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引致了农村居民贫困风险
农村经济的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农村经济的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农村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受到一系列风险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风险自然灾害是农村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之一。
例如,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都可能破坏农田、农作物和农民的生活。
由于农民多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自然灾害对农村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
为了防范自然灾害的风险,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防灾建设和保险制度的建设。
同时,农民可以通过引进抗灾品种和种植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此外,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市场风险市场波动性是农村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风险。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影响。
农产品价格突然下跌或市场需求不足都会给农民带来经济困境。
为了防范市场风险,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保护机制来稳定农产品价格。
同时,提高农村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趋势,从而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和销售策略。
三、贫困风险农村贫困是农村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风险。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原因,一部分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可以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制定扶贫目标和时间表,并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和支持。
此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四、土地流转风险农地流转也是农村经济面临的风险之一。
由于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在确权和流转土地过程中可能面临不确定性与不公平的情况。
为了降低土地流转风险,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土地确权和流转制度,并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的监管。
同时,需要帮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提供咨询和评估服务,以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五、金融风险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发展,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成为农村经济的金融风险。
由于融资难度大、利率高等问题,农民往往面临着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的困境。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贫困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们。
而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需要深刻了解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就主要致贫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
教育水平不足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视为获取知识、技能和机会的主要途径。
然而,由于一些家庭无法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情况下,孩子们很难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从而继续沿袭家庭贫困的命运。
缺乏经济机会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缺乏工作机会或者工作机会收入水平低,会使人们无法脱离贫困状态。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密集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当地居民长期处于生活拮据的状态。
健康问题也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使得许多贫困家庭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疾病对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而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一些贫困家庭甚至不得不倾家荡产。
另外,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干旱、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会给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严重破坏,使当地居民生活无法正常进行,甚至需要依靠外部援助来渡过难关。
总结来看,教育水平不足、缺乏经济机会、健康问题以及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的恶化。
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国际机构和个人共同努力,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贫困人群,共同为消除贫困而努力。
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发生机理与阻断机制
2023年1月第1期总第249期理论与改革THEORYANDREFORMJan.,2023No.1(TotalNo.24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导向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研究”(21ZDA11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的评价研究”(19AZD017)。
作者简介:姜晓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时彦,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23]01-0130-013 DOI:10.13553/j.cnki.llygg.2023.01.010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发生机理与阻断机制姜晓萍 郑时彦 摘 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乡村振兴阶段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通过提炼自然灾害频发、生命健康隐患、市场风险增多、政策执行偏差等乡村振兴中的主要风险点,总结可能引致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关键事件;基于“传统—现代”视野,从传统的持续影响与现代性的自反性两方面进一步解析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点的深层次诱因;归纳乡村振兴阶段结构与制度的变迁、风险环境、风险抵御机制与规模性返贫四大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其互动过程,揭示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演化逻辑与发生机理;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从实现源头识别、转向合作治理、推进主体性重塑三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阻断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规模性返贫风险;发生机理;阻断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
中央《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作为重要目标。
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农村主要致贫原因农村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经济、社会、教育、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致贫原因:1.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为生,经济结构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容易受到天气灾害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收入波动较大。
2.缺乏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持: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持,导致农业生产效益较低。
此外,缺乏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农民难以集中力量进行生产经营。
3.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资本和资源流失: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减少,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发展滞后。
5.自然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村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这些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6.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设施和人才普遍匮乏,这增加了居民就医的困难度和费用,也加大了贫困的风险。
7.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收购和销售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8.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缺乏对失业、疾病、意外事故等风险的有效保障,一旦遇到不可预见的困难,容易陷入贫困。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涉及到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1.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
3.优化农村金融和信贷政策:加强对农户的金融支持,提供合理的信贷政策,为农民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保障。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和市场接入能力。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致贫成因及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致贫成因及问题研究作者:史丹来源:《财讯》2016年第15期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贫困问题的存在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大社会隐患。
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群众积极开展反贫活动,全国范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贫困含义的界定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追求的不只是温饱还有更多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贫困一直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村目前仍然存在贫困人口,反贫工作仍处于严峻状态,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
农村贫困人口致贫成因扶贫前言贫困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是人们朝向富裕生活前进的绊脚石,在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我国反贫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时,我们应看到,我国农村贫困状况依然严峻,农村减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贫困是相对于富裕而存在的,随着国家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贫困的问题己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温饱问题。
贫困形势的改变给我国的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需进一步改善,使之能适应当前的贫困形势,有效地改善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
几个重要的相关概念(1)贫困的含义什么是贫困?在前言中简单介绍了最初的贫困的界定,我认为就是温饱问题。
但是对于贫困的含义人们众说纷纭,比较公认的是世界银行对贫困的表述:当某些人或者某些家庭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他们那个社会承认的,一般都能够接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与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1981);从纵向看,贫困是一个历史概念,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变化的速率依经济发展的快慢和公众对最低生活理解的变化而定;从横向看,不同国家(地区)的贫困标准不同,主要取决于各国(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贫困标准的划分贫困一般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它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陷于物质生活的极度困苦之中。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分析,深入了解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调研发现,贫困问题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教育、就业等方面。
本报告将重点探讨这些原因,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1. 引言贫困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贫困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报告将就贫困问题的原因展开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主要原因分析2.1 经济原因经济原因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
低收入水平导致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进而陷入贫困。
存在以下几个经济原因:1. 就业机会不足:一些地区由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大量人口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
2. 产业结构问题: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依赖某一特定行业或产品,当这一行业或产品遇到困难时,居民的收入将受到严重冲击。
3. 缺乏资金或资源:一些穷困地区的居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资源,无法开展经济活动,进而无法脱贫。
2.2 教育原因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贫困程度的重要因素。
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下是教育原因的分析:1. 普及教育不足: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教育质量不高:即使有教育资源,教育质量不高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3. 教育观念滞后:个别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关注,也造成了教育机会的浪费。
2.3 就业问题就业是人们脱贫的重要途径,缺乏就业机会将导致许多家庭陷入困境。
以下是就业问题的分析:1. 技能不匹配:许多贫困家庭的居民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2. 受歧视:少数族裔、残疾人群体等存在就业歧视问题,使他们更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3. 就业机会地域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人们往往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者选择其他不稳定的就业方式。
农村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分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些风险因素既包括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包括农村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一、生态环境风险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风险。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乱砍滥伐等行为,不仅对土地、水源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还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产销一体化程度低、销售市场不畅等问题经常出现。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市场信息不对称,给农民带来了销售风险。
农村企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稳定、市场竞争激烈等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加大。
三、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风险因素。
洪涝、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由于农村经济的依赖性较高,一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生计将面临严重威胁。
四、科技创新风险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但科技创新也带来了风险因素。
技术更新迅速,农民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会使其失去市场竞争力。
另外,科技创新还存在着研发风险和市场适应风险,如果投入大量资金开发的科技产品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市场需求变化,将对农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五、金融风险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但金融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发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使农民和农村企业在获得融资方面受到限制,增加了经营风险。
六、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政策调整、政策转变等风险。
政策的不确定性会造成农民和农村企业的投资犹豫和信心动摇,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风险。
七、农村劳动力流失风险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劳动力流失风险日益凸显。
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外出就业。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
主要致贫原因解释首先,经济结构矛盾是一种主要的致贫原因。
在发展中国家中,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而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受限,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同时,城市中存在着劳动力过剩和工资水平低等问题,限制了贫困人口脱贫的机会。
其次,教育水平低也是一个重要的致贫原因。
教育被认为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师素质不高。
这使得贫困家庭的下一代教育机会和质量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的传承性。
第三,医疗保障不平衡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贫困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不足,导致贫困人口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而一次严重的疾病发作可能导致贫困家庭陷入生活困境,甚至推动其进一步贫困化。
第四,自然灾害和环境因素也会对贫困问题产生影响。
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进而导致贫困。
此外,环境因素如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等也会影响到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除了上述主要致贫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不能忽视。
例如,歧视和不平等现象在社会发展和扶贫过程中也会对贫困产生不利影响。
贫困群体中的女性、残疾人士和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容易面临社会排斥和受限制的机会。
此外,政策层面的问题如税收政策、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的不完善也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进一步加剧贫困问题。
总的来说,主要致贫原因是经济结构矛盾、教育水平低、医疗保障不平衡、自然灾害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加强社会保障、改善环境质量等,从而逐步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村经济发展风险因素与应对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风险因素与应对措施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生态因素和市场因素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人口老龄化是农村社会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年轻人口的减少,农村社会面临养老问题。
其次,教育水平低下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缺乏良好教育的农村人口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应对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敬老金给付力度。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农民。
二、生态因素生态环境恶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随着农村现代化农业的推进,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养殖废水的排放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此外,过度开发农村土地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应对措施: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合理规划农田利用。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环保农业技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首先,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
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导致农民难以确定种植和养殖的收益,影响他们的农业经营决策。
其次,市场竞争加剧也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压力。
农民面临着来自城市的农产品流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失等挑战。
应对措施: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和预测研究,提高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降低农业经济风险。
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
总结: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众多,需要多方面的应对措施。
在社会方面,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关键。
在生态方面,加强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
污染问题如何加剧贫困人口的生存困境
污染问题如何加剧贫困人口的生存困境在当今社会,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这其中,贫困人口往往是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
他们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在面对污染问题时往往更加脆弱,生存困境也因此进一步加剧。
首先,污染对贫困人口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在许多贫困地区,由于工业的无序发展和环保措施的缺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贫困人口往往居住在靠近污染源的区域,如工厂附近、垃圾填埋场周边等。
这些地方的空气质量差,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的颗粒物和化学物质,长期呼吸这样的空气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水污染同样令人担忧,贫困人口可能因为缺乏清洁的饮用水源,不得不依赖受到污染的河流、井水等,从而引发各种肠道疾病、寄生虫感染等健康问题。
土壤污染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使得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
其次,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使得贫困人口的生活成本增加。
以能源为例,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贫困人口不得不购买空气净化器或者口罩等防护用品,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开支。
在水资源方面,受到污染的水无法直接使用,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经过处理的干净水,或者支付净化水的费用。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增多,医疗费用也成为了贫困人口沉重的负担。
对于本就经济拮据的他们来说,这些额外的支出使得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再者,污染限制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
许多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手工业和一些简单的制造业。
然而,环境污染会破坏土壤和水源,使得农业减产甚至绝收,手工业和制造业也可能因为环保标准的提高而面临停产或搬迁的命运。
这就导致了大量贫困人口失去了工作,或者只能从事一些低薪、高强度且不稳定的工作。
农村经济发展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风险及应对策略一、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风险。
首先,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之一。
天气、自然灾害以及市场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农业产出造成不利影响,使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之一。
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一旦农业遇到问题,农村经济就会受到冲击。
再次,农村劳动力流失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提高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1. 多元化农业生产为了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农民可以通过多元化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
除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农民可以发展养殖业、农村旅游等新的产业,从而减少对单一农业的依赖。
2.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是提高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农民可以在遭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减轻损失。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制度来提供风险补偿,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力度在农村地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改善,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4. 引导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为了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扶持和引导。
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创业支持和培训等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6. 增加农村金融支持发展农村金融是提高农村经济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经济风险。
外部因素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影响
外部因素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影响贫困是全球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世界各地都在为缓解该问题而努力,但现在仍有大量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因此,这就需要全球各地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思考如何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复杂多样的原因使得从贫困中脱离变得困难,这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我们是否能够摆脱贫困。
首先,环境因素通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例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洪水、干旱、风暴等,这时就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可能的毁坏,这样的情况将会对农民和他们的家庭生活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因此,巨大的自然灾难虽然无法预测,但是有必要实施针对性的政策,尽可能减轻自然因素对贫困人口的负面影响。
其次,卫生与健康对贫困人口脱贫同样有着巨大影响。
在缺乏卫生设施或水源的情况下,贫困人口更容易感染疾病。
此外,由于贫困人口无法负担大病的治疗费用,当他们患上严重疾病时便可能会把整个家庭推入更深的贫困状态。
因此,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落后的地区或是荒凉的乡村地区。
再次,教育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然而,在很多贫困地区,人们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受限,这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的未来受到影响。
另外,教育质量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真正的领导人和改变社会的人才,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政治不稳定也是贫困人口脱贫遭遇到的一大障碍。
如果社会不稳定,政府无法为贫困人口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这将使得一些国家更难腾飞。
此外,政府腐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腐败会剥夺贫困人口的公平性和机会,这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无可避免。
最后,技术变革也将对贫困人口脱贫产生重大影响。
现在,很多技术正在被广泛运用到农业、金融领域等方面。
例如,人造降雨和新型农业技术等技术将有助于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民间融资、数字货币等技术则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精准扶贫之我见从我们对口帮扶的村镇的调研情况结合我个人在农村任职经历,对农村至贫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劳力至贫,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导致难以脱贫.现有贫困户中,因缺劳力至贫占贫困户总数的60%以上,这类贫困户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即使脱了贫也容易返贫。
(二)因病至贫,家庭成员得慢性重症或突患重病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
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没有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致富无门,安于临界现状.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无技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在家想致富,又缺资金、缺项目,经济状况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自身安于现状,不愿拼搏.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提供增收项目,在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能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四)遭遇灾害,家庭经济状况变差个别农户本来就举债经营,想押宝致富,但若遇到投资项目遭遇天灾人祸.家庭经济状况就雪上加霜,极有可能造成贫困。
精准扶贫就要针对农村至贫原因做出准确判断,找出脱贫策略,帮助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做好政策宣传,培养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扶贫应先扶志,人穷志不短,不能安于现状,等着政府捐物捐资,滋生依赖心理,而是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借助外力,形成合力,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寻找到脱贫致富新路子。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帮扶很难脱贫,只能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之欧阳德创编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贫困现状和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原因;对策一、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
所以,本文中的贫困特指物质贫困。
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
”在这个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把农村贫困定义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和家庭的生活状况”。
相对于一般的贫困而言,农村贫困问题更突出,也更难以解决。
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由上年的693元年调整为785元,低收入人口标准由上年的958元调整为1067元。
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目前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另一方面,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为人均1.25美元/天。
与我国平均贫困标准相比,农村贫困线低了将近35%,与世界水平相比则相差更大。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乡村风险防范报告总结
乡村风险防范报告总结
本乡村风险防范报告对于乡村发展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根据研究数据和实地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自然灾害:乡村地区常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洪水、地震、台风等。
这些灾害可能对农田、农作物和居民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必要的,同时加强灾后恢复与救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2. 经济风险:乡村经济的脆弱性较高,主要表现在农业收入不稳定、市场竞争压力大以及缺乏多元化经济产业等方面。
为了应对这些经济风险,乡村需要积极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创新等多种产业,以减少对农业的过度依赖。
3. 社会风险:不良社会因素如犯罪、违法行为、社会不稳定等对乡村社会秩序和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乡村建设应当强化社会管理和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4. 环境风险:乡村环境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村地区存在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些都对乡村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因此,应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行可持续农业发展,提倡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
综上所述,乡村发展面临多样化的风险,其中自然灾害、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是最主要的。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乡村应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推进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的
建设,并借助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社会合作等手段来提高乡村的风险防范能力。
致贫分析报告
致贫分析报告1. 引言致贫分析报告是根据对贫困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和主要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便针对贫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
2. 贫困现状分析2.1 贫困人口统计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约为8000万人,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其中,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一些山区和边远地区。
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比例较高。
2.2 贫困原因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教育、卫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部分贫困地区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人们缺乏机会脱贫。
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也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育问题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基础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这导致贫困人口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
卫生问题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人们缺乏良好的医疗保障,导致生病就医成本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经济状况。
就业机会不足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优质的工作机会和技能培训,很多劳动力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农民工和临时工作,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3. 解决方案和建议3.1 经济发展和扶贫政策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另外,政府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农民增收。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贷款和金融支持,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融资能力。
3.2 教育改革和培训机会政府应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
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师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VIP专享】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对症下药解决根本问题
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解决根本问题2014年10月17日 10:07 来源:环球在线10月16日,首届“10·17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
此次论坛是中国首个扶贫日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在论坛上做了题为“努力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演讲。
他说,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事关群众最现实利益的民生工程。
据统计,2013年我国医疗达到了73亿人,其中门诊69.6亿人次,卫生计生与群众关系之密切。
但是,我国城乡健康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疾病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的因素。
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率高达37.8%,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工作,扶贫纲要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都将卫生和计划生育纳入扶贫重点服务范畴,做出重要的部署。
国家明确要求将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工作与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等政策相结合,与深化医改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结合,与实施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按照普惠政策重点支持,试点政策优先支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努力让贫困地区群众少得病。
贫困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越是贫困的地区群众的健康水平越低,这既有人居环境,经济社会的原因,又有教育健康观念、生活方式的原因。
王培安认为应分轻重缓急,对症下药。
一是抓基础,针对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缺乏的实际,实施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造项目,为6至36个月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营养餐包,共有8622万农村婴幼儿受益,积极开展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的试点,已在49万例新生儿中开展了两种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的筛查。
二是抓重点疾病的防治,支持贫困地区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地方防治工作,2013年在氟中毒地区完成了49.8万户改造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引致了农村居民贫困风险作者:黄潇来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对贫困风险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更具前瞻性地推进精准扶贫。
采用CLDS数据测度了表征贫困风险的贫困脆弱性,采用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法分析了引致因素及贡献度,并运用Order Probit模型考察了贫困脆弱的转换动因。
研究发现,个体具备更高教育水平和社会资本、从事非农工作、迁移,以及家庭获得融资都有助于降低贫困脆弱性,但父辈劣势的代际传递会提升贫困脆弱性;个体在教育、非农就业以及健康方面的差异对贫困脆弱性贡献最大;有9%和24%的个体分别经历过持续性脆弱和暂时性脆弱,健康冲击是导致转换到(或持续陷入)贫困脆弱的重要原因。
因此,系统性的扶贫策略需要在当前促进贫困群体的非农就业,并持续通过教育和健康扶贫来阻断贫困陷阱。
关键词:贫困风险;贫困脆弱性;夏普里值分解文章编号:2095-5960(2018)01-0091-12;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的提出消除绝对贫困既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要克服的难题,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到2015年底我国仍有5575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5.7%①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消除贫困存量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贫困风险,才能更具前瞻性地预防和消除贫困。
世界银行于2000年提出贫困脆弱性的概念,它是对家户由于未知的不确定性而遭受未来贫困威胁大小的一种事先测度,使贫困的定义动态化,贫困脆弱性越高则意味着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概率越大。
那么,教育、健康、非农就业、社会交往等关系贫困的重要变量,会对贫困脆弱性产生怎样的影响?上述因素中谁对贫困脆弱性的贡献度较大?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迁又由什么引致?明晰该问题,不仅有助于系统性地明晰精准扶贫的政策抓手、制定出更具前瞻性的贫困消除和预防措施,而且有助于防止返贫现象的产生,不断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效,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早期研究大都以贫困发生率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引致绝对贫困的主要因素,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等变量,又包括微观层面的教育、健康、生产资本、家庭背景等因素。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探讨还是基于微观样本的分析,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结论。
近年来的相关实证研究,更关注微观视角下贫困消除问题。
相对于贫困发生率,贫困脆弱性则更进一步,它通过概率来预测家户面对的未来各种风险,更深入地、动态地、前瞻性地刻画了贫困。
Chaudhuri等(2002)[1]、Zhang和Wan(2006)[2]将贫困脆弱性定义为家庭或个人因为不确定性冲击而陷入贫困或无法摆脱贫困的概率。
基于中国的微观数据,早期的代表性文献来自于Zhang和Wan(2006)[2],其在测度贫困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回归研究发现外出务工和教育对农户贫困脆弱性有重要影响。
李丽和白雪梅(2010)[3]从CHNS整理出追踪调查样本,研究发现65岁以上组和小学组的贫困脆弱性最高。
万广华等(2014)[4]从资产视角考察了贫困脆弱性差异的形成因素,其将资产划分为生产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而正是因为它们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引致了个体间贫困脆弱性的不同。
上述文献基于农户视角探讨了贫困脆弱性的引致原因,而近年相关研究则进一步从“事件冲击”和“政策效应”考察了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一是从健康视角考察对贫困脆弱性的冲击。
黄潇(2013)[5]基于CHNS数据的研究发现,居民健康水平的恶化会使其面临更高的贫困脆弱性,居民健康水平每下降10%,贫困脆弱性大约会上升6%;不仅如此,方迎风和邹薇(2013)[6]的实证结果指出,健康冲击会导致生产性支出与健康投资下降,加剧了贫困脆弱性;同样基于健康视角,韩静舒和谢邦昌(2016)[7]采用反事实框架,研究发现就医行为会使得家庭经济风险概率值增加0.31。
因此,总体上健康恶化(疾病冲击)会导致更高的贫困脆弱性。
二是从政策评价视角,考察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樊丽明和解垩(2014)[8]采用PSM+DID方法,研究发现,尽管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就业状态、工作性质及地区变量同时同方向地影响到贫困及脆弱性,但公共转移支付并未表现为显著降低贫困脆弱性;李齐云和席华(2015)[9]采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表明,新农保显著地降低了参保家庭的贫困脆弱性。
总的来看,教育、健康水平、外出务工、家庭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高低有显著影响,但相关公共服务对于降低贫困脆弱性的效应却不一致。
显然,前期文献对贫困脆弱性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又有微观层面的特征。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如果综合考虑宏观因素和微观特征,其又会对贫困脆弱性造成何种影响?在这些引致农户贫困风险的主要因素中,谁的贡献度较大?什么因素引致了个体贫困脆弱性的状态转移?明晰该问题,有助于在一个相对系统的框架下辨析出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厘清精准扶贫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紧迫问题”,而这也正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重点问题。
本文的特色在于,通过CLDS2012和2014的微观调查数据测度出近年来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进一步采用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法,考察教育、健康、外出务工、社会交往、资产水平、家庭背景、经济增长等关系贫困的核心变量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和贡献度;最后,基于贫困脆弱性构建了贫困风险转移矩阵,并采用Order Probit方法考察贫困风险转移的引致原因。
二、研究方法(一)贫困脆弱性的测度贫困脆弱性区别于贫困发生率,前者是将家庭(个体)面临风险冲击所引致的福利变化以概率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出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后者则仅仅衡量出陷入贫困的人口比例。
可以说,贫困发生率通常是可观察、静态的,强调贫困产生的结果;贫困脆弱性则是不可观察的、动态的,强调贫困产生的预期,更有利于从前瞻性视角制定反贫困对策。
有关贫困脆弱性的定义,Kühl(2003)[10]认为,贫困脆弱性是一个家庭因遭受重大冲击而导致其福利水平降低到贫困线以下的可能性。
进一步,Chaudhuri等(2002)[1]、Zhang和Wan(2006)[2]将贫困脆弱性定义为家庭或个人因为不确定性冲击而陷入贫困或无法摆脱贫困的概率,后文实证测度也将基于这一定义展开。
贫困线的选取关系到贫困脆弱性计算的准确度。
我国官方于2011年公布的贫困线为2300元/年(2011年价格),而本文样本调查时间为2011和2013,对于2013的数据需要采用CPI 指数对贫困线进行平滑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国际贫困线往往参照世行标准,一般为1.9美元/天(低标准)和3.1美元/每天(高标准)①①此前,世行的贫困线一般是1美元/天、1.25美元/天、2美元/天。
2015年10月5日,世行将国际贫困线标准由1.25美元/天提高到1.9美元/天(低标准),同时也给出了3.1美元/天的贫困线标准(高标准)。
本文按照世行最新调整的贫困线,并采用世行公布的PPP指数②②世行公布的2011和2013年的PPP指数分别为3.5053和3.5455。
进行了统一折算。
(二)贫困脆弱性的夏普里值分解在测算出贫困脆弱性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采用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法(Huettner andSunder)[13]来考察主要变量对贫困脆弱性的贡献程度。
该方法由两个步骤构成,首先,需要根据理论来设定有关回归方程。
结合既有关于贫困脆弱性的有关文献,回归方程设定如下:式(9)中,Xi表示影响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控制变量,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构成。
首先,个体特征类变量。
一是受访者教育水平,用受访者的受教育年限作为其代理指标;在不少文献中(李丽、白雪梅,2010[3];Zhang,2014 [14]),教育缺乏被认为是导致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缺乏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贫困人口迁移、获取非农工作及生产技能信息等的重要因素,预计受教育水平越高、贫困脆弱性越低。
除教育外,另一表征人力资本的因素就在于健康水平,健康对农村减贫困的作用更为显著(程明望等,2014)[15];因此,预计健康冲击将会导致贫困脆弱性增加。
三是职业状况,当前从事非农工作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这里用是否从事非农工作的虚拟变量来表示;有证据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行为显著地降低了农村贫困程度(岳希明、罗楚亮,2010)[16],预计该变量估计系数为负。
四是社会资本,在我国农村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力量,可以通过获取融资和创业信息、促进公共品提供和劳动力流动,进而对贫困消除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能显著地减少贫困,社区层面社会资本的作用要大于家庭层面(张爽,2007)[17],但关于社会资本是否能减轻相对贫困则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社会资本反贫困的积极作用有减弱的趋势(周晔馨、叶静怡,2007)[18],因此,社会资本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可能为正又可能为负。
五是迁移状况,考虑到搬迁式扶贫以及上述的外出务工是重要的扶贫方式,因而人口流动会降低贫困发生的可能性(方迎风、张芬,2016)[19],预计迁移有可能会减低贫困脆弱性,其估计系数为负。
其次,为家庭特征类变量。
一是家庭融资能力,即家庭是否获得生产性融资,既有研究表明,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张有利于农户生产性资金获得、进而摆脱贫困(吕勇斌、赵培培,2014)[20]。
二是家庭获得的外部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文献表明公共转移支付对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脆弱性没有影响(樊丽明、解垩,2014)[8],但转移支付仍然是贫困户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此控制了该变量。
三是家庭代际遗传因素,主要由受访者父亲的经济社会状态构成,包括了三个指标:第一,受访者父亲是否在其16岁前离世,通常父亲过早离世对家庭经济状况会造成重大冲击,这在现实中往往成为贫困的重要诱因,预计其估计系数为正;第二,受访者父亲的教育水平和职业状况(在1979年是否从事非农职业),通常教育被认为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且“子承父业”现象在现实中亦较为普遍,这使得具备优势的父代可通过教育、职业等渠道将这种优势传递给子代,进而阻碍代际收入流动(邸玉娜,2014)[21],对贫困群体则可能造成贫困恶性循环。
最后,为宏观经济背景变量,在此用2000—2010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表示,用以控制受访者所在地经济状况的影响。
农户收入增长更直接地反映出农民在经济增长中的获益(溢出效应),农户收入增长对贫困缩减具有促进作用(沈扬扬,2012)[22],因此预计农户收入增长也有利于降低贫困风险。
在对式(9)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夏普里值分解,该方法来自于Huettner and Sunder(2012)[13],其通过观察不同解释变量组合下模型R2的变化,以此得到某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贡献。