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鲁教版会考资料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必背知识 一二单元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必背知识 一二单元

必修二 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 一: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极不平衡⑴从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 亚、非、拉,最高的是非洲;人口总数最多的是亚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 欧、北美、大洋洲 ,最低的是欧洲(德、法等出现负增长); ⑵从国家看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具体题目具体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环境、战争等) 当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1.环境承载力含义: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一个警戒值) 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指最适宜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3.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 、 科技 、 对外开放程度 、消费水平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是土地和水);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消费水平。

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我国人口与可耕地、淡水资源矛盾已十分突出,应坚持实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主要表现:⑴ 城市人口增加 ⑵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⑶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节约土地。

⑵不利影响:城市化速度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

(城市化问题)①自然方面: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加剧“热岛”现象;加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社会经济方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紊乱。

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提纲2.1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规模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商业用地等级较低、规模较小。

一定规模的乡村会出现一些公共设施,如村民文化广场、祠堂等,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功能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态区等。

城市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居住区,质量上分为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

前者多位于城市外围,与高坡、文化区相连;后者多位于城市远离铁路和机场、环境好(位于上风向,河流上游)。

城市中工业区分布在城镇外围、沿河流、铁路、公路等主要交通线分布。

这是因为地价低、避免污染城区、便于原料燃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工厂布局原则是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气候区布局在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有风频的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区河流下游,固体废弃物污染应远离城区、远离农田。

商业区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因为人流量大(市场最优)、交通便捷(交通最优)。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表现为地租),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是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深圳蛇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典型案例。

20世纪90年代,蛇口工业用地迅速扩张;21世纪后,工业区向外迁移。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地地租水平上升,工业区付租能力不及商业区付租能力;二是位于市区中心部位的工业区会造成环境污染。

市内部,与低地、工业区相连,该功能区选址的条件是市内交通便利区。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

建筑属于有形地域文化,节日庆典属于无形地域文化,遗迹遗址属于有形地域文化,风俗惯属于无形地域文化。

2、东北黑土区的水稻田景观平整,一望无际,而云贵高原的水稻田景观则层层叠叠,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鲁教版(地理会考)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地理会考)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连成一片。

2、地球上海陆分布不均(1)从南北半球来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南极洲)(2)从东西半球来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3、大陆:面积较大的陆地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称大洲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向海洋的部分大洋:面积广阔的海域海: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通道。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4、七大洲按面积排序(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5、各大洲分界线亚洲、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非洲、欧洲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北美洲、亚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欧洲、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南美洲、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亚洲、大洋洲分界线未定6、四大洋面积排序(从大到小)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表层水温最高)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呈“S”型)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深度最浅7、赤道横穿的大洲——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北美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第二节1、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人类活动(次要原因)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相吻合➢大西洋两岸的古老地层相吻合➢大西洋两岸的生物具有相似性3、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构成➢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2)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①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形成山脉②板块的张裂运动:地表形成裂谷或海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第一篇: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1)原料指向型: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

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

2024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4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4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4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一、地球的大气圈1.大气圈的组成: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2.大气圈的结构: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组成。

3.大气圈的作用:保护地球生物,调节地球气候、维持生物圈平衡。

4.大气圈的运动:大气圈的运动主要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水平运动主要包括风力和风速,垂直运动主要包括气压、气流和天气。

二、地球的水圈1.水圈的组成:主要由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蒸气组成。

2.水圈的运动:水圈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3.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污染治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地球的岩石圈1.岩石圈的类型:主要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岩石圈的成因:火成岩是地球内部熔融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残骸等沉积物物质经长时间形成的;变质岩是由旧岩石经高温、高压等作用形成的。

3.岩石圈的特点:岩石圈中的岩石经过长时间的变质和变形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

四、地球的中间圈1.对流层的特点:从海平面到5500米以上的高度,平均压强只相当于地面的1/3,构成了人类活动和陆地生物的主要场所。

2.平流层的特点:从高度上0.02至0.08兆帕的层次,厚度約25~30千米,靠近,偶尔会出现大气状况的区域。

3.热层的特点:从平流层以上的高度,厚度约50公里。

在热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五、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圈的特点: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生活的层面,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中的生物体。

2.生物圈的组成:生物圈主要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等组成。

3.生物圈的功能:生物圈对维持地球的能量平衡、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圈的保护:要保护生物圈,需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改善生活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之,2024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二主要涵盖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与气候、水资源、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椭球形的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存在四季变化。

3.地理经纬度与时区: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大小,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赤道面的夹角大小。

4.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制图包括测绘、标志要素和绘制图件等步骤,使用地图要注重标注、测量和阅读等技巧。

二、地球上的生命与生态环境
1.生物与生态环境: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适应性是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生态位、群落、生态系统营养等概念。

3.能源与环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采与利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过度的土地资源开发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三、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
1.地球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系统是指将地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分析、查询等处理的系统。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在地球空间利用航天器、飞机和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遥感数据的技术。

3.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学科,研究地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二(鲁教版)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二(鲁教版)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二(鲁教版)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2101.城市起源的条件是什么?答: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劳动分工的出现。

农业技术的创新使农业剩余产品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出现了商品生产。

2102.世界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答: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特点是: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功能结构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城乡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

特点: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城市带。

此外,还出现了科学城、大学城。

2103.世界上第一批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答:世界上第一批城市主要分布在古代中国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印度的印度河-恒河谷地,古代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美索不大米亚平原)。

原因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便于灌溉,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104.何为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答: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105.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2106.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哪三个阶段?其产业特征分别是什么?答:①缓慢发展阶段,其产业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②加速阶段,第一产业农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③成熟阶段,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2107.世界上有哪六大城市带(群)?答: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和欧洲西部城市带。

高中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要点一、人口与城市1.读图回答A B C D人口增长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特点、、、、、、典型地区热带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等国大多数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人口增长模式图①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和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等。

措施:、。

②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等问题。

措施:。

2.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①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是最主要因素②15-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流向“”;流向。

③二战后的人口迁移特点:比例明显减少,趋于多样化。

欧洲由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美国仍是主要迁入国。

4.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是一个理想值。

比如: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住宅区城市的功能区,城市最为的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模式、模式、模式、未来“”6.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①历史原因: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上海外滩与浦东陆家嘴一带的中心商务区。

②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和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

③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的分化。

如的差异导致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出现。

如因素影响产生的唐人街、黑人区等。

此外,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城市规划。

7.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城市活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为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是为的地区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

8.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服务范围越,数量越,彼此距离越;城市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服务范围越,数量越,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山东教育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山东教育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山东教育版)第一章人口与人类居住环境
1. 人口变动的原因
2. 世界人口总量分布及构成特征
3. 人口问题与影响
4. 人口资源
第二章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
1. 海水运动与能源
2. 海洋生物资源
3. 海洋矿产资源
4. 海洋环境问题
第三章农业地理
1. 农业的地域分异性
2. 农业地域类型
3. 世界主要农业区位
4. 农业与环境
第四章工业地理
1. 工业的地域分异性
2. 能源工业
3. 原料工业
4. 制造工业
5. 世界主要工业区
第五章贸易与交通运输
1. 贸易的概念与分类
2. 世界贸易格局
3. 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4. 交通运输条件与格局
第六章旅游业地理
1. 旅游概述
2. 旅游资源
3. 旅游区位因素
4. 世界主要旅游区
本册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地理、海洋资源、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贸易与交通、旅游业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系统介绍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高中地理会考考点解析 人口与城市素材 鲁教版-鲁教版高中全册地理素材

高中地理会考考点解析 人口与城市素材 鲁教版-鲁教版高中全册地理素材

第一部分 人口与城市知识点19:人口增长模式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1)三个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阶段及特点原始低增长阶段: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丰收或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增长减速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原因: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或负增长(3)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24‰措施:计划生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措施:鼓励生育知识点20:人口迁移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原因:地理大发现,人口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原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知识点21:人口数量与环境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人口合理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知识点22:城市空间结构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积聚,形成城市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功能区比较 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呈团块状或条状,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是城市的核心区历史因素:如市中心为行政区 经济因素:土地租金、付租能力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某某信仰不同地区地租水平不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一块特定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功能区分布: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及次高地区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未来田园城市模式例题:(1)A 商业区 B 住宅区 C 工业区(2)住宅选择B 的原因 便于上下班和购物(3)地租水平高低取决于 地理位置(离市中心远近),还与交通通达度有关。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会考复习提纲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期末会考复习提纲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整合★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 模“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式(现代型)原始型人口传统型人口传统型(过渡增长模式增长模式型)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低高低点自然增长率低高较低低人均寿命短继续延长有所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深非洲东部的坦桑中国、古巴等发德、法、英、意、瑞典处的土著居民尼亚、肯尼亚等众展中国家等发达国家多发展中国家★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 0~14 岁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严重①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贫困、生态劳动力不足,社会赡养费用环境恶化上升,政府财政压力最大,社会带来的影响②造成国家财富减少,人民生活贫困,不利于人口需求不旺以及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素质的提高,影响未来发展社会问题。

③人口增长过快,加大资源、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移民★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口流动是批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如外出旅游、度假、开会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鲁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鲁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鲁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人文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处的地球。

高中地理必修二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一环,鲁版教材《地理》是我国教育部批准的一本教材,它以系统、全面的方式讲述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图则是地球的模型。

地球虽然是一个球体,但为了更好地表示其特征,我们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这就是地图。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它的赤道是最长的纬度线,而经线则是纵横交错的。

第二章:地球的内部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部分,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温度较高。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第三章:陆地的变动与地貌地球上的陆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发生变动。

地壳运动主要有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动等,而地质作用则是指地壳上的山脉、高原、平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

第四章:水资源与利用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同时也是有限的资源。

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其过度消耗和污染。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水的供应、调度和利用,要考虑到水的各种用途和地理条件。

第五章: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而天气则是指某一具体时刻某一地区的气候状况。

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区别。

第六章: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从个体、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入手,采取合理的措施,共同维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

通过对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成与变化,认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环境,并且学会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

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环境意识和地球公民意识,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球资源,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于1.5%,自然增长率低于1%。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传统型人口增长快速,出生率高于2%,死亡率低于1.5%,自然增长率高于1%。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低于1.5%,自然增长率低于1%。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中国。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其原因。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少年儿童比重过大,因为这些国家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意愿不强,人口基数大。

一些国家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会逐渐减少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灾害、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都是自然生态因素。

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经济因素。

国家政策、战争等是政治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种族民族等是社会文化因素。

我国的民工流我国的民工流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是主要的迁出地,广东、上海、北京等是主要的迁入地。

民工流提供大量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推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思想文化的交流。

民工流的原因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民工流的措施包括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推动城市化发展。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二鲁教版1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二鲁教版1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纲领必修二(鲁教版) 1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地理复习纲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101.世界人口增添的历史轨迹是如何的?答:在人类社会早期和农业文明期间,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添极其缓慢;18 世纪家产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提升,世界人口增添快度加快。

二战后,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迅速增添,人类进入“人口爆炸时代”。

110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添迅速的原由是什么?答:(1)政治上的独立( 2)经济的发展( 3)生活水平的提升( 4)医疗卫生的进步。

1103.世界人口增添经历过那几个阶段?分别属于何种人口转变模式?其特色分别是什么?答:世界人口增添经历过四个阶段:(本题要联合教材第 4 页图 1-1-4 来掌握)第一阶段原始低增添阶段,属于原始型,其特色是 : 超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添率。

热带原始丛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第二阶段加快增添阶段,属于传统型,其特色是:超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添率。

欧洲发达国家一般在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开始进入这个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正处在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增添减缓阶段,属于过渡型,其特色是:较超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添率。

欧洲在 20 世纪 50 年月处在这个阶段,目前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处在这个阶段。

第四阶段低速增添阶段,属于现代型,其特色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添率。

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中国和韩国已经进入现代型。

1104.世界不同样地区的人口增添状况是如何的?答:世界人口增添极不均衡,目前,发展中国家连续增添势头居高不下,非洲人口自然增添率最高,为 24‰,发达国家人口数目已保持相对坚固,欧洲人口自然增添率最低,为 - 2‰。

105.不同样国家所面对的人口问题分别是什么?分别带来那些影响?其解决的措施分别是什么?答:发展中国家:(1)问题:发展中国家大多面对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添快,以及 0~14 岁的小孩比重国大等问题(2)影响:人口增添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以致累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涨缓慢甚至降落,使还没有解决饱暖的穷国更加贫困,同时不利于提升人口质量。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1.自然因素(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森林和矿产资源等1)气候(气温和降水):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较为集中2)地形:①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原因: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②高原地区、高山地区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或无人定居3)水资源和土壤:①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水运,沿岸地区往往人口稠密;②干旱地区,人们逐水而居,人口聚居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③土壤肥沃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4)其他因素:森林、矿产资源等(2)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意义:①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间;②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③对人口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2.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①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稠密;②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③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人口分散;④城镇地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人口稠密(2)交通和通信:①交通与通信发达地区,人口多;②交通与通信落后地区,人口少(3)文化教育;(4)政府政策;(5)地方习俗;(6)战争;(7)历史因素第二节人口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1)推力原居住地: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态环境恶化;收入低(2)拉力新居住地: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水平②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教育、婚姻与家庭、社会环境、距离因素等(3)政策因素:政策、战争、宗教迫害、政治中心改变等(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差异、生态环境恶化等3.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影响(1)迁出区1)利: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2)弊:造成人才流失;产生空巢现象、土地荒废现象(2)迁入区1)利: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2)弊:带来环境问题;带来就业压力、住房压力、市政建设压力;带来社会保障压力、社会治安管理压力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1.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15年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时,人口总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总量不变;小于零时,人口总量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和措施:a。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儿童比重过大。

这加大了资源、环境、社会就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和生态环境恶化。

计划生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之一。

b。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这导致劳动力短缺和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影响了经济增长和青壮年的负担。

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之一。

c。

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

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口素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之一。

3.人口迁移与流动:a。

15-16世纪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旧大陆流向XXX和从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b。

二战后,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多样化。

c。

在欧洲,迁移方向是从迁出区到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则相反。

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d。

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人口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是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

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但是,人才外流和劳动力减少是负面影响。

b。

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因。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分布
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①世界人口分布状况:北半球中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②我国的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以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为界。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的起源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洲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4
、城市化的新特点: 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拥挤 ③住房紧张 ④失业人口增多 就业困难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①自然因素:河流——供水、运输、防御
气候——城市分布于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 地形——平原地区
矿产资源——鞍山、包头、攀枝花、克拉玛依、大庆
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扬州、济宁、株洲、格尔木、石家庄) 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政策(深圳)、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中国中关村、美国硅谷)等。

★城市体系 A 商业区市中心或街道两侧及干线交汇处,符合交通最优、市场最优的原则
B 住宅区:最广泛最基本的功能区
C 工业区在城市外围,位于下风向、下游区,并沿
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交通通达度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影响因素①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②技术因素: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③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等。

★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①东亚、东南亚、南亚 ②稻田多分布与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可通过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典型分布:美国中央大平原中国:东北、西北地区 典型分布: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中国:珠三角的基塘生产
1、美国、阿根廷—放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
2.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①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 ④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 美国中央原:①自然条件优越;②交通便利;③工业发达;④地广人稀;⑤农业业化
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②漫灌→土地盐渍化
③大量施用化肥→土地盐渍化 ④杀虫农药→农产品和土壤遭污染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

(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2)后期,原料的影响减弱,交通运输、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增强
★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①工业的产品联系②地理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前期——工业集聚: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
后期——工业扩散: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较落后的地区扩散。

★工业与地理环境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
●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主要方式:交通运输、现代通信、商业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