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合集下载

试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最高境界

试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最高境界
张 晓 第
(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10 8 ) 0 0 3 摘 要: 生态文明,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 它不仅是 环境 保护工作 的指 导思想, 更是一种重要 的理念 。加 强生
态文明建设是 我国进入 重化 工业阶段 的必然要 求 ,是资 源环境制 约的现实选择 ,更是维护全球 生态安全 的客观 需
理念转变这样的高度上来 , , 因此 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
的指导思想, 更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 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已
二 、 国建 设 生态 文明 的必 要性 我
1 国已进入重化工业 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要 求 . 我 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经成为影响我们长期发展和社会和谐 的一块大“ 短板”靠一般 ,
看, 重工业 增长也发挥着 主导作用 。19 - 2 0 年工业增长 98 0 2 为 92 同期 G P增 长 77 工业 增长 高 出 G P增 长 1 . %, D . %, D . 5
护的地位 , 但还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 以环境换发展” 的发展模 式, 二者还是分隔状态 。到 9 年代 , 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0 提 开始 使环境保护理念进 ^ 经济发展的决策之中,开始改变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分别决策 , 分别处置的隔阂状态 , 但环境保护还远远 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足 以深刻地影响和约束人们的 经济行为和生活行为。 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把人与 自然和谐
收 稿 日期 :0 8 0 - 8 2 0 - 2 2
个 百分点 ;0 2年 G P增 长 1.%, 20 D 02 工业 增长 8O 工业增 .%, 长高 出 G P增长 22个百分点 。2 0 年 G P增长 91 在 D . 03 D . %, 农业 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 比上一年有所 减慢 的情 况下 , 工业 增长速 度却 达到 了 1.%, 出 G P增长 79个百分点 。同 7O 高 D . 时, 我们 已把加 快城 市化发展 , 逐步消除二元结构 , 作为调整

浅析工业化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不可逾越的阶段

浅析工业化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不可逾越的阶段

环境教育·2009·5ENVIRONMENTAL EDUCATION67生态家园·生态保护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具有了时代特征,也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是党在新形势下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对社会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开辟了文明建设的新领域、新途径。

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中,由于人们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出现了一系列对生态文明的不同认识。

建设生态文明与大力发展工业是否矛盾,人类社会能否跨越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这一分歧在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着力探究生态文明的深层次内涵,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提出对策建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反思后进入的一个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以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最终目的。

“从根本上体现了生态文明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性,体现了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与可持续生态的高度统一,揭示了工业文明转型的演进方向。

”它既包括了人类对于良好自然生态的需求,又包括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自觉保护和对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的有效维护,是人类文明的根本转变。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说到生态文明,我们首先来说说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生态文明吧!三百年的工业文化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消费模式。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

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飞跃。

然而,工业文明也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

因此,如何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一、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工业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机械化生产与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

工业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它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手工业阶段:手工业是工业文明的起源,它是人类首次利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的阶段。

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其简单,生产能力有限,但它为后来的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2.机械工业阶段:机械工业阶段是工业文明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规模也得以扩大。

机械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3.化学工业阶段:化学工业阶段是工业文明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它主要表现为化学合成和物质转化技术的发展。

化学工业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4.信息工业阶段:信息工业阶段是工业文明的最新发展阶段,它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信息工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

二、工业文明的影响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方面:工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人类经济活动得以快速发展。

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2.技术方面: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快速进步。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规模也得以扩大。

化学合成和物质转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化学制品和工业原料。

3.文化方面:工业文明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

1、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如狩猎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社会文明形态的形成、发育和演替过程是渐进。

人类社会每一个阶段,常常有几种文明交叉重叠。

但是,在社会的一定阶段,总有一种文明形态起着主导作用,其它形态居次要地位。

工业文明脱胎于农业文明,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工具的巨大改进,工业文明使人类在利用资源方面摆脱了农业文明时期敬畏自然、“听天由命"的“必然王国”.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并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实现了社会的重大转型。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以敬畏自然、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低下、生活节俭等为特征的农业社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征服自然、获取资源、高额消费相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结构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文明形态.然而,功利主义和拜物教价值观,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的非循环的生产方式,以及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使工业文明陷于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另一个“必然王国”,工业文明难以为继,生态文明的发育成为必然。

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弊端,摈弃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改进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人类进入到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

2、为什么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怎样的关系?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很大不同。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学习材料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学习材料

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学习材料一、概述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二、生态文明的形成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第四,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而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现实向人们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倡议书老师们、同学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亿亩,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国土绿化工作任重道远.校园是国土绿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广大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加速实现绿化祖国的目标.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为此学校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宣传绿色生活理念,做一名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2、自觉履行公民植树义务,踊跃参加各种形式的绿化活动,做一名生态文明的实践者;3、自觉爱护绿色生命,不采摘花朵,不践踏花草,不攀折花木,做一名生态文明的护卫者.4、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少寄或不寄贺卡,纸张双面使用,不使用塑料袋;5、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6、从我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保护绿色环境;7、拒绝野生动物制品,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养笼中鸟,与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研究

仅要考虑 自然资源、 能源的可承 受能力 , 还要 与国情 国力相适应 , 导绿 色消费和 注重大 自然精神价值 的消 费。 倡 但生 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 而是在批 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 上发展起 来的一种新的 文明形 态。 关键词 : 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 发展观 ; 自然观 ; 内在价值 ; 技术观 ; 消费观
收 稿 日期 :0 2— 7—0 21 0 2 作者简介 : 李锐锋 , , 女 河南南 阳人 ,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 研究方 向: 科技伦理 、 态伦 理 ; 生 彭慧芳 , , 州市 东 圃中学 教师 , 女 广
研究方向 : 科技伦理 。

10 — 1
21 02年
总第 4 7期
李锐锋 , : 等 生态 文明与工业文明的 比较研究
科学 发 展 观 不 再 以经 济 增 长 作 为 唯 一 的 目 标, 而把 生态 环境 的改 善提 到 了前所 未有 的高 度 ;
强调“ 良好 的生 态 环境 是 社 会 生 产 力持 续 发 展 和 人 们生 存质 量不 断 提 高 的重 要 基 础 ” 主张 “ 展 ; 发 经 济要 充分 考 虑 自然 的承载 能力 和承受 能力 ”; 强 调 生态 文 明建 设 , 生 态 环 境 的保 护 和 建 设 纳 入 把
“ 发展 观是 关 于发 展 的本 质 、 目的 、 内涵 和 要
不 顾及 环境 资源 的承受 能力 , 果 不 仅 造 成 了严 结 重 的生态 危机 , 使 人 类 陷 入生 存 和 发 展 危 机 之 也
中 。许 多地 方 出现 了这 样 的怪 圈 : 活 水 平 提 高 生
求 的总体看 法 和根本 观点 。 不 同的文 明形态 有着 ”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十八大报告的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课题研究分析在遥远的欧洲,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如此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实际上,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工业文明在走向辉煌的同时,同农弃也是其必然的“归宿”。

因为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暖等一系列问题,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人类确立新的生态文明观,构建新的生态文2007 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央政治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那么,我态文明?怎么样去构建生态文明理念?怎么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需要我们不断探一、生态文明是一场关乎人类存亡的变革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的兴起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的全新选择。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然协调发展为基本准则,建立新型的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制度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强调从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各个方面对传统工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行调整和变革;从狭义角度来看,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程度。

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管什么样的文明形态,都由三个层面的“同心圆”构成: 物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

对生态文三个层面。

生态文明理念层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认为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基于一个科学常识之上,即: 人类生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内,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的破坏将会导致人类的毁灭。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
弘扬生态文化 共建生态文明
江泽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成立之际,我很高兴以《弘扬生态文
化,共建生态文明》为题,围绕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弘扬生态文化,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办会宗旨,谈谈我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与大家一道讨论交流。
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第三,推进绿色家园建设。让广大民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 净的水、吃上绿色的食品、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人居环境,这 是建设绿色家园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国家林业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 全社会开展“关注森林,共建绿色家园”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联合国 粮农组织统计,2000---2005年间,中国净增的森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其 增加森林面积的总量,相当于过去五年全球森林采伐面积的近一半。据 国内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五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 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 挑战。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关注森林,植树造

与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赞美中,获取精神与物质成果的享受。比如,中华 竹文化在生态文化中独树~帜。千百年来,竹子与华夏儿女结下不解之 缘。人们种竹、赏竹、用竹、爱竹、画竹、咏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 留下许多以竹为题的诗词丹青。人们赞美竹子,是因为它有青翠洒脱的 风姿,昂首挺拔的气势,虚心有节的情操,刚柔相济的品德。体现在竹 文化中的竹子,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寄 托和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现在工业文明的一种新概念的文明形式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现在工业文明的一种新概念的文明形式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现在工业文明的一种新概念的文明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人类在近代的发展中从农耕畜牧文明,经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了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代表便是机械和煤炭以及电力,这些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

而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化等等改变社会形态的因素。

生态文明则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和谐共处的发展关系为宗旨,将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为内涵,得以引导人类走上可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由于工业文明是以用各种技术手段征服自然为目的,去满足人类的功利需要,因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又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破坏。

酿成了滥伐森林、过度捕捞、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

据统计,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工业国家,就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印度的甘地曾经说过:“英国为了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个地球?”实际上,仅仅在20世纪一个世纪里,人类就消耗掉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导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严重后果。

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

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其主要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既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路径的拓展和匡正。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落脚点,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它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政治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

物质文明是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是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是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而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农业文明_工业文明_生态文明(初稿)【江涌起】

农业文明_工业文明_生态文明(初稿)【江涌起】
2、农业的传播路线
由于资料缺乏,农业的传播路线目前知道得较少。其中从西亚到欧洲的传播路线有三条:一是往北,穿过土耳其到达乌克兰平原,然后再横过东欧,经波罗的海到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二是向西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巴尔干半岛,再向北经多瑙河流域到达欧洲中部,并由此传播到大西洋西岸地区;三是向西穿过爱琴海到达希腊,经意大利、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另一支往北到达英国和爱尔兰。由西亚往东的传播路线有两条:一是经伊朗高原,到达印度河流域;二是向东北,沿里海沿岸到达中亚地区。中美洲以墨西哥和安第斯山区为主体的原始农业中心,分别向南、北扩展到南美洲和北美洲。中国原始农业从华北、华南、西南的山区向周围平原地区扩散,特别是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区域之一。
农业(Agriculture)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生产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各地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由几个农业起源中心,通过引种和农耕方法的传播,沿不同的路线向世界各地扩散,并与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面貌和农业类型。这些中心主要分布在西亚、中美洲的墨西哥和中国。此外,尚有亚洲东南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但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原始农业出现的早晚很不一致,有的地区根本没有经过这一阶段(如非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欧洲的中部和西部,当时由于被茂密的森林所阻挡,直到铁器时代才得以开发。
⑤在家畜中,一般认为马的驯化在时间上要较其它畜稍晚。据考证,公元前3000年在中亚草原地区已驯养马并用作运输工具。希腊在公元前2000年就用马挽车,埃及在公元前1600年就有有关马的最早驯养记录。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课题历史使命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课题历史使命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课题历史使命本课题的研究从何处开始?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1]马克思为我们指明了研究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即根据矛盾的实际状况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的提出,既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和积极应对,更是解决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需要。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道,更不能脱离本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际。

因此,研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研究生态文明的一般性,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一时代课题在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是扬弃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20世纪中叶以来,如何解决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国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零增长论,强调通过停止经济增长来保持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二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类不同代际之间在经济与环境目标之间的矛盾;三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论,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具有一定代表性;四是传统经济增长优先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会呈现出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最后会逐渐缓解。

工业化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我国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采用“零增长”的范式以牺牲工业化为代价来走出困境,也不能罔顾资源环境约束而奉行经济增长优先论的路径,被动地等待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自动地到来,以免深陷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危机。

经济增长虽然与污染排放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在经济增长的初期,主要污染物排放会随着经济增长逐渐增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当经济增长过了一定阶段后,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会达到顶峰,随后会出现下降。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互为对立的两个概念。

工业文明催生了近
代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

生态文明关注的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要实现这种理念必须摆脱
工业文明的单一发展模式,注重生态文化、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

因此,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对立的,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的。

只有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尤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一、原始文明——敬畏自然原始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经历最长的文明时代,据历史记载至少有200万年历史。

但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也过、狩猎动物等方式在获取生活资料,但这种原始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孙岱最小的。

在整个原始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小再加上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盲目的崇拜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几乎谈不上所谓的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受制于自然,人类寄生于大自然,适中以自然为中心,属于典型的自然中心主义。

二、农业文明——依赖自然在原始文明阶段后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尤其是人类对物质追求的增长,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即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改变自然的再生产,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来源,于是原始文明随即被农业文明所取代。

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在人类文明史上也经历了数千年。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觉不自觉得对大自然进行开发与改造,这种开发与改造对自然的平衡和原来的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还仅仅是简单的铁质生产工具,使用的能源也仅仅是人力、畜力、风力以及水力等可再生资源,并还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处于从属地位,人与自然基本和谐,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也在积极的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改善自身生活水平,因此可称之为亚人类中心主义。

三、工业文明——征服自然随着生产力发展,在18实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此人类也就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文明时代历史比较短暂,迄今为止还不足300年的时间。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生存发展之源对不对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生存发展之源对不对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生存发展之源对不对答:对的。

人类文明生存发展之源是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

人类发展演变一、罗摩猿阶段在罗摩猿阶段的人类才刚刚发生进化,从外表上看,跟猿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消化系统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是猿猴向人类进化的最初状态。

二、南猿阶段到达了南猿阶段,人类已经可以用双脚进行走路,双手已经完全的被解放了出来,可以用来进行相关的劳动活动,并且当时的人类也可以用简单的手势进行语言的交流,从而来传达信息。

三、能人阶段能人阶段的人类主要是智商有了明显的提高,动物的智商根本和人类的智商没有办法匹敌,然而,人类的智商发生突破,也是在能人阶段才有了表现,在能人阶段的人类可以进行基本的运算活动,也能够敏锐地反映周围所发生的情况。

四、非亚猿人阶段非亚猿人阶段的人主要是喜欢利用工具,使用工具是人类和其他普通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在此阶段,人类已经基本的可以使用火以及其他的石器作为自己生产劳动的工具,人类的食物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阶段,人类第一次真正了解了熟食比生食要好。

五、欧洲远古阶段欧洲远古阶段的人类主要在思想上有着巨大的变化,人类已经开始能够自给自足,自己盖房子,种地进行相应的劳动活动等等,并且在这一阶段,人类的精神文化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坟墓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

六、智人阶段智人阶段是向现代人类发生演变的最后一阶段,智人阶段的人类和现代人类几乎类似,拥有着非常高超的智商,当人类到达了智人阶段,在体力和脑力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开始学会利用计谋利用武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杨丹辉
《人民日报》( 2014年06月18日 07 版)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当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处理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任务复杂而艰巨。

我国工业文明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社会经济中的二元结构,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农民工大军,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很多方面仍未完全脱离农业社会的影响,距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有人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水火不容。

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

工业文明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应看到,工业生产是现代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也是物质文明的基础。

在过去300多年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在工业技术、组织、制度创新的激发下,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得以深度开发和充分释放,工业文明为人类生存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外部风险等严峻复杂因素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面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不均衡的工业化进程,不应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积极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既要深刻反思粗放式工业化和低质量工业文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破坏,又要客观分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兼容点,全面升级改造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实体经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对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来说,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依靠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抓手,加快产业升级,改变实体经济面貌,进而为我国实业发展增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元素。

党的十八大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这为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推进产业升级,应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导向,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推向精致化、高端化、服务化、信息化之路,进而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人类文明演进的主体始终是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主体也是人。

其中包括掌握先进制造理念、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实业投资者和管理者,敏锐活跃的研发创新团队,敬业勤奋的现代产业工人等。

激发不同群体的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维护他们作为投资者、劳动者、消费者的权益和尊严,是改善工业发展总体环境、提升工业整体素质的关键。

为此,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税收结构。

一方面,加快资源税、环境税改革试点,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结构性减税,努力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

同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行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鼓励创业创新;加强职工和全体公民教育培训,形成同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