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考历史专题速查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
年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8年中国
成功举办第本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②新中国是主权 独立的国家;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 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 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 国家独立是国家外交的前提,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
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
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
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
新中国 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 来——走向
世界
成就
际会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 布局。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约》;②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
近 代 晚清时 的期 屈 (1840 辱 —1912 外 年) 交
史实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③1894年,日本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④1900年,八国联军发 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 条约》 ①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948年)
斯联盟,成为反法西斯联盟国的主要成员
近
代 的 屈 辱 外
南京国民
民国时期外交,从被动到主动,由屈辱到
政府时期 (1927—
影响
赢得尊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转折点,提 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
1948年)
创始国
交
外交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国际 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一.知识归纳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中考历史总复习2-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
款付印出版。1864年,丁韪良将其翻译的《万国法原理》手稿呈供到总理
衙门,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
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
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D )
3 数据分类 题组演练
1.(2022·河南郑州模拟)鸦片战争后,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
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其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
表明中国( A )
A.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
123456789
返回栏目导航
2.(2022·安徽合肥庐阳区模拟)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
现代
建交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日 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侵犯中国主权;日
摩擦 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 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
,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续表
阶段
史实及影响(或意义)
1924年,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
近代
中苏 关系
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三个 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第一阶段
20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 容有三点:
1 “另起炉灶”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 “一边倒”
建国初期外交的主要实践
1、与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
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
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目录
一、小组成员介绍 二、课题的背景、意义及可行性分 析 三、历届政府外交简介 四、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五、总结
小组成员
周 馨 09150133 白静雅 09150330 朱 薇 09150326 朱倩钰 09150323 毕 虹 09150314 赵欣欣 09150325
课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国际间的 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多。尤其是目前的国际形势是世界多 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 加深,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我国的外交,能 更好地了解我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如何坚持 和平发展的道路。
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小球推动大球 的“乒乓外交”
周恩来总理接见美 国乒乓球代表团
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11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 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 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 国的席位。
中国近代现代史外交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专题〖主题知识概要〗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主要包括中国中央政府对外交涉过程及相互关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复习中可以抓住五个重点:一、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关系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虚骄自大。
2.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但并未放弃抵抗。
林则徐等人开始放弃“夜郎自大”的观念,但统治者大都顽固坚持“天朝上国”那套。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有了较大的变化。
(1)通过辛酉政变,那拉氏、奕訢等掌握清政权。
通过战争使他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是心腹之患,于是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过去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这时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开始了洋务运动。
(3)过去不许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标志着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4.1911年《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至此,清政府由过去的盲目排外,变为彻底的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1.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
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三、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辛亥革命后,列强帮助袁世凯夺取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为了争取各国支持其称帝,不惜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的工具,于是各自寻找自己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中国的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也纷纷选择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高中历史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专题辅导X波一、近代的屈辱外交1. 晚清时期。
晚清外交以屈辱为特征,被动打开大门,逐渐半殖民地化。
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某某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
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辛丑条约》规定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 某某临时政府时期。
某某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3. 北洋军阀时期。
1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其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某某的特权。
这一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1924年,孙某某北上,在北上宣言中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五卅运动中,某某工商学院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某某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
1927年初,某某、某某人民收回了汉口和某某的英租界。
4. 某某国民政府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等。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双方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二、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的成立后至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未变,但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有所变化,现概述如下:1. 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
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逐渐形成。
202X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中国近现代的外交是指19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表现和进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受了列强侵略、国家改革和探究新外交政策等重大历史大事,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不公平条约和列强侵略。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公平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和特权。
这些条约将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深刻影响。
中国近代外交的进展也包括了一系列国家改革措施。
康梁新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都是为了摆脱列强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模式,强化国家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中国近代外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新的外交政策。
在列强侵略的冲击下,中国开头对外交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
中国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并实现了中华民国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留意国家主权和独立,乐观参与国际事务,发表《不结盟原则》并乐观推动国际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受了由侵略与掠夺到国家改革和探究新外交政策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外交阅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也为中国的外交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将来,中国将连续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乐观的作用,为和平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综合国力、文化传统的综合反映。
它与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局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历届反动政府的腐朽卖国,中国基本是上“弱国无外交”,国际地位极为低下。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概况时期政策基本内容实行的根本原因晚清时期丧权辱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北洋军阀时期总的来说是推行出卖中国主权、投靠帝国主义的政策;也有一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活动封建军阀地主阶级政权的反动性质决定的;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扶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依附和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统治初期为制造“自主”形象,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其根本利益,进行了抗战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为取得美国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国共合作,共同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继续奉行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政策也有了新的发展二、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演变(一)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演变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中国近代现代外交史 精品
唐代与清代对外政策的比较
对外政策:唐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 次下令禁止对外贸易。 原因:唐: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唐统治 者政策开明。清: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了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其断骚 扰我国的边境地区;清统治者愚昧无知。 影响:唐:扩大了对外交流,促进了唐的繁荣,增强了唐的国力 清: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为19 世纪中期的中国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埋下隐患。
2.中美关系的变化
近代阶段是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时期
1)19世纪中期,以英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美 追随他国,如《望厦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国成为和日本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4)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国民政府进行控制,扶持,以此来遏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如何区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开放和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
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该在亚洲--太平 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 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 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 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 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双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 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79年的联合公报) 材料三: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 项原则。 -- 摘自82年8月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 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 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 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回答:1)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 发展?两个公报意义何在? 2)所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的 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据材料三说明第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 关系的作用? 4)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 《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
一、跪在地上办外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受到打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华,中国战败于英法在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重。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重。
(4)、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3、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
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
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二、敢于站起来说“不”——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1、1919年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送给日本。
而卖国求荣的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都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风雷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拒绝的合约上签字。
2、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
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件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外交
民国时期外交背景
民国时期外交的国际形势和 国内政治环境
民国时期外交的代表人物及 其思想
民国时期外交的背景和历史 背景
民国时期外交的主要事件和 成果
民国时期外交事件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华盛顿会议:中国外交的胜利,收回山东权益 九国公约:中国外交的困境,列强共同侵略中国 抗日战争:中国外交的转折点,国际地位提高
对国际的影响与意义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对未来的影响与意义
推动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型
促进国际关系的 民主化
推动全球治理体 系的完善
增强中国的国际 话语权和影响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近现代外交的作用:维 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 合作与发展、推动世界 和平与稳定。
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历程
清朝时期的外 交政策:闭关 锁国,被动外
交
民国时期的外 交政策:独立 自主,维护国
家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 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的外交政策: 积极融入世界, 推动全球治理
中国近现代外交特点
领导人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人决策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民间外交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外交活动频繁,为外交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 立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专题十四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专题十四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史实(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再就是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建国初期的外交(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2)成就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2)成就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近现代外交专题
取得成就 的原因 启示:
建国初 至50年 代 外 交 成 就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新 中 国 的 外 交
70 年 代 改革 开放 后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 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1971年基辛格访华 6、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7、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8、1979年,中美建交 9、1997年香港回归 10、1999年澳门回归 11、2001年承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高综合国力,主权独立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专题复习: 近现代外交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 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 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晚清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 时期 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 地化程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 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政府 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合理要求遭到 北洋 拒绝,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军阀 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 时期 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 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近代外交的特点:屈辱的外交。弱国无外交,不平等、不 独立、无自主权 2、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丧失外交主权 3、国际地位:被侵略、被压迫的地位(或半殖民地的地位) 4、近代外交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外交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5、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独立自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地位
专题八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世界触手来自及析热点·答易栏目索引
材料一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1979年)》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 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 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 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 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 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 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
二、原因类 3.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答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4.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答 (1)新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开放问答
栏目索引
一、内容类
1.归纳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史实
答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
《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 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 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以租旅顺港为条件换
栏目索引
材料三 博鳌亚洲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2018年4月8日至11日举行,主题是 “开放创新的亚洲 繁荣发展的世界”。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 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政界、工商界人士、专家学者等2 000多人参加。 材料四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峰会在青岛举行。此次峰会是上 合组织扩员后召开的首次峰会,也是2018年中国第二场重大主场 外交活动。 材料五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定于2018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中国国家
近现代的中国外交PPT课件
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知识 延伸:
1、古代中日交往
史实 (1) 唐朝时期,日本先后13次派
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 (2)唐朝时期,日本仿效中国隋
唐制度进行改革——大化改新 (3)唐朝时期,鉴真6次东渡日本,
6、阅读材料: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015年3月12日明确 表示,1955年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是历史上首次由 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国际会议, 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 个伟大创举。
2015年3月26日,中国与印尼在北京发表的联合 声明进一步表示,“(万隆)会议倡导……的万隆精神, 至今仍对国际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巴
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 《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九一八事变后,奉行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 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 建 社会,政治上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
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东北三省, (6)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
3、现代时期
材料一:中1日94复9交至前19,两72国年政,治中关日系总对体峙处于冰冷 状国材20态对料世1战二,9其纪7后:成29日2年0因0年本,1主3对代要中年华以在,日外于来中正交:日,两式的建国中建制交意日交约4识关1等,形周系。两态年“国的之一关根际波本几系三对乎正立折所常;有”美化, 计出划现的“庆祝政活冷动经全热部”取的消局,面各方面交流(特别是政
请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万隆会议是一次什么样的会议? 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国际会议
高校思政课中国近代外交史
高校思政课中国近代外交史
在中国的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中国近代外交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该课程主要围绕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展开,详细阐述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以及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道路上的外交斗争历程。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晚清外交:介绍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过程,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的影响,以及洋务运动时期的外交尝试与变革。
民国初期外交:分析中华民国建立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包括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国际事件对中国的外交影响,以及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抗日战争期间的外交:探讨抗日战争前后中国政府及各党派对外关系的变化,包括国共合作时期统一战线下的外交策略,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地位变化。
解放战争时期的外交: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在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以及为新中国外交格局奠定基础的系列外交举措。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外交史,大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逻辑,认识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头打人”(同时对付美苏)。
(3)文革时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此时期中国取得的另两项重大外交成果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此时期外交方针是“一条线、一大片”(联合大致相同纬度线国家,含巴基斯坦、伊朗、欧洲、美国等,团结亚非拉一大片,共同对付苏联),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无敌国外交”,调整外交方针: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⑵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与大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⑶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⑷积极建设睦邻友好关系;⑸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补充.中国现代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刚成立,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等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但建国第一年中国就与17个国家建交。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世界外交舞台: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中国现代外交(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二.规律小结
1.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闭关锁国——被动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自力更生——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转变。
2.中近现代外交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3.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权性质紧密联系的。
4.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