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循环经济的新三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循环经济的新三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是美国哲学家鲍尔丁由人造卫星能源枯竭而联想到人类地球也资源有限,须得永续利用而提出来的。
该理论基于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限度,为从源头上和运行环节中其采取限量、节约和充分利用的行为而提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R原则”。
该理论的提出是人类为社会延续和正确运行而探索出的较为基本和核心的理论成果。
循环经济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这个最大的理论体系中物质方面基本框架和内容。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这种理念的推断和形成是以地球资源为依托的,故而这种达到理想状态的经济循环模式即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已日趋完善。
国外“深生态学”*1理论与我国“大生态”理论和“大生态战略”*2 .,皆是以生物圈为对象探讨人类正确思维和行为关系,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最前沿的理论。
而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提到了人们行为的议事日程。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该理论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吸纳、探索和实践。
基于我们生态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遭到严重破坏,为寻求正确的发展模式,我国也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发展模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循环经济原则的定义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此种定义中第三原则的使用应该比鲍尔丁的“再循环”的定义合理和明晰的多。
因为其所谓的“再循环”必竟是将废物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再利用的启动和运行。
故而使用“资源化”这种表达方式是更合理、更形象化的。
而我认为若以“生物化”代替再“再循环”形成“减量化、再利用、生物化”的新三原则,应该说是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这个观点将另有专论)。
虽然循环经济理论是正确的思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必行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很多因素的制约,要想将这一理论和发展模式付诸实施并使之正常地运行,尚待我们的努力、探讨和实践。
1.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在现实中的理解状态
循环经济其实就应该理解为生态经济。
因为任何一种生态都应该是循环的,每一个循环系统也同样构成一种和谐完整的生态系统。
作为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以致“再循环”的三个原则来说,其实质就是为了在使用资源后的生态环境符合于持续发展状态的原则。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
这一原则是宣称地球资源是我们与后代人所共有,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贪婪,忽略后代人的平等权利而随意的支出和使用资源,而同时也强调了我们的责任。
所以提出的原则是极少动用末开发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极尽可能地充分使用已开发的资源和生产出的产品。
再就是梯级使用资源或将废物作为新的资源再度使用,达到废物的零排放或者最小量排放。
这种思绪凡是有正确思维方式的人们,尤其是执政、决策者们都应具备的。
在经济不发达的农业时代,该问题不是突出的问题,而是随着近代开发技术的进步与使用,人们为了个人或者小区域、小集团获取更多的财富而不顾自然界资源的有限,不顾资源应该公有的原则,采取占有、变相的抢占和掠夺。
在发达了的国家深知资源的宝贵,更珍惜并重视自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而对于贫困落后的地域的人们来说,是本应该遵循正确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的,但因为受发达了的人们优越生活水平和丰裕物质上享乐、奢侈的诱惑,往往顾不得自己的客观情况以及和后人总体资源的比例,也得自己先填饱了肚皮,拚命风采和享受一回。
在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长阶段里,就有“为达到目的,可不择手段”的鼓动,就是这样的思绪使我们发展导入歧途,走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资源匮乏贫困地区更有“在资源枯竭之前也要富起来”的意识和行为。
这是在县域经济状态下的领导者们,为争夺资源,拼抢经济实力追求政绩所表现的盲乱状态和行为。
在发展与污染的问题上,贫困落后地域先是已经受了西方发达国家污染之苦后而再度忍受自己向发达迈进中的无度开采、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这是有几重原因的:一是经济落后奋起直追的思欲;二是不甘再忍受生产贫困生活方式相对的困扼;三是生产工业技术条件的落后必然造成的破坏;四是发达地区危机和设备的转让;五是这样的地域不能坚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应有的计划原则和运行秩序。
这里有一种大范围内人格意识低下的表现,有我们在地球整体范围内达求和谐要克服和消除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也是落后不发达国度里最危险、也是一种最难复归的发展状态。
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追求和达到的应是地域范围里整体经济良性运行,或者说与自己以外的更大环境相和谐的运行状态。
因此,这里首先要区别和警觉的是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循环经济理论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关系与区别。
二是循环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与单个项目或者小区域循环状态的关系。
三是地域范围内循环经济运行的总体意识思维与整体运行的调控功能系统完整程度的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导致混乱无序的因素同样也是阻碍循环经济高度和谐运行的制约和羁绊。
而我们现实生活和探寻其发展模式的实践中就有很多认识上的朦胧和误区:一、有将项目代替整体经济循环的意识,忽略或否认整体意识的回归与树立。
二、重视不可再生资源范围内的回归再循环利用,忽略生物化可再生资源领域的开发和优化。
三、
废物再生利用资源的深加工技术滞后的矛盾和再循环总体运行意识的空位或淡漠。
四、经济增长意识的依然盲目,增长指标和目标的不科学和随意性,目前调控功能薄弱与依然快速增长意识的尖锐矛盾。
五、在资源概念问题上的残缺与片面,局限在物理属性的范围,表现在对于社会资源总体意识中的虚无和管理方面的放弃而形成的混乱与盲然。
如:如权利、人才、信誉、信息、思想理念、传播空间、传播手段等。
此正是与自然资源依存相辅并具有指导作用的重要部分。
就是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破坏、制约了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切实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障碍。
2.正确的决策思维
循环经济完整、系统工程的起动和健康运行,是我们刻不容缓、长期坚持的正确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2.1要保持高度的生态安全警觉和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我们必须纠正以往对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错误认识。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们的资源紧缺或者说匮乏,应是西方国家的1/4,而同时资源利用率又非常低,仅约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
我们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很低,有些地区十分有限;我们盲目无计划的发展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极大的浪费,而且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艰难;我们目前实现发展理念和行为上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困难很多,阻力很大;我们对于循环经济这个巨大系统工程的认识还很浅显、很不到位,准备非常不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意识淡漠,回归意识缓慢。
因此必须在全民中树立起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并首先实现正确发展理念在发展指导理论和决策领导层面的回归。
2.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认真推行循环经济的意识。
在明白了自己的家底,清楚自己的资源技术与别人悬殊的危机之后,就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经济运行的模式,迅速地实现意识和发展模式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同时,对我们的发展过程中错误的发展理念和指导理论进行严肃、认真的检查、批判和清理。
如果忽略、顾虑和舍弃这个环节,则我们的正确理念和愿望只能停滞在口号上或浅表层的状态上。
这就如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环境治理,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在局部好转的情况下,整体水平仍在不断地恶化,且治理成果不断地出现反弹。
目前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这个矛盾的关系中,在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朦胧和混乱的思维,在人们的意识里本来很清晰、根本不可能两全的问题,却要追求什么“鱼和熊掌同得”双赢的效果;在环境容量不能承受继续增加负载的情况下,仍然要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
我们很多的领导者在呼喊科学发展观口号的同时,依然一味地追求政绩。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发展最高决策思维皆不敢面对和思考“速度与指标”范围的关键问题。
此是实施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减量化”步骤中的最大的障碍。
所以放慢并限定速度,是我们决策思维中一个极重要和首要的问题。
2.3确立整体系统的大生态、大循环思维。
总体与整体都具有一个完整的内涵和概念,是一种面与体的意识或者是意识与状态的差异,而健全的运行系统是两者的功能保障。
循环经济应是总体范围内整体状态下经济运行的和谐状态。
无序开发、粗劣和野蛮开采、重复建设是我们以往发展中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政府在最大范围包括经济领域的范畴内,放弃了整体的统领意识和总体调控的责任。
只是忙碌经济增长指标制定和为实现此目标的促进与保障事务,陷入在唯经济增长意识的误区内。
全国范围内的各省、市、县经济基础有悬殊,资源分布和地理位置情况存在差异,须得有小统一相对与大统一的整体循环意识。
对于某些资源种类、单项建设项目、经济领域和各地区的发展要在整体大范围内统筹考虑,有机地调配,更应注重循环功能的建设。
最忌讳的是以单项的、区域的和表面的循环状态代表整体本质上的真正循环。
2.4重新树立并注重计划功能的作用,恢复健全系统完整的社会运行机制。
任何一个国家和行为集体,任何一种建设和行为都不能、也不应该脱离实际,盲目随意地进行工作。
而整体区域的发展更不能没有计划、没有步骤的。
而此种社会运行功能中的计划与我们社会经济体制属性上的计划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概念的长期混淆,使得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中自然解除了计划意识,导致了发展盲目与调控功能的虚无和软弱。
而在循环经济这个大系统里,更应该记取这惨痛的失误和教训。
首先是熟知我们的资源现状以及在世界总体中的地位,再选定正确的发展方式,周密地、系统地进行规划;强化总体调控意识和能力,反对并杜绝以往小区域与整体
相分离的盲目重复建设,总体无意识的散乱发展状态;做到在整体范围内资源、经济、技术和意识的统一与和谐。
2.5注重并发挥社会科学对于自然科学的统领和在大生态和谐中的灵魂作用。
循环经济的主题和载体是属自然科学范畴,而如何正确正常地启用并且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乃是社会科学范畴的功能了。
彻底改变以往我们偏重自然科学的作用、只注重自然科学中生产力开掘运用方面的倾向,重视促进清洁、节约、充分利用方面系统技术的创新。
注重社会科学尤其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正确思维理念、发展模式的引导、限控和校正作用。
坚决杜绝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对立、分隔开来的状态。
我们生态损失是巨大的,每年高达2000亿元以上*3。
这一切损失的形成都属于经济运行模式和发展意识的偏误。
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度向发达阶段过渡不应该发生的和不能原谅的错误。
在有了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之后,我们本应该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统一、协调”的优越性,而我们却走了他们的老路,且有过之而不及,这是我们社会科学失用的结果。
循环经济完整、系统和正常的运行状态,必须有正确理念的导引和保障。
当然还有政治生态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仍然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所以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形神和一,是完不成真正的大循环的。
循环经济虽然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但却不是新的发展模式和概念。
中国二千五百年前道家的阴阳图腾、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理念,就是大循环、大和谐的思想。
这是超越于经济领域的思想和概念,其中既有自然的和谐、经济的和谐,更有人与人和人与万物的和谐。
而今我国提出的“大生态”*4理论,就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阐释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以社会科学指导自然科学、以政治生态导引社会生态,以社会生态的和谐统领带动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的和谐,继而达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和谐。
循环经济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平凡、极简单的思维方式。
它的理想境界的实现是异常的艰难,但也应该是非常轻松和快捷的行为。
这正如做一个高尚的人,并不须要太多的豪言壮语,或不一定去做惊天动地的事情,只需具有一颗平常、平静的心去做事平凡的一样那么简单和容易。
可能,在我们到达理想境界的现实中会困难重重,那是我们未能寻找到通往自由王国的正确道路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