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 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1
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人 才培养工作 都有 了更 高水平 的要求 ,为 注 重经验 的积 累和对 教学 管理 课题的研 究 , 缺乏综合协调能力、
建 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势必要打破 以往旧的教学体制和机制, 应 变能力,专业 技能低 。教学管理 人员素质 的这种状 况,明显 势必要对传统 的教学 管理观念 教学 管理制度 和教学管理手段 不 适 应 研 究 型 大 学 建 设 的要 求 。
培 养质量 的 重要基 础 ,必 须加 以重 视 。 本 文 以此 为切入点探 讨 了 究型 大学建 设 与教 学管理 队伍 建 设 的关 系,指 出了 建 设研 究型 大学背 研 在
景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 词 :研究型大学 ; 学管理队伍建设 ;途径 教
作者简介 :陈岩 (9 3 ) 16 - ,女,广西玉林人 ,哈 尔滨工程 大学外语 系,副教授,主要研 究方向 : 外语教学及教学管理 ; 王亮 (9 1) 18- ,
培 养高层 次精英 人才为首要 目标 ,在社 会发展、经济建 设、科 进修、学术 交流 方面难以获得与 专业教 师一致的机 会,没有机
教进步、文化繁荣、 国家安 全 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 ”可以 会也没有精力参加继续教 育,造成 教学 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看 出,研究 型大学对高校 的作用和地位有 更高层次 的要求 ,对 专业知识严 重不足 ,满足于按 部就 班地 处理一 些 日常事务,不
工作 的具体操作者,只有教学 管理队伍符 合研 究型大学 的要求 , 机 械地 完成 相关工作 ,教学 管理 工作 停 留于事 务性 管理层 面, 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各项 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创 造性 地进行, 教 学管理 的学 术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同时由于教学 管理工作 ;
西华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西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0年5月20日)张小南各位代表、同志们:我受中国共产党西华大学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西华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在加速推进学校改革发展,谋划学校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力推进《西华大学2010年-2030年发展战略暨第一阶段行动计划》,稳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新的历史跨越而努力奋斗。
一、西华大学组建以来的工作西华大学组建七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奋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原四川工业学院和原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深度融合、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的重大任务,新校区主体工程顺利投入使用,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严峻考验,校庆五十周年庆典成功举行——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事,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近三年以来,管理水平、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学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领导班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注重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廉政建设,认真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共西华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若干规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书记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充分讨论,集体决策。
国家计委、教委、财政部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计社会[1995]2081号
国家计委、教委、财政部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正文:---------------------------------------------------------------------------------------------------------------------------------------------------- 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计社会〔1995〕2081号)国务院各部委、各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
“211工程”的实施,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加快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八日“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家决定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实施“211工程”,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为实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准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决策。
这一工程的实施将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11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水平、上质量、促改革、增效益的工程。
一、总体建设目标及任务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应用型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8期2024年4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No 8Aprilꎬ2024基金项目:陕西省教改项目ꎻ项目名称:新师范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ꎻ项目编号:23BY168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ꎻ项目名称:新师范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 11533 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ꎻ项目编号:22JG008Z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改项目ꎻ项目名称:省级生物科学一流专业建设点培育实践探索研究ꎻ项目编号:21JG04ZBꎮ作者简介:韩立敏(1981 )ꎬ女ꎬ副教授ꎬ博士ꎻ研究方向:植物生物技术ꎮ应用型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 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韩立敏ꎬ王立志ꎬ化文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ꎬ陕西西安710100)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ꎬ是高校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ꎬ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ꎮ文章构建了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 11533 专创融合培养模式ꎬ进行了实践ꎬ取得了一定成效ꎬ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的 双创能力 提升培养提供了借鉴ꎬ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可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ꎬ为基础教育输送卓越师资力量ꎮ关键词:生物科学ꎻ师范生ꎻ创新创业教育ꎻ专业教育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5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ꎬ人才是第一资源ꎬ创新是第一动力ꎮ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新时代富有创新精神㊁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ꎬ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ꎬ驱动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ꎮ2010年ꎬ«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ꎬ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ꎬ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ꎮ2015年ꎬ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ꎬ进一步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ꎬ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㊁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ꎬ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㊁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ꎮ2021年ꎬ«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ꎬ高校要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环节和领域ꎬ推动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ꎬ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ꎬ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ꎬ国内多所高校相继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ꎬ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ꎮ如长安大学的 五链 协同人才培养模式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四位一体 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ꎬ北京工业大学构建的教学㊁研究㊁辅导㊁实训和孵化 五位一体 的创新创业生态培养模式ꎮ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㊁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ꎬ引导高等学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㊁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ꎬ将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社会服务紧密结合ꎬ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㊁专业素质培养的转变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ꎮ各高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㊁提升学生就业能力㊁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ꎬ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ꎮ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把与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并非独立㊁自成体系的ꎬ唯有以专业教育为依托ꎬ以课程建设为基点ꎬ将学生创新精神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真正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发展中ꎬ同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ꎬ才能彰显本质与魅力[1]ꎮ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有机结合ꎬ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3]ꎮ本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的 专创融合 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ꎮ1㊀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㊀㊀地方高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ꎬ需要符合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及学校的办学定位要求ꎬ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ꎬ突出专业特色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以下简称 该校 )生物科学专业以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指导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ꎬ根据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中学生物教育课程改革理念ꎬ立足陕西ꎬ面向西部ꎬ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ꎬ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ꎬ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㊁生物学实验技能㊁中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ꎬ具备高尚师德㊁爱国情怀㊁奉献精神㊁创新精神ꎬ具有生物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中学生物教师ꎮ2㊀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㊀㊀该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㊁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ꎬ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所提高ꎬ但是其创新创业思维不够活跃㊁创新创业能力相对不足ꎮ生物科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有待提高㊁ 专创融合 特色课程的研发与建设工作缺乏㊁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建设与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ꎮ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ꎬ激发㊁培养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㊁精神㊁思维与能力ꎬ怎样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更具有鲜明的特色ꎬ更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持久性ꎬ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ꎮ3㊀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㊀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探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ꎬ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ꎬ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创新精神㊁创业意识与能力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ꎬ适应新时代对未来教师的需求ꎬ同时促进创业型就业ꎮ3 1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有机融合 课创融合㊀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ꎮ开展基于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ꎬ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课㊁实践课的教学结合ꎬ建设 专创融合 特色课程ꎮ在专业理论课中ꎬ通过探索项目式教学㊁案例教学㊁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ꎬ将学科前沿㊁行业焦点热点问题融入教学等驱动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4-7]ꎮ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注重设计性㊁综合性㊁创新性实验的自主研发与大型综合性㊁设计性实验的引入ꎬ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实验服务行业[8]ꎮ在野外实习㊁课程见习㊁教育实习㊁毕业设计等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ꎮ经过3年建设ꎬ现已形成 专创融合 特色课程两门ꎬ分别是 植物组织培养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ꎬ基于 植物组织培养 专创融合课程孵育了多项 互联网+ 大赛参赛项目㊁大创项目及调研报告ꎬ如 番茄小镇 ㊁ 机机菜 云菜园㊁ 植无忧 科技等(见表1)ꎻ基于 中学生物教学论 专创融合课程形成了多份富有创意的优质微课作品ꎬ如«拥抱蓝天的你 鸟»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㊁«遗传物质的探索之路»㊁«生命的基石 蛋白质»㊁ 匠心师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企划书等(见表1)ꎮ通过专创教育的深度融合ꎬ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的同时使学生深刻体会所学学科的魅力ꎬ提升其利用专业特长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ꎮ表1㊀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孵育成果课程名称成果类型成果名称植物组织培养互联网+ 大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调研报告培培乐 科普App 植物足迹 科普App番茄小镇植无忧 科技 机机菜 云菜园黄芩毛状根体系建立与优化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黄芩有效成分合成与积累的影响研究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丹参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黄姜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黄姜内生菌产皂苷的分子机制研究«陕西植物组织培养服务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学生物教学论微课作品企划书«拥抱蓝天的你 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物质的探索之路»«生命的基石 蛋白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输送血液的泵 心脏»«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匠心师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言研焱教育咨询3 2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活动深度有机融合 科创融合㊀㊀科研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ꎬ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活动的深度结合ꎬ实现以科研育人促双创育人[9]ꎮ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ꎬ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㊁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㊁主动自由探索课题等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㊁能力与素养[10]ꎮ搭建专家学术讲座㊁青年教师学术沙龙㊁学生科技角等科研交流平台ꎬ以 师心师梦 微信公众平台为学生拓宽科技视野ꎬ合力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ꎮ近3年ꎬ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7项ꎬ其中国家级3项㊁省级9项㊁校级5项ꎮ学生申报项目的积极性提高ꎬ立项覆盖率逐年上升ꎬ成果质量不断提高ꎬ学生参与发表论文20余篇ꎬ其中SCI2篇㊁CSCD13篇ꎮ3 3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赛事深度有机融合 赛创融合㊀㊀以国家级赛事为龙头ꎬ校级竞赛为依托ꎬ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㊁全国 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㊁全国 挑战杯 科技大赛㊁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㊁ 田家炳杯 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㊁陕西省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㊁校级理工类专业实验技能竞赛㊁趣味实验创新设计大赛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各级专业相关赛事相融合ꎬ以赛促学㊁以赛促教ꎬ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形成[11-12]ꎮ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ꎬ学生对教学类比赛的热情高涨ꎬ参赛积极性高ꎬ重视程度不断提高ꎮ如在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这项赛事中ꎬ学生由最初教师劝导参赛到现在的主动积极参赛ꎬ近3年参赛率不断升高ꎬ由2021年度的10 81%持续提高到2023年度的17 52%ꎮ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在提升(见表2)ꎬ在第四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学生更是取得特等奖1项㊁二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ꎮ这反映了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ꎮ2023年度ꎬ本专业选派的1名学生获得了陕西省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ꎬ首次选派的2名学生分别获 田家炳杯 三等奖和优胜奖ꎮ另外ꎬ近3年内本专业学生在全国生命科学大赛中获三等奖2项ꎬ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陕西赛区总决赛获铜奖1项ꎮ表2㊀近3年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参赛及获奖情况年度参赛年级学生总人数/人院赛人数/人参赛率/%校赛人数/人校赛获奖情况国赛人数/人国赛获奖情况获奖率/%20212019级74810 814二等奖3项㊁优秀奖1项3一等奖1项㊁三等奖2项10020222019级2020级2021级2302912 616特等奖3项㊁一等奖3项3特等奖1项㊁二等奖2项10020232020级2021级2022级2344117 524待定待定待定待定3 4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团活动深度有机融合 社创融合㊀㊀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ꎬ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㊁扩大求知领域㊁陶冶思想情操㊁展示才华智慧的舞台ꎬ是实现 三全育人 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13-14]ꎬ需要精心组织㊁持续建设ꎬ树立品牌意识ꎬ打造品牌专业社团ꎬ组织品牌活动[15-16]ꎬ切实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ꎬ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ꎮ组织创建 匠心青创 学生社团ꎬ为想创㊁敢闯㊁会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ꎮ通过科创沙龙㊁神禾 创梦杯 竞赛㊁创意森林㊁神禾 Bio就创训练营 ㊁企业参观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ꎬ提供优质的服务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ꎮ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基于社团活动组建的 后浪朵朵ꎬ共卫生态 实践队㊁ 乡村食育促振兴ꎬ产教融合谱新篇 实践队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ꎬ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ꎮ2个社团的实践活动分别被«人民日报»㊁陕视新闻官微㊁中青网教育频道官微㊁陕西教育厅官微㊁«中国食品报»㊁«华商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ꎮ通过 创梦杯 竞赛活动的开展ꎬ培育了多项 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ꎮ3 5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成果转化有机融合 产创融合㊀㊀构建 校-地-企 校-地-校 人才协同培养模式ꎬ坚持协同发展ꎬ精准对接行业需求ꎬ有效推进深度合作ꎬ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融合[17]ꎮ贯通 产㊁学㊁研㊁赛㊁创 ꎬ以产业发展前沿为导向ꎬ以企业研发项目为载体ꎬ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ꎮ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ꎬ建设神禾科创小镇ꎬ完善成果转化机制ꎬ做好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ꎮ与教育科技类相关企业合作ꎬ共建共享中学生物教学资源库ꎬ将研发的习题库和教学比赛的优质教学设计㊁教案㊁微课视频㊁教具等教学资源进行成果转化ꎮ与中学共建实习基地ꎬ通过校内指导教师㊁校外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的 双导师制 的实施致力于学生师范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ꎮ与陕西天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㊁西安丹若尔石榴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ꎬ共建陕西药食同源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学院ꎮ4㊀结语㊀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ꎬ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ꎬ以学生为中心ꎬ以课程教学㊁科研活动㊁学生赛事㊁社团活动㊁成果转化为依托ꎬ面向全体学生㊁全体教师㊁人才培养全程ꎬ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 11533 专创融合培养模式ꎬ即 一个根本任务㊁一个中心㊁五个依托㊁三个面向㊁三个结合 (见图1)ꎮ图1㊀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 11533 专创融合培养模式㊀㊀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ꎬ有力组织㊁精准实施㊁制度管理㊁经费保障非常重要ꎮ专创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对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ꎬ专兼有机结合的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措施ꎮ本科生大学4年全学业周期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的宏观设计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ꎬ同时ꎬ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积累㊁专业视野有差异ꎬ制定针对性强㊁切合学生实际的进阶性培养目标㊁策略和内容ꎬ实施更为科学合理ꎮ评价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反馈环节ꎬ有助于了解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ꎬ及时㊁有效㊁科学㊁公正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ꎮ经过实践ꎬ取得了一定成效ꎬ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ꎬ表现在学生升学和就业2个出口ꎮ近3年ꎬ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ꎬ 985 211 高校考研录取率以每年6%以上的增幅提升(见图2)ꎮ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ꎬ70%以上从事教育及其相关行业ꎬ其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好评ꎬ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适应度㊁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满意率90%以上ꎮ因此ꎬ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可助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ꎬ为基础教育输送卓越未来教师ꎬ对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ꎬ优化教育资源ꎬ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图2㊀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近3年考研情况统计结果参考文献[1]张杨ꎬ管伟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ꎬ2023(6):8-17.[2]纪晓娜ꎬ郭瑞ꎬ田曦ꎬ等.以专创融合促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ꎬ2023(4):80-85.[3]侯秋飞ꎬ范红红ꎬ张怡ꎬ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云南化工ꎬ2023(11):169-171.[4]吴青聪ꎬ陈柏ꎬ吴洪涛. 课程+项目+竞赛 三位一体的 专创融合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机器人工程学综合课程设计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ꎬ2023(20):136-138.[5]肖海ꎬ温生娟ꎬ赖运平ꎬ等.高校 专创融合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ꎬ2023(20):37-39.[6]崔娜ꎬ肖春玲ꎬ徐建国ꎬ等.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与设计:以«粮油食品工艺»为例[J].包装工程ꎬ2022(增刊2):171-176.[7]赵丹ꎬ谭琳ꎬ陈娜丽ꎬ等.高校 专创融合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创新设计»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ꎬ2022(17):22-24.[8]林友谅ꎬ周金城ꎬ陈滔.基于OBE理念的 专创融合 课程改革研究:以 会计实训 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ꎬ2022(11):79-81.[9]胡娅琪ꎬ秦蓓ꎬ张博. 科研育人 背景下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ꎬ2020(22):186-188.[10]张笑ꎬ杨欢ꎬ杨建远ꎬ等.基于导师科研课题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食品工业ꎬ2022(12):203-206.[11]单瑞霞ꎬ贾森ꎬ张丽华.基于 以赛促教㊁以赛促学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ꎬ2023(4):296-298.[12]何振芳ꎬ肖燕ꎬ马雪梅ꎬ等.基于 团队+竞赛+导师 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ꎬ2023(31):80-84.[13]杨润ꎬ胡志霞ꎬ张杰.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学业及就业的影响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ꎬ2023(20):86-89. [14]张雯欣ꎬ熊贤.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新生代ꎬ2023(6):49-52.[15]祁焱华.基于学科专业的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与运行研究[J].知识文库ꎬ2023(20):123-126. [16]印珺雯.探月精神融入高校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ꎬ2023(21):55-58. [17]吴劲松ꎬ南睿铭ꎬ邓海茵ꎬ等.基于产 创 教融合的康复医学综合人才培养模式[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ꎬ2022(21):131-133.(编辑㊀何琳)ResearchandpracticeontheintegratedmodeofprofessionaleducationandinnovativeandentrepreneurialeducationfornormalstudentsmajoringinbiologicalscienceinlocaluniversitiesHanLimin WangLizhi HuaWenping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 Xi an710100 ChinaAbstract 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universitiesisanimportantmeasuretopromotethecomprehensivereformofhighereducation animportantleverforuniversitiestopromotethenational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 andalsotheessenceofthestrategyofbuildingastrongeducationcountryinthenewera.Thearticleconstructsthe 11533 specializedandinnovativeintegratedtrainingmodelforbiologicalsciencemajornormalstudents andhasachievedcertainresultsthroughpractice.Itprovidesreferenceforimprovingthe doubleinnovationability ofappliedundergraduatenormalstudents.Thepromotionofthistalenttrainingmodelcanhelp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eachereducationandprovideexcellentteachingstaffforbasiceducation.Keywords biologicalscience normalstudent innovativeandentrepreneurialeducation professionaleducation talenttrainingmode。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一、2011计划出台背景和制定过程(出自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答记者问)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指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抓紧提出落实方案。
教育部、财政部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
经反复研讨,不断梳理思路,多次修改细化方案,并先后听取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第21次咨询会议代表、地方教育部门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基金委、中国科协等11个部委和单位的意见。
教育部多次召开部党组会、部长专题办公会审议文稿。
2011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对“2011计划(送审稿)”进行了审议,原则通过,建议尽快按照相关程序报批后启动实施。
2012年3月22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
5月4日,又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教技〔2012〕7号)。
5月7日,两部委联合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2011计划”正式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二、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高校科研管理方案
3 我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方案设计3.1 我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图2 大连理工大学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图我校科研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是科技处,其组织结构包括科研科、开发科、成果科、军工科、办公室和专利中心。
3.2 我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结构调整建议3.2.1 我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必要性与原则性1.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和社会给大学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科技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均对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任务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所有这些均要求象我校这类研究型大学都要具有承载重要使命的、运载机制灵活、执行力度有力的科研管理体系。
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和艰巨任务,目前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科研力量分散,科研缺少长期性的、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目标,科研整合程度低,“单兵作战”、“作坊经营”;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难,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等,已开始不能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有的甚至成为障碍,进行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
2.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调整的原则性。
第一,目标明确原则,就是要利于形成“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科技体制与政策环境。
第二,高效运转原则,就是要有效整合学校科研力量,打破传统建制,鼓励交叉、辅助新兴,放眼世界,集中力量搞科技创新与突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4.19•【文号】学位〔2018〕17号•【施行日期】2018.04.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学位〔2018〕17号各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深化学位授权审核改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
根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相关规定,现就做好自主审核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学位授权审核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学科水平、发展交叉学科、形成特色优势、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开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提升服务需求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应坚持“服务需求、保证质量、前瞻引领、规范稳妥”的原则,新增学位授权点既要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又要符合本单位办学定位;既要严格按照标准新增,又要体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既要反映学科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既要程序规范、科学严谨,又要稳步有序、避免一哄而上。
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分为新增《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内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新增《学科目录》外的交叉学科,以及对现有学位授权点的调整。
学位授权点调整按照动态调整办法的规定进行。
四、高等学校应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同时,制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本单位学科建设发展目标、整体布局、阶段任务与保障措施。
通过后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向社会公开,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查。
期中可进行一次修订。
自主审核新增的学位授权点必须是已列入本单位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路径探索——基于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视角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2推动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
“‘新医科’建设的核心是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的重构,其教育改革强调在卓越医师培养体系中,融入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数据科学、工程科学等知识”[2],推进医文、医工、医理等“医学+X ”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拔尖医学人才。
基于此,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推动医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重构以人文精神和现实需求为引领的新时代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在“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等“五术”方面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书院教育的人文传统与现代复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建立者钱穆先生曾提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
古代书院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与教育史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兴于唐,繁于宋,止于清,是集藏书、教育、讲学、研究等为一体的教育组织。
古代传统书院秉持人文教育的理念,建构了丰富的具有现代借鉴意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资源,成为中国教育史上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和后世教育所借鉴的历史典范。
(一)“以德育人”的教育宗旨书院“尊德性而道问学”,将“以德育人”视为教育的灵魂,提出了以“德业”为中心,“以德育人”的办学宗旨。
书院注重学生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国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更要将自身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要成为传道济民、德才兼备的经世致用之才。
朱熹在《教规》跋语中写道:“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职责
研 究型 ,今 后发 展 目标是 研 究型 的 1 所 , 占总数 的 1
31 . %。 以上 具 有 动态 性 定 位 的高 校 共 计 5 8所 , 占 总数 的 1 .%。 另外 ,通 过对 “ 8 程 ”和 “ 1 66 9 5工 21
工 程 ”高校 的考 察 ,发现 9 .%的 “ 8 23 9 5工程 ”大 学
明确 定位 为 研 究 型大 学 ,另有 3所 大学 关 于 类 型 的
收稿 日期 :2 1 — 3 1 02 0— 2
作者简介 :赵庆年 ,华 南理 工大学高教所研究 员,教育 学博士;祁晓 ,厦 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 1 级博士研究生。 ( 02 广州/ 16 1 50 4 )
本文 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 学一般项 目 “ 国普通 高等学校定位 实证研究” ( 目 号 BA 107 成果 我 项 编 I106)
高 教 探 索
2 1 年 第 5期 02
Hi he g r Edu a i n Ex o a i n c to pl r to
研 究型 大 学 的基 本 职 责 木
赵庆年 祁 晓
摘 要 :目前 国内一些 大学正致力于研究型大学建设 ,并依据一定 “ 标准”极力提升科研水平,或增加 学 科门类,或扩 大研 究生教育规模 ,将研 究型大学视为以科研 为主的大学或学科多的大学或研 究生多的大学。这
、
研 究型 大学 不是 以科研 为 主 的大学
随着 高 等 教育 的发 展 ,人 们 对 高等 教 育 的思 考 越 来越 多 ,似 乎也 越 来越 理 性 ,这 一 点 从 高等 学校 所 实施 的发 展 战 略 中便 可窥 见 一 斑 。定 位 是 高等 学 校 发展 战略 的一个 重 要 组成 部 分 ,是 高等 学 校 顶层 设 计 的一 项 重 要 内容 ,但 从 目前 高 校 定位 实践 中 可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8.08•【文号】教研〔2018〕5号•【施行日期】2018.08.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现予以印发。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8月8日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10.24•【文号】国发〔2015〕64号•【施行日期】2015.10.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2015年10月24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为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坚持久久为功,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构建_省略_制研究_基于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_马晨华
定,流动性大;另 一 方 面,重 大 专 项 研 究 以 提 升 国 家 科 技创新力、服务地方 重 大 战 略 产 业 需 求 为 导 向 ,需 要 有 一支结构合理、全力 从 事 科 学 研 究 的 高 素 质 科 研 队 伍 。 因此,要满足学校以 人 才 培 养 为 本 ,科 学 研 究 和 社 会 服 务各项工作 协 同 发 展 ,从 根 本 上 持 续 有 效 地 支 撑 学 校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的 需 要,必 须 构 建 一 支 高 水 平 的 专 职科研队伍。
校 始 终 保 持 科 研 竞 争 力 。 [2-5] 部 分 学 校 的 专 职 科 研 人
定地开展高 水 平 科 研 工 作 的 保 障 ,也 是 办 学 实 力 的 重 要体现。近年 来,研 究 型 大 学 在 国 家 科 技 创 新 中 发 挥
员数量 已 超 过 专 任 教 师。表 1 为 美 国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2012年 教 职 工 数 量 统 计 。 [6]
职人员两 大 类。 根 据 聘 任 条 件 和 职 责 ,分 为 教 授 系 列 (Research Professor Series)、研 究 员 系 列(Research Se- ries)、研 究 助 理 系 列 (Research Assistant Series)等 。
(2)高水 平 专 职 科 研 队 伍 是 研 究 型 大 学 提 升 科 研 实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 随 着“211 工 程”和 “985工程”的实施,我国高校已成 为 国 家 技 术 创 新 和 社 会服务工作 的 重 要 主 体 ,取 得 了 一 批 有 影 响 力 的 重 大 成果。同时,科 研 经 费 持 续 高 位 增 长 与 高 水 平 科 研 实 力不足 之 间 的 矛 盾 也 日 益 突 出。以 浙 江 大 学 为 例, 2012年学校 科 研 经 费 超 过 30 亿 元,人 均 科 研 经 费 已 达 90多万元,如果不包括从事基础 教 学 的 教 师 ,人 均 科 研
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办学:高校的期待作者:信息中心发布日期:2010-09-29中国高校与世界高水平差距仍明显建国60年来,我国大学的数量和规模扩张迅速,已经跻身到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创造了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我国大学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明显。
从高校科研能力来看,据有关资料披露,自2004年以来,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一直排在世界前五位。
但是,根据2008年的统计,我国自1997年到2007年6月30日发表的论文,单篇的平均引用数排在被统计的145个国家的第117位。
另一个实例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缺少高水平的大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国家道路,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教育家办学是发展高水平大学的必然从高等教育强国的办学经验来看,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家办学。
这正如英国杰出的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勋爵曾经指出的那样: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
以往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把教育家办学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中之重,认为我国大学水平不高的症结主要是经费短缺、设备落后、机制不顺、师资不精,等等,只要在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下功夫,高水平大学就会水到渠成。
然而实践表明,虽然这些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高水平大学并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反,学术不端、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却日益凸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家在办学主体中的缺位,即在我国,大学不是由教育家在掌控。
据2006年7月博客中国网站发布的“中国大学公众认同调查问卷”,有69.87%的人认为“当下大学校长的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而不像教育家”。
由不懂教育的人办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无疑是痴人说梦。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3.11.24•【文号】教研〔2023〕2号•【施行日期】2023.11.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教研〔202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律,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方向,以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为路径,以重点领域分类发展改革为突破,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健全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更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聚焦制约两类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举措,增强改革的实效性。
尊重规律,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注重对现有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造升级,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
整体推进,加强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各环节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
机制创新,大力推动培养单位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链、工作管理链的匹配度,增强改革的长效性。
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
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
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普遍重视基础研究,欧美发达国家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
据统计,美国现有70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大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规模在2000人左右)有30多个,大部分建在研究型大学,或委托研究型大学管理。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原创性高水平研究论文中,2/3由大学发表;诺贝尔奖的授奖总数中,3/4由大学获得。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奠定了自身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确立,开展和推动前瞻性、前沿性、高起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及其对基础研究的推动大学的使命既承载着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又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要结合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基础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术性和自主性为核心的特征,决定了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的重要特质,研究型大学发挥着承担国家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源头作用。
研究型大学需要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来推动高水平的学科发展,培育创新人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同时,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研究型大学对一代代创新人才的培养。
由于研究型大学具有科技创新独特的优势,它集中了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和平台,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直接承担着国家相当部分的基础研究科研任务,通过科学研究,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国家建设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的有关决议,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启动了学科目录修订工作,对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的机制进行了改革。
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新目录)已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
新目录的印发,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动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办学自主权,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目录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
学士学位按新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
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新目录,加强学科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已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应按新目录进行对应调整,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二、自印发之日起,学位授权审核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工作按照新目录进行。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2012年起按新目录进行。
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等应尽快转入按新目录进行。
附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doc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一一年三月八日—1—附件:—2—(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二○一一年三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说明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
论研究型高校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
论研究型高校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是研究型高校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内研究型高校的专职科研队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面临通过项目经费建立薪酬体系和用人传统观念等挑战。
迫切需要明确专职科研队伍的定位及其与学校其他人才队伍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符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机制。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型高校;专职科研队伍中图分类号:g647?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22-03一、引言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专门从事重大专项研究和高技术成果推广工作的高素质专职科研队伍是研究型高校适应国家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学校科研工作持续上升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国外研究型高校大都有一支大规模、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全职进行科学研究,使得大学始终保持研究活力。
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等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人员的人数已经超过专任教师[1-3]。
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在国内研究型高校还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期,面临用人传统观念、科研劳务费使用限制等挑战和问题,迫切需要在借鉴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专职科研队伍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探索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符合国内研究型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机制。
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必要性1.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要求。
提升原始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当前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2011年4月,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4]。
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
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探索性、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具有知识和人才独特优势,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领域简政放权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随着科技创新向纵深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发展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领域自主权,全面增强创新活力,提升创新绩效,增加科技成果供给,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遵循科研活动、人才成长、成果转化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法依规行使科研相关自主权,充分调动单位和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创新动力活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单位发展与国家使命相一致。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领导,牢记国家使命,坚持国家目标导向,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职责权限组织开展工作,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将单位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国家目标过程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一要求与分类施策相协调。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应符合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尊重科学规律,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同特点精准施策,实行分类管理,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相结合。
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事务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加强对发展方向的总体把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动内控机制建设,确保充分放权与有效承接、完善内部治理与加强外部监督、激励担当作为与严肃问责追责等有机结合、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
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2007年7月10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以科学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总体要求1.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对于加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为中心,遵循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3.加强“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到2020年,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国家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和广泛国际合作基础的研究型大学,使其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中心、知识创新的源头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4.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社会进步“推动机”和政府决策“思想库”的作用,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决策、战略规划提供高水平咨询和政策建议。
二、研究型大学的任务5.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
研究型大学要树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
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引领学科发展、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在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储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
教技〔200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以科学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总体要求
1.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对于加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为中心,遵循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3.加强“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到2020年,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国家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和广泛国际合作基础的研究型大学,使其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中心、知识创新的源头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4.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社会进步“推动机”和政府决策“思想库”的作用,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决策、战略规划提供高水平咨询和政策建议。
二、研究型大学的任务
5.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
研究型大学要树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
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引领学科发展、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在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储备。
7.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
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大学文化,并逐步培育所在区域和社会的创新文化。
8.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
研究型大学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水平,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支持,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9.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研究型大学要依法制订大学章程,定期公布学校运行的各种数据、指标。
建立学校自律、社会监督、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管理方式。
三、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优化研究型大学发展环境
10.多方筹集资金,加大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力度。
国家逐步增加对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
鼓励社会捐赠,优化研究型大学办学经费结构。
11.继续实施“211工程”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凝炼学科发展方向。
鼓励研究型大学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需求,自主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12.继续实施“985工程”,统筹研究型大学基地建设。
加大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规划、组织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
以“985工程”综合科技平台为基础,创新组织形式,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设序列。
13.加强研究型大学学术队伍建设。
加大“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力度,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
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提升学术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
积极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14.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设立“博士培养基金”和“博士后创新基金”,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壮大科学研究队伍。
加强研究生院建设,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
15.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研究型大学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实验研究体系和工程化开发体系的衔接,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在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课题中突破关键技术。
16.加强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
支持研究型大学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任职、合作研究。
鼓励研究型大学更多接收留学生。
支持研究型大学青年学者前往国际一流大学进行访问进修,选拔优秀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7.建设专业化管理队伍。
校长对学校的学术声誉、人才培养质量负责,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中。
引导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努力钻研管理业务,加强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绩效,建立一支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四、加强领导,协同配合,促进研究型大学健康发展
18.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
组织专家对研究型大学进行绩效评估,重点是学校规划的完成情况和各项目标的执行情况,为政府支持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政策咨询。
大幅度精简对研究型大学的其他各类检查、评估活动。
19.各部门应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作用,吸纳研究型大学的专家更多参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决策咨询和实施。
研究型大学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采取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0.营造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很长的过程,必须注意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
作用,促进各类大学的共同发展,努力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部
二○○七年七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