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如何 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 岗位要求 的物流专业技能是 本
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专
不高 ; 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不尽合理 ; 高水平 的学术梯 队尚
未形成。
业人才 的需 求状况 以及对人才 的知识 、 能力和素质 的要 求 , 进 一
步 明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 目标 , 以便更好 地为企事业单位
模 式形成 了挑战 。众所周知 ,在 以经济 实力 为依据的国力竞赛 中,物流业 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经 济发 展效率和现代
化 程 度 的重 要 标 志 。 在 我 国 加 入 WT O后 , 国内物流业也迫切需
强的专业 , 除专 门的实验课程外 , 还 有许 多专业课程离开 了实验
一
物 流人才成 为了各类高校教育急需解决 的一个新课题 。 基 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能增 强物流专业学生 的专 业
技 能和综合素质 , 根据物流业务 岗位 的任职要求 , 对物流专业课 程体 系进行 改革和整合 是高职 院校各专业 教学改 革的新趋 势 。 物流专业 的教学改革必须从 岗位工作任 务分 析人手 ,打破学科
定 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 。为此 , 国内有关物流专业方面的教育
机构和培训机构迅速崛起 , 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设置 了物流管理
专业 , 专业设置也逐渐完善。同时 , 在物流协会 的领导下 , 全面开 展了物流的职业教育 ,形成 了比较合 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 系 统。但在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之间的竞争也 日益激烈。
体系, 建设基 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 , 特别是要建设完善针对 某
一
3 . 物流管理专业 自身存在 的问题 。作为新兴专业 , 物流管 理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te o ee, o aT u ol e et pieco ea o dh wt po oeterf m o esne ut a o gsc a ae n h l gshw t Cl ot lg— ne r oprt na o rm t h o f ro nl lvt no l tsm g met cl o y c e r s i n o er p c i i f o i n i
英语 、 计算机应用能力 ) 和职业综合能力 ( 如组织 、 协调 与合作
能力 ; 创新 意识 和创新能力 ; 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继续 学习和 适应 职业变化 的发展能力等 ) 等相关证书 。主要包括普通话 应 用能力 、 应用 写作能力 、 计算 机应用能 力 、 英语应 用能力 和应
W ANG —e ng Yu o
( p.f cn mcMaae e tH n nR i a cec DetoE oo i ng m n, u a aw y ine&T cn l y oai a &T c nc olg, h zo 10 0 C ia l S eh oo ctn l eh i C l eZ uhu4 2 0 , hn) gV o l a e
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 的使命 。随着我
国 走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和 创 新 型 国 家 对
线。 “ 证 ” 指 “ 证 融 通 , 专 多 能 ” “ 证 ” 要 指 学 历 三 是 三 一 。 三 主
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 等职业教育面 临学 院提 出了建设
物 流 教 育
d i .9 9 .s .0 5 1 2 .0 90 .8 o:03 6  ̄i n1 0 - X2 0 .70 9 l s 5
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数量少且知识结构不甚合理。
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物流企业 、 业物流部门、 企 色 ,在 “ 口径 、厚基础 ”上下功夫 ,培养学生扎实 的基 政府机关、科研 院所 以及少量外企。 目前 ,在我 国国内有 宽 础知识 ,并注重拓展学生知识面 ,以适应物流领域的多方 3 0多所本科院校、6 0多所高职 高专院校、1 0 0 0 0 0多所中
也 包括相 关的分析 管理技术 和方法 ,如统计 学、运筹学 、 市相继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 的支柱产业。随 管理会计等 。土木工程 系开设 的物 流课 程包括 : 口规划 着 物 流 产 业 的 发展 和物 流项 目的上 马 ,国 内 需 要大 量 的物 港
与管 理 、运 输 系统 分 析 、 智能 交通 与车 辆 系统 、道 路 网络 流专业人才。我国物流 专业教育开展 尚处于起步阶段 ,教 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 系统等。工业工程 系开设 的课程包括 育理论和培 养模式多是 “ 摸着 石头 过河” ,培 养出的人才 运 营 规 划 与 控 制 、 工业 物 流 、库 存 系统 等 。
我 国物 流 人 才 培养 模 式及 存 在 的 问题
我 国物 流人 才培 养模 式
自2 0世 纪 8 O年代 物流 概 念 引入 我 国 以来 ,我 国物 流 发与使 用。其中商学 院设 置的物流管理 专业强调供 应链管 产 业 发 展 迅 猛 ,物 流 业 作 为 社 会 经济 的第 三 大 利 润 源 ,正 理 ,课 程包括供 应链 管理 技术和应 用、供应链 物流战略 , 日益成 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广东 、天津 、河 南等省
L gsisi o it 现代物流 c
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尹 立新 / 文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流行业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一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调整和改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技术发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专业的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并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模式和方法,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互联网+”环境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1.3 研究意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够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物流行业也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变。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文凭和职业资格证 书并重。 ( )建设 高校 物流 实验 室以提 高学 二
生 实践 操 作 能 力
结 合 , 并 适 应 市 场 需 要 的 物 流 管 理 人 才培 养模 式 。 关键 词 :物 流 物 流 管 理 人 才 培 养
论 与 实 践 的桥 梁 ,为 学 生 提 供 物 流 实训 的
我国从 1 9 3年开始 将物流 管理专 业 9 列入教育 部 ( 国家教委 ) 原 新修 订 的本 科 专业 目录 , 当年招 生 的 院校 只有 少 数 几 所 ,直 到 1 9 9 8年 ,全 国共 有 1 5所高校 开
流行业的特殊性 ,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
物 流 职 业 资 格 培 训 ,并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给 予 师 资 支 持 ,坚 持 物 流 人 才 培 养 体 系 中学 历
性 很 强 的学 科 ,高 校 目前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教
育 由于起步晚 ,加之硬件 设施欠缺等 多方 面 原 因,课 程体 系设 置中理论教学所 占比
缩不必要 的课 内学时。通过 增 、 、 、 减 合 补
等 方 法 ,增 强 了教 学 内容 的针 对 性 和 实 用 性 。 开 设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提 供 一 些 国 内 外 物 流 专 业 发 展 前 沿 方 面 的 实 用 课 程 ,培 养 学 生 自身 的专 业 素 养 和 综 合 素 质 ,为 毕 业 后多渠道择业提 供方便。 为 此 应 开 设 :物 流 英 语 、 经 济 学 、管
等 流 程 的 实 际 演练 ,理 解 物 流 各 个 环 节 的
者认 为,造成这种 问题的关键在 于 :社会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20 09年 9月 第 9期
人 力 管 理 实 践
物流 管理专 业人才 的柔性化培 养模 式研 究
程发 新 高 洁 ( 苏大 学工 商管理 学院 2 2 1 ) 江 1 0 3
【 中图分 类 号】 6 2 3 G 4. 【 献标 识 码】 文 A 【 文章 编 号1 6 3 8 0 (0 9 9 1 3 0 1 7 - 2 9 2 0 ) —0 3 - 2 本 文 受到 江 苏大 学京 江 学院 教 学改 革研 究 项 目“ 于就 业 导 向的物 流 管理 课 程 与教 学体 系研 究” JO C 1 ) 基 (J 8 O 1 的资 助 。 第一 作 者简 介 : 程发 新 ( 9 6 , 江 苏大 学工 商 管理 学 院副教 授 。主要 从 事 工 业 工程 、 流管 理 方 向的研 究和 教 学 工作 。 1 6 一) 男, 物
置 、 色课 程及 特 色实 践环 节 。实 践 教 学环 节应 建 立综 合 性物 流实 验 室 、 立 企 业物 流 实 习基 地 , 特 建 以实 践促 进 教学 。 【 键词 】 关 物流 管理 专 业 ; 柔性 化 培养 模 式 ; 课程 体 系 ; 实践 教学 物 流人 才缺 乏与 培 养模 式 存 在缺 陷将 严 重 制约 我 国物 流业
要具 备一 定 的工 科基 础 。 针对 物 流管 理人 才 需 求 的 多 样 性 , 目前 企业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部 门对物 流人 才 的评 价标 准 还 缺 乏一 个科 学 、 范 的参 照 点 , 规 招
招 聘物 流 管理 人 才 最看 重 的 是知 识 、 能 和 能 力 。他 们 认 为 人 技 格 特征 仅 通过 高 等 院校 培 养 是 不 够 的 , 许先 天 察 赋 和 工 作 的 或 历 练对 人 格 特征 影 响更 大 。 因此 , 文 将 考虑 高 等 院校 物 流 专 本
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一门学科,其培养方案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在物流管理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工作。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培养目标三个方面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物流管理领域的需求,包括物流基础知识、物流运作流程、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在基础课程方面,应包括物流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相关知识。
在专业课程方面,应包括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内容。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如供应链管理、运筹学等。
二、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形式。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在实际物流企业中接触到真实的物流管理工作,了解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方法。
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物流管理流程,培养物流管理的操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情况下的物流管理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物流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和理论,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
2.具备物流规划和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物流管理方案。
3.具备物流成本管理能力,能够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
4.具备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5.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实现物流管理的协同效应。
6.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物流管理问题时,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7.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国际物流管理的需求,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物流管理专业“345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务、 会计 、 商务英语 、 连锁经 营等 ) “ 3 4 5 5 ” 人 才培 养模式 ,
按 照现代 商贸物流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培养“ 一专多能 ” 的 复合型 、 应用 型人 才。
一
、
专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江苏省是经济 发展 大 省和制 造 业发 展强 省 之一 , 其 物流产业 发展也在全 国领 先之 列 , “ 十二 五” 期 间物 流产 业增 速将超过 1 3 %。据推算 , 江苏 每年 紧缺物 流人 才达
1 . 物流产 业发展 与物流行 业人才 需求分析
近几年 , 中央和地 方 政府都 十 分重 视 物流 产业 的 发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的若 干意见》 ( 教 高[ 2 0 0 6 ] 1 6号 )
提出 , “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 突出实践能 力培养 , 改 革人才
培养模式” , 提高和培养学生 的创 新 、 创业、 创造和 就业能
力 。这种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 养模式要 求学 校办学从 封 闭 转 向开放 , 通 过 校企 合作 强化 实践 育 人。江苏 城市 职业 学院 2 0 0 6年成立 , 次 年物 流管理专 业开始招生 , 在 高职教 育行列各方面处 于劣 势 : 教学 实 践基 础条 件不 如 中专学
于西 方国家的水平。
设置进 行调研 , 从2 0 0 9年开始在 物流管理专 业探索 和实
践“ 3 4 5 5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经 过 4年 多 的研 究 和实 践 ,
“ 3 4 5 5 ” 人才培养模 式取得 了明显效 果 , 并在 此基 础上 构 建物 流管理专业群 ( 含 物流 管理 、 国际贸 易实 务 、 电子 商
量评价 ) 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 高职教 育的开放性和职 业性 , 突出实践 育人 , 在培 养高素质 、 精技 能的
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及培养模式研究
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及培养模式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物流企业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上的抢占资源和高效运营,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然而,现在的物流人才市场呈现逐渐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物流领域具有专业性很强、技能性很高、责任性很大等特点,对人才质量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怎样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素质结构成为行业内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物流人才素质结构分析1.基础知识素质物流管理是一个需要广泛知识面的行业,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如管理、经济学、传媒、文秘等等。
这类人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具备快速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2.语言应用素质物流管理人才需要使用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如英语,所以必须具有流利的英语应用能力。
同时,在处理与供应商、客户等的沟通时,需要表达清晰,方法得当。
3.人际交往素质物流管理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需要人际关系处理得当,能够与同事、供应商、客户等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类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协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能够处理好工作中涉及的各种人际关系。
4.操作技能素质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物流业务操作的知识和技能,如运输、仓储、包装、拆包装、分拣等。
他们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管理技能,如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资源管理等。
这类人才需要在保证操作规范的前提下,能够在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的条件下完成任务。
5.综合素质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决策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精神等。
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批判思维、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应变能力等,能够在紧张、复杂的环境下处理各种问题。
三、物流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模式1.多学科背景培养多学科背景培养是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重点。
需要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多个方向的知识,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还要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教育,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
2.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了解管理模式、经济模型等等,同时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而且应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的数理基础;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企业需要既熟悉市场营销,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生产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掌握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懂得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物流管理知识,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也许比较扎实。
因此,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
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
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
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
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
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1 引言
物流 管理专 业 本 科 教 育 已成 为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 重要组成部分。 自 20 0 1年高等 院校恢复 “ 流管 物 理 ” 本科 人才 培养 计 划 ,到 20 09年 底 ,经 过 短短 9 年 的建 设 与 发 展 ,形 成 了 以 管 理 学 科 为 理 论 基 础 , 经 济 、管理 、工 学 学科 相互 渗 透 的物 流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培养 体 系… 。全 国开设 “ 流 管理 ” 专业 的大 学 物 也 由 1所 发 展 到 24所 。伴 随着 近 几 年 国 家将 发 展 8 物 流产 业提 升 至 战 略层 面 ,社 会 对 物 流专 业 人 才 更 大更 高的需 求将 催生 新-  ̄, - t t 院校开 设物 流管理 专业 。 然 而 ,在 “ 流 管 理 ” 专 业 快 速 发 展 的 同时 , 物 出现 了物 流管 理 人 才 结 构性 短缺 的社 会 现 状 ,形 成 了高 校 “ 门 造 车 ” 闭 ,企 业 “ 军 奋 战 ” 的 局 面 。 孤 方 面高 校培 养 了大 量 的 物 流 专 业 毕业 生 ,另 一 方 面企 业真 正需 要 的物 流 人 才 又难 以得 到供 给 ,造 成这种 局 面 的原 因有 以下几 点 : ( )课 程 体系 与企 业 用 人 标 准 、职 业 标 准 有 一 1
2  ̄ 期 0 2 1 2
s…a 莲 出 n d
R h
di1.9 9 ji n 10 7 9 .0 2 1.3 o:0 3 6/。s . 0 0— 65 2 1.2 0 2 s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应 用创 新 型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探 究
李 勇 ,余 冰 ,秦 仲篪 ,夏 琼 ,罗杏玲
o etrem jr ltr s fhoy epr et n rc c ,h ae gvs pc cr o edt n r p l ao f nt e a ao er , x e m n a dpat e te p r i ei e mm nai s o pi tno h h op f m ot i i p es f c i o f a ci
基于我国现状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展我 国现 代物 流 的关键 。
的 综 合 型 人 才 .形 成 了 物 流 配 送 中 心 做 的 业 务 和 其 本 质 要 求 有 落 差 的
题 . 表现 在 :
( ) 宏 观 层 面 一
我 国 物 流 业 发 展 的 现 状
近 年 来 .随 着 企 业 改 革 的深 化 . 传统营销方式和物 流管理有 了改变 . 无 论 是 工 商 企 业 的 原 材 料 采 购 和 产 品 销 售 . 还 是 物 流 部 门 的 服 务 和 管 理 水 平 , 都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企 业 对 现 代 物 流 的 认 识 越 来 越 深 入 .尤 其 是 国 外 工 商 界 大 企 业 普 遍 采 用
规 划 等 综 合 素 质 的 物 流 人 才 正 在 成 为 物 流 领 域 人 才 需 求 的
新 趋 势 结 合我 国 当前 的 实际情 况 .只 有合 理 的 知 识 体 系
和 物 流 企 业 的 一 些 先 进 的 物 流 设 施 及 物 流 流 程 相 互 结 合 才
能 塑 造 出 适 合 中 国 当 前 需要 的 物 流 人 才 关 键 词 : 物 流 人 才 物 流 配 送 中 心 物 流 流 程
随着 2 1世纪 知 识经 济 的深 入 发展 和 一场 全 新 的 流通 革 命 在 世界 范 围 内 的兴起 .物 流 正成 为 一个 新 的经 济 增长 点 。
在 我 国国 民 经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 二 五 ”规 划 纲 要 中明 确 十
提 出 要 大 力 发展 现 代 物 流 业 “ 二 五 ” 期 间 .我 国物 流 十
等 八 大 物 流 园 区 大 连 提 出 要 把 大
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各位专家好:我工商管理系近来就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作了调研, 现报告如下:1.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调研了以下企业: 四川宏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泸州集装箱货运码头、三友物流集团、摩尔玛配送中心。
基本上达到了我们本次调研的目的。
2、借鉴了下列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义务工商职业学院3.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就业岗位。
本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基础理论和物流管理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掌握从事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适应岗位: 仓库管理员、运输调度员、跟车员、采购员、物料程控员、客户服务员、物流销售人员、货运代理、会计人员、文秘人员等。
4、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设置如下: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5.专业核心课程之间逻辑关系。
专业核心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 没有重复内容。
6、本专业实践教学怎么搞, 课程实训比例有多大。
(1)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成基本技能实验、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三个阶段。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实训, 确定项目、内容, 明确要求和目标, 制定相应的指导、训练、考核办法, 并最终落实到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资格证书上(2)走产学研结合培养途径, 为促进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成立了由专业与多个企业主要管理成员组成的专业咨询建设委员会。
专业咨询建设委员会不定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专业课教学、实训安排、实习指导、课题研究等项工作。
学生们在第六学期利用二至四周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教学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总课时为1408, 占总课时的46.4%。
7、校外实训基地具体搞法以及作用。
基于政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型人 才 ,为地方经济 与社会 发展服务 。
由于 校企合 作方 式 、内容 等讨论 的较 多, 因此 , 本文 主要分 析政 府如何 发挥 其作用 以更好地促 进校企合作 , 以更好 地促进人 才培养效果。具体包括 :
不 利于 培养 具有理 论知 识与 实践 经验
一
策支持和保 障 , 并组织 物流实践专家 对
各高校教师进行 统一培训 , 确保培训 内 容的高质高效 。 同时 , 校企合作教 材对提高教学 质 量 ,稳定 教学 秩序 起着 非常重 要 的作 用, 但适合的权威教材 较少 。由于校 企
合作促 进条例》 ,是 当时全 国唯一一个
以促进校企合作为主要 内容的地方性法 规。在该法规 的推动下 ,宁波各高校与 1 0 0 0多家 物流企 业建立 了合作 关 系 。 二是 , 当地政 府应设置校企合 作发展专 项资金 。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对校企合作 的高校给予经费扶 持 , 加 大校 内实训 实 验室的投入力度 ; 加大教 师实践培训力
兼 备 的 物 流 人 才 。 当前 ,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任课教 师多是从企业管 理 、运输工程 、 经济学等学科转过来 的 , 少 有企业物流 管理的实践经历 ,实践指导能力欠 缺 。
( 1 ) 政府做好政校企联动的保障。 为规避校 企合作产生 的诸 多风险 ,
政府 还需 要做好 政校 企联 动 的各方 面 保障, 从资金 、 政策 、 法规等方 面促 进校 企合作深 入开展 。一是 , 当地政府 应针 对本地 区校企 合作实际特点 , 出台相应 法规 ,在 制度上对校企合作 有所保 障 , 明确各方 的权利义务 。宁波市在这方面 做得较好 , 2 0 1 2年市 出台 《 宁波市校企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5 实 训 环 节 建设 。物 流 专 业 环 节 多 、 紧 密 等 特 点 .高 校 的 物 流 教 育 需 要 注 重 学 生实 际业 务操作 能力 的培 养。 传统 的
生 更 多地 接 触 将 来 就 业 领域 的 先进 技 术 和 系 统 性 强 、科 技含 量高 、理 论 与 实践 联 系 只耗 在纯 理论 探 索等 领 域 。
了 解企 业 现 状 方 面 .而 不 能 让 学 生把 时 间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缺 乏相 关 的物 流 管 理 类 专 业 学 科 导 致 物流 行业 从 业 人 员知 识 结 构 单 一 、片 面 、能 力不 强 、 素质 不高 。 同 时 , 进 入 2 世 纪 .随 着我 国社 会 主义 市 场经 济 1 机 制建 立和 完善 、加 入 W T O和全 球 经济 一 体 化 .社 会 对 物 流 管理 类人 才 的需 求急 剧 上 涨 .且 呈 多样 化 趋势 ,2 0 0 5年 物 流人 才 已被 列 为我 国 1 紧缺 人才 。 这就 存 在着 2类
流 管理 实 践 的 实 用 性 技 能 ; 高 学生 在 实 提 际 工 作 中 的 操 作 能 力 . 以增 强 学 生 的 岗
位 适 应 能 力 。 解 决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学 习 与 专 业 知 识 脱 钩 的 矛 盾 ,未 来 的物 流 教 育
二 我 国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人 力 姿 ; 朦
我 国物流 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个 方 面 的 书 籍 .大 多 在 内 容 上 存 在 相 互
各 种 介 绍 物 流 学 、物 流 管 理 或 物 流 的 某
重叠 。如 物 流概 念 、物 流 的产 生 与 发展 、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5物流教学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摘要:在分析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对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1+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方向:服务市场需求;2个强化:强化实践能力,强化职业素质;1条道路: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02-0150-02文/马瑞平Tangshan Pr 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ersonnel Tr aining Patter nAnalysisMa Ruiping(Tangsh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Abs tra ct:In the analysis logistics professional demand p res ent situation's found ation,carries on th e analy sis to the Tangsh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 agement specialized pers onnel training pattern,proposed "1+2+1"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the pattern of talent raising;research学物流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参与经营管理。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I nno to o h g si a ge e va n ft e Lo itcsM na m ntPro e  ̄ona ai ngM o la n pe i fs lTr ni de tI de nde He s ntCo ge
t i a eaprc ia k l r n e ani gs h me oi t t a t l i so e td t i n c e . ni c s l i r
Ke w r s id p n e t o ee l s c n g m n; e o n lr nn ; n vt n y o d : n e e d n cl g ;o t s l i g i ma a e e tp r n e t i ig i o ai s a n o
frlgsisma a e n rfsin ann d p n e t olgsi ih eitrain l d a c da pidp ro n lr nn d e o itc n g me t oe so a t iiga i e e d n l e lg t t e t a ya v e p le esn e a igmo o p l r t n c e n f o h n n ol n t i
杨桂丽,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等:
d i 03 s  ̄i n1 0 — 5 X2 1 .30 6 o: .9 9 .s .0 5 1 2 .0 1 . l s 0 4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院校 物流管 理专业 设置 的课程 内容相 当 丰富 , 流 物
范 围从陆上 到海 上再 到空 中 , 从供 应链 的起 点供 应
毕业生 很难 适 应物 流产 业 商到 供应链 的终 点消 费者 , 专业 第 三方 物流 企业 能力 和创新 能力 的培养 , 从 同样 , 流 产业 与 物 流 教 物 到贸 易企业 、 造 企 业 、 锁 超市 , 制 连 每个 环 节 、 个 迅速发 展变 化 的新 形 势 ; 每 企业 不愿 投资物 流教 育 , 愿 与高 校联 合 , 不 方面 都学而 且 比较 平均 地分配 学 时 , 没 考虑 到本 育脱节 , 却 校毕业 生 的主要 就业去 向 , 必造 成学 生 知识 体系 则很难 找到 合适 的物流人 才 。 势
理专 业 的教 师大体 有 三种类 型 : 种是 从 别 的专业 新型 物流管 理专业 人才 , 一 应该 做好 以下工作 。
・
Hale Waihona Puke 收稿 日期 :02—0 0 21 3— 9
基 金项 目 : 建 省 教 育厅 项 目(A 0 9 ) 厦 门市项 目( 0 17 90 0 ; 美 大 学 教 育 教学 改 革 课 题 (Y 9 0 ) 福 J 1 15 ; 2 10 0 0 1 ) 集 J 0 0 2
并从多个角度对培 养符合社会 需求的应用型、 实践型 、 创新型物 流管理专业人 才提 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 高校 ; 物流人才 ; 养模 式; 培 社会 需求 ; 校企合作
中 图分 类号 :6 20 G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7 4 2 1 ) 3— 0 9— 3 10 8 2 (0 2 0 0 6 0
每年 有数万 各 层 次物 流 专 业 毕业 生 走 上 社 会 。 由 从 事物 流管理 相关 工作多 年 的高级 物 流管理 人 员 。 于物 流教育 在我 国 尚属 于起步 阶段 , 多 高校 的物 实际上 以前 两种 类 型 的教 师居 多 。前 两 类 教 师 理 很 但 流人 才培养 模式 不 清 晰 , 乏 创新 性 ; 缺 一些 高校 沿 论 知识 比较 丰富 , 是 缺 少 物 流 领域 的相 关 实践 ; 但是 由于进 人高 校 用 以理论传 授为 主的传统 培养 模式 , 乏相 关 的实 第 三种 教师虽 然实践 经验 丰富 , 缺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设计并实施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来展示其有效性。
最终总结出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启示。
未来,该研究可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将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状分析、问题、设计、实施、案例分析、效果评估、成功经验总结、启示、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物流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也日益壮大。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日益受到关注。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人才质量、满足社会对各类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适应社会实践要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析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总结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验证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通过总结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
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现代社会,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创新,物流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现状分析目前,物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在大多数企业中,缺乏具有物流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尤其缺少具有管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其次,由于物流企业行业性质的特殊性,其员工的流动率也较大,这导致企业难以稳定地保持人才队伍,也使企业面临着不必要的劳动力成本。
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缺口的现状,物流企业和相关教育机构应积极合作,共同推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先学习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再与一部分模拟生产、流转的物流企业合作,提前接受实战训练,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2.企业+学校在培养方面,学校负责教学,产业界负责学生实习及实际工作。
使学生暴露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流运作,具备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及时发现和吸纳合适的人才。
3.多元化培养模式在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出具有多重技能的专业人才,以应对未来物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
三、物流企业发展人才的实践经验1.聚焦成功人才,打造系统性的职业发展模式物流企业应聚焦于他们最优秀的人才,对这些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让他们在组织中扮演更高的角色,并通过培养较低级别的管理者来确保流动性。
2.实践中培养人才,优秀的员工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实践培养模式,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传授实际经验,此类经验是培养新人的最佳机会,这样,通常在一年之内,新人便可以成为优秀的员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辅助教材要成龙配套
(1)辅助教师“教”的教材应有电子教案 (要尽可能详细,方便教师删减)和教学指导或 教法建议,习题详解、教学课件等。 (2)辅助学生“学”的应有训练教程或应用 案例分析。
3.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应注意应用如下教学手段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 合的教学手段 (2)采用当面辅导与网上答疑等方式进行课 下教学 (3)采用数学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热情
七、建立与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数学课程体系
1、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具课”的属性重组 数学课程的内容.
2、按数学的工具性重组数学教学内容要特别注 意“训练思维的工具”之内涵。 3、按数学的工具性重组数学内容要照顾到数学 作为学习后继课程的工具。
现状: ⑴不清楚数学究竟在自己今后工作中有何用处?
⑵不清楚数学究竟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有哪些用 途及其重要性如何。
⑶不清楚哪些数学知识训练了自己哪些思维能力。
⑷用数学知识作为基础的后继课程教师对学生的 数学基础不大满意。
⑸教师要求严,学生期末考试及格率不理想。有 的学校不得不临时规定:高数50分及格,70分优 秀,这样仍有20%多的不及格! ⑹大多数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就没有用过高等数 学,所以,认为高等数学没用。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与我们进行高等数学课 程教学时,过多的强调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 一面,而忽视作为“工具课”的一面的指导思想有密 切关系。 作为基础课就必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 为后继课程准备足够的数学知识,过分重视数学知识 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数学作为训练思 维的工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性之特点。这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把数学课程定义为 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确实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 定的作用。但把数学课程定义为“基础课”也在一定 程度上模糊了数学“工具性”的内涵,这恰恰是制约 数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瓶颈。
×××实践报告
3个左右 用了何种方法,对 什么问题得到了何 种结果。 已知,求解 详细;程序 要用常人能听懂的 语言描述 谈收获
问题重述
求解过程 求解结果 主要体会
●建设---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
一、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二、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要围绕教学资源建设进行。 三、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不断学习。 四、把握住课程建设的“四大操作环节”、 “五大建设内容”和“两个确实保证”。 五、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应集中精力做好的 几项工作。 六、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渠道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专家就高职高专高 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 汇报。 2008年12月14日
●改革---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改革 ●建设---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
●改革---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改革
一、高职数学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二、高职高专数学课程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⑹面向新世纪的工科数学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创新建设 。 (同济大学郭镜明)
●同济大学的数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着力改变以往工科数学教学 内容往往重技巧、轻思想的倾向,渗透现代数学的 基本思想,加强基本数学方法的训练,突出基本概 念和定理的几何背景和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淡化 某些特殊技巧的处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数 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在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应用 的结合上取得了突破,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构筑了 必要的平台。试行数学实验引进高等数学教学,把 一些传统内容(如函数作图、函数逼近、近似计算 等)通过数学软件的应用加以展现,并让学生上机 解决一些简单的探索性问题。…
三、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⑴数学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与 实践 。(四川大学刘应明 )
⑵ 《数学模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复旦大学谭永基 )
⑶深化分层次教学 东师范大学王建磐 张奠宙 )
全面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华
⑷大学数学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华南理工郝志峰 、汪国强) ⑸数学实验引入农科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华 中农业大学谢季坚 )
开设数学实验
淡化理论、强化应用
把数学软件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之中
四、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定位
1、课程目的与性质 ●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 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 常用的数学方法。
●性质: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 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
2、把数学课程定义为工具课的好处有: ⑴ 提高教师研究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探索高等数学课程之“工 具性”内涵。 ⑵ 提高学生对数学工具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应用的 关注,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 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高职数学课程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
3、高职数学教师还远不适应当前正在轰轰烈烈 进行的“双师队伍建设”。 4、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高职数学课 程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5、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们仅仅围绕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 性”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思考:
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如果处理 的好的话,应该满足如下两点: ①后继课程满意; ②会用数学解决本专业相关的问题。 而事实上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是:
4、高等数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 (2)“自主性学习” 。 (3)要注意贯彻“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原则” (4)要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5)重在模型求解的原则。 (6)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创新。
5、高等数学实践课的成果载体----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
关键词 摘要
为何一门理论体系完善、内容丰富、 高度抽象、应用广泛,又有一大批优秀教 师兢兢业业从事教学的高等数学课程,会 出现上述现象。毋庸置疑,数学课程的课 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还有需要完 善的地方。深思一下,主要矛盾是什么? 问题出在那儿?
问题出在那儿? 从《高等数学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数 学课程教学大纲》、《高等数学教材》中可以 看出: ⑴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概念、定 义、性质、定理等知识点以及帮助消化理解这 些知识点的例题和习题。 ⑵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 ⑶ 高等数学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是检查对知 识点的掌握。 ⑷ 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 ⑸ 轻视高等数学内容的应用。即使有些应 用例题,也偏难,缺乏精心设计,不大适合高职 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
(3)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材料应有规范的习题 册或试题库。
总之,数学教材建设要设法调动学生学 习数学的积极性,要把数学课程建设成为训 练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园”, 而不单单是教师教授数学的讲堂。 要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研究,要把教、学 搞好而不是只把课教好。 只要我们按照“工具课”的属性,重整 数学系列课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数学在 培养应用性人才教育中将会显现出越来越大 的作用。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 重视高等数学课程的工具性,势必大幅度提 高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2. 课程教学是否需要利用技术?如何利用?
3. 课程教学应树立怎样的改革观?
4.如何理解高职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5.如何理解高职数学课程的“黑盒”与“白盒” 教学? 6.如何对待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思考题”?
7. 对高职数学如何将建模过程体现在教材和
二、高职高专数学课程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1、高职数学课程学时被进一步消减。
2、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 具课”之内涵。 ⑴数学作为思维体操,应是训练思维的工具。 ⑵数学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级成果,是消 化吸收工程原理、工程概念、工程方法的工具,在 这个意义上也是学习后继课程的工具。 ⑶数学作为关于“数形”科学,是处理实验数 据的工具。 ⑷建立数学模型的工具。 ⑸求解数学模型的工具。
●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落到 实处)
2.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应注意应用如下教学方法
(1)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学概念 (2) 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3) 用“讨论法”展开习题课的教学 (4)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 算 (5)适时地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处理抽象 的数学概念
五、高等数学课程“工具性”内涵
1、把高等数学课程看成 “工具课”需要首先 解决的5方面的问题: ①认真研究高等数学课程作为 “工具课”的内 涵。可以用高等数学解决何种水平、哪些方面的实 际问题,即高等数学课程究竟作为干什么的“工 具”? ②整合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用”字 上下工夫, 使学生切实感到所学数学知识在哪儿用, 怎么用, 使之变被动的学习为自觉 主动地学习。 ③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④研究高等数学课程的质量观,使教学难度适合 学生心智发展水平。 ⑤研究考核方式,使高等数学课程适应作为 “工 具课”的教学特点。
九、示范专业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点尝试
1、数学教学两条线
(1)高等数学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 必修课程)
(2)高等数学实践课程(与必修的高等数学 课程配套的数学实践课)
2、高等数学实践的目的 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应用性课题”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进而训练学生用 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四、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定位 五、高等数学课程“工具性”内涵 六、建立与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数学课程体系 七、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数学课程教材体系
八、示范专业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点尝试
九、示范专业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点尝试
一、高职数学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