格耀天祥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三十六张柔宏彦宏略宏范珪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三十七张荣邦杰宏宓刘鼎张迪福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三十八董俊文炳士元士选文蔚文用士廉文直文忠士珍守中守简士良士恭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九汪世显忠臣德臣良臣惟臣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四十石珪天禄王珍文干杨杰只哥刘通复亨渊刘斌思敬赵柔晟耿福继元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一张子良懋王檝高宣天锡塔失不花邸顺浃琮泽张全思忠匡才国政鲜卑仲吉焦德裕李邦瑞唐庆张羽王钧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十二赵天锡贲亨赵瑨秉温秉正赵迪椿龄买塔剌浑六十八乔惟忠袁湘王兆刘会赵祥聂珪靳和用王守道李伯佑杨彦珍吴信段直杨珪周献臣染成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三刘伯林黑马元振元礼夹谷常哥常哥子忙古带郭宝玉德海侃石天应安琬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四李守贤彀伯温守正守忠何实李亨安世英薛塔剌海四家奴高闹儿元长灭里干王义奥敦世英保和希恺希尹田雄史千张拔都忙古歹世泽张荣君佐孙威拱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郝和尚拔都天挺何伯祥玮王善庆端梁瑛天翔杜丰思明思忠思敬王玉忱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四十六按竺迩车里步鲁合答国宝赵世延野峻台阿巴直月乃合马润马祖常卷一百五十列传第四十七绰儿马罕希拉们贝住岱尔拔图也速台儿脱忽察儿图格察儿速客图撒里成帖木儿库而古司阿儿浑尼佛鲁慈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四十八常咬住普兰奚普化奥屯世英贞也里迭儿石抹明里刘哈剌八都鲁许国桢扆韩麟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九月里麻思塔不已儿重喜怯怯里相兀速孛罕忽都苫彻拔都儿哈八儿秃察罕阿儿思兰阿散直失剌拔都儿口儿吉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失里伯拜延合剌江坤都岱乌克岱勖实带只儿哈郎秃鲁不花咬住哥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五十田嗣叔子成孟德义郑义江巩彦晖信刘恩石高山隋世昌贺祉楚鼎张均王昔剌宁李天佑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一杭忽思阿塔赤伯答儿拔都儿别吉连帖赤帖木儿脱欢帖木儿不花忽都思和尚千奴中仙鼐帖哥术探花爱忽赤脱力世官也罕的斤旦只儿脱欢勃兰奚怯烈举连赤海牙也速■〈碍,角代石〉儿昔都儿阔里吉思伯行铁连谟克博罗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赛典赤赡思丁纳速拉丁乌马儿忽辛布鲁海牙廉希宪廉希贤廉惠山海牙阔阔坚童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三高智耀睿纳麟李桢刘容阔阔出脱欢朵儿赤仁通暗伯亦怜真班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刘秉中秉恕张文谦窦默姚枢炜燧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五商挺(琥、琦) 赵良弼杨果宋子贞赵璧张雄飞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伯颜相嘉失里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五十七阿里海涯贯云石阿剌罕速迭儿忙兀台完者拔都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五十八昂吉儿哈剌觞忽刺出叶谛弥实塔里赤沙全谒只里囊加歹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九李庭刘国杰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六十李忽兰古郑鼎甫昂霄制宜阿儿思兰李进石抹按只不老郑温釭铨石抹乞儿狗狗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一纽璘也速答儿囊加台答失八都鲁孛罗帖木儿速哥探马赤塔海帖木儿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六十二张兴祖宁玉张荣实玉吕德朱国宝吴佑安民梁祯张泰亨继祖珍王守信皇毅靳忠蔡珍韩进刘用世世恩世英苏津王均季庭璋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三张禧宏纲贾辅文备王国昌通解诚赵匣剌孔元张洪赵伯成虎益张万家奴孝忠离昂嘉綦公直忙古台完颜石柱程介福张立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四游显贾居贞钧赵炳李德辉吕张擂辉马亨何荣祖程思廉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五郝经苟宗道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六十六陈祜思谦天祥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许衡师敬刘因吴澄当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六十八李冶朱世杰杨恭懿王恂郭守敬齐履谦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九张庭珍庭瑞张立道梁曾李克忠稷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七十郭汝梅张炳袁裕孟祺王庭玉刘好礼李元张础陈元凯许楫孙显王显祖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李秉彝覃澄谢仲温姜彧高源韩政冯岵胡祗遹王纲思聪曹世贵詹士龙高良弼白栋孙泽良桢赵宏伟琏琬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七十二贺仁杰胜太平也先忽都贾昔刺丑妮子虎林赤秃坚不花吕合刺天麟天祺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三洪福源(茶邱君祥万) 王綧(阿剌帖木儿兀爱)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四杨大渊文安刘整垓夏贵吕文焕师夔范文虎管如德王积翁都中朱焕霁陈奕岩蒲寿庚马成龙周全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五伯帖木儿玉哇失哈答孙塔海乞台哈赞赤答答呵儿答失蛮曷剌不花明安忽林失彻里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土土哈床兀儿燕帖木儿撒敦唐其势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七十七唆都(百家奴) 李恒(世安) 来阿八赤樊楫(李天祜唐琮)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七十八史弼高兴亦黑迷失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朱清张瑄文虎黄真刘必显罗璧黄头咬童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崔斌宋钦其刘宣秦长卿仲杨居宽居简杨朵儿只教化不花萧拜住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姚天福崔彧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八十二王磐李昶刘肃赓王鹗徐世隆孟攀鳞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三张惠石天麟杨湜张昉张天佑高觿张九思郝彬王伯胜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尚文李谦王约张升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五王恽逊志高呜王思廉荆玩恒马绍阎复王倚高克恭夹谷之奇臧梦解燕公楠白恪李衎张伯淳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八十六程钜夫袁桷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赵孟頫(赵与薰赵大讷) 叶李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八十八王构士熙土点魏初刘敏中宋道焦养直杨桓尚野师简李之绍谢端曹鉴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九安藏迦鲁纳答思大乘都唐仁祖洁实弥尔兀玉笃实脱烈海牙燕只不花忙兀的斤普颜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赵天麟郑介夫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一陆耉李拱辰潘泽李廷王道郭郁任仁发苗好谦韩冲中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陈思济梁贞申屠致远雷膺徐毅滕安上萧泰登张完权秉忠王兴祖黄肯播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三李元礼赵璧秦起宗席郁韩国昌元善董纳赵师鲁于钦宋翼杨按札尔不花杨焕胡彝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四和礼霍孙完泽阿鲁浑萨里岳柱彻里秃忽鲁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五哈剌哈孙不忽木回回巙巙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九十六铁哥乞台普济也克吉儿斡罗斯博罗不花庆童爱薛曲枢伯都伯帖木儿脱虎脱三宝奴察罕卷二百列传第九十七阿沙不花亦纳脱脱(铁木儿塔识达识帖睦迩伯撒里)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李孟敬俨郭贯刘正王毅高昉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九张孔孙张养浩曹伯启王寿谢让吴元珪畅师文曹元用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王利用刘事义郭明德马煦韩若愚尉迟德诚刘德温吴鼎刘润陈端卜天璋王艮吴恭祖宋崇禄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一旭迈杰倒剌沙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二阿礼海涯脱因纳和尚剌剌拔都儿教化者燕不花万家驴阇里帖木儿兀鲁思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元善明邓文原虞集盘揭傒斯(汯) 黄溍欧阳玄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四梁德珪张思明陈颢傅岩起王士宏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五张起岩许有壬宋本(褧) 王结仇浚王思诚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六脱脱(修撰《宋史》《辽史》《金史》) (合剌章)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七彻里帖木儿别儿怯不花定住太不花刘哈剌不花老的沙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八贡奎师泰王守诚李好文孛术鲁翀远苏天爵吴直方莱杨瑀逯鲁曾曾福仲刘闻张翥周伯琦孔克坚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王克敬崔敬韩镛盖苗归旸徐奭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吕思诚武祺成遵贾鲁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一奕赫抵雅尔丁野讷回回瞻思自当笃列图完者都达里麻识里丑的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一月鲁帖木儿卜颜帖木儿道童达里麻识理也速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二李士赡张桢陈祖仁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三李黼韩准泰不华樊执敬汪泽民福寿贺方褚褚不华普化帖木儿刘鹗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四董抟霄余阙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五星吉石抹宜孙迈里古思苏友龙也儿吉尼陈有定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 李思齐老保魏赛因不花关关关保刘则礼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七信苴日杨汉英宋阿重杨完者曾华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八李璮王文统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九阿合马庐世荣桑哥要束木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铁木迭儿铁失伯颜哈麻雪雪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韩林儿张士诚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徐寿辉陈友谅理明玉珍升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方国珍何真邵宗愈李质陈均义陈舜隆陈良玉欧普祥邓克明熊天瑞王宣信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帖木儿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循吏刘义谢天吉赵振玉黄顺翁仓振曾冲子张耕葛荣齐克中赵志阎从王琚仁杜处愿刘济周惠李英许维桢王德亮田滋王安贞邢裕秉仁徐泰亨陈春耶律伯坚陈楚仙刘辉柯谦九思王肖翁卢克治赵良辅陈炎酉于宏毅孙天正燕立帖木儿谙都剌杨景行干文传林兴祖观音奴周自强白景亮夏日孜聂以道卢琦王大中野仙不华邹伯颜刘秉直许义夫郭思恭合剌不花罗文焕李惟闰叶森孔涛林泉生缪思恭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忠义一攸哈剌拔都任志刘天孚阚文兴张桓萧景茂侯彦直布景龙毛铎祝兴可樊复张怀德刁代李纯董文彦韩心渊周宏李齐周喜同塔不台韩因卞琛小十李仲亨乔彝张岩起吴德新王佐颜瑜王士元杨朴孙撝石普盛昭杨乘纳速剌丁宝童海鲁丁西山驴胡善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忠义二郑玉金普庵撒里哈海赤王荣忠周镗谢一鲁聂炳明安达尔刘阱孙焘孙硕兴孙俞述祖桂完泽金德丑闾冯三孛罗帖木儿马哈失力彭庭坚王伯颜相桢陈阳盈刘浚健朵里不花达兰不花哈乞陈君用卜理牙敦上都潮海民安图黄绍黄云胡斗元魏中立于大本章善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忠义三王翕朵儿直班高文鼎解子元罗启南姜天恇钱鹤皋梁曾甫孔昺邓可贤张恒张友明周仁陈元善雷灿叶景仁隽李铉马哈麻罗良陈端孙张进九赵观光潘伯修周诚德刘公宽王铨刘良刘溶杨椿李棠卿邹世闻刘受二陈谦训李清七清八林梦正夏璿普元理汤自愿汪伯正江日新陈择许晋刘元谟杨居仁脱脱张升舒泰张远陈无吝黄复圭黄翊杨本岩彭继凯萧同善陈新冯文举郭景杞尚景仁束良曾刘以忠神保邢飞翰张仲仁张名德齐郁邓祖胜张士谦吴讷陶起祖驴儿达德柏帖木儿迭里弥实获步独丁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忠义四伯颜朱春谷廷珪买住张凤仪仪子万里熊义山罗邦佐曹彦可陈道夫梅实吕复堵简囊果歹完者都赵资周冕刘公礼罗辉王成游宏道木薛飞罗武德王英普颜不花申荣闵本拜住赵宏毅恭张正蒙徐猱头堇哻邓烈朴赛因不花张庸段桢郭庸丁好礼朱公选孙德谦叶兰孙昶伯颜子中王翰蔡子英狄琮夏侯尚元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儒林一赵复砚弥坚金履祥卫益富张盨胡炳文程直方许谦张枢吕洙薛玄马道贯吕溥陈庾潘迪牟应龙熊朋来车若绾徐之纲胡一桂戴良齐熊禾马端临胡三省俞琰李简刘德渊薛元宰沂何中董朴荣肇萧■〈奭斗〉韩择侯均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儒林二黄超然陈应润王野翁谢仲直钱义方丁易东陶元干王申子任士林赵采徐之祥魏新之吴霞举邱富国郑仪孙董真卿张理程龙程焕吴迂雷光霆陈深吴鄹刘整陈宏史蒙卿周鼎杨璲夏泰亨刘瑾王天与王充耘黄景昌俞皋鲁震熊复毛应龙乌冲黄泽安熙焦悦同恕第五居仁敖继公邱葵孟文龙秦玉吴师道王余庆陈普韩性熊良辅陈栎保八曹元博吴仪武恪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儒林三刘庄孙刘彭寿林起宗戚崇增程端礼端学倪渊陈澔师凯刘友益冯翼翁彭丝宇文公谅史季敷赵有桂闻人梦吉陈刚陈樵牟楷程时登程复心史伯璿詹道传黄景星曾贯周仁荣仔肩孟梦恂钟律黄清老单庚金俞汉朱公迁朱隐老刘霖陈谟周闻孙邵光祖俞燮元赵汸江克宽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文苑上杨奂员择陆文圭梁益刘辰翁黄圭罗志仁周密卢挚戴表元陈孚冯子振洪希文龚璛宋无白珽刘应龟元淮袁易泰鲜于枢郑滁孙陶孙姚应凤谢晖吾邱衍仇远杨载杨刚中李桓刘诜龙仁夫刘岳申陈旅程文陈绎曾李泂王景贤范椁柳贯李孝光朱文霆周驰朱德润顾辉马莹黄叔英吴福孙胡渭李存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文苑下萨都剌周权陈泰黄许杨士弘万白辛敬周贞郑大同史公廷傅若金李康乃贤黄玠何失程以临王逢蒲道源岑安卿谢宗可郑元佑胡天游周霆震吴定翁孙辙郭钰舒頔李祁王礼戴良吴海王冕钱惟善张昱陶宗仪顾德辉郭翼杨维桢张宪张雨丁鹤年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六笃行上田喜缪伦祖浩然徐师颜陈斗龙胡景清颜应佑赵应祥周古象王闰郭道卿佐卿廷炜萧道寿郭狗狗张闰苪世通丁煦周存义田改住宁猪狗李家奴等樊渊赖禄孙刘德泉朱显吴思达朱汝谐郭回孔全张子夔等杨一张本张庆元善却祥赵毓胡光远庞遵陈韶孙李忠吴国宝李茂羊仁黄觉经章卿孙俞全李鹏飞彻彻王初应施合德石明三郑文嗣太和钦王荐郭全刘德马押忽杨皞丁文忠邵敬祖李彦忠郭成扈铎孙秀实李子敬宗杞赵荣吴道直余丙徐钰尹莘孙希贤卜胜荣刘廷让刘通黄镒丁祥一张旺舅张思孝杜佑长寿梁外僧等孙瑾吴希曾长恭訾汝道赵一德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七笃行下姚仲实夏永庆黄一清祝大昌叶以清秦玉王庸黄赟刘琦刘源陆思孝姜兼胡伴侣王士宏何从义哈。

关于《元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元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元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关于《元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

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

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

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

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

下车之日,首礼金[注]季名士李国维、杨杲,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

中统元年,真除祐为总管。

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

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

”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

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

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

”遂皆出,应期而办。

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

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

”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

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

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

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

”不报。

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

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

谥忠定。

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祐能诗文,有《节斋集》。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八,有删改)[注] 金,朝代名,曾建都汴京。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B.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C.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D.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5.根据《金版教程》P135-137附录的文化常识,请你判定下列文化常识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元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七十九

《元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七十九

《元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七十九◎良吏二耶律伯坚,字寿之,桓州人。

气豪侠,喜与名士游。

用荐举入官,为工部主事。

至元九年,转保定路清苑县尹。

初,安肃州苦徐水之害,诉于大司农司,大司农司欲夺水故道,导水使东。

东则清苑境也,地势不利,果导之,则清苑被其害,而水亦必反故道为灾。

伯坚陈其形势,某某某其利害,要大司农司官及郡守行视可否,事遂得已。

县西有塘水,溉民田甚广,势家据以为硙,民以失利来诉。

伯坚命毁硙,决其水而注之田,许以溉田之余月,乃得堰水置硙。

仍以其事闻于省部,著为定制。

县居南北之冲,岁为亲王大官治供帐于县西,限以十月成,至明年复撤而新之,吏得并缘侵渔,其费不赀。

伯坚命筑公馆,以代供帐,其弊遂绝。

凡郡府赋役,于县有重于他县者,辄曰:“宁得罪于上,不可得罪于下。

”必诣府力争之。

在清苑四年,民亲戴之如父母,比去而犹思之,立石颂其德焉。

擢为恩州同知。

段直,字正卿,泽州晋城人。

至元十一年,河北、河东、山东盗贼充斥,直聚其乡某某某族属,结垒自保。

世祖命大将略地晋城,直以其众归之,幕府承制,署直潞州元帅府右监某某某。

其后论功行赏,分土世守,命直佩金符,为泽州长官。

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

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之。

未几,泽为乐土。

大修孔子庙,割田千亩,置书万卷,迎儒士李俊民为师,以招延四方来学者。

不五六年,学之士子,以通经被选者,百二十有二人。

在官二十年,多有惠某某某。

朝廷特命提举本州学校事,未拜而卒。

谙都剌,字瑞芝,凯烈氏。

祖阿思兰,尝从大将阿术伐宋,仕至冀宁路达鲁花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谙都剌通经史,兼习诸国语。

成宗时,为翰林院札尔里赤,职书制诰。

会有旨命书藩王添力圣旨,谙都剌曰:“此旨非惟有亏国体,行且为民殃矣。

”帝闻之,谓近臣曰:“小吏如此,真难得也。

元史艺文志书目研读札记

元史艺文志书目研读札记

元史艺文志书目研读札记10涉外2 黄琴 4号序跋自刘子骏校理秘文分类书为六略,曰六艺者经部也,诗赋者集部也,诸子兵书术数方技皆子部也。

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汉著记则久之,春秋类古封禅祭祀封禅议对汉封禅祭祀久之,礼类高祖传孝文传久之,儒家类是时固无四部之名,而史家亦为别为一类也。

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部先于史,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缺,后王亮谢胐任昉殷钧撰书目皆循四部之名,虽王俭阮校孝绪析而为七祖别而为五然,隋唐以来,志经籍艺文者大都用李充部叙而已宋时三馆图志号称大齐,汴京既破辇归金源氏南渡后建秘书省搜坊遗缺,优献书之赏馆阁储藏,不减东都盛时。

元起朔漠未遑文事,太宗八年始用。

耶律楚才言立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世祖至元四年从臵京师改名宏文院,九年臵秘书省监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及大兵南伐命焦友臵括宋秘书省禁书图籍,伯颜入临安遣郎中孟祺籍宋秘书省国子监国史院学士院图书由海道舟运至大都,秘书所藏彬彬可观矣。

唐以前藏书皆出抄写。

五代始有印版。

至宋而公私版本流布海内,自国子监秘阁刊校,外则有浙本蜀本闽本江西本,或学官佯校,或书坊私刊。

士大夫往往以插架相夸用世祖用许衡言遣使取杭州在官书籍版及江西诸郡立具交署以掌之,诸路儒生著述辄由本路官呈进下,翰林看详可传者,命各行省檄所在儒学及书院以系官钱刊行。

鄱阳马氏文献通考,且出于羽流之呈进亦一时佳话也。

至正儒臣撰秘书监志仅纪先后送库若干部若干册,而不列书名。

明初修史又不列艺文之科,遂使石渠东观所储漫无稽考兹,但取当时文士选述录其都目以补前史之缺,而辽金作者亦附见焉。

趣味题闻谅多漏落部分,离厕亦恐不免拾遗纠谬以俟君子。

元史艺文志是一部序言体,既有总序,又有类序。

同时也包括了书的作者,但大多以作者的字记录,更标明了作者是哪里人,并标明了书的卷数,让读者一清二楚。

这部书是以四分法来分类的,书中明确地表示出来,同时又有不同的类将书进行分类,清楚而明确。

《元史》文言文阅读答案与翻译

《元史》文言文阅读答案与翻译

《元史》文言文阅读答案与翻译《元史》文言文阅读答案与翻译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

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

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

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

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

资用卒,澄袭职。

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

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

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

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

诏下,公私便之。

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

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

教之种植,地无遗利。

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

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

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

”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

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

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

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世祖尝与太保刘秉忠论一时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

其介如此。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注】①浮客:指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

②称贷:借钱给人。

③宣麻:唐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

以后就成为诏拜将相的代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籍民户籍:造册登记。

B.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听:听从。

元史·列传·卷九十◎方技(工艺附)

元史·列传·卷九十◎方技(工艺附)

元史·列传·卷九十◎方技(工艺附)列传·卷九十译注作者:宋濂、王祎等◎方技(工艺附)自昔帝王勃兴,虽星历医卜方术异能之士,莫不过绝于人,类非后来所及,盖天运也。

元有中土,巨公异人,身兼数器者,皆应期而出,相与立法创制,开物成务,以辅成大业,亦云盛哉。

若道流释子,所挟多方,事适逢时,既皆别为之传。

其他以术数言事辄验,及以医著效,被光宠者甚众。

旧史多阙弗录,今取其事迹可见者,为《方技篇》。

而以工艺贵显,亦附见焉。

田忠良,字正卿,其先平阳赵城人,金亡,徙中山。

忠良好学,通儒家、杂家言。

尝识太保刘秉忠于微时。

秉忠荐于世祖,遣使召至,帝视其状貌步趋,顾谓侍臣曰:“是虽以阴阳家进,必将为国用。

”俄指西序第二人谓忠良曰:“彼手中握何物?”忠良对曰:“鸡卵也。

”果然。

帝喜,又曰:“朕有事萦心,汝试占之。

”对曰:“以臣术推之,当是一名僧病耳。

“帝曰:“然,国师也。

”遂遣左侍仪奉御也先乃送忠良司天台,给笔札,令秉忠试星历、遁甲诸书。

秉忠奏曰:“所试皆通,司天诸生鲜有及者。

”诏官之司天。

帝曰:“朕用兵江南,困于襄樊,累年不决,奈何?”忠良对曰:“在酉年矣。

”至元十一年,阿里海牙奏请率十万众渡江,朝议难之,帝密问曰:“汝试筮之,济否?”忠良对曰:“济。

”帝猎于柳林,御幄殿,侍臣甚众,顾忠良曰:“今拜一大将取江南,朕心已定,果何人耶?”忠良环视左右,目一人,对曰:“是伟丈夫,可属大事。

”帝笑曰:“此伯颜也,为西王旭烈兀使,朕以其才留用之,汝识朕心。

”赐钞五百贯、衣一袭。

七月十五日夜,白气贯三台,帝问何祥,忠良对曰:“三公其死乎!”未几,太保刘秉忠卒。

八月,帝出猎,驻辇召忠良曰:“朕有所遗,汝知何物,还可复得否?”对曰:“其数珠乎?明日,二十里外人当有得而来献者。

”已而果然。

帝喜,赐以貂裘。

十月,有旨问忠良:“南征将士能渡江否?劳师费财,朕甚忧之。

”忠良奏曰:“明年正月当奏捷矣。

”十二年正月,师取鄂州,丞相伯颜遣使来献宋宝,有玉香炉,辍以赐忠良,及金织文十匹。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儒学二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

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

宋南渡后,以进士科发身者十人,持节分符,先后相望。

曾祖襜,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

祖岩,起嘉定甲戌进士,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文瑰句,端平、嘉定间,士大夫皆自以为不可及。

其在江西幕府,平赣州之难于指顾之顷,全活数十万人。

父居仁,淳祐丁未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

至长孺,其学益大振,《九经》、诸史,下逮百氏,名、墨、纵横,旁行敷落,律令章程,无不包罗而揆序之。

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

俄用制置使朱壒孙之辟,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湜、梅应春等,号南中八士。

已而复拜福宁州倅之命,会宋亡,退栖永康山中。

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

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

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

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

至大元年,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阶将仕佐郎。

大德丁未,浙东大昆,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

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

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

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

”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

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

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元史》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六

《元史》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六

《元史》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六《元史》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六◎外夷二○安南安南国,古交趾也。

秦并天下,置桂林、南海、象郡。

秦亡,南海尉赵佗击并之。

汉置九郡,交趾居其一。

后女子征侧叛,遣马援平之,立铜柱为汉界。

唐始分岭南为东、西二道,置节度,立五筦,安南隶焉。

宋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其子琏亦为王,传三世为李公蕴所夺,即封公蕴为王。

李氏传八世至昊旵,陈日煚为昊旵婿,遂有其国。

元宪宗三年癸丑,兀良合台从世祖平大理。

世祖还,留兀良合台攻诸夷之未附者。

七年丁巳十一月,兀良合台兵次交趾北,先遣使二人往谕之,不返,乃遣彻彻都等各将千人,分道进兵,抵安南京北洮江上,复遣其子阿术往为之援,并觇其虚实。

交人亦盛陈兵卫。

阿术遣军还报,兀良合台倍道兼进,令彻彻都为先锋,阿术居后为殿。

十二月,两军合,交人震骇。

阿术乘之,败交人水军,虏战舰以还。

兀良合台亦破其陆路兵,又与阿术合击,大败之,遂入其国。

日煚窜海岛。

得前所遣使于狱中,以破竹束体入肤,比释缚,一使死,因屠其城。

国兵留九日,以气候郁热,乃班师。

复遣二使招日煚来归。

日煚还,见国都皆已残毁,大发愤,缚二使遣还。

八年戊午二月,日煚传国于长子光昺,改元绍隆。

夏,光昺遣其婿与其国人以方物来见,兀良合台送诣行在所,别遣讷剌丁往谕之曰;“昔吾遣使通好,尔等执而不返,我是以有去年之师。

以尔国主播在草野,复令二使招安还国,尔又缚还吾使。

今特遣使开谕,如尔等矢心内附,则国主亲来,若犹不悛,明以报我。

”光昺曰:“小国诚心事上,则大国何以待之?”讷剌丁还报。

时诸王不花镇云南,兀良合台言于王,复遣讷剌丁往谕,使遣使偕来。

光昺遂纳款,且曰:“俟降德音,即遣子弟为质。

”王命讷剌丁乘传入奏。

世祖中统元年十二月,以孟甲为礼部郎中,充南谕使,李文俊为礼部员外郎,充副使,持诏往谕之。

其略曰:“祖宗以武功创业,文化未修。

朕缵承丕绪,鼎新革故,务一万方。

适大理国守臣安抚聂只陌丁驰驿表闻,尔邦有向风慕义之诚。

念卿昔在先朝,已尝臣服,远贡方物,故颁诏旨,谕尔国官僚士庶:凡衣冠典礼风俗,一依本国旧制。

《新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

《新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

《新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赵天麟郑介夫赵天麟,东平人,博学能文。

世祖至元末,以布衣进《太平金镜策》,前后数万余言,议论政事多切时宜。

今撮其大要曰:国家铺张治具,整顿条纲,内焉三公九卿,外而庶疆诸尹,例皆举贤推德,揆务分司,盖欲有生皆乐,无物不安,帝推恻隐之心,续迓文明之治。

至于中书一令,枢密一使,尝使东宫领这,连旬累月,望储闱铜辇之临,虚榭空帷,设银棨金墀之坐,事专归于副相,政并决于同僚。

臣以为,中书者机务之关津,天门之锁角;枢密者,疆场之守卫,熊虎之纲维。

军民二柄,治乱所关,非其才尚恐难行,旷其官云何可治?且太子正名之后,虽诸王莫得而同,有三题、三少之徒,立詹事属官之院。

君行则守,有官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又何必列一品之高阶,占大臣之上位,名为重之,适所以轻之也。

若谓藉其重以镇之,则太师、太保、太傅、司徒勋旧大臣亦尝任之矣,观彼四职,不下于此,皆令异姓为之,何独他人不可居此职哉?况太子之道,春诵夏弦,秋习礼,冬读书,龙楼问寝,殷勤于内竖之前,甲观尊师,恳恻于春官之侧,以徽柔为本,以仁孝为先。

及其既冠,则有记过之只,彻膳之宰,进善之旌,敢谏之鼓。

此所以周公示法于成王,贾谊忠告于汉文。

伏望慎选耆硕,早加辅导,无令降居臣职,则乾符来握,黔黎知大本这安,震德维新,天地有长男之美。

更望陛下近择宗室,旁及岩穴,举大贤充令、使之官,即以锡军民之福也。

礼,天子立七庙,在都内之东南。

太祖中位乎北,三昭在东,三穆在西,庙皆南向,主皆东向。

都宫周于外以合之,墙宇建于内以别之。

门常室寝分方庭砌,唐陈异地,同节藻税,以示崇高,重檐刮楹,以示严肃,斫砻其桷,以示丽而不奢,覆盖用茅,以示俭而有节。

盖庙之制度也,祖功宗德,百世不易。

亲尽之庙,因新而祧,祧旧主于太祖之夹室,袝新主于南庙之室中。

昭以取其向明而自班乎昭,穆以取其深远而常从其穆,穆袝而昭不动,昭附而穆不迁。

二世祧,则四世迁于二世,而六世迁于四世,以八世袝昭之南庙矣。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

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

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薄田可具饘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受而不赴。

暮年愈自韬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

后十年,门人李齐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义,而性已卒矣。

年七十有六。

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

其所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当性时,庆元有程端礼、端学兄弟者。

端礼,字敬叔,幼颖悟纯笃,十五岁,能记诵《六经》,晓析大义。

庆元自宋季皆尊尚陆九渊氏之学,而朱熹氏学不行于庆元。

端礼独从史蒙卿游,以传朱氏明体达用之指,学者及门甚众。

所著有《读书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

仕为衢州路儒学教授。

卒年七十五。

端学,字时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进士第,授仙居县丞,寻改国子助教。

动有师法,学者以其刚严方正,咸严惮之。

迁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

后以子徐贵,赠礼部尚书。

所著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春秋或问》十卷。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

自羁狖知学,即善记览。

工词章,才思涌溢,发为歌诗,清丽俊逸。

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刮摩淬砺,日长月益,尝以持敬致知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复之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心志益广,造履益深,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

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高邮县丞,明达文法,吏不敢欺。

再调宁国路录事。

会岁大旱,饥民仰食于官者三十三万口,师道劝大家得粟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言于部使者,转闻于朝,得粟四万石、钞三万八千四百锭赈之,三十余万人赖以存活。

迁池州建德县尹。

郡学有田七百亩,为豪民所占,郡下其事建德,俾师道究治之,即为按其图籍,悉以归于学。

元史卷九_1

元史卷九_1

元史卷九◎世祖六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朔,克潭州,宋安抚使李芾尽室自焚死。

阿里海牙分遣官属招徕未附者,旬日间,湖南州郡相继悉降,得府一、州六、军二、县四十,户五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二,口百五十三万七千七百四十。

伯颜军次嘉兴府,安抚刘汉杰以城降。

董文炳军次乍浦,宋统制官刘英以本军降。

辛未,董文炳军至海盐,知县事王与贤及澉浦镇统制胡全、福建路马步军总沈世隆皆降。

壬申,改都统领司为通政院,以兀良合带等领之。

立回易库于诸路,凡十有一,掌市易币帛诸物。

敕大都路总管府和顾和买,权豪与民均输。

癸酉,宋相陈宜中遣军器监刘庭瑞赍宋主称藩表章,诣军前禀议,又致宜中等书于伯颜,伯颜以书答之。

乙亥,诏谕四川制置使赵定应来朝。

徙大都等路猎户戍大洪山之东,符宝郎董文忠请贫病者勿徙,从之。

宋复遣监察御史刘岊赍宋主称藩表至军前,且致书伯颜,为宗社生灵请命。

丙子,赏合儿鲁带所部将士征建都功银钞锦衣。

丁丑,宋遣都统洪模赍陈宜中、吴坚等书,请俟宗长福王至,同诣军前。

戊寅,伯颜以军出嘉兴府,留万户忽都虎、千户王秃林察戍之。

刘汉杰仍为其府安抚使。

辛巳,命云南行省给建都屯军弓矢。

军次崇德县,宋遣侍郎刘庭瑞、都统洪模来迓。

行都元帅府宋都带言:“江西隆兴、建昌、抚州等郡虽附,而闽、广诸州尚阻兵,乞增兵进讨。

”敕以襄汉军四千俾将之。

壬午,军次长安镇,董文炳以兵来会。

宋陈宜中、吴坚等违约不至。

癸未,军次临平镇。

甲申,次皋亭山,阿剌罕以兵来会。

宋主遣其保康军承宣使尹甫、和州防御使吉甫等,赍传国玉玺及降表诣军前。

其辞曰:“大宋国主鳷,谨百拜奉表于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昨尝遣侍郎柳岳、正言洪雷震捧表驰诣阙庭,敬伸卑悃,伏计已彻圣听。

臣眇焉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臣不及知,至于兴师问罪,宗社阽危,生灵可念。

臣与太皇日夕忧惧,非不欲迁辟以求两全,实以百万生民之命寄臣之身,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惟是世传之镇宝,不敢爱惜,谨奉太皇命戒,痛自贬损,削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北、二广、四川见在州郡,谨悉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

《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

《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

《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二○宿卫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

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亦一代之良法哉。

方太祖时,以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为四怯薛,领怯薛歹分番宿卫。

及世祖时,又设五卫,以象五方,始有侍卫亲军之属,置都指挥使以领之。

而其后增置改易,于是禁兵之设,殆不止于前矣。

夫属枿鞬,列宫禁,宿卫之事也,而其用非一端。

用之于大朝会,则谓之围宿军;用之于大祭祀,则谓之仪仗军;车驾巡幸用之,则曰扈从军;守护天子之帑藏,则曰看守军;或夜以之警非常,则为巡逻军;或岁漕至京师用之以弹压,则为镇遏军。

今总之为宿卫,而以余者附见焉。

四怯薛:太祖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时号掇里班曲律,犹言四杰也,太祖命其世领怯薛之长。

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

凡宿卫,每三日而一更。

申、酉、戌日,博尔忽领之,为第一怯薛,即也可怯薛。

博尔忽早绝,太祖命以别速部代之,而非四杰功臣之类,故太祖以自名领之。

其云也可者,言天子自领之故也。

亥、子、丑日,博尔术领之,为第二怯薛。

寅、卯、辰日,木华黎领之,为第三怯薛。

巳、午、未日,赤老温领之,为第四怯薛。

赤老温后绝,其后怯薛常以右丞相领之。

凡怯薛长之子孙,或由天子所亲信,或由宰相所荐举,或以其次序所当为,即袭其职,以掌环卫。

虽其官卑勿论也,及年劳既久,则遂擢为一品官。

而四怯薛之长,天子或又命大臣以总之,然不常设也。

其它预怯薛之职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饮、文史、车马、庐帐、府库、医药、卜祝之事,悉世守之。

虽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贵盛之极,然一日归至内庭,则执其事如故,至于子孙无改,非甚亲信,不得预也。

其怯薛执事之名:则主弓矢、鹰隼之事者,曰火儿赤、昔宝赤、怯怜赤。

书写圣旨,曰紥里赤。

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阇赤。

亲烹饪以奉上饮食者,曰博尔赤。

侍上带刀及弓矢者,曰云都赤、阔端赤。

司阍者,曰八剌哈赤。

掌酒者,曰答剌赤。

典车马者,曰兀剌赤、莫伦赤。

《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

《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

《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耶律忒末,契丹人。

父丑哥,仕辽为都统,辽亡,不屈节,夫妇俱死焉。

金主悯其忠义,授忒末都统。

岁甲戌,国兵至,金徙于汴,忒末及子天祐率众三万内附,授帅府监军,天祐招讨使,从元帅史天倪略赵州平棘、栾城、元氏、柏乡、赞皇、临城等县,籍其民五千余,置吏安辑焉。

岁辛巳,太师木华黎统领诸道兵马,承制加忒末洺州等路征行元帅,与天祐略邢、洺、磁、相、怀、孟,招花马刘元帅,有功。

木华黎又承制授忒末真定路安抚使、洺州元帅,进兵临泽潞,降其民六千余户,以功迁河北西路安抚使,兼泽潞元帅府事。

壬午,致仕,退居真定。

天祐袭职,从天倪攻取益都诸城,略沧、棣,得户七千,兼沧、棣州达鲁花赤,佩金符。

时金盐山卫镇盐场未下,天祐以计克之,岁运盐四千席,以佐军储。

甲申,攻大名,拔之。

乙酉,金降将武仙据真定以叛,杀守将史天倪。

忒末父子夜逾城而出,将以闻,会天倪弟天泽还自北京,遇诸满城,合蒙古诸军南与贼战,走武仙,复真定。

朝廷以天泽袭兄爵,而以天祐镇赵州。

明年,仙复犯真定,天泽潜师出藁城,忒末与其妻石抹氏及家孥在真定者,皆陷焉。

仙遣其仆刘揽儿持书诱天祐曰:“汝能诛赵州官吏以降,当活汝父母,仍授汝元帅;不尔,尽烹之。

”忒末密令揽儿语天祐曰:“仙贼狡猾,汝所知也,毋以我故,堕其机阱,以亏忠节。

且忠孝难两全,汝能固守,不失国家大计,我视刀锯甘如蜜矣。

”天祐恸哭承命,驰至藁城,以贼书示天泽。

天泽曰;“王陵之事,照耀史册,汝能遵父命,忠诚许国,功不在王陵下。

”天祐乃趋还赵壁,率众殊死战。

仙怒,尽杀忒末家一十八人。

战于栾城、元氏、高邑、柏乡,仙兵屡挫。

监军张林密构仙党,启关纳贼。

天祐仓皇巷战,手杀数十人,身被十余疮,斩关出,复收散卒围城。

丁亥,贼弃城走,追至藁城,会天泽兵夹击,杀林。

加奉国上将军、洺州征行元帅,兼赵州安抚使。

以伤惫致仕,居赵,卒。

孙世枻,朝列大夫、江西榷茶都转运使。

伯八,晃合丹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史卷九十◎方技(工艺附)自昔帝王勃兴,虽星历医卜方术异能之士,莫不过绝于人,类非后来所及,盖天运也。

元有中土,巨公异人,身兼数器者,皆应期而出,相与立法创制,开物成务,以辅成大业,亦云盛哉。

若道流释子,所挟多方,事适逢时,既皆别为之传。

其他以术数言事辄验,及以医著效,被光宠者甚众。

旧史多阙弗录,今取其事迹可见者,为《方技篇》。

而以工艺贵显,亦附见焉。

田忠良,字正卿,其先平阳赵城人,金亡,徙中山。

忠良好学,通儒家、杂家言。

尝识太保刘秉忠于微时。

秉忠荐于世祖,遣使召至,帝视其状貌步趋,顾谓侍臣曰:“是虽以阴阳家进,必将为国用。

”俄指西序第二人谓忠良曰:“彼手中握何物?”忠良对曰:“鸡卵也。

”果然。

帝喜,又曰:“朕有事萦心,汝试占之。

”对曰:“以臣术推之,当是一名僧病耳。

“帝曰:“然,国师也。

”遂遣左侍仪奉御也先乃送忠良司天台,给笔札,令秉忠试星历、遁甲诸书。

秉忠奏曰:“所试皆通,司天诸生鲜有及者。

”诏官之司天。

帝曰:“朕用兵江南,困于襄樊,累年不决,奈何?”忠良对曰:“在酉年矣。

”至元十一年,阿里海牙奏请率十万众渡江,朝议难之,帝密问曰:“汝试筮之,济否?”忠良对曰:“济。

”帝猎于柳林,御幄殿,侍臣甚众,顾忠良曰:“今拜一大将取江南,朕心已定,果何人耶?”忠良环视左右,目一人,对曰:“是伟丈夫,可属大事。

”帝笑曰:“此伯颜也,为西王旭烈兀使,朕以其才留用之,汝识朕心。

”赐钞五百贯、衣一袭。

七月十五日夜,白气贯三台,帝问何祥,忠良对曰:“三公其死乎!”未几,太保刘秉忠卒。

八月,帝出猎,驻辇召忠良曰:“朕有所遗,汝知何物,还可复得否?”对曰:“其数珠乎?明日,二十里外人当有得而来献者。

”已而果然。

帝喜,赐以貂裘。

十月,有旨问忠良:“南征将士能渡江否?劳师费财,朕甚忧之。

”忠良奏曰:“明年正月当奏捷矣。

”十二年正月,师取鄂州,丞相伯颜遣使来献宋宝,有玉香炉,辍以赐忠良,及金织文十匹。

二月,帝不豫,召忠良谓曰:“或言朕今岁不嘉,汝术云何?”忠良对曰:“圣体行自安矣。

”三月,帝疾愈,赐银五百两、衣材三十匹。

五月,车驾清暑上都,遣使来召曰:“叛者浸入山陵,久而不去,汝与和礼霍孙率众往视之。

”既至,山陵如故,俄而叛兵大至,围之三匝,三日不解。

忠良引众夜归,敌殊不觉,和礼霍孙以为神,白其事于帝,赐黄金十两。

八月,以海都为边患,遣皇子北平王那木罕、丞相安童征之,忠良奏曰:“不吉,将有叛者。

”帝不悦。

十二月,诸王昔里吉劫皇子、丞相以入海都,帝召忠良曰:“朕几信谗言罪汝,今如汝言,汝祀神致祷,虽黄金朕所不吝。

”忠良对曰:“无事于神,皇子未年当还。

”后果然。

十四年八月,车驾驻隆兴北,忠良奏曰:“昔里吉之叛,以安童之食不彼及也。

今宿卫之士,日食一瓜,岂能充饥,窃有怨言矣。

”帝怒,笞主膳二人,俾均其食。

十五年三月,汴梁河清三百里,帝曰:“宪宗生,河清;朕生,河又清;今河又清,何耶?”忠良对曰:“应在皇太子宫矣。

”帝语符宝郎董文忠曰:“是不妄言,殆有征也。

”十八年,特命为太常丞。

少府为诸王昌童建宅于太庙南,忠良往仆其柱,少府奏之,帝问忠良,对曰:“太庙前岂诸王建宅所耶?”帝曰:“卿言是也。

”又奏曰:“太庙前无驰道,非礼也。

”即敕中书辟道。

国制,十月上吉,有事于太庙。

或请牲不用牛,忠良奏曰:“梁武帝用面为牺牲,后如何耶?”从之。

迁太常少卿。

二十年,将征日本国,召忠良择日出师,忠良奏曰:“僻陋海隅,何足劳天戈。

”不听。

二十四年,请建太社于朝右,建郊坛于国南。

俄兼引进使。

二十九年,迁太常卿。

大德元年,迁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兼太常太卿。

十一年,成宗崩,阿忽台等持异谋,将以皇后教,祔成宗于庙。

忠良争曰:“嗣皇帝祔先帝于庙,礼也;皇后教,非制也。

”阿忽台等怒曰:“制自天降耶?汝不畏死,敢沮大事!”忠良竟不从。

既而仁宗以太弟奉皇太后至自怀州,潜与密谋诛阿忽台等。

武宗即位,进荣禄大夫、大司徒,赐银印。

仁宗即位,又进光禄大夫,领太常礼仪院事。

延祐四年正月卒,年七十五。

赠推忠守正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忠献。

子天泽,翰林侍讲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

靳德进,其先潞州人,后徙大名。

祖璇,业儒。

父祥,师事陵川郝温,兼善星历。

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

国初,玉出干刘敏行省于燕,辟祥置幕下,佩以金符。

时藩帅得擅生杀,无辜者多赖祥以免。

赠集贤大学士,谥安靖。

德进为人材辨,幼读书,能通大义,父殁,益自刻励,尤精于星历之学。

世祖命太保秉忠选太史官属,德进以选授天文、星历、卜筮三科管勾,凡交蚀躔次、六气侵沴,所言休咎辄应。

时因天象以进规谏,多所裨益。

累迁秘书监,掌司天事。

从征叛王乃颜,揆度日时,率中机会。

诸将欲剿绝其党,德进独陈天道好生,请缓师以待其降。

俄奏言:“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仍岁贡有成者一人。

”帝从之,遂著为令。

成宗以皇孙抚军北边,帝遣使授皇太子宝,德进预在行,凡攻战取胜,皆豫克期日,无不验者。

亦间言事得失,多所裨益。

成宗即位,历陈世祖进贤纳谏、咨询治乱之原,帝嘉纳之。

授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领司天台事,赐金带宴服。

都城以荻苫廪,或请以瓦易之,帝以问德进,对曰:“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贵,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

”议遂寝。

敕中书自今凡集议政事,必使德进预焉。

所建明多见于施行。

寻以病丐闲。

仁宗时在东宫,特令中书加官以留之。

会车驾自上京还,召见白海行宫,授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议通政院事。

仁宗即位,命领太史院事,力辞不允。

以疾卒于位。

赠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谥文穆。

子泰,工部侍郎。

张康,字汝安,号明远,潭州湘潭人。

祖安厚,父世英。

康早孤力学,旁通术数。

宋吕文德、江万里、留梦炎皆推重之,辟置幕下。

宋亡,隐衡山。

至元十四年,世祖遣中丞崔彧祀南岳,就访隐逸。

彧兄湖南行省参政崔斌言康隐衡山,学通天文地理。

彧还,具以闻,遣使召康,与斌偕至京师。

十五年夏四月,至上都见帝,亲试所学,大验,授著作佐郎,仍以内嫔松夫人妻之。

凡召对,礼遇殊厚,呼以明远而不名。

尝面谕:凡有所问,使极言之。

十八年,康上奏:“岁壬午,太一理艮宫,主大将客、参将囚,直符治事,正属燕分。

明年春,京城当有盗兵,事干将相。

”十九年三月,盗果起京师,杀阿合马等。

帝欲征日本,命康以太一推之,康奏曰:“南国甫定,民力未苏,且今年太一无算,举兵不利。

”从之。

尝赐太史院钱,分千贯以与康,不受,众服其廉。

久之,乞归田里,优诏不许,迁奉直大夫、秘书监丞。

年六十五卒。

子天祐。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乡里。

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

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

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

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

杲谓众医曰:“疾深矣。

《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

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也。

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

’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

西台掾萧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汤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证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

杲初不知用何药,及诊之,曰:“此立夏前误用白虎汤之过。

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腑藏,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

或更以大热之药救之,以苦阴邪,则他证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

有温药之升阳行经者,吾用之。

”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证见矣。

本证又何难焉。

”果如其言而愈。

魏邦彦之妻,目翳暴生,从下而上,其色绿,肿痛不可忍。

杲云:“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也。

绿非五色之正,殆肺与肾合而为病邪。

”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

既效矣,而他日病复作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翳色各异。

乃曰:“诸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

此必经络不调,经不调,则目病未已也。

”问之果然,因如所论而治之,疾遂不作。

冯叔献之侄栎,年十五六,病伤寒,目赤而顿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汤下之,已煮药,而杲适从外来,冯告之故。

杲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

《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

’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

而《会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此传而为阴证矣。

令持姜、附来,吾当以热因寒用法处之。

”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变,顿服者八两,汗寻出而愈。

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杲以长针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谬刺之。

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

裴择之妻病寒热,月事不至者数年,已喘嗽矣。

医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药投之,杲曰:“不然,夫病阴为阳所搏,温剂太过,故无益而反害。

投以寒血之药,则经行矣。

”已而果然。

杲之设施多类此。

当时之人,皆以神医目之。

所著书,今多传于世云。

工艺孙威,浑源人。

幼沉鸷,有巧思。

金贞祐间,应募为兵,以骁勇称。

及云中来附,守帅表授义军千户,从军攻潞州,破凤翔,皆有功。

善为甲,尝以意制蹄筋翎根铠以献,太祖亲射之,不能彻,大悦。

赐名也可兀兰,佩以金符,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

从攻邠、乾,突战不避矢石,帝劳之曰:“汝纵不自爱,独不为吾甲胄计乎!”因命诸将衣其甲者问曰:“汝等知所爱重否?”诸将对,皆失旨意。

太宗曰:“能捍蔽尔辈以与我国家立功者,非威之甲耶!而尔辈言不及此,何也?”复以锦衣赐威。

每从战伐,恐民有横被屠戮者,辄以搜简工匠为言,而全活之。

岁庚子,卒,年五十八。

至大二年,赠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川郡公,谥忠惠。

子拱,为监察御史,后袭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路甲匠都总管。

巧思如其父,尝制甲二百八十袭以献。

至元十一年,别制叠盾,其制,张则为盾,敛则合而易持。

世祖以为古所未有,赐以币帛。

丞相伯颜南征,以甲胄不足,诏诸路集匠民分制。

拱董顺天、河间甲匠,先期毕工,且象虎豹异兽之形,各殊其制,皆称旨。

十五年,授保定路治中。

适岁饥,议开仓赈民,或曰:“宜请于朝。

”拱曰:“救荒事不可缓也,若得请而后发粟以赈之,则民馁死矣。

苟见罪,吾自任之。

”遂发粟四千五百石以赈饥民。

高阳土豪据沙河桥取行者钱,人以为病,拱执而罪之。

二十二年,除武备少卿,迁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升工部侍郎。

成宗即位,典朝会供给,赐银百两、织纹段五十匹、帛二十五匹、钞万贯。

元贞二年,授大同路总管,兼府尹。

大德五年,迁两浙都转运使。

盐课旧二十五万引,岁不能足,拱至增五万引,遂为定额。

九年,改益都路总管,兼府尹,仍出内府弓矢宝刀赐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