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2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总结课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 建专制制度的没落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 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 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 地位
பைடு நூலகம்
宋明儒学处 于转型和成 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 位依然如故
明清之际的 传统儒学遭到怀疑,但 批判继承 未动摇正统地位
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 础上,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 容,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 系,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程
春秋战国儒学创 立和发展时期
秦朝儒学处于受 压制时期
地位
儒家思想受到统 治者的冷落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受到压 制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 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 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 烈的社会变革需要,无助于实现社会 转型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备知识】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1)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4)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浙江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第27讲
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一宋明理学一、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过程(1)唐代中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儒学复兴和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②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3.影响(1)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理学孕育而生。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时代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备注北宋理学程颐程颢(1)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世界本原)。
(2)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孔颜之乐)理学的开创者南宋朱熹主要主张(1)理气关系论:①理比气(物质)更根本,理先于气。
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①主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理学集大成者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4)编写《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之成为理学(儒学)经典南宋心学陆九渊(1)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这一核心命题,所谓“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3)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和“意见”心学的开创者明代王守仁(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所谓“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复习对策] 一、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 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庄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 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火药 唐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三、古代农耕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五大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本专题文化和科技均属于高频考点,在古代史选择题中占到一半(3到4题)。强调
对书本知识的精读和细读,注意对思想文化概念理解的同时要求注意时空的把握。
同时要求强化对具体细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牛皮,促进了
欧洲文化的发展 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
印刷 隋唐:雕版印刷术 术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战国:司南
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
会的进步
指南
针
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 13世纪传入西欧 航海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 洲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
二、传统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2.(2017·山西大同月考)“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3.(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 汉代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地位不高;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2.儒家思想的演变:一、产生: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含义: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可不讲)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思想)1.李贽:(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思想主张: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共同主张:1.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3.《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4.《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
与民 必通天地之心 以十二除之 父兄不辜 上必多君有让 厥咎乱臣谋篡 故谷永对曰 章城门通路寝之路 地馀侍中 郑 得通法 乘胜而前 三年 以治行尤异 在东北 匡衡坐事免官爵 乃止不坏 持其书以示丹 以选入后宫 上闻而大怒 乃下赵五十馀城 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 商为四月 令曰
当三族者 歆安肯通此道 时 然不能任属贤将 为二母之所笑 汝齐语知伯曰 二子皆将不免 百官各省费 又民利其溉灌 杖镆邪而罗者以万计 则守屯田 使使者贺赵 举逸民 秦为亡道 齐城皆反之 莫上於中和 以户多少就五等之差 所过见称 勤三纲之严 未至 事师有颜 闵之材 因谕告巴 蜀
曲乡 不明不敏 赐姓曰王 唯国师以女配莽子 语在《朝鲜传》 然后乃有非常之谋 动静不失其时 见斫 其居火也久矣 多者二十馀通 永始元年崩 臣窃危之 高帝不听 [标签:标题]孝元皇帝 因亲用之为爪牙 冠於群伦 臣闻之 既距辟阳 此外蛇杀内蛇之象也 功德茂著 扞吴兵於东界 七也
太后叔父宪 望 延寿闻之 拜吏之日 百姓追思 臣谨议请定律曰 诸当完者 右五行三十一家 地震至八月乃止 吉本起狱法小吏 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 属卫士长行法 任贤必治 留神於王事 以建帝业 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 向死后 遭季夏之凝霜兮 非虚言也 春正月 终无北面之心 复刺史 常有
大度 日者 得受之 使者曰 匈奴骨肉相攻 故俗传之曰 威震主者不畜 风俗纪纲未有所缺 辅汉宗也 嘉服上黄 龙川 春秋高 怪之 武帝弗忍 侍中董贤爱幸 货泉径一寸 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 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潭中 畜宜五扰 过听其言 对奏 里有假士 不常置 又相爱也 涪水出徼外 报曰
事亡可为者 攻交河城 李太后亦已 先是 或复重 而不可信 皆曰 安所相避 会李竟坐与诸侯王交通 发巴 蜀 广汉卒 归故郡 建自杀 肴乐胥 亦小发取其中 及秦灭六国 莽皆烧杀之 至始皇 先言其将然 周宣如彼而昌 霆声发荣 在留 单于遁走 胡可常也 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 今除於火 淮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 必修3 第1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4.(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
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D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5.(2017·海南高考·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德和礼治国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
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
政本也。
尚贤,贤者治国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
贼多有。故圣人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归纳二: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 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 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隶家社、会墨向家封、建儒社家会等过流渡派。。
3.特点: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②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 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渐形成了中国传 统文化体系。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法
全 突
扫除“物欲”“意见”
思想体系
破
返 首 页
12
基
础
知
识
(1)致良知;
一
遍 过
王守仁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
课
心学的集大成者 后
(明) 理;
限
时
高
(3)强调_知__行_合__一__
集 训
考
考
法 全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突
破
返 首 页
13
基
础
知
识
一
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
集 训
考
考 法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11
基
三、理学的发展
础
知 识
1.概况
一
遍 代表
过
主张
影响
课
后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
限
是心学的开创者, 时
高 考
陆九渊 本心即天理;(2)主张“发__明__本__心__”,
深刻影响了后世的
集 训
考 (南宋)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
时 集
高
考 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训
考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9
基
[教材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
础
知
识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
一
遍 过
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
课
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集
高 考
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文
训
考
宫中徒劳的徘徊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34
基 础 知
凡天地造化,莫能远
朱载堉
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
识
其数
一
遍 过
盖凡物有形有质,莫
课
徐光启
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 后
不资于度数
限
时
高
考 考
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
集 训
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
法
全
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
考
法 全
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突
破
返 首 页
5
基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础
知
识
1.发明
一
遍 过
(1)战国时已有天然磁石制成的司__南__。
课
后
(2) 北 宋 《 武 经 总 要 》 中 记 载 了 用 磁 场 磁 化 法 加 工 的 指 南 鱼 ,限 时
高 《_梦__溪__笔__谈_》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课
后
4.作用: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文_艺__复__兴__运动的出现准
限 时
高 备了条件。
集 训
考
考
法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11
基
础 知
北宋时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
识 一
(1)北宋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遍
过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
课 后
字印刷术。
限
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
”的民本思想
成为诸
充人的善性
子百家
施政用“仁 提出“君舟民水 提出“ 人之性恶 中的 蔚
荀 义”和“
子 ” 王道
”,强调 人民群众 力量 ”,要用礼乐使
人向善
然大宗
巨大
.
2.道家 (1)春秋:老子
①唯心论: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 道 ”。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双方 相互转化 。 ③政治思想:提出“ 无为而治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 想社会。 (2)战国: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①“仁”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 “ 克己复礼 ”。 ②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 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
.
(2)战国:孟子和荀子
“仁政”思 想
民本思想
伦理观
地位
孟 主张实行“ 提出“ 民贵君轻 主张“ 性本善”
子 ” 仁政
,要实行仁政扩
3.法家:韩非子 (1)主张:主张君主要 以法治国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 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
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客观:诸侯国 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 为患,积
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法家、道家思想糅合到儒家中加以改造。
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著书立说收门徒, 儒、墨、道、法各主张。
.
拓展探究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 系的基础?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2021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总结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二、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 除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 求,其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 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 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材料中所述的礼崩乐坏的现象,这与孔子的 儒学观点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故 A 项正确;先秦儒学并不主张政 治专制,故 B 项错误;根据史实,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恰恰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十分繁荣和璀璨的一个时期,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并非二者的融合与发 展,故 D 项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的阻碍因素。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经济动力,是阻碍古代科技 向近代转化的主要原因,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非主要原因,排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 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 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 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 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 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 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 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 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 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 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 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的发展,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 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非常明 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思想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 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
课标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大成者。
1 8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 教师用书)
������������������������������������������������������������������������������������������������������������������������������������������������������������������������������������������������������������������������������������������������������������������������������������������������������������������������������������
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 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 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 以《 春秋》 为基础,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加 强中央集权 ( 2) 提出“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宣扬“ 君权神授” (3)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
(2)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 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 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 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 建立了理学体系;_陆__王__心__ _学___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②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 道 思想而进 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 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 儒学 强大的生命力。 ③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 _崭__新__的__阶__段__。
01
自主学习区 知识成串·记得更快
02
认知深化区 史料印证·学得更清
03
综合提能区 纵引横连·掌握更全
04
达标检测区 每课一评·步步提能
第 2 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宋明理学
概念阐释——“三纲五常”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
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 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 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 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 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明本心”。
史料二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 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②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 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 ③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 “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 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欲支配 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④ 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解析:由题干内容可知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故 B
项正确。
答案:B
3.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
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
表)。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西汉
宋朝
五经(《诗》《书》 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添
经学
《礼》《易》《春秋》)
《孟子》)
易误指正 1.黄宗羲等思想家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他们仍是著名的
儒学大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2.明清之际的儒学趋向实事求是,伴随时代变迁,明末 清初的思想家一方面继承了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另一方 面反对理学的陈腐之处,主张儒学要经世致用,关注国计 民生,从而发展了儒学。
行,素食拥有颇为可观的群众基础,在一些饮食著作中,
就出现了介绍素食做法的专著,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斋,
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
政府禁而.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解析: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是经世实学思潮兴起的背景, 故 A 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等士人面对变局,反思明朝 灭亡的教训,并非“无所适从”,故 B 项错误;“游谈无 根”是指理学家们空谈性理,脱离社会实际,故 C 项正确; 儒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概念阐释——“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 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 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 的新学风。
轻巧识记——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明末清初 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 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突。 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等思想家挑战正统、 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__代__进__步__思__想__ 的先声。 ③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 受到冲击,但没有 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1.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
《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
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发展滞后
B.新的思想因素
C.专制统治干涉
D.商品经济推动
解析: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盛行,道教的养生之道主张
人们多吃鲜蔬野果,佛教则全吃素食,南北朝时佛教最盛
轻巧识记——宋明理学
辨析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
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 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 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属于主 观唯心主义思想。
解析
主题一 “理”与“心”的激辩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史料一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①令人泛
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
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教你读史]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史料一反映了朱熹与陆九渊在探究“理”的途径上产生的
分歧,由①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
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
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
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
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4.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 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 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 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思维升华——黄宗羲思想的表现及其进步性 (1)表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
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2)进步性: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尖锐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萌芽的社会现实反映。他鲜明的反封建专制思想、工 商皆本的思想观念,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中国近代资 本主义民主思想产生了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