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合集下载

第14讲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版

第14讲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版

十四讲文言文与对比阅读《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版】《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词句】(一)重点实词解释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现象】(一)通假字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委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委托、委屈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委托、委屈4.亲戚畔之亲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婚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成员(三)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 兵革非不坚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之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3.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_____________ 城非不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 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五)特殊句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重点字词】(一)重点实词解释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 岂不诚大丈夫哉 ___________________ 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_______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22.《孟子》三章对比阅读期末真题集锦二、《富贵不能淫》(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①虞常②,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复举剑拟③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④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⑤草野,谁复知之!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⑥乳⑦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论:定罪。

②虞常:密谋反单于,事败被抓。

③拟:比划。

④弥:充满。

⑤膏:做肥料。

⑥羝(dī):公羊。

⑦乳:产子。

⑧去(jǔ):同“弆”,收藏。

⑨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畔.主背亲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阅读甲文,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妙处?4.苏武能否称为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XXX:"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XXX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XXX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XXX说举()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难(4)徵与吾共安()世界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XXX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上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甚么?(2)【乙】文中XXX的治国思想与XXX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XXX和XXX"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孟子三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孟子三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孟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孟子三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参考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

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

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

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发奋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兴旺;安逸和享乐那么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符合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那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文分析:本文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论迷了怎样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3.丈夫之冠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冠:行冠礼。

4.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

之:的。

5.富贵不能淫富贵:有钱财,有地位。

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6.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

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7.贫贱不能移贱:地位低下。

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翻译下列句子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译文: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文: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译文:高官厚禄不能使我迷惑,家贫位卑不能使我动摇,威胁暴力不能使我屈服。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怎样才能做到行大丈夫之道呢?答:(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练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⑴寡助之至( ) ⑵亲戚畔之( )⑶所恶勿施尔也( ) ⑷兽之走圹(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④忘会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④女:同“汝”,你。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士:_______________②人恒过恒:_______________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__________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________⑤越王句践反国反:_______________(1)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内有“_______________”,外有“____ ___________”两个条件(用文中词语填空);【乙】文的内容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 ____________。

(4)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将如何面对?(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到达。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王吏之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

22.《孟子》三章对比阅读期末真题集锦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1~4题。

(共8分)【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域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使毕战①问井地②。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之,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③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④,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⑤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⑥,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无君子,莫治野人⑦;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⑧,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⑨,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⑩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娃和睦。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注】①毕战:滕国的臣子。

②井地:井田。

③经界:这里指土地的分界。

④钧:同“均”。

⑤慢:轻慢。

⑥褊(biǎn)小;狭小。

⑦野人:老百姓。

⑧请野九一而助:在郊外实行九一税。

⑨圭田:供祭祀的田地。

⑩守望:看守瞭望,这里指防备盗贼及敌人等。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B.委.而去之相委.而去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虽乘弃御风不以.疾也。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军士吏被甲,锐兵.刃2.下列对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不合理的一项是()(1分)A.夫/环而攻之B.兵革/非不坚利也C.子之君/将行仁政D.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请结合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如何才能实现“人和”。

《孟子三章·大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分师生版·附带答案

《孟子三章·大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分师生版·附带答案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1篇·学生版1.(2019•沈河区二模)阅读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也。

【乙】至初六日,变遂发①……余是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篮托.焉。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②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③,忍死须史待杜根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盖念南海也。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谭嗣同传》,有删改)【注释】①变遂发:戊戌政变就爆发了。

②侠士:指京城的豪侠之士大刀王五。

③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④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

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⑤南海:指康有为。

康是南海县(今并入广州市)人。

“南海”是对他的尊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于其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明日B.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托.焉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C.题一诗于.狱壁曰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D.春秋三十有.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六则》)(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⑴寡助之至:寡助的帮助到达极限。

⑵亲戚畔之:亲戚背叛它。

⑶所恶勿施尔也:不要施加你所憎恶的行为。

⑷兽之走圹:动物奔向它们的栖息地。

2.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翻译:攻击背叛自己的亲戚,而追随全国民众所支持的方向。

3.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翻译:人们回归仁爱,就像水流向低处,动物奔向它们的栖息地。

A.庶几:几乎B.淫:放纵C.威武:强大的武力D.从容:镇定自若3.将【甲】中的“富贵不能淫”和【乙】中的“从容就义”联系起来,说说你的理解。

(3分)答: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①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②观者如堵。

译文:5.【甲】文和【乙】文中都有哪些表达人格高尚、行为端正的词语或句子?(2分)答:1.贫贱不能移,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曹参困于陈留之围,身历数年之乱,而能以足下授钺相传,成为一代名相。

见闻者无不流涕,司马光为了挽救国运,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最终成就了“元祐之治”。

此之谓大丈夫。

改写:傅说在版筑之间被选拔,曹参在陈留之围中历经数年之乱,但他们仍能成为一代名相,贫贱不能阻挡他们的成功。

见闻者无不流涕,司马光为了挽救国运,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最终成就了“元祐之治”。

这正是大丈夫的表现。

2.俄有使使止之,不然灭亡的后果将会不可挽回。

改写:不久之后,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灭亡的后果,否则将不可挽回。

3.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改写:甲文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4.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译文:询问市井中的人谁是南方人,南方人会面向南面再次拜倒,表示忠诚至死。

5.文天祥身上体现了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改写:文天祥身上体现了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忧患中成长,在安逸中消亡”。

甲】文的改写: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坚守法度和轴佐君王的贤士,也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02
《富贵不能淫》
论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强调
了人的独立精神和气节的重要性。
0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不要沉迷于安乐之中。同时,也强调了逆境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0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主旨
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第三章语言风格
铿锵有力,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加强语言 的节奏感和力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震撼 力。
06
答案与解析
阅读理解题答案
孟子三章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富贵不 能淫》的主题是论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坚守的价值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题 则是阐述艰难困苦的环境能够锻炼人的意志,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萎靡死亡。
THANKS
感谢观看
孟子进行反驳,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只是追求权力和 利益的小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
景春提出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 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天下大势。
孟子接着阐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品质: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写作特色
01
采用对话形式,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论述,使文
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章论证方法
采用对比论证,将“得道”与“失道”、“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突出仁政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同 时运用归纳推理,从个别事例中推导出普遍性的道理。
语言风格比较
第一章语言风格
辞藻华丽,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 等,形成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

22.《孟子》三章对比阅读期末真题集锦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1~4题。

(共8分)【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域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使毕战①问井地②。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之,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③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④,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⑤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⑥,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无君子,莫治野人⑦;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⑧,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⑨,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⑩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娃和睦。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注】①毕战:滕国的臣子。

②井地:井田。

③经界:这里指土地的分界。

④钧:同“均”。

⑤慢:轻慢。

⑥褊(biǎn)小;狭小。

⑦野人:老百姓。

⑧请野九一而助:在郊外实行九一税。

⑨圭田:供祭祀的田地。

⑩守望:看守瞭望,这里指防备盗贼及敌人等。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B.委.而去之相委.而去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虽乘弃御风不以.疾也。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军士吏被甲,锐兵.刃2.下列对语句朗读停顿的划分不合理的一项是()(1分)A.夫/环而攻之B.兵革/非不坚利也C.子之君/将行仁政D.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请结合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如何才能实现“人和”。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阅读文言选段,回答相关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

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

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

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

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已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

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孟子三章文言文对比阅读测试

孟子三章文言文对比阅读测试

孟子三章文言文对比阅读测试一、(2020·广东潮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B.文章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C.文章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非凡,具有说服力。

【答案】1.放弃同“叛”,背叛震慑2.(1)天然的时运比不上地理的优势,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人的同心协力、内部团结。

(2)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D【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弃城而逃。

委,放弃。

(2)句意: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畔,同“叛”,背叛。

(3)句意: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威,震慑。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22.《孟子》三章对比阅读期末真题集锦二、《富贵不能淫》(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①虞常②,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复举剑拟③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④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⑤草野,谁复知之!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⑥乳⑦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论:定罪。

②虞常:密谋反单于,事败被抓。

③拟:比划。

④弥:充满。

⑤膏:做肥料。

⑥羝(dī):公羊。

⑦乳:产子。

⑧去(jǔ):同“弆”,收藏。

⑨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畔.主背亲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阅读甲文,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妙处?4.苏武能否称为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文分析:本文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论迷了怎样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3.丈夫之冠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冠:行冠礼。

4.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

之:的。

5.富贵不能淫富贵:有钱财,有地位。

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6.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

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7.贫贱不能移贱:地位低下。

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翻译下列句子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文: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文: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译文:高官厚禄不能使我迷惑,家贫位卑不能使我动摇,威胁暴力不能使我屈服。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句话能概括其精髓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怎样才能做到行大丈夫之道呢<答:(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练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 尔也:而已。

④ 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⑴寡助之至( ) ⑵亲戚畔之( )⑶所恶勿施尔也( ) ⑷兽之走圹(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

(2分)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

(2分)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二)【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 ③足兵兵( ) ④民信之矣信(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3. 【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答:4. 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答:《富贵不能淫》阅读下文,完成1 -5题。

(11分)【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 分)A. 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 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2分)A. 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 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5.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所成就。

接着,作者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果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3.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4.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5.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

曾,同“增”。

6. 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

7.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8. 而后作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9. 而后喻喻:了解,明白。

二、翻译下列句子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情不顺。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这样)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 入则无法家捷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和轴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住住会灭亡。

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闻读课文,答问题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国苦之后,成就不平凡的事业.3.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退难困苦的磨炼,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练习题: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苦其心志 (2)衡于虑 (3)至于鄙 (4)卒得反国2. 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 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 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填密。

D. 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磷,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3. 请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2)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译文:4. 结合【甲】【乙】两文,请你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2分)答:【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人恒过,然后能改( )(2) 其母引刀裂其织2. 翻译下列句子。

(1)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3. 【甲】【乙】两文在表方面有什么不同4.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列问题。

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2存:抚恤。

3耽:沉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