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09人教PPT课件
本课小结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必然原因: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社会基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经济:实行均田制、新租调制(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
2、政治: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北魏 刘宋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 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 的时间里,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 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 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 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 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姓名:元宏 曾用名:拓拔宏 庙号:高祖 谥号:孝文帝 出生地:平城 (今山西大同北) 民族:鲜卑族 在世:467-499 在位:471-499 爱好:儒家思想 特长:诗赋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 族大融合。
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试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个人因素。
三、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3、文化:革除旧俗
(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
推动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课堂练习
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洛阳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探究四: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夷物经后政殷济来治料狄阜:中:。。国促推自昨的进动晋至统了了宋洛一北少以阳奠方数来,定经民,始了济 族知视坚的政衣洛实恢权冠阳的复的士为—经和封族荒—济发建土,摘基展化,并自础,;在此杨。巩中中庆固原谓之了长,《北江礼洛魏以仪阳政北富伽权,盛蓝,尽,记为是人》 材化政社国治会家料”、整的……通体 形北扭向:成朝转重。促的了振进强魏的了盛晋隋民来以唐族自来大的体的帝交制帝国流的国的与力颓历融量势史合…,出,…交并口有构替。利成的于了“统走胡一出化的门”多阀和民士“族族汉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第3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关
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
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3讲
二、改革进程
1.冯太后主持实行新制
(1)实行俸禄制,以此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
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本
讲 栏
(3)设立三长制,加强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
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
本 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讲
栏 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
目
开 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
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3讲
三 框架整合
本
讲
栏 目
说明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哪一个民族完成的统
开 关
一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进步;民族融合是汉族
与少数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双向的学习融合的过程,推动了中
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民族统一。
课时训练·规范答题
第3讲
课时训练·规范答题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3讲
主题 2 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①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本 ③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讲 史料一
栏 目 开 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3讲
史证 史料表明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柔然族的威胁,巩固对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单元总结: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作用 1.原因
(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 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 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 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 (2)政权建设方面: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 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3)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4)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 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第一步 审题意 第(1)问,要求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从材料中综 合、归纳、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并联系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来组织 答案。
第二步 抓关键 第(1)问,根据“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 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 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 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 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第(2)问,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根 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 治军事特权;综合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 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生活。 第三步 扣知识 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庙号改革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 (共23张PPT)
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问题: 后期改革的重点是什么?采取了哪些主 要措施?
1 重点:孝文帝亲自主持,积极接受汉文化 2 主要措施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问题: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
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冯太后主持, 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第一 重点是创建 推行均田制
阶段 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
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
第二 重点是移风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阶段 易俗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
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为什么?)
改革前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改革措施:1.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 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2.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处死) 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 改革后 的政治局面
2.均田制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 税收入
的编户; (3)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课堂练习:
1.导致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课堂练习:
2.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
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D( )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加强农民开荒纳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采桑图》(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材料: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
之极。 ……”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拓跋焘)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 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为北方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北魏前期统治者简介
庙号
谥号
北魏太祖
北魏世祖 北魏高宗 北魏显祖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 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北魏高祖
道武皇帝
太武皇帝 文成皇帝 献文皇帝
孝文皇帝
姓名
拓跋珪 拓跋焘 拓跋浚 拓跋弘 拓跋宏
政绩
建国,汉化改革(实行编户、劝课 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
统一 (略)
支持孝文帝改革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谥称“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 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 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 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 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道 武 帝 拓 跋 珪
太 武 帝 拓 跋 焘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 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 序记》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 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 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 态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农耕为主 游牧为主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 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 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 及文武尽迁洛阳…..” ----- 《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
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 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
作 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政权。
1
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①、平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 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的推行;②、洛阳 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③、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 的控制,并得到汉族地主阶级 支持和合作。 ——主要原因
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1)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2)有效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 发展。
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 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⑵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 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 关内容加以说明。
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 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 内容加以说明
①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政治上迁都,实行官禄制,设立三长制,采 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 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③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 封建化,南北之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 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zgy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
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
重?2、设巧计谋迁都洛阳
——《洛阳伽蓝记》
(1)迁都原因:
①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 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 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又能得出 什么认识?
3、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3)影响: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为隋唐统一和繁荣 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 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不同点: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 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小结
背景
社会矛 盾尖锐
内容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影响
侧重点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保证政府收入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巩固政权的稳定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鲜卑族 迁都洛阳 落后 革除旧俗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坚定态度(3)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政治黑暗租调,租调徭役繁重,人民起义不断②民族矛盾:各族民众暴动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4)民族交融大趋势二、内容(一)实施均田制(1)背景:分裂战争地主逃亡,出现大量无主荒地(2)内容①国家把无主土地授给农民耕种②官吏可获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3)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4)影响:积极:①保障地主阶级利益②限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③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消极:①随着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②政府剥削农民劳动力。
(二)整顿吏治(1)内容①由官吏政绩决定任期,严惩贪污和徇私枉法者②实行俸禄制(2)作用①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②减轻矛盾,有利于北魏政权稳定(三)迁都洛阳(1)原因①政治:平城保守势力大,阻碍改革②经济:平城交通不便,农业经济落后③军事:平城受北方楼兰威胁,控制中原困难④文化:平城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2)目的:减小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过程①493年,孝文帝借口讨伐南朝,率军南下②494年,正式完成迁都洛阳(4)作用:为推行改革提供有利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四)革除旧俗(1)措施①重修官制礼仪②进胡服,穿汉服③讲汉语,改汉姓④与汉族通婚(2)作用: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三、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有利北方经济恢复,增强北魏实力(2)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3)加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4)为隋唐大一统和发展奠定基础(5)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1.(2011湖北八校联考)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年)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此段材料反映了()A.少数民族内迁,冲击了汉族的宗法制度B.隋以后少数民族人物的成就超过汉族C.民族融合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中国经济政治中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说: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
据此A、B、D三项说法错误,未充分反映材料。
本题选C项“民族融合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答案:C2.(2011北京模拟)“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这一王朝是()A.东汉B.北魏C.隋朝D.唐朝解析:从“五胡乱华”可知是五代十国时期,可排除A、C、D三项,以及“拓展农业基础”、“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
答案:B3.(2011潍坊四县高二质检)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3.2 孝文帝的改革
二、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 1.孝文帝亲政 (1)条件: ①孝文帝在冯太后的严厉管教与督促之下,勤奋学习_儒__家__ 经典著作,汉文化修养逐步得到提高。 ②孝文帝成年后,在冯太后的指导下,开始处理朝廷事 务,起草诏令册文,积累了一定的治国经验。 (2)时间:490年,冯太后病逝,23岁的孝文帝亲政。
——《魏书·李冲传》
[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 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 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 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2.迁都洛阳 (1)原因: ①平城地处边塞,气候寒冷干旱,风沙又大, 农业生产 条 件差,出产的粮食无法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②平城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 中原 地区的统 治。 ③鲜卑贵族在平城盘根错节, 保守 势力大,也不利于学习 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④洛阳曾是东汉和魏、西晋的都城,地处中原腹地,农业 发达, 交通 便利。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1)迁都洛阳前: ①官制的改革。主要是扩充魏晋 九品官制 的品秩,以满 足官僚队伍不断扩大的需要。 ②礼制的改革。主要是遵循《 周礼 》的原则和规定,扩大 对华夏先贤的祭祀,进一步提高孔子的地位,扩大儒学的影 响。 ③继续推行均田制。 ④重视人才的网罗和使用。
(2)迁都洛阳后: ①改服饰。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汉装 ,替代本民族的官服。 ②讲汉话。百官特别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不得讲鲜 卑语,违令者降爵贬官。 ③改汉姓。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④改籍贯。凡从平城南迁者,都以洛阳为籍贯。 ⑤建立门阀制度。 ⑥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 汉人 通婚。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北魏政权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政治动荡,影响 国家发展。
民族融合的趋势
80%
人口迁徙
北魏时期,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北 方地区,与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 族混居,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 融合。
100%
经济文化交流
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增多,经济 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加速了民 族融合的进程。
80%
政治联姻
官制改革
背景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但随 着社会的变化,这一制度逐渐不 适应形势的发展。孝文帝废除了 宗主督护制,推行了官制改革。
内容
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将官员分为 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明确了各级官 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影响
官制改革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北魏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法律改革
破坏生态环境
改革过程中过度开垦和放 牧,破坏了生态环境,导 致土地沙化和水资源枯竭 等问题。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民族平等和团结
孝文帝改革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启示现代社会应尊重和保护少数 民族的权利和文化。
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
孝文帝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但孝文帝凭借着勇气和智慧推动 了改革,启示现代社会应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 生产力,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
提高文化水平
改革加强了教育、文化和学术 的交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 质和社会文明水平。
改革的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
孝文帝改革是在保守势力 的反对下进行的,因此改 革措施未能完全实施,改 革效果有限。
人教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影响:P32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 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 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 备上朝如实禀报。
知识梳理
——改革必要性 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⑴ 阶级矛盾尖锐 政权制度建设欠缺:宗主督护 制,赋税混乱 ⑵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⑶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问题引航】
1.孝文帝改革的中国历史大背景? 2.教材P32“北魏骑兵武士俑”图片 能得到哪些信息?这和北魏迅速崛起 有什么关系? 3.促进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 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 4.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社会矛盾是引起北魏深重统治危机的因素。可 从阶级、民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上分析。
2.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可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政治、 经济、文化、民族条件等方面分析。
第2、3课 改革措施及影响
【问题引航】
1.孝文帝改革分哪两阶段?重点是什么? 2.前期改革是怎样建立卓有成效的政治经 济制度?有何意义? 3.孝文帝为何从平城迁都洛阳?为什么不 强行迁都?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移风易俗?有何意义?
上述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 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 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 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3.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1)原因及目的: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于引言: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关于学习要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对应第一节,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迫在眉睫的改革形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应第二节,介绍了改革的两个阶段与具体措施;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对应第三节,介绍了改革对北魏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于学习建议:1、运用联系的观点,联系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商鞅变法比较,更好地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教材结构: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动荡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本课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本课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引言分析:1、观察“北魏骑马武士陶俑”,想象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得出结论:北魏依靠这些强悍的军队迅速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从而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引发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导入新课。
重要概念:1、北魏386年拓拔部首领拓拔圭重建代国,次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宗主督护制度是北魏初年的基层行政制度,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魏 地处黄河之南,
通不便,生产
农业生产发达
不能满足需要
易 威胁受,强不敌利“于柔控然”南利举于兵齐控南制 下中 征原 服, 较并 弱
制中原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政 体 制
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矛盾农)和民农民与地主的 矛盾(阶级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单元学习总结: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 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
返回
叁
方法探究
例题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 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 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 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 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 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单元学习总结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索引
壹贰叁
网知方 络识法 构总探 建结究
壹
网络构建
返回
贰
知识总结
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实质
1.原因 (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 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 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2)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 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扣知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规范答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1、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 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年轻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 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B
拓展:孝文帝改革中的启示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总结:民族融合的实质
①生产方式农耕化。 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汉族化。 ③社会制度封建化。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背景 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①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 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即生产方式农业化。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3、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 宗主督护制 ② 赋税制度的混乱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2、后期(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 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2)移风易俗; (3)行汉制;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崇儒学。 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 经典。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 自律,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 1、性质: 的封建化改革。 2、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 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拓展: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潮流 ——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并注意改革的策略。 ⑤改革措施全面、有力。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政治:俸禄制、三长制、迁都洛阳、行汉制 内容 经济:均田制、租调制 文化、习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 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北 魏的统治。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基 础。
(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4)实施租调制。(赋税制度)
均田制
1、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2、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3、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 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 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 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4、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改革的推动力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 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旨 在维护统治的封建化运动。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内容(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1)北魏的崛起: 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
→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太武帝拓跋焘)
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有利条件 (1)拓跋珪改革内容: ①经济上:实行编户;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②政治上:仿汉制设官;重用儒生(如崔浩); ③思想文化上: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意义: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重点: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 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改革中的重要 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东魏 北齐 北周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西晋
东晋
西魏
隋
朝
宋齐南朝源自梁陈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