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因与治理路径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因素及治理策略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因素及治理策略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呈不断攀升之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涉及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等多方面因素,治理难度相当大。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治理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一、影响因素1.政府宏观调控不当政府宏观调控不当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稳定居民生活等目标,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宏观调控措施,例如加大投资、扩大财政支出等。
这些措施未必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可能会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导致债务规模逐渐扩大。
2.地方政府财政短缺地方政府财政短缺也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个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因为特殊历史原因或者资源禀赋不足,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
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应对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就只能通过贷款来进行投资和管理。
3.金融机构监管不严金融机构监管不严也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在融资时,银行未能及时监管,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漏洞,未能有效控制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不断发行债券和借款,导致负债规模日益扩大。
二、治理策略1.制定合理的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比例为了合理分担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应该制定合理的分配比例,减轻地方政府因为财政负担不均衡带来的债务压力。
同时,还应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改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2.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金融机构必须加强风险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活动,确保资金流向合理规范,并规范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与债务管理。
另外,还应当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机制,保证地方政府财务的透明度,防止出现腐败问题。
3.培育深度本地化的金融体系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本地金融机构的发展,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地需求,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政府还应通过监管,促进银行业数据的公开透明,加强向风险暴露的银行负责任的监管。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增长,债务风险逐渐凸显,给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
本文将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存在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不断膨胀是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的投资力度,依靠债务来筹集资金。
而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速,导致了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此外,由于监管缺失和地方政府的追求政绩,地方政府借债和举债方式多样,存在着难以监督和控制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债务风险。
其次,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存在也加大了债务风险。
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举债,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地方企事业单位债务等。
这些债务没有纳入官方统计,常常被地方政府用于支付利息和本息,形成了债务链条。
隐性债务的存在导致地方政府负债水平被低估,使得整个债务风险更加复杂和困难。
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债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防范隐性债务的产生和规避债务风险。
其次,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
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引导,防止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通过推动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建设。
同时,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提高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促进优质企业上市融资,为地方政府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
此外,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防控。
把握风险防控的底线,防止债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减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冲击。
最后,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全国协调和跨区域合作。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地区性和联动性特征,需要通过跨区域协作来进行风险的监测和应对。
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加大对高风险地区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构建全国范围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根源与应对措施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根源与应对措施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一直是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
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
本文将从根源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进行分析。
一、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根源1.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持续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经常需要大量的财政资源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目。
为了筹集资金,地方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债券。
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一大负担。
同时,城市化进程还带来了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使得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等短期投机性行为,而缺乏切实有效的长期财政收入来源。
2.投资基建过度地方政府往往借助基建项目进行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快速增长,大量的投资基建往往导致政府债务的快速增长,而这些项目往往缺乏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
例如,一些城市盲目地扩大规模,不断推动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项目。
这些项目短期内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但却会给环境和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3.管控宽松过去几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地方政府借债成本逐渐减少。
同时,各级政府援助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预算执行弹性非常大,使得各地方政府更加容易借债。
这种宽松的信贷政策和高度松散的监管环境,极大地鼓励了地方政府的借债行为,导致债务规模的快速扩大。
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应对措施1.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财政部门应该严格控制各级政府的借贷规模和节奏,确保地方政府借债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和可持续性原则,不对经济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应该加强财政预算审计和追究责任的机制,确保财政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2.有效制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考虑发行债券的地方政府,应该建立更加系统、科学的债务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避免出现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导致信用风险扩散和金融风险的出现。
同时,应该建立起科学的金融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散到多个机构,降低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系统性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偿还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务健康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速如果过快,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从而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5万亿元,占全国GDP 比重超过了40%。
这一巨额债务规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合理,还债压力增大,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偿债困难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有效化解,就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也在逐步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偿还压力,采取了以债还债的方式,形成了债务链,将风险进一步扩大。
这种做法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步上升,给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既复杂又严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转移支付,但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税收收入有限,转移支付不稳定。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分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以满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而发行的债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方政府面临着较大的债务风险。
本文将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1. 政府债务结构单一地方政府通常通过发行债券、平台公司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但债务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银行信贷和投资平台,存在较大的偿债压力。
2. 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快速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超过了规定的债务上限。
债务规模过大将加大还款压力,影响财政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3. 隐性债务问题突出地方政府债务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如政府担保、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等。
这些隐性债务规模庞大,但并未纳入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路径分析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加强债务预算管理和债务风险评估,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
2.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布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和债务风险,提高社会监督能力,降低隐性债务风险。
3.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债务风险,避免因债务风险引发的金融风险。
4. 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资渠道,扩大政府债务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偿债压力,缓解债务风险。
5. 加强地方政府风险处置对于存在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积极推进债务置换、债务重组等措施,减轻债务负担,降低债务风险。
三、结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治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性风险,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提高债务透明度,加强债务风险监测,优化债务结构,加强风险处置,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确保国家财政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次机理及解决路径
的依赖 , 推动本 已高企 的城市房价 , 恶化 民生状况 , 加大内需启动的难度 , 延缓经济复苏进程 , 城市化进 程也会受到巨大阻碍 。
47
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 是 加 大经济 社会 发展 的成本 。不少 地方 政府
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政府性债务是一把 “ 双 刃剑”, 适度举债 、 规范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发
一
背书进行贷款, 不是市场化改革的进步 , 而是倒退。 [ 2
三是加大通胀风险。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项 目 多 为“ 铁公 基 ” 设 , 目建 设 周 期 相 对 较 长 , 后 建 项 今
需要 后续 不断 的资金 投入 。因为不 继续增 加贷 款供
挥 积极作 用 , 如果 过度 负债 、 管不力 就会 产 生很 大 监
应, 必然有一批项 目要断掉资金链 , 成为烂 尾工程 ;
的风险 , 带来严重的后果。l 【 从我 国的实际情况看 , 我们面临的恰恰是后 一种情形。国家 审计 署 2 1 01
但继续增加贷款的供应 , 则会 带来越来越大的通胀 风险。 四是恶化民生状况、 延缓经济复苏。地方政府
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 , 将进一步强化对 “ 土地财政”
年6 月底发布的第 3 号公告显示 , 5 截至 2 1 00年底 , 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 177 . 1 0 14 9 亿元 , 相当于
一
五是影响 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由于我国地方 政府不能破产 , 因此一 旦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 中央政
府就 要 出手解 救 , 如果 多 个 地 方政 府 同时 出现 财 政 危机 , 可能会 拖垮 中央财政 , 而危 及 整个 国家 的 则 从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分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分析【摘要】地方政府性债务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揭示了其规模不断增长、结构日益复杂的特点。
接着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其源头和风险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治理路径,包括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和规范债务行为等。
文章还探讨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具体措施和提升地方政府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
文章总结了根本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途径,展望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的未来。
通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分析和探讨,有望为解决地方政府财务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性风险、风险治理、财务管理、控制措施、未来展望1. 引言1.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各级政府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增加,造成了一定的结构性风险。
如何有效治理地方政府性债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探讨存在的结构性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分析是了解问题的前提。
结构性风险分析将有助于找出问题的根源。
接着,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路径,将为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提供思路。
进一步,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措施是具体操作层面的实施方案。
提升地方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是长期治理的关键。
通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参考和建议,为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从各种渠道借贷而形成的债务。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急剧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累计债务余额已经达到了数十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与治理
监控体制的缺失及不健全 , 使地方债务管理在某种意 义上 处于无
政府状态。三是债务风险危害的严重 眭, 其风险一旦形成 , 会引发 难以收拾 的财政支付危机 , 甚至危及到整 个国家的经济 。 自 19 年 以来 ,我 国地 方政 府性 债务规模随着经 济社会发 97
房地产市场 更健 康 、 更规 范 , 更有利于 解决收入和支付能 力有 巨大差异的公民的住房l 司题。 有利于和 谐、 有序和 高效 的发展 , 是房地产宏观调 控的根本出发点和立 足点。我国不断在紧缩 与扩张性政策中摸索 , 旨在逐渐找出能够使房地产供需平衡以
部 财政 科 学研 究 , 0 1 8 . 2 1()
相关债务 21 年的逾期债务率分别 为 2 3 和 1 8 而 21 年 00 .% 2 . %, 01 2 和 21 年两年债务到期将 占总债务规模 的 4% 02 1 左右 。由此看出 ,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 务问题越来越来严重 , 至有可能 影响到整个 甚
【 考文献】 参
2. % 政 府可能承担 一定救 助责任 的其他 相关 债务 165 6 10 ; 8 69. 亿 6 元。 、 、 省 市 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 5. % 加上 25, 2
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 的或有债 务 , 债务率为 7 .5 04 %。地 方政府 负有担保 责任的或有债 务和政府可 能承担一定 救助责任 的其他
防 将 解决民众住房1 司题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 , 直接把抑 化 解 、 范 地 方债 务 风 险 提 出一 些 对 策 建议 。 【 关键 词 】地 方政 府债 务 现 状 问题 成 因 防 范措 施 制高房价与地方政 府的切身利益绑定——政府从 土地上得到
一
的收入多了 , 房价就会上涨 , 居民就 买不起房 , 住房状况就会下 降, 对政府 官员的考核 评价就会降低 , 从而提 高地方政府 对于 抑制房价过 高的积极性 。另外 , 将民众住房状况及抑制高房价 纳入政 绩考核 , 对规范保 障房 建设 中的政府行为及防止腐败滋
小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和治理途径
高的地方公 司向外国政 府、国际 金融机构 借 款;通过投融资公司等中间机构或直接向 商业 银行贷款(政府直接或间接担保);直接 由地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社会集资、借款。
图 1 地方政府债务各部分所占比重 2.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 2.1 地方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导 致的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各地方政府是拥有各自发 展目标的行 政和经济实 体,有独 立的经济 利 益。由于该 经济利益与 地方经济 发展密切 相 关,各地方政府官员也追求以地方经济 发展为 主导的政绩最大化的目标。这便使得地方政府 间的竞争不再单纯限于经济利益的竞争 ,同时 也包括了地 方官员为自 身政治今 生而展开 的 竞争。[2]为了与分权让利的改革相适应,中央将 部分计划、财政、金融等 方面的权 限下放给 了 地方政府,使得各地方政府拥有了谋取经 济利 益的权力,出于各自利益 考虑,必 然会利用 自 身权力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将大量资金投 向 那些能够带来高收益的项目,而其中部分项 目 是具有竞争 性、盈利性的 ,是理应 由市场主 体 参与的。如此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政府 该 退出的领域 没有退出,越 位现象严 重;政府 该 发挥作用的 领域仍要予 以保证, 尽量弥补 缺 位。越位与缺位的存在便使得各地方政府理应 负担的财政支出没有减少,同时又增加 了新的 支出重点,使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不断 加大, 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增加了 地方政 府债务负担。 2.2 我国现有财政体制不完善导致 的地方 政府债务风险。首 先,政府间事权与财 权不匹 配使得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支出,收 入却明 显不足。为了保证支出,各地方政府大量 使用 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和各类借款。[3]同时 ,各地 方政府在举债筹资时,缺乏债务风险意 识,总 认为有上级政府为债务兜底,不一定需 要自己 偿还:这是各地方政府草率借债的一个 重要原 因[4];其次,转移支付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确 实 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均等化转移支付 的规模 明显偏小,使得部分欠发达地区即使运 用了预 算内收入和转移支付的财力,仍然无法维持 正 常运作,只 能通过各种借 贷方式融 资:均等 化 转移支付水 平不足也是 造成部分 地方政府 债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其应对措施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其应对措施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不断升级,成为令人担忧的经济问题之一。
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了24.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其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根源1. 地方财政压力大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
而在财政收入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不断加剧,导致其难以实现收入与支出的良性平衡。
2. 土地财政占比高在我国的门槛制度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卖地来增加财政收入。
这种土地财政模式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迅速上升,投资规模偏大,能力不足,出现了财政压力大、运营风险高等问题。
3. 政府投资行业缺少监管政府投资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大规模的债务,主要是因为在我国政府投资的行业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从而导致这些行业的资金被滥用,使得税收收入不足以支持当地贷款的偿还和利息支付。
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应对措施1. 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机制,使得地方政府不再进行不必要的投资,增加利润并减少债务,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2. 建立稳定的土地收入机制为了改变目前土地财政占比高的情况,应该建立起稳定的土地收入机制,并加强对土地财政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债务风险。
3. 建立政府投资行业监管机制政府应该建立政府投资行业监管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业的行为,防范过度投资和乱收费等不当行为。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的监督和管理,定期进行政府债务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债务风险。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根源包含了地方财政压力大、土地财政占比高以及政府投资行业缺少监管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稳定的土地收入机制和政府投资行业监管机制等,以有效地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原因与应对措施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的开支需求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税收收入的限制,政府不得不依赖于债务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而这种规模的快速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出现。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一、原因1.高额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建与投资来吸引更多资金。
然而,这种投资需要借债来完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大。
而且,很多项目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投资”,这导致了地方政府负债累累。
2.融资平台的铺设有些地方政府通过特殊的融资平台来获得更多的资金。
然而,这些平台投资的项目可能没有经过充分的审慎分析,也可能缺乏透明度,甚至可能存在作假的情况。
这些都会导致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加。
3.市场化债务融资的过度使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常常以某种债券形式出售,这种债券的发行必须符合市场化的逻辑。
然而,由于市场化的风险不稳定性和流动性风险,并且由于各种政策变动、市场心理波动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的表现并不是始终稳定的。
当市场表现不佳时,这些债券就会成为“垃圾债券”,投资者也会遭受损失。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在大范围的市场化融资开发中,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就不可避免了。
二、应对措施1.提高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地方政府需要进行更为有效的绩效评估,以保证投资项目的确切质量和透明度,使得投资结果能够达成预期目标。
此外,政府还应当加强对现有投资情况的监管,取消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重复的项目,有效地控制新项目的规模。
2.加强市场生态环境的监管政府应该建立和实施更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市场生态环境进行监管,保证市场规则的透明,增强投资者信心,提高债券市场的稳定性,以确保市场化融资环境更加稳定。
3.实现地方政府负债的缓刑和重组对于较为突出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政府应采取措施来实现负债缓刑和重组。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出规模庞大、增长较快、隐性债务较多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财政稳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
一、问题成因分析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自负盈亏的财政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的巨大压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满足这些支出的需求。
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就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2.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低,融资难度较大,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上的单一化和过度依赖,融资成本较高,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举债严重缺乏管制我国的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管制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过度举债和风险隐患。
而且,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以隐性债务形式存在,不易被人们所关注,这就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应当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还应当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的浪费,提高财政效益。
2.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应当优化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多种途径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防止过度举债和风险蔓延。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分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展开研究。
在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首先阐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概念及分类,接着分析了其结构性风险,并探讨了治理路径。
随后探讨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政策。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结构性风险治理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路径,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性风险、治理路径、风险防范、监管政策、建议、未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政府性债务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面临着一定的结构性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其结构不断优化,风险也相应增加。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风险逐渐增加、债务偿还逐渐困难等问题。
如何有效监管和治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和治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我国进行相应的借鉴提供了有益借鉴。
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对于推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债务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性风险及其治理路径,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政策,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管理债务,避免风险扩大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通过研究,旨在为地方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提供决策建议和政策指导,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和谐。
通过对结构性风险的治理路径和未来展望的深入探讨,为学术界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研究思路,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举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由于一些原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债务风险也在逐渐积累。
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融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由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2. 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转让收入,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相当高。
由于土地市场波动较大、政策调整频繁,一旦土地市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3. 基建项目盲目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发展步伐,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致项目过多、投资规模过大,同时很多项目也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市场需求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资金空转。
4. 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过去的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自主能力,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变相隐性债务方式来规避政策限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分析1.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为了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更加规范和透明,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明确债券用途,规范债券发行程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债券的使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增速,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推动土地财政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财政改革,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地方政府自有资金和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6160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和控制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和控制对策1. 前言中国是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高速道路、地铁、高楼大厦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而地方政府又是这一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
然而,这些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地方政府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借款和举债。
长期以来,这些地方政府债务一直在不断增长,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笔者将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并给出一些可行的控制对策。
2.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2.1 建设投资的需求量过大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由于我国国内的银行、证券、债券等市场体系不完善,发行债券的门槛也比较高,使得地方政府通常只能选择向银行借贷的方式来融资。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不断的借贷来满足大型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这一方面产生了庞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借贷提供了广泛的融资渠道。
2.2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扭曲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地方政府在建设项目上的领导地位越显著,同时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的职位晋升和考核,经常直接关系到GDP增长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表现,所以此类官员将会尽可能的增加投资,以达到政绩表现的最大化。
因此,地方政府在融资上常常会忽视控制债务风险的部分,会以不合理的方式运用资金,使得债券违约的风险随之而来。
2.3 政府项目透明度不足地方政府在大型项目建设中,在债券发行和建设过程中,一般存在审核不够严格、审计不够制度化等问题,导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透明性。
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通常可以借贷得更高,银行和投资者在投资这些项目时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和回报,因此,他们往往会过高估计项目的收益和回报,这样,借款的额度越来越大,最终恶性循环导致了负债积累。
3. 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对策3.1 健全全国财政体制和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融资的效率,推进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如扩大债券市场、促进省际和跨市场的债券投资、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品种等方式,使更多机构参与地方政府债务优化管理和防范风险。
政府怎么化解债务风险的(3篇)
第1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风险的化解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债务风险的成因、化解策略以及实践分析三个方面,探讨政府如何有效化解债务风险。
一、债务风险的成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政策导向: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这些政策也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积累。
3.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责任,但与之相对应的财政收入却相对有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4. 投融资模式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融资过程中,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增加了债务风险。
二、化解债务风险的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通过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降低偿债压力。
同时,优化债务种类,降低融资成本。
2. 强化债务监管: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防止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
3.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4. 优化投融资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地方政府债务依赖。
同时,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 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降低债务风险。
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债务风险管理水平。
三、实践分析1. 优化债务结构: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为降低债务风险,各地政府纷纷优化债务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
例如,浙江省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务等方式,降低了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与控制策略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与控制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为了弥补财政缺口,不少地方政府不惜采取高杠杆、高风险的筹资方式,包括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利用政府性基金、信托等非财政管制的平台进行举债等。
然而过度举债给地方政府带来的风险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在去杠杆的大趋势下,这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成因和控制策略两个层面来展开探讨。
一、成因1. 短期发展压力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经济水平,地方政府通常采取拉动投资、提高债务承载能力等方式来解决财政压力。
2. 财政体制失衡因为地方政府在税收征收和财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为了满足各地的发展需求,中央财政往往会通过提高债务限额和授权等方式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3. 产业结构转型不够彻底部分地方政府过度倚赖房地产和重化工业等特定行业,导致资金过度集中,并错失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这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使其不得不通过借高息贷、发行债券等方式来填补财政缺口。
4. 相关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在政府举债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和标准,政府债券收益率和信誉等信息不充分透明,使得投资人难以对政府债券风险有着准确的认识。
二、控制策略1. 严格监管加强地方政府举债监管和信息透明度,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政府性债务发行和购买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机制,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错误决策。
2.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和财政责任制,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调剂机制,明确债务责任和风险承担范围。
加强本地区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推动城市群和地区一体化发展。
3. 强化投资管理着眼于引导而非限制投资行为,探索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鼓励地方政府采取多样化融资手段和投资组合,突破传统的债券融资限制,推动政府和企业合作,加速社会资本进入。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点成因和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点成因和对策地方*债务风险的特点、成因和对策目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在局部已经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很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向中央*转嫁,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出防范化解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地方*债务风险的特点债务总量不清,但规模巨大,局部风险已经出现我国地方*目前有多少债务,谁也说不清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方*债务是在20多年的经济体制转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既有地方*举借和担保产生的直接债务,又有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转嫁而形成的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确定的,而或有债务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债务统计主要包括直接债务,未涵盖全部或有债务三是由于*任期制,地方*往往从政绩出发,认为或有债务不需要本届*偿还,因而有意不披露或有债务但这绝不能说地方*债务规模不大,从一些媒体披露出来的信息看,地方*债务规模已相当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粗略统计,我国目前地方*债务至少在亿元以上,其中,乡*债务亿元,平均每个乡负债万元如此巨额债务与地方*目前有限偿债能力的严重不对称,在一些地方已引发了局部性债务风险,出现了支付危机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具有隐蔽性,潜在的债务风险很大在地方*债务中,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虽然或有债务目前还不是地方*的直接债务,不需要地方*现期偿还,但它是潜在风险很大的债务,因为或有显性债务在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情况下,或有隐性债务在地方*出于“道义”或公众压力承担还债责任的情况下,都会变成*直接显性债务,这将会引发地方*局部性债务风险向全局性债务风险的演变缺乏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为了克服中央*为地方*提供隐性担保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地方*通过过度举债享受债务短期收益而未来债务成本由中央*承担,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都制定了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债务进行监控,如果哪个地方*可能出现债务风险,便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我国目前地方*债务种类多,或有债务比重大,而*债务统计口径又不统一,主要是直接债务,未包括全部或有债务这就使中央*无法全面掌握地方*债务的真实规模,从而使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指标无法运用,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建立,大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债务风险的监控,使地方*债务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状态债务风险危害严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一旦形成并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一方面将会大大限制地方*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地方公共产品的投入,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难以改善,延缓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支付危机造成的干部职工工资拖欠,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下岗人员生活费和再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出缺口,不仅会影响政权运转、群众生活,严重的将会影响社会稳定XX年我国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高达%,大大超过25—30%的国际警戒线,偿债率也达到%,也超过了22%的国际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央*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援救,将会拖垮中央财政,危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二、地方*债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投*体制改革滞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体制已经打破,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投*体制还未建立这种新旧交替的*投*体制必然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范围过宽,不仅涵盖公共产品领域,而且涵盖部分竞争性领域在竞争性领域,由于国有经济固有弊端,无法和民营、外资企业竞争,*投资建成的国有企业大批亏损破产二是*投资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形成许多无效工程、“胡子”工程和“首长”工程三是*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决策主体、偿还主体、投资失误责任主体不明确四是偿债意识淡薄,偿债责任难以落实由于*投*体制的上述缺陷,形成了相当一批无效投资,项目收益根本无法还款,还款责任最终转嫁给地方*,形成巨额的*债务国有企业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经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的长期改革仍然难以走出困境之后,国家推出了“抓大放小”、兼并破产、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策同时,还将资源垄断性、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国有企业上收中央,将设备陈旧、市场前景不佳的国有企业下放地方国有企业的这种改革,一方面增加了地方*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再就业的支出,另一方面形成了地方*在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分离国有企业所办社会职能机构、企业养老金等方面的支出缺口XX年,为了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推行了“敞开收购、顺价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项改革实施后,由于*难以区分粮食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加之粮食企业的国有经济属性,形成了巨额的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给地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XX年以来,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XX年到XX年,中央共发行国债亿元国债向地方的投入,对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国债投入需要银行和地方*的配套资金由于国债在地方主要投向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甚微的基础设施,因此,银行的配套资金实际上成了地方*担保的贷款,最终偿债责任会落到地方*的头上地方*配套的资金,大多也通过投资公司之类的经济实体从多渠道*,地方财政投入很少,这也形成了地方*的债务另外,国债转贷给地方部分,地方*还必须还本付息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转嫁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由于*职能转变滞后,*对经济、社会微观领域事务干预过多,产权不清,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缺乏自我风险约束;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的限制,保险、担保、期货等民间风险经营机构难以快速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分散、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许多经济、社会风险直接转嫁给地方*,形成地方*债务地方*债务风险的特点、成因和对策(2)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XX年实行分税制时,并未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进行实质性调整此后,虽然对这两级*之间的事权进行过调整,但总的趋势是事权向地方下放与此同时,为了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中央将消费税、关税等大税种划归中央,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实行中央与地方共享这样一来留给地方*的收入主要是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以及税源零散、稳定性差的税种,并且省以下出现越往下越“无税可分”的局面这种事权与财权划分的不对称,本应通过中央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予以纠正但分税制以来,虽然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在不断加大,但力度不够,并且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大,一般转移支付比重偏小这就使地方*无法实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有的连饭都无法吃,基层*的连年赤字和大面积拖欠工资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的偿债能力就可想而知了三、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对策清查存量债务,进行分类化解组织大规模的全国地方*债务清查,按照直接显性、直接隐性、或有显性和或有隐性的债务分类方法对地方*债务进行分类登记,摸清地方*债务的总量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各级地方*对直接显性债务,应根据债务的数量和期限,制定中长期偿还计划,并建立相应的偿债基金;对直接隐性债务,应预测未来各年度的支出缺口,制定弥补支出缺口计划;对或有显性债务,应坚持“谁借谁还”的原则,清偿债务,必要时可用法律手段进行追讨;对或有隐性债务,应加强管理,尽可能在经济、社会领域“就地”化解;对无法追讨的或有显性债务和无法“就地”化解的或有隐性债务,应纳入直接显性债务进行清偿地方*化解存量债务的资金可从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国有资产变现收入中筹集,中央财政也应给予一定的债务豁免或资金援助加快地方*投*体制改革规范*投资范围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投资应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投向交通、能源、市场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基础科研、教育等公共产品领域,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建立*投资项目库凡是*投资范围内的项目,都应组织专家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确保项目投资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所有经过专家可行性论证的项目都应进入*项目库统一**管理*投资项目所需资金,无论是对外债务,还是国内金融机构借款、国债、地方公债等,一律由财政部门举借和担保,其它部门不得举债和担保财政部门应根据*投资计划编制财政*的预、决算,加强对*债务借、用、还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两种不同的偿债机制对主要体现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低下的公益性项目,财政部门应以税收和其它经常性收入作为资金来源建立偿债专项基金,清偿债务对道路、桥梁、机场、码头等具有可见经济效益的项目,应坚持“谁借谁还”的原则,用项目收益偿还债务制定包括*投*决策条件、债务偿还条例和项目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实现*投*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经济、社会风险的分散和化解机制强化经济、社会利益主体的风险自我约束加快地方*职能转变,减少*对经济、社会微观事务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产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利益主体责、权、利相统一,强化利益主体的风险自我约束,形成分散、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规范地方*行为,减少地方*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业务的干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实现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的有序退出;放开粮食市场,实现市场对粮食生产的调节;认真贯彻《担保法》,禁止*为竞争性领域的一切企业*提供担保大力发展民间风险经营机构放宽市场准入,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保险、担保、期货等民间风险经营机构,分散和化解经济、社会利益主体自身无法抗拒的风险,形成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减少经济、社会风险向最后防线——财政的转嫁*应加强对国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对*项目应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对*数量应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既要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要防止公有产权形成的*冲动,避免不良债务的形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与治理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与治理【摘要】当前我国各级地方债务呈现明显增长态势,数额巨大、隐蔽性强,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
本文就此问题从地方债务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并就如何化解、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现状问题成因防范措施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及现状纵观我国的地方债务,其特点显而易见。
一是债务不清,导致诸多风险的出现。
主要原因是我国地方政府20多年来常年累月经济体制的转轨加上地方政府为求地方政绩,有意不披露而致使政府地方债务不明。
二是缺乏债务风险的预警和控制机制。
很多地方政府通过过度享受债务短期收益,而将未来的债务成本转嫁到了中央政府身上。
我国现在的政府债务种类多,债务比重大,而监控体制的缺失及不健全,使地方债务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三是债务风险危害的严重性,其风险一旦形成,会引发难以收拾的财政支付危机,甚至危及到整个国家的经济。
自1997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1998年和2009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20%和61.92%;2010年的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18.86%,但增速下降43.06个百分点。
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
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52.25%,加上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债务率为70.45%。
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2010年的逾期债务率分别为2.23%和1.28%,而2011年和2012年两年债务到期将占总债务规模的41%左右。
由此看出,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越来越来严重,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 , 政府采用强加干预剥离不 良债务 、 注入资金 的形式 , 实质上是地方政府 的“ 赖账 ” , 容易导致政府信 用危
机 。现代经济是靠信用支撑 的金融 经济 , 市场 的规模是 依靠 信用联 结 的人与 人之 间的合作 秩序 而扩展 开来 的。 政府信用是 一个 国家金融 的前提 , 现代金融是 现代 经济 的血液 , 失 去政府信 用 , 政府 调控经 济的正 当性和 能力都 将受 到损 害 , 对 内对外经 济业务 的交易成本都会提 高 , 严重 时将导致交 易量 和市场 萎缩 。 第四, 商业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 中交易 的前提 , 即交易 的双方都 有共 同的理念 : 建立在 契约基础 之上 的权利
后从短期和 中长期分别提 出治 理路径 。
二、 中 国地方政 府性债务的风险分析
( 一) 地方 政府性债务的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是指 中国地方凭借财政 收入无 法偿还 到期债务 的风 险。从总量 看 , 中国财政 收入将 随着 经济 总量 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 但 由于未来处 于经济结构调整期 , 财政收入 的增速可 能放缓 。
义务 必须履 行 , 如果不能按原规 定执行 , 则存在 协商或 者相应 的处理机 制 , 而处 理 的结果 必是对 违约 的惩罚 。地
方政 府性债 务违约反映的是“ 欠债 可以不 还” 的理念 , 市 场监督失效 , 因而破坏 的是商业信 用 , 对市 场规则 的破坏
将导 致市场和社会 秩序的混乱 。
地方政府性债务 的金融与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地方 政府无 法偿还 债务而 导致 的银 行不 良资产增 加 、 货 币超 发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 、 政府信誉和商业信用风险 。 第一 , 地方政府未能偿还的负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 的不 良资产 , 需计提大额坏账 准备 。如果地方 政府不予 偿 还, 中央政府 出于硬化约束等 因素考虑而不予施加援 手 , 则极 有可能发 生银行 真实 的大额坏账 , 减少利 润和 资产
占地方实际可支配 收入较 大 比重 的土地财政收入 , 在 未来房 地产宏 观调控 和最严 格 的耕 地保护政 策下也 将 迅速下滑 , 而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 任的债 务余 额 中, 承诺用土地 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 源的债务余额 为 2 5 4 7 3 . 5 1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4— 0 5
就成为“ 制度 创新” 。本 文针对地 方政 府性债务可 能引发 的财政 风 险 、 金融和 经济风 险进行 分析 , 从经 济发 展和 资 金来源分析地 方政府 性债 务 的成 因, 最后从短期和 中长期提 出可能的治理 路径。 关键词 地 方政府性债务 分税制 预算 软约束 治理路径
作 者简介 : 尹世芬
罗志恒
首都 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讲师 , 北京 , 1 0 0 0 7 0 ;
财政 部财政科 学研 究所硕士研究 生 , 北京 , 1 0 0 1 4 2 。
1 1 9
经济 与管理研究 ( 2 0 l 3 年第 5 期) I R e s e a r c h O i l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规模 , 有可能发生倒闭风险 。
第二 , 如果中央政府出于社会经济的稳定等因素考虑而 出面代替地方政府偿还 , 以政府拥有 的资产 , 如以外汇储 备偿还 , 则外汇储备从 中央政府转移到银行系统 , 由于中央政府掌握 国家 的信贷 资源 , 控制货 币的发放 , 如果失去约 束, 货币投放可能失控 , 政府采用剥离不 良资产 、 为银行注资 的方式应对地方到期债务危机 , 实际上是 中央政府通过 拥有的货 币发行权 , 代地方政府超发货 币。因而 , 造成 的第二个风险是 由货币超发引起全社会范 围内的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 F 8 1 2 . 7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7 6 3 6 ( 2 0 1 3 ) 0 5— 0 1 1 9— 0 5
一
、
问题 的提 出
2 0 0 8年 , 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 , 中国外需 急剧下降 、 内需短期 内难 以扩大 。为应对 国内经济下滑趋势 , 中央 政 府决定 实施 4万亿 元的投资计划 , 以投资 的增长保证 国内生产 总值 总量 的稳定和增 长。地方政府迅 速跟进投资 , 纷纷成立融资平 台筹集资金 。地方政府性债务激 增 。本 文立足 于 中国经济转 型与增 长的背景 , 分析地方 政府性 债务问题可能引致 的财政 、 金融 、 经济 和社会 风险 , 从 经济发展与资金来源 的角度探究地 方政府性债 务的成 因 , 最
中 国地方政府 性债务风险 、 成 因与治理路径
尹世 芬 罗志 恒
内容提要 1 9 9 4年分 税制改革 以来 , 地 方政 府在财政收入 中 占比下 降, 支 出上升 , 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并未
缓解地 方政府 的压力 , 财政 资金 并不能满足需求。《 预 算法》 规定 地方政 府不 能举债 , 因而成立地 方 融资平 台举 债
亿元, 占总额的 2 3 . 7 7 %①。随着 国家实行最 严格 的耕地保 护制度 , 地 方政府 对土地 的征 收成本 相应提 高 。这种
收入不可持续 , 土地收入 下滑将 导致地 方政府还本付息 困难和压力显著增加 , 而 以此为抵 押 的贷款 必然存在 巨大 的财政偿 付风险。
( 二) 地 方 政 府 性 债 务 的 金 融 与 经 济 风 险
国家试点推行营业税 改增值税 方案 , 在 不增加企业 负担 的前提下 渐进式 推进 。改革 期 间如果大 幅度增加税 收, 势必影响改革 的效率与效果 , 阻力也更大 , 在理 顺增值 税抵扣链 条后 , 可抵 扣 的进 项税额更 多 , 因而 占税收 收 入较大 比重 的增值税短期 内难 以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