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合集下载

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不均衡”

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不均衡”

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不均衡”作者:张孝德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16期【摘要】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矛盾、新时代、新思维来看,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决策与落地、中央与地方、时代与创新等方面,存在“四个不均衡”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均衡问题【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大战略,是顺应中国与世界文明转型及发展大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九大再度从时代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内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之中。

可以说,“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命运和发展方向最大的时代变量,也对中国未来理论探索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从十九大提出的新矛盾、新时代、新思维看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决策与落地、中央与地方、时代与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四个不均衡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党的十八大将十七大提出的“两型社会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十八届五中全会再度将“五个文明”内化为“五个发展理念”。

自从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密集出台文件。

短短5年时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新制度。

但与此不匹配的是,围绕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

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关系往往是,理论创新的节奏要快于政府的战略与政策出台,而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上,却出现了理论滞后于决策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媒体发表的文章以及个别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的解读,仍然停留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境保护的层次,而且这种认识在理论界与社会上占据较大比例。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针对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环境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绝不能把生态文明等于环境保护。

如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境保护,十八大没有必要提出“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三十五条提出“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要求“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公平、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排污者必须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

同时,第五十四条保障措施中专门提出要“完善排污许可的法律法规”。

这将是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创新之举,对实施一体化环境管理模式、依法监管和有效执法固定污染源、最终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排污许可的解读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简称排污许可)是依法对各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作为排污单位守法、执法单位执法、社会监督护法依据的一种环境管理制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其作为一条单独提出具有深刻含义,是环境管理的重大变革。

首先,确立了许可证作为重点环境管理制度的地位。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共计56条,但真正涉及环境治理制度的仅有第七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和第八款“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两款12条。

“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位于第七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的第一条,体现了其重要地位,其它依次包括“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5条。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没有提及现在重点开展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其他8项环境管理制度如“排污收费”也未提及。

可以说,排污许可将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环境管理的未来方向和着力点。

其次,强调了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重点在完善,而非新建。

中国的排污许可制度开始较早,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了一定基础。

例如:新环保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建立了监测体系;开展了一些试点积累了一定经验等。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键信息项:1、改革目标2、改革原则3、主要改革任务4、实施步骤5、监督与评估机制6、保障措施1、改革目标11 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11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方面。

112 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耗。

113 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2、改革原则21 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

211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保障公众的生态权益。

212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213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214 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各项改革任务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改革合力。

3、主要改革任务31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和权利。

311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12 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能源、土地等资源管理制度。

313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生态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

314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环境污染的源头防控和全过程治理。

315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16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4、实施步骤41 制定详细的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

411 分阶段推进改革任务,先易后难,逐步深化。

412 加强试点示范,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领域开展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5、监督与评估机制51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9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专家表示,这个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改革要遵循“六个坚持”,搭建好基础性制度框架,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专家指出,要坚持正确方向,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作为指导。

比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等。

对于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公有性质,湖泊、山川、空气和水,都是大自然的赐予,属于全民所有。

有了产权公有这个前提,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制度。

”“实施生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不仅可以使自然资源成为有偿使用的资源,还可以使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实现生态财富的增殖。

”张孝德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认为,自然资源资产受到重视,是因为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资源浪费、破坏、流失严重,所以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问题,就要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核算。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强调,“要特别防止和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

”李佐军提出,一是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三是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五是增加农村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了构建美丽中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我国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该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推行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确立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先行的原则,加强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建立科学、健全的生态文明评价和考核体系。

二、加强资源运用和保护。

通过改革资源产权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加大资源税收力度,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加强土地利用和保护,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实施耕地保护制度,保护优质耕地和生态脆弱区域。

三、强化环境保护力度。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含量和治理效果。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加强环境监测和督查,提高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

四、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

加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育和壮大生态文明产业。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推动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普及。

五、加强生态补偿和修复。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货币、土地、资源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激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加大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力度,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划定生态脆弱区域,并采取措施加强保护,防止环境退化。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我国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而制定的重要改革方案。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加强资源的保护和运用,强化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文明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补偿和修复,可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同时,该方案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读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读

中国共产党十八界三中全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全文及解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者:来源:《居业》2015年第14期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政策解读: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生态文明政策解读: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生态文明政策解读: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2015年至2017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在全国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2017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标志着一项全新的、经常性的审计制度正式建立,意味着从2018年开始,离任审计将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开阶段。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改革部署,有利于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机制和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如何界定离任审计中的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资产是指产权可以被确认、能给所有者或实际控制人带来经济收益、价值能以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等。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自然资源是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基础。

自然资源客观存在,其范围大于自然资源资产。

前者构成了后者存在的环境,后者只有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才能得以确定。

产权可以被确认。

产权是一个社会化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转让权等,依赖于人类社会制度体系而存在。

针对某类自然资源,只要有人类个体或组织根据制度体系来声明对其拥有权利,则具备产权属性,可以被视为自然资源资产。

能给所有者或实际控制人带来经济收益。

所有者指的是拥有所有权的个体或组织,实际控制人指的是尽管个体或组织不是所有者,但其拥有实际的使用权甚至转让权。

存在对自然资源进行交易的市场,获取经济收益的途径包括自行使用、将权利以约定价格让渡给另一方等。

价值能以货币计量。

当可以从自然资源中获取经济收益时,就能对自然资源的价值以货币进行计量。

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计量可能是不准确的,但并不影响将其视为有价值的资产。

自然资源资产存在内生不确定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09.21•【文号】•【施行日期】2015.09.2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1日)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一、前言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提出就显得重要而紧迫。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关键内容、实施措施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关键内容1. 完善制度保障。

建立生态文明站立不稳、行动无力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核心就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确保各个部门和领域之间的协作互动,有效管理和维护生态环境。

2.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必须深入开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

这包括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建设绿色城市。

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通过制度保障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意味着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形态,倡导低碳、循环、绿色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措施1. 加强立法工作。

要确立法定保障,深入开展制度立改废释工作,健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2. 优化资源配置。

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要重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优先考虑资源的环保(绿色性)优先。

对于资源开发与环保的冲突,要通过立法、政策、监管进行协调,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节约环保成本。

3. 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物排放、治理、治理成效的定期排查、监测与现场检查,把污染防治延伸到源头和工艺过程,清除违法违规排污点,细化排污防治标准,推进取缔落后企业。

4. 推进清洁生产。

从资源利用、生产过程,到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协调采取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生产能力的提升,同时促进企业规范发展。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央政治局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六大理念”,秉承“六个坚持”,构建“八项基础性制度或体系”。

《方案》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制度建设层面,都堪称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里程碑。

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规定,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再到此次的《方案》,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逐渐从“理念”“政策”层面,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

【热点解读】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规定,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再到此次的《方案》,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逐渐从“理念”“政策”层面,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

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应当为具体的实践扫除理念、方向、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领域,存在着重监管权轻所有权的问题;在环保的体制领域,存在着“九龙治水”“水里和陆地的不是一个部门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个部门管”等问题;在管理手段方面,存在着重政府主导的强制手段,轻调动公众参与和经济激励的问题;在执法地域方面,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等等。

此次《方案》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显然是对症下药。

长期以来严重束缚我国环境保护成效的诸多体制机制问题有望获得解决。

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扎实的基层实践,才能逐渐从“理念”“制度”变成“现实”。

这里的“基层”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基层政府部门,二是公众。

谈谈“两部一局”的组建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谈谈“两部一局”的组建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018 ┃中国林业产业┃热点聚焦┃关注 9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坚持优化协同高效”。

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 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

——编者谈谈“两部一局”的组建对于推进我国生 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文 / 黎祖交在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 日,仍少见有专家学者把“两部一局”的组建革方案》中,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与国家 连在一起来考察,这显然与此次国务院机构改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两部一局”)的组建, 革的实质意涵不相符合。

因此,特撰此文,求受到社会各界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不 教于大家。

不当之处,恳望批评指正。

仅因为“两部一局”的名称让人耳目一新,更因为它们的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让人们更加清一晰地看到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在笔者看来,“两部一局”的组建景。

那么,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看,“两部 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一局”组建的背景是什么?其组建对于推进我 多方面的,首先是它彰显了党和国家国生态文明建设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生态环境保笔者注意到,自十三届全国人大闭幕以来, 护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针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各自的“两部一局”的组建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解读,其中不少见解令人深受启发。

但时至今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生态环10 关注┃热点聚焦┃中国林业产业┃ 2018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有些生态环境问题还十 为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分突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 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题,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党 的 十 八 大 以 来, 我 国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取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入进行生态文明 得显著成效。

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体制改革。

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 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本文将从全面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素、改革方案的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人对待自然的消耗态度,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体制。

只有通过推行生态文明,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素1.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产业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绿色发展。

2.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生态环境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

3. 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形成严密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4. 推动全民参与生态建设: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生态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改革方案的实施路径1. 制定顶层设计:在政府的牵引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革目标、路径、步骤。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修订相关法律,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惩治力度,健全法律体系,强化法律保护力度。

3. 强化环境监管:加大对企业和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境评估制度,实行严格的排污标准,减少环境污染。

4.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力量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

5. 增强公众参与: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带来的益处1. 保护珍稀生物和物种多样性: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繁衍。

三中全会--生态文明的解读

三中全会--生态文明的解读

三中全会--生态文明的解读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资源消耗加速,CO2排放增加,环境压力加大。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引起周边国家的抱怨,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更有甚者把中国的经济奇迹与严重的环境污染画上等号。

如何平衡和协调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这种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公共管治、市场和国际管理的制度体系等。

首先在法律上要加紧修改和完善《环境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立《气候变化法》。

当前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环境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中,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会促进解决目前在《环境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中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例如加大惩罚力度和公众广泛参与的问题等。

加快《气候变化法》立法,推动低碳绿色经济发展。

体制改革需破除唯GDP论思想落实环保一票否决权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环境保护的更高目标和更严要求。

首先在各地的政府官员中,破除唯GDP论的思想根源,树立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尤其要把保护环境提到日程上来。

在环境监管中,目前重视事前监管,放松事中监管和缺乏事后监管。

例如在各个项目的审批中有节能和环评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环评和节能的措施却往往没有得到落实,缺乏事后监管是造成我国环境恶化和排放量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地方环保监管部门不管不问,甚至放弃职责或与污染企业同流合污,保护纵容污染的企业。

要严格环境监管部门的职责和干部的考核,真正发挥好环保一票否决的权力。

监管工作中采用行政的手段多,缺乏应用市场的有效手段。

例如监管部门要求污染企业关门整顿,但没有实质性的高额惩罚金,往往使整顿流于形式。

环保部门在各区域的办公室必须加强,因为有些环境危害是跨区域的,例如大气污染、雾霾、酸雨和河流水污染等都带有区域性,必须加强区域的管理部门的职权和惩罚力度。

省级政府要对县的环保部门进行直管,减少和摆脱当地政府对县环境监管机构的掌控和影响。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案头那厚厚的文件上。

我泡了杯清茶,看着茶叶在热水中慢慢舒展,心中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也逐渐明晰起来。

一、导言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是要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这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二、总体目标1.构建起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标准规范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

2.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3.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使全体人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创建美丽中国。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乡宜居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具体措施1.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修订完善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2)建立健全政策规划体系。

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3)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制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引导全社会绿色发展。

2.推动绿色发展方式(1)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生利用。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4)发展清洁能源。

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3.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1)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2)开展社会实践。

组织各类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体验绿色发展、享受绿色生活。

2021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十二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

2021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十二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

【报告摘要】公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要建立系统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报告解读】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越来越成为人类共识和协同行动。

但是不可否认是,长期以来国内经济都是一种粗放式发展,咱们生产方式脱胎于老式工业化路子,以往重要拼资源、拼环境消耗带来发展成果随着着高昂生态恶化代价。

同步,生态治理却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打补丁、擦屁股阶段,走不出末端治理圈圈。

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

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环境恶化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长远,咱们都“必要”并且“加快”站在更高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问题,寻找更为有效制度性解决方案。

党十八大强调,要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空间格局、产业构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紧扣建设美丽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这是事实上就是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之因此重要,是由于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重要矛盾。

一方面,是GDP数据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大面积恶化。

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但GDP增长成果都将被吞噬,并且将影响到当下和将来公众基本生存权。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建设美丽中华人民共和国”目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制度优化开始。

[机遇]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机遇期是好,一方面,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参加积极性和参加限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破坏和恶化所形成外部约束力形成了较强“倒逼”机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制定全面的实施方案,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明确总体目标1.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3.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培育绿色消费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监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完善制度机制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绩效纳入地方政府和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力度,推动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利用的制度机制,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建立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3.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环保税收政策,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4.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建立绿色信贷政策和绿色债券市场,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大绿色投资。

三、加强技术创新1.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管技术研发,提高监测数据精度和监管效果。

2.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3.推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4.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社会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理念。

四、加强投入保障1.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环保部门的资金保障能力。

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对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工作给予经济补偿,激发各方积极性。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绿色产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五、完善组织保障1.加强跨部门联动,建立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推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

2.培育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发展社会组织,增强公众参与。

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16年第58期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全文(以下简称《方案》),共五十六条,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2020年目标,以及各项制度具体的改革内容。

这份《方案》为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平稳过渡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也为那些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质疑自然资本管理和环境保护是过度作为的思想拨清了迷雾。

《方案》中所列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内容是中国实现绿色转型平稳过渡的必然要求。

《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全面地阐述了中央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操作思路,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都进行了说明。

逐条审视《方案》中“8大制度”建设的具体改革内容:第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现了“确权-分权-责权”的各个环节,如能顺利落实,将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各项市场功能的完善和补充提供基本保障;第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红线,为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预留空间,保障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空间规划体系”建设,首次明确了“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工作方式,为“政出多门”的体制顽疾找到了攻坚克难的方向;第四,“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的建设将土地、水、能源、森林、草原、湿地、沙地、海洋、矿产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放在了发展的首位,并明确指出要增加资源循环利用的鼓励政策,为经济集约、高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五,“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是切实的资源市场建立过程,是为资源和生态产品定价的关键制度;第六,“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为污染定价,建立治污市场的基础,对排污许可、污染防治区域联动、农村环境治理、环境信息公开、环保执法等环节的进一步明确是为环境治理市场建设提供的保障性措施;第七,“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明确了节能量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工具的重要作用,对绿色金融和绿色产品体系的规范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第八,最后,“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追责机制”将之前提出过的“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等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并将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正式计入政绩考核,为生态文明建设加上了保护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2015年9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专家表示,这个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改革要遵循“六个坚持”,搭建好基础性制度框架,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专家指出,要坚持正确方向,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作为指导。

比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等。

对于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公有性质,湖泊、山川、空气和水,都是大自然的赐予,属于全民所有。

有了产权公有这个前提,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制度。


“实施生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不仅可以使自然资源成为有偿使用的资源,还可以使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实现生态财富的增殖。

”张孝德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认为,自然资源资产受到重视,是因为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资源浪费、破坏、流失严重,所以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问题,就要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核算。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强调,“要特别防止和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


李佐军提出,一是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三是加大农
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五是增加农村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专家介绍,“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都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遵循。

“目前,对破坏生态的约束机制体现得更为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建立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这就是具体的约束措施,将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产生很大约束力,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
义。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近期已经施行,明确提出对官员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终身追究”,构成了各级党政领导者的生态环保“责任清单”。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制定“责任清单”,实现精准追责,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对领导干部的环保工作泛泛要求、笼统评议、法不责众的问责机制。

夏光认为,“责任清单”不但可以用来对党政干部进行环保追责,也可以作为各级党组织提拔使用干部的参考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责任清单”也是对各级党政干部的一种激励机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立的理念、遵循的原则,都需要具体的制度予以贯彻实施: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一系列制度将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就是要搭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常纪文说,“同时,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