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婴幼儿依恋行为的探讨

合集下载

如何应对婴幼儿的心理依赖问题

如何应对婴幼儿的心理依赖问题

如何应对婴幼儿的心理依赖问题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心理依赖问题是一个较为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

心理依赖指的是婴幼儿在情感、安全感等方面对特定的人或事物过度依赖,这种依赖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那么,作为家长和照顾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婴幼儿的心理依赖问题呢?首先,我们要理解婴幼儿产生心理依赖的原因。

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婴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尚不完善,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恐惧。

此时,一个稳定、温暖且熟悉的环境和人物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比如,妈妈的怀抱、爸爸的声音或者经常陪伴他们的玩具。

当他们习惯了这种安全感的来源,就可能会产生依赖。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法。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婴幼儿对秩序和规律有着天生的需求,他们在熟悉的节奏中能感受到安全和可预测性。

例如,固定的睡眠时间、饮食时间和玩耍时间,能让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减少不安和焦虑。

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关注也是关键。

但这里的陪伴不是无时无刻的贴身守护,而是高质量的陪伴。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积极与他们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回应他们的需求。

但同时,也要逐渐培养他们独立玩耍的能力,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能够自己探索世界。

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个人或物的过度依赖时,不要强行分离或批评指责。

比如,如果孩子总是离不开某个玩具,我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有趣的玩具,慢慢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不是直接夺走他们依赖的那个玩具。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循序渐进。

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让他们自己选择衣服的颜色,或者自己拿勺子吃饭。

当他们完成这些小任务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创造丰富多样的社交环境也有助于减少心理依赖。

多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

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他们会逐渐学会适应新环境,降低对熟悉人的依赖。

另外,家长自身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如果家长总是焦虑、紧张,孩子也容易感到不安,从而加重心理依赖。

婴幼儿依恋理论

婴幼儿依恋理论

婴幼儿依恋理论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

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

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

当婴儿焦虑啼哭之时,母亲适切的响应,例如温柔的怀抱,或慈爱的笑容,能帮助他疏导冲动的情绪,减少痛苦不安的感受,让他感到被爱和安全。

这种母婴之间的交流是母亲和孩子之间联系的情感纽带,它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关系。

妈妈对孩子的爱抚、亲吻和晃动都是在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教会孩子去爱。

婴儿通过这个情感纽带感受和理解了母亲的爱,并得到他们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保护、支持和舒适,这样有助于婴儿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和自我信任感,能在孩子心里形成安全感,婴儿和母亲之间也会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

婴儿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照顾者。

近来的研究显示,父亲和其他固定的照顾者也可能成为婴儿依恋的对象。

2 依恋理论产生的背景2.1罗猴实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动物心理学家Harry F. Harlow从 1958 年到 1966 年做了一系列的罗猴实验,研究依恋关系会对婴儿产生什么影响。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被养育,生后孤独长大的猴子,行为十分反常。

它们不具备与其他罗猴进行很好相处的能力,缺乏性兴趣,如果当了妈妈也不知道护理、保护孩子,有的会虐待甚至丢弃自己的孩子。

如果用一个合适替代物来代替母亲时,小猴子会和这个替代物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依恋关系,得到正常的发展。

他们做了两个代理妈妈:一个是铁丝缠绕的“金属母猴”,胸前安置了橡皮奶头,可以让幼猴吃到奶,另一个是柔软的、温暖的没有奶瓶的“绒布母猴”。

实验结果发现幼猴大部分时间是依偎在温暖的“布母猴”身旁,只有在饥饿时才跑到“金属母猴”那里去进食[1]。

在另一个实验中,Harlow把一个木制的大蜘蛛放进笼子里,幼猴显得十分紧张,“布母猴”喂养的小猴会立刻跑到“母亲”身边,紧紧地抱住她,似乎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

婴儿时期形成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及影响

婴儿时期形成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及影响

婴儿时期形成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模式形成于婴儿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健康亲密的关系,照顾者能够提供稳定、关爱和回应婴儿需求的环境。

安全依恋的婴儿会感到安全、信任和放心,他们相信亲密关系会持续并能依赖照顾者。

这种依恋模式会促进婴儿健康的发展,他们有更好的探索能力、自尊心、良好的社交技巧和更稳定的情绪调节能力。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形成于婴儿无法依赖照顾者的回应和关注,或者经常遭遇照顾者忽视和离开的情况。

这些婴儿会学会自己应对问题,并试图独自解决困难,不倚赖他人。

他们通常表现得冷漠、独立和回避亲密关系。

这种依恋模式会影响婴儿的自我价值感和信任他人的能力,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过于独立,难以表达情感,以及对亲密关系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不安全-焦虑型依恋形成于婴儿与照顾者建立的关系不稳定和不可预测。

这些婴儿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全,对照顾者的回应有时有、有时无,导致他们容易感到担心和恐惧。

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通常表现出依赖行为,过度依赖他人,并试图通过寻求关注和回应来缓解焦虑。

他们可能对他人的离开或拒绝过于敏感,并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自我怀疑的特征。

不稳定-矛盾型依恋:不稳定-矛盾型依恋形成于照顾者的行为不一致或冲突的情况下,可能会交替地给予婴儿安全感和不安全感。

这些婴儿对照顾者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感到困惑和挫折,并没有建立明确的依恋模式。

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可能表现出情感波动、矛盾的需求和不稳定的行为,同时可能表现出与照顾者建立亲密关系或回避关系的行为。

这种依恋模式可能会对婴儿的自我认同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依恋模式会在婴儿长大成人后对其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建立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较强的同理心和合作性。

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过度依赖他人,保持独立性,但较难表达情感和建立亲密关系。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在人际关系中持续感到不安全和依赖他人的回应,且容易对拒绝和分离产生过度反应。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儿童依恋研究论述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依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时的依恋基本上会影响我们此后怎样与他人建立关系。

本文将综述依恋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我对依恋的看法。

一、依恋的概念依恋是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1]多数情况下,儿童依恋于为之提供安全与照顾以满足其各种需要的特定养育者,此人通常是母亲,在人类社会中,依恋也多为母子间的依恋,依恋最初目的是保证新生生命能够生存下去。

最早对依恋进行研究的人是生态学家Konrad Lorenz,他在非人类的动物王国中通过对鹅的观察得出了一种倾向,即刚出生的小鹅习惯将它看见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当做自己的母亲,Lorenz将此过程称为印刻:发生在关键期,涉及对观察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产生的依恋行为。

Lorenz提出的印刻现象说明依恋是基于生物学的因素,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也认为,儿童依恋的发展来自父母为她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食物,即满足婴儿口唇需要的能力,此观点被称为依恋的碗柜理论。

[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碗柜理论成立,那么只需要有充足的食物,婴儿是不是与谁都可以建立依恋关系呢,根据我们平常的观察也不会简单的承认的。

有些家庭的婴儿母亲给予其充足的食物,而随着婴儿的生长却发现婴儿对其奶奶有更多的依恋。

Harry Harlow在1965年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提出并证明了他的假设,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

Harry将刚出生的幼猴与母亲分开,分别制作了两个人造母亲,一只用铁丝制作,上面有食物,另一只用绒布制作,结果发现幼猴大部分时间和绒布母亲在一起,偶尔会去铁丝母亲那里去取食物,当幼猴遭遇惊吓、恐惧时,幼猴会到绒布母亲那里寻求安慰。

当有新刺激物出现时,幼猴则把绒布母亲作为行动基地,此后才会去探索新事物。

[1]Harry的研究证明食物并非依恋形成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婴儿并不像一些动物那样存在印刻现象,更多的是在与母亲的不断交流中获得依恋。

育儿知识-婴幼儿的依恋情感

育儿知识-婴幼儿的依恋情感

婴幼儿的依恋情感
',是小儿与其双亲间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结,属小儿早期重要情绪之一。

小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双亲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

依恋感建立后,小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
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

\n
\n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依恋将逐步发展成一种安全性依恋。

它不仅促进小儿智力的发育,而且还能较容易地在成年后产生
和对别人的信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在将来依恋自己的家庭、社会团体和后代。

\n
\n依恋主要在后天环境中形成。

如双亲能满足小儿的需要,和他经常交流,给予各种愉快的刺激,依恋容易形成。

如果双亲不能很好照料小儿,不注意与其感情交流,很少提供各种刺激,甚至因夫妇失和而使小儿失去安全感,就会出现各种不安全依恋或无依恋。

这些小儿易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n
\n本文摘自《婴幼儿养育指南》由
授权摇篮网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关于幼儿园师幼依恋的一些思考

关于幼儿园师幼依恋的一些思考

一、依恋的含义二、依恋的特点及类型(一)主要特点1.代际传递性。

特殊照顾者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料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

2.选择性。

儿童倾向于依恋那些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

如那些对婴儿需求满足反应敏感准确的母亲,能更好地与婴儿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3.亲近性。

婴幼儿更容易与那些经常和自己有亲密动作的人产生依恋关系,如经常拥抱自己的母亲、父亲等。

4.依恋双方都获得内心安全性的满足。

如这种依恋被破坏则双方都感到很焦虑和痛苦。

(二)依恋的类型三、关于幼儿园的师幼依恋(一)影响师幼依恋产生的因素1.亲子之间强烈的依恋关系。

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上幼儿园之前幼儿与父母朝夕相处,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孩子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感到很焦虑和恐慌。

在入园初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极度焦虑,他们很难和教师相处,只想要妈妈。

2.幼儿自身的个性。

幼儿的个性也影响他和教师之间依恋的建立。

有些孩子的个性开朗活泼、喜欢说话,善于表达自己的感觉。

在一个班里这些孩子更多地得到了教师的关注。

相反一些幼儿自卑害怕、不喜欢说话,很安静。

这些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相对的就少些。

这也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建立。

3.幼师的素质水平。

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把孩子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一些教师对孩子的需要反应敏感准确,孩子逐渐就会喜欢和信任老师,有利于师幼依恋的建立。

但相反一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和漠视孩子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向孩子发脾气,这使得孩子缺乏对教师的信任而且害怕、躲避教师。

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师幼安全依恋的产生,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幼儿所处的环境。

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学校时,校园环境就展示在孩子面前,这个地方是否能极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融入其中很重要。

之后孩子进入班级,这个小环境也相当重要,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氛围对孩子的安全依恋的建立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建立科学安全的师幼依恋1.入园前家长多一些陪伴。

婴幼儿的情绪需求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

婴幼儿的情绪需求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

婴幼儿的情绪需求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情感依恋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恋关系对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的情绪需求以及如何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

一、婴幼儿的情绪需求婴幼儿处于人生的初期阶段,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因此,父母和其他主要照顾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婴幼儿的情绪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感的需求婴幼儿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是最为基本的。

在陌生环境中,婴幼儿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惧,需要依赖父母或照顾者的陪伴来获得安全感。

2. 温暖和亲密接触的需求婴幼儿对于温暖和亲密接触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

他们需要父母的拥抱、亲吻以及适度的身体接触,这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建立亲密的情感依恋。

3. 情感共鸣的需求婴幼儿在情感上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他们需要父母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作出合适的反应,以建立起情感共鸣的关系。

4. 独立性的需求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独立性。

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日常活动中,体验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

父母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婴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

二、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对于婴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点建议,帮助父母和照顾者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关系。

1. 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关系稳定的环境有助于婴幼儿建立安全感。

父母可以提供稳定的生活规律和亲密的情感关系,确保婴幼儿处于一个安全、舒适和可预知的环境中。

2. 注重情感沟通父母应该与婴幼儿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表情、姿势和行为来了解其内心的需求,及时做出回应。

情感沟通的关键在于父母的倾听和回应能力。

3. 提供情感支持父母和照顾者可以通过安抚、抚摸、拥抱等方式来提供情感支持。

当婴幼儿遇到困难或情绪不稳定时,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以建立起安全的情感依恋。

4. 培养独立性适当的独立性培养对于婴幼儿的情感发展非常重要。

科学抚养婴幼儿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

科学抚养婴幼儿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

科学抚养婴幼儿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婴幼儿期是人类生命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建立安全情感依恋的重要时期。

科学的抚养方式对于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学抚养婴幼儿的方法,以帮助家长们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

一、提供稳定的情感环境婴幼儿需要稳定的情感环境来建立安全的情感依恋。

家长应尽量避免频繁的变动和不确定性,如搬家、换保姆等。

稳定的情感环境可以给婴幼儿带来安全感,有助于他们建立稳定的情感依恋。

二、建立亲子关系建立亲子关系是建立安全情感依恋的基础。

家长应与婴幼儿建立亲密的联系,通过亲密的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来传递爱和关怀。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婴幼儿足够的关注和陪伴,与他们进行互动游戏,共同探索世界。

三、提供安全的依靠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安全的依靠。

家长应时刻保持警觉,关注婴幼儿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回应。

当婴幼儿感到不安或恐惧时,家长应给予安抚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保护。

四、培养婴幼儿的自主性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培养自主性。

家长应给予婴幼儿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自己探索和尝试。

在婴幼儿表现出独立行为时,家长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良好的沟通方式对于建立安全情感依恋至关重要。

家长应与婴幼儿保持良好的沟通,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见。

在与婴幼儿交流时,家长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注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表达,以帮助婴幼儿理解和回应。

六、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挑战和支持。

家长应根据婴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提供适当的游戏和玩具,让他们有机会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同时,家长也应给予婴幼儿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七、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习惯对于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应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让婴幼儿有一个稳定的生活节奏。

规律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婴幼儿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怎样应对幼儿的依赖行为

怎样应对幼儿的依赖行为

怎样应对幼儿的依赖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依赖行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依赖行为指的是幼儿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过度依靠他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那么,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幼儿的依赖行为呢?首先,我们要理解幼儿产生依赖行为的原因。

幼儿在成长初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掌控能力较弱,自然而然会依赖身边的成人。

家庭环境的过度保护也可能导致幼儿依赖行为的产生。

比如家长事事包办,不让孩子有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

此外,幼儿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其依赖程度。

有些孩子天生比较胆小、内向,在面对新事物和挑战时,更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了解了原因之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应对幼儿的依赖行为。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步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吃饭、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

比如,在孩子两三岁时,可以先让他们自己试着穿简单的衣服,哪怕穿得不太整齐,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逐渐增加难度。

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慢就代替他们去做。

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也是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做决定,比如选择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或者选择看哪本绘本。

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是被尊重的,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鼓励幼儿尝试新事物也有助于减少依赖行为。

当孩子面对新的挑战或者任务时,家长和教育者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比如孩子第一次自己搭积木,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在旁边引导,而不是直接帮他们完成。

当孩子成功完成后,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支持,他们会更有勇气去尝试独立。

但这种关爱不是溺爱,而是有原则、有界限的爱。

婴幼儿依恋理论

婴幼儿依恋理论

婴幼儿依恋理论婴幼儿依恋理论是以加拿大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 (John Bowlby) 为首的一系列表明了婴幼儿和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依恋关系。

该理论强调婴幼儿早期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互动对婴幼儿的发展和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的定义依恋是指个体对于在创伤、疾病、危险等情境中,尤其是遇到不安全的情境时,寻求、依赖和接受他人保护、安慰和支持的倾向。

依恋关系建立在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和婴幼儿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和互动来构建。

婴幼儿依恋理论的基本原则1. 安全基础:婴幼儿与父母形成牢固、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其心理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安全依恋的形成依赖于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敏感化的响应。

2. 情感投射:婴幼儿通过情感投射的方式将来自主要照顾者的情感投射在自身上。

这种情感投射建立了婴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3. 探索与归依:婴幼儿在安全依恋的基础上,能够勇敢地探索自身和周围环境,知道在遇到危险时可以依靠父母的保护和支持。

4. 内工作模型:通过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形成的内工作模型,婴幼儿开始构建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的基石。

这种内工作模型会影响婴幼儿日后的依恋方式和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实践意义婴幼儿依恋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了解和培养安全依恋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父母和照顾者应提供积极参与和敏感化的响应,以促进婴幼儿的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

通过亲密的关系和情感交流,培养婴幼儿良好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

2. 在婴幼儿与父母分离或重要照顾者变动的情境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安抚。

稳定的依恋关系能够消减婴幼儿面临分离和变动时的焦虑和不安。

3. 鼓励婴幼儿积极探索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同时,提供安全的背景和依靠,以促进婴幼儿的自主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4. 父母和照顾者应注意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表达,以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和信任环境。

这有助于培养婴幼儿积极应对情绪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总结婴幼儿依恋理论强调了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情感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安全依恋建立信任和理解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安全依恋建立信任和理解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安全依恋建立信任和理解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安全依恋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情感发展指的是婴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理解和管理能力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安全依恋是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

一、婴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在0到3岁的早期阶段,婴幼儿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比较简单,情感经验主要是基于他们的感觉和需求满足与不满足的关系。

其次,婴幼儿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如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

第三,他们开始逐渐对主要照顾者和周围环境产生依赖和接纳,并发展出喜爱、厌恶等情感体验。

二、情感发展对于婴幼儿的重要性情感发展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通过情感发展,婴幼儿能够逐渐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能够通过表达情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次,婴幼儿的情感维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育。

例如,情绪的稳定与否会影响他们的食欲、睡眠和免疫系统的发育。

此外,一个健康的情感发展也为婴幼儿的社交关系和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础。

三、安全依恋与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安全依恋是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积极、亲密且可靠的关系。

安全依恋能够帮助婴幼儿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和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响应性照顾:主要照顾者对婴幼儿的需求及时、准确地作出回应,给予他们安全感。

当婴幼儿发出求助信号时,主要照顾者能够及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婴幼儿感到被重视和关心。

2. 亲密性接触: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如拥抱、亲吻和抚摸等,主要照顾者传递出爱、温暖和安全的信息,使婴幼儿感受到被爱和被保护的情感。

3. 长期稳定性:安全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婴幼儿能够依赖和信任主要照顾者,并与之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四、培养安全依恋的方法为了培养婴幼儿的安全依恋和促进情感发展,以下是一些实践技巧:1. 提供稳定的环境:婴幼儿需要一个稳定、可预测的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感到安全并建立信任。

满足婴幼儿依恋的观察方法

满足婴幼儿依恋的观察方法

满足婴幼儿依恋的观察方法
婴幼儿依恋是指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它对婴幼儿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婴幼儿的依恋类型和满足其依恋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婴幼儿的依恋情况。

1. 留意婴幼儿对照顾者的反应
观察婴幼儿在主要照顾者面前的表现,如是否会主动接近、依偎或哭闹等,可以了解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情感关系。

如果婴幼儿在照顾者离开时感到不安,或者在照顾者回来时表现出兴奋和欢迎的情绪,这可能就是一种安全型依恋的表现。

2. 观察婴幼儿与其他人的关系
观察婴幼儿与其他人的互动,如是否会主动与其它人接触、是否会感到不安或者害怕等,也可以了解婴幼儿的依恋类型。

如果婴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之外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得安全、自信和开放,那么他们可能是一种安全型依恋。

3. 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变化
婴幼儿的情绪变化也可以反映出他们的依恋类型。

如果婴幼儿在与照顾者分离时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反应,如哭闹、挣扎等,这可能是一种焦虑型依恋的表现。

而如果婴幼儿在与照顾者分离时表现出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那么他们可能是一种避开型依恋。

总之,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行为、情绪和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依恋类型和需求,从而提供相应的照顾和支持,促进婴幼儿的健
康成长。

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探析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的依恋模式是在其早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并分析影响依恋模式形成的因素。

一、儿童依恋模式形成的过程儿童依恋模式是在早期亲子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在出生后的初期阶段,婴儿对于主要照顾者的依赖是基于生理需求的满足,如食物、安全和舒适。

然而,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逐渐开始发展出更复杂的依恋行为。

1. 婴儿期:婴儿的依恋主要是基于生理需求的满足。

他们依赖主要照顾者提供食物、保暖和安全感。

在这个阶段,婴儿对于亲近的人有一种基本的信任感,但尚未形成明确的依恋模式。

2. 安全型依恋模式:在婴儿期后期和幼儿期初期,儿童开始形成特定的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模式是最健康和稳定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儿童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的情感连接,并对其表现出依赖、尊重和信任。

3.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除了安全型依恋模式,还存在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分为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倾向于回避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可能表现出对外界的冷漠和独立。

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过度依赖和焦虑,对分离有很强的抗拒情绪。

混合型依恋常常表现出既有回避型又有焦虑型的特点。

二、影响儿童依恋模式的因素1. 父母关系的质量:父母关系对于儿童的依恋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父母关系稳定、和睦,他们将能够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和亲密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2. 亲子互动的质量:亲子互动的质量对于儿童的依恋模式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关怀、理解和关注能够建立安全的情感连接,增强亲子之间的依存感,有助于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3. 照顾者对情绪的反应:儿童在情绪上的需要和表达对于依恋模式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当儿童表达情绪时,照顾者能否积极回应、提供情绪支持,以及帮助儿童调节情绪,都将影响儿童的依恋模式。

论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论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论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安全型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建立信任感、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因此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档将围绕以下七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型依恋:1. 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建立稳定、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基础。

家长需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幼儿,与幼儿进行互动,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爱护。

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儿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2. 回应幼儿的需求家长需要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包括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家长需要关注幼儿的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如对于拥抱、亲吻等亲密行为的渴望。

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3. 保持一致性家长在教育幼儿时需要保持一致性,即对于同一件事情,家长之间的态度和做法应该相同或相似。

这有助于幼儿形成清晰的规则意识,并感受到家长的教育是可信和可靠的。

同时,家长也需要保持与幼儿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家长是可信赖的。

4. 建立规则和秩序建立规则和秩序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需要为幼儿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秩序,如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家庭中的日常行为规范。

同时,家长也需要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和秩序,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提供正面反馈家长需要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的话语或行为,如拥抱、亲吻、奖励等。

这些正面反馈可以帮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6. 培养自我价值感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安全型依恋的重要一环。

家长需要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观,如通过肯定他们的成就、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等。

同时,家长也需要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批评幼儿,而是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一、引言依恋理论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鲍尔比(Mary Ainsworth)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尔斯(John Bowlby)共同构建的一套关于人类依恋关系的理论体系。

从儿童早期经验的角度出发,鲍尔比与鲍尔斯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经验对儿童后续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儿童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儿童依恋模式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经验主要通过母亲或主要照料者与婴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建立。

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互动行为,鲍尔比与鲍尔斯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儿童依恋模式: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焦虑型)以及无恋依恋。

1.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指婴幼儿与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互信、关爱的依恋关系。

这些儿童通常表现出与母亲的亲密接触、探索环境的能力较强、对外界情境有较高的自信心及对陌生人较为友好等行为特点。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依恋模式能够提供稳定的情感基础,加强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焦虑型两种模式。

回避型依恋是指婴幼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展现出回避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回避母亲的视线、不关注母亲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母亲离开无反应等。

这种依恋模式意味着儿童对探索环境的主动性欠缺,容易产生行为厌恶和情绪障碍等负面影响。

焦虑型依恋则是指儿童表现出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安全感。

此类儿童常常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对母亲的回归也表现出过度的亲密行为和依恋需求。

焦虑型依恋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低以及学习困难等问题。

3.无恋依恋无恋依恋是指儿童缺乏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照料者形成依恋的行为特点。

此类儿童常常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无情感反应,对离开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情感漠然。

满足婴幼儿依恋的观察方法

满足婴幼儿依恋的观察方法

满足婴幼儿依恋的观察方法依恋是一个人的情感需求,开始于婴儿时期,终身都存在。

婴幼儿依恋的观察方法是了解婴幼儿心理状态的重要方法,下面就介绍几种观察方法。

一、观察行为1.1 观察婴幼儿的行为表现。

例如,当婴幼儿受到拥抱或抱摔时的反应,看他是否热情或者害怕。

1.2 观察婴幼儿的面部表情。

了解婴幼儿的情绪状态是依恋观察的关键。

当婴幼儿笑、哭和安静时,他的面部表情都有所不一样。

1.3 观察婴幼儿的触觉反应。

例如,当有人触碰婴幼儿时,他是否热情接受或者退缩。

如果有人触碰婴幼儿时,他很热情侧面说明他对触碰的人际关系是安全的。

二、观察交往2.1 观察婴幼儿的倾听能力。

当陪伴婴幼儿发生亲密的互动时,他是否愿意聆听你说话,这是一个婴幼儿公开信任的表现。

2.2 观察婴幼儿与母亲、父亲和其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

你关注的是婴幼儿的反应和反应时的选择,因为这反映了一个婴幼儿的安全感。

2.3 观察婴幼儿交往的风格。

例如,婴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是否探索主动与他人交流,也是依恋观察的一个要素。

三、其他方法3.1 观察婴幼儿反应性,了解婴幼儿感知与行动的关系,因为这是依赖关系的一个关键部分。

3.2 观察婴幼儿的情感要求。

婴幼儿需要爱和保护,因此对小婴儿的付出是能建立对以后的信任关系。

结论:总体上,观察婴幼儿的行为,交往风格和反应性是最重要的。

观察方法需要灵活、具体和实践,因为依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去获取。

最终,明白婴幼儿的依赖需求,建立合理的亲子关系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发展与理解

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发展与理解

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发展与理解婴儿期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这个早期阶段,婴儿开始与主要照顾者建立依恋关系,这对于他们的情感健康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婴儿期依恋关系的发展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开始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建立依恋关系。

这种依恋关系建立取决于婴儿对照顾者的依赖程度。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理论,婴儿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

安全依恋是最理想的一种依恋类型,这种类型的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开会感到焦虑,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寻求安慰并很快恢复正常。

回避依恋的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开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反应,他们可能会忽视母亲的回来或表现得冷漠。

而焦虑依恋的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开会极度焦虑,并且当母亲回来时不能很快平静下来。

从鲍尔比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婴儿的依恋类型对他们的情感健康和社交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解决人际冲突,并且表现出更好的心理健康。

相比之下,回避依恋的婴儿更可能在日后的生活中出现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自闭症等心理问题。

焦虑依恋的婴儿则更容易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情绪波动大等问题。

了解婴儿期依恋关系的发展对父母和照顾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立安全依恋的基础上,父母可以通过建立情感联系、提供稳定和温馨的环境来加强婴儿与自己的依恋关系。

例如,母亲可以及时响应婴儿的需求,包括喂食、更换尿布、安抚哭闹等。

此外,亲子互动也是帮助婴儿建立安全依恋的有效手段。

父母可以与婴儿进行眼神交流、拥抱、亲吻等,这些行为有助于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婴儿期的依恋关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婴儿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以及照顾者的抚养方式都可能对婴儿的依恋类型产生影响。

因此,父母和照顾者们应该有意识地提供良好的抚养环境,并尽量满足婴儿的需求,以促进他们健康的依恋关系的形成。

如何处理宝宝的过度依赖问题

如何处理宝宝的过度依赖问题

如何处理宝宝的过度依赖问题引言: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依赖性,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

然而,过度依赖可能会对宝宝的独立性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宝宝建立健康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处理宝宝的过度依赖问题。

一、理解过度依赖的原因过度依赖问题的产生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子父母关系:子父母过度溺爱、过分保护宝宝,使宝宝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经验。

2.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对宝宝的需求过度迎合,宝宝没有机会学会独立处理困难。

3. 家长焦虑:父母对宝宝的安全和发展感到担忧,过分关注宝宝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导致宝宝形成过度依赖。

二、建立稳定而安全的环境为了帮助宝宝建立独立性和自信心,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环境。

1. 保持规律性:建立宝宝的日常生活规律,包括固定的饮食、睡眠和活动时间,这有助于宝宝建立稳定感。

2. 提供必要的支持:给予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支持和关爱,但不过度干预宝宝的活动。

3. 设置适当的边界:让宝宝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从而建立宝宝的自制力。

三、鼓励独立性的活动和任务为了帮助宝宝发展自主性和独立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宝宝参与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独立性活动和任务。

1. 自助能力训练:鼓励宝宝自己穿衣服、洗手、拾起玩具等,适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2. 自主决策:给宝宝提供一些选择,让他们有机会在一定范围内做决策,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

3. 分担责任:让宝宝参与家务事,如整理书包、摆放餐具等,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四、培养社交能力过度依赖有可能阻碍宝宝的社交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宝宝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

1. 社交活动:鼓励宝宝参与与同龄人的社交活动,如幼儿园、托儿所或户外游戏等,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互动。

2. 合作与分享:教导宝宝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

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

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对其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从出生到两岁之间,他们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连接,这对于儿童的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具体方法来促进其良好发展。

一、情绪安全感的概念与影响情绪安全感是指婴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和依赖关系,通过获得安全感,婴幼儿能够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婴幼儿正常的情绪安全感与其健康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情绪安全感的缺失可能导致婴幼儿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以及后续发展中的社交困难等。

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主要来源于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这往往是婴幼儿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

二、依恋关系的类型根据研究,婴幼儿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可分为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和避开型依恋三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这是一种健康、稳定、有利于儿童正常发展的依恋类型。

当婴幼儿感到不安或恐惧时,他们能够寻求主要照顾者的安慰,并且相信自己的需求会得到满足。

2. 不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类型通常表现为焦虑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婴幼儿往往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过度依赖和担心分离的情绪,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幼儿则更愿意独立,避免与主要照顾者建立亲密关系。

3. 避开型依恋: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依恋类型,婴幼儿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信任缺失和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抵触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的依恋类型并不是永久固定的,它们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照顾者的反应而发生改变。

三、促进婴幼儿情绪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方法为了促进婴幼儿的情绪安全感和良好的依恋关系,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1. 提供温暖而稳定的环境:婴幼儿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来建立情绪安全感。

这意味着提供充足的关爱与关注,确保日常生活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积极回应婴幼儿的需求:及时响应婴幼儿的需求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信任感。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幼儿依恋的发展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纽带的形成过程。

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幼儿依恋的定义、理论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幼儿依恋的发展。

首先,幼儿依恋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安全的情感关系。

依恋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不安全、陌生环境时,寻求安全的方式,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亲近和依赖。

幼儿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未定型期、定型期、目标导向期和互操作期。

未定型期出现在出生到2个月的宝宝身上,他们还不具有对人的依恋行为,对任何人都没有显著的偏好。

定型期约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幼儿开始发展出对特定照顾者的偏好,表现出寻求安慰和接近的行为。

目标导向期则是从6个月到2岁,孩子对照顾者产生了较大的情感依赖,照顾者的离开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的互操作期从2岁开始,幼儿能够与照顾者实施相对独立的玩耍或分离,在遇到危险时仍然会寻求照顾者的安全感。

其次,幼儿依恋的发展与多种理论密切相关。

约翰·鲍德温提出的依恋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依恋理论之一、依恋理论认为,在幼儿早期关系的建立中,照顾者的反应对幼儿的依赖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当照顾者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幼儿会形成积极的依恋关系;相反,如果照顾者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鲍德温提出的依恋理论对后来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依恋理论,碧波思提出的情绪整合理论也对幼儿依恋的发展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情绪整合理论强调了幼儿与照顾者情感交流和情绪调控的重要性。

通过与照顾者在情感和行为上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幼儿依恋的发展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照顾者的反应和关注是影响幼儿依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照顾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给予关怀和爱的回应时,幼儿更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婴幼儿依恋行为的探讨
作者:黄明春
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3期
摘要: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联系。

它是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拥有的一种特殊情感,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依恋;亲近;依恋对象;安全感
依恋是人类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依恋理论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到现在,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成为西方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而此文是针对这些年来的依恋行为做一个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

依恋的形成、发展有个过程,据研究,儿童依恋的发展经过四个阶段;
一、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出生一3个月)
这个时期婴幼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区分不出来,感觉不到差别。

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看不清也辩不出人的模样,所有的人、所有的面孔、声音对他来说都一样,他还没有辨别的能力。

二、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幼儿对人的反应渐渐的有了区别,他能逐步的认清他所依恋的对象,对父母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截然不同,而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

这时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就要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则更少,但是依然有这些反应。

但在婴幼儿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依恋对象的目标,他拥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辨别感觉。

三、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一2岁)
从6-7个月起,婴儿这时对母亲的存在表现得更为亲切和关注,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不管是干什么,只要与她在一起就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停不让离开、仿佛失去了心爱的玩具,而且别人还不能取代母亲给婴儿那种快活,当她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

7-8个月时,婴儿也开始逐步形成对父亲的依恋。

再以后,与其他的主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也进一步加强,儿童依恋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父母亲外,儿童还依恋家庭的其他成员,如祖父母、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等。

以后随着儿童进入集体教养机构,儿童还对老师、同学形成
依恋情感。

现在幼儿依恋范围不仅只限于家庭,它會随着交往范围渐渐扩大,也成就了一定的交往能力。

四、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主要教养者对他们的情感和所产生的需要以及心里的愿望,知道他们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与他们交往时应考虑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能小小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过了对婴幼儿的依恋时间阶段特点的分析,发现了婴幼儿的依恋情感是变动的,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改变,而针对幼儿的这个依恋行为情况,有关人员和单位部门还对此进行了个案研究,希望通过此个案还能更深层面的了解到幼儿依恋行为的特征。

此个案研究是来自嘉兴市第二幼儿园的研究:
洋洋对毛巾的依恋情结。

洋洋是一个24个月大的孩子,入园第一天,陌生的环境让他感到好奇,情绪基本稳定。

但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洋洋情绪极度的不稳定,间断性的哭闹不止。

第四天,妈妈送洋洋来幼儿园时,拿出一块大毛巾说:“老师,洋洋一哭,就把毛巾给他,让他抱着,他就不会哭了”。

妈妈还对洋洋说:“妈妈把毛巾放在抽屉里,要,你就自己去拿。

”只见洋洋就一把抓过毛作,紧紧地抱在怀里。

这一天,洋洋的情绪有了明显的转变。

哭闹的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自从洋洋有了毛巾以后,他的情绪一天天的趋于稳定,但洋洋对于毛巾的依恋则已经到了形影不离的程度:上课、做游戏的时候手里拿着毛巾;吃饭的时候将毛巾放在碗的旁边,嘴巴脏了就用毛巾擦一擦:睡觉的时候把抱在怀里,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也把毛巾拖在地上跟着,还时不时的把毛巾含在嘴里,咬着走。

即使毛巾已经很脏,他也从不放手。

我们几次试图从洋洋手里把脏脏的毛巾拿走,但只要洋举一离开毛巾,他就立刻产生强烈的反应:睡在地上,连滚带爬嚎啕大哭,并不停地喊;“毛巾!毛巾!毛巾!”当毛巾再次回到他的手上时,他便把毛巾死死地抱在手中,情绪也随之慢慢的稳定下来。

经过几次与毛巾的“生离死别”洋洋变的很紧张,再也不让毛巾离开他了。

对于案例中的洋洋,我们有针对性地分析其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园内氛围等,寻找其行为形成的原因,尝试在普遍共性中探究个体行为的特性。

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在面临婴幼儿成长中的这些行为都应加于理解与纠正,不能因为心里不耐烦而数落孩子,此时他们所需要的是理解和关人。

既然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就应该就问题进行研究并拿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精神和心理上给孩子最大的鼓励,让他们往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发展,既然我们是老师,是他们人生引导者,那我们就应做好榜样指引他们。

参考文献:
<1>依恋的具体含义—一来自《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第十二章第四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l
<2>约翰·鲍尔比,依恋理念具体来源含义一一来自英国精神分析师(196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