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第一课时1

合集下载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一课时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一课时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情况,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二、感受作品中温情与童趣、尝试理解作品蕴含的理性批判精神三、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一、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掌握常用阅读方法,品味作品中的温情与批判教材分析:《朝花夕拾》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8年,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的第一篇到第六篇主要写童心世界,第七篇和第八篇写青年时代面临的人生道路的抉择,第九篇和第十篇怀念师友,回忆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经历。

《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勾勒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教学计划: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前六篇作品为基础,讲授鲁迅的童年,第二课时以后四篇作品为讲解鲁迅由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帮助老师去寻找一个人。

老师要寻找的这个人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也被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有人说他是呼吁疗救国民劣根性的呐喊者,有人说他是黑夜中孤独前行的彷徨者,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还有人说他是战士,他的文字是掷向敌人心脏的锋利匕首。

他是谁呢?没错,他就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

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今天却和我们渐行渐远。

在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近些年来甚至屡次出现将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剔除的呼声。

难道鲁迅留给我们就只有他冷峻沉思的画像和晦涩难懂给的作品吗?阅读,其实是读人。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走近作家,还原出作家完整的形象。

所以,在鲁迅诞辰135周年之际,老师想邀大家一起阅读《朝花夕拾》的前六篇作品,去寻找一个没有被刻意被神圣化的,或者被贬低鲁迅,一个真实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鲁迅。

名著解读—《朝花夕拾》第一课时

名著解读—《朝花夕拾》第一课时

《朝花夕拾》第一课时
闻得见花香的、美丽的书名: 《朝花夕拾》
请比较并尝试表达: 《朝花夕拾》与《旧事重提》哪个题 目好?
包含关系
比喻修辞
动态美感
对称美感
怀念不舍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1 探寻成长之路,走进鲁迅世界 2 梳理童年生活,体会少年情怀 3 品读人物群像,解读作者思想
采摘“朝花”,梳理鲁迅成长经历
读目录:《朝花夕拾》一共有几篇文章?
篇名分别是什么?
1、《狗·猫·鼠》 6、《范爱农》
2、《阿长与<山海经>》 7、《藤野先生》
3、《二十四孝图》 8、《琐的病》
5、《无常》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读《小引》: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 出来的……
--《朝花夕拾》
快速回顾这十篇文章,梳理鲁迅先生 在童年、青年等阶段的成长经历。
《从百草园到三 百草园中嬉戏 三味书屋读 味书屋》 书 画画 玩耍
篇目
事件概说
《父亲的病》 为父亲请医买药
《琐记》 被流言中伤,厌恶旧家族的生活
《范爱农》
在日本参加革命活动 返回故乡任教 辛亥革命后 进入教育部任职
《藤野先生》 日本求学 弃医从文
鲁迅: 少年人的童真质朴 文学家的兴趣广泛 为人子的恭谨孝顺 反思者的责任担当 先驱者的上下求索
方法提示:把各篇文章中与鲁迅童年, 青年等成长阶段,相关的文字提取出 来之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
篇目
事件概说
《狗·猫·鼠》 隐鼠的“得”“失” 仇猫
《二十四孝图》 幼时对二十四孝图的反感
《阿长与<山海经 >》
回忆长妈妈
读《山海经》
《五猖会》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

二、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二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三字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三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四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五课时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二、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三、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思考、主动表达?3.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思考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质量、仿写水平等方面。

3.综合评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程度及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朝花夕拾》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认识《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课时:概述《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

3. 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主题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教学重点:欣赏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5. 第五课时: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 读书笔记法:鼓励学生做阅读笔记,提高阅读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了解程度。

2. 阅读测试:检测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3. 读书笔记: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心得体会。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或改编教材。

2. 参考书目:有关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研究资料。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文学作品集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设计第六课时:深入了解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1. 教师通过PPT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重点介绍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原著,了解鲁迅的生平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第七课时:探究《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课件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直冲向云霄去了。”
2.请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写一段话。
示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画眉在 婉转地歌唱,白头翁在喳喳地嬉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单是山间的那条窄窄的小溪, 就有无限乐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并识记文学常识。 3.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 用多种修辞方法。
情境导入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 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 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 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 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 获得些许温馨,让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
作者档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 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 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 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 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作文章时 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 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 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 代的事。
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 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 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不必说 ……也不必说……”
︷整体 写作顺序
“单是……”
︷局部
先静物

朝花夕拾-完整版ppt课件

朝花夕拾-完整版ppt课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 “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 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 说集《呐喊》《彷徨》等 。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小引 《狗·猫·鼠 》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狗•猫•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 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 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 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偶时嗥叫, 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 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 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 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 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 的人。
《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 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 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 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 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 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 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 慰。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 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 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 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 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举,充 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 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 念。
读了《朝花夕拾》使我了解到 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 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初一语文(统编版)朝花夕拾(第一课时)-1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统编版)朝花夕拾(第一课时)-1教学设计
请大家快速回顾这十篇文章内容,逐篇梳理鲁迅先生在童年、青年等阶段的成长经历。
方法提示:把各篇文章中与鲁迅童年、青年等阶段相关的文字提取出来,之后用简短语言概括事件。
明确:我们逐篇梳理出鲁迅先生成长经历的一些事件:隐鼠的“得”“失”,仇猫,回忆长妈妈,读《山海经》,幼时对《二十四孝图》的反感,看五猖会,临行被父亲强迫背书,目连戏、迎神赛会,百草园嬉戏,三味书屋读书、画画、玩耍,为父亲请医买药,被衍太太流言中伤,厌恶旧家族的生活,去南京两个学堂求学,读《天演论》,毅然留学,日本求学,弃医从文,在日本参加革命活动,返回故乡任教,辛亥革命后进入教育部任职等。我们看到鲁迅先生具有少年人的童真质朴,文学家的兴趣广泛,为人子的恭谨孝顺,反思者的责任担当,先驱者的上下求索。
明确:鲁迅对往事的回忆并不是对现实纷扰的逃避,它包含有鲁迅的理性的思考、深刻的批判以及改变现状的诉求。他由回忆中拾起的是自己的初心,是爱,是慰藉,是继续斗争的勇气!由此,我们看到笔耕不辍、以笔战斗的鲁迅,他身上有一种斗士的不屈的意志,为正义而斗争到底的信心和勇气!
1分钟
小结作业
任务四:小结作业
1.小结
补充:女师大风潮,鲁迅得罪了“政界”;现代评论派,鲁迅得罪了“学界”。随着北京政局的恶化,鲁迅的处境也越来越险恶,他不得不在这年8月离京南下。同年9月,鲁迅从北京转入厦门大学任教,然而这里并非是一片净土,打击和压迫更甚,斗争也愈来愈激烈。而早在1923年,与兄弟周作人失和,让鲁迅失去了志同道合的亲人,剥离了鲁迅的归属感,让他陷入困境。此外,疾病缠身使得鲁迅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折磨,病中人的情感本就脆弱,外加离家避难,心中的苦闷与孤寂难以排遣。低谷期的鲁迅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评析和由此产生的怀旧情绪必须找到宣泄的出口,《朝花夕拾》便成了他排遣的工具。现实的不如意,往往会让人回想起曾经的美好,鲁迅便把对童年的回忆当作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一、说教材新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言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探索和参与过程。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名著推荐里的内容。

本册书里只出现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年级学生解读散文的能力弱,对鲁迅的作品接触的不多,如果老师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估计他们只能看点“热闹”。

因此根据以上新课标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文如其人,抓住作品的细节,全方位了解鲁迅形象。

5、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抓住作品的细节,全方位了解鲁迅形象。

4、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朝花夕拾》的全书结构及内容。

解读书的序言《小引》,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培养兴趣提高能力1、简洁的导入2、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第二课时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第三课时那时那人那事——解读不一样的鲁迅1、那时——写作背景2、大家说鲁迅。

3、我说鲁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我了解的鲁迅:1)、迅哥儿的童心2)、不一样的志气3)、理性的批判4)、“我”也幽默5)、“我”也有柔情4、鲁迅说感受鲁迅“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伟大形象5、老师说结语反思:利用三个课时,引领学生走进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七年级(上)语文:《朝花夕拾》

七年级(上)语文:《朝花夕拾》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 “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 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 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 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 件的本质。
第一类:批判丑恶现象——《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狗•猫•鼠》
我对猫 回忆我最 我痛失隐鼠 我对猫 的不满 爱隐鼠 时对猫的狠 的报复
知道真相,但心中 仍然不喜欢猫
童年仇猫的原因,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写猫的“媚态”和幸灾乐
祸,折磨弱者的性格,表达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憎恨,讽刺
了所谓的“正人君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 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
《琐记》 第一部分:回忆衍太太的为人及自己对她由亲近到厌恶的情感变化。 第二部分:写自己到南京“雷电学校”读书的状况。 第三部分:在矿路学堂学习的感受。 第四部分:简要叙写到日本留学前夕的几件琐碎而可笑的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叫海军雷电学校)和矿务铁 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 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命。 【 鲁迅同情、悼念他。】
父亲
刻板、严格、权威,但又有爱
主要人物形象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 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与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小引》,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并梳理全书大致内容。

3.选定鲁迅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结合片段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小引》,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并梳理全书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选定鲁迅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结合片段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有一首歌谣叫《中华歌谣》歌词中汇集了古今中国作家的语言精髓,请同学们与老师共同欣赏这首歌谣的MV片段。

过渡:大家知道这首歌谣开头所唱的“朝花夕拾”出自哪位作家之口吗?是的,是著名作家鲁迅。

你知道鲁迅哪部作品是因为“往日岁月又上心头”而创作出来的吗?是《朝花夕拾》。

关于鲁迅大家有哪些了解呢?我们平时看到的鲁迅的照片往往是留着八字胡,头发根根直立,不苟言笑,手里还捏着一支被比喻为“投枪和匕首”的笔。

那么鲁迅童年时、少年时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朝花夕拾》去比较全面地了解鲁迅。

设计意图:由音乐MV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拉近鲁迅和《朝花夕拾》与学生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同学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啊?提示:可从作者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根据本单元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学文常回忆自己了解的作者相关情况并回答问题。

明确: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幼时就读三味书屋,后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来留学日本,本是学习医科,但发现医学无法救中国,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归国任教,后到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

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

鲁迅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示范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示范教学课件

第二节
主要人物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主要人物
1.阿长(长妈妈) 人物特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唠叨,愚昧无知,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主要事件:阿长是“我”儿时的保姆,她谋死隐鼠,喜欢“切切察察”, 睡相不好,正月初一早 上让“我”说“恭喜”并吃福橘,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不辞辛劳地给“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 《山海经》。 2.藤野先生 人物特点:中规中矩,略显古板,不拘小节,关心学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没有民族偏见。 主要事件:订正“我”的讲义、纠正“我”的解剖图、向“我”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情况、送“我”照 片惜别。
总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打开了他的童年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看到他的 童年既有快乐又有烦恼;既有对长妈妈的感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又有对强制的封建教 育的厌烦与不解。
专题探究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 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朝花夕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理解作品内容;了解全书的 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2.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 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语言综合素养。
目 录
内主艺专真 容要术题题 摘人特探演 要物色究练
第一节
内容摘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内容摘要
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 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 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借此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 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 或记事兼议论。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凸显了当 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 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等。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通过阅读选段,感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作品概述:概括《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选段阅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品读。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5. 读后感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感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括作品特点。

2. 阅读法:引导学生品读选段,体会作品语言魅力。

3. 分析法: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谈话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

2. 阅读选段: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段,体会作品语言特色。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内涵。

5. 读后感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阅读选段过程中对作品语言特色的感悟。

3. 评价学生对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4. 评价学生在读后感悟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2. 《朝花夕拾》全文文本。

3. 与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4. 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评价工具。

八、教学课时1. 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课时。

2. 每节课时:建议每节课时为45分钟。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概括《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第二课时:阅读选段,感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朝花夕拾》(第1课时)

《朝花夕拾》(第1课时)
Travelingin nsplash
学习目标
1. 利用题目、目录、小引,初步了解《朝花 夕拾》。 2. 以《五猖会》为例,指导批注式阅读方法。 3.初步触摸回忆性散文视角交织的特点。
导入
今天,让我们拾起落英,去聆听鲁迅先生的心灵独语。
整体感知
1. 探究《朝花夕拾》书名意蕴。 《朝花夕拾》最初发表在《莽原》上,叫《旧事重提》, 谁能说说《朝花夕拾》这个书名比原名多了怎样的意蕴?
批注方法指导及实践
2. 文章记叙的是儿时“我”和父亲之间一次微妙的冲突。 下面,我们围绕主要人物父亲和“我”来进行精彩语句批注。 (合作批注,小组交流探讨后写下批注再全班交流) 批注任务是:
浏览“因为东关离城远”到文末,找出能够体现父亲和 “我”特点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或侧面描写,反 复朗读品味,对你感触最深(或存在疑问)的一处进行批注。 批注时可批注词句、批注疑问、批注写法、批注自己的感想。 (3分钟)
两个视角、两种表达
(1)(2)两句夹用了杂文笔法,即便在回忆往事 时,也不忘针砭时弊。(3)在不动声色中批判了父 辈们对儿童心理的不理解。
在本文中,儿童视角的文字,呈现的是富有生活 气息和现场感的儿童日常生活片段,语言风格生动活 泼,带着儿童般的天真烂漫;成人视角的文字在不经 意间表达自己的思考,表现了鲁迅对于民族、文化的 反思。
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批注成果,并推荐出 精彩的批注。(3分钟)
两个视角、两种表达
1. 朗读小引中对故乡记忆的文字: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
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 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 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 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 顾。”

朝花夕拾1

朝花夕拾1

核 心 进 程 推 进
一、走进背景写作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 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 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 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 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等三 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 猫•鼠》 《阿长与 〈山海经〉 》 收入了散文集 《朝花夕拾》 。 1926 年 9 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 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 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 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 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二、读书的方法(见课件) 三、内容简介(见课件) 四、各篇主题思想 全班分五组展示各组内容,一名同学利用多媒体 展示资料,两名同学分别介绍内容,具体步骤: 1. 《狗·猫·鼠》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 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 实而又迷信、唠叨、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 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 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 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 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 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 怜。 4.《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和摧残。 5.《无常》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 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 迅寂寞悲凉 导 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鲁迅 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 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 “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 《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 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 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 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曰“评”。读书不是对文章原意的简单追索或还原,而是一种 创造性活动。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 出评价性文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性表现。我们读书时,常常徜 徉在风光绮丽的世界里,只觉得它美,却说不出它为何美,这说 明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必然王国。明白了文章 原意之后,再探究一下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 种底蕴的艺术方式,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文字), 就会实现读书的优化效应。也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 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古人读书讲 究“出入法”。始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入,则见得亲切;出, 才读得透脱。既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才是读书的 最高境界。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 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 揭示艺术规律。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境界,读出一 个灿烂的自我。
பைடு நூலக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