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医保公平性和可及性分析

合集下载

大病医保公平性和可及性分析

大病医保公平性和可及性分析

各个城 镇居 民 各省市有设 的也有不 设 的 , 设 有封 顶线 的地 区标 准 也 灾难 性医疗 支 出 的。在通过 测算 之后 , 不一致 , 有1 6 万、 2 0元 、 4 0万元 不 等 ; 在 统 筹层 级上 , 所得 的人均 收入 或者是 年纯收入均可 以作为 当地 的家
各地 区多采用市 ( 地) 级统筹 , 青海 、 吉林 、 山东 、 甘肃等 庭灾难性 医疗支 出的标准 。多数 地方大病 保险 的实施
2 0 1 4 年2 月 8日, 国务 院医改办下发《 关 于加快推 居 民医保与城镇职工 医保标 准不统一 。大 病保险制 度 进城乡居 民大病保险工作 的通 知 》 , 要求 尚未开展试 点 已有城镇职工 退 出城镇 职工 医保 , 的省份 , 要在 2 0 1 4年 6月 底前 启 动试 点工 作 。 目前 , 镇职工 医保 的情况 , 我国大病保险制度实施现状 如何 ?存在 哪些 问题?笔 参加城乡居 民医保的报道 。 者试 图以公共政 策为 研究 视 角 , 从 公平 性 、 可 及性 、 可 2 可及性——对 穷人保 障力度仍不够 持续性 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 目的是 , 解 决 国人 因病致 贫 、
大病标准 的界定 , 几乎 直接 决定 大病保 险 的实 际
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后 , 笔者发现 , 由于历史 、 发展水平不 受益人群规模 , 是 能 否最 大限度 地避 免家 庭发 生灾 难

等原 因 , 全 国各地 的政策不 统一现 象严重 , 严 格意义 性卫生支 出的关 键之 一 。不过 , 多位 学 者指 出 , 目前 , 我 国灾难性卫 生支 出上 的标准 还 比较高 , 这可 能 同实
关键词 : 大病保险 ; 保 障力度 ; 公平性 ; 可及性 ; 可持 续性 中图分类号 : D 9 文献标识码 : A 还 有个 别地 区为 县级 统筹 如福建 省 三 2 0 1 2 年 8月 , 国务院六部委共 同发布《 关于开展 城 实现省级统筹 , 乡居民大病保 险工作的指导 意见 》 ( 以下 简称《 意见》 ) ,

大病医保的利弊分析

大病医保的利弊分析

大病医保的利弊分析大病医保是指由政府出资对特定大病患者进行医疗费用的补偿保障制度。

在传统的医保制度中,大病患者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大病医保的出现,旨在减轻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为其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但也存在一些利弊。

利:1.减轻大病患者经济负担:大病医保可以为患者提供对高额医疗费用的部分或全部补偿,减轻了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这对于那些承担不起高昂医疗费用的大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医学治疗和护理。

2.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大病医保可以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对大病患者的救治,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因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大病医保获得更多的报酬,从而增加投入和改善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3.保护社会公平正义:大病医保有助于保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减少医疗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因为大病医保的实施,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具备获得大病救治的基本权益,避免因经济条件不佳而得不到适当的治疗。

4.推动医疗:大病医保的出现也有助于推动医疗,促进医疗体制的转型升级。

通过提高保障范围和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可以加快推进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和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弊:1.资金压力:大病医保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而财政资金本就有限,将大病医保纳入医保体系中可能会增加负担。

这可能会导致原本应该用于其他领域的资金被挤压,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

2.诈骗和滥用风险:由于大病医保涉及大量资金,容易引发诈骗和滥用风险。

个别不法分子可能会伪造病情,虚报医疗费用,以获得更多的医保资金。

这不仅会进一步增加财政压力,也可能导致医保资源的浪费。

3.难以确定大病范围:大病定义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于哪些疾病应该被纳入大病范围内,如何确定补偿比例等问题,都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标准。

而这些标准的确定可能会因地区和时间而异,导致不同地区和时间的大病医保政策不一致。

中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乡居民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逐渐凸显。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作为国家推行的一项普惠政策,旨在实现全民可及、公平分配的目标。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制度设计与公平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直接关系到其公平性的实现。

当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保险待遇差距。

一方面,城市地区的居民医保水平相对较高,享受的待遇更多,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医保制度性待遇较低。

另一方面,由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不均,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投入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保险待遇差距。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投入,推动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全面覆盖,实现制度公平性。

二、财务运营与可及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可及性是衡量其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运营不平衡,个别地区的医保基金面临巨大亏损,无法满足参保居民的实际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确保医保基金的平稳运行。

同时,注重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增加医疗保障的资金来源,提高保险待遇水平,进而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的可及性。

三、服务机构与可及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可及性还与服务机构的分布和质量有关。

当前,城市地区的医疗资源较为集中,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服务质量普遍较低。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的可及性,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投入和支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还应鼓励城市医疗机构下沉到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的差异,实现公平性。

四、信息化建设与可及性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的可及性至关重要。

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

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

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已经成为医疗保险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公平性和可及性两个方面,探讨医疗保险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公平性问题1.收入分配差距导致医疗保险公平性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加大,这也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公平性。

高收入群体可以选择更为全面、高质量的医疗保险计划,而低收入群体往往只能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感。

解决方案:建立差别化医疗保险机制应建立差别化医疗保险机制,针对不同收入群体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险计划。

对于高收入群体,可以引导其参与商业医疗保险,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对于低收入群体,应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报销比例和范围,确保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2.地区差异引发医疗保险公平性问题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这导致了医疗保险的公平性问题。

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水平较高,而相对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异也显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医疗保险待遇和服务也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解决方案:加强区域协调与资源整合应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合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地区之间医疗保险福利的均衡发展。

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医疗保险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缩小地区差异。

二、可及性问题1.医疗保险参与率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中,仍有一部分人口未参与医疗保险,这导致了医疗保险的可及性存在问题。

一方面,部分农村居民由于缺乏相关信息和意识,未能及时参保;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居民由于就业形式多样化,存在参保门槛较高的问题。

解决方案:加强宣传和推广,降低参保门槛可以通过加强医疗保险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推动其积极参与医疗保险。

大病医保政策解读及分析

大病医保政策解读及分析

大病医保政策解读及分析
大病医保是指国家对重大疾病患者提供的医疗费用补贴政策。

该政策旨在减轻重大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保障其能够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以下将对大病医保政策进行解读与分析。

首先,大病医保政策的实施对象主要是确诊为大病患者,包括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严重精神障碍等一些高发疾病。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经济都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国家提出了大病医保政策来帮助他们。

再次,大病医保政策具体的报销比例和范围是根据地区而定的。

一般来说,政策规定了基本药物和医疗服务的报销比例,但是高价药物和高级医疗服务的报销比例较低。

此外,政策还覆盖了部分医疗器械和康复服务的费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最后,大病医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政策的落实存在地区差异,有些地方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合格患者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此外,报销比例过低和范围过窄也限制了患者的选择性医疗和治疗效果。

政府应加强政策监管和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能够公平合理地惠及广大患者。

总体来说,大病医保政策是一项有益的社会保障政策,对重大疾病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大病医保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保障其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政府应加强政策监管,确保政策的公平和合理性。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患者的知晓率,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患者从中受益。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是,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是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便利程度,它是一个反映社会福利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城乡差异大城乡差异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

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而农村地区则因医疗资源的匮乏而使得群众很难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和扶持,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医疗费用高医疗费用高,也是群众难以享受到医疗服务的原因之一。

过高的费用使得很多群众不得不选择放弃医疗治疗,或者通过家庭贷款等方式进行治疗,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医保的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

3、医疗设施不足医疗设施的不足也是影响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因素之一。

很多地方医疗设施不足,导致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服务。

因此,需要加大对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推动大病大病医保,让医疗服务更好地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二、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指所有人在医疗卫生服务中所享有的平等权利。

在我国,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也存在不少问题。

1、地域性差异我国的地域差异非常大,一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比较高,而另外一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却较低。

这种差异导致了一些地区的人们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相对困难。

因此,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薄弱地区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2、收入差异我国社会收入差距很大,一些贫困人群因为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而难以得到有效治疗。

相对富裕的人群则因为有更多的财力可以选择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导致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受到了影响。

大病医保政策解读及分析

大病医保政策解读及分析

大病医保政策解读及分析大病医保政策解读及分析8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保部、民政部和保监会六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在我国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

其核心在于:通过开展大病保险,在基本医保已报销基础上,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再次报销,要求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50%,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意见》中明确大病保险将由商业保险机构来承办无疑是健康险业务的一次巨大变革,蕴含巨大商机。

一、政策解读政策出台背景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

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但人民群众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后个人负担仍比较重。

大病医疗保障是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当中的一块“短板”。

同时,基本医保基金存有不少结余,累计结余规模较大。

因此,有必要设计专门针对大病的保险制度,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大病保障。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可以进一步放大保障效用,是基本医疗保障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

大病保险保障人群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我国参加了基本医保的城乡居民,包括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人。

从基本医保层面来讲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种保险制度,一是职工医保,二是新农合,三是城镇居民医保。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其中,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人数达到10.32亿人,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意见》并未提及城镇职工的保障情况。

目前城镇职工这一块的报销比例大概能达到80%~90%,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比例相比起城镇职工医保是比较低的。

因此,此次医保新政的意义就是将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较低的报销比例,尽量与报销比例较高的职工医保拉近一些。

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

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

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在中国,医疗保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了医疗费用的补偿和保障。

其中,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是该制度的一项重要政策,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医疗费用保障。

本文将从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的政策背景、政策内容以及政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的政策背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普通人民在面对大病时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逐步推行了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政策。

该政策旨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老百姓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与度。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并提升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二、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的政策内容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是指在特定的医保政策框架下,当个人确诊患有特定诊断的重大疾病时,可以享受到更高额度的医疗保险报销。

根据具体政策规定,该待遇通常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报销范围扩大。

个人在门诊阶段就诊时,如果被诊断为特定重大疾病,相应的医疗费用将得到更多的报销比例,大大减轻个人负担。

第二是费用限制提高。

在就诊门槛方面,政策将原先要求住院治疗的疾病纳入到门诊大病待遇范围内,使得更多的患者可以享受到该待遇。

同时,在费用限制方面,政策还对一些常见大病的费用报销上限进行了提高,保障了患者的治疗权益。

最后是待遇适用范围扩大。

政策不仅适用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适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其他医保参保人群,使得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该政策的红利。

三、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的影响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政策的实施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该政策大大减轻了就诊时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门诊阶段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的提高。

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重大疾病后,可以及时就医,不再因为经济压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增加生存率。

对于社会来说,医疗保险门诊大病待遇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公平和社会公正。

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公平与可行性的考量

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公平与可行性的考量

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公平与可行性的考量保障公平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确定则是其中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这一比例的确定既要保证公平,又要考虑可行性。

本文将从公平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考量。

一、公平的考量公平是评价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重要标准,在制定政策和规定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水平:人们的经济能力不同,因此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要根据收入水平进行差别化设定。

高收入人群可以承担更高的自付比例,而低收入人群则需获得更大比例的报销。

2. 疾病严重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也需要考虑。

对于一些大病或严重传染病的治疗,医疗保险应提供更高的报销比例,以减轻患者的负担。

3. 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还需考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在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费用较高,此时应该提高报销比例,以保障人们基本的医疗需求。

二、可行性的考量除了公平性,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确定还需考虑可行性。

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保险基金偿付能力:医疗保险制度的可行性需要考虑基金的偿付能力。

如果报销比例过高,将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沉重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基金破产,无法正常运作。

2. 其他社会保障支出:除了医疗保险,还有其他社会保障支出需要考虑,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其他社会保障支出,确保整体的可行性。

3. 医疗资源分配合理性: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也需要考虑。

如果报销比例过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过度消耗,造成资源浪费和医疗服务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在确定报销比例时,应充分考虑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总结: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确定需要同时考虑公平性和可行性。

公平性要求根据收入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可及性等因素进行差别化设定。

而可行性要考虑医疗保险基金偿付能力、其他社会保障支出和医疗资源分配合理性等因素。

只有在公平性和可行性兼顾的前提下,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才能得到有效的确定,为广大民众提供稳定、公平的医疗保障。

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与质量

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与质量

01
建立和完善全民医疗保 险制度,降低患者医疗 费用负担。
02
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安 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 水平。
0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 服务提供,增加医疗资 源供给。
04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提升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策 略与措施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均衡城乡医疗资源分布
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优化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提 高农村和边远地区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
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基 层医疗服务能力,方便居民就近就医。
促进医疗资源共享
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与质量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9
contents
目录
• 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重要性 • 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现状与问题 • 提升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策略与措施 • 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 • 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与改进建议 • 国际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与质量的经验
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03
加拿大
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由省级政府负责管理和提供医疗服务。政府通
过建立公立医院和诊所,确保公民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
国际医疗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
澳大利亚
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国家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委员会、医疗保健质量和安 全机构等。政府还鼓励患者参与医疗服务评价和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城乡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
01
城市医疗机构集中,医疗资源丰 富,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 乏,导致城乡居民在获取医疗服 务时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公平性与可及性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医保制度已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

然而,针对医疗保险药品的公平性与可及性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本文将从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两方面来分析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

一、制度设计1.医保基金筹集和管理医保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涉及到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据统计,由于城乡居民医保合并实施,医保基金缺口日渐扩大,而基金财政补助的比例却逐年下降。

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上注重优化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

2.药品清单制定药品清单制定直接关系到医保药品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和药品流通不断扩大,原有的医保药品清单逐渐失去了覆盖面。

而在制定新的药品清单时,需要加强药品的检验和审批,确保药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实施效果1.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医院作为医保药品的主要发放地,其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对药品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医院管理问题,例如过度开药、医生开药与患者需要不符、缺乏公共资源等。

这都需要加强医院管理能力,并建立医疗保障服务评价体系,规范服务行为。

2.制度执行效率医保药品制度的执行效率对于公平性和可及性也有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不少患者反映医保报销难、报销周期长等问题。

这可能与药店发票不规范、医院报销流程不透明等原因有关。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审批监督和执行效果的检查。

三、对策建议1.建立医疗保障信息化系统建设医疗保障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医保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为实现医保药品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化系统可包括电子健康档案、药品配送一体化管理系统、医保电子刷卡等等,从而实现医保药品清单的可靠性和覆盖面。

2.完善医保基金筹集机制加强医保基金筹集和管理,是实现医疗保障公平性和可及性不可或缺的一步。

要优化基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加强对医保突出问题的重点支持,强化基金调配和和审查审核,提高基金使用效果。

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分析

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分析

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摆脱因病致贫的困境,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以保障人们的医疗需求。

然而,在实施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社会公平性问题。

本文将对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

I. 医疗保险的定义与发展医疗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集来自参保人员的费用,为其提供医疗保健和药品服务的费用补偿。

医疗保险的目标是使参保人们能够负担得起医疗费用,避免因病致贫。

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从单一制度向综合制度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需求。

II. 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问题虽然医疗保险制度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社会公平性的挑战。

主要问题如下:1.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某些地区或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而其他地区或医疗机构则拥有更好的医疗资源。

这使得一些参保人员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影响了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

2. 供需失衡导致排队时间过长由于医疗资源的不足,供需失衡问题愈发凸显,导致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对一些重病患者而言,这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

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制度不能很好地满足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公平性的问题。

3. 医疗保险费用的负担差异参保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类型和收入水平支付不同的医疗保险费用,这会导致参保人员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医疗费用负担差异。

一些低收入人群可能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保险费用,从而使得医疗保险制度无法在经济上公平地为所有参保人员提供服务。

III. 解决医疗保险社会公平性问题的措施为了提高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此外,可以适当调整医疗机构的分布和定向安置,以保证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及发展策略分析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及发展策略分析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及发展策略分析一、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1.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概述2.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规模、覆盖范围等情况3.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 国际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5.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及政策趋势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1.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健康支出的影响2.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的保护作用3.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4.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5.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分析三、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1. 完善大病医疗保险政策,提高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2. 加强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与其他医保制度的协调配合3. 推广医疗家庭账户和先付后报方式,优化医保支付方式4. 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责任和风险分担机制5. 积极探索金融保险等市场化保险形式,推动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四、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基层的落地分析:综合性医疗机构1. 医疗机构大病医保制度的运作模式2. 综合医院的目标大病保险制度的执行情况3. 综合医院大病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 基层医院大病保险制度推广的必要性5. 综合性医疗机构大病保险制度的优化方案五、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社会公益性企业中的应用1. 社会公益性企业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运作模式2. 社会公益性企业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效果情况3. 社会公益性企业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 社会公益性企业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与政府医保的协同发展5. 社会公益性企业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市场化发展前景分析六、案例分析1. 牛津大学医保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2. 美国医保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3. 印度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运作模式及政策改革情况4. 中国广东省大病保险制度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5.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应用情况及政策展望一、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1. 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概述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保险机构通过收取保费为参保人提供特定的医疗保障功能,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障、重疾保障等多层次保障服务,旨在解决特定人群因罹患大病而致贫的问题。

医疗保险的公平性与效率性评估研究

医疗保险的公平性与效率性评估研究

医疗保险的公平性与效率性评估研究一、导言医疗保险是一项为居民提供医疗保障的重要制度安排。

其目的是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双重目标。

本文将对医疗保险的公平性与效率性进行评估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平性评估1. 负担公平性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和费用分配是否公平是公平性评估的重要内容。

针对负担公平性,可以采取纳税人原则、收入相关原则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

此外,还需考虑不同人群在医疗费用上的差异,保证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

2. 制度公平性医疗保险制度是否公平体现在是否做到了同等保障、同等待遇。

例如,核心医疗保险项目和范围是否一致、各地区医疗保险政策是否合理公平等。

这些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公平性评估中。

三、效率性评估1. 资源配置效率医疗保险的效率性体现在资源的配置上。

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是评估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还需减少医疗纠纷和浪费的情况,提高整体的效率。

2. 经济效率医疗保险的经济效益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是否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可以通过比较医疗保险支出与医疗服务质量等因素来评估经济效率。

四、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关系公平性与效率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协调。

在医疗保险制度中,追求公平性常常需要对效率做出一定的牺牲,而强调效率性往往可能导致公平性的减弱。

因此,在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中需要在公平性与效率性之间寻求平衡。

五、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医疗保险的公平性与效率性评估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以了解个体和社区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和满意度。

定量研究则通过统计分析医疗保险的费用分配、基金运营情况等数据,评估公平性和效率性的改进空间。

六、政策建议基于医疗保险的公平性与效率性评估研究结果,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完善医疗保险的费用分配机制,避免过度集中和不合理分配。

医疗保障制度如何实现可及性和公平性

医疗保障制度如何实现可及性和公平性

医疗保障制度如何实现可及性和公平性医疗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当今社会,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可及性意味着每个人在需要医疗服务时,都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得,不会因为经济、地理、社会等因素而受到阻碍。

公平性则体现在无论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状况如何,都能在医疗保障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为了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及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完善医疗服务网络的覆盖。

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疗,使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二是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

通过集中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对于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确保他们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放弃治疗。

三是提高医疗保障的筹资水平。

合理调整个人、单位和政府的筹资比例,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医疗保障基金的规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在实现公平性方面,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

目前,城乡之间的医疗保障待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要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和统一,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待遇。

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投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二是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让流动人口能够在异地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避免因为户籍问题而导致医疗保障的中断或缺失。

三是保障不同收入群体的公平。

对于高收入人群,可以适当提高其医疗保障缴费标准,而对于低收入人群,则要给予更多的补贴和优惠。

要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还需要加强医疗保障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基金的监管机制,防止基金的滥用和浪费。

医疗保障制度如何提高可及性和公平性

医疗保障制度如何提高可及性和公平性

医疗保障制度如何提高可及性和公平性医疗保障制度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制度,其目标是确保每个人在需要医疗服务时都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且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被阻挡在医疗大门之外。

然而,在现实中,医疗保障制度在可及性和公平性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要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可及性,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问题。

在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许多患者不得不长途跋涉,前往大城市就医,不仅增加了就医成本,还可能延误病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待遇和专业水平。

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处理常见疾病和多发病,让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信息化建设也是提高医疗保障可及性的重要手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逐渐成为可能。

通过远程医疗,患者可以在家中就能得到专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费用。

此外,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让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等信息能够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流通,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医疗效率。

在费用方面,降低医疗费用是提高可及性的关键。

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虚高是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当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监管,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

同时,完善医保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减少患者自费部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得起病。

除了可及性,公平性也是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

当前,不同群体之间在医疗保障待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例如,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报销比例、报销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实现公平,应当逐步整合不同的医保制度,建立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让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

此外,对于弱势群体,如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应当给予特殊的照顾和保障。

医疗保险如何促进公平可及

医疗保险如何促进公平可及

医疗保险如何促进公平可及在当今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公平可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就像一把保护伞,为人们在面对疾病时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减少了因医疗费用而带来的沉重负担。

首先,医疗保险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实现了公平性。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疾病,但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在没有医疗保险的情况下,那些不幸患上重病或需要高额医疗费用治疗的人,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失去生命。

而有了医疗保险,大家共同缴纳保费,形成一个资金池,当有人需要医疗服务时,就从这个资金池中支取费用。

这意味着,风险不再由个人独自承担,而是由整个参保群体共同分担。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健康人还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都能在这个机制中受益。

这种风险分担的方式,使得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避免了因为个人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导致在获得医疗服务上的不平等。

其次,医疗保险扩大了医疗服务的可及范围。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来说,高昂的医疗费用可能会成为他们获得医疗服务的障碍。

医疗保险的存在,减轻了患者的自付费用,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必要的医疗服务。

例如,一些原本因为费用问题而不敢去医院看病的低收入人群,在有了医疗保险的保障后,能够及时就医,及早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医疗保险还可以覆盖一些原本不在个人支付能力范围内的先进医疗技术和药物,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再者,医疗保险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

医疗保险可以通过制定报销政策和支付方式,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和预防保健领域倾斜。

例如,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鼓励患者首先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可以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医疗保险对于预防保健服务的支持,如疫苗接种、健康体检等,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从源头上减少医疗需求,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医疗资源分配。

如何在医疗中促进公平与可及性

如何在医疗中促进公平与可及性

如何在医疗中促进公平与可及性医疗,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

然而,在现实中,医疗的公平与可及性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那么,如何才能在医疗中促进公平与可及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医疗公平与可及性,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医疗资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大城市的大型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医疗人才和充足的资金,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则往往设备简陋、人才匮乏、资金短缺。

这导致了很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患者不得不长途跋涉到大城市看病,不仅增加了就医成本,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

这包括建设更多的医疗机构、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培养和引进医疗人才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远程医疗等方式,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例如,通过远程医疗,大城市的专家可以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除了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医疗费用也是影响医疗公平与可及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来说,高昂的医疗费用可能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放弃治疗。

因此,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一些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还不够高,一些药品和治疗项目还没有纳入医保范围。

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报销比例,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同时,还可以探索建立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保障选择。

此外,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也是促进医疗公平与可及性的重要一环。

很多疾病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的,如果公众能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需求。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病医保公平性和可及性分析
作者:江大红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3期
摘要:自2012年8月我国大病保险制度起步以来,已有27个省份出台实施方案。

分析研究发现,地域、人群割裂情况较为严重。

从公共政策视角来看,我国大病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可及性、可持续性均有待提高。

关键词:大病保险;保障力度;公平性;可及性;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65
2012年8月,国务院六部委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

我国各地区的大病保险制度开始起步,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意见》指出,大病保险制度开展目的是“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迫切需要”,目标是“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

截止到2014年2月上旬,全国已有27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方案,130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

2014年2月8日,国务院医改办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要求尚未开展试点的省份,要在2014年6月底前启动试点工作。

目前,我国大病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笔者试图以公共政策为研究视角,从公平性、可及性、可持续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 公平性——地区、人群割裂严重
一定程度上讲,《指导意见》为全国各地城乡居民大病医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参考框架,如在保障水平方面,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统筹层次方面,可以市(地)级统筹,也可以探索全省(区、市)级统筹等。

但分析全国山东、青海、福建等20多个省份大病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后,笔者发现,由于历史、发展水平不一等原因,全国各地的政策不统一现象严重,严格意义上讲,公平性较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地域差异明显
全国来看,在大病的定义、封顶线的设定、统筹的层级等重要因素方面,各地政策不一。

比如多数地区将医疗费用作为大病界定标准,而山东省以2012年卫计委公布的20种重大疾病为界定标准;封顶线方面,各省市有设的也有不设的,设有封顶线的地区标准也不一致,有16万、20元、40万元不等;在统筹层级上,各地区多采用市(地)级统筹,青海、吉林、山东、甘肃等实现省级统筹,还有个别地区为县级统筹如福建省三明市。

地域政策的差异过大不仅影响公平性,而且影响异地就医的报销便捷性。

1.2 人群保障水平不统一
《意见》指出,大病保险面向的是城乡居民,即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与之对应的参保种类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人群的政策差异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城镇与新农合不统一,如《石家庄市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石家庄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为18万元,新农合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为16万元;另一方面为,城乡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标准不统一。

大病保险制度出台后,有些地区出现,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高于城镇职工医保的情况,已有城镇职工退出城镇职工医保,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报道。

2 可及性——对穷人保障力度仍不够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目的是,解决国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必须真正惠及那些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这就涉及到大病保险制度的可及性问题,笔者从大病的标准和保障范围、报销力度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大病标准对中低收入家庭不利
大病标准的界定,几乎直接决定大病保险的实际受益人群规模,是能否最大限度地避免家庭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关键之一。

不过,多位学者指出,目前,我国灾难性卫生支出上的标准还比较高,这可能同实际的收益以及风险分摊效果不足有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孙志刚也曾提出,在大病保险保障的目标以及范围上进行设定的时候,是基于对卫生卫生组织关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参考基础上设计的。

其认为:基于平均水平之上,个人所支出的医疗费用是要高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

在通过测算之后,各个城镇居民所得的人均收入或者是年纯收入均可以作为当地的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标准。

多数地方大病保险的实施方案参考了这一标准。

然而,这一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提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标准并不一致,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如果家庭医疗支出要比家庭能够承担支付的能力高出40%,那么就为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后者比对的是“家庭医疗支出”,以每个家庭的实际支出为测算单位,我国比对的则是“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以社会平均收入为测算基础。

这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家庭医疗支出总额较高而个人医疗支出较低时,有可能出现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但根据我国标准却不能获得大病保险的情况;二是由于我国比对的是社会平均收入,部分在社会平均收入以下的家庭,比如一些中等或者低收入的家庭所承受的医疗负担将更为严重。

举例来说,如果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000元,按40%的比例算,则医疗费超过2000元时为灾难性卫生支出。

此时,假设某贫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总和仅为3000元,按40%的比例算,则当医疗费超过1200元,对这个家庭来说即为灾难性卫生支出,理应纳入大病保险,却因没有超过2000元而被挡在门外。

但事实上,这些中低收入人群恰恰是最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群,最应受到大病保险制度的保护。

2.2 对贫困人口的保障力度不够
以恶性肿瘤为例,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曾统计发现,恶性肿瘤的平均治疗费为15万元,按照实际报销比较多的70%左右计算,个人仍需自负4.5万元。

但数据显示,按照国家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约有1亿的贫困人口。

假设一家三口均为有效劳动力,其一年收入仅为6900元,4.5万元的自负部分相当于一个家庭6.5年的收入。

由此可见,对这部分人口的保障力度依然不够。

所幸的是,部分地区已开始重视该问题。

江苏省太仓市规定,大病住院患者一年内单次或者累计超过1万元以上的个人付费部分,可以按照53%—82%的分级累计标准由江苏分公司进行“再报销”,数额上不封顶。

《山西省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则引入了“二次补偿”的原则,规定当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经大病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理医疗费超过5万元时,由大病保险再按50%的比例给予支出。

遗憾的是,这两个地区针对的都是住院费用,门诊费用未能涉及,又将一部分患者挡在门外。

此外,重大疾病多属疑难杂症,患者异地就医情况普遍,各地不统一的报销政策、异地就医繁琐的报销程序,也可能会影响大病保险的实际保障效果。

3 可持续性——筹资问题仍待解决
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除了公平性、可及性外,如何可持续也是政策制定者不得不考虑的。

大病保险制度能否良性持续发展下去,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钱从何来;二是如何做好监管。

目前来看,大病保险主要有两种筹资标准,一种是固定筹资金额,如湖北省按每人25元并由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列支;另一种是约定筹资比例,如福建省原则上按当地城乡居民当年医保筹资标准的5%予以安排。

但不管是哪种筹资方式,大病保险资金基本来源为:居民的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而在筹资上并未增加,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到既能保基本又能保大病,无疑是问题。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将基金中计划切出用于大病保险的资金由个人自愿购买大病保险,对贫困家庭的保护则通过定向性的大病医疗救助实现,效率可以进一步提升。

此次大病保险引入商业公司的模式,也在监管上引发一定争议。

商业保险公司的进入,其好处在于能提高保障覆盖面和报销比例、分担财政负担、作为“第三方”与医院进行谈判有利于剔除不合理医疗费用,规范医生诊疗行为等,但也存在保险公司过于集中、可能出于公司利益度调整报销病症和比例等弊端。

笔者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政府主导,保险公司充分发挥“议价”功能,对不科学不合理的医疗行为不予报销,从而规范医生行为,降低医疗费用,这是“节流”医保金,大病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4 结论
在本研究当中,对我国二十多个省份居民的大病保险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大病把保险在惠民的同时,还存在地域、人群割裂的公平性问题,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贫困人口保障力度不够的可及性问题,筹资难题待解的可持续问题。

笔者建议,(1)大病的界定标准真正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对“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定义,已家庭可支配收入为比对基数;(2)加强对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贫困人口的保障力度,农村的保障力度要高于城镇,而不是更低;(3)充分发挥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能力,努力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宋占军.我国各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追踪与分析[J].上海保险,2013,(12):34-39.
[2]朱恒鹏.大病医保恐劫贫济富[EB/OL].财新网.
[3]高扬帆.大病医保引入商业保险运作的模式研究[J].征信,2013,(7):86-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