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疏通文意
指十五岁。“有”同“又”,立身,
迷惑,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爱好,喜欢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的人
比得上
勤奋自勉、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质疑探究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 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 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 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 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02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02测试卷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一、默写1.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3.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4.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5. 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6. 表示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7.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8.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

9.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10.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二、文学常识填空1. 《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2. 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3. 四书指的是《》《》《》《》。

4.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5.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 ”。

6. 《论语》共________篇。

7.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的教育思想在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8.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

9. 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他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礼”指的是________。

10. 孔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有________、、、________。

三、字音字形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愠()三省()传()不习乎逾()矩罔()殆()一箪()食曲肱()笃()志好()之者2.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¹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²切问而近思:恳切地 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³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 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了。”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 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修 身应当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 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 文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往,离去。³斯:代词,这,指河 水。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一样,日夜不停。”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 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处来,不是很快 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 个有才德的人吗?”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 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注释: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 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024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

2024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ppt

精读细研
12 《论语》十二章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要有修养。“时习” 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 不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广泛。 坚定。
仁德。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的弟子。
恳切。
(《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 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 中了。”
第二课时
12 《论语》十二章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 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 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整体感知
12 《论语》十二章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 温习,复习。 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为政》)
形容词用作名词, 凭借。 做。 学过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 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12 《论语》十二章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 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 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 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作者介绍《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 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却不逾越规矩。
疏通文意
修身做人篇
4.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规矩,规范。
wǎng
dài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hào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gōng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学习态度及方法篇 (六则)
疏通文意
学习态度及方法篇
B.不逾矩(越过)
C.人不堪其忧(难堪)
C.曲肱而枕之(弯着)
(2)下面加横线的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亦乐乎
D )(2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呢?
论 语 十 二 章

部编语文七上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习(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上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时练习(含答案)

12、《论语》十二章一、基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3)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5)饭疏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四种用法需要掌握:A.表顺承;B.表并列;C.表转折;D.表修饰。

请辨析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填选项)(1)学而不思则罔(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学而时习之(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5)择其善者而从之( ) (6)博学而笃志( )3、(2024·山东济南历下区期中)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有着自己的智慧。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描绘人生百年的。

杜牧《赠别》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A]诗句中“豆蔻”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B]《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指能够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C]称六十岁为“耳顺”,六十岁还可称“花甲”。

《礼记》中称一百岁为“期颐”,“期”意为期待,“颐”意为供养。

[D]自幼及老,从“总角”到“而立”,从“古稀”到“不惑”,再到“期颐”,每一个称谓都那么美!既能形象的表现年龄特征,又蕴含着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种中国式的浪漫。

4、根据提示默写。

(1)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是一种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论语〉十二章》中,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教材核心考点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襟,提高处世的能力。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章的内涵。

明确:1.2.(略)3.第一章:讲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

第二章:讲述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第三章: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各个阶段。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的必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六章: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

第七章:阐述学习乐趣的重要性。

第八章: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章: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文意1.本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如“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中“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明确:这一章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阅读》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论语》中的十二章经典语句,分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些章节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的智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古文,感悟人生哲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内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导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孔子的学习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魅力。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其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仅仅讲解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例如,在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复习、巩固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理解,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以及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词汇现象。
-《论语》中儒家思想的深度理解,如何将古代的道德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对于《论语》中的人物关系和背景知识的掌握,以便更好地理解语录的语境和内涵。
-例:《为政》篇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难点在于理解“本”字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修身齐家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儒家经典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论语》中的核心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言文和儒家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论语》十二章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解读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词汇时,他们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忠、信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如断句、词义理解、句式分析等。
-识记并能够默写本章节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分析《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会其教育意义。
-例:《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并实践。

《论语》十二章 课时2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时2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岁寒松柏:出自《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意为松柏岁寒不凋。比喻在逆境中能保 持节操的人。
欲罢不能:出自《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 文质彬彬:出自《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形容人既文雅 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推荐阅读——《论语》
课后习题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 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学习态度上的观点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 学习方法上的观点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 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 志,切问而近思”等。
2.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 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人及己的关 系,同时也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逻辑顺序,不能更好地体 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3.第三章主要强调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逐步提升,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体会示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与“思” 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 刻理解,甚至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 想而不去踏踏实实学习,则终究会疑感 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 结合起来。
五、《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 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 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 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
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 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 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 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

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 ⁠
意愿,不越过法度。 ⁠
123456
返回目录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4)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
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 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①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 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返回目录
[注释] ① 祗:敬。 ② 六艺:儒家的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123456
返回目录
(4) 《论语》中,论述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 意义的句子: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5)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 不义 ⁠
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
(6)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 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一二ຫໍສະໝຸດ 返回目录4. 阅读甲、乙两文,简要说说学者们敬仰孔子的原因。(4分) 因为孔子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宽广的心胸和循循

善诱的教育情怀,所以学者们都很敬仰他。(4分) ⁠


返回目录
二、 [关联点:诚信交友]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题目。(12分) [甲] 《<论语>十二章》(原文略) [乙] 诸葛靓①在吴,于朝堂②大会,孙皓③问:“卿字仲思,为何所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
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 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旧的,学过的知识
得到
Hale Waihona Puke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以凭借
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 以 为 师 矣。”
wéi ,做,当 了
文句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得 到新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 老师了 。”
但,可是 就
子曰:“学 而不思 则 罔,
【本章主旨】
1、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做到什么? 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2、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 重 视的是什么? 品德修养。
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 和零数之间常加“有”。
子曰:“吾十 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
站立,站的住。能独立做事情。
有志于做学问
而 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
迷惑,疑惑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
情。比如:上天的旨意、自 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 义和职责等 。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越过,超过
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能随心所欲。
矩。”
规矩,规范
文句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不为(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 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虚指,泛指多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