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燃料与燃烧第八~十一章
燃气燃烧与应用 知识点
第一章燃气的燃烧计算燃烧:气体燃料中的可燃成分(H2、 C m H n、CO 、 H2S 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发生激烈的氧化作用,并产生大量的热和光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称为燃烧。
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比例混合、具备一定的能量、具备反应时间热值:1Nm3燃气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气的热值,单位是kJ/Nm3。
对于液化石油气也可用kJ/kg。
高热值是指1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而其中的水蒸气以凝结水状态排出时所放出的热量。
低热值是指1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但烟气中的水蒸气仍为蒸汽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
一般焦炉煤气的低热值大约为16000—17000KJ/m3天然气的低热值是36000—46000 KJ/m3液化石油气的低热值是88000—120000KJ/m3按1KCAL=4.1868KJ 计算:焦炉煤气的低热值约为3800—4060KCal/m3天然气的低热值是8600—11000KCal/m3液化石油气的低热值是21000—286000KCal/m3热值的计算热值可以直接用热量计测定,也可以由各单一气体的热值根据混合法则按下式进行计算:理论空气需要量每立方米(或公斤)燃气按燃烧反应计量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单位为m3/m3或m3/kg。
它是燃气完全燃烧所需的最小空气量。
过剩空气系数:实际供给的空气量v与理论空气需要量v0之比称为过剩空气系数。
α值的确定α值的大小取决于燃气燃烧方法及燃烧设备的运行工况。
工业设备α——1.05-1.20民用燃具α——1.30-1.80α值对热效率的影响α过大,炉膛温度降低,排烟热损失增加,热效率降低;α过小,燃料的化学热不能够充分发挥,热效率降低。
应该保证完全燃烧的条件下α接近于1.烟气量含有1m3干燃气的湿燃气完全燃烧后的产物运行时过剩空气系数的确定计算目的:在控制燃烧过程中,需要检测燃烧过程中的过剩空气系数,防止过剩空气变化而引起的燃烧效率与热效率的降低。
1第一章船舶柴油机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柴油机在此期间完 成了大缸径、焊接结构、废气涡轮增压以及使用劣质燃油等 四项重大技术成果,并逐步发展了船用低速柴油机系列。 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在船用二冲程柴油机上的成功使用是船用 低速柴油机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是船用低速柴油机的第一 次飞跃,在与蒸汽动力装置的竞争中柴油机逐渐取得了领先 地位。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船用低速柴油机进入了黄金时期, 船用低速柴油机的性能参数大致范围为缸径D=600~1050mm; 行程S=1 000~1800mm,单缸有效功率达3000kW,单机组 达36000kW,耗油率为210g/kW· h,有效热效为40%。发展 顺序是增大机组功率,提高可靠性,提高经济性。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石油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使 船舶柴油机的燃油费用支出一跃占总营运成本的40%~50%; 降低柴油机的燃油支出费用、提高柴油机经济性已成为第一 要求。 70年代末到80年代,各类柴油机均采用多种节能措施 降低油耗率,努力提高柴油机的有效热效率;
课时分配 7 9 6 10 10 8 10 5 5 4 6 4
先修课程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轮机工程材料》、《机械设 计基础》 教 材 孙培廷:船舶柴油机.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主要参考书 (1)钱耀南:船舶柴油机; 大连:大连海事大 学出版社, 1999年1月。 (2)杜荣铭:船舶柴油机(轮机员培训教材).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11.
一、船舶柴油机概述
机械设备可分为动力机械和工作机械两大类。 1、动力机械: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电能、风能等转 化为机械能. 2、工作机械:是利用机械能来完成所需的工作。 3、热能动力装置:机械能⇔热能 4、热机:把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输出。 热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能量转化过程。第一次能量转化 过程是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热能。第二次能量转化过 程是将热能通过工质膨胀转化为机械能。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一定的温度、助燃物。 热机分为:内燃机、外燃机。 (1)内燃机:两次能量转化过程是在同一机械设备的内部完成的 机械。有汽油机、柴油机、燃气轮机。 特点:机械能量损失小,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1)柴油机:是以柴油为燃料的内部混合压燃式内燃机。 2)汽油机:是以汽油为燃料的外部混合点燃式内燃机。 3)燃气轮机:是以燃气为燃料点燃式内燃机。
燃料与燃烧
100
100
燃烧产物密度
• 按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与总体积之比
A 1 1.293Ln 100 Vn
kg/m
3
• 燃烧产物中各种成分的质量与总体积之比
CO VCO
2
2
44 44 1 CO2Vn 22.4 22.4 100
(CO2Vn
(2)裂解:蒸馏残留物在高温高压下使分子裂化 目的:多提取轻质油 2. 燃料油(直接用于工业燃烧) 种类:常压重油,减压重油,裂化重油
二、 重油的化学组成和发热量
1. 成分分析方法:(与固体燃料相同) (1)元素分析: C H O N S Cdaf=85~88%, Hdaf=10~13% , Odaf+Ndaf=1.5~1.0%, Sdaf=0.2~3% (2)工业分析:主要分析A和W含量(一般为外部混入的) A<0.3% M=4~10% 2. 发热量
H S O 22.4 C L0,O2 ar ar ar ar 4 32 32 100 12
m3 kg
4 3
L0
其中
L0O2 0.21
Ln nL0
Ln —实际空气消耗量; n—空气消耗系数
燃烧产物生成量
• 实际燃烧产物总生成量Vn
Vn VCO2 VSO2 VH2O VN2 V
标准煤:7000 kcal/kg=29310 kJ/kg
Qgr 4.187 81Car 300 H ar 26 Oar Sar kJ kg
第二章 液体燃料
一、天然的液体燃料:原油(石油)
人造的液体燃料:石油加工产品;煤干馏的产品;煤气化产 品(焦油);煤液化产品;合成石油。
燃料和燃烧部分习题答案解析
收到基的计算100干燥基的计算:A d = 10.35《燃料与燃烧》习题解答第一篇燃料概论1. 某种煤的工业分析为:M 「=3.84, A d =10.35, gf=41.02,试计算它的收到基、干燥基、干燥无灰 基的工业分析组成解:干燥无灰基的计算:V daf =41.02FC daf=100 -V daf- 58.98 ;FC ar= 100 - Aar- M ar -V ar100 一 M ar 一 A arV ar 二 V daf巴 巴=35.36 A ar = 9.95FC r = 50.85W = 36.77;FC d =100 -V d - A d =52.882. 某种烟煤成分为:O af =83.21 H daf =5.87 O daf =5.22 N daf =1.90 A d =8.68 M ar =4.0; 试计算各基准下的化学组成。
解:干燥无灰基: S daf = 100 _ C daf _ H daf - °daf _ N daf = 3.80 收到基:A ar =A d 100_M ar =8.33100C =cX 100一A ar 一 M ar =72 953.人工煤气收到基组成如下:计算干煤气的组成、密度、高热值和低热值;解:干煤气中:H 2,d = 48.0 >100/ (100-2.4 ) ]=49.18CO ,d = 19.3 >.025=19.77CH 4, d = 13.31O 2, d = 0.82N 2 ,d = 12.30CO 2, d = 4.61=(2 >49.18%+28>9.77%+16>3.31%+32>.82%+28>2.30%+44>4.61%)/22.4 p= M 干/22.4=0.643 kg/mC ar 二C daf % 100 - A ar - W ar100= 83.21% 100 -8.33 -4100=72.95%Q 高=4.187 X 3020X).1977+3050X).4918+9500 >0.1331 )3 3=14.07 X10 kJ/m = 14.07 MJ/ mQ 低=4.187 X 3020X).1977+2570X).4918+8530 X.1331 )3 3=12.55 X10 kJ/m = 12.55 MJ/ m第二篇燃烧反应计算第四章空气需要量和燃烧产物生成量5.已知某烟煤成分为(%:Gaf—83.21,H daf—5.87, O daf—5.22, N daf—1.90,S daf—3.8, A d—8.68, W ar—4.0,试求:(1)理论空气需要量L0 (nVkg );(2)理论燃烧产物生成量V0 (nVkg );(3)如某加热炉用该煤加热,热负荷为17X103kW要求空气消耗系数n=1.35 ,求每小时供风量,烟气生成量及烟气成分解:(1)将该煤的各成分换算成应用成分:A ar= Ad % 100 War-8.68% 100 _4 =8.33%100 100H ar=H da f% 0.8767 =5.87 0.8767% = 5.15%O ar =O daf% 0.8767 =5.22 0.8767% =4.58%N ar=N daf% 0.8767 -1.9 0.8767% =1.66% S ar=S da f% 0.8767 =3.80 0.8767% =3.33%L o 二11.429 0.211 〔8 、= ------------- x —X72.95 +8x5.15 +3.33 —4.58 1X0.011.429 x0.21 <3 丿(2)计算理论燃烧产物生成量 V0:V 空十空L0^2 32 2 18 28丿100 100‘72.95 +3.33 100 32 5 15 4 1 66———0.224 0.79 7.81=8.19 m3/kg(3) 米用门捷列夫公式计算煤的低发热值:低= 4.187 >{81 >C+246H— 26 X O- S)- 6>W]]=4.187 >81 X2.95+246 X5.15 - 26X 4.58 - 3.33 ) - 6X4]=29.80 (Mj/m)每小时所需烟煤为:317 10 3600317 10 360029809-2.053 1 03 kg/hW ar =4%计算理论空气需要量L o:8C +8汉H +S _01 100每小时烟气生成量:V tol二m V n = 2053 8.19 0.35 7.81 = 2.24 104(m3/h)每小时供风量:L tol=m nL0=2053 1.35 7.81 =2.16 104m3/h计算烟气成分:C 22 4 72 95 22 4 3 3 V co m 2053 = 2.80 103(m3 /h) COV H,O S 22 4 3V so =三汇^ xm = 46.8(m /h)232 100= (H W 空)m,296 103(m3/h)2 18 100V N空xm+0.79L n =1.714x104(m3/h)2 28 10021V o2=^x(Ln—L0)xm=1.188x1O3(m3/h)计算烟气百分比组成:CO =12.45% SQ2Z=0.21% H 2O =5.73% N 2 =76.36% O 2' =5.25%6.某焦炉干煤气%成分为:CO-9.1 ; H—57.3 ; CH— 26.0 ; C2H— 2.5 ; CO— 3.0 ;O— 0.5 ; N—1.6 ;煤气温度为 20C。
燃料与燃烧--全书
随着成煤地质年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地质年代长的无烟煤,
其含碳量可达70%以上,而年代浅的煤则含碳量不到40%。 碳主要存在于缩合芳香核上
纯碳的着火和燃烧很困难,煤的含炭量越多,着火与燃烧越困难,但发热量大
氢H
煤中氢多以碳氢化合物状态存在 ,含量大多在3%-6%,碳化 程度越深的煤,氢的含量越少。氢是煤中发热量最高的可燃元 素,热值可达120×103kJ/kg(燃烧产物为水蒸气) 氢及碳氢气体分子极易着火与完全燃烧,因此,氢含量高, 则对煤的着火燃烧有利。
地 蕴 能 天 量 成 无 限
风 能
风力机
机械能
发电机
电
能
太阳能热发电
• 太阳能热发电是利用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并通 过热力循环过程进行发电,是太阳能热利用的重要方面。 根据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中所采用的集热器的型式不同, 该系统可以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两大类。
• 集中型发电系统也称为塔式接受器系统,它由平面镜、跟 踪机构、支架等组成定日镜阵列,这些定日镜始终对准太 阳,把入射光反射到位于场地中心附近的高塔顶端的接受 器上。
仪器型号:EL-2 生产厂家:德国 Vario公司
准 碳 氢 氮
主要技术指标: 确 度: ±0.1%; ±0.1%; ±0.1%;
煤的组成特性-工业分析
挥发分V
可燃气体
内部杂质 •O •N 不 可 燃 元 素
工业分析
水分(M) 灰分(A) 挥发分(V) 固定碳(FC) 不可燃成分
可 燃 元 素
•C(固定 碳和挥发 分中的C) •H •S(可燃 硫 和硫酸 盐硫)
合物(NOx),有毒,污染大气。
煤中氧的含量变化很大,少的只有1.0%~2.0%, 多的高达40%;氮的含量一般很少,约为0.5%~2.0%。
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
燃烧与燃料4.通过学习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认识二氧化碳的变化规律,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
5、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能举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知道化学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能够促进或抑制化学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国情,树立资源观的树立、环保意识的强化、化学科学价值的体现。
对应课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2、认识常见化石燃料。
探究化石燃料燃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选择燃料时应考虑的因素,学会统筹安排选择合适的燃料。
知道石油、煤的一些代表性的综合利用措施。
2.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大烧杯罩住,另一支蜡烛放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将蜡烛吹灭。
3.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小块煤,同时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1.酒精为什么会燃烧,而水却没有燃烧?2. 用大烧杯罩住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而没有罩住的蜡烛却能正常燃烧?3.木条要比煤先燃烧?【追问】物质燃烧需要几个条件?这些条件是必须同时具备,还是有一个即可?【板书】燃烧的定义和条件【点拨】着火点:是使物质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一般不会改变。
【教师演示】将蘸了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的手绢点燃。
【引言】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展示】多媒体展示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你用过哪些灭火方法呢?想想看,在下面的情况下应采用什么方法灭火?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多媒体出示】寻找灭火的方法:【设疑】灭火的原理与燃烧的条件有什么样的关系?对比分析,增强理解与记忆。
燃料与燃烧
火焰监视和保焰技术
火焰的监视方法:
直接监视法
反映不及时
整流棒式火焰监视装置
利用火焰导电和整流作用的装置
紫外线火焰监视系统
注意由于电火花发出的紫外线而产生误操作。
现代保焰技术
分焰点火,预热主焰底部
这种火焰的导电性较好,可设置导电棒监视火焰的安全 需要高温和高强度的工业炉中
1、直流锥形火焰 2 、旋流火焰或大张角火焰 3、平火焰
二、 层流预混火焰
点火圈:锥形前沿的锥底联 在喷口附近,锥底面比喷口 断面略大一点,并会有一小 段水平段,点火后,这一水 平段形成一个“点火圈”。 形成点火圈的原因: 作用:连续点火的作用
1、正常传播速度uL
1o、uL的分布
T0
TK
TK
qWdT
T0
可以得到:
TK T0
[ q W ]平均
1 uL 0c p
2[qW ]平均 TK T0
正常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一、绝热条件下(近似绝热条件) 1、可燃气体种类影响 uL
正常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2、可燃气体浓度(空气消耗系数)的影响:
注意:正常传播速度的最大值并不是在 n=1.0的地方,而是在n<1.0的地方。这是应 为,在煤气浓度偏高的条件下,燃烧链锁反 应的活化中心的浓度较大,因而燃烧反应进 行较快,即得到较大的传播速度。
第八章燃烧传播过程 1、燃烧前沿(面)
燃烧前沿
W 可燃 混合物 燃烧 产物
燃烧产 物
W:可燃混合物 流速
u:燃烧前沿速 度
封闭端
正常燃烧
开口端
稳定位置的条件:W = u
实际燃烧室内燃烧前沿面应该驻定而不移动
自考《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含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一、选择题:1、在机械损失中,占比例最大的的是_____D__。
A.驱动附属机构的损失B.排气损失C.进气损失D.摩擦损失2、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循环有效功称之为____A_____。
A.升功率B.有效热效率C.有效扭矩D.平均有效压力3、当发动机油门位置固定,转速增加时____A______。
A.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减小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增加C.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减小D.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增加4、发动机的有效功We与所消耗的燃油发出的热量Q1的比值称之为_____B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B.有效热效率C.有效扭矩D.平均有效压力5、关于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B____。
A.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B.指示指标是考虑到机械损失的指标。
C.有效指标它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D.有效指标用来评定发动机性能的好坏。
6、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每循环做的指示功称为______A____。
A.平均指示压力B.循环指示功C.有效功率D.平均有效压力7、评价发动机经济性的指标是_____D_____。
A.平均有效压力B.有效扭矩C.有效功率D.有效热效率8、评价发动机动力性的指标是____D_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B.有效热效率C.每小时的油耗量D.平均有效压力9、发动机负荷一定,当转速增加时,则______A____。
A.机械效率下降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下降C.指示功率增加D.平均指示压力增加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选择题:1、发动机的整个换气过程约占曲轴转角的______D______CA。
A.180~270 B.300~360 C.340~400 D.410~4802、关于发动机换气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A______。
A.强制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量大于自由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量。
鲁教版化学九年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word教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主备人:田桂华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节第 1 课时)主备人:田桂华③如有大火,撤离是应用湿毛巾或被褥之类捂住口鼻,延墙撤离;④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不可直接泼水;⑤不要贸然开窗,以免扩大火势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从灭火的方法中总结归纳出燃烧所需具备的条件,以“火三角”直观的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与燃烧的关系。
3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总结归纳灭火方法,变向思维燃烧与灭火的关系,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二促进燃烧的方法1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达区别A.控制燃烧的条件,比较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不同的燃烧效果。
B.通过现象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
2促进燃烧的方法.从燃烧反应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小结:1.燃烧和灭火2.促进燃烧的方法活动天地认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象,找出它们的区别,总结乙炔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探究原因是什么。
P87活动天地联系生活常见现象(如蜂窝煤等),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课堂作业:1、记忆、理解本课知识点2、完成练习册相应部分作业板书设计:燃烧与灭火(一)一、灭火的原理二、促进燃烧的方法1、灭火的方法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别2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2促进燃烧的方法3燃烧的定义家庭作业:继续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作业。
课后反思: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节第 2 课时)主备人:田桂华第二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主备人:田桂华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三节第1课时)主备人:田桂华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三节第2课时)主备人:田桂华第四节第二课时(1)写出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是铁架台、b是锥形瓶.(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B(填序号,下同);既可用来收集CO2,又可用来收集O2的气体收集装置是D.(3)实验室可用B装置制取O2,写出一个你所熟悉的用B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用C装置收集的O2进行实验时,发现O2不纯,其原因除与水接触产生水蒸气外,另一原因可能是加热温度过高,氯酸钾分解生成了氯气等其它气体.板书设计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二)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的用途课后作业:练习册课后反思:。
燃烧学第五章着火与熄火
0 yB
i 0 ( y0 yB ) / W0
W0 k0 ( 0 y0 ) n e E / RT0
y 0 y B TB T0 y 0 0 Tm T0
y0 y B y0 TB T0 Q (TB T0 ) Tm T0 CV
H O2 M HO2 M
而代替原来的增殖反应[b],使链载体H与O2化合 成相对寿命较长的分子HO2(用光谱仪测到), 它向容器壁面扩散而碰壁终止,如:
2HO2 壁 H2 2O2
其结果是破坏了一个增殖链环,因此整个反 应再次由速率很高的爆炸反应回复到稳定的反应。 一般称此界限为爆炸高限或第二极限。
相对于指数中的T0,其 影响很小,可视为常数 压力、温度下降时,感应期增大。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i 0 RT02CV ( EQk 0 ( 0 y0 ) n exp( E / RT0 )
E ln i 常数 RT0
当温度和混气成分不变时:
ln i ~ (1 n) ln p
在压力很低时,由于反应[e]比较显著,所以反应无法加 速到自燃。随着压力的升高,这些链载体的自由行程就 大大的减小,以致能够到达容器壁面的链载体变得很小, 而大部分链载体参与[b]、[C]、[d]得链增殖反应,从而 使反应加速而达到自燃,这时出现图中的第一极限。
当压力升到很高时,分子很密集,就可能出现三 分子反应:
lim n lim
t t
w1
(et 1)
w1
Φ =0:
n lim
0
w2
(et 1) w1t
发动机原理课件-第四章 燃料与燃烧
2.着火性能 指标:十六烷值(CN) 十六烷C16H34—十六烷值定为100,易自燃
-甲基萘—十六烷值定为0,不易自燃
二者混合液与柴油的自燃性比较,混合液中十六 烷的体积百分数为柴油的十六烷值。 车用柴油的CN:40~50 3.馏程—评价柴油蒸发性的指标 50% 馏出温度:低,柴油蒸发性好,轻馏分多,有利于 混合气形成和着火,冷起动性能好。 90% 和 95% 馏出温度:高,柴油中重馏分多,燃烧容易 不完全易形成积炭,排气容易冒烟。
着火方式—进入燃烧有两种方法: 点燃—利用点火系向可燃混合气增加能量 自燃—利用自身积累的热量或活化中心着火 ※ 点燃是在局部混合气内进行的,自燃是在全部混合气
内同时发生的。
发动机内的燃烧过程经历三个基本步骤: 1)燃油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 2)点燃可燃混合气,或可燃混合气发生自燃。 3)火源扩大到整个可燃混合气,形成全面燃烧
增大,这种相互促进,最终导致极快的反应速率而着火。
着火临界温度和着火临界压力:
能保证着火的缸内最 低温度和压力称为着 火临界温度和着火临 界压力。 —着火的必要条件 该曲线称着火临界线 热着火机理着火条件
着火临界线
(二)链式反应着火机理(也称链锁反应或链爆炸 ) 反应自动加速不一定要依靠热量的积累使大量分 子活化,以某种方式(辐射、电离)激发出活化 中 心,通过链锁反应逐渐积累活化中心的方法也能 使 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 链锁反应:其中一个活化作用能引起很多基本反 应,即反应链。
Фa =1时为理论混合气; Фa <1时为浓混合气
Фa >1时为稀混合气
空燃比:=空气量/燃料量= ФaL0
**汽油机:Фa=0.8~1.2;柴油机: Фa=1.2~1.6; 增压柴油机: Фa=1.8~2.2
2023秋化学九上第五章《燃烧》
第五章┃ 燃 料 6.如图5-3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 理性质的是( D )
图5-3
第五章┃ 燃 料
7.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下列对二氧化 碳的利弊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二氧化碳可以用来作灭火剂、制冷剂 B.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可以进行人工降雨 C.温室里施用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不利 D.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第五章┃ 燃 料
典例3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例3 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B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D.点燃
第五章┃ 燃 料
知识归纳 实验室利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在常温下接触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可灭火;能使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 液变红。
第五章┃ 燃 料
典例4 化石燃料 例4 下列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都是可再生的能源 B.在地球上的蕴藏量都是有限的 C.都属于混合物 D.完全燃烧时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第五章┃ 燃 料
[解析] 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在地球上的储量都是 有限的,都是混合物,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完全 燃烧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知识归纳 化石燃料都是古生物遗体经过数百万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在自然界的储量有限,不可再生,都属于混合物;直接作燃 料会产生多种污染物,提倡综合利用;煤的干馏发生化学变 化,而石油的分馏是利用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第五章┃ 燃 料
第五章┃ 燃 料
1.氢能源:提倡使用氢能源,是因为氢能源__燃__烧__产__物__是__水_,_ __无__污__染__、_燃__烧__的__热__值__高_、_可__由__水__为__原__料__制__取__,__水__源__广__泛___; 但氢能源未被广泛应用,原因是_如__何__廉__价__制__取__的__技__术__未__解__决___、 _如__何__安__全__贮__存__和__运__输__的__问__题__未__解__决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着火过程与着火温度
一、基本概念:
1、着火过程:从无化学反应向稳定的强烈的 放热反应状态的过渡过程,即为着火过程。
基本概念:
2、着火及着火温度:即燃料与氧化剂的 燃烧反应可以自动加速的这一时刻即为 着火,此时燃料与氧化剂的混合可燃物 所达到的温度为着火温度。 瞬间过程 爆炸:当燃烧反应速度达到不可控制的 地步时就叫爆炸。爆炸与着火没有严格 的界限。
得:
RTB2/E =TBTo
TB =
E E 2 TO E 2R 4R R
(取“-” 号,“ +”是一个达不到的值)
展开 , 忽略高阶项次 TB E/2R-E/2R(1-2RTo/E-2R2To2/E2)
= To+RTo2/E 或 TB-To= RTo2/E
该式表示在可以自燃着火的条件下气体的着火 温度与器壁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C + O2 = CO2 化学反应速度: W = KCn 反应级数 n ; 反应速度常数 K
阿伦尼乌斯定律:
K= K0 exp(– E /
RT)
频率因子(指前因子)K0 ; 活化能 E; 通用气体常数 R。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W = K0 exp(– E / RT)Cn 1. 温度 T 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到一定温度 (10000 K)后,增加缓慢 2. 活化能 E 反应本身固有性质;E 高,难于反应 3. 反应物浓度 C 浓度高,反应速度加快(与反应级数 n 有关) 4. 反应物分压 分压大即 p浓度高,反应速度也加快 5. 反应级数 n 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
H2 + O2 2OH H2 + M 2H + M ( M 为活化分子,M 为惰性分子) O2 + O 2 O3 + O
2. 链的继续与支化(支链反应)
H + O2 OH + O 2OH + 2H2 2H2O + 2H O + H2 OH + H H + 3H2 + O2 2H2O + 3H E = 75.4 kJ/Mol 控制反应 E = 41.9 kJ/Mol E = 25.1 kJ/Mol 活化中心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第三节 碳的燃烧反应机理
碳粒燃烧过程:扩散、吸附、反应、内扩散、气相反 应、脱附 • 一次反应: C的氧化反应 C + O2 = CO2 + 409 kJ/Mol C + 0.5O2 = CO + 123 kJ/Mol • 二次反应: CO2还原反应 C + CO2 = 2CO – 162 kJ/Mol CO氧化反应 CO + 0.5O2 = CO2 + 286 kJ/Mol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第二节 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
一、链锁反应机理 H2 + O2 = H2O 氢燃烧反应 反应过程中有中间活性产物(活化中心),是自 由态原子或基团。活化中心能与反应物继续反应, 生成产物的同时又产生新的活化中心。活化中心 具有高能量,反应时所需的活化能要低得多,使 得反应加快。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爆炸 —— 链锁反应
第一节 着火过程第一部分 (热自燃着火理论)
热自燃着火理论: 既然着火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那么化 学反应速度达到急剧程度的主要原因是 热量,即化学反应中的放热,除了各种 损耗以外,仍有多余的热量加热自身, 因而反应速度自我加速达到很高的程度 而着火,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反应过程中 热量的变化,故叫热着火理论。
基本概念:
3 、使可燃混合物着火并开始燃烧,有两种 方式: 自燃着火(着火):使混合物整个容积 同时达到某一温度,混合物自动地、不再 需要外界作用而着火达到燃烧状态,这种 过程称为着火。
基本概念:
被迫着火(点火):用外界的能源如电 热、电火花、炽热物体或小火苗等加入 到可燃混合气中,使局部温度提高,发 生着火燃烧,再自动地把火焰传播到其 余混气去的过程称为点火。 着火的条件分析:燃料、助燃氧化剂和 温度。着火必须着重研究温度条件和能 量平衡。
着火化学模型(反应为简单反应)
To=C(常数)
T、C
V
T=T() C=C()
S
我们研究一个容器,其 容积为V,表面积为S, 其中充满可燃混合气, 起始温度为T0,热效应 为q。假设:
着火化学模型(反应为简单反应)
1)反应中压力不变 2)忽略辐射散热,粘性耗能和体积力 3)混合气在容器中是静止的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连锁反应: 直链反应(不分支): 链锁反应完成后,活化中心数不增加 支链反应(分支): 链锁反应完成后,活化中心数增加。 支链反应的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二、氢的燃烧反应机理
H2 + 0.5O2 = H2O 1. 链的产生(形成活化中心)
图2-3放热与散热关系图
Q1与Q2会在高温区有1个交点 点2为高温不稳定点 当过程稍向右移动,系统就会自然;稍向 左移动,系统便会被冷却而降到低温稳定 点1。
散热曲线不变,发热曲线改变。如书上 P98,图9-4
总结
发生自燃的基本条件是 Q1﹥Q2,T ﹥TB 临界条件是Q1与Q2有一个切点B 切点B对应的温度,便称为“着火温度”或 “着火点”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方程可简化为:
T T ρc p λ r r
常物性条件下:
热力学能增量
T T ρcp λ 2 (*) r 反应速度是温度的指数函数,此方程求解 困难。 1、简化理论 T 0 认为自燃的瞬间即达到稳定状态,故 (*)式简化为: 2 T λ 2 r
100 l ,% P1 P2 l1 l2
Pi—各气体的体积百分数 li—各气体的浓度界限
4、容器尺寸
T
V o 1 、(S )—TB图
着火区
V 2o、( S )—TB关系:
V ( ) TB S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NO生成速度与O2 、N2浓度,温度有关。 当有水蒸气时,N + OH H + NO
2. NO2 生成机理 ( NO 的氧化)
O2 + M = 2O + M NO + O + M = NO2 + M NO + HOO = NO2 + OH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其它分类:
按燃料:气 / 液 / 固体燃料燃烧 按气体流动方式:层流 / 紊流 / 过渡燃烧 按反应物物态:均相 / 异相燃烧 按固体床层:层状燃烧(固定床)
沸腾床燃烧 粉煤燃烧(气流床)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度
一、化学反应速度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 W = dC / d ( kMol / m3 ·s) CO + H 2O = CO2 + H2 W = dCCO2 / d = dCH2 / d = - dCCO / d = - dCH2O / d
点1称为低温稳定点。 点1之前,Q1﹥Q2,说明发出的热量大于 系统向外散失的热量,这时系统被加热。 达到1点后稳定 超过1点, Q2 ﹥Q1,系统将会受到冷却重 新回到1点 自燃着火不可能发生
Q2’
Q2’’’
图2-4处于临界状态的放热与散热关系
• Q2’’’是散热很弱的情况,这时Q1总是大于 Q2,这时反应是自动加速,直道发生自燃。 • Q2’是散热很强的情况,不会发生自燃 Q2’’与Q1有一个切点,切点之前系统不断被 加热,达到切点时,Q1=Q2,但是该点不 稳定,稍过B点,就会发生自燃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燃料燃烧过程:煤块/油滴/燃气燃烧过程
燃烧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三传一反:
动量传递(流动) 质量传递(扩散) 热量传递 化学反应
= 混 + (热 + 反 ) = 扩 + 反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燃烧的基本分类:
(1)动力燃烧(动力学控制,预混燃烧): 反 » 扩 (2)扩散燃烧 (扩散混合控制): 扩 » 反 (3)中间燃烧: 介乎两者之间, 扩 与 反 相当。
PTB,降低压力的实质是降低了反应速度,必须
提高起始温度,反应才能自行加速到着火,低压增加了 着火的难度。 对应一定的自燃温度,有一个最低 的压力使自燃能够实现,这个压力
P To
着火区
低限为自燃的临界压力。
不着火 To
2、当To=C时,P与X的关系 1o、当P〈 Pmin时,不能着火 2o、当P 〉Pmin时,有一个着火浓度范围 3o、当P 时,[X下,X上]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3. 器壁断链(活化中心消失)
2H (碰器壁) H2 2OH(碰器壁) H2 O2 2O (碰器壁) O2
4. 空间断链
H + O2 + M HO2 + M O + O2 + M O3 + M O + H2 + M H2O + M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
5、着火温度:(切点B)
Q1 T = TB Q2 T TB Q1 Q2 T TB T T
T TB
E RTB = S (TB T O ) A e E A e R TB E = S 2 R TB
n
E RT
Q1
式中q、V、k0均为定值。在开始燃烧之前,即在 着火过程之中,假设反应物质的浓度不变,即C 相当于初始浓度: E (曲线) Q A e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