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元夕》教案

合集下载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青玉案·元夕》。

3. 参考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

(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拓展延伸(1)介绍类似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2)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词。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1)背诵《青玉案·元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解读、视频讲解等。

2. 图片资料:辛弃疾画像、古代元宵节场景等。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五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领略诗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2. 领悟作者辛弃疾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古诗朗读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节日氛围,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夕节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元夕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3.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领悟诗境,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诗句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学习朗读技巧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朗读技巧。

8. 小结本课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意:描绘元夕节日氛围,表达作者情感4. 朗读技巧:注意节奏、语气、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青玉案·元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答案:略2. 拓展延伸:搜集其他关于元夕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了古诗的朗读技巧,感受到了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二、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三、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新课导入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展示课外查询结果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六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品味词中的艺术特色,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意境和寓意,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词的结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夕》视频,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弃疾及《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词的结构、修辞手法,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解。

5.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并进行随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的艺术特色,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1)辛弃疾简介(2)词的结构(3)修辞手法(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理解2. 词人情感的表达3. 词的结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特色4.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一、词中意象的理解二、词人情感的表达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及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词牌、作者生平及词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宋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青玉案·元夕》的词牌、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难点:词中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引发学生对宋词的的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辛弃疾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词牌。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味。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词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代诗词,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玉案·元夕》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2. 《青玉案·元夕》词牌3. 词的具体内容分析意象:东风、花市、灯火、明月情感:喜悦、哀愁、离愁、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从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宋代文化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运用2. 情感的把握3. 作业设计中的感悟表达一、词中意象的运用1.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花市:描绘元宵节繁华的市井景象,体现了宋代都市的繁荣。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难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时代背景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课文解析:(1)词的结构与韵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词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美。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感受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3)情感解读: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词的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中情感的体会。

2. 答案:意象分析:词中描绘了元夕繁华的景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

情感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朗读与赏析、重点词语解析、句子翻译及意境分析。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宋词”,第一节“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2. 学会朗读、赏析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意境分析和句子翻译。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赏析以及重点词语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朗读:学生齐读词,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词的节奏、韵律。

3.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赏析:分析词的结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词的美感。

5. 重点词语解析:讲解词中的重点词语,如“繁华”、“阑珊”等。

6. 句子翻译:分析并翻译词中的重点句子,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个印象深刻的节日场景。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词的赏析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首词的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词的作者、背景、词牌名。

2. 黑板右侧:词的全文、重点词语、句子翻译。

3. 中间区域:词的意境分析、赏析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青玉案·元夕》进行赏析,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词的意境更加生动形象。

其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元宵节烟花的美丽景象,令人陶醉。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包括:对词的整体感知、词牌、作者介绍、词的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掌握词牌、作者的相关知识。

2. 通过分析词的内容,理解并把握词的主题思想。

3. 学习并欣赏《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宋词选读》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作者与词牌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讲解《青玉案》的词牌特点。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青玉案·元夕》的典型题目。

7.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词意解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词牌:《青玉案》主题:元宵节的盛况与离愁别绪艺术手法:对比、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示例:词中的意象如“灯火阑珊”、“明月高悬”等,既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又反衬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境,提高其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华古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3. 诗词朗读: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句解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境,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从景物的描绘、氛围的渲染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诗词章节,详细解读辛弃疾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文,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等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并欣赏诗词的美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青玉案·元夕》中的生僻字词、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讲解。

教学重点: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辛弃疾的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打印稿、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展示辛弃疾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3. 诗词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的美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简介、《青玉案·元夕》全文。

2. 黑板右侧:诗词解析、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1)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2)修辞手法:如“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

2. 课后背诵《青玉案·元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词美感的把握。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教学内容。

该诗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的内容。

2.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中描绘的民俗风情的了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背诵诗文。

难点: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文,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句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与诗文相关的问题,学生现场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背诵诗文,并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民俗风情诗句解析七、作业设计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解释诗中难懂的字词。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鉴赏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诗句鉴赏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开展元宵节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猜灯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著名诗词,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心情。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宋词鉴赏》中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的字面理解、背景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字面意义,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宋词中意象、意境的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辛弃疾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意象、意境的感悟,以及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词的字面理解,背景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字面理解:学生齐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字面意义。

4. 意象解析:分析词中的典型意象,如“花市灯火”、“宝马雕车”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意境体会: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词中所呈现的画面,感受其意境美。

6. 修辞手法探讨:分析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意境相近的宋词,进行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未学过的宋词,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主要内容:辛弃疾简介《青玉案·元夕》背景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未学过的宋词,写出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背景、词牌、作者情感分析,以及具体诗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宋词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词风独特性,诗句中意象和隐喻。

教学重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青玉案·元夕》全文、词牌介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夕民间习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青玉案·元夕》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词意境。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句理解。

6. 情感分析:讨论作者在词中表达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青玉案3. 诗句解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作者情感: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现实不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理解。

答案要求:包括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以及个人感悟。

2. 作业示例: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作者通过对元夕盛况描绘,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流露出作者对爱情执着追求。

同时,诗中意象和隐喻也体现作者对现实不满。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

2. 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青玉案·元夕》。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
《青玉案·元夕》——元宵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并理解《青玉案·元夕》诗歌内容。

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
1. 电子设备或者黑板、白板。

2. 课本或者诗歌教材。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等,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和好奇,并提出以下问题:
- 你们知道元宵节吗?你们对元宵节有什么了解?
-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你们在家里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2. 导入诗歌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对元宵节的了解,并引出本节课将学习
的诗歌《青玉案·元夕》。

教师可以朗读诗歌,或者播放诗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日氛围和诗意。

然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朗读
或背诵诗歌。

3. 学习诗歌内容
教师逐句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
意象和意义。

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主题?。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优质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优质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宋代诗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首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宋词欣赏”。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字面意义,领悟作者情感表达,分析词牌格律以及探讨诗词背后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掌握词牌基本知识,分析辛弃疾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体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忧国忧民情怀,培养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领悟辛弃疾词中情感表达,理解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词牌特点,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宋代元夕图片,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氛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生平,为学生理解诗词背景作铺垫。

3. 诗词解读:详细解读诗句,分析词牌格律,讲解生僻字词。

4. 例题讲解:选取词中经典句子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背后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词牌:青玉案4. 重点词汇:灯火阑珊、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等。

5. 情感:对美好生活向往,忧国忧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青玉案·元夕》中你最喜欢一句诗句,并阐述理由。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一句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诗描绘元夕夜晚美景,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二、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三、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新课导入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展示课外查询结果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2、朗读全词,说说印象最深的词句。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1.解读文本。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2.问题设计(一)初读(1)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

(2)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3)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4)“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

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问题显示,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①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

②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

怎么写的?先写什么?请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

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④“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谁的诗句?在此起什么作用?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其创意,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

⑤“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

⑥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

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那人”。

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反衬。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⑦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学生思考回答)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

词人简直要绝望了。

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

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⑧小结:“那人”是怎样一个人?——她是词人的意中人。

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

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

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

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

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⑩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三)研读(5)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

(6)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了解作者,知晓背景)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①起义南归时期。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②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③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

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

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

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7)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我们是否熟悉?原来学过类似的诗歌吗?(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还珠垂泪的节妇和妆罢问夫婿的新娘就是自喻。

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

(8)诵读小结: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

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9)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

这是豪放词的特点。

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在《元夕》中,诗人描写了节日之夜的热闹景象,描写了“他”苦心寻找情人的过程,但当意外发现情人后,便戛然而止,对“他”和“那人”的情怀,却“不著一字”。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词的境界超出了具体事件的描绘,飞腾出去,达到了“涵盖万有”的高度,不仅把诗人千头万绪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使不同的欣赏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

(四)拓展延读(10)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学生展示课外分组收集的资料,教师小结: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的用意,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词人被罢职闲居,政治上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通过“那人”显现,“那人”或者简直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