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自动控制的概念解释自动控制的定义强调自动控制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介绍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解释数字控制系统和模拟控制系统的区别1.3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介绍稳定性、线性、收敛性和鲁棒性等性能指标解释这些指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二章:反馈控制系统2.1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介绍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的功能和作用2.2 反馈控制系统的类型解释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区别和应用场景2.3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原理和方法第三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3.1 状态空间表示法介绍状态空间的概念和数学表示方法3.2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推导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求解方法3.3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解释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第四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4.1 非线性系统的分类介绍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和常见的非线性特性4.2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解释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4.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李雅普诺夫理论和Lyapunov 函数的应用第五章:现代控制理论5.1 现代控制理论的概念解释现代控制理论的背景和发展5.2 鲁棒控制理论介绍鲁棒控制的概念和设计方法5.3 自适应控制理论解释自适应控制的概念和应用场景第六章: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6.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原则6.2 控制器设计方法详细讲解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6.3 系统仿真与实验介绍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控制系统仿真的方法强调实验在控制系统教学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第七章:线性调节器的设计7.1 调节器的作用与分类解释调节器的作用以及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的特点7.2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介绍Ziegler-Nichols方法等经典调节器设计方法7.3 调节器的参数整定讲解如何通过观察系统响应来整定调节器参数第八章:系统辩识8.1 系统辩识的基本概念解释系统辩识的目的和方法8.2 输入输出数据采集介绍如何采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8.3 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讲解如何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第九章:数字控制系统9.1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介绍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部分9.2 数字控制算法详细讲解离散PID控制、模糊控制等数字控制算法9.3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数字控制器,包括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第十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10.1 工业自动化讲解自动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10.2 家居自动化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案例10.3 汽车自动化探讨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自动控制的概念和分类2.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类型3. 状态空间分析方法4.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5. 现代控制理论6.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7. 调节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8. 系统辩识的方法和模型建立9.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算法实现10.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难点解析:1. 自动控制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类型控制系统的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

xx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课程教案授课时间:适用专业、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m n s z s p --时间常数表达式2221)(1)21)(1)i j s s T s T s ζττζ++++++授课学时:2学时章节名称第二章第三节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备注教学目的和要求1.会绘制结构图。

2.会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2、会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重点难点重点: 结构图的绘制;由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

难点: 复杂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难点:复杂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为主;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突出重点, 用分析举例的方法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 以传统的口述、粉笔加黑板的手段为主。

3、教学手段:以传统的口述、粉笔加黑板的手段为主。

教学进程设计(含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配等)一、引入(约3min)从“用数学图形描述系统的优点”引入新课。

二、教学进程设计(一)结构图的组成(约7min)1、信号线: 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

2、方框:表示输入和输出的运算关系, 即C(S)=R(S)*G(S)。

(二)比较点: 表示两个以上信号进行代数运算。

(三)引出点: 一个信号引出两个或以上分支。

(四)结构图的绘制(约40min)绘制: 列写微分方程组, 并列写拉氏变换后的子方程;绘制各子方程的结构图, 然后根据变量关系将各子结构图依次连接起来, 得到系统的结构图。

例题讲解。

(二)结构图的简化(约46min)1、任何复杂的系统结构图, 各方框之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

方框结构图的简化是通过移动引出点、比较点、交换比较点, 进行方框运算后, 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 求出系统传递函数。

串联的简化:12()()()G s G s G s=并联的简化:12()()()G s G s G s=±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11()()1()()G s s G s H s Φ=比较点的移动: 移动前后保持信号的等效性。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3. 了解常用自动控制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

2. 互动:提问和回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自动控制系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视频资料。

2. 计算机:用于播放教学视频和演示软件。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5分钟)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组成。

通过举例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等。

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10分钟)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等。

介绍各种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常用自动控制器原理和应用(15分钟)介绍常用的自动控制器,如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等。

讲解其原理和结构,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

4. 课堂互动(5分钟)提问和回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检查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答案的正确性、解题思路的清晰性等。

3. 课程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PPT:制作精美的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2.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视频,用于辅助讲解和演示。

3. 案例分析:挑选一些实际应用中的自动控制系统案例,用于分析和学习。

五、教学拓展1. 开展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后组成学习小组,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自动控制实验室,实地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教材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动控制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具备设计和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时域分析方法;四、频域分析方法;五、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六、校正与补偿。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掌握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4)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5)了解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2. 实践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3)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2)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2.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2.2 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表示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第三章时域分析方法3.1 系统的时域响应3.2 时域性能指标3.3 时域分析的基本方法第四章频域分析方法4.1 复频域的基本概念4.2 频域性能指标4.3 常用频域分析方法第五章稳定性分析与设计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5.2 稳定性的判据5.3 稳定性的设计方法第六章校正与补偿6.1 校正与补偿的基本概念6.2 控制系统的传感器6.3 控制系统的执行器6.4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方法2.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实验设计:设计实际的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4)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2012年11月25日《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说明一、实验条件要求硬件:个人计算机;软件:MATLAB仿真软件(版本6.5或以上)。

带上课用教材和纸笔二、实验内容实验1 认识MATLAB实验2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建模实验3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时域及稳定性分析实验4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频域及根轨迹分析三、实验报告要求说明认真阅读教材,深刻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设计。

针对每个命令,查看帮助文件,加强练习,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1 认识MATLAB一、实验目的1.了解MA TLAB的发展过程及MATLAB在自动控制中的用途。

2.掌握MA TLAB的基本指令。

二、实验要求实验前复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做好实验预习报告。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MA TLAB的基本操作(1) MATLAB命令窗口计算机安装好MATLAB之后,双击MA TLAB图标,即进入命令窗口,此时意味着系统处于准备接受命令的状态,可以在命令窗口中直接输入命令语句。

MATLAB语句形式为:》变量= 表达式但键入回车时,该语句被执行。

该语句执行之后,窗口自动显示出执行语句的结果。

如果不希望结果显示在命令窗口,只需要在该语句之后加一个分号“;”即可。

此时尽管没有显示结果,但它依然被赋值并在MATLAB的工作空间中分配了内存。

注意:a.用方向键和控制键可以编辑修改已输入的命令。

b.用命令窗口的分页输出“more off”表示不允许分页;“more on”表示允许分页;“more(n)”指定每页输出的页数。

c.多行命令为“…”。

(2)变量变量的名字必须以字母开头,之后可以是任意字母、数字或下划线;变量名称区分字母的大小写;变量中不能包含标点符号。

MATLAB规定了一些特殊的变量,如果没有特别定义,将其表示为默认值。

(3)数值显示格式任何MATLAB语句执行的结果都可以显示在屏幕上,同时赋值给指定的变量;没有指定变量时,赋值给一个特殊的变量“ans”。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大纲制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5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通过上机使用 MATLAB 软件,使学生初步掌握 MATLAB 软件在控制理论中的 基本应用,学会利用 MATLAB 软件分析控制系统,从而加深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认识,帮助理解经典自动控 制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上机实验,要求学生对 MATLAB 软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 MATLAB 软件中基本数组和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 MATLAB 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学会 MATLAB 软件中自动控制理论 常用函数的使用,学会在 MATLAB 软件工作窗口进行交互式仿真和使用 M_File 格式的基本编程方法,初步
制系统的性能。了解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悉频率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熟悉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求取以及频率特性曲线,掌握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极坐标曲线绘制 的基本方法。了解根据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分析闭环系统性能的方法。熟悉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系
1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实验采用计算机 MATLAB 软件仿真方法,其特点是利用 MATLAB 软件丰富的功能函数、灵活的编 程和调试手段以及强大的人机交互和图形输出功能,可以实现对控制系统直观和方便的分析和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 1 次课授课时间2学时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绪论(1-3节)主要内容1.自动控制在各领域的应用2.自动控制的作用3.自动控制定义: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4.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职能元件及基本框图等5.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目的与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职能元件、基本术语及方框图掌握自动控制定义掌握开环、闭环控制的定义、基本框图重点与难点重点:自动控制的定义、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定义及框图教学手段授课、例题讲解思考题或作业题1-21.1 引言 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是空间探索、导弹制导等尖端科技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自动控制技术是建立在控制论基础上的,而控制论研究的是控制的一般性理论,它不具体面对某一类控制系统的,因此它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

 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性的综合科学。

 1.控制理论的基础观念 控制理论是建立在有可能发展一种方法来研究各式各样系统中控制过程这一基础上的理论(也即,它是研究系统共性的控制过程的理论,可以把实际对象的物理涵义抽象出来,因此,它一定是以数学工具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

 2.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 控制论的研究是面向系统的。

 广义地讲:控制论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转换、传递、控制和预报的科学; 狭义地讲:根据期望的输出来改变控制输入,使系统的输出能达到某中预期的效果。

 3.控制论与数学及自动化技术的关系 控制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的某些理论的研究还要借助于抽象数学。

而控制论的研究成果若要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就必须在理论概念与用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实用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2 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 1.2.1自动控制问题的提出 人们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要求或希望,即要求某些物理量维持在某种特定的(如恒定不变或按某种规律变化或跟踪某个变化的量等等)标准上。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课程旨在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方法;(3)熟悉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4)学会设计简单的线性控制器;(5)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2.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

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3)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2.4 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3)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2.5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PID控制器的设计;(2)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3)观测器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4.2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4.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40%。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共8章)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共8章)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第一节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的萌芽:自动化技术学科萌芽于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如何进一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被提到了议程。

特点:简单的单一对象控制。

1. 经典控制理论分类线性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2. 现代控制理论3. 大系统理论4. 智能控制理论发展历程:1. 经典控制理论时期(1940-1960)研究单变量的系统,如:调节电压改变电机的速度;调整方向盘改变汽车的运动轨迹等。

⏹1945年美国人Bode出版了《网络分析与放大器的设计》,奠定了控制理论的基础;⏹1942年哈里斯引入传递函数;⏹1948年伊万恩提出了根轨迹法;⏹1949年维纳关于经典控制的专著。

特点: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率域法,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而对复杂多变量系统、时变和非线性系统无能为力。

2. 现代控制理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研究多变量的系统,如,汽车看成是一个具有两个输入(驾驶盘和加速踏板)和两个输出(方向和速度)的控制系统。

空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控制问题,用于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性指标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

并推动了控制理论的发展。

⏹Kalman的能控性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

特点: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研究“对输入-多输出”、时变、非线性系统等高精度和高复杂度的控制问题。

3. 大系统控制时期(1970s-)各学科相互渗透,要分析的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大系统控制理论是一种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特点。

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4. 智能控制时期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控制技术,是人工智能在控制上的应用。

它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自动控制的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解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介绍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区别介绍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1.3 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介绍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介绍自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数学模型的概念介绍数学模型的定义和作用解释数学模型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2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表示法介绍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法2.3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表示法介绍离散系统的Z域表示法第三章: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1 稳定性概念介绍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稳定性的判定标准3.2 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介绍尼科尔斯-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3.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定方法介绍离散系统的劳斯-赫尔维茨判据第四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4.1 控制器设计概述介绍控制器设计的意义和目标解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4.2 连续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介绍PID控制器的原理和结构介绍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方法4.3 离散系统的控制器设计介绍离散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离散控制器的实现和优化方法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5.1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意义和目的解释仿真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方法5.2 连续系统的仿真实验介绍连续系统的仿真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和性能指标5.3 离散系统的仿真实验介绍离散系统的仿真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和性能指标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6.1 状态空间的概念介绍状态空间及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解释状态向量和状态方程的含义6.2 状态空间表示法介绍状态空间表示法的基本原理解释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矩阵的概念6.3 状态空间分析法介绍状态空间分析法在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方面的应用解释李雅普诺夫理论在状态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7.1 非线性系统概述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非线性系统分析的重要性7.2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常见数学模型解释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方法7.3 非线性控制策略介绍非线性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第八章:现代控制理论及其应用8.1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释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8.2 鲁棒控制介绍鲁棒控制的定义和目标解释鲁棒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优势8.3 自适应控制介绍自适应控制的定义和原理解释自适应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效果第九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与优化9.1 系统实现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的意义和目标解释系统实现的方法和技术9.2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介绍数字控制器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解释数字控制器实现中的主要技术问题9.3 系统优化方法介绍系统优化方法的定义和目标解释系统优化方法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效果第十章: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10.2 控制系统案例分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10.3 航空航天控制系统案例分析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航空航天控制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自动控制的概念与系统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是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标题:自动控制原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3.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和性能指标。

4.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

教案内容:课时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1.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2.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课时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 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示法3.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课时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特性和性能指标1. 稳定性分析与判据2. 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等课时四:经典控制方法1. 比例控制2. 比例-积分控制3. 比例-微分控制4. PID控制器设计课时五:现代控制方法1. 状态空间控制2. 标准回路配置法3. 频域设计法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过程。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控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加强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次自动控制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讲解。

3. 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自动控制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建议:1.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1.1 引言控制观念生产和科学实践中,要求设备或装置或生产过程按照人们所期望的规律运行或工作。

同时,干扰使实际工作状态偏离所期望的状态。

例如:卫星运行轨道,导弹飞行轨道,加热炉出口温度,电机转速等控制控制:为了满足预期要求所进行的操作或调整的过程。

控制任务可由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来完成。

§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 1.2.1 自动控制问题的提出一个简单的水箱液面,因生产和生活需要,希望液面高度h维持恒定。

当水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平衡时,水箱的液面高度维持在预定的高度上。

当水的流出量增大或流入量减小,平衡则被破坏,液面的高度不能自然地维持恒定。

所谓控制就是强制性地改变某些物理量(如上例中的进水量),而使另外某些特定的物理量(如液面高度h)维持在某种特定的标准上。

人工控制的例子。

这种人为地强制性地改变进水量,而使液面高度维持恒定的过程,即是人工控制过程。

1.2.2 自动控制的定义及基本职能元件 1. 自动控制的定义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或状态)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当出水与进水的平衡被破坏时,水箱水位下降(或上升),出现偏差。

这偏差由浮子检测出来,自动控制器在偏差的作用下,控制阀门开大(或关小),对偏差进行修正,从而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2. 自动控制的基本职能元件自动控制的实现,实际上是由自动控制装置来代替人的基本功能,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的。

画出以上人工控制与动控制的功能方框图进行对照。

比较两图可以看出,自动控制实现人工控制的功能,存在必不可少的三种代替人的职能的基本元件:? 测量元件与变送器(代替眼睛) ? 自动控制器(代替大脑) ? 执行元件(代替肌肉、手)这些基本元件与被控对象相连接,一起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学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学案

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组成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1.1 引言控制观念生产和科学实践中,要求设备或装置或生产过程按照人们所期望的规律运行或工作。

同时,干扰使实际工作状态偏离所期望的状态。

例如:卫星运行轨道,导弹飞行轨道,加热炉出口温度,电机转速等控制控制:为了满足预期要求所进行的操作或调整的过程。

控制任务可由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来完成。

§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1.2.1 自动控制问题的提出一个简单的水箱液面,因生产和生活需要,希望液面高度h维持恒定。

当水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平衡时,水箱的液面高度维持在预定的高度上。

当水的流出量增大或流入量减小,平衡则被破坏,液面的高度不能自然地维持恒定。

所谓控制就是强制性地改变某些物理量(如上例中的进水量),而使另外某些特定的物理量(如液面高度h)维持在某种特定的标准上。

人工控制的例子。

这种人为地强制性地改变进水量,而使液面高度维持恒定的过程,即是人工控制过程。

1.2.2 自动控制的定义及基本职能元件1. 自动控制的定义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或状态)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当出水与进水的平衡被破坏时,水箱水位下降(或上升),出现偏差。

这偏差由浮子检测出来,自动控制器在偏差的作用下,控制阀门开大(或关小),对偏差进行修正,从而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2. 自动控制的基本职能元件自动控制的实现,实际上是由自动控制装置来代替人的基本功能,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的。

画出以上人工控制与动控制的功能方框图进行对照。

比较两图可以看出,自动控制实现人工控制的功能,存在必不可少的三种代替人的职能的基本元件:测量元件与变送器(代替眼睛)自动控制器(代替大脑)执行元件(代替肌肉、手)这些基本元件与被控对象相连接,一起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下图是典型控制系统方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应用于工程系统中的基础课程,主要教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本教案分为导入、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作业布置和教学总结五个部分。

一、导入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化工等。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动控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1.引入控制系统的概念和意义-通过举例说明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温度调节器等。

-引导学生思考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如稳定性、精确度、鲁棒性等。

2.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如输入、输出、传感器、执行器等。

-解释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如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器等。

3.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微分方程、状态空间等。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如电机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引入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概念。

4.控制方法与技术-介绍常见的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控制器等。

-讲解先进的控制技术,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优化控制等。

-针对不同的控制任务,介绍相应的控制算法和调参方法。

5.实验与仿真-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使用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解答问题:教师提供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控制系统实例,让学生逐步分析其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

四、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控制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2.完成课后习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3.准备下一堂课的报告,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组成➢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1.1 引言控制观念生产和科学实践中,要求设备或装置或生产过程按照人们所期望的规律运行或工作。

同时,干扰使实际工作状态偏离所期望的状态。

例如:卫星运行轨道,导弹飞行轨道,加热炉出口温度,电机转速等控制控制:为了满足预期要求所进行的操作或调整的过程。

控制任务可由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来完成。

§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1.2.1 自动控制问题的提出一个简单的水箱液面,因生产和生活需要,希望液面高度h维持恒定。

当水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平衡时,水箱的液面高度维持在预定的高度上。

当水的流出量增大或流入量减小,平衡则被破坏,液面的高度不能自然地维持恒定。

所谓控制就是强制性地改变某些物理量(如上例中的进水量),而使另外某些特定的物理量(如液面高度h)维持在某种特定的标准上。

人工控制的例子。

这种人为地强制性地改变进水量,而使液面高度维持恒定的过程,即是人工控制过程。

1.2.2 自动控制的定义及基本职能元件1. 自动控制的定义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某些物理量(或状态)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当出水与进水的平衡被破坏时,水箱水位下降(或上升),出现偏差。

这偏差由浮子检测出来,自动控制器在偏差的作用下,控制阀门开大(或关小),对偏差进行修正,从而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2. 自动控制的基本职能元件自动控制的实现,实际上是由自动控制装置来代替人的基本功能,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的。

画出以上人工控制与动控制的功能方框图进行对照。

比较两图可以看出,自动控制实现人工控制的功能,存在必不可少的三种代替人的职能的基本元件:➢测量元件与变送器(代替眼睛)➢自动控制器(代替大脑)➢执行元件(代替肌肉、手)这些基本元件与被控对象相连接,一起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下图是典型控制系统方框图。

1.2.3自动控制中的一些术语及方框图1.常用术语控制对象控制器系统系统输出操作量参考输入扰动特性2.系统方框图将系统中各个部分都用一个方框来表示,并注上文字或代号,根据各方框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用有向线段把它们依次连接起来,并标明相应的信息。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控制方式: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1.3.1 开环控制定义:控制量与被控量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反向联系。

开环控制系统的典型方框图如图所示。

例如:交通指挥红绿灯,自动洗衣机,自动售货机1.按给定控制下图是一个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

工作原理:以上的控制过程,用方框图简单直观地表示出来。

2.按扰动控制图示是一个按扰动控制的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

控制过程可用方框图表示成如图示的形式。

把负载变化视为外部扰动输入,对输出转速产生的影响及控制补偿作用,分别沿箭头的方向从输入端传送到输出端,作用的路径也是单向的,不闭合的。

有时我们称按扰动控制为顺馈控制。

开环控制的特点:➢结构简单、调整方便、成本低。

➢给定一个输入,有相应的一个输出。

➢作用信号是单方向传递的,形成开环。

➢输出不影响输入。

➢若系统有外界扰动时,系统输出量不可能有准确的数值,即开环控制精度不高,或抗干扰能力差1.3.2 闭环控制定义:凡是系统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都叫做闭环控制系统。

常用术语:反馈控制系统闭合闭环控制系统◆反馈控制原理:被控变量作为反馈信号,与希望值比较得到偏差输入;根据输入偏差大小,调整控制信号;控制信号通过执行器的操作消除偏差,实现控制目标。

反馈:输出量经测量后的信号回送到输入端。

反馈连接方式有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号的极性与输入信号相反,使被控对象的输出趋向希望值。

直流电动机转速闭环控制的例子。

闭环控制的特点:➢由负反馈构成闭环,利用偏差信号进行控制;➢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存在稳定性问题。

系统元件参数配合不当,容易产生振荡,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自动控制理论主要研究闭环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方框图如图所示。

一、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的比较二、复合控制方法常见的方式有以下两种:1.附加给定输入补偿2. 附加扰动输入补偿§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基本组成1.4.1 按给定信号的特征划分1. 恒值控制系统:➢系统任务:c(t)=r(t) r(t)常数➢分析设计重点:研究干扰对被控对象的影响,克服扰动液位控制系统,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等等。

2. 随动控制系统:➢系统任务:c(t)=r(t) r(t)随机变化➢分析设计重点:系统跟踪的快速性,准确性跟踪卫星的雷达天线系统3. 程序控制系统:➢系统任务:c(t)=r(t) r(t)按预先规定时间函数变化➢分析设计重点:输出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机械加工中的程序控制机床等等。

1.4.2 按系统的数学描述划分1.线性系统当系统各元件输入输出特性是线性特性,系统的状态和性能可以用线性微分(或差分)方程来描述时,则称这种系统为线性系统。

2.非线性系统系统中只要存在一个非线性特性的元件,系统就由非线性方程来描述,这种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

1.4.3 按信号传递的连续性划分1.连续系统连续系统的特点是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

这类系统的运动状态是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的。

连续系统中各元件传输的信息在工程上称为模拟量,其输入输出一般用r(t)和c(t)表示。

2.离散系统控制系统中只要有一处的信号是脉冲序列或数码时,该系统即为离散系统。

这种系统的状态和性能一般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1.4.4 按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信号的数量划分1.单变量系统(SISO)2.多变量系统(MIMO)1.4.5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控制是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之一。

一个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总是由控制对象和各种结构不同的职能元件组成的。

除控制对象外,其他各部分可统称为控制装置。

每一部分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控制任务。

下面给出这些职能元件的种类和各自的职能。

给定元件:其职能是给出与期望的输出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是一类产生系统控制指令的装置。

测量元件:其职能是检测被控量,如果测出的物理量属于非电量,大多情况下要把它转换成电量,以便利用电的手段加以处理。

比较元件:其职能是把测量元件检测到的实际输出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输入值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差。

放大元件:其职能是将过于微弱的偏差信号加以放大,以足够的功率来推动执行机构或被控对象。

执行元件:其职能是直接推动被控对象,使其被控量发生变化。

校正元件:为改善或提高系统的性能,在系统基本结构基础上附加参数可灵活调整的元件。

工程上称为调节器。

常用串联或反馈的方式连接在系统中。

§ 1.5 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和分析设计1.5.1 对系统的要求各类控制系统为达到理想的控制目的,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性能 (基本要求) :1.使系统的输出快速准确地按输入信号要求的期望输出值变化。

2.使系统的输出尽量不受任何扰动的影响。

对自控系统性能的要求一般可归纳为三大性能指标:(1) 稳定性:要求系统绝对稳定且有一定的稳定裕量。

(2) 瞬态质量:要求系统瞬态响应过程具有一定的快速性和变化的平稳性。

(3)稳态误差:要求系统最终的响应准确度,限制在工程允许的范围之内,是系统控制精度的恒量。

1.5.2 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1.系统分析系统给定,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对它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分析,看是否满足要求,以及分析某个参数变化时对上述性能指标的影响,决定如何合理地选取等。

2.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要寻找一个能够实现所要求性能的自动控制系统。

因此,在系统应完成的任务和应具备的性能已知的条件下,根据被控对象的特点,构造出适合的控制器是设计的主要任务。

应进行的步骤如下:(1)熟悉对系统性能的要求。

(2)根据要求的性能指标综合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

(3)若控制对象是已知的,根据确定的系统数学模型和已知部分的数学模型,求得控制器的数模和控制规律。

(4)按综合确定的数模进行系统分析,验证它在各种信号作用下是否满足要求。

若不满足,及时修正。

(5)样机设计制造和试验,验证设计结果。

§ 1-6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三个时期:➢早期的自动控制工作➢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作业:1.2 1.3学习指导与小结➢通过示例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反馈控制原理2.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3.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给出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稳2.准3.快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内容:➢数学模型的概念、建模原则➢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系统的结构图➢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2-1 引言什么是数学模型?所谓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2.1.1 数学模型的特点1.相似性2.简化性和准确性3.动态模型4.静态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一、静态模型1.不含时间变量t的代数方程2.平衡状态下各变量间对应关系3.变化量不随时间而变化二、动态模型1.表达式是含时间变量t的微分方程2.描述了系统的非平衡过程3.变量随时间而变化4.静态模型包含在静态模型中2.1.2 数学模型的类型1.微分方程2.传递函数3.状态空间表达式2.1.3 数学模型的建模原则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1. 分析法(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2.实验法数学模型的建模原则:1.建模之前,要全面了解系统的自然特征和运动机理,明确研究目的和准确性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2.按照所选分析法,确定相应的数学模型的形式。

3.根据允许的误差范围,进行准确性考虑然后建立尽量简化的、合理的数学模型。

§2.2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2.1 列写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1.分析系统运动的因果关系,确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及内部中间变量,搞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2.做出合乎实际的假设,以便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使问题简化。

3.根据支配系统动态特性的基本定律,列出各部分的原始方程式。

4.列写各中间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因果式。

5.联立上述方程,消去中间变量。

6.将方程式化成标准形。

2.2.2 机械系统举例例2-1 弹簧-质量-阻尼器串联系统。

试列出以外力F(t)为输入量,以质量的位移y(t)为输出量的运动方程式。

解:遵照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有: 1.确定输入量为F (t ),输出量为y (t ),作用于质量m 的力还有弹性阻力Fk (t )和粘滞阻力Ff (t ),均作为中间变量。

2.设系统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无外力作用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3.按牛顿第二定律列写原始方程,即4.写中间变量与输出量的关系式5.将以上辅助方程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6.整理方程得标准形令T m 2 = m /k ,T f = f /k ,则方程化为 2.2.3 电路系统举例 例2-2 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