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2 屈原列传;节选;

合集下载

文言文屈原列传原文

文言文屈原列传原文

屈原列传原文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②”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③。

“离骚”者,犹离忧也④。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⑦。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⑧。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⑩。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屈原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屈原列传司马迁〔两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高中新增文言文课文

高中新增文言文课文

课文1 《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7.子曰:“譬如为山..,虽覆一..,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1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课文2 《报任安书》节选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第一篇: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导语:《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屈原列传原文加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3)。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4),屈平属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6)。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7)。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8)。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9)。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0)。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1)。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4)。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15)。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16)。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8)。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新增必修文言文Ⅰ课文2屈原列传(节选)

新增必修文言文Ⅰ课文2屈原列传(节选)

课文2屈原列传(节选)一、诵读全文,用“/”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屈平疾.①()王听.②()之不聪.③()也谗谄....⑤()也邪曲..④()之蔽明⑥()之害公也方正..⑦()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⑧()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⑨()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⑩()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21()道德之广崇..○23()靡.○24()不毕.○25()..○22()治乱之条贯见.○26()其文约.○27()其辞微.○28()其志洁其行廉.○29()其称文..○30()小而其指.○31 ()极大举类.○32()迩.○33()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34()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35()淖.○36()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37()皭.○38 ()然泥.○39()而不滓.○40()者也推.○41()此志也虽.○42()与日月争光可也答案(1)断句略。

(2)①疾:恨,痛心②听:名词,听觉③聪:听觉灵敏④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⑤蔽明:蒙蔽眼光⑥邪曲:邪恶不正⑦方正:端方正直的人⑧幽思:沉思⑨离忧:遭遇忧愁。

离,同“罹”,遭遇⑩穷:遭遇困厄?反:同“返”,回?疾痛:疾苦,伤痛?惨怛:内心悲痛?正道:道德端正?直行:品行正直?间:离间?信:诚信?见:表被动?淫:过分而失当?称:称述,称说,说○21明:阐明○22广崇:广大崇高○23条贯:条理贯通,这里指“规律”○24靡:没有○25毕:全部○26见:同“现”,表现○27约:简约○28微:含蓄精深○29廉:正直,方正○30称文: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31指:同“旨”,意图,宗旨○32类:事物○33迩:近○34称:称许○35濯:同“浊”,污浊○36淖:泥浆○37滋垢:污垢○38皭:洁净○39泥:同“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此处作动词,染黑○40滓:污浊○41推:推论,推崇○42虽:即使二、基础梳理1.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人穷则反.本③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⑥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答案①同“罹”,遭遇②同“返”,回③同“现”,表现④同“旨”,意图,宗旨⑤同“浊”,污浊⑥同“涅”,染黑2.古今异义词例句古义今义屈平正道直行..径直前行答案品行正直3.一词多义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1)靡①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2)称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3)疏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②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张衡传》)③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④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⑤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答案(1)①副词,没有②动词,倒下③动词,浪费(2)①动词,称述、称说、说②动词,称赞、赞扬③动词,声称④动词,称作、号称(3)①动词,疏远②名词,奏章③动词,撰写④形容词,稀疏⑤动词,疏通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谗谄之蔽明.也③方正..之不容也④明.道德之广崇⑤蝉.蜕于浊秽..答案①动词作名词,听觉②形容词作名词,眼光、眼睛③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④形容词作动词,阐明⑤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

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

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

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

'"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

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

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

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

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

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

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

《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

《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司马迁《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屈原列传》选自《史记》,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全文带注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②”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③。

“离骚”者,犹离忧也④。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⑦。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⑧。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⑩。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所以忧心忡忡,写下《离骚》这样一首诗。

“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

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与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哪里能没有怨恨?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怨愤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

《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

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

一、必修(10篇)0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72篇目录和原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72篇目录和原文

72目录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诗词曲(40 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新增必修篇目 ——《论语十二章》《屈原列传(节选)》《答司马谏议书》《秦晋肴之战》

新增必修篇目 ——《论语十二章》《屈原列传(节选)》《答司马谏议书》《秦晋肴之战》

参考译文 有人问我说:“你说精神是会消灭的,怎样知道它会消灭呢?”我
解析 疾:疾速,迅速。龙蛇:像龙蛇一样。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爱好草书的一批人
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个好句子,要来 笔迅速写下来,笔在整张纸上像龙蛇一样飞动。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 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 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 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 于我也忘了写的是,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5.某启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6.超乘者三百乘 超乘:跳跃着上车,这是一种轻薄无礼的行为。 7.秦伯素服 素服:凶服。古代有五种动摇国本的情况,“死亡、凶札、祸灾、围败、 寇乱”,君臣需服素服,行凶礼。此战中秦兵死亡过多,属于第一种情 况,故秦君臣需服素服。
2.屈原列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 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王及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 3.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帝喾:号高辛氏,传为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族、周族都是他的后 裔,“五帝”之一。 齐桓:齐桓公,春秋前期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改革内 政、发展经济,又在“尊王攘夷”的名义下“九合诸侯”,是“春秋五 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汤:商朝的建立者。武: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4.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见贤思齐焉 C.就有道而正焉 D.明道德之广崇
解析 A项为名词用作名词,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① A.方正之不容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终必不蒙见察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原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原文

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朝代】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部编版高中语文重点课文有哪些

部编版高中语文重点课文有哪些

部编版高中语文重点课文有哪些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古代文论选段诗词曲(40 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屈原列传(节选)全文阅读:出处或: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原文注释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原文注释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原文注释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爱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之,使人追之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之子子兰劝怀王去,曰:“奈何绝秦欢!”怀王遂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注释:1. 楚之同姓:楚国王族本姓芈(mǐ),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便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所以说屈原与楚王同姓。

2.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3.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志,同“记”。

4. 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2 屈原列传(节选)

新增必修文言文 Ⅰ 课文2 屈原列传(节选)

课文2屈原列传(节选)一、诵读全文,用“/”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屈平疾.①()王听.②()之不聪.③()也谗谄....④()之蔽明..⑤()也邪曲⑥()之害公也方正..⑨()..⑦()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⑧()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⑩()则反.⑪()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⑫()惨怛..⑮()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⑭()直行..⑬()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人间.⑯()之可谓穷矣信.⑰()而见.⑱()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⑲()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⑳()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21()道德之广崇..○23()靡.○24()不毕.○25()..○22()治乱之条贯见.○26()其文约.○27()其辞微.○28()其志洁其行廉.○29()其称文..○30()小而其指.○31 ()极大举类.○32()迩.○33()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34()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35()淖.○36()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37()皭.○38 ()然泥.○39()而不滓.○40()者也推.○41()此志也虽.○42()与日月争光可也答案(1)断句略。

(2)①疾:恨,痛心②听:名词,听觉③聪:听觉灵敏④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⑤蔽明:蒙蔽眼光⑥邪曲:邪恶不正⑦方正:端方正直的人⑧幽思:沉思⑨离忧:遭遇忧愁。

离,同“罹”,遭遇⑩穷:遭遇困厄⑪反:同“返”,回⑫疾痛:疾苦,伤痛⑬惨怛:内心悲痛⑭正道:道德端正⑮直行:品行正直⑯间:离间⑰信:诚信⑱见:表被动⑲淫:过分而失当⑳称:称述,称说,说○21明:阐明○22广崇:广大崇高○23条贯:条理贯通,这里指“规律”○24靡:没有○25毕:全部○26见:同“现”,表现○27约:简约○28微:含蓄精深○29廉:正直,方正○30称文: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31指:同“旨”,意图,宗旨○32类:事物○33迩:近○34称:称许○35濯:同“浊”,污浊○36淖:泥浆○37滋垢:污垢○38皭:洁净○39泥:同“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此处作动词,染黑○40滓:污浊○41推:推论,推崇○42虽:即使二、基础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罹”,遭遇②同“返”,回③同“现”,表现④同“旨”,意图,宗旨⑤同“浊”,污浊⑥同“涅”,染黑2.古今异义词答案品行正直3.一词多义答案 (1)①副词,没有 ②动词,倒下 ③动词,浪费(2)①动词,称述、称说、说 ②动词,称赞、赞扬 ③动词,声称 ④动词,称作、号称 (3)①动词,疏远 ②名词,奏章③动词,撰写 ④形容词,稀疏 ⑤动词,疏通4.词类活用答案 ①动词作名词,听觉 ②形容词作名词,眼光、眼睛 ③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④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⑤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屈原列传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屈原列传

【原文欣赏】《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唿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唿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